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挑战》是一本由[美]鲁道夫•德雷克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父母:挑战》精选点评:●正面管教的前身●非常不错的书,值得学习!●值得阅
《父母:挑战》是一本由[美] 鲁道夫•德雷克斯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父母:挑战》精选点评:
●正面管教的前身
●非常不错的书,值得学习!
●值得阅读。论父母“上岗”培训的重要性。
●需要不定时的反复阅读 给我极大帮助
●机场延误读完了,一个世纪前就如此惊人的的佳作,时至今日在中国教育理念依然相差十万八千里
●竟然是上个世纪美国的儿童心理学家著作,然而,都9102年了,中国的新生代父母依旧不懂得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尊重关系,仍旧一味的灌输所谓起跑线的中产焦虑。父母必读,真的必读。
●这本书特别好,文字并不艰涩拗口,翻译没有大问题。读得慢是因为每句话都是非常有道理的建议,并不像其它类似书加入过多的故事吸引读者。值得细读深思。以后还回重读一遍。推荐所以焦虑的家长阅读。作者积累大量临床经验后完成此书,一定能帮到你。
●“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这本书从扉页这句话一直到最后一句都很精彩,字字珠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了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误区以及措施。原则上,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但更重要的,父母应该不断完善自我,学会不滥用自己的优越性,不任由自己的
●原著4分,翻译2分吧。翻译很晦涩难懂,语句不通畅,看起来费力。
●还是比孩子·挑战差了一些
《父母:挑战》读后感(一):成为更好的父母
“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你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这本书从扉页这句话一直到最后一句都很精彩,字字珠玑。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了家庭教育的种种问题、误区以及措施。原则上,父母应该对孩子有足够的爱、信任与尊重。但更重要的,父母应该不断完善自我,学会不滥用自己的优越性,不任由自己的虚荣心膨胀,不过分溺爱以至于成为被操纵的傀儡……简言之,在教育中,对教育者本身的要求,要远高于被教育者。
这本书不仅从框架上完整而清晰的描述出儿童教育中的理论与措施,也从细节上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与实施原则。比如,对孩子应该给予引导与指导,但不能轻视孩子,要保持一致性,要果断,对于行动的后果予以说明而不是惩罚,要克制自我不能失控,要引起被教育者的兴趣,诸如此类,每一个点都深入浅出,富有说服力与可操作性。
然而,读完之后,却引起了更多的反思。正如作者在结论中讨论的,我们究竟是需要更好的社会来教育下一代,还是通过自己教育的下一代去建设更好的社会?这可能是双向的。但是,就眼儿而言,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比这边半个多世纪之前的书中所描述的并没有进展,在某些方面可能还有退步。很大一部分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既没有受到应有的教育,也没有对子女教育有足够的重视与要求,他们在教育方面随心所欲,可能还不如动物凭借本能那样抚育幼崽。
而作为家庭教育补充的另一部分,学校也没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系统完全只教授知识而没有一点点人性(的教育),教师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也以这样的方式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这样的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如何能培养出优秀的下一代,又如何能让之后的社会超越之前的社会呢?
在教育方面,这本书读的算是相见恨晚。对自我以及子女教育有要求的读者,诚宜认真品读。
《父母:挑战》读后感(二):父母好当,不好做
时常感慨,多少人是自然而然当了父母,而却没有做父母的资格或主动意识。
想来我自己便是这样的,意外怀孕,恰是育龄,初次怀孕,从未有过丁克的想法以及身边有一个靠谱的伴侣,便成为我们当父母的充分条件了。
必要条件是否满足呢?从未考虑过。
有人说,孩子是生活的馈赠,甜蜜的负担;也有人说,孩子是夫妻感情的最大杀手,尤其孩子三岁前等待你的会是一地鸡毛。
有人对新生命的到来满怀期待,有人抱持“体验做父母的感觉,一次足矣”的心态有了自己唯一的baby;还有人因为对于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世界和未来持悲观态度,而对是否要孩子犹豫不决。
不论哪种情形,做父母,将如同一张白纸般的幼小生命带到这个未知的世界,呵护她健康成长,都是一种挑战。社会进化发展和人类繁衍的本能需求是我们做父母的必要条件吗?必要但并不充分。
开弓没有回头箭。当了父母,就应该好好做父母,至少保持学习的姿态,跟孩子一起成长。
这本书中提到了三个原则两类错误。
三原则是怎样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原则一: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并接受社会规则。维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ta的不良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但又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惩罚。
后果与惩罚之间的区别在于,后果必须具备孩子能够理解的自然逻辑。比如您可以告诉孩子,如果ta因为逛商场而没有按时回家,那下周就不能去商场了!但您不能要求孩子,如果不吃晚饭,就不能去逛商场。
后果是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报复。如果我更早看到这本书,可能会在好习惯养成方面给孩子更有效的引导。
原则二:避免冲突。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达成共识,而不是“斗得你死我活”。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不过,“不说学习,母慈子孝;一说学习,鸡飞狗跳”的状况在有小学生的家庭并不罕见了。当然,这里的“学习”可以替换成任何孩子不愿做而家长觉得孩子有必要做的事。
原则三:持续
《父母:挑战》读后感(三):《父母:挑战》:育儿其实就是愈自己
毫无疑问,当父母是一项非常有挑战且充满艰辛的工作。宝宝从出生到现在已经七个月大了,那个起初萌萌而娇弱的“小动物”渐渐离我远去,每天我都能感受到他初作为一个“人类”对这个世界产生的好奇和探索。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是一个充满规则和多种秩序的世界,或许也是一个丛林法则横行的残酷世界。如何恰当引导孩子快速适应我们所处的环境,将Ta培养成一个健康、快乐和成功的人是所有父母渴望获得答案的问题。
《父母:挑战》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分析和有效训练技巧的书籍,书作者医学博士鲁道夫·德雷克斯是一位精神病学领域的专家,他将精神病学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应用到教育和儿童训练领域,同时提倡民主和平等的亲子教育氛围。
书作者告诉我们,儿童训练是一项崇高的使命,也是一门艺术。几乎从事所有的职业或者掌握一项技能,我们都需经历前期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培训。然而父母这个角色,从新生儿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匆匆上岗,其实很多父母远远还没有做好准备。
