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约翰之路》读后感摘抄

发布时间: 2020-05-04 09:45:0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4

《圣约翰之路》是一本由[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圣约翰之路》精选点评:●能把倒垃圾写成一篇长文的也就只有卡尔维诺了。“我只是这个世界用来感知自己是否存在而配置

《圣约翰之路》读后感摘抄

  《圣约翰之路》是一本由[意大利] 伊塔洛·卡尔维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约翰之路》精选点评:

  ●能把倒垃圾写成一篇长文的也就只有卡尔维诺了。“我只是这个世界用来感知自己是否存在而配置的机械而已。”

  ●“每一样东西都秘而不宣,比如壳里的核桃,未来与现在,还有海港。”卡尔维诺是隐喻的大师。

  ●居然有卡尔维诺作为电影观众的回忆!感觉挖到了一枚彩蛋,double excitement

  ●关于记忆:“我写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明确一件事:其实对于那个早晨,我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

  ●20190908-0911

  ●《可爱的垃圾桶》最好

  ●失落之语。

  ●用“圣约翰之路”作书名十分贴切。从自家庄园进城,一去一回是卡尔维诺的“出世”“入世”,所谓“七岁看老”,年少时的怪念头,可管窥卡尔维诺终其一生都在思索人类社会的运行,与思索本身的自我意识。论社会交往,第一见证人是血缘亲情的父亲,卡尔维诺对父子关系有所抱怨,说没话可讲,小说里却都是植物学家的烙印;谈电影,谈了跟费里尼的私交,更多的却是镜头感十足的《八部半》,是一个人的《天堂电影院》;谈战争,是战争年代无法回避的阴霾和撕裂,以及彻底破碎的内心世界;谈垃圾桶,是垃圾桶编年史,是巴黎阶层分化、移民、种族与人文的体恤;而《昏暗中》又是博尔赫斯式内心独白,充满了唯心论和辩证法(文学的矛盾);要说文章体裁,真不想用“散文”“小品”“回忆录”这种字眼,太庸俗了,他们是卡尔维诺天才的意念。

  ●这本我真没读懂……

  ●喜欢“可爱的垃圾桶”和“一个观众的自传”。我和卡尔维诺的唯一共同点应该就是喜欢倒垃圾了嘻嘻嘻【

  《圣约翰之路》读后感(一):通往卡翁之路

  (首发于自由写作者后商个人微信公众号河之社,转发请联系豆瓣用户后商或微信yuanyao77。)

  《圣约翰之路》读后感(二):卡尔维诺的“记忆练习”

  现在出书的门槛越来越低,只要不是文盲,并且有那么一点名气,不限职业,都可以出一本书了,而在这个范畴内,传记这个体裁是最吃香的。首先,它对文学性的要求不高,即使文笔很差,把自己的经历写明白还是能做到的,实在不行还可以授权专业的传记作家,口述一下就行了;其次,站在写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们有这个驱动力去交代自己的经历,谁还不想名留青史呢?成功人士到了一定的年龄,总会想着留下点非物质的东西,这时候传记就成了不二之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它的受众很广,不管是机场成功学还是书店心灵鸡汤专区,都少不了名人传记的身影,人们总是渴望窥见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并且乐此不疲。

  当然,上面只是我的臆测,其实我还是比较认同胡适先生的观点,他写过一本传记叫《胡适四十自述》,这本书在中国现代传记文学中独树一帜,他在前言中说,自己鼓励中国人像西方人那样到一定年龄就写写传记,即使是普通人,也算对自己有个交代;如果你是名人,那你就更有责任把你为人处事的智慧通过文字展现给大众。他认为这是一种传承,因为中国文化的某些精华,比如古代的手艺、风俗、音乐等等,就是在因为没人记录,就这样凭空消失了。

  我也不止在一篇书评里谈过自己对传记的喜爱,因为通过一本书就可以基本了解一个人的一生,这对我来说太神奇、太有吸引力了。而就传记这个体裁来说,也是有分类的,有那种专门为企业名人量身定制的传记,虽然在这个商业时代有一定的市场,但是不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类,我比较喜欢作家写的传记,因为这样可读性较高,特别是像纳博科夫、卡尔维诺、博尔赫斯这类天才作家的传记,那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传记了,他们总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说到卡尔维诺,其实他是不喜欢写传记的,他认为一个作家最应该被记住的是他的作品,而自己生活的琐碎细节根本就不具备代表性,只会破坏作家的神秘感。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人的作品中免不了会有自己童年记忆的成分,这是深入骨髓的东西,不是靠个人意志就能消除的,即便是天才。

