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银行股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 2020-04-28 09:43: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0

《读懂银行股》是一本由那一水的鱼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读懂银行股》精选点评:●废话太多,没有借鉴的必要●同样是很好的工具书,只是通读的话越读越困难,必须是得拿着两家银行几年的报表一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1000字

  《读懂银行股》是一本由那一水的鱼著作,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懂银行股》精选点评:

  ●废话太多,没有借鉴的必要

  ●同样是很好的工具书,只是通读的话越读越困难,必须是得拿着两家银行几年的报表一步一步实战分析才能有收获。

  ●小册子工具书,了解入门知识上手有帮助,要真正形成框架,理解银行业的内在逻辑还需多读多想多研究

  ●解决了些盲点~感谢!

  ●这个作者对银行了解的挺深入

  ●扫盲书~希望两周一本的速度看下去。

  ●作为银行股小白最好先把雪球上云蒙大仙的年报分析读一遍,不懂的查一下,再看这本书就会好的多!呵呵

  ●雪球的这些书都很接地气~不一定是为了投资和炒股~

  ●比较初级吧,我觉得写的还不如唐朝的那本银行股呢

  ●读懂银行财务报表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一):让投资银行股简单一点

  银行股被称为投资里第二难的行业(第一难是啥?保险),因为银行的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和一些专业词汇,普通投资者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而这本书条分缕析的给我们介绍了分析银行股应注重哪些指标、银行经营的核心竞争力有哪些以及投资者如何对银行股进行不同时期的横向对比和对不同银行之间的纵向对比。

  看完以后,相信银行股投资会变得没那么难一点。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二):也许将来我们会怀念这几年的银行股

  过了第一遍挺受用,有些地方没消化需要回过头来再看。 先做一部分笔记: 对于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业来说,更低的运营成本或更高的办事效率就显得很重要。 把ROE分解成总资产收益率和权益乘数的话,权益乘数的影响并不构成竞争优势,且可持续性较差——因为任何银行都可以在满足资本充足率监管条件下加杠杆。重点关注总资产收益率。 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过程,也是银行经营战略的执行过程。在这里你能看到它的战略发力点,在同业业务,还是小微贷款、按揭贷款等。利润表可以通过会计手段合理调节,在这里获取到的信息远少于资产负债表。 信用卡带来的中间收入消耗的资本并不比普通贷款少。未使用的信用卡额度也要按转换系数计入风险资产。 存款的期限越长,利率越高。但贷款却不一定,长期贷款多是还款能力较强的大型项目,如大中型水电站等。短期贷款多为风险较高的行业贷款,小微贷,个人贷等,针对这些银行喜欢做成短期以便在恶化时有机会抽贷。 中间业务丰富的银行,其盈利渠道更多更强,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更小。中间业余收入依附于客户的数量及其资金量之上,垒规模的意义不容小觑。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三):我让对银行股有了一定的认知-感谢

  鱼大的这本书是我走夹头路线读的第四本书,与前三本书不同,它主要是针对一个行业的分析,一个行业的财报解读,由于我的基础知识还不牢固,读了两遍才读懂一个大概,让我感觉到这个行业的深奥,同时也理解了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专业的人士在这个行业的股票上深耕多年,下面我对我的学习也做一下大体的总结。

  银行的生意模式和我想的大体相同,主要靠的就是我们存钱它放贷款而获得利润,还有部分信用卡等中间业务,这两部分收入可能占到银行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而我没想到的是银行这几年的总产平均增速达到18%以上,这种持续的增长表示银行远远没有达到天花板,我认为也可以这样理解,银行的增速代表货币的增速,也代表这经济的增速。而来自行业外的威胁,比如说是P2P,货币基金,互联网金融等等,无论是体量还是逻辑原理上对银行的构不成威胁。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其他行业还是有一定的不同,我们主要关注合并的资产负债表,资产端质量较好的为现金和存放在央行的存款,而质量较差的为贷款和垫款,在负债端中不存在质量好坏的分别,因为银行欠下的负债总是要还的,所以负债的关键在于利率。资产大头部分只有三块:贷款,债券,同业资产,横向对比各家银行这3项就会发现每个银行的侧重点不同。而资产负债表在银行股3大表中最重要的一张表,通常看它需要花上一半以上的时间,其次是利润表,现金流表对于银行股来说不用看也无妨。

