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四班》是一部由陆春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初三四班》观后感(一):珍惜眼前人有幸参与到小米姐导演的纪录片《初三四班》首映我竟然有了老泪纵横的冲动其实并不是年纪大了就会变得更加感性,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初三四班》是一部由陆春桥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三四班》观后感(一):珍惜眼前人
有幸参与到小米姐导演的纪录片《初三四班》首映 我竟然有了老泪纵横的冲动 其实并不是年纪大了就会变得更加感性,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懂得珍惜,也更会对失去感到惋惜。 我没有经历过灾难,对于灾难永远没有太深刻的感受
我虽然成年已久,但真正关于亲情爱情和成长的思考却似乎还没有真正的开始。
人生的每一个时间刻度都可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这一点我们没得选择,唯有在某一个特定的刻度之后,依然直面一切,真实且勇敢的活下去。
非常推荐大家一看。
《初三四班》观后感(二):当时读的是初三四班,那天刚好下午第一节是体育课,全班同学都在操场上,我们班真的是太幸运了。在巨大的不幸面前,导演反复强调自己是幸运的,我想能有这种认知是很深刻的。
2008.5.12
纪录片放映前,有人分享说,在2008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当时地震对杭州的影响是没什么震感的,她站在庆春路的落地窗前,全国鸣笛默哀,所有行驶在路上的车辆都停了下来,她本以为很自私自利的老板和同事们都捐了财物,因为一个意外让每个人对身边人有了重新的认识,见天地观众生,挺感动的。
当时读的是初三四班,那天刚好下午第一节是体育课,全班同学都在操场上,我们班真的是太幸运了。在巨大的不幸面前,导演反复强调自己是幸运的,我想能有这种认知是很深刻的。片子中班主任和父母都寄语说,希望你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度过一生。
平安
《初三四班》观后感(三):见天地,观众生
纪录片放映前,有人分享说,在2008年发生了汶川大地震,当时地震对杭州的影响是没什么震感的,她站在庆春路的落地窗前,全国鸣笛默哀,所有行驶在路上的车辆都停了下来,她本以为很自私自利的老板和同事们都捐了财物,因为一个意外让每个人对身边人有了重新的认识,见天地观众生,挺感动的。
当时读的是初三四班,那天刚好下午第一节是体育课,全班同学都在操场上,我们班真的是太幸运了。在巨大的不幸面前,导演反复强调自己是幸运的,我想能有这种认知是很深刻的。片子中班主任和父母都寄语说,希望你们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度过一生。
映后制片人韩轶说,拍摄纪录片如果用第一人称拍摄,是需要小心的,这个主角一定要和这个纪录片的事件有关联性。拉黑说任何一个纪录片创作都需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日常的情感流露才更直切。
《初三四班》观后感(四):感慨万千
只有真正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经历了大地震的人明白:活着,是最幸福的事。
家和万事兴,没有什么比一家人整整齐齐、开开心心的活着更好的了。大地震过去了十年,一切都会随着时间过去,一切也都不会过去。大地震使幸存者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告诉我们:拥有生命,才拥有今后的一切。
珍惜现在的人、生活,别等到失去了才后悔当初。想想那些大地震的幸存者,那些失去了一切的幸存者,ta们都还努力的活着,你有什么资格怨天尤人?
《初三四班》观后感(五):灾难苦痛 生活继续
有幸参与点映活动,作为四川人,地方口音、生活场景、社会习俗,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把距离拉得很近,观影时触动很大
拍摄上,作为同学,作为朋友,作为子女,作为亲历者,因为这些特殊身份,导演把采访者与镜头之间的隔阂最大可能消除,呈现出最朴实最可贵的记录,这实际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尽管经历过大灾大难、生死离别,生活还是需要继续前行,可能平凡,但却真实。这也是这部影片与其他地震记录片的显著差别,很喜欢这种真实
选材上,导演选取5.12特大地震中幸存的初三四班,三个家庭,震后十年,岁月变迁,成长,陪伴,追梦,不同的生活方式,相同的乐观态度,生死离别,生活继续。整部影片没有去太多渲染灾难带来的苦痛,也没有去展现震后的巨变,没有太丧,也没有鸡汤,只是朴实记录三个家庭,乐观积极,不断前行
三十多分钟的放映,受时长限制很多东西并没有呈现,随后讨论交流中了解到更多,从采访者口中坦然说出地震遭遇,收拾丈夫骨头去掩埋,母子两的相依为命,寻找女儿导致的神经焦虑,父母期盼女儿的陪伴,十年的时间表面上平淡了伤口,但还是会留存一些不易察觉的变化,可能是藏在心底偶尔显现,也可能连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
《初三四班》观后感(六):创伤后应激反应
最近我总在思考,一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才会对他的情感,生活,思维有一个不一样的转变。这件事会是什么事情?前后的变化的感受是?最初想了解是美国人战后创伤应激反应。有机会想涉及更多这方面的素材。
他们幸运的,他们也在很努力地珍惜这份幸运。
如果没有发生这些,他们会不会成长得慢一些,或是有一些事情可能永远也不会懂得感受?