  所以,卡尔维诺也有一本可以称之为自传的书——《圣约翰之路》,在具自传性质的冥想中,卡尔维诺转向了自己的过去:与父亲一起出行的尴尬童年,一生难以割舍的电影院情结,对亲历反法西斯战争的回忆,对语言、对厨房垃圾桶的感知乃至对整个世界的形状所进行的审思。

  作为天才型的作家,卡尔维诺对于记忆本质的思考既睿智又令人着迷,洋溢着特有的炼金术般的才华。他甚至可以做到左右互搏:一类作品让你看得极为明白,一招一式尽见精妙,又学不来,如《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宇宙奇趣全集》、《树上的男爵》,一类则是讳莫如深,云飘雾缈,如本书,如《命运交叉的城堡》、《美洲豹阳光下》。还有一类,能领悟多少,就看你的悟性和造化了,如《美国讲稿》、《看不见的城市》。

  严格来说,《圣约翰之路》所收5篇文章既不是板正的个人传记,也不是惯常的创作自述,而是卡尔维诺个人的“记忆练习”。初看,作家分明在写回忆录,细读你却不经意神会了卡尔维诺的“狡猾”。他在以真实为借口作障眼法,事实不过是把回忆当作主题,书写了有关“记忆”的作品。

  首篇《圣约翰之路》是卡尔维诺对故乡城市圣莱莫的详细回忆和描述,表现了圣莱莫的自然和人文景象,以及自己的早年生活经历。

  《一个观众的自传》其实说的是作者自己,主要是在一九三六年到战争爆发那几年里偷偷从家中跑去看电影的经历,记录了当时在意大利放映的各国电影在他的头脑中留下的记忆,以及电影,主要是美国电影对于当时的意大利人生活的影响。此文的后半部主要写的是对杰出的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作品的观感。可以从这篇文章中探寻电影对于他的创作的影响。

  《一场战争的回忆》是卡尔维诺在战后写的对于自己当年作为一名游击队员参加的一场战争的回忆。文中对战争的细节讲得并不多,只讲了那场战争留在他的记忆中的一点点东西。这种回忆实际上有着创作实践感的性质。

  《可爱的垃圾桶》从作者在巴黎生活那几年厨房里的那只垃圾桶写起,涉及其使用、位置安放、清倒时间等等方面,实际上描写了他在巴黎的生活,可以视为卡尔维诺对于那一段生活的回忆。

  《昏暗中》是一篇可能未完成的手记,假设被问及对世界、宇宙的认识时,作者关于世界的元素、物质、广度、厚度之类概念的认识,更像是一种哲学范围内的世界观。本文对于理解卡尔维诺的宇宙观和《宇宙奇趣全集》有一定帮助。

  “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卡尔维诺不提供真实,却试图以小说法呈现记忆的“真实性”。真实只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大实话,真实性却看重超越有限事实的普遍情感逻辑。在书中,重返回忆之路,并不意味着再现、确认与忠实。相反,作家的记忆路径有其他的走法:表现、想象与隐喻。

  因而,它也不经意沾染了元叙事色彩,几乎同时指涉了卡尔维诺文学疆域的边界、艺术虚构的观念、小说素材的来源、生存世界的感知以及心理类型的趋向。可以说,通往作家记忆之路,正是揭开他创作的“后台”,让我们得以窥见卡式想象何以能够发生。

  《圣约翰之路》读后感(三):【2020/02/08】『卡尔维诺,不能只读一遍』

  【2020/02/09】

  #做手不离卷的阅读者#

  [意大利]卡尔维诺 圣约翰之路

  『卡尔维诺,不能只读一遍』

  我特别喜欢《可爱的垃圾桶》这一则故事,卡尔维诺在文章中说之所以要称呼这种容器为“可爱的垃圾桶”,是因为其“法语名字poubelle agréée的意思就是大家喜欢的、认可的、大受欢迎的垃圾桶”。并且觉得“喜爱一个不是很讨喜的东西是十分有必要的,如果没有它们,那些受人欢迎和追捧的美好事物也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我初看的时候特别白痴,想着卡尔维诺一定是记录了一些自己与可爱垃圾桶的故事,同时涉及了一些城市垃圾还有垃圾清理员的事情,接着垃圾和垃圾袋的进步来反映城市社会的进步。还是蠢了一点,如果只是这样,那就不是卡尔维诺了。读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整个人都惊呼了起来:“有不能用的作品,却再也没有了我。”——怎么会料到最后部分卡尔维诺把自己的作品和垃圾联系在了一起,最后两段的反转啊,实在是惊艳无比。