  资本充足率主要是针对银行资产端来说的,和负债端没有关系。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对应资本减扣项/风险加权资产,所以如果银行总资产增速大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或者营业收入增速大于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我们可以看做银行走轻资本发展路线。

  利润表中,收入主要部分有:净利息收入,净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支出的主要部分包括:业务及管理费,营业税,资产减值损失等,

  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说,不要只看到不良贷款率,逾期贷款等,还要考察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贷款减值准备,这个定义值得我再多次深入的研究一下,它能够隐藏银行的资产同时又可以调节银行的利润和ROE,它同时引申出两个定义,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减值准备/不良贷款额,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贷款减值准备是资产减值准备中重要的一部分。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三种办法:转让、清收、核销。真正影响利润变化的是贷款减值准备变化中的本期计提。

  银行财报的造假性可能较低,只会使净利润在时间轴上挪动:1、最重要的是资产净值损失,多提拨备或者少提拨备2、业务及管理费3、债券及及票据收益,可以提前确认收益4、手续费及佣金收入。

  提高银行盈利的途径:1、升息资产规模的增长2、净息差的提升3、手续费及中间业务收入增加4、减少业务及管理费5、减少资产减值损失。较拆解利润,资产负债和分析利润和负债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来说,分析历史ROE,PB,资产,利润,一级核心资本充足率,贷款减值准备等历史数据可以大体分析出一个银行的历史增长水平和经营状况,自己也要有意识的搭建一个适合自己的评价银行体系,用来分析现有的银行股价,进行有针对的投资。

  投资银行股的学习之路和夹头之路一样,有太多值得自己去学习的地方,在以后的日子里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争取明年摸到一点皮毛。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四):努力拓展自己的行业性谈资

  前一段时间跟几个在银行工作的同学聚会,聊天过程中深感隔行如隔山,我说的他们不懂,他们说的我也不明白。这就是专业化为社会带来的困扰,为什么一群同学在一起只能回顾以前的记忆?因为现在真的说不到一块儿。但这恰恰是个机会,因为有多领域知识储备的人会逐渐体现出独有的综合素质。不管你在什么行业,都要设法不断拓展自己的行业性谈资。

  如何在某个行业入门呢?

  第一,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比如银行业,你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去了解,得到的可能是货币、存款准备金率、宏观调控、通货膨胀等信息;你可以从投资的角度去学习,得到的可能是拨备覆盖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商誉等概念;你也可能单纯从工作的角度去理解,得到的是工资多寡、业务范围以及银行运作等。不同的切入点会有不同的行业入门方式,这些方式会造成一些思维上的偏见,但又如何呢?你关注的是自己感兴趣的那一亩三分地,其他的随缘吧,有了这些,足够能顺得上话了。

  第二,掌握切入点影响下的专业术语。比如我从投资角度看待银行,那么如下的术语就至关重要:拆出资金、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权责发生制、商誉、递延所得税资产、同业拆借、借短配长、优先股、风险加权资产、核心资本充足率、权重法与高级法、成本收入比、贷款减值准备、拨备覆盖率、已逾期未减值、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权益乘数、非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等。真的明白了这些术语的含义,你完全可以和银行的同学谈天说地了,或许他们还没有你知道的多呢!