《初三四班》观后感(七):厉害的一群人
我觉得我的一生肯定会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一生。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想到了太多,想到的这些东西不深刻也不独特,但我想要抒发,我也只会发在亲人身边人看不到的地方。
最近爸妈在为快毕业的我没签单位而着急,我自己也着急。我能干嘛我不知道,我生在一个朴素的农村家庭,但父母的疼爱和教育以及互联网让我不同于村里的年轻人:他们过早的辍学进入社会进厂打工,过早的完成婚姻大事并繁育儿女,但也幸运于早早地操办生活并满足于此……而我,本该因农作劳动而布满茧的双手,却只因为吉他起茧长在了左手指尖,我生活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他们觉得讲究和值得慨叹——又或从不会接触的生活边际。我是一个农村孩子却不像一个农村孩子,互联网影响我,兴趣驱使我,我预感我和许知远那样悲壮浪漫的理想主义是一类的,我想要浪漫有情感的一切,渴望做爱时也预期它要饱满淋漓,我不容易满足,但迫在眉睫的是我连满足基本的能力好像都还没有。
片子里的那些人都好可爱,很勤奋又很知足,四川人好像都这么可爱。我就会想到前任,我高兴自己谈过一个成都的女朋友,而且谈的还很理想主义,虽然分手啦,但我不后悔做出分手的决定,我只后悔不可以那么理想主义下去。
很喜欢何林烛这样的人,他透着可爱又透着疲惫,却总是可以用知足的笑把疲惫压下去,他于后的一生肯定平淡,但他平凡生活的细微却是那种格外使人动容的独特。他是个厉害的人,我也想这么厉害。
《初三四班》观后感(八):初三四班——陆春桥作品
这个春节因为需要抗疫,足不出户,毫无节制的吃睡模式,过得茫然而混乱。某日打开喜马拉雅的steve说,邀来北川女孩陆春桥,讲述10年前那场大地震之后,她的同学和亲友们的震后余生。
当年15岁的陆春桥,今年26岁。她在北川读完高中,到南京的大学学习摄影创作,毕业后,她创作了一部名为《初三4班》的纪录片,展示了2个当年初中同班同学加上她自己和家人在地震发生后这10年的故事。
作为当年汶川地震的振央所在,北川受灾之惨烈举世震惊。“几乎每个家庭都失去亲人”,陆春桥和她的同学们、每个北川家庭,作为这场灾难的幸存者,都面临着怎样在家园和精神的废墟之上重建各自生活的艰辛过程。
巨大的灾难和痛楚突然降临,片子里一位陆春桥的女同学在地震中失去了爸爸,地震发生的时候,爸爸在和另外10几个工友在开工,一个都没活下来。妈妈被击垮,她和弟弟在废墟中不知所措。另一位平时在学校里表现得特别有经商头脑的男生则在灾难中失去了6岁的弟弟,一个现在只存在于一张小一寸黑白照片中的长相机灵的男孩。
重建就在这样的惨痛和死亡突然来临之下下开始的。陆春桥和她的同学们,必须在15岁的这一年,抛弃单纯青涩懵懂,也许还有那个年龄特有的种种幻想,立刻成熟,生出坚强的臂膀、一层坚硬的盔甲,像成年人那样,跟幸存在世的亲人互相扶持,走出这个疼痛的泥泞。
10年过去,曾经文静的女孩变得活泼开朗、拥有异常的乐观、面对过生命的瞬息离去,她说,她刻意地让自己变得爱开玩笑。找到了一个很疼爱她的善良男孩,共度余生。每一次他们一起出现的画面,她都笑得格外甜蜜,挽起那个略带羞涩的男孩的手,很真诚的说:我跟他一起,每一秒钟都是甜的。他们结婚的时候,到爸爸坟前鞠躬、拜祭。“这时候特别想念他,希望他还活着,哪怕只活过来一天,想让他看看我15岁到25岁这十年.”