书作者用一句话描述了整本书的主旨,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如果与孩子相处最多的人没有学习必要的知识,通常很难在孩子面临问题时准确理解问题并解读孩子的真正的意图。很多人对待自己孩子的态度正是以自己的父母为榜样,同时,我们这一辈大多数人多年来一直承载着来自父母的伤害,有些甚至伴随终生。最可怕的不是我们不知道怎么去培养孩子,而是自认为很了解,其实这所谓的“一知半解”往往也是错误和富有杀伤力的。孩子是和我们一样平等和需要受到尊重的个体,他们只会是他们自己,不会多于自己父母的样子。作为父母这个角色,我们可以努力做到的是,理解自己,理解孩子,以身作则。
《父母:挑战》的作者鲁道夫博士主要从四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儿童教育中的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有效训练孩子的主要方法:
第一部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父母当前的养育难题,以及那些妨碍我们对孩子采取客观态度的困境。其中包含很多父母经常使用的,但对孩子实际产生伤害的毫无益处的训练方法。比如,给自己和孩子建立双重价值观,使用奖励和惩罚机制,职责孩子的错误等;
第二部分:重点介绍影响儿童训练的三个主要因素。包含家庭氛围和自我改进的重要性、让孩子体验自然后果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平静地化解冲突和对抗等;
第三部分:儿童训练中最常见的三个错误。这里作者提到一个观点,采取正确做法的最佳方式在于避免不正确的做法。作者尽可能建议父母要学会避免错误的训练方法,这就是一种教育上的进步;
第四部分:对某些重要情形下产生的问题进行心理层面的探讨并给出行动建议。
在我看来,除了书中介绍的有效训练孩子的外在技巧之外,其中提到的教育孩子的心法和底层逻辑更令人印象深刻。作为父母,作者不是要求我们做加法,而是要给自己“减负”。总结下来就是“一静一动”:
静— 学着抛去我们在孩子面前的那个“高”(不对等的互动)、学着抛去心中的那份“优”(优越性),学着减少心中的焦虑并保持平静和克制。
动— 在育儿的过程中,学会理解自己,尝试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完美,与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和解,然后问问自己要去向哪里,最终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成长。
作者在书中讲到,育儿就是一个父母和孩子频繁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持一段美妙的亲子关系,总结下来有以下很重要的几点:
v 自我教育比教育孩子更为重要
书中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关键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目标之一是启蒙,传播必要的事实性知识;另一目标是教育者的个性发展,需要承担起自我教育的责任,也就是理解自我并改善自己。
有人有过这样的童年经历,父母希望孩子长跑拿第一名,然而自己却从来不喜欢运动;父母要求孩子一定要诚实,不经意间我们会洞察到他们背后的谎言;想要安静地呆在家里,父母硬拉着你出门参加亲戚朋友的饭局,原因是要一家人一起出现才够体面。父母在处理自己事务方面越是感到能力不足,越容易试图管理孩子,不停地管闲事和给建议。有多少父母以自己的需求为先,在“爱”的名义之下,有占有,有索取,有优越性,有父母自己的愿望和需要。父母慢慢变成了孩子不想成为的人,甚至讨厌的人。Ta的心中有多少可能蕴含真正的愉悦和幸福呢?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顾虑和建议实属多余,最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在育儿的过程中不断努力,提升自我。我们可以一直问自己的一个问题是:如果我希望孩子这样那样,我自己首先做到了吗?我可以示范给他/她吗?孩子只会成为像我们这样的人。
v 用勇气打底孩子的一生
书作者鲁道夫博士向我们传递了一个观点,孩子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屈服还是克服,决定这个结果的唯一因素是Ta的勇气。
勇气对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用勇气打底孩子的一生呢?在我看来,避免做挫伤孩子勇气的事,说伤害孩子自信心的话。
孩子与生俱来的勇气是非常巨大的。我们有时会在新闻报道看到一些有关先天生理缺陷的婴儿努力求生的报道,这种勇气很多成年人也未必做到。
《父母:挑战》明确指出,后天的训练方法不当最容易使孩子逐渐丧失勇气,然而我们却怪罪孩子不够努力,胆小畏缩或者性格欠佳。有些父母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孩子,不会让他/她经历一点点苦难;有些有意地设置很多障碍,气馁和自卑的感觉不断积累,孩子的勇气越来越少。想要孩子收获成功的人生,尽力保护好Ta的勇气吧!
v 警惕语言的力量
为什么要用警惕二字?因为语言可以是沟通工具,也可以沦为斗争工具。
我们身边不缺喜欢说教并指责的父母,“如果你能做成,别人早就做完了”、”你可以做得更好!”“你怎么学不会呢?”……,大部分父母是为了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期做得更好。然而事实却事与愿违,孩子感到挫败和气馁,有时甚至会出现冲突和对抗。如果说有一种方式既可以让我们拥有美好的亲子关系,又能促使孩子进步,鼓励和赞美是不二的方法。受到鼓励时,孩子更易于接受和管教。比如孩子刚学穿衣服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找出一个具体的点,比如衣服穿正了、袜子穿上了,想方设法称赞他/她的努力;如果字写得不好,至少可以从中找到一到两个字进行赞美和鼓励。乃至孩子确实失败的时候,我们仍然可以用鼓励来促进他/她的进步,尝试从“禁止错误的做法”到“强调正确的做法”,自始至终孩子想要的都是父母发自内心的认可。
《父母:挑战》的书作者讲述的很多场景都是我们在培养孩子的路上必然会遇到的困境。我们是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一面镜子, 然而人无完人,我们的父母在养育我们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而我们也在所难免。重要的是,在陪同孩子一同成长的路上,我们疗愈并改善了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也努力帮助了我们的孩子成为更优秀、更快乐的人。
《父母:挑战》读后感(四):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前不久,一段某男子在公交车上猛踹7岁“熊孩子”的视频刷爆网络,引起广大网友热议。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小男孩在车上蹦跳吵闹,并用脚踢了坐在对面位置上的男子几下,没想到男子当场暴起,一把拎起小男孩,将其重重摔在地上,接着又用脚猛踹了小男孩的头部三下。旁边有乘客马上站起来制止,但是我们看到小男孩在被踹后,马上瘫软在了地上,两次试图站起来,却还是倒下了。
事发后小男孩立即被送往医院进行救治,目前暂时没有生命危险,踹人的男子也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15天并处以罚款。
至于小男孩为什么要踢这名男子,网上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这个男人用言语挑衅小男孩,才惹得小男孩用脚尖轻轻踢了他三下。也有人说是小男孩调皮故意招惹对方,但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这名男子作为成年人,重摔并且猛踹七岁小男孩的头部三下,真的有点过分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可没想到的是,网上竟然有很多人支持这名男子,对他的暴力行为纷纷拍手叫好,并表示对熊孩子就是应该下手重一点,避免熊孩子长大以后危害人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的人开始热衷于对熊孩子的惩罚,许多孩子只要表现得稍微调皮一点,就会被冠上“熊孩子”的名号,遭到人们不分青红皂白的攻击。
但是我们身边真的有那么多熊孩子吗,怎样才算是熊孩子,退一万步讲,就算真的遇到了“熊孩子”,这么凶残地对待他们真的好吗?