  第三,“下山“”历练。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作品中,某位新出世的英雄在跟随老师学艺多年后,总会被师父送下山去历练。此时老师的武功还在徒弟之上,为什么不等全部传授完了再让TA下山呢?最起码学到和师父一样的程度嘛!关键就在于四个字:“融会贯通。”良师们都门儿清,自己学习和别人传授,终归是概念的堆积,真到实战,一来常用的知识可能远没有那么多(这让我想到背完GRE也不会流畅交流的学子们),二来需要看看别家的套路,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要知道,同样的“招式”,理解是无法传授的,只能自己悟。

  选修的或许才是对胃口的。

  读一本书不要相信任何人(包括作者)关于内容选择性的建议。当初学语文,我真的觉得选修课本里的文章写得比正式教材好得多,那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是完整呈现的,不会因节选而失去连贯性,另外或许那些其他人不建议你读的东西反而对你最有用。这里可能会有一点心理学当中的“短缺”效应影响,但大体的真相就是这样。比如我当初读《童趣》,正文中只是节选了《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第一段,当时就已经觉得很有趣了,但后来再读原著,才知道紧接着的第二段更让人笑得合不拢嘴,心想:“古人真会玩儿啊!”

  言归正传,假如你本来对银行股就没有什么兴趣,因此光看《读懂银行股》的书名就不想去读了。其实只要作者是有水平的,TA绝对会在书中牵涉到一些对你帮助极大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适用于书中所讲的内容,更可能具有普适性价值,从而修正你的投资体系。如果不小心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那么这本书的意义就不可估量了。因为随着阅读量和实际操作经验的逐渐丰富,你的体系会越来越完备,有可能连续看几本书都没有什么值得你深思的东西。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一个成熟的读者,买了一本书,书中一个观点对你原来的认知造成冲击,不管这个冲击有多微弱,这本书就值了。有的人可能会说这还值?我花费大量时间读这本书,最后就得到一句有用的,简直弱爆了。但你要知道两点:第一、如果你不读这本书,你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修正你体系当中的某一项缺陷;第二、不认真读这本书,你可能意识不到某项可以修正你的体系的观点。所以,阅读你信得过的多领域的作者的作品,TA们的观点会从各方面塑造你的体系;一旦选好了一本书,坚持读完,哪怕中途想放弃;找机会认真地再读一遍。

  本书给我的普适性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存在增发、转股、优先股的情况下,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的修正方法。之前我已经意识到上述指标是需要不断修正的,否则估值会出现倍数级的偏差,但所用的也只是根据财经网站上提供的最新季报数据,却忽略了之间发生的故事。

  第二,轻资产的选股思路。是啊,在所有盈利都依靠大量资产的行业里,虽然有利基,但周期转弱后,利基会转换为包袱。正如书中所说:“重资产行业即使已经开始亏损,也不得不开足马力生产。这是因为该行业的成本中有很大一块是固定成本——新建的厂房和设备,不管你开不开工都要折旧。”从这个角度看,银行绝对算是一门好生意了。

  第三,“声明”的写作技巧。声明是编程时常用的方法,对于一个变量或函数,代码开头还没有详述的必要,就先声明一下,后续再集中处理。《读懂银行股》大量地采用了这种技巧,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概念实在太多,一开始对这些术语展开全面描述势必会损失文章的连贯性。

  第四,业绩增速越慢,就越要等股票估值偏低时才出手。

  第五,ROE的重要性。我以前最关注的是销售净利率、销售毛利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以此作为剔除众多股票的第一关。如今看来还有第二关,那就是ROE。“暴利不暴利,最终是看ROE,而不是利润率,更不是净收入。”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利用杜邦分析将导致ROE增长快慢的因素再次详细剖解,从而观察银行的运营思路和融资概率。其实财报冰冷的数据不重要,整理出的比率也不重要,关键是背后的逻辑和因此形成的投资策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彼得林奇在解读福特汽车的财报时所说:“你也许已经注意到福特汽车的短期债务是18亿美元,在计算中我忽略了短期债务,那些完美主义者可能会为此焦虑不安,但何必在不必要的情况下把事情搞得复杂化呢?我只是假定公司的其他资产(存货等)足以抵消短期债务,因此我计算时就不再考虑短期债务。”