  《圣约翰之路》那一条父子对于语言认同不一致的路啊,便忍不住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本父与子的故事,收录了名人父子之间的关系。我们总觉得父与子的关系紧密有相似,却没想过也许儿子故事企图摆脱父亲的模式。

  “对于我父亲来说,语言是用来确认事物的,是用来标识所有权的;而对于我来说,语言则是对刚刚隐约看到的、不属于我们的、假设的东西进行猜想。”语言的不同也反射到了对于事物看法不同的道路上来。“我的语言只会为热情、幻想、猜想而停留。”我喜欢他这样看似略中二的誓言,可正因为他对于文学的宣誓和坚守,才有最后这样的卡尔维诺。那条圣约翰之路啊,最后还是被他收进了自己的记忆中。

  《昏暗中》的标点使用蛮有意思的,全篇到最后才出现了句号。

  《圣约翰之路》读后感(四):记忆之路的“走法”

  (刊于《南方都市报》2019年1月24日,发表时略有改动)

  文/俞耕耘

  如果卡尔维诺丧失了奇丽的想象,假如他被限制不能虚构,他会沦为一个内力尽失的作家吗?我们也许太熟悉天马行空,横亘宇宙的卡尔维诺,很难想象他写起非虚构会是何种模样。而《圣约翰之路》就是其少见的纪实作品,它也成为作家创作生涯中的一朵“奇葩”。因为此书所收5篇文章既不是板正的个人传记,也不是惯常的创作自述,而是卡尔维诺个人的“记忆练习”。初看,作家分明在写回忆录,细读你却不经意神会了卡尔维诺的“狡猾”。他在以真实为借口作障眼法,事实不过是把回忆当作主题,书写了有关“记忆”的作品。

  开篇的同名文章《圣约翰之路》让人很容易想起卡夫卡致父亲的信:父子关系的隔阂压抑,父亲的武断强势都溢于笔端。不同的是,卡夫卡也许天生带有一种阴性的纤弱,总是以伤感的自剖换取父亲的理解,最终逃不了的还是妥协。卡尔维诺却不然,他以近乎先验的决绝,阐释了父亲与自己永不相属,终无交汇的原因。因为他们分属两个世界、两条道路,从而所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总是那么背道而驰。卡尔维诺是幸运的,因为他既同情父亲的路,又坚守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你能从中读到他追忆童年的温情,却难以掩饰一种无解的膈膜、无声的抵抗,从年少到成人始终都有,未曾改变。作家写出了一首绝情的挽歌,携着无情的多情。“如果我和父亲之间的裂痕不是那么深刻,也许一切就会有所不同吗?——差别并不大,但正是最让人在意的差别。”

  “我”与父亲的路正是“最在意的差别”。它既是语言之路、又是认识之路,既隐喻了通往世界本质的两条通道,更是处理自我与世界的两种关系。父亲对大自然强烈的改造、强化的占有,或许用“父亲的圣约翰”这种所属格更能表达这种欲念。“我”敏锐发现,父亲对物种的命名,对植物谱系的建构都是一种人类统治权力的延伸。“对于我父亲来说,语言是用来确认事物的,是用来标识所有权的”。这也正是福柯《词与物》中以名词来确定世界秩序的鲜活案例,当然卡尔维诺或许真的联想到了福柯此作。相较父亲,“我”的路可能带着维柯的诗性智慧,“语言则是对刚刚隐约看到的、不属于我们的、假设的东西进行的猜想。”它确定了卡尔维诺的艺术思维:以想象的应然,把握未存或已逝的未知世界,异在世界——这正是艺术的世界。

  “我”与父亲的落寞正是由于语言和存在的“殊途”。卡尔维诺向我们抛出了问题:语言究竟是虚构性想象未知,还是实在性确认占有?正是文学让“我”发现了与世界的新关系,“把意义归还给一切的事物”,这样人类能够象征性把握一切已然逝去的东西。在这篇回忆文章中,卡尔维诺不经意暗藏了太多的文学宣言。