那到底该怎样对待熊孩子,或者说,该怎样教育孩子,才能避免他变成熊孩子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本新书《父母:挑战》。
这本书的作者是是美国的鲁道夫•德雷克斯,他是一个儿童心理学家、精神病教育家,同时也是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他将阿德勒的精神分析法和个体心理学从理论知识发展为可实践的方法,促进了正面管教等儿童教育方法的提出,在西方教育界和心理学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父母:挑战》是德雷克斯的心理学经典著作,不仅系统地描述了现代社会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常犯的错误,还提出了解决这一系列困境的方法,使父母能对照书中大量的临床案例,反思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问题,对症下药,获得更新与成长。
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基本人格。
基本人格指的是人所特有的,与其他人不同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简单点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个人的个性。
人格具有稳定性,俗话说的好,“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里的“本性”指的就是人格。但是人格同时又具有可塑性,会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我们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
那我们该怎样培养和发展人格呢?一般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由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首先,遗传是指孩子从父母身上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解剖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孩子能够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规律控制着所有生物,但是这些规律仅仅会影响某些特定的不可变因素,比如人的身高、体型、发色以及肤色等等,并且只能为孩子的发展提供可能性,而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最终发展。
环境指围绕在孩子周围的外部世界,同样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们平常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环境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内容,影响着孩子身心发展的水平。现在很多父母花大价钱买学区房,就是希望孩子能进入一所好学校,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考个好大学,长大找份好工作。
当然了,孩子的最终发展并不仅仅是遗传或者环境的结果,教育在孩子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认识到影响孩子人格发展的心理因素,否则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努力就会缺乏基础。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父母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并接受社会规则,避免和孩子发生冲突,持续的鼓励孩子。
一、维持秩序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由许多人共同组成的,大家都遵循相同的社会规则。因此,我们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社会规则并教会孩子尊重秩序、遵守社会规则,这样才能使孩子适应社会,成为一个快乐和谐的社会人,而不是被别人当成“熊孩子”口诛笔伐,甚至是暴打。
父母的示范至关重要,如果父母总是丢三落四、粗枝大叶,孩子又怎么可能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呢?如果父母每天都是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又凭什么要求孩子勤奋刻苦、努力上进呢?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会生活有着特定的行为规则,家庭内部也应该有家庭规则。每个家庭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此每个成员所拥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责任也应该是不同的。但是有一个原则是一定要保证的,那就是每个成员的权利都应该与他的责任相关,权利越大,责任越大。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想清楚每个孩子的权利和责任,并且一旦做了决定,就必须坚定的要求孩子执行这些命令。
同时要让孩子体验到他的不良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这是维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但又不能让孩子觉得这是惩罚。后果与惩罚之间的区别是后果必须具备孩子能够理解的内在逻辑,比如你可以跟孩子说,如果你因为贪玩而耽误了吃中饭的时间,那么你下午就不许吃东西,直到晚饭时间才能吃饭,但是你不能告诉孩子,如果你再大喊大叫,就不许吃饭。后果是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不是报复。
二、避免冲突2个多月前,“27岁女子被逼婚跳楼”事件在微博传得沸沸扬扬,一名27岁的女子,工作好,收入高,月入两三万,长得又漂亮,但是父母却觉得女儿这么大年纪了还没结婚,是一种奇耻大辱,一直逼着女儿早点结婚。最终,这名27岁女子不堪忍受,跳楼自杀,死前留下遗书,让父母安排冥婚。
因为到了适婚年龄却没有结婚而被父母逼婚的人并不在少数,为什么这名27岁的年轻女子明明有颜有钱,前途一片大好,却被父母逼婚逼到跳楼自杀的地步。究其原因,是父母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把孩子当做自己私人的物品,不顾孩子的个人想法,想要控制她,逼着孩子做这做那,与孩子产生了冲突。
