《张爱玲传》读后感精选

发布时间: 2020-05-13 12:06: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张爱玲传》是一本由余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张爱玲传》精选点评:●真的太棒了!张迷必读!●可读性强。遇到一本让我不忍放手的书不容易。●张爱玲迷读起来会有感觉,很多关于

《张爱玲传》读后感精选

  《张爱玲传》是一本由余斌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爱玲传》精选点评:

  ●真的太棒了!张迷必读!

  ●可读性强。遇到一本让我不忍放手的书不容易。

  ●张爱玲迷读起来会有感觉,很多关于她作品的故事

  ●苍凉,勇气,依旧热爱~

  ●研究意味浓厚,对作品的解读深入透彻。

  ●才华横溢的张氏,在相对真空的沦陷区,形成空前的文化现象。我曾以为他笔下的饮食男女,从不是正统文学。透过余斌老师的书,也算是我初次接触张氏。余斌文笔很好,拉近了读着和张氏的距离。书中偏重于从张氏作品的角度剖析,而不是单纯的人物事迹的流水账。不仅可以了解张氏的文笔,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学观。与其说是传记,更像是文学评论

  ●【2019.2.28~3.31】梳理的很细致,作者的探索挺大胆,在事实充分的基础上进行了延伸性的研究,没有过度阐释。看张爱的传记一大原因便是好奇她到底为何能写出那么好的小说与散文。整本书都围绕这传主而写,没有脱离传主去分析其作品,我认为这种不跑题的行为并不容易做到。读完之后有怅怅的感觉,好像生命的一部分因此而终结,划上句号封存进了古老的箱子。很多好书看完后都给人这样的感受。张爱玲注定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断断续续地读下去 不仅仅是生平的经历 也分析了她创作上的变化 看到最后骨灰撒向大海时忍不住涌出泪来 这一生孤单来孤单去 是寒夜里绽放的唯一璀璨烟花吧 张爱玲的书其实也读过不少 但总是翻过就忘刻不进心里 于我来说人比书更有魅力

  ●作者的主观观点挺多

  ●在豆瓣上找来的评分最高的两本张爱玲传来读,任茹文的那本重在梳理张的私生活故事,这本便重在结合她的一生解读张各个时期的作品,可以了解到张各个作品的创作背景。前本适合读张作品之前看,这本适合读完张作品之后再来读。 张爱玲恐怕不是随便谁都能来评说的,她着实清醒的聪明而孤高的独立。悲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默默创作 手中的一支笔却是从未停过。所谓的“贵族气质”,在她身上给我感触最深的是顽强,比去年通读过的萧红 她是勇敢而理智的。深感中国的女性都应该读一读张爱玲,她是智慧的。

  《张爱玲传》读后感(一):你是夜上海明星

  你不是白玫瑰也不是红玫瑰你是夜上海最闪亮的明星张爱玲。

  很多人对张爱玲的印象就是在中国沦丧时期不入流的写些情爱小说的女作家,在这个信息时代,最可悲的是追求信息完整性和真实性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多数人对一些信息一些历史和人物的了解认识评价都停留在表面片面的部分。很多人在没有看一个作家作品的时候便在流言蜚语中,给人下了定论。

  在没有去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在随波逐流中排斥着张爱玲张氏小说,可是我看了红玫瑰与白玫瑰,我看了小团圆,我明白我是喜欢她的,喜欢她的文字喜欢她对自己情感的隐藏和释放。在十六七岁这个敏感的年纪,好的坏的总是被外界的评论所控制,因为别人说不好,所以自己心里的赞美和喜欢不能表现出来,因为在青春的激荡岁月,是那样刻意地去从众,让自己不会显得过于不同,与众不同总好像是一种被生活排斥的孤独。

  我花了半个月在高二看完了张爱玲传,确认了自己确实很喜欢张爱玲的语言和文字里处处对自己人生的理解和道理,她和大多数民国时期的女人不一样又和大多数民国的女人那样的相似,她和自己的母亲一样注定忍受不了过于平凡和枯燥的生活,她生来就是个不平凡的人,她显赫的家世优秀才华横溢,这些不平凡都注定了她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无法安定下来。

  胡兰成是她唯一爱过的男人,说爱太绝对了,她不过是想找一个能够真正懂得他的人,胡兰成的才华绝对配不上她,只不过刚好遇上了还年轻的张爱玲。胡兰成配不上与张爱玲的感情,任何人都配不上张爱玲的爱情,她看的太清了看得太重了,她把所有都放在自己身上放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想要把自己释放给爱情。