一心往外闯的男生,则安安心心的在小城做起外卖小哥,跟失去了小儿子的妈妈互相陪伴。“我现在见到和我弟弟年纪一样大的男孩,就会想起他,想着如果他没死,现在也该这么大了,他会是什么样的人?是不是跟我长得很像?”
看到这部片子的时候,武汉人正经历着跟当年北川人同样的悲剧。瘟疫的蔓延、无法及时安排的救治,无数医生、病人在家人撕心裂肺的哀号后,终于是消失在人间。有的人无法接受家庭破碎的事实而自杀,有更多人,只能选择坚强、咽下这枚苦果。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过后,我们看到的又会是怎样的故事?
逝者已矣,来者可追。陆春桥用这些活得炙热、纯粹的生命故事,与灾难巨大的伤痛对抗——命运选定了我们承受苦痛、正如它选定了我们幸存,我们要用尽所有的力气点燃生命之火,为自己、为家人驱赶彻骨的寒冷。
《初三四班》观后感(九):从灾难背后我们看到了什么?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初三四班全员幸存。他们是幸运的一班人,因为亲眼目睹亲身经历过那场特大地震,生离死别就在一瞬间的恍惚感,痛失同胞亲人的代价让活着成为以后日子里最大的幸福,不求功成名只求简单陪伴,因为无情的灾难他们倍加珍惜亲情更加懂得生活的意义更加努力地想去过好每一天。
初三四班班主任在阔别7年后的班级聚会上对这群她曾经教过的孩子们说道2019年4月16日上午8时58分许,一艘由仁川港驶向济州岛的“世越号”客轮在行驶至屏风岛附近时,发生沉船事件。登船时的476人,最后统计,死亡304人包括250名韩国檀园高中的高二学生。一部部有关“世越号”的纪录片《潜水钟》,《那天,大海》,《黄金救援时间内毫无作为的国家》……代表着全体国民的愤怒,与对灾难真相永无止境的探索。事故可能是天灾但救援的拖延确是人为。李淼曾做过分析,感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
乌克兰普里皮亚季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爆炸,工作人员的失误造成的失误以及失误后对真相得隐瞒,行动的拖延和不作为导致灾难的深重。消防员的牺牲、无辜百姓被核辐射伤害、乌白俄俄及周边多国被影响,损失难以预计。
灾难意味牺牲,灾祸无情但挡不住人间大爱,无数勇士挺身而出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那是人性在闪光。
《初三四班》观后感(十):5.12地震幸存者10年后拍出一部纪录片,告诉我们应如何对待伤痛。
他们说:要好好的活着,幸福地过一生。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特大地震,伤亡惨重。十一年过去了,曾经满目疮痍的北川县已重建完好,现称“新北川”。然而,地震一时,余震一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曾经的创伤记忆呢?
1976年,唐山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唐山被夷为废墟。在沉默34年后,终于有电影工作者有勇气发声,冷静的诉说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社会心理创伤。于是,有了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唐山大地震》。
同样的,在汶川地震过去近十一年后,一部更为特殊的片子出现了——《初三四班》。
不同于其它地震题材的电影,这是一部由汶川地震亲历者——陆春桥所拍摄的纪录片,也是一部为数不多的以第一视角拍摄的关于5·12地震的故事。片子真实的还原了一代年轻人的命运是如何被5·12特大地震所改变的:
2008年5月12日,北川中学三楼变一楼。初三四班的学生因为上体育课而全部幸免遇难。地震那年他们才十五六岁。正因为有着如此经历,重获新生的他们此后十年间的人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0年后,作为幸存者中的一员,导演陆春桥找到了曾经一同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同学们,记录下了属于他们这一群人的故事。短短34分钟的片子以陆春桥、母志雪与何林烛三个家庭的故事为主线。
1.陆春桥
地震当天,陆春桥的父母正巧进山,因此保住了性命。当他们听闻女儿所就读的中学已被夷为平地的时候,父亲断定女儿一定活不了了,母亲却坚持要去找女儿。
据母亲回忆道:他(陆春桥的父亲)的母亲去世的时候都没哭,但在去找女儿的路上他哭了,偷偷跑到厕所里面去哭。陆春桥一家无疑是十分幸运的,一家三口全部得以幸免遇难。