孩子小的时候无力反抗,只能顺从,等孩子大了父母仍然这样,自然会招致孩子的剧烈反抗,做出自残甚至自杀的极端反应。
婚姻不是父母的事,不是家族的事,也不是社会的事,而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做主。不只是婚姻,孩子想读什么专业,找什么工作,都是孩子自己的事,应该由孩子自己做决定。
我们作为父母,只能引导和教育孩子,而不能强迫孩子。放弃控制孩子的想法,没有控制,又何来冲突?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与孩子达成共识,而不是和孩子斗个你死我活。
当然啦,如果你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他们就会更愿意回应你,从而使你的教育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如果你能成功赢得孩子的信任,那就更好了,孩子会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和你分享自己的喜悦和秘密,你对孩子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强。
三、鼓励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鼓励,就像植物的成长需要水和阳光一样,刚出生的孩子是如此的弱小,而之后的整个成长过程又充满了各种挫折与令人沮丧的经历,所以孩子需要持续的鼓励,才能自信地面对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困难。
当孩子遭遇困难时,无论是由于什么原因,父母都应该鼓励他,增强他的自信,而不是漠视,更不应该讽刺讥诮。
前段时间,有位从小成绩优异,作为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毕业后又留美读研的高材生,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相处的过往,控诉自己从小受到父母的辱骂,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鼓励及支持,从而导致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心理方面也出现问题。因此他整整12年没有回家过年,后来更是写下一封万字长信,与父母断绝关系。
虽然这位研究生的看法有点过激,就像有些网友所说,都已经是成年人了,即使父母管得再严,难道你就不能自己学着融入社会吗。并且一个34岁的人还用拉黑父母的方式控诉和自救,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父母身上,不管怎么说都太幼稚、脆弱了。
但是这也说明作为父母,除了保证孩子吃饱穿暖,更应该多关心鼓励孩子,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避免孩子出现心理疾病。有研究表明,童年时期向父母求助却总是得不到回应的孩子,会慢慢地放弃对回应的渴望,从而变得孤独脆弱。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要么就是极度渴望温暖,陌生人稍微嘘寒问暖,他们就会感激涕零地一头栽进陌生人的怀抱。要么就是从此变得冷漠,愤世嫉俗,觉得全世界都欠他的。不管哪种情况,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作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帮助和鼓励孩子,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示,帮助孩子克服困难。在引导的过程中,多提建议“你可以怎样做”,而不是下命令“你必须怎样做”。同时我们要注意多向孩子强调正确的做法,而不是一味禁止错误的做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代父母不知道怎样教育孩子才是正确的,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幸运的是不管我们犯下了怎样的错误,总还是会有改进的机会。孩子必然不会成为天使,但我们始终可以成为更好的父母,这便是《父母:挑战》这本书的宗旨所在。
《父母:挑战》读后感(五):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相处原则及有效方式
你的干涉程度不应超过ta真正的需要,你的干涉程度不应超过ta真正的需要,你需要允许孩子从经验中学习。你没有责任替孩子做一切事情,这种趋势只不过来源于过度恐惧or你想要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对权力的欲望。 警惕逆转的代际现象:父母和其它成年照顾者会不自觉用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是成人在照顾孩子,而是孩子在照顾成人,成人不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确立自己的身份,而是鼓励孩子密切关心和照顾成人。
第一部分 心理学背景
第一章 父母面临的处境
爱:过度的爱阻碍损害孩子的发展,正确的做法是把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需要放在自己前面,焦虑 :催产素会促使你高估孩子的优点,对未来的焦虑会导致你放大孩子的缺点期望 :你对成功的高标准往往是孩子难以企及的,正是这些愿望和期望,让孩子成为父母之间战争的一枚棋子,尤其是父母不一致的时候要求 :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超出了应有的期望,有时候父母在乎自己的安定和舒适,孩子的正当要求往往被忽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 :权力之争引发严重利益冲突,如今人人都会感受到威胁,个人的经济前景日益不明确,社会地位和政治影响也是,因此他的个人重要性经常受到挑战,ta痛苦地意识到自己无足轻重地处于一个充满危险和羞辱的世界,所以不停地寻求防御和保护,时刻都在关注着增强自尊的办法。许多父母期望可以统治孩子们,父母们在这场斗争中陷得越深,自己的权威就损害得越重。小家庭日渐普遍化,以前父母的注意力分布得更广,人类整体都受困于气馁之中,ta们没有认识到人类合作的基本精神,反而掀起了一场追逐个人优越感的疯狂斗争。