  张爱玲需要的是另一个张爱玲,她更爱自己。

  我错过了林徽因错过了张爱玲错过了那个动荡不安却充满奇迹和魅力的年代。如果找不到那个想找的人,自己一个人才是最佳选择,在前半生中人应该去寻找自己认识自己,在没有找到之前绝对不要把自己弄不见。晚一点没关系但不要错到底。

  《张爱玲传》读后感(二):半生烟雨 半世繁华

  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是在电视剧半生缘。都说看一本书要先了解作者,这话不假,在我看半生缘的小说时,张爱玲那种没有起伏,悲剧性色彩却又华丽的词藻,让我有些看不透这个女人。这个孤傲清冷又不问世事的女子,当我读到这本她的自传的时候有了深刻的体会。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民国时期,清朝的灭亡,加之日本侵略。她的父亲是晚清遗少,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残留着旧时迂腐的思想,母亲则追求西方自由平等。时代的冲撞,父母理念的冲撞,使得张爱玲的童年没有享受到父母过多的疼爱、父母的离婚母亲抛弃她和弟弟远走英国法国,也给她带去了不少的伤害。再者就要说一个人,胡兰成,她的第一任丈夫,一个汉奸、年龄身份如此不相符的两个人恋爱了,他们的经历相似,相见恨晚,诉说不完心中的话,当然结局也如所有人预料的那样,还是分开了。可是当初在一起的誓言去让我记忆犹新。“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包含了张爱玲多少的情深,如果这是一个和平年代的普通女子口中的话,我会觉得这是包含许多,对于未来无限的期待和向往。可是在当时动荡不安的上海,因为胡兰成汉奸的身份,为了日后不连累张爱玲,他们甚至连婚礼都没有举行。“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和胡兰成离婚后,因为胡兰成汉奸的身份导致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也受到了很大的牵连,日本投降后,人们开始抓汉奸并且开始批斗张爱玲的文字。后面张爱玲也开始重新写作并有了新的恋人。

  张爱玲的一生都经历坎坷,我想从她的作品也可以看出她的性格,骨子里她是骄傲的不屑地甚至面对世人的猜忌与谩骂她毫不在意,可是面对亲情爱情,她渴望却也卑微。突然间我好想抱抱这个女人,记得朋友看见我看这本书时,他说过一句话,他说张爱玲如果出生在现在估计早就死了。是的,她不擅交际,不爱言谈,眉宇间的清冷和孤傲,使她和我们隔绝开来,可是即使这样我还是爱这个女人,因为文字!是的,她的文字太美了太好了。你说她不世故,可是文字中小说间又是那么的洞若观火明了一切,看的那么透彻,可是在她成名时还是个二十出头的孩子,想想我们二十出头的时候,都在做什么?究竟她经历了什么?可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看似瘦高纤细的女子,文字却是那样的有力。读她的作品,时而悲哀,时而欢喜,时而纠结,时而开怀。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张爱玲传》读后感(三):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

  我是看的彭志刚的版本,但是没有,就暂用这个写书评吧,就是想记录一下。

这个版本

  张爱玲这三个字在我心中一直是以秀外慧中的形象著存,期间没有看过她的小说,没有了解她的生活。张爱玲,就是一个女神的名字。

  全书从张爱玲幼时开始讲述,直至她一人在孤独的公寓凋零了生命。

  文章像绘声绘色的小说,小说的主角叫张爱玲,小说是一个悲剧,悲剧就是张爱玲的生命的终结,一位笔墨匠人生命的凋零。更像一部漫长的电影,一切都慢,张爱玲慢慢的老去。

  母亲,是张爱玲成长的营养,母亲是一位思想独立的女性,张爱玲是和母亲一样有追求的时代女性。我记忆深刻的点:父亲娶的新姨太把一箱子旧衣服给张爱玲穿,而张爱玲那个时候本该和同学一样衣着靓丽,却只能穿着姨太黯然失色的旧衣,让她一度自卑,后来写小说赚的第一笔报酬就买了一件洋装(好像是洋装),张爱玲非常喜欢洋装,因为小时候无比向往。这一点,我深深体会,小时候我不曾拥有却无比向往的东西,长大后就对此非常执着。