  第六,纠正了我的错误观念,感觉银行坏账率很高,迟早被货币基金、宝宝类产品、P2P所替代。读完此书才知道远不是那么回事儿。正如雪球大V云蒙所说:“现在银行依然是各行各业最赚钱的行业。”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五):银行股财报及分析入门

  作者:清牛赋诗

  本文是前期文章重新润色+新阅读书籍内容的整理。(确实很初级入门,专业人士请绕道……)

  一、银行业是否值得投资

  (一)、判断依据(宏观):

  1、银行业称为“百业之母”,盈利模式简单:金融中介服务+“伪钞印刷厂”。

  现代银行业诞生已有300余年,很多行业已经面目全非,但银行业的主要业务模式并没有多大变化。这也是很多投资者喜欢的经营模式——“不变”。

  2、社会、产业要发展永远需要资金,而资金的所有者总需要安放自己累积的财富,这是银行业永远的生存空间。

  2006年M2:35万亿——2019年140万亿。 2006年银行总资产38万亿——2019年200万亿。

  3、银行业背后潜在着国家的信用担保,保证银行业吸收资金低于成本。

  事实上,银行吸收存款的代价,大多数时候都比政府自己借钱价格还低。银行可以从所有产业的发展中分得一杯羹,同时央行还用国家信用为其承诺了最后的流动性。意味着,只要不发生大危机,银行就必然会屹立不倒,如果发生大危机,银行倒了,也没有多少东西还能完好无损。

  (二)、判断依据(微观):

  1、银行业,不像高科技股那样担心技术革命。银行业本质上是服务行业,是技术进步的受益者,能够促进银行服务的效率提升,成本下降。(个股另当别论)

  2、银行股不像许多生产型企业那样,需要关注产品的终端销售情况,也不用担心产品变质和过期问题,因为它们甚至连存货都没有。研究银行股,甚至现金流表都直接忽略。

  3、银行股竞争同质化严重,但是资本充足率的“紧箍咒”导致极端恶劣的竞争基本不会出现。个股中有优质企业也有绩差企业,但总体上是要么大家都有饭吃,要么大家都饿肚子,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基本一致。

  4、银行股有央行和银监会两个“大佬”免费看门,其财务报表的可信度远高于普通企业,高管作假的动力也更低。银行业的统计数据也非常全面,且都是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可掌握的资料不会比机构少。

  5、银行股是少数几个不用实地调研的行业。因为银行经营的地域范围太广,客户和业务数量太多,已经大到无法梳理和调研的程度。单一事件非常容易造成“光环效应”或“黑洞效应”(以点概面)。整体上看,银行股的运营效率都写在财报中。

  6、银行是服务业,是轻资产行业,资产折旧少,不存在产能建设和释放问题,不用研究供求情况,行业的周期与经济基本同步。

  二、如何判定介入时机

  (一)、宏观判断:

  原东方证券,现国信证券银行首席王剑提出的方法:从“银行利润/产业利润”的变化,预测银行股价走势。

  “银行利润/产业利润”与银行股价呈反方向关系——该比值上涨,银行股价将向下;反之,该比值下降,银行股价将上涨。

  宏观经济蒸蒸日上的时候,市场需求旺盛,扩张更大的产能,更高的营收就能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纷纷讨好银行,获得贷款并扩大投资、生产。

  伴随着经济下滑周期的到来,因为市场和人性的惯性,即使经营下滑,依旧强撑场面,叠加银行利息的刚性。导致银行盈利的变化是滞后企业盈利变化的。

  因为产业利润不易取得,我们可以简单用GDP进行替代。GDP=所有产业利润之和(含银行)。

  在利用每年银监会(现在的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利润总和可以得到一个类似的指标

  介入指标=银行业利润/GDP

  (二)、微观判断:

  以下内容源自《读懂银行股》(那一水的鱼)

  在正常年度,如果银行股的期初ROE保持在15%至20%之间,2倍即时市盈率是比较合理的估值。在这种前提下,1.5倍之下的即时市盈率是低估,2.5倍即时市盈率是 高估。

