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医疗》是一本由【美】埃里克•托普(EricTopol)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未来医疗》精选点评:●大概了解了一下未来医疗的概念。大数据、个人云、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基
《未来医疗》是一本由【美】埃里克•托普 (Eric Topol)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页数:3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未来医疗》精选点评:
●大概了解了一下未来医疗的概念。大数据、个人云、可穿戴设备、智能手机、基因工程,这些可以看作未来医疗的技术条件。医疗民主化、信息公开、数据共享、自我健康管理和诊疗可以说是未来医疗运行方式。一言以蔽之,把人体本身也联入互联网,简称人联网,还是肉联网呢?感谢郑杰先生翻译并赠书。
●被低估的一本书,介绍智能机器带来的数据革命与个性化医疗发展方向,逻辑清晰,引例有趣。
●翻译错误太多了
●字里行间,对很多东西都缺少敬畏,自大的互联网医疗
●大部分在描述现在的问题,一小部分在展望未来,每个点都不太深入。信息量是有的,但感觉有点水。同一个作者,但内容比《颠覆医疗》差多了。
●有点水啊
●看完就被一大哥借走至今未归,医疗写的特未来……
●患者主动参与,医生协助指导,通过技术的突破来打破原来的家长式医疗管理方式,将医患双方变成协同合作的平等伙伴,将医疗服务延伸到医疗机构之外,这就是民主医疗的真谛,亦是中国医疗梦的解决之道。Nothing about me without me。
●科技改变世界,作者展望并积极推动大数据时代民主医疗的新型医患关系和医疗模式。作者对科技的乐观态度以及对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潜在利益的披露,都值得称赞,尽管对于具体实施还缺乏具体的可行方案,还需从政府,患者,医生及科技专家的共同推动,而这种展望是人类未来医疗的发展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可怕
《未来医疗》读后感(一):#读书@2019-42#,《未来医疗》
作者继上一本《颠覆医疗》火了之后,似乎有点走火入魔了。他寄希望于患者借助智能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对自身身体数据的全面掌握,提高话语权,打破医患之间的不平等,贫富之间的医疗不平等,提升医疗质量,降低医疗成本,最终形成一个民主医疗的新时代。 愿望很美好,现实多阻碍。医患关系的不对等的根源绝不仅仅是数据的掌握问题。单从患者获得自身数据角度,技术的发展也不是充要条件,这涉及不同主体利益的协调,成本收益对比。作者的很多想法太过乐观,考虑问题也欠全面。
《未来医疗》读后感(二):大数据和IOT重塑医疗产业图谱
中美环境的差异可以看到相比美国,中国医疗里关于病例、数据、医疗价格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优势。当然在医生对患者的家长式权威性、医药和检查滥用、管理不善的医疗事故方面相差无几,在检查、医药、基因筛查等技术领域差距不容小觑。当然,作者关键是对美国现存医疗体系的深入吐槽,作为医生出身,发表对医生协会的质疑,无意被当作奇葩和叛徒。美国职业协会的力量在医生和护士团体见职责的争论让我大开眼界。
作者的观点首先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再造,以用户为中心需要打破传统医生权威专业性的思维,以及需要打破为患者着想避免患者心理波动的借口,当然,这点有比较大的争论,患者认知水平、心理素质都存在不确定性。以用户为中心是要把知情权给用户,关键在于医疗数据的开放。
医疗数据的开放不只是检查记录和病例,作者的设想中包含庞杂的个人健康信息体系,例如基因图谱。数据的采集也不局限于专业设备,以智能手机和传感器为核心的便携式仪器和检测能力是作者力荐的方式。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社会化医疗solomo模式见的多了,但书中创新公司的服务和模式依然值得借鉴。
大数据和IOT改变世界,从产业开始,医疗是个最佳商业突破口,值得探索。
《未来医疗》读后感(三):技术变革驱动医疗民主化
作者的预判是,一旦医疗数字化开始站稳脚跟,医疗民主化将会是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主力。
作者认为,医疗健康领域最没有被充分利用的个体就是患者本身。过去,家长式医疗模式中,医生们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医疗信息流,患者的个体知情权有限。现在,各种移动健康设备、应用程序、医疗服务等,改变了这种状态。
作者指出,借由技术变革、数据革命,个体化医疗将成为趋势。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医疗变革,移动式医疗设备,甚至智能手机,都将成为个体医疗数据的采集者,对现有的实验室检查和扫描形成替代。在这个过程中,个人对自身医疗数据的知情权将得到大幅提升,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医疗决策权。