  张爱玲的第一任老公胡兰成。说是对张爱玲的仰慕而慕名拜访,便爱上她(好像是这样的)。张爱玲对爱情是拥有向往的,她和胡兰成见面的时候就是妥妥的小女孩模样,以至于胡兰成沾花惹草时张爱玲令我心疼。张爱玲远离香港奔赴美国遇见赖雅,36岁的张爱玲和62岁的赖雅的生活倒是令我羡慕不已,这一点曾经说服我对婚姻的观念:独立女性张爱玲,也逃不过离婚的地步,但是36岁她找到了真爱,所以爱情不必强求,哪怕50岁60岁才遇见真爱,也是幸福的。(无贬低的意思)。

  张爱玲的文笔让我心碎。在书中有提到部分小说内容,文笔都有一种凄凉美,像一首叶落纷飞般静谧的小诗,我也是很爱了,所以我也准备恶补一下张爱玲的书。(个人观点)

  我网络搜索了一下,有些内容我没有在书中看到,譬如:她的母亲对病重的张爱玲说让她自生自灭之类。可能是我忘记了,也可能是作者的欠失。总之,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张爱玲。

  「以上均为个人观点,我知道张爱玲的粉丝众多,我不了解张爱玲,更别说懂张爱玲,作为名人的传记发表的任何言论都有可能被抨击,这本书只是让我看到了张爱玲跌宕起伏的一生,仅个人观点」

  “我多想拥抱你,可惜时光之里山南水北,可惜你我之间人来人往。”——鸢喜

  《张爱玲传》读后感(四):《张爱玲传》分享简要大纲

  1.为什么分享这本书:不艰涩、不书透、好读(张爱玲本身没有崇高、宏大叙事、理论的探讨,入世近乎俗的态度,饮食男女、吃穿用度、身边损失,反倒具有一种返璞归真的亲切感,这本书也写得流畅)、够经典。 2.为什么是一本传记:不仅是了解传主的一个方法,也是从侧面去了解作传的人的一个途径。 钱理群《周作人传》《心灵的探寻》、陆健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凌宇《沈从文传》 3.张爱玲何许人也? ①身世:名门之后 祖父张佩纶,清末同光“清流派”(对西方列强持强硬态度,弹劾贪官污吏,兼以朝政)的中坚人物——在《孽海花》中有详细的描述,庄仑樵。 外曾祖父:李鸿章 与父亲、继母的直接冲突,逃出父亲家,与母亲的“琐碎的尴尬” ②婚姻:与胡兰成(汪伪政府高官,著《今生今世》)、赖雅(美国作家)的婚姻(忘年恋,传奇色彩,就像马克龙,吸引人的眼球) ③人物争议性:成名于沦陷区,远离主流。(抗日——按理应是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以笔为矛)——沦陷区的文坛只要不涉及政治,不谈国事、没有明显的反日倾向,各种作品听之任之——充满酒色财气的鸳鸯蝴蝶文学和吟风弄月,怡情养性的名士派文学大行其道——张虽不属于任何一种,但反而“水土相宜”。——处世哲学:在大时代里找到一个她可以容身的小小缝隙,需要妥协让步来换取安稳时便妥协让步。——触犯意识形态 ④怪癖的性情:出名要趁早,《传奇》、《流言》写于25岁之前,前期一门心思要成名。 矛盾:名门之后,贵府千金vs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通晓人情世故(练达)vs从衣着打扮到待人接物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同时享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 ⑤独特韵味:60年代左右,“张迷”,在港台是明星式的公众人物。 生动比喻(曹七巧的声音像剃刀一样)、大量隽语警句(不是抖机灵,深刻而独到)——与中国传统的衡文标准大相径庭——独特(温柔敦厚、气度雍容为上品,造语尖新出奇制胜似乎有纤巧之嫌) “文如其人”的说法用在张爱玲身上不仅不恰当,而且恰恰相反,把她的作品和她的现实生活一比较,反而对照出一个谜一般的张爱玲。 4.余斌的特色 不是标准的人物传记模式,没有一条生平记事的准线,但对张爱玲的作品有很深入,细腻的分析。以深刻细致的分析和评论见长,在描绘传主内心世界时,“大胆假设之余也不忘小心求证,追求的是一种理解和对张爱玲完整的认识。” 文笔清雅,不枝不蔓,既无学究气也避开了多愁善感的矫情气,是含蓄内敛的才子文,读来唇齿留香,在众多张传中是一大优势。 这种男人进入女性内心的尝试让我很感动,从他的语气中真的感觉张爱玲于他就是一件憾不得见的珍宝,我看到了真正的尊重。 评价张爱玲婚姻观:“张倾心相许的人应该有成年男子的魅力,需得有学问,要聪明有才情才能懂得她的好处,忠厚诚笃她从未要求——她要的是一个‘解人’,不是一个‘好人’,因此倘若没有胡兰成,她喜欢的人也应该是胡兰成这个样子”,“她可以妥协,可以委屈求全,但到最后关头决不肯孤注一掷,拿自己的自尊心去做抵押”,以及对比她和胡兰成及赖雅的婚姻时淡淡提到的一句“当年胡兰成落难,她千里寻夫,这一次她的反应要理智得多,更多平实的夫妻的尽责意味了” 当年胡兰成叹服张爱玲读书的细致(《水浒传》描写九天玄女“天然妙目,正大仙容”,《金瓶梅》描写孟玉楼:“行走时香风细细,坐下时嫣然百媚”)谓:还有这样不阻不滞,直见性命,与世人万物照胆照心的读法。我看余斌读张爱玲,也是肝胆相照的。 余斌评价张爱玲还有这样一句话“爱独处并不意味着她能完全摆脱常人的孤独感”,戳心! 由这本传记不仅可以看出余斌的才气,还可以感受他的学者人格。 附记: “缘有家刊物于张去世后向我约稿,希望对海峡两岸的反应做评述。结果写了收在本书附录二里的《海峡两岸的“看张”》一文。稿子交出一段时间后,约稿的朋友找上门来,面有难色,原来管杂志的上司读了之后大为不满,认为文中对张的政治立场未旗帜鲜明地予以批判。稿子是约来的,怎么办呢?他有高招,是挥如椽大笔,在我的文章后面加了一段,大意是点出张的历史问题,包括汉奸嫌疑等等,并要读者警惕张爱玲研究中的不正之风。让人哭笑不得的还不是他的观点——如果也算观点的话——,而是独出心裁的处理方式:那段话成为文章的一部分,算到我的账上。这等于是让我自己掌自己的嘴。不敢说“岂有此理”,但确乎是莫名其妙。只好表示,文章不发表可以,同时登批判文章也听便,鸡与黄鼠狼同笼的把戏不玩。最后是出了个“两全其美”的主意:将添加的段作为编者按,如此本人可以文责自负,他那边舆论导向也有了。” 朋友圈看到一个高中生的作文,题目是“教育是为了完整地活着”,这个“完整”何其震撼,看《驴得水》中的知识分子,无一人能称得上完整,做一个完整的人很难,而余师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完整的人!

