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方纯澈的世界

发布时间: 2020-01-21 09:42:2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12

童年是一个永恒的的话题,它关乎当下,关乎未来,关乎着每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翻开这本书,心里满怀着崇敬,因为那是一方纯澈的世界。走进去,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原野上疯跑,我也在教育先哲们的文字中徜徉,在童年的世界里呼吸……一位位先哲,带着对童年的独特理解,迎面而来,让人如沐春风。他们的眼里满含着

走进那方纯澈的世界

  童年是一个永恒的的话题,它关乎当下,关乎未来,关乎着每一个人一生的幸福。翻开这本书,心里满怀着崇敬,因为那是一方纯澈的世界。走进去,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在原野上疯跑,我也在教育先哲们的文字中徜徉,在童年的世界里呼吸……

  一位位先哲,带着对童年的独特理解,迎面而来,让人如沐春风。他们的眼里满含着对儿童世界由衷地关切,忧虑、期待、欣喜、痴狂,当然有时也会迷茫。在他们的教育世界里,毫不吝啬地为童年留下更多的文字,或许,他们有着同样的感慨:人生幸福的根就在这里。因为懂得,所以他们的观点有时是相通的,有时却是相悖的,理性与感性交织,共鸣与分歧同在。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这样写道:用理性去教育孩子,是洛克的一个重要原理。这个原理在今天是最时髦不过了;然而在我看来,它虽然是那样时髦,但远远不能够说明它是可靠的……尊重自然赋予的儿童的样子,不应催促他们早熟……正是这样敢于质疑的争论,才对儿童的发展派生出更多的解读,让关乎儿童的教育思想五彩纷呈。

  童年是人生中最温暖的地方,在那里,永远有说不完的憧憬与希翼;在那里,永远都深藏着无尽的财富与秘密。人生的悲喜在童年都可以找到最初的伏笔,在性格的背后,总会隐藏某种童年的印记。这种印记是深刻的,它镌刻在了心灵的最敏感区。我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是一笔财富,他们送给这个世界最独特最真诚的心灵,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命密码。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如果发展儿童个性的关键在于他自身,如果他有一种发展的进程和必须服从的规律,那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力量,成人不合适宜的干预会阻挠这种力量的秘密发挥。”这种微妙的力量来自哪里?不正是来自每个儿童神奇的生命吗?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是千篇一律,或早或迟,或温或火,每个儿童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秘密的成长。或许只有用爱用期待与陪伴,才会让这种力量有效促进儿童的精神生长。记住了蒙台梭利的警示:每个正在实体化的儿童都是一个精神胚胎。这样的发现,注定会打开儿童成长的一扇明亮之窗,让我们读懂更多童年的秘密。

  在蒙台梭利那里,关于生长的敏感期无疑是充满魅力的发现。普通的蝴蝶幼虫凭借对光的敏感,向上努力的攀爬最终吃到树枝尖端的嫩芽;小小的雌幼虫被喂“蜜蜂食料”后,成长为蜂皇。这些奇妙的动物现象,也向我们揭示了“敏感期”的秘密。儿童也正是在这样的成长敏感期内学会自我调节和掌握某种东西的。在这样的敏感期内,他们对事物保持着足够的敏感,内心深处有一种求知的渴望和激情。在此时,如果我们及时为他补充精神的营养,孩子会实现超出平常的生长速度。蒙台梭利这样意味深长地告诫我们:儿童正在经历一个敏感区,一个神的指令正在使这种孤弱的状态消失,并用他的精神激发他。每个儿童内心世界的剧本是一部爱的剧本,这种伟大的事实正在儿童心灵的秘密领域里展现出来,并有时完全吸引着儿童的心灵。感动于蒙氏对儿童性本善的解读,爱的教育只要在适宜的季节播种,每个孩子爱的剧本就会如画般展开……

  教育即生长,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的教育观点。把成长看做一种尚未成熟的状态,由此萌生更多生长的力量。不管是依赖别人的帮助,还是依赖自己的可塑性,都是一种生长。在对依赖性的讲述中,杜威告诉我们:儿童与野兽相比,是孤弱的,这种彻底的无依无靠性质,暗示着具有某种补偿的力量。表面看,人是如此脆弱,在随后的生长中却彰显出作为人的灵性与高贵。这让我想起教育是慢的艺术,在儿童生长的过程中,给他足够多的期待,让他在依赖中度过充裕的时日,不是放纵,而是一种生长的需要。只有这样,儿童才会实现高品质的生长。

