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哪些败笔

发布时间: 2023-04-13 16:00: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故事 点击: 93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别是什么?请讲详细点,从语言方面、文笔方面说说。1,然前80回可能有种种的漏洞,可能有前后不连贯之类...

《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哪些败笔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差别是什么?

请讲详细点,从语言方面、文笔方面说说。
1 然前80回可能有种种的漏洞,可能有前后不连贯之类,但是瑕不掩瑜,整体是绽放光彩的。那一个个人物,更是能从书中走出来,在眼前鲜活起来。
而到了后40回,从四美钓游鱼开始,写得是多么的无聊而无用!贾宝玉居然又变得一团孩气,而“四美”的言语动作,根本让人看不出她们性格上的任何区别,这样写了又有什么用?一点痕迹都不留于心。对比于前80回,根本不能比,曹雪芹可是连一句话一个字都能体现一个人物的,让人如闻其言,如见其人。
到后来更不对了,宝玉居然好好读书了,这倒也罢;可怕的是到了82回,黛玉居然鼓励宝玉为了功名而取“轻微淡远”的书来念了!我永远也不原谅高鄂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黛玉身上,因为我没有办法容忍黛玉说出这样的话。
从此以后只是平铺直叙,把事情表达清楚。只是黛玉之死写得还不错:一边是新嫁迎娶,一边是凄惨临终,强烈的对比让黛玉之死显得更为惨烈凄凉。
可是到了104回,宝玉说的那叫什么话啊: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他死了,我实告诉你罢,我还做个祭文祭他呢...
好极,在高鄂笔下,宝玉祭晴雯是因为闲来无事,祭黛玉是为了不让黛玉恨他,宝玉再不济也不至如此吧?
如果你看过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女儿诔》,你就会感觉到104回这个地方对人物的歪曲到了何种程度...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败笔是后40回,这只是个简单的叙事型结尾,完成了人物命运而已;至于作品思想的一致性,人物的性格的把握,各种线索的处理,都没有做好,说是狗尾续貂并不过分。只是,在所有的续篇中,这还算比较好的罢了。

2、高鄂在《红楼梦》续写中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曹雪芹对贾宝玉的人生愿望是首先是 “补天”,“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是传统入世思想的反映 。孔子一生栖栖皇皇,席不暇暖,为了百姓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于干戈扰攘,百般挫折中,探寻拯救之路,闻其风可使贪夫廉,懦夫有立志。但是,“贾宝玉”已朦胧地认识到,传统的补天者已普照遍成为功利之徒,只是孜孜不倦地追求自身的“富贵场”与“温柔乡”,传统的入世方世已无补于现实之天,整个男性世界都已无补于末世之天,他拒绝了补天的责任。因而,《红楼梦》对金陵十二钗等人的判词与《红楼梦》十二支曲,却是佛道二教的出世精神的表现。老子的生存本体的观念,即道论与德论的统一,也即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统一。他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表现在他不出人头地,“塞其兑而闭其门,和其光而同其尘”,默默无闻于百姓之中。曹雪芹一方面对儒家思想作了肯定,却无法调解由此引发的功利与自由,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以在《红楼梦》中当宝玉的第二个人生理想--爱情也中道崩猝,曹想不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便安排宝玉最后的结局仍是跟随一僧一道重返大荒,放眼 “白茫茫一片真干净 ”。这实是由入世极端走向出世极端 。曹雪芹精心构造的旷世《红楼梦》中 , 实乃天衣有缝 。高鄂在续篇中有贾家后来“兰桂齐芳 ,家道复出”的 交待,笔者认为应是使《红楼梦》成为完美之作的最后一笔。但是由于和曹雪芹前文的思想不一致吧 ,读者的指责尘封了他的光泽。
在曹雪芹的构设的" 白茫茫一片大地 " ,象征着人世间一切均化为乌有。不知是无意有意,高鄂在《红楼梦》终结的虚无中尝试了建立另一个人类家园 。人类社会不是动辄完结的,而是朝前进行的,人的使命就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作为通灵宝玉的那块石返回了大荒山 ,但是作为肉身的宝玉也许还要留在佛门古刹中 ,那依然不出人世的范围 。 曹雪芹是反封建高鄂是封建? 社会制度是后人的理论 ,他们都只是在自已的心灵驱使下借助高超的艺术手段反映人生而已