  《张爱玲传》读后感(五):擅写“人性”的张爱玲,应不应该写“社会”?

  余斌的《张爱玲传》自1993年初版以来,数度再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于2019年,是距今最近的一版。据书末每一版的作者后记说明,每一次再版时,因为各种原因,主体内容几乎未经多少修改、增删。在此情况下,这本《张爱玲传》经过了近30年的岁月,依然被奉为经典,成为了解张爱玲生平及其作品的必读之作,虽也与目前缺少好的张氏传记有关,但其“珠玉”之质毋庸置疑。而我主要想从作者对《十八春》的评价,谈一下他在“著书立说”时,自身观念的局限性。

  作为一本老书,它虽有新材料不足(遗作上,《异乡记》及三部“自传”未面世)、修订不勤之虞,却仍是长期难以被超越的一本张爱玲“评传”。就“传”的方面,作者对张爱玲其人的生平,兼有细腻入微的体察和绝对世故、不天真的洞达。作者几乎摒除了一切主观上可能有的罗曼蒂克式的绮思和传奇性的渲染——市场条件下所涌现的大批张爱玲传记,大抵逃不脱这样的弊病,不免流俗。

  本书中,作者以“还原”为手段尽可能严谨地推求张爱玲作为一个普通人,她的心理、她的环境,以此为凭据来解释当时的处境下她的反应和行动举止。作者希图为张爱玲“祛魅”,从而达到“接近”她(真实人格)的目的。简单来说,作者正是以张爱玲“张看”世人的方式,来“张看”张爱玲,颇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趣味,因而其观察所得甚为“适宜”(上海话:舒服、妥当、合适),也见其深刻犀利。

