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认知》是一本由(美)司马贺赫伯特·西蒙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5,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人类的认知》精选点评:●一本好书,通过认知来了解自我。●我好像读到了世界的真理●人是有限理性的,在有限
《人类的认知》是一本由(美)司马贺 / 赫伯特·西蒙著作,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5,页数:1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的认知》精选点评:
●一本好书,通过认知来了解自我。
●我好像读到了世界的真理
●人是有限理性的,在有限的选择里选择满意的方案,而不是在所有的选择里选择最优的方案。一是找出所有的选择代价太高,二是凡事总有取舍。
●社科
●给多少个星星都不够
●花了一个周末读完,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不愧诺贝尔奖得主。前半本读得云里雾里,中途停了一段时间。但这段时间里每日大量接触数学、物理和CS,自身也经历奇妙的思维跃进。以至于再读时,每段话都忍不住反复揣摩,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意思。
●认知心理学的极简读本,非常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西蒙的理论脉络。
●20191202:1983年北大讲座的文字整理。以今日发展来看,已不新鲜,但却精炼、简洁。
●讲了一些人类对信息的处理方法,对我们的一些日常思维给文字化。里面的一些例题就是我们读书的时候课本里的一些问题,指出了那些题目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的一些思维上的锻炼,但好像我们的老师没有从这个角度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而只是告诉某个知识点以及解题方法,没上升到一个思维的高度上。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一):人不是机器,但机器是人
这本硬核的小册子,我在淘宝上花了三百元才买到。它是由图灵奖得主司马贺站在计算机科学的角度上,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知识,分析人的思维对信息加工的过程。这其间的精妙之处就在于,他搭建了一套物理符号系统,使得智能的人和智能的机器之间,不再仅仅只是“比喻”层面的关系,而可以互相类比,最终达到互相连通。全书都在传递一个思想:虽然我们不能要求人像机器那样组织加工信息,但是反过来,我们可以向机器灌注人的思想,搭建一个属于机器的类似人的思维框架。
说一个很有趣的地方:人的记忆构造和计算机的存储构造是天然联系的,而记忆是认知的基础。心理学记忆理论把人的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它们有不同的容量,记忆时间,刷新频率。计算机也有内存和外存,内存承担高负荷,高时间密集度的运算,同时调用外部存储,这个机制与记忆类似。心理学家们编出来个模拟记忆过程的程序epam,人与机器处理同样的记忆问题所带来的时间代价几乎一致,只有几秒上下。学过大计基的人都知道,这只是冯诺依曼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可见早在人工智能时代以前,计算机的发明就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带有“人化”的特点,是某种意义上的“仿生学”。既然它是仿生学,而又仿的是人脑的思维过程,两者连通即是可能的。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二):大师总是深入浅出的娓娓道来
喜欢看大师的作品,最近是西蒙,中文名司马贺,他总是可以根据自己跨学科的广博的智慧揭示出更普遍的规律,而且经常拿常见事物做类比,深入浅出。虽然是80年代的老书,内容绝对一点都不老套过时,这就是经典。
科学总是把复杂的现象转化为基本的过程和规律,了解基本规律可以更有效的指导自己,减少损失少走弯路,再好点提高效率。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三):《人类的认知》:高阶学习者如何用符号思考?