3如果有什么书是我重看次数最多的话,非《红楼梦》莫属了,每次看都能看出些新意,都能领略到一些从前忽略的东西,总以为作者已经把话说尽了,可是转念一想才发现原来涵义如此之深,真难为他把真相藏到了这里。而这点是我看其他小说所领略不到的。就好象看那种魔术盒,不断地打开,里面还是一个套一个的盒子,仿佛永远都可以不断地开启下去。也正因为这个原因,认为《红楼梦》过时的话我不能接受。

至于说到高鄂的续,看前八十回与看后四十回感觉完全两样,所以看后四十回的次数比起前八十回起码要去掉个“0”。如果说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是“天之理”,而高鄂的后四十回是“人之情”。高鄂用他所有的才力尽力写了黛玉的香消玉陨,而对于曹雪芹一开始就在温香软玉、太平盛世的面纱中隐隐透出的肃杀之气却心软得不得了,面对这么个很有象征意义的大家族,高鄂心软得有点不近情理,给了宁国府一个交代,给了荣国府一个还算不错的收梢,有贾兰的高中,就连宝玉也还了老爸的情,一个个浪子回头,一个个勉力支撑,这个大家族的架子还是显摆在那里。当然为了不显突兀,高鄂是匆匆忙忙找了个勉强算点因头的事件就提前把人圈住了,否则再铺张下去,真的发展到那节,他老人家是无论如何也制止不了宁荣二府连锅端了的结局,那才是“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以说,高鄂写的是人情,儿女之情可以尽到极致(极致是极致了,不过也写俗了),但是一涉及到整个社会,高老先生那点才气就没这个胆识了(可能和没曹雪芹的那种生活背景有关)。
我看过三种《红楼梦》的续写,全是高鄂先后的人物,现代续的看过一种,还不如高鄂。还是高鄂比较忠于曹雪芹的本意,只是不够彻底而已。若曹雪芹地下有知,也可以瞑目了。
4
这一篇最详细:
黛玉见帕伤感(第八十七回)
失意人逢失意事,新啼痕间旧啼痕。
[说明]
黛玉在毡包中拣衣服,见从前宝玉送她的两块旧手帕,上边有自己的题诗,于是便“触物伤情,感怀旧事”。对句是形容她淌眼泪的。
[注释]
1.“新啼痕”句——宋代秦观《鹧鸪天》词:“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
[评说]
续作者没有什么新鲜内容可写,就常常翻八十回前的旧账,而且动不动就是“触物伤情”,所“伤”之“情”不但空泛,有时还与所“触”之“物”不大相干。这里就是明显的例子:书中含混地说,黛玉见帕想起“初来时和宝玉的旧事来”,也不知究竟指的是哪些“旧事”。紫鹃则说:“那都是那几年宝二爷和姑娘小时,一时好了,一时恼了,闹出来的笑话儿。要像如今这样斯抬斯敬的,那里能把这些东西白糟蹋了呢?”事情很清楚:当时宝玉挨打,黛玉怜惜知己,为之而痛苦流泪,宝玉这才赠帕以示心意的。黛玉感知已之用心,更激动流泪,题诗寄情,这究竟跟“斯抬斯敬”有什么关系呢?能把这当作“笑话儿”吗?看到手帕,想起往事,又怎么能说是“失意人连失意事”呢?续作者根本不懂曹雪芹写那个情节的用意,所以只好瞎说一通。