  若以1倍即时市盈率购买银行股,相对于成本价开银行。但实际情况是,新开一家银行,3年内很难盈利,因此1倍即时市盈率购买银行股是超值。在15%ROE的前提下,三年后1元变为1.52元,因此从这个角度看,1.5倍即时市盈率是比较合理的。

  三、选择银行股的指标

  (一)银行的差异化之路:

  利率市场化后的普遍现象:贷款增速加快——存款利率上升后趋稳——贷款利率下滑,后趋稳——短期内存贷利差普遍收窄——净利息收入减少。我国银行业迄今为止,依旧是严重的同质化问题。

  在同质化竞争的境况下,利率市场化的大前提下,还有两个银行的壁垒也正在逐渐消失:银行牌照;转化成本(更换银行的成本)。

  除此之外,银行还面临4大挑战。

  1、资产规模扩张难以为继。

  一般而言,央行放水就意味着银行业的春天,在前面也提到,2006年至2019年,中国银行业的资产总规模从38万亿提升到200万亿,是中国M2从35万亿到140万亿的提升。

  从2019年到2019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从200万亿上升到268万亿。2019年、2019年和2019年资产增长同比分别为:15.8%、8.68%和6.27%。2019年之前10年,每年同比增速基本都在15%以上。增速放缓十分明显。

  2、金融脱媒现象加剧。

  所谓金融脱媒,主要指大型企业越来越偏向于利用债券直接融资,从而抛开银行这个资金中介。(当然,股权融资未来或许会更加受到重视,当下的政府所推崇的也是这个方向)。其实,脱媒(摆脱中介)的现象,不仅仅在银行,几乎所有现代行业都在试图摆脱中介的束缚。

  3、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业。

  微众银行、京东金融、支付宝等……

  4、混业经营的挑战。

  混业经营是市场金融市场的大趋势,混业经营一方面节约成本、获得规模效益并最大限度增加客户粘性。但同时也增加了各种金融行业风险交叉感染的可能,这种感染可能会导致风险概率和伤害程度呈数量级提升。美国大萧条期间,做的最大的事情,就是证券法的颁布和结束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这也是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的由来)。

  四大行中:工会、建行

  零售之王:招行

  同业之王:兴业

  小微业务和大事业部特色的民生(这个曾经的亮点,变成了近年来的缺点)

  与母公司存在大量交叉销售机会的平安银行。

  城商行和农商行可能的问题:产业偏集中、区域偏集中、客户偏集中。都容易产生黑天鹅事件,且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重点观察指标:

  1、经营效益:

  ①、收入结构:银行利润的可调节性太强,几乎永远无法说清楚业绩真假,但营收可靠性很强。在A股市场上,最好对同级别银行进行业务数据对比。收入结构相关的指标:净利息收入比、中间收入比、成本收入比。分母都为营业收入,分子分别为净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业务及管理费。

  ②、净利息收入:一般来说,净利息收入占比越大的银行,未来面临的转型压力越大。在四大行中,中国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占比一直最低(总体看差距不大)。当然,

  利润规模也是最小的。当然,净利息收入占比如此稳定,也就在四大行中,其他股份行及城商、农商变化非常大。

  ③、中间业务收入比:中间业务收入未来可能成为银行最靠得住的护城河,在同等估值水平下,中间业务占比较高的,可优先选择。

  ④、成本收入比:业务及管理费与营业收入之比,是衡量银行取得一个单位的营业收入所需要花费的成本,是评价银行成本控制和经营效率的指标,可以在所有银行中横向对比。

  ⑤、资产利润(ROA):也叫平均总资产回报率。

  计算公式: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 (监管要求为0.6,其中,资产平均余额至期初资产与期末资产总和的1/2)

  公式演变:资产利润率=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净利润/资产平均余额)*(营业收入/资产平均余额)=净利润率*资产利用率