高阶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不用词语思考,而是用抽象的表征,或是图画或图表,但大部分是符号,西蒙正是如此。
西蒙认为:人是使用符号系统的动物,语言是符号、文字是符号、声音是符号、文化是符号……符号系统几乎是最完美的人工事物,人类所有事物都可以符号表征。语言符号系统总是我们用来表征我们所处环境、用来作为思维的最重要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本质特征之一。
《人类的认知》讲述的只有一个议题:如何用符号构建人的思维系统?西蒙在四个层面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善用跨学科的思维;二是引用计算科学表征思维;三是建立人类认知的科学;四是将人视作符号系统。
善用跨学科的思维
西蒙一生大问题是「人的决策」,想理解人的决策就必须先理解人脑信息加工的原理,传统的心理学要么是行为主义,要么是格式塔,但两个都有认知的局限,于是西蒙开创性地利用计算机科学来解决这个问题。此书名为《人类的认知》,实际上就是西蒙结合信息加工心理学与理符号系统学,将人脑视作一个物理符号系统,用符号来模拟人类认知、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此基础上,西蒙建立认知心理与认知科学的框架,并借助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方法,构建出人类思维与认知的科学认识。最后,西蒙用认知心理与认知科学的知识反哺计算机科学,发展人工智能,试图让计算机也具有人的各种的认知能力。
此书完整展示西蒙在多学科行走的思考路径:用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来解释人脑的运作,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来复现专家的技能。
.S. 此书是西蒙展现他跨学科知识学习并解决认知问题的过程文档,二过程文档正是理解创作者思维方式的最佳方式,建议着重学习。
引用计算科学表征思维
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观念、概念、能力以及认知加工的过程,抽象而不可捉摸,拥有数学基础的西蒙在一踏入认知心理学领域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西蒙研究第一步就是要将人的认知过程表征为可以客观描述和研究的具体过程。
西蒙采取的办法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提出「物理符号系统」的假设,该假设认为,任何物理系统的事件、过程或操作,只要能用符号的形式表示,并能明确每时每刻的状态,就能用计算机模拟出来。人类的认知过程与通讯信息处理过程类似,这样的人类思维中的各种抽象概念和符号也可以像物理对象一样可以复制、转换、处理和相互连接。
借助计算机科学与物理符号系统,西蒙建立人的认知模型:接受信息、编码和存入记忆、利用记忆作出决定,指导外部行为。
将人视作符号系统
人的认知模型将人视作有血有肉的机器人,那么,人类的认知活动与计算机的关系该如何表征?
西蒙的答案是: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四):乔布斯的「创意剽窃」与不自觉学习
《乔布斯》中屡屡提到乔布斯「创意剽窃」的问题:
例子一:在大多数会议结束的时候,乔布斯都会宣布下一步要做的决定或是战略,通常用他简单粗暴的方式。他会说:「我有个绝妙的点子。」——即便这个主意是刚刚有人提出过的。或者他会说:「这简直烂透了,我一点儿都不想这么做。」偶然遇到尚未准备好处理的事务,他就会暂时放在一边。
例子二:创意广告人詹姆斯·文森特说。你提出一些观点,他说,「这是个愚蠢的想法。」之后他(乔布斯)又回来,说,「我们就这么做吧。」你会忍不住想说:「我两个星期前提出来的时候,你说这是个愚蠢的想法。」但是你不能这么说,而只能说,「这点子很棒,我们就这么做吧。」
例子三:苹果首席工业设计师乔纳森-埃弗(Jonathan Ive)说:「他在得知我的一些想法之后说,不好,这个想法不怎么好,我更喜欢另一个。」艾夫说,「然后我坐在听众席上听他阐述刚才的想法,说得就像他自己想出来的一样。我格外注重一个点子的出处,甚至会用笔记本记满我的各种点子。所以,当他把设计的功劳归于自己的时候,我觉得很受伤害。」
例子四:他们把最保守的提案放在了桌子的最右边——白色背景中一张 iPod 的特写照片;而最左边的是最有图像感和符号感的设计——一个人边听 iPod 边跳舞的剪影,白色的耳机线也随之舞动。文森特说:「这幅图表达了人与音乐之间紧密的情感联系。」他建议创意总监邓肯·米尔纳说,大家都要坚定地站在最左边,看能否把乔布斯引到这款设计上来。乔布斯一走进来,就马上走到了最右边,看着干巴巴的产品图片说:「这个看起来不错,我们来讨论一下。」文森特、米尔纳和克劳站在另一头都没有挪动脚步。最后,乔布斯抬起头来,看了看那张符号化的图片,说:「哦,我猜你们喜欢这一张。」他摇了摇头:「但它没有展示出产品,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文森特提出他们想使用这张图片,但是会再加上一句广告词:「把 1 000 首歌装进口袋。」这样就不言自明了。乔布斯又往桌子的最右边看了一眼,最终同意了他们的想法。不出所料,他很快就声称这是他的创意——要推出更多符号化的广告。乔布斯回忆道:「我听到一些怀疑的声音:这样的广告怎么能真正卖出一台 iPod 呢?这就到了 CEO 要发挥作用的时候了,我要促成这个创意。」