作为一个四川小县城的孩子,陆春桥只身去上海闯荡,也不得不说是与成长经历相关的。陆春桥直言:”尽管我对初三四班的记忆,在我妈地震后找到我,把我带走之后就没有了。但是,我总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这条命是捡的,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和每一个机会。我经常跟自己说,既然你都活了下来,为什么不再勇敢一点呢?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呢?“
十年之后,当初三四班的同学再次聚首时,陆春桥发现同学们虽然都还年轻,但看上去都比同龄人要成熟一些。正是因此,她想去了解一下那场大地震是如何改变了他们这群既普通又特殊的人的生活。正如陆春桥所言,大概是由于地震后遗症,想到什么就要赶快完成,就怕有个万一,事就做不成了。于是,便有了《初三四班》。
2.母志雪
同为初三四班的一员。在5·12地震中,她失去了父亲。十年间与弟弟和母亲三人相依为命。在陆春桥看来,她的变化最大。初中时,她是一个十分文静的女孩子,现在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母志雪自述道:“没有那么多同学是失去父母的,也没有那么多同学能体会到你,但你自己心理又觉得有不同。”
的确如此,正如鲁迅所言,“楼下的男人病得要死,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因此,只得把心放大些,多开几句玩笑话。对于母志雪的家庭,父亲的去世是一个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母志雪的母亲回忆当时,“地震之后,差点饿死了。不是没吃的,是不想吃,心理压力太大了。”为母则刚,她知道她必须要做点什么了。她去拜师终于学得一门做小吃的手艺,这才将两个孩子拉扯大。转眼十年过去了,谈起女儿,她很知足:“她找到了工作,也耍了朋友,她这一辈子很幸运”。
而憧憬着婚礼,开着玩笑的母志雪,轻描淡写地背后也会偷偷想念父亲:“哪怕只活过来一天,想让他看看我15岁到25岁这十年。”
3.何林烛
初三四班最有经济头脑的人,上学的时候就倒卖零食给同学来赚零花钱。地震中,他失去了弟弟。本以外出打工的他,由于放心不下母亲,毅然决然辞职回了新北川。白天送外卖,晚上在KTV做主管,很是辛苦。不过,面对镜头略微腼腆却十分知足的笑容掩盖了疲惫。
对于何林烛来说,经历了地震、父母离异、丧弟痛苦的他,更加懂得生活的不易,也更加懂得陪伴与珍惜:“跟外面的没有这段经历的年轻人来比的话,我觉得我们更懂得生命的重要。特别是家,还有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
回首,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难得多。尽管已经过去了十年,但是每当他们回到新北川,看到残存的废墟时,却好像依旧能闻到当年的石灰粉和消毒水的味道,地震前的生活一下子从记忆中涌了出来。
而作为观众,当听到他们聊起小时候在哪里玩,聊起读书的地方时,尽管只有寥寥几句,但从他们的话语间,也能感到惋惜。过了这么久,他们依然在努力的适应。
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陆春桥的这部处女作有着很明显的粗粝感,配乐或者部分画面也显得不够专业,但是短短34分钟却有足够的重量。镜头中的每一张面孔,每一片被保留下的断壁残垣,都沉甸甸的。每一帧,都是生命的韧性,是漫长十年间的“从痛到暖”。
亲历者的身份,使导演最大限度内拉近了被采访者与镜头的距离,从而呈现出最真实的画面。没有对灾难的苦痛回忆,全片甚至没有几滴眼泪。十年过后,他们早已能坦然地拿出逝去孩子的照片看一看,也能讲讲为丈夫遗骨的事情;母志雪偶尔会想起逝去的父亲,何林烛也会想想倘若弟弟还在,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作为幸存者,他们足够特殊,同时他们也是普通的。因为足够幸运,所以他们经历这场大地震活了下来,但是生活依旧还在继续。
他们也要面对和我们一样的成长。也要在争吵和沉默后,最终学会了理解父母。也要在努力工作之后,懂得承担责任,也要在跌跌撞撞之后,遇到可以相互陪伴的人。对于他们,每一次的回忆,都是对曾经千疮百孔的心灵世界的一次修葺。
因为经历过,因为差点失去,所以也更加珍惜。时间总会治愈一切。
王仙女的第30篇影视推送,原创文章,内容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交流。仙女微信:bdj1104,不定时在线,欢迎骚扰。PS.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布丁纪。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立即删除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