  与资产利润率相关的指标,还有“风险加权资产收益率”=净利润/风险加权资产平均余额

  这一指标同样越大越好。但是,如果它和资产利润率波动方向和幅度出现不一致的时候,预示着银行业务出现了重大调整。

  注:风险加权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12.5

  上述可能出现不一致的调整幅度、波动方向,可以帮助判断,银行是否在扩大风险资产的投资

  ⑥、净利息收益率=利息净收入/生息资产日均余额

  指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的比率,用以衡量银行声息资产的获利能力。是评价生息资产收益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的关键指标,指标值越大越好。(越高,要么证明商业银行有能力对生息资产定出高价,要么证明银行吸收负债成本低,要么两者兼具)

  2、资产质量:

  ①、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限定了银行的规模扩张上限,可以由此判断出,银行是否有急迫的再融资需求,年度内有无高比例分红的可能。

  ②、不良与拨备:拨备是否充足,涉及两个概念,一个是不良率数据的可信度,一个是拨备覆盖率数据大大小。

  验证不良数据是否可信,可以从:A、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B、逾期不良差;C、贷款迁徙率几个指标看。

  A、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数据正常而言应该小于1。因为从贷款5级分类看,逾期90天贷款应该算作不良贷款,若该比值小于大于1,表明银行的不良贷款划分有猫腻。

  、逾期不良差=(逾期贷款-不良贷款)/贷款余额。这部分差额,多数为逾期1天—90天的贷款,若未将此类贷款划为不良贷款,则该指标可以看到不良贷款“预备部队”的大小,观察银行质量变化的趋势。

  C、贷款迁徙率:主要观察关注类贷款总额、关注类贷款迁徙率、次级贷款迁徙率。

  银行贷款5级分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

  关注类贷款:出现了某种不好的苗头,但银行依旧认为能够收回全部本息。通过观察关注类贷款总额,历史迁徙率,可以大致了解,该银行将贷款放在“关注类”的可信度,间接了解其不良率的可信度。

  次级贷款迁徙率:一般而言,次级贷款已经归入不良类,无需进行美化,恶化数据也相对靠谱。

  由此,如果信任公司的管理及财务报表,可以直接看拨备率判断拨备充足率。若要更加保守,可以采用如下等式:

  拨备/(预期90天以上贷款+重组贷款) 看能否覆盖(是否大于100%),同时对比同行业该数据的高低

  ③、不良样本:不良贷款变化趋势。

  不良率除银行自身的风险控制外,还取决于三个方面:

  A、GDP增长速度,速度越快,蛋糕越大,整体业务对风险和不良的覆盖能力越强;速度越慢,企业经营风险越大,风险暴露增加。

  、宏观产业政策调整,获得政策及资金关注的行业,其对不良的覆盖能力更强,反之则更弱。

  C、货币政策,越是宽松的政策,越容易覆盖不良。(当然,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都无法覆盖了,风险就非常之大了。)

  产业集中、区域集中、客户集中……

  四、资本充足率、利差业务、中收业务、利润的五大来源

  (一)、资本充足率:不管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在多次金融危机后,资本充足率是限制银行业无序扩张,控制金融风险的基础动作。

  在笔者看来,资本充足率其实就是监管机构给予银行业的合规合法的杠杆率。只是监管机构对杠杆的分子“净资产”进行了保守的调整(变为核心一级资本),对分母“总资产”中不同类型资产根据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进行了调整(变为风险加权资产)。其结果是更为保守的合法合规的银行业可用杠杆。

  1、风险加权资产:

  ①、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各项资产*对应的信用风险权重(占风险加权资产比例80%以上)

  ②、市场风险加权资产:主要涉及交易账户中的债券(包括固定利率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央行票据、可转让存单、不可转换优先股及按照债券交易规则进行交易的可转换债券)、利率以及衍生工具头寸的风险。

  ③、操作风险加权资产: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呈现、员工和信息科技系统,以及外部事件所造成的损失风险,包括法律风险等。

  2、资本充足率分类:

  ①、核心一级资本:就是指的股东权益,也相当于银行的“及资产”。(优先股对核心一级资本的贡献不能超过1%)