但乔布斯的这些「创意剽窃」的问题,都可能与「不自觉学习」有关。
「不自觉学习」出自西蒙的《人类的认知:思维的信息加工原理》。
不自觉的学习是意识不到的学习。问题是当人去学习一件完全新的事物是,他所能报告出来的过程的完整性如何?对这个问题的一般看法是:假如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并且被试注意到了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他应该有可能记住这一过程,并能完整、准确地报告出来;假若这个过程包含了再认的问题,既有对已熟悉材料的再认活动,那么他就不能把全过程一步步地报告出来。
许多年以前,N.R.F Mai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做过一个著名的「绳子问题」的实验,K. Dunker 也做过这类实验。他们报告说,在实验中被试不自觉地、无意识地学到了东西。
绳子问题实验是在一间房间的天花板上悬下来两根绳子。被试的任务是把两根绳子的下端接在一起。但这两根绳子相距很远。被试拿到其中一根就够不到另一根了,这个问题对一般人来讲是相当困难的,时常是花费了好长时间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常是房间里有一张桌子,上面放一些一定重量的物品,如锤子、钳子或锯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尝试被试慢慢地会想起在一根绳子头上栓上一个工具,使这根绳子摆动起来,这样,他先抓住另一根绳子,等这根绳子摆过来读出,他也就可以抓到了。
《人类的认知》读后感(五):摘录
结束语
一、信息加工心理学
适应环境的需要使人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认知技能,也使人产生了有限合理性的行为。所谓有限合理性的行为,是指人并不一定要确切的解决复杂的问题,而是希望得到满意的解决,满意的程度则取决于人脑的能力和所获得的信息。另外,人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活动上,这也是使人能适应复杂环境的基本机制。人脑包括三个组织结构:输入、记忆和输出装置。短时记忆直接决定了人当前的活动,长时记忆储存了解决问题是需需要的基本知识。
二、认知的基本信息加工过程
一般来说,人类认知有三类基本过程。第一类是问题解决。第二类基本认知过程是模式识别。第三类认知过程是学习,学习就是获取信息并把它们存储起来,以便以后使用。
三、心理学的而理论及方法
近百年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计算机模型。
四、认知心理学的应用
主要可用于教学。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学到一定的物理技能,他必须具有物理学产生式——要有行动的技能,了解情境条件,根据条件采取行动。但是,一些教科书只强调技能策略,而不顾条件的认知。例如,只要求学生背诵公式,而学生不知道是么么时候使用公式。目前一些教科书应该加强知觉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先学会认识条件,然后选择适当的行动。
工作任务分析还能帮助学生了解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应学会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理解学习,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进行机械学习。这两种学习各有利弊。理解学习能保持很久,且易于迁移。关于样例学习和干中学习,学生可以合理的应用这两种学习方法。此外,通过对已解决问题的回顾,总结经验,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在物理学这门很成熟的学科里,有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这种定律是定量分析,很有说服力。我们曾设想心理学要有这种规律才能成为真正的科学。但这种观点比较狭隘,且不切实际。其他领域的规律也不一定都是定量的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甚至物理学的一些规律就属于定性结构的规律。例如帕斯特的“疾病是有病菌造成的”这个规律不是一个定量的规律,而且这个规律也不是很精确的,有些疾病并不是病菌引起的。为什么人们要承认这个规律是基本规律呢?因为它对人们寻找疾病产生的原因起了指导性的作用,推动了医学的发展。又如,地球物体的相互摩擦运动也是定性的理论,他能知道地质学家去寻找地质现象的原因,像陆地从海里出现、。山脉的形成等等。这种定性理论推动了地球物理学的发展。目前,心理学所提出的一些一般化的定理还不能给出精确的定性描述,不属于定性结构的规律,所以心理学的规律只具有有限的合理性。例如“人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受着短时记忆的限制,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这个理论并不那么确切,正像“疾病是有病菌引起的”不那么确切一样。但他可以引导我们去分析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任何科学理论的最有力的支柱就是对观察到的事实能够给予解释。同时,任何科学理论也都必然会面临一种可能性,就是后来的人能够对这些事实给出更好的解释。心理学同其他的学科一样,他的理论只能够接近真理,而不可能达到绝对的真理。