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第八十九回)
随身伴,独自意绸缪。谁料风波平地起,顿教躯命实时休。孰与话轻柔?
东逝水,无复向西流。想象更无怀梦草,添衣还见翠云裘。脉脉使人愁!
[说明]
天气转冷,茗烟到学房给宝玉送衣,拿来了晴雯补过的雀金裘。宝玉见物伤感,关了门,点了香,摆好果品,拂开红笺,口祝笔写道:“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接着写了这两首词。
[注释]
1.绸缪——情意深长。这两句头三字相连,容易产生歧义,使人误以为“意绸缪”者是“随身伴”,其实是说宝玉对随身之伴晴雯情意绸缪。
2.孰与话轻柔——跟谁再去轻声柔语地谈心呢?
3.怀梦草——传说中的异草。伪托东汉郭宪的《洞冥级》中故事:汉武帝思念死去的李夫人,想重见其容貌而不可得,东方朔献异草一枝,让他放在怀里,当夜就梦见了李夫人。因而有怀梦草之名。
4.翠云裘——指雀金裘。
[评说]
曹雪芹的“勇晴雯病补雀金裘”一节当然是写得出色的。但是,后面是否有必要用“人亡物在公子填词”来旧事重提呢?续书者认为这样的呼应可以使自己的补笔借助于前文获得艺术效果,所以他仿效“杜撰芙蓉诔”的情节,也焚香酌茗,祝祭亡灵,并填起《望江南》词来了。这实在是考虑欠周。他没有想到在鲁班门前本是不该弄斧的。有《芙蓉女儿诔》这样最出色的淋漓酣畅的奇文,两首轻飘飘的小令又算得了什么?何况,它的命意、措辞又如此陋俗不堪!如果晴雯有知,听到宝玉对她嘀咕“孰与话轻柔”之类肉麻的话,一定会像当初补雀金裘时那么说:“不用你蝎蝎蜇蜇的!”原作之所缺是应该补的,但原作写得最有力的地方是用不着再添枝加叶的

赞黛玉(第八十九回)
亭亭玉树临风立,冉冉香莲带露开。
[说明]
这是形容黛玉美貌的话。
[注释]
1.亭亭——高高地站立着的样子。玉树,喻身材美。语用杜甫《饮
中八仙歌》:“宗之萧萧美少年,学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2.冉冉——亦作“苒苒”,柔弱的样子。
[评说]
时到如今,再从宝玉眼中看出,是多余的。语言之庸俗令人几不可耐。续作者以为是在赞美黛玉,其实,连宝玉都被他丑化了。

黛玉照镜(第八十九回)
瘦影正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说明]
这是续作者叹黛玉病中照镜、顾影自怜的话。
[注释]
1.春水——喻镜子。
2.卿——对人的昵称。这里指镜 中形象。
[评说]
这两句诗是从明代风流故事中抄来的,写在这里以充小说文字,这也是续书者的故伎。故事原出明代支小白(如增)《小青传》:小青乃武林冯生之姬妾,姓不传(一说与生同姓冯,因讳之),早慧,工诗词。十六岁嫁冯生。生妇奇妒,命小青别居孤山。有杨夫人者劝小青别嫁。不从,凄惋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葬西湖孤山。姻戚集刊其诗词为《焚馀草》。这里续书者所取两句,即其临池自照瘦影后所作,流传颇广,明代徐翙取诗意作《春波影》杂剧演其事。小青故事又见于明代陈元明所作之传,后张潮《虞初新志》亦记其事,姚靖增修《西湖游览志》及《西湖志》等皆载入。阿英《小说闲谈》更辨其事之有无。所传冯小青全诗说:“新妆欲与画图争,知在昭阳第几名。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红楼梦》的续作者摭拾此类,滥竽充数,假托原作,这实在是曹雪芹的不幸。