父母的自卑感:在儿童训练方面如果你的态度摇摆不定,没有任何切实的计划or目标,那么你可能刚开始很严厉,尔后又娇纵,忽而陷入绝望,忽而又盲目自信父母是受害者:在最初的几年,孩子对父母的了解躲过父母对ta的了解,通常孩子管理父母的能力要比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强对教育者进行教育:情绪失调是由错误的态度所导致的,比如对生活的防御、对未来的焦虑、对权力的争夺等孩子的行为,是对你的行为的真实回应养育孩子意味着父母和孩子之间要持续不断地互动,父母和孩子的行为互相回应,正如谈话中的双方彼此响应一样,这一相互结合的过程称之为教育,它乃是双方共同活动的产物家庭中的日常儿童训练工作由母亲负责,父亲的任何公开干涉以及试图反对的任何努力都不是明智之举如果父亲or母亲试图通过苛刻和严厉去平衡另一方的娇纵和过度放松,那就大错特错了,这样的“补偿”远非改进,只会导致情况恶化。父母一方只能通过坦诚讨论和约定来调整另一方的方针,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不应该觉察到父母双方的差异年长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加剧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紧张程度,而且孩子很快就能学会通过操纵一方权威对抗另一方,尤其是如果祖父母站在孩子一边共同对抗父母,并且把父母当成孩子一样随意训斥和纠正。(祖父母的角色相当于老来得子,ta们容易溺爱孙辈,所以需要小心地对他们的影响加以限制,不应该参与到孩子的实际教育当中)第二章 孩子面临的处境
人生地图:孩子行为的目的性清晰地体现在其行为举止中,孩子绝不只是被动地受到外界的影响,每一个新的情境和管教措施都必定迎来不同孩子的不同回应,这取决于每个孩子的主观诠释和吸收,如果重复获取到同样的认识,这会推动孩子朝着某一特定的方向发展自己的计划,即特别地调整自己以适应这些认识,在孩子大概六岁之前,改变ta潜在的、时而模糊的行为计划相对容易,在六岁以后再进行改变则困难很多。在所有的认识和经历中,ta发展出所谓的“倾向性统觉计划”,即调整ta的统觉以适应个人偏见的能力,有偏见的or被篡改的统觉是所有成年人都具备的特征,这令他们无法从不符合自身人生观的经历中学习。每当人生逻辑让一个无法继续根据ta的计划采取行动时,ta就会试图逃避。孩子在童年特定情境中尝试和测试直至满意的计划将会成为他永久的行为地图——他的人生地图。每个人在行为方面都由一份明确的计划所指导,这份计划形成了“统一人格”的基础,人生计划赋予了每个人以独特性,带来了与其他人不同的生活方式,它构成了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动机,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ta的命运。遗传:遗传基础的重要性没有后天的上层建筑那么显著,一般两个孩子会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个性社会兴趣:人类有必要与他人合作且适应所在集体的要求,孩子所获得的社会兴趣的数量决定这他今后整个人生的成功和幸福,决定着ta在多大程度上与其他人合作(礼貌、服从、勤奋、诚实、谦逊和自立等品格)社交不安全感:父母过于慈爱or严厉,羞辱or崇拜孩子,培养出的都是叛逆和敌对(这可能和孩子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主要针对的是父母or教育者),这个人在孩子眼中就像是整个社会的代表,因为ta扮演着社会规则执行者的角色。因此最初针对父母的叛逆会持续不断地扩展到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针对教育者的斗争一定会发展为针对所有规则和秩序的斗争。新生儿很快会认识到社会关系是愉悦感or不适感的来源,因此他会调整自己的生理需求从而使其与集体规则和谐一致,还会把与所在环境建立社会交往的必要性看得比身体功能还重要。在被外界排斥的时候,人都会感觉到自己在哪些方面低人一等,小孩子对于被轻视尤为敏感,他比自己所在权利李的人更加年幼、更加笨拙,也更加依赖他人,ta必须经常为了其他人而放弃自己的权利,孩子多么频繁地感到自己被完全忽视,孩子的反抗源自ta过度的自卑感,这同时也构成了阻碍孩子发展社会兴趣的最大障碍,感到自卑的孩子在社会团结方面的努力被转移到追求优越感上,这一倾向会引发孩子的所有失败、弱点、坏习惯和缺陷。自卑感和气馁:孩子针对自卑感有两种主要补偿方式——放弃or过度补偿,孩子气馁一是因为ta没有机会体验自己的力量并发展个人能力,二是因为遭遇太多障碍。孩子的自卑感和ta的实际能力之间毫无联系争取优越感道德意识家庭星座第二部分 训练方法
第三章 女性在家庭教育中的相处原则及有效方式
发展充分的社会兴趣,是对孩子的主要教育目标,总体原则如下
1、你需要引导孩子尊重秩序,并接受社会规则
2、你需要避免和孩子发生战争和冲突
3、孩子需要持续的鼓励
社会兴趣的健康发展要求孩子能够与集体中的其他人建立紧密的联系,教育是促进孩子作为社会人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尊重秩序并遵循社交游戏的规则,孩子会有意愿并且有能力与他人合作。让孩子调整并适应社会生活,这是帮助他成为一个快乐和谐的社会人的最重要的方法你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会妨碍孩子发展时必不可少的团结感,还会对亲子关系造成伤害。正确的教育技巧绝不包括斗争or屈服。任何与孩子之间的斗争都是徒劳无益的,有些家长认为幼年时期平静氛围不利于孩子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其实人际冲突并不是为战胜困难做好准备的必要条件,它体现的只不过是敌意、争吵和焦虑,并且与仇恨的情绪和冲动密不可分,它是激烈言辞和暴力行为的前奏,而且会激起分歧和仇恨,ta造就的是欺凌者和受害者。他需要学习与敌对势力做斗争(这个角色不应该由父母担当),更重要的是,他要学习如何与朋友和同伴在没有斗争的情况下达成共识并解决分歧。鼓励是教育中所有积极影响力的媒介,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有效的训练方式分清谁对问题负责婴幼儿时期孩子不能很好的做出反应,因此父母和兄弟姐妹代替孩子做出反应,长时间的授权会强化被动型,受害者思维和拯救行为
我的责任,我需要回应并采取行动你们/他们的责任:我会反思性倾听,如果需要的话我会提供支持我们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回应1、维持秩序