  “评”的方面,本书主体改自作者的硕士论文,以当时评论界通行的“作家论”作底——作者也坦诚,作家论于今已显过时,但作家论恰可使本书由扎实的“评论”转变为“传记”——故而文学评论的专业性自不待言。但也由于此书年代稍远,20余年来,张爱玲遗作及其生平新材料的发掘,加之张爱玲研究的兴盛,业已取得的研究进展,使得此书所论虽很显“见识”,以我个人之见,还应归入中规中矩、四平八稳的“通识”范畴。不过这断然不是批评之辞。作为小白级读者,我倒正需要足够透彻的“灼见”更甚于“卓见”和惊人之见。此书提供了一份足够端方的“识见”,或也可称之为一种从张爱玲出发的文学与人生的教育。我想这即便是对于更高阶的读者也相当重要。因此,作者的这一份“识见”是弥足珍贵的,对它的欣赏和感激应远胜于挑剔。

  或许不太重要,却应该一提的是,本书用辞力求文雅准确,因而行文稍显艰涩、信息密度较大,读来是一场有“负担”的享受。只读一遍是不够的。

  最后说一点缺憾之处。作者对张作品“人性立场”的评述我基本认同,且能学到很多。不认同的地方是他对《十八春》(即后来的《半生缘》)的评价似乎过低。在他看来,张是将《十八春》的爱情悲剧归咎于外因:社会、经济(制度),并通过一连串巧合制造了悲剧的结果。这种“通俗化”的处理手法,与张爱玲一贯着力于刻画的“人性的偏执”、“情欲的盲目”相比,深度上体现出了明显的落差,表明张在共和国初期,为求自保,背离了自我的创作观,人生观,令人扼腕。

  其实,在《十八春》(我没有读过《十八春》,读过《半生缘》,但据本书中对两者删改差别的描述,大致了解了前者的情节,改动大多涉及“政治适应性”)作为言情小说的“政治包装”下,张爱玲也并未放弃在小说无关“宏旨”之处排布她的“世故心”。若单说“社会制度”,这个东西也绝非完全不关涉人与人性的本真,它其实就是人的处境之一种。

  《半生缘》恰恰证明了张爱玲在“制度批判”和“言情特质”下施展“世情观察”的能力。(比如她把经济的、社会的因素,与人性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组成了女主人公曼桢的“身世之感”,这也是故事的重头戏。“身世”二字在这篇小说中有千钧之重,是一种决定性的、宿命般的“下坠”的不可抗力。)

  可见作者仅鉴于《十八春》和《半生缘》是立足于经济、社会的基底,便对之加以贬抑,是不足取的。作者一面承认《十八春》和《半生缘》是“高级”的言情小说,一面又始终回避指出和讨论其高级在何处。他这种在文学的“雅”与“俗”之间的踌躇,或更甚于特殊处境中的张本人,毕竟是“门户之见”在作祟。

  从文本中可以看见,他对张创作中的人性立场的反复强调及深刻认同。显然,张的绝大部分创作都符合这样的标尺,因而都能入作者之法眼,而《十八春》恰是少数例外之一。而且《十八春》这个例外又与《秧歌》、《赤地之恋》这样纯粹为政治目的而存在的小说有所区别。如果接受方本是看重政治宣传,那么小说是否勾勒“人性”便不必太看重,至少不必要求太高。但是《十八春》虽经“包装”,其主题及主体情节还是关于“男女之情”,就是张写顺手了的故事,作者自然希望它接近《传奇》之处尽量多一些,容易对它产生有关“人性”与“情欲”描写的悬想也是人之常情。

  正因《十八春》是介于“社会的”与“人性的”之间的这样一种暧昧的地位,让我们隐约嗅到作者态度的“暧昧”,并从中咂摸出作者半遮半掩的“门户之见”。所谓“门户之见”,是指作者基于对文学深度、对张爱玲(所有的)作品提出“人性立场”的要求,自己定义了“何为严肃文学”,并对之有所坚守的观念。观念作为认知的基础存在于人的心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有所流露。作者对《十八春》之“好”欲说还休的心态,说明他对“严肃”立场之坚守,是“不自觉”的。

  从本书附录《现代文学史上的张爱玲》一文观之,这“严肃”的文学观,或与作者对“新文学”其革命性、社会批判性的过度反叛有关,这使他难以从更广阔涵容的视角,理解“人”的社会经济性。 只是若少了对门户藩篱的坚守,恐怕作者也难以对张其人其作,达成鞭辟入里的理解和深入骨髓的同情。

  作者在“后记”中说目前所成之书有遗憾,并许愿:留待传主的材料更全面丰富之时,有意对本书作较大的修订,因而暂时免去屡次再版时的小修小改——“毕其功于一役”。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标题: 《张爱玲传》读后感精选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67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神奇飞书》读后感100字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上、下)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