  即使卢梭先生曾经直言过与洛克教育观念的不同,依然不能改变我对洛克教育观点的敬仰。在有关健康教育的选文中,我看到了一个对教育细致到极致的教育家,不管是睡觉还是饮食,都一一陈述,俨然一个周到的保姆风范。关于健康的建议,我想每个家长都应该细读的,那里不仅仅是培养绅士和淑女,更多的是教会孩子怎样有序的生存。理性化的安排,彰显着对孩子未来的负责;细致的解说,随处可见专业人士的风采。这样的研究本身就是对儿童的一种关爱,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践与操作的指南。

  “儿童是他自己的教育者”这样振聋发聩的话语,着实让叹服。当我们把教育的视线更多地投向教师和家长的时候,多少人可以静下心来审视儿童的能量。我们习惯里以教育者自居,习惯了在孩子面前居高临下,习惯了尽情地灌输……殊不知,最终的教育力量,并不在我们这里,而在孩子的内心深处。记得《接受我的爱——老师如何跟孩子说话》一书中,曾经讲述到这样一个故事:消防员到楼上救人,而那人正在昏睡。消防员使劲抱着他,反复尝试都难以顺利出门……这时候,消防队长来到,“快,把他叫醒!”。是啊,只有唤醒,他自己才可能救自己!这样的一个故事所折射的不也正是我们教育中的现象吗?儿童的主动性得不到激发,教师的教育就只能是一相情愿,雨湿地皮而已。在处理孩子们之间矛盾的时候,我们成人可能会知道是与非,一刀下去,老师很痛快,却难以对学生起到最佳的效果。只有让孩子尝试着解决问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孩子们所收获的绝不仅仅对与错,还有更为有价值的教育体验。对于那些婴孩,我更愿意看到他们在游戏中构建自己的精神生活,在游戏中学会控制自我认知自我。台湾的林女士在博客中,介绍到很多玩中学的教学活动,倾羡不已,那样的幼稚园走出的孩子,该是多么的自信聪慧伶俐啊。

  那所叫夏山的学校是英国教育家尼尔和他的妻子共同创建的。他们的理念如此打动人心: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也听到过很多国内的学校高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不再信了,实在有太多的挂羊头卖狗肉者。在夏山学校,孩子们和成人一样都是主人,平等的分享学校的一切权利。上课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跳舞,看电影,可以用一个整整的下午做自己喜欢的手工,那些调皮的男生甚至可以随时跑到学校远处撒野造反。那里没有校长,如果谁不喜欢尼尔,可以随时让他走开……用尼尔的话来说:学校的最大优点是培养出了未被恐惧与仇恨摧毁的健康自由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行为的背后,所折射出的是尼尔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尼尔说:有人说我们勇敢,其实这并不需要勇气,所需要的不过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坚信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而不是邪恶的……假若成人不对孩子进行约束,他们就会尽可能的发展他的潜能。我情愿看到学校教出个快乐的清洁工,也不愿看到它培养出一个神经不正常的学者。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情怀,相信孩子,把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自然地孕育,用爱与善良,自由与民主,浸润孩子的心灵,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想起《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巴学园,那里的孩子也享受着学校带来的幸福。孩子们把巴学园当做自己的精神家园,多年过去,依然魂牵梦绕。虽然没有如夏山学校般如此的自由,但小林校长对儿童的心灵的关注却也不失为教育的典范。不管是夏山学校还是巴学园,都在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而改造学校,越来越坚信:眼睛里有学生的学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当我们的教育者倾情于儿童成长秘密的时候,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在他的《消逝的童年》中,毫不掩饰地道出:童年正处在消逝的境地。不管是生理上的提前成熟,还是心智上的成人化,都在告诉我们,童年与成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游戏的消失让我们看到儿童的娱乐项目更趋专业化甚至职业化;媒介的宣传已经丝毫不顾及儿童的成长;影视剧中的小演员,一个个成为微型的小大人……童年在消逝,很可怕的现实正在发生,社会环境的影响直接打乱孩子成长规律,使孩子在焦虑与茫然中错失许多美好的人生幸福。作为学校和家庭,在孩子面前是做消逝的推手,还是做童年的守卫者,已经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命题。保卫童年的呼声已经响起,在这样的思潮中,愿更多的人肩负起对儿童的责任,让孩子像孩子一样生活,让每个孩子保持儿童的天性,有属于自己灿烂的童年。

  看到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不要轻蔑小时候感动过的东西。蓦然,心里一阵温暖,那童年既是我们生命的过去,也是我们未来的基础。如序言中所说:“了解童年,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今天的自己。”——童年,那方澄澈的天地永远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本文标题: 走进那方纯澈的世界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08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们需要什么生科院举办2019-2019第二学期推优总结大会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