  ②、一级资本:在我国目前可以理解为“核心一级资本+优先股”。

  ③、总资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二级资本也叫“附属资本”,就是银行往外发行的二级资本债券、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等。(这里的二级资本债指的是“减记型合格二级债”。过去的次级债,指的是银行破产时优先于股东获得清算的债券,目前已经剔除二级资本的序列。当前的减记型合格二级债,它不需要银行破产,只要出发条件,就可以宣布减记或转为普通股。)

  3、资本充足率公式:所有资本充足率公式都相同,下面以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例。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对应核心一级资本扣减项)/风险加权资产*100%

  4、核心一级资本扣减项(对于二级资本,投资者不需要过于详细了解,因为二级资本很容易募集到,同时占比也不大,银行股最大的约束还是在于一级资本充足率,特别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①、商誉:简单点理解,商誉也不具备独立产生杠杆的能力。

  ②、其他无形资产:主要是软件使用权等,理解方式同上。(土地使用权除外,土地使用权具备产生杠杆的基础)

  ③、由经营亏损引起的递延所得税资产。(这部分资产不在企业手中,不具备产生杠杆的能力)

  ④、贷款损失准备缺口。(简单点理解就是,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低于最低贷款损失要求金额的差值。其中,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指: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和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两者中的较大者)。目前,上市银行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⑤、商业银行之间通过协议相互持有的各级资本工具,或银监会认定为虚增资本的各级资本投资。

  ⑥、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大额少数资本投资中,核心一级资本投资合计超过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10%的部分,要从本行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相对于的项目也要逐级扣除)

  5、权重法与高级法:

  简单理解:一个按照统一规则对各项资产进行风险加权;一个按照自我运营中的运营经验对各项资产进行风险加权。(采用高级法的只有工、农、中、建、交和招商银行)。(权重法各项风险资产加权比例可自行百度百科,高级法可在各银行年度财务报表中找到)

  (二)、利差业务:

  1、对于整个银行业来说,利差越大越好,但是针对单个公司而言,显著高于行业的高利差需要搞清楚来源。

  ①、是不是配置了风险更高的资产,从而拉高了资产端的利率?如果是,那么它可能在稍后的年头里会产生更多的资产损失。

  ②、是不是零售存款、农村存款较多,从而拉低了负债端利率?如果是,那么它的业务及管理费可能比较多,细算下来或许优势并不算大。

  衡量银行利差的指标有两个:

  ①、净利差:是指总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和总付息资产平均收益率的差值。

  ②、净息差:是指利息净收入除以总生息资产平均余额。(该指标是更好的横向对比指标)

  2、利差业务来源:

  ①、存贷利差。(活期存款占比较大的银行,其在降息周期下利差下降更快且更多,在升息周期下利差上升更快且更多。长期贷款占比较大的银行则相反。)

  ②、同业负债利差。同业业务利差极低,甚至利率倒挂,但是也有几个优点。

  A、同业业务耗费的业务及管理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同业资产的信用加权风险权重相对较低,资本消耗低。

  C、同业资产坏账率低,资产减值损失少。

  ③、资产与负债的杂配利差。除贷款和同业资产外,银行还有一大块资产找不到固定负债匹配项(或者说,很多多余的存款负债会走向非贷款资产)。这是因为《银行法》中有“贷存比”不能高于75%的规定。

  操作思路:先将存款和贷款抵扣掉,再将同业负债和资产抵扣掉,用剩余的存款和同业负债与资产端的剩余大项进行比较,得出大概的利差情况。

  3、银行资产与负债久期错配

  如遇到央行调息,按揭利率会相应的进行调整(但新办理完毕的按揭从新的一年开始采用新利率),而存款中,活期利率会立即调整,未到期定期存款利率使用原有利率,新存定期存款采用新利率。