作者指出,医患关系正在发生改变。作者理想中的患者能够积极参与自身治疗、争取博得与医生同等的尊敬、对自身所有医疗数据和信息都知情。如果把这种新模式用商业的组织结构来比喻的话,患者就是“首席运营官”(COO),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向首席执行官(CEO),也就是医生汇报,从旧模式中的默默无名者变为高级管理者。
以安吉丽娜朱莉为代表的“我的医疗选择”,象征着新时代的医疗,通过获取个人健康的关键信息,赋予自己能力,作出决定个人命运的重要选择。这是作者高度赞扬的民主化医疗的典范,也是他所期待的未来医疗的发展方向。
《未来医疗》读后感(四):《未来医疗》:对未来医疗技术与医疗商业模式的畅想:诊断与治疗将更加便捷,病人将会有更多的自主权。三星推荐
本书主要思想:现在的美国的医疗制度有各种问题:病人没有知情权、费用太高、费用不透明、医疗事故、医疗数据安全。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变化会逐步改善这些弊端:诊断和治疗手段逐步提高,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社交网络能逐步在医疗领域发挥作用,病人越来越有主动权。
以下是书中一些重要观点与信息的摘抄:
1:令人惊讶的是,直到在1957年修订的版本中,美国医学会才首次提及知情同意权。从医学起源至1957年,很难想象需要历经这么长时间才将知情同意权以及患者的权利正式化。然而不管怎样,总算是实现了。#584
2:这个具有全球影响的过程被称为“安吉丽娜效应”。在我看来,真正的“效应”,并不在于媒体传播了这个关于明星进行基因检测的故事,而在于它是个轰动世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主医疗决策故事。#1068
3:只有颁布了《平价医疗法案》,美国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政策限制,鼓励患者可以获得自己的病历资料。#2128
4: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保健市场会像美国这样。在美国,很少有患者会知道在他们的医疗花费中,他们自己支付了哪些,他们的雇主或保险公司又支付了哪些。#2341
5:不仅仅手术费用可能存在浪费,还有很多药品也存在浪费的问题。药品疗效已被证明有限却被大力推广,因而被广泛使用,这样可能带来更大的危害。#2383
6:美国医疗费用过高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患者开始到美国之外的地方寻求医疗服务。#2450
7:美国匹兹堡大学对超过8000例线上问诊的患者和线下问诊患者进行对比,同样发现远程诊断更便宜。通过对误诊率等各种关键指标的评估,并没有发现远程医疗质量下降的问题,并且线上问诊也深受患者喜爱。#2742
8:包括器官活检、椎间盘手术、疝修补术、胆囊切除术等一连串的手术,曾经这些疾病患者都需要住院,然而在今天,除了出现意外并发症的情况,它们只是一个常规的门诊手术。#3021
9:未来将会拥有全新的医疗保险制度,从现在“按码医疗”的报销方式逐渐向“没有疗效就不买单”转型。#3084
10:这种趋势带来的结果将是:卧室变成未来的病房。#3124
11:有一个经常提起的关于患者倡导组织和生物技术之间高效率协作的案例就是福泰制药公司(Vertex Pharmaceuticals)开发药物Kalydeco这一事例:由囊性纤维化基金会(Cystic Fibrosis Foundation)提供所有的患者信息,5年内福泰就研发出了基于基因组学指导的治疗方案,其所用时间是正常新药开发所用时间的约三分之一。#3316
12:美国大量的医疗中心,以及大多数拥有完善卫生信息系统的一流医院,都遭遇过电子病历泄露的经历,这实在是太糟糕了。尽管一部分(14%)是由于黑客攻击,然而更多的情况(50%以上)是由于医生的笔记本电脑或U盘被盗。#3698
13:事实上,胰岛素泵和心脏除颤器都已经被证明入侵可能会发生,因为通过无线连接它就可以跟踪记录和更新软件。#3779
14:丹麦已拥有其620万公民15年来的医疗数据。他们利用这些数据,绘制出很多与疾病相关的曲线,他们称之为“疾病轨迹”,基于这些信息,很容易发现一种与另一种症状之间看似无关的关系。这些都是不基于任何已确定的因果关系的时态关联。#4111
15:剑桥大学开发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即直接使用试纸和智能手机的摄像头,采用比色测定法来对肺结核、疟疾和艾滋病进行检测。#4322
16:手持式高分辨率的超声成像设备已经被证实可以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这是一个多么骄人的案例。#4386
17: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未来的患者将更主动。然而,毋庸置疑的是,未来的医疗仍然离不开医生的诊断。#4520
《未来医疗》读后感(五):智能手机将打破 家长式医疗困局
(本人原文见《时代周报》书评)
高扬