家庭秩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的风俗习惯,而家庭本身也是一个社区,如果任由争吵和争论、混乱和邋遢、怀疑和自私为家庭生活定下基调,ta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和态度,教育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氛围,如果家庭中的主要行为规则与社会总体要求不一致,孩子就无法为将来在学校、工作、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准备,父母的示范至关重要,如果父母发生争吵,不和谐的精神就会渗透至整个家庭。父母还会给与孩子关于家庭以外大世界的最初概念:你如何谈论其他人,是友好关切,还是说长道短居高临下,孩子头脑中的大多数偏见源自他们的父母。孩子透过父母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因此你的世界观相当重要,你的谈话体现了你对待人生问题的态度,孩子们在家里听到的内容,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永远不要低估ta的理解力。你需要向孩子展现地球的美丽和艺术的尊严。遵守家庭角色的权利和义务:社会生活要求特定的行为规则,唯有当父母自己遵守这些规则时,孩子才会承认这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义务,并且理所当然地接受,否则在孩子看来就不是整体社会秩序的必要体现,而是不公平的强加手段,孩子对不平等很敏感(成人也是),ta们总是怀疑有人似乎享有超出旁人的特权,也经常借由自己的正义感来证明他们有理由怨恨自己的职责,其实真正驱动他们的只不过是竞争感以及他们对于现存整体秩序的反抗。这种反抗体现了孩子并不认同和接受这一事实(事实是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都合情合理且不可避免地承担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伴随着各自的“权利”和特权,他们也承担着不同的责任,没有哪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可以始终拥有同样的职责和特权,不过职责的不同并不意味着社会的不平等(为了让孩子对此印象深刻,其它家庭成员必须认同这一点)每一位家庭成员的特定作用都可以且必须得到完全的认可,人们在自己的家庭里太容易忽视这一成员的基本权利。作为这个集体中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一员,ta的重要性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是ta的社会权利:被欣赏、被认可、被尊重。任何侵犯ta人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行为都会削弱对方的作用,成员的作用得到的认可和尊重越少,ta就越不能胜任自己的职责。孩子自出生第一天开始,ta便是这个家庭的正式成员,享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如果被剥夺了应有的权利,或者被赋予了过多的特权,ta就会经常试图侵占并不属于ta的权利。(婴儿休息、睡眠、定时喂养、享有更多自由和独立、和同龄伙伴一起玩耍、帮忙做家务、服务他人、ta有权为自己做出决定,并且有权拥有相当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和掌握必要的实践能力,在孩子初次尝试独立行为实表示认可,玩耍是成长的必要条件)一致性:孩子只能在相似经历重复出现的过程中学习,因此唯有当规则和指令普遍适用于所有时间和所有情形时,孩子还会理解这些明确的要求,你的每一个不一致都会妨碍孩子理解ta应当遵循的这些行为原则。规则必须得到执行,一旦孩子们认识到某一规则长期具有约束力且始终不变,ta们就会自动接收并遵守这一规则。因此在孩子第一次面对某个新责任时,你必须特别谨慎,对某个新情境的第一印象有利地影响着ta随后的行为方向。你不能认为孩子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会满足必要的要求,这会导致孩子把任务看做不重要的事情。执行:在某些情景下避免提出明确的要求,因为有可能需要收回她,但是一旦做了决定,你就必须坚持执行这些决定。很高的音量通常体现了内在的某种不确定,通过低音量来传达反而更有效。自然后果:允许孩子体验到他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这是维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任何直接干涉(命令、说教、责骂)都只是靠外力起作用,正确的行为应该是由内而外产生的,孩子自愿且自发地调整自己以适应某种情形。如果ta的内在并未准备好秩序,那么一切教育努力的价值都是渺小而短暂的。只有当孩子意识到尊重行为规则要比违反行为更令人满足时,ta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该过程不涉及个人的屈服or羞辱。唯有当家里的成人不加干涉时,自然后果才会恰当地发挥作用。通过不经意的方式引起孩子的关注(比如炉子是热的,针是会扎人的),这比通过自作聪明和耸人听闻的警告更加令人印象深刻。区分惩罚和自然后果2、避免冲突
观察和反思:如果你只是机械地、冲动地采取行动,任由自己被瞬间的念头和想法带走理智,那么你在面对冲突时就会始终不知所措,在设计新的有效方法以达成自己的目标时,请求得到父母的关心以及逃避令人不悦的责任,请注意孩子们会经过思考并坚持不懈。ta能够快速识别父母、老师和其它成人最薄弱的地方,然后加以利用,孩子很擅长操纵两个成人互相斗争,ta清楚地知道在面对父母时如何变换战术从而在两边都能得偿所愿,有时候是固执反抗,有时候需要甜言蜜语和央求,有时候需要含泪自怜。你必须仔细观察孩子,然后决定在何种情况下遵循何种最佳步骤。一个重要的观察原则是,你每次只能致力于孩子行为的一个方面。例如你可以在孩子挖鼻孔之后拒绝碰他的手,从而让孩子感受到后果,无论他作何回应,你必须坚持毫不动摇。如果谨慎而持之以恒地加以使用,所有的儿童训练方法都会有效。(尽可能消除担忧、恼怒和气氛的情绪——都是脆弱感和无助感的表达,这会干扰且经常完全主导教育者行为的情绪),因为只有当我们束手无策or感觉自己放弃太多而又必须坚定立场的时候,这些情绪才会出现。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能力和效率充满自信,否则教育便是不可能的事。"失控“意味着你缺乏自信,思考需要时间,但是根本比不上频繁警告、训斥和惩罚所需要的时间。克制: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主动履行,他们需要温柔和鼓励,你不能冷漠,但是作为教育者,你的干涉程度不应超过ta真正的需要,你需要允许孩子从经验中学习。你没有责任替孩子做一切事情,这种趋势只不过来源于过度恐惧or你想要证明自己的重要性和对权力的欲望。灵活性:在行动前先观察和反思,你就不会采取某种僵化的方法,通常孩子提前就知道你会如何回应特定的行为(哄骗、警告、咆哮、责骂),ta学会了对你的态度习以为常,并适应这种态度——意味着你的所有警告和努力都毫无作用。僵化的方法不起作用还有一个原因是它忽视了每一个孩子独特的要求和需要,即便是同一个孩子也不能总用同样的方法对待,通过改变和调整方法、观察作用和结果,以及试验新方法,这样你就可以找到足以影响孩子的方法。你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调整自己,一开始尽可能不打扰他的休息,在之后ta将需要更多关注,但是几年之后,你需要再次退出,因为那是他应该更多地与自己同龄的孩子在一起。