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命运》是一本由[俄罗斯]瓦西里·格罗斯曼著作,理想国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00元,页数:9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一):生活与命运很少接触俄罗斯文学,能够感受到俄罗斯作家的坚毅、磅礴与细腻
《生活与命运》是一本由[俄罗斯] 瓦西里·格罗斯曼著作,理想国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9.00元,页数:9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一):生活与命运
很少接触俄罗斯文学,能够感受到俄罗斯作家的坚毅、磅礴与细腻。虽然是一部大部头著作,但是读起来丝毫不觉得费力,这是好小说的魅力。 国家意志与个人自由的矛盾。斯大林格勒战役改变了苏联千万人的命运,被奴役的人民开始站起来了。没有组织、国家、民族这些伟大力量的号召,人是一盘散沙,没有战斗力。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二):作者推荐
“作为索尔仁尼琴的先行者,格罗斯曼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位起而反抗苏联极权的作家。”——弗朗索瓦•富勒(著名史学家) “格罗斯曼是苏联时代的托尔斯泰。”——马丁•艾米斯(英国著名作家) “格罗斯曼真正的主题是善的力量:不经意的、平庸的、充满英雄气概的,正是善对抗着极权主义的人性丧失。”——琳达•格兰特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三):生活与命运
格罗斯曼以上帝视角写下的形形色色的人,宛如史诗叙事,直言不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母亲柳德米拉去看因为战争死去的儿子中校托里亚,格罗斯曼直接指出“ 所有人面对在战争中失去儿子的母亲都是有愧的,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面对失去儿子的母亲试图证明自己无愧是徒劳的。 ”他不仅仅是在描绘这些命运,更是时刻充斥着他对这些人物的同情、反思、喟叹。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四):生活与命运
格罗斯曼是一个出生于乌克兰的犹太人,与母亲相依为命长大,就读莫斯科大学化学系,战争开始时,母亲死于乌克兰犹太人集中营,他的身份由犹太人变成了苏联随军记者,在前线度过了1000多天,他的文字是当时最为有力的记录,他的报道被广泛传阅,《生活与命运》中对战争和战士最真实的描写来源于的他的经历。 然后他成为了记录者,他看到了《红星报》没有想让他看到的,书中描写一个普通的士官:“我根本不是富农,”巴甫柳科夫说,“也没有做过苦役犯人,不过我对共产党还是很不满意。不能自由地干什么事。种田由不得自己,娶老婆由不得自己。人变得像鹦鹉一样。我从小就想自己开一座商店,为的是在里面什么都可以买到。商店里有小吃部,货物齐全,请买吧:想喝烧酒,有烧酒;想吃烤鸭,有烤鸭;想喝啤酒;有啤酒。您猜,我卖东西会怎样?很便宜!我还要在小吃部卖乡下吃食儿。请吧!烤土豆!牛油拌大蒜。酸白菜!您猜,我会卖什么样的小菜:骨头汤!骨头汤在锅里翻滚,请吧,加一根骨头,还有黑面包,当然,还有盐。”当然,还有盐。这就是一个劳动人民的梦想,想喝烧酒,有烧酒,想喝啤酒,有啤酒。烤土豆!酸白菜!骨头汤!这些惊叹号的后面隐藏着人们最最美好的念想。
《生活与命运》读后感(五):生活与命运:人,人,人,人。
战争与和平、往事与随想、
父与子、罪
与罚、生活与命运、大师与玛格丽特,书名的两个词中间加一个连词,似乎是俄国文学传统。 生活与命运,被誉为20世纪的战争
与和平。于是,在阅读过程中,总有意无意将两本书进行对比。 有相似之处:两本书主体叙事,都围
绕一次大会战展开,而娜塔莎和叶尼娅,皮埃尔和维克托,安德烈与诺维科夫,尼古拉与谢廖沙、托利亚、维克托罗夫,也似乎能找到互为映射的影子。还有战场与后方,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罪与罚,忠诚与背叛…… 不同之处或许在于,托尔斯泰在35岁左右创作的《战争与和平》,是他第一部长
篇小说;叙事的中心整体来看,是乐观的正向的,是凯旋的教谕,是战斗伟大的旗帜。 格罗斯曼在60岁创作生活与命运,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叙事的中心更多的是
