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父母的观念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毕业后升入理想的学校。至于优良品德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发展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则更多地被忽略和漠视,他们俨然不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在于此。于是,在应试环境下,学生们被追着赶着比拼成绩,很多原本可以发展为
在很多教师和学生父母的观念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毕业后升入理想的学校。至于优良品德的培养、兴趣爱好的发展以及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幸福体验则更多地被忽略和漠视,他们俨然不了解教育的根本目的正在于此。于是,在应试环境下,学生们被追着赶着比拼成绩,很多原本可以发展为特长的兴趣爱好都被学习遮蔽,埋没,终而泯灭。试想,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如果当初没有被开明的父母所接纳并予以恰当的家庭教育,而是继续留在教育观念陈腐、教学方法机械的学校里,因为“反应迟钝”被老师羞辱、被同学嘲笑,沦为班级差生,他们后来可能成为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么?还有那个因为三毛数学成绩差在她脸上画圆圈的老师,怎么也不会想到她正在摧残的是一位未来的台湾著名女作家!幸好,三毛也幸运地遇到了宽容而颇具文化涵养的父母,他们允许三毛在家里自学读书,最终成就了她的文学梦,但可惜的是,年仅48岁的三毛最终还是因精神抑郁而选择了自杀。教师落后的观念,自以为是的做法,往往会影响和改变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关于师生关系,我可以列举我自己的例子。若干年前,在应试熔炉中锤炼出的我秉持“严师出高徒,督促学生考好成绩才是尽职尽责的好老师”的观念。有一次,我进教室检查作业,发现全班个子最高的那个男生不见了。下课时,又玩得很开心。后来调查知道,原来我检查作业的时候,为了逃避老师的眼睛,他把自己高大的身体蜷缩在了桌斗底下。毕业后,原本活泼、开朗的他,见了我总是显得很羞怯。其实,这个孩子上学时,篮球打得很好,班级劳动也很积极,待人热情、友善,就是对学习不摸门。但是,我偏偏最关注他的学习,令他很难堪,每天战战兢兢跟老师捉迷藏,生怕老师叫家长。也因此,搞得师生关系像猫捉老鼠一样紧张。其实,现在想来,这样的孩子完全可以放宽他对学习的要求,发展他的特长,让他生活得阳光而健康,长大后照样可以自食其力。然而,那个时候我并未觉醒。
最近几年,通过读书、写作、网络交流和外出学习,我的教育观念逐渐拓宽,尤其接触到了张文质先生所倡导的“生命化教育”理念后,开始认识到自己以往教育观念的偏颇,开始在实践中边学习便矫正,将陪护学生的善根、最大可能地成全他们的健康成长与能力发展为教学目标,在应试教学的大环境里,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我的师生关系越来越和谐而融洽。陪伴上一届学生三年的时间,几乎没有与学生发生过正面冲突,即使有了一些小的误解,我也会想办法委婉、策略的化解掉。在我的教育日志里记录了许多师生间感人的故事。
我想: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有开放的心态、与时俱进的视角,不断修正自己的价值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