在人生中的某些阶段,孩子很容易接受指导;另一些时候则完全拒绝听取建议,有时候他会主动寻求指导,而有时候ta会坚持自己做决定,你的僵化态度无法满足每个孩子不断变化的需要。真正有效的训练方式能够灵活调整以适应每一个特定的情形,并适应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激发兴趣:观察自己倾向于采取何种行为,你就可以觉察到孩子在等待什么,你的反应通常完全符合孩子的预期,也正是ta想要的。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会令孩子措手不及,失去平衡。如此以来你不仅可以激发ta的兴趣,还能够迫使ta重新考虑自己的态度,至少你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赢得孩子的信任缓解局势:幽默撤离:很多孩子的不当行为都是针对父母,要么让父母手忙脚乱,要么为了击败他们,发脾气将大大地扼杀为人父母者最用心良苦的努力,让孩子独自待着,这是纠正类似行为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没有了观众,就没有人对此感到害怕or在意,那么再精彩的发脾气都是毫无价值的。3、鼓励
称赞:请不要用任何评价性的语言去评价人,而应该去描述事情发生的过程引导和指示:让ta自己努力去学习,如果你过于费心地引导,ta很容易认为这一任务对ta而言太难,还会认为你怀疑ta是否有能力完成。只有当孩子处于倾听状态的时候,交谈才有价值,最佳的时间在你和孩子单独聊天or散步过程中某个安静、沉思的时候,避免表现出高孩子一等。你必须严格避免故意给孩子错误的答案,这必定会导致ta对失去尊重。相互信任:坦诚自己不完美可以发展出更为紧密的亲子关系,如果你承认你在孩子这个年龄时并不比ta更好or更坏,孩子并不会小看你,很多父母忽视了孩子最基本的社会权利,ta么对于违背诺言or辜负信任毫无悔意。ta们不尊重孩子即使在父母面前也可以保持沉默以及选择透露保守秘密的权利。你越是询问孩子的隐私,你会越来越了解不到孩子的内心世界。要体现你的信任,最宝贵的方式是认可孩子作为一个人的价值和重要性。(但是不要长时间迷茫的诉苦,这会影响孩子的心智)用“可以”代替“必须”:”必须“一词剥夺了孩子作为自由个体资源采取行动,并塑造自己命运的感觉,“可以”是自然秩序的表达,“必须”是个人权威的专制命令。鼓励努力,激发自主权:"只要你坚持尝试,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感觉自己长大了,因而激励ta朝着明确方向努力。揭示行为目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采取特定的行动和行事方式,父母常常会为孩子“你为什么那样做”,当孩子回答“我不知道”时,父母常常会被激怒,但是多数时候孩子跟随冲动行事,并没有清楚意识到自己的动机,如果ta诚实作答,为自己的行为解释,这些解释多是合理化和借口,并非真正的原因,不要问孩子“为什么"有这样的举动,你应该告诉ta原因。关于ta的目标以及行为目的等方面的信息对ta有很大帮助,为了改变态度,ta首先必须理解自己,切勿在某些不当行为之后立刻进行讨论,此时孩子和成人都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倘若过程中暗示着丝毫的批评和指责,则只会激起对抗,继而导致孩子充耳不闻。寻求关注、现实优越性、展示权力、报复or惩罚。通常的明智之举是避免明确说明(你那样做是因为你想要XXX),更好的说法时表达模糊的猜测(我怀疑你是不是不想要....有没有可能?)这样的讨论不会造成伤害让孩子置身于儿童群体中(远离粗暴的孩子):唯有与其它孩子在一起时,ta才能感觉自己是集体中平等的一员,单独与成人在一起时,孩子要么权力不足,要么权力过度。无论哪种情况,ta的位置都不恰当,而且有可能发展成志趣不投、性情古怪的鹅那一类人(与某个兄弟姐妹经常在一起并不足够,这样的陪伴太容易变成一种尊卑关系,导致权力感or无力感的滋长)自由且自然地适应社会秩序的最佳机会存在于组织有序且管理有效的儿童群体环境中。(好的幼儿园or夏令营是很有必要的),在选择某个幼儿园or夏令营之前,你需要进行必要的资讯,了解清楚你将孩子委托给了什么样的人照顾,一旦做出了决定个,你就没有权利进一步干涉这个集体的内部事务,如果与孩子沟通你的不满和担忧,你很容易干扰ta的自我调整,进而妨碍ta的发展,任何一个幼儿园、托儿所or营地都自然存在不足,并且有改进的可能,但是孩子在其一生中不可能属于某个尽善尽美的集体,因此ta需要尽早学习忍受既有的不完美,最重要的是绝不要以你的焦虑为借口,去干涉另一个集体来帮助孩子获取特权。当孩子与其它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你应当尽少地介入其中。你需要观察ta,不过要保留你的意见直到你们单独相处时。(你需要让孩子远离粗野和不受欢迎的伙伴,并且阻止孩子粗暴的行为驱使,但平和性情孩子之间的相互,不用通过惧怕打架来展现,而在于有能力发现更为温和地解决争议的其他方法)4、家庭会议
家庭成员必须履行不同的职责,但这些差异不应暗示地位的高低,否则必然导致怨恨,孩子们也会不愿意执行那些暗示着较低社会身份的工作。孩子享受着随心所欲的自由时,孩子们被剥夺了发挥作用的权利,容易变得渴求和专横。自由意味着自主,它需要责任感,否则会导致混乱。家庭会议让每位家庭成员都有机会针对所有家庭事务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ta可以反对和批评ta不喜欢的任何事情,但是这些反对应当引发他提出关于解决方案的建议。享有批评的权利,也就意味着要参与贡献。设定每周召开会议的固定时间所有成员都会被邀请参与,但他们的参与并非强制性的。(如果某个家庭成员-无论是父亲还是孩子-不愿意参与,你们可以利用ta缺席的机会达成某些ta可能不喜欢的决定,这一方法通常足以吸引不合作的成员参与到下次会议中,从而有机会更改之前的决定)所有成员平等地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表决权。如果有成员扰乱回忆,在其它成员达成共识的情况下,他可以被要求离开。家庭成员每周or每月轮流担任会议主席,这样每个人都可以体验到这一特权和责任维持会议秩序,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有义务倾听他人父母通常害怕那些有悖于自己“更好的判断力”的错误决定,这些错误决定往往是由孩子们提出来的,其实可以得到很好的利用,不要试图阻止这样的错误,父母应当允许孩子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一旦做出了某个决定,任何更改都需要等到下次会议时讨论家庭会议是唯一的权威,一方面没有人可以发号施令替其他人做决定,另一方面没有人需要为这个家庭的井井有条承担所有责任(这对于母亲们而言是一门很难学会的功课),如果母亲愿意接受家庭会议是最高权威,她就不必在事情进展不顺利的时候感到内疚,比起让事情始终进展顺利,孩子们接受自己的指责更为重要第四章 儿童训练
训练中中最常见的错误所有的错误都源自以下三点:
1、孩子没有被要求遵守秩序
2、父母允许自己陷入与孩子的冲突当中
3、孩子感到气馁
娇纵孩子:根源在于父母希望孩子免于承受不愉快经历,比如体弱多病的孩子、失去父亲or母亲的孩子,任何令父母的担忧加剧的因素都会增加娇纵的风险,比如前一个孩子的死亡、长时间怀不上孩子等,如果父母试图保护孩子远离不愉快的经历,通常都会违反秩序和规律,而秩序和规律对于和谐生活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明确的喂养时间表不仅符合生理功能的节奏,而且是孩子的一种必要经历,让ta尽早认识到规律和秩序的益处(焦虑的父母经常误以为因而很多哭泣是为了表达饥饿,其实有时候只是意味着孩子需要一些关注),几天之后,他就会习惯于特定的喂养时间(最初的哺乳过程中,孩子在出生后的几天里体重会持续下降),孩子越大以往的纵容就越难弥补,而且会加倍强烈抗议。所有的娇纵行为都遵循着同样的模式:孩子成功逃避某一必要的职责,为了息事宁人,父母越来越多地违反秩序要求,一次违反会导致另一次违反。没有爱:过度喜爱:情感过于浓厚的家庭氛围不利于孩子为正常的生活条件做准备,过多轻吻孩子以及让孩子一起睡在父母的床上都是有害的,可能导致孩子性早熟(可以允许孩子在早晨or周日与父母一起睡),过度强调家庭情感容易让孩子以为ta的人生目标就是借助自己的存在赢得爱和喜欢,而非通过自己切切实实的成就获得认可收回感情:你的疏远会让孩子深刻意识到ta的依赖的渺小,这回严重削弱ta的勇气,ta会反过来试图迫使t你表达这种情感,比如一直哭闹,绝不睡觉。这样孩子最终会怀疑你是否完全可靠,他如何相信人的本性并发展社会意识?我们容易将一个人的价值,与这个人的行为价值混为一谈。有些父母和教师根据孩子或多或少带有偶然性的失败or成绩将其分类,这会荼毒他们的心灵。焦虑:父母的焦虑会把孩子推向更多危险,因为父母被焦虑的心情控制,没有让孩子自己判断风险。吓唬孩子:焦虑让很多父母对孩子夸大生活中的危险,这种结果非常糟糕过度监督:一个人在处理自己的事物方面越是感到能力不足,ta越容易试图管理其他人,不停地管闲事和给建议,持续不断地努力影响孩子,这并不能引起ta的注意,反而这些努力令孩子不再认真思考,并引发对抗。说话过多:大多数父母并不采取行动,甚至并不思考,他们只是说话。无论孩子做了什么,他们都有话可说(事实上说话并不起作用,因为他们的语言体现不出任何建设性的计划)任何一句没有作用的话都是多余甚至有害的,它并非人际交往的表达,反而是对人际关系的干扰。只有在完全平静的时候你才能够进行建设性的交谈,否则你的话语将产生暴力影响,它们带有攻击性并激起对抗,重复令人恼火。忽视:你需要限制自己的地方主要在于训练方法的运用,有限数量的方法足以维持秩序,但是在你和孩子纯粹的关系中,在你与他的合作中,你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孩子的兴趣不应受到限制。敦促:孩子表现出对抗,那么任何说服ta的尝试通常都是徒劳的,切勿试图劝说孩子吃饭、睡觉、压抑情绪表达,或者劝其履行某种必须源自内在动力的指责,只有内在做好准备时,孩子才会开始停止哭泣or闷闷不乐,压力只会增加内在的对抗。索取承诺:引诱孩子给出关于以后行为会更得体的承诺,这种尝试不仅毫无作用,其后果甚至是有害的,例如“你向我保证以后再...”"...你再也不会对我撒谎”,通常孩子会心不在焉地许诺,但ta只是想平息你的怒气or逃避惩罚。索取承诺并不能纠正原有的过错,其次它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项新的罪名(不可靠),做出承诺会成为孩子以逃避真正的行为后果的惯用伎俩,而且孩子还会试图利用自己的承诺作为获取好处的手段。“控制好自己”报复要求盲目服从唠叨吹毛求疵轻视严酷羞辱体罚第五章 生产后的的训练情形(暂未摘录)
产前调整/最初的经历/喂养/断奶/早期的肌动活动/如厕训练最初的独立/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玩耍/穿衣/说话/洗漱/饮食习惯/帮忙做家务“被废黜”的孩子孩子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开始上学/暂时性的疾病/逆境/外部情形的变化/不幸事故/家庭纠纷/“隐秘搭档”/性启蒙/通过适龄的方式对待孩子青春期/放松父母的束缚
第三部分 困难儿童
第六章 理解孩子
为了给孩子施加积极的影响,你必须学会客观地观察ta,我们很少能理解对方的概念和判断,所以对孩子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感到不解。真正的问题无关乎道德层面,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成年人之所以提出道德问题,只不过是为了借助这一工具来维护自己被击败的权威。 适应不良可以被界定为,扰乱社会群体运行的行为。人们常常会成功掩饰自己的意图和动机。 适应不良的孩子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可能采用建设性or破坏性的方法,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孩子被群体接纳or排斥的感受,积极or消极的行为体现了该孩子拥有多少勇气。第一个目标:一开始孩子会尽全力通过社会认同的方式来得到想要的东西第二个目标:然而当他发现不能够有效地使用对社会有益的方法时,ta将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让别人为自己服务or引起关注,如果ta要求过多or环境拒绝满足ta的要求,ta就会发现,令人心烦的行为可以让ta获得更多关注。刚开始父母可能屈服于孩子的挑衅,再往后发展父母会决定制服孩子,停止其令人心烦和恼火的行为,于是孩子改变了目标,ta会通过消极的方式证明父母不能强迫自己按照他们的想法行事。不管结果如何,下一次ta会带着更强大的方法重返战场。第三个目标:ta不再期待关注or寻求权力,ta唯一的满足感来自伤害别人以及为自己承受的痛苦进行报复,“至少,我可以让他们恨我”,争夺权力与控制的战争可能会达到一个程度,他们之间的敌意和憎恨变得无比强烈,以致没有任何愉快的经历能够继续支撑彼此的归感属、友好or合作,
积极—建设性方法积极—破坏性方法消极—建设性方法消极—破坏性方法以上序列的排序是以适应不良的实际发展过程为基础的,很多父母和教育者倾向于认为积极—破坏性的孩子比消极—建设性孩子更糟糕,但是这并不一定正确。 A. 寻求关注B. 证明权力C. 报复D. 自暴自弃E.病理反应
积极—建设性方法(“模范”孩子/夸张的责任心/聪明的言辞)积极—破坏性方法(炫耀 / 鲁莽冒失 / “十万个为什么” / “可怕的小顽童” / 不安定)消极—建设性方法(过度依赖 / 虚荣)男权文化中女孩比男性更多才用这一寻求关注机制消极—破坏性方法(羞怯 / 依赖与懒散 / 缺乏注意力和毅力 / 自我放纵和轻浮 / 焦虑和恐惧/饮食困难/语言障碍)第七章 指导与再调整
哭泣 / 恐惧/ “跷跷板”兄弟 / 欺凌/ “暴君”宝宝 /“可怕的孩子” /强迫性神经官能症 /智力迟钝/假迟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