叹黛玉病(第九十回)
心病终须心药治,解铃还是系铃人。
[说明]
黛玉窃听得雪雁与紫鹃的谈话,说什么王大爷已给宝玉说了亲,便心灰意冷,顿时病势沉重,后来知是误会,病也就逐渐减退。故续作者发此感叹。
[注释]
1.“解铃”句——明代瞿汝稷《指月录》:法灯(泰钦和尚)性格豪放,不干正事,众人轻视他,只有法眼禅师对他很器重。一天,法眼问众人:“老虎脖子上拴的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众人面面相觑,谁也答不上来。这时,正好法灯过来,法眼也把这个问题问他,法灯回答说:“拴上去的人能解下来。”法眼一听很高兴,就对众人说:“你们以后别再轻视他了!”后来就把法灯的回答概括成“解铃还是系铃人”,成了一句成语,用以说谁惹出的事还该由谁去解决。
[评说]
据脂评提示,曹雪芹原稿中黛玉“ 泪尽”而逝在先,宝玉成亲在后,当然不会有续书中宝玉忽然痴呆、随人家移花接木的事(二十回脂评说,宝玉与宝钗后来“成为夫妇时”有“谈旧”的事),写法要现实的多。可见,把黛玉疑心宝玉定了亲,或者知道宝玉将娶宝钗作为致她于死命的唯一的原因,并不是曹雪芹的原意。《红楼梦》虽然写了很多儿女情事,但并不以爱情为中心,也不是一本鼓吹“为爱情而生,为爱情而死”的书,它的思想要深广得多。试想,宝玉挨了一顿板子,黛玉就流了多少眼泪!何以知道她后来的“泪尽”,不会是因为眼看宝玉受更大的痛苦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呢?黛玉的思想应该也是有所发展的。只限于描写黛玉在爱情和婚姻问题上为自己而悲伤,这只能证明续书者的思想境界是不高的。

寻玉乩书(第九十五回)
噫!来无迹,去无踪,青埂峰下以古松。欲追寻,山万重,入我门来一笑逢。
[说明]
宝玉丢失了通灵玉,一家人到处寻找,还测字打卦,都不中用,就请妙玉扶乩。据说,这就是仙乩在沙盘上所写下的话。
[注释]
1.乩——扶乩,一种占卜问疑的传统迷信活动,完全是骗人的鬼把戏。
[评说]
在曹雪芹的原稿中,宝玉后来也有失玉的事,但情况与续书所写的根本不一样。首先,玉是被人从宝玉的枕头底下“误窃”去的(第八回脂评),并非自动失踪;其次,有怡红院穿堂门前“凤姐扫雪拾玉”(不知是否即通灵玉)的事(二十三回脂评),而现在没有;最后,也不是癞和尚送玉救活宝玉,而是“甄宝玉送玉”(第十七、八回脂评)。虽然佚稿详情莫知,但有一点是清楚的:事情的先后经过在曹雪芹的笔下是按照现实生活中所可能有的形式来描写的。而续书则是改头换面地搬用了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叔嫂逢五鬼,通灵玉蒙蔽遇双真”的情节。续书者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可以简化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依靠情节的离奇来获得戏剧性的效果。比如他可以在同一天、同一时辰中让宝钗“出闺成大礼”、黛玉“魂归离恨天”,因为这样安排的主要困难已经排除——“行为偏僻性乖张”的宝玉被彻底解除了思想武装,他已经随着通灵玉的丢失变成了一个大傻瓜。为此,就要把失玉这件事以及玉的去处说得越神秘越好,于是就硬派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妙玉来扮演巫婆的角色,让她画符念咒,见神弄鬼,以便得到乩书中这几句一览无余的话,为将来癞和尚送玉以至最后僧道挟持宝玉出家先造舆论。