  圣约翰代表了一种父辈传统,那是一种来自“我们祖先”般的遥远声音。父亲崇尚一种席勒式的完整人性,在传统的自然中过着牧歌生活。他无限地亲近自然,带着老派的庄园主气息,他将圣约翰作为“世界之心”,有着局部可以映现世界整体的执念。“他急于抹去生活中除了圣约翰之外的一切。如果这不是全部的世界,而只是世界的其他部分包围下的一个角落,那真是太让人失望了。”卡尔维诺是深刻的,他从语言、认识与存在的哲学高度在同情父亲的同时,更是在理解自己。“我属于这个世界另外的一个部分,也就是大都市和与他敌对的那部分”。“我”的远方始终通往街道、港口、舞厅、公园等城市形象。父亲的痛苦源于不能与孩子共筑圣约翰的理想文明,以及那种没有未来、没有延续的“断后”失望。

  《一个观众的自传》则思考了艺术与现实的繁复关系。你可以说卡尔维诺有意将虚构与真实、电影与生活交融混淆,搞得混沌惘然。“我们幻想着自己只是电影的观众,而这电影就是我们生活的历史”。电影给作家的最大教谕,或许正是虚构的诱惑和想象的痴迷。它直接形塑了他的艺术灵魂:永远渴望获得异在经验,在他处成为他人,瞬间逃离此岸,抵达另一空间。银幕是一个自足的世界,饱满、必要且连贯。而现实只是随意的摆放,一些含有杂质的堆砌。卡尔维诺没有兴趣写文艺理论著作,但是开篇几句俨然就是有关艺术与现实真实性、典范性和纯粹性的“大讨论”。这简直是一篇披着回忆自传,阐释电影美学的抒情“论文”。因为描绘童年“赶场”观影的叙事线索,早已淹没于电影评点、演员分析和艺术手法的“宏论”中。如果遇到一位学院派的读者,大可将此篇文章概括出几段论文摘要。如电影与现实时间的感知学(缩短、拉长、倒退、阻拒),艺术与现实两个世界的浸透、穿插与共在,好莱坞类型片的“假象”(脱节、断裂与理想化),电影配音显示的怪诞(个体语言质感差异的取消)等。

  然而,他毕竟没有枯燥地写论文,他写的只是一种空间体验的美学,甚至对电影下定义时都那么梦幻。“(它)是距离。它回应了我对于距离的需求,对于将现实的边界放大的需求。”卡尔维诺对电影空间的认知,最终回归到艺术对生存困境的救赎。它既描绘了来自远方的外部世界,又不断促使我们自省,思考我们与自身的关系。或许我们从不是外在的观影者,电影原本涵有了生活。

  《一场战争的回忆》表面看是反法西斯游击战斗中的记忆碎片,实则作家再次布下了叙事圈套。直到篇尾才说“我写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明确一件事:其实对于那个早晨,我几乎什么也不记得了”。我们也许很快反诘,那你之前整篇在瞎编啥?其实,卡尔维诺不过想说明所谓的纪实、现实和客观的虚弱无力。在想象中回忆与回忆时想象总是很难分清,回忆也许本身恰好确证了遗忘。作家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写作课,那就是在艺术中不存在事件的真实,只有感知细节的真实。回忆是永远不能被赋形的,一旦书写,即是谬误。卡尔维诺的“记忆练习”,原来正是描摹不能抵达之境,也正是艺术的无限追求。“我们只能自认为看到了那些事,讲述了那些事。我不知道我是在摧毁这段过去,还是在拯救它”。

  “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卡尔维诺不提供真实,却试图以小说法呈现记忆的“真实性”。真实只拘泥于一人一事的大实话,真实性却看重超越有限事实的普遍情感逻辑。在书中,重返回忆之路,并不意味着再现、确认与忠实。相反,作家的记忆路径有其他的走法:表现、想象与隐喻。因而,它也不经意沾染了元叙事色彩,几乎同时指涉了卡尔维诺文学疆域的边界、艺术虚构的观念、小说素材的来源、生存世界的感知以及心理类型的趋向。可以说,通往作家记忆之路,正是揭开他创作的“后台”,让我们得以窥见卡式想象何以能够发生。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C/html/2019-01/24/content_6887.htm

  欢迎订阅我的个人公众号

本文标题: 《圣约翰之路》读后感摘抄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585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你是人间四月天读后感摘抄《银河帝国2:基地与帝国》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