5年前的某趟跨国航班上,一个男人突然感到心口疼痛。随即,飞机开始广播:有医生能帮忙吗?一位乘客随即从座位起身来到病人面前,把一个小巧的无线心电图仪连接到了自己的iPhone手机上。利用iPhone内置的心电图检测软件,他瞬间确定该乘客是急性心肌梗塞病发。飞机紧急着陆后,病人逃过一劫。
救人的是《未来医疗》一书的作者埃里克·托普(Eric Topol),美国心脏病学领域的大牛,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基因银行,现任加州斯克里普斯转化科学研究所主任兼创新药物研究首席学术官。
埃里克是一名优秀的心脏病医生,更是医疗行业里的激进变革派。在飞机惊魂事件中,简便的检测仪器与智能手机结合,就能发挥令人惊讶的作用,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埃里克据此认为,借助智能手机,任何人其实都能像他那样快速诊断自己的健康状况—智能手机的普及,将给人类带来一场深刻的个体医疗革命。
智能手机在人类发展史上有多重要?埃里克将其与古登堡印刷机的影响相提并论,二者都给世界带来了知识爆炸、激励创新、提升个人自主意识、改变社交网络等根本性变革。
对着智能手机的麦克风呼气,就能测量关键的肺功能指数;摄像头拍照可以检查皮肤病,亦可检查眼睛的毛病;插上简单便携的附加设备,智能手机就可以变成耳镜;在血液中置入传感器并将其连接到智能手机,就可以监测血糖、血红蛋白、胆固醇、肝肾功能、毒素和多种病原体。将这些个人健康数据发送到云端后,通过算法、解译、诊断,最终的结果将发回给个人。
在此基础上,埃里克提出了一个叫做“10+10”的医疗数据信息系统,即10种基因组学工具(体表特征、内脏、血液、微生物、基因等)加一个人生命中的10个站点(从备孕、怀孕、出生到最后的尸检)的全方位、全周期监测。埃里克预计,到2020年,平均每个人会使用6-7种连接设备,在不久的将来,这些会形成一整个“医疗物联网”。更奇妙的是,当大量的个人健康数据汇集到一起时,就可以发现更多人类身体的规律,如人类基因库中那些高致癌率的基因。
“10+10”医疗数据信息系统将彻底改变医疗行业。未来,自己的卧室会成为个人的病房,医生、护士的数量随之大幅减少,医院迎来兼并整合,大医院将成为医疗数据信息的资源中心,医生通过手机与多个病人对接;与此同时,药店除了售卖药品,将会出售种类更多的家用检测设备,家用检测设备将像验孕棒那样普及。医疗成本随之大幅下降。
当然,埃里克理想中的未来医疗,离真正实现的时间还很遥远。埃里克强调,一切技术条件已经具备,关键是要克服现实的阻力。
1847年,美国出版的《医学专业规范法典》中提到:由于医生的职责是提供建议,所以有权利让患者专心且尊敬地聆听;医生是最有学问的人以及人性最好的审判者;医生应该时刻感受到自己使命的伟大等。埃里克评论说,这些描述多数带有自鸣得意的狂欢意味,无不透露出医生的高尚、权威、掌控和显赫。
人类的医患关系长期以来是家长式的。技术的进步虽然不易,社会关系的改变更加困难。病人花钱购买医疗服务,却无法拥有自己的健康数据。直到1957年修订版的《医学专业规范原则》,美国医学会才首次提及病人应该拥有知情同意权。
大多数医生认为,患者了解得越多,越会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和困惑,甚至激发更多的诉讼案件。而医患关系长期由医生主导,在我看来,除了因为信息不对称,生命健康的重要性也是原因之一。在越是涉及重大利益的领域,人类越倾向于集中权力,如军队、金融安全、交通规则。生病是一次发生在个人身上的危机,或大或小,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患者更倾向于让专业的医生全权主导治疗过程。患者不想冒风险,也不想让自己的“无知”影响医生的诊断,在这一过程中,医生的专业知识性加上制度赋予的岗位权力,总是会进一步增加他们的权威性。久而久之,对医生来说,除了形成种种家长式信念,也更容易把病人当作理性不健全的人。
实际上,事实并非如此。2019年一项针对22000名患者的实验表明,开放就诊记录不会产生医生所担心的那些负面作用。事实上,65%的患者变得更加遵守医嘱了。埃里克据此认为,患者不应该是一个被动的角色,相反,患者最好积极参与自身治疗,对自身的所有医疗数据和信息都知情。
尽管近几十年来,患者在知情权、参与权上都有所改善,但过程未免太过缓慢,仅仅通过社会呼吁甚至修订医疗制度都无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技术迭代的历史表明,变革往往始于边缘突破而不是自身改革,医疗行业也是如此。
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重构才刚刚开始,一方面,数据正在猛烈增加,一方面,数据正在充分个人化,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使每个人的健康数据都能在分析计算后为自己所用。只要设计出友好易懂的用户界面,每个普通人都能根据各项身体指标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运动手环、心率仪等设备正是这种趋势的萌芽。技术早已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医疗生态的改变静待时间。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