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学习方法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解决问题,而且要叫他们使用较好的方法解决问题。因为即使使用了机械学习方法的学生,他也认为这样就可以学会了。他以后总是用这种方法学习。这对保存知识和把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是不利的。
可能有人会提出意见说我们是在绕圈子,也就是说我们涌口与报告去建立信息加工理论,在用这个理论去解释口语记录。这并不是绕圈子,因为他们之间是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关系。任何学科研究都要通过观察来建立一些理论,然后在用这个理论去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的运用个人已有的广博的知识基础。通过对问题体表面结构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问题的意义,成为语义。先揭露杂问题所包含的各种语义,再利用已有的知识,找到简单的方法,求得问题的解决,这是专家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对种种问题解决过程的分析属于语义丰富领域。专家所具有的知识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类。一类可以称为数据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也称其为图式或框架。另一类知识是关于如何去做的方法步骤或程序,例如如何骑自行车的方法步骤。
知觉实际上是一种再认识,一个人只有对非常熟悉的东西才会有直觉。
用简明的图解提供视觉形象,对于解决困难问题是由很大帮助的。
如果一个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表征,可以说它已解决了一半。
利用已有知识分析语言,提取有关图式,填充其中空洞和组成新的问题图式,是计算机和人在不准画图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有人吧人类称为局部有理性的动物。因为人通常对于一个小问题能够的出首尾一致的解释。但是若把据不合理的问题扩延成生活中的大问题,往往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相互矛盾,前后不一致。用两种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复杂的、结构不合理的大问题,使问题统一于一个汇聚点。一种方法是做计划,把整个大问题加以抽象,把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成分抽象出来。如设计师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先把大的框架设计出来,这样,属于细节性的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在解决小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次序也很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影响较大的小问题来说,其解决的先后就更显得更重。另一种方法是满足法。所谓满足法,就是只要求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而不保证这个满意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法。采用满足法的原因有两个:其一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案都设计出来,在对他们进行评价,从中选择最优,应为那样做的代价太高。其二,任何方案都有相互矛盾的要求,总要进行取舍。
学习的原理是学习者必须知道最后的结果,即其行为是否能得到改善。最好他还能得到关于在他的行为中哪些部分是满意的,哪些部分是不满意的。对于学习结果的肯定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报酬或鼓励,它能产生或加强学习动机。人们做一件事,如果做得好,会产生一种满足感,这就是内部强化。强化可以使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学习时必须有一个积极的学习动机。
任何学习都要求了解学习的结果。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促进学习,这条原理有时表现的并不明显。
人类在解决问题时,往往是县过分地概括化,发现错误后再把概括的程度降低,或从其他方面找到合适的概括水平。对于学生来说,问题就在于如何进行适当的概括。用学过的东西解决新问题,往往会受到一些限制。学生有时必须把所学的东西作某些改变才能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如果出现的新的情况,学生就得学会新的技能才能解决问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