  银行的资产及负债的利率重定价的速度不同,原因在于它们的资产和负债在期限配置上的差异。在前文“存贷利差”中也已经说明的不同资产配置利率与调息周期的关系。

  但是,这里要说的是,在不同的调息周期,银行可以主动调整负债与资产的久期,以便获得较短期的利差收益。

  ①、降息周期:银行适合“借短配长”,即借入短期限的负债而配置长期限的资产。短期负债利率会跟随降息周期快速下降,而长期资产利率下降时间和速度会更晚和更慢。

  ②、升息周期:银行适合“借长配短”,理由与上面相反。

  以招行2019年年报为例,当年央行共5次降息,招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缺口计算中,短期负债远高于短期资产,显示出明显的借短配长操作(或者在利率敏感性分析中可以看到,利率下降25个基点,公司净利息收入反而增加10.42个亿)。

  (三)、中收业务

  总体上看,中收业务丰富的银行,期盈利渠道更强,由此演化出的中收比(中间业务占应收比重)也是判断银行好坏的重要标准。非常多的投资者细化银行的中间业务,因为大部分投资者认为这不需要消耗资本金,也不用承受风险,带来坏账损失。

  不过,这里还是需要说明:

  ①、很多中间业务都需要消耗资本金,甚至某些业务消耗资本金的量还不小,比如信用卡业务,只能说从整体上看,其消耗的资本金相对较少。

  ②、某些中间业务也是需要承担风险的,甚至比存贷款更高。

  1、非息收入分类:

  ①、银行卡手续费。包括:A、信用卡刷卡费,主要向商家收取。B、刷卡分期手续费或现金分期手续费,主要向用卡客户收取。

  招商银行将分期收入划入净利息收入,而手续费中仅有向商家收取的刷卡手续费。其他银行大部分都将其计入中间业务。如果期业务量与招行相当,但实际情况是招行更具含金量。

  ②、结算与清算手续费。(证券交易、期货交易、人民币清算、黄金交易清算、商业汇票,银行汇票等)

  ③、代理服务手续费。(卖基金、卖保险、卖信托计划等)

  ④、信托承诺及贷款业务佣金。

  ⑤、托管及起头受托业务佣金。(券商资金托管、基金托管、QFII托管、QDII托管)

  ⑥、其他。(财务顾问服务费、债券承销服务费等。若旗下还有其他金融公司,会有其他更多形式的中间业务收入)

  中间业务具备优势,且收入较为稳定,但是它是基于银行自身的客户数量和资金量的升级服务,没有总资产规模遑论中间业务。

  2、信用卡业务的特殊性:

  如前文所言,信用卡业务的收入由两部分组成。刷卡手续费和分期收入。

  ①、刷卡手续费。

  客户在刷卡消费后享有免息期(20到50天),刷卡手续费只是对这部分成本的补偿,且该部分收入计入非息收入。但是已经刷卡,消费者未还款的部分,是计入“信用卡贷款”项目的,它既消耗资本金,又必须支出利息,化肥运营成本,产生不良贷款,所以本质上是一份利差业务而不是中间业务。

  ②、分期收入。

  分期业务是一笔借款利率远高于普通贷款的高息贷款。是一项利润极高的业务,但其本质上也还是一项利差业务。

  整体看,中间业务大多风险较低,资本消耗少。但是,信用卡业务并非如此,一些信用卡业务占比较高的银行,投资者一定要对其中收比进行拆分。

  2019年招行与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利率。

  招行:信用卡营业收入/信用卡平均贷款余额=(95.98+267.29)/2665.66=13.63%(收益率惊人)

  中信:信用卡营业收入/信用卡平均贷款余额=132.9/1063.13=17.5%(收益率更惊人)

  (四)、银行利润增长的五大来源

  1、生息资产规模扩张。

  2、净息差提升。

  3、手续费及佣金等中间业务增加。

  4、减少业务及管理费。

  5、减少资产减值损失计提。

  做一枚有趣的能量体!

本文标题: 读懂银行股读后感10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448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奢侈贫穷》经典读后感有感一九八四(纪念版)读后感锦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