悲观、反省和申诉,是个体灵魂的隐秘抒情:在格罗斯曼笔下,人更像是生活的微粒,生活孕育命运,而命运无法改变。 在这本书中,格罗斯曼通过角色的讲述,重申了契诃夫对于俄国文学和俄罗斯民族的意义:首先是人,人,人,人。契
诃夫的小说,通过描绘芸芸众生丰富的内心生活、复杂的思想追求,昭示人生复杂的意义:痛苦和希望,生活和命运。格
罗斯曼继承了契诃夫的精神遗产,从而锚定了这本书的道德坐标:人。这一点,尤为打动人心。 在作者笔下,寒冷黑暗的伏尔加河、黑沉沉贫瘠的广袤冻土、寂寞灰色的卡尔梅克草原,林海飒飒森林苍茫、山杨甜腻赤杨苦涩松
节浓烈,以及那个黎明星光灿烂之时,在寒风凛冽中、积雪覆盖下的粉红色小丘,无不充满辽阔厚重、悲凉沧桑的史诗感。 战争的火焰照亮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命运、真实的人性。 人性有残忍冷漠的一面。为了逃亡,有人将瘫痪的姐姐推出
去冻死、有人为了不被发现掐死自己的孩子。还有人为了自保举报犹太人,像捕捉逃散的染疫牲口
战争与和平、往事与随想、父与子、罪与罚、生活与命运、大师与玛格丽特,书名的两个词中间加一个连词,似乎是俄国文学传统。
生活与命运,被誉为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于是,在阅读过程中,总有意无意将两本书进行对比。
有相似之处:两本书主体叙事,都围绕一次大会战展开,而娜塔莎和叶尼娅,皮埃尔和维克托,安德烈与诺维科夫,尼古拉与谢廖沙、托利亚、维克托罗夫,也似乎能找到互为映射的影子。还有战场与后方,生与死,爱与恨,善与恶,罪与罚,忠诚与背叛……
不同之处或许在于,托尔斯泰在35岁左右创作的《战争与和平》,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叙事的中心整体来看,是乐观的正向的,是凯旋的教谕,是战斗伟大的旗帜。
格罗斯曼在60岁创作生活与命运,是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叙事的中心更多的是悲观、反省和申诉,是个体灵魂的隐秘抒情:在格罗斯曼笔下,人更像是生活的微粒,生活孕育命运,而命运无法改变。
在这本书中,格罗斯曼通过角色的讲述,重申了契诃夫对于俄国文学和俄罗斯民族的意义:首先是人,人,人,人。契诃夫的小说,通过描绘芸芸众生丰富的内心生活、复杂的思想追求,昭示人生复杂的意义:痛苦和希望,生活和命运。格罗斯曼继承了契诃夫的精神遗产,从而锚定了这本书的道德坐标:人。这一点,尤为打动人心。
在作者笔下,寒冷黑暗的伏尔加河、黑沉沉贫瘠的广袤冻土、寂寞灰色的卡尔梅克草原,林海飒飒森林苍茫、山杨甜腻赤杨苦涩松节浓烈,以及那个黎明星光灿烂之时,在寒风凛冽中、积雪覆盖下的粉红色小丘,无不充满辽阔厚重、悲凉沧桑的史诗感。
战争的火焰照亮了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命运、真实的人性。
人性有残忍冷漠的一面。为了逃亡,有人将瘫痪的姐姐推出去冻死、有人为了不被发现掐死自己的孩子。还有人为了自保举报犹太人,像捕捉逃散的染疫牲口送去屠宰……当煽动群众仇恨杀死富农、清洗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分子时,大多数人选择了盲信盲从,有的人摇旗呐喊,也有的人为了个人目的不择手段污蔑背叛,或为了他人房屋财产、或为了职务空缺。
人性有羊群一般顺从和驯服的一面。极权和暴力麻痹了人类的灵魂,面对暴虐者的残酷和凌辱,人们排着队去死,甚至但求早死。千万人的集中营,由自己建造,也由自己看守。
幸好,人性还有牺牲、慈爱、善良、勇敢的一面。英勇顽强的起义抗争和牺牲;悲哀善良的母亲最后的告别:“任何人都不能把母爱杀死,活下去,活下去,永远活下去”;索菲亚放弃求生机会,陪萍水相逢的小男孩达维德走进毒气室,让孩子不要孤单死去;6号楼中的苦难和乐观,谢廖沙和米佳炮火中的爱情;还有格列科夫那双亲切又忧伤的眼睛……
人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却面临共同的命运。面对命运的洪流,是颤栗着沉默,还是奋力呐喊抗争?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凭借着勇气责任善良希望,人们最终将战胜严酷的敌人,掌握自己的命运。个人,不应该逃离和漠视历史,要勇敢承担生活和命运赋予的责任:对生命的拯救和对灵魂的救赎。
是啊,正如终章描绘的那样,叶尼娅和诺维科夫在树林中手挽手走着,积雪化去春天来了。而这片树林,见证了蚂蚁的辛劳,狐狸的狡诈,鹰的强横,见证了世间万物的互相残杀,但善与恶、强者与弱者、勇敢的和怯懦的、幸福的和不幸的,最终都无法逃脱长眠的命运。唯有生活,唯有生活,它既有哀悼死者的号哭,也有迎接新生的狂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