叹黛玉之死(第九十八回)
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说明]
这是续作者写到黛玉断气时的话。
[评说]
对句是旧小说中的俗套,它与尤三姐自刎时曹雪芹以“揉碎桃花”两句叹词为比喻代替对三姐死亡形象的具体描写是完全不同的。续书者写黛玉的死,有点象老太婆说见闻——不嫌其琐碎。诸如“回光返照”,“攥着不肯松手”,“出气大,入气小”,“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浑身冷汗”,“身子便渐渐的冷了”,“叫人乱着拢头穿衣”,“两眼一翻”……也不怕损害人物形象的艺术美感。如果曹雪芹写尤三姐之死,也写她如何躺在血泊中挣扎、痉挛、喘气、咽气,这能收到什么效果呢?秦可卿、金钏儿、晴雯之死,作者都不正面落笔,“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为写死而写死,曹雪芹是不屑于这样做的。至于续作者最后让黛玉直叫“宝玉!宝玉!你好……”而怀恨死去,这不但不符她生前向警幻说过要偿还“甘露之惠”的诺言(现在的结局,竟成了“以怨报德”),而且也最终否定了黛玉是宝玉的真正的知己。

离尘歌(第一百二十回)
我所居兮,青埂之峰;
我所游兮,鸿蒙太空。
谁与我逝兮,吾谁与从?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说明]
葬母于金陵的贾政先得到宝玉中举又失踪的消息,接着又知道自己已被“恩赦”复职,便赶路回京。雪夜泊舟毘(同“毗”)陵驿(今江苏常州巿),见一人光头赤脚,披大红猩猩毡斗篷,向他倒身下拜,细看知是宝玉,刚要对话,忽来一僧一道,挟住宝玉飘然而去,还听到三人中不知哪一个在唱这首歌。
[注释]
1.鸿蒙——参见《红楼梦曲·引子》注。
2.“谁与”二句——谁与我一道去呀,我跟着谁呢?
3.大荒——即小说开头说的大荒山。
[评说]
鲁迅认为续作中宝玉出家“未必与作者本意大相悬殊,惟披了大红猩猩毡斗篷来拜他的父亲却令人觉得诧异。”(《〈绛洞花主〉小引》)又说“和尚多矣,但披这样阔斗篷的能有几个,已经是‘入圣超凡’无疑了。”(《论睁了眼看》)肯定了续作对宝玉出家结局的安排,同时指出了在描写上的根本性的缺点。
一僧一道挟持宝玉俱去的描写也同样不符作者的本意。宝玉的出家是他“偏僻”行为的突出表现,即脂评所谓“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是他自身判逆性格与他所感到愤懑绝望的现实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态度应该是决绝的。试看甄士隐的弃世,他只说了一声“走吧!”就“将道人肩上的搭裢抢过来背上”,随之而去了。注意!是他主动抢道人的搭裢并催人家走,而不是像续书中宝玉那样被僧道“夹住”,喝令他“俗缘已毕,还不快走”的。见过后半部原稿的脂砚斋就说:“‘走吧’二字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意思是甄的决绝态度真像后来宝玉的出家,别人是做不到的。曹雪芹写柳湘莲的出家也如抽鸳鸯剑、断烦恼丝,一挥而尽,从无返顾。但宝玉、士隐、湘莲所坚决抛弃的东西,续书作者自己却十分热中,因而,当他违心地写这样的结局时,惋惜、留恋和迫不得已的情绪也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这里,我们正好借薛宝琴的两句诗来评续书者:“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离尘歌》本应是寄托宝玉愤世思想的极好机会,然而整首歌中有的只是与续书中所有的诗歌同样空洞的字句,翻来覆去,说的无非是宝玉回大荒山青埂峰去了,甚至连歌是谁唱的也故意叫人弄不清楚,彷佛宝玉和僧、道已“三位一体”,成了真正的仙界人物。
5
后四十回还真的相当久没看了,
以下算是临时翻书找的一些例子,有点杂乱又毫无系统可言,
算是一些自己的感想,请多包含。

撇开整个故事的架构,和书中人物结局的安排,
对文字的驾驭功力,高鹗自然远不如曹雪芹,
客观来说,能续写红楼,写作的功力当然已经不能算平庸之辈,
但仰之弥高的原作在前,后进自然是相形见拙。

初读红楼是小六,那时候只专挑自己喜欢的章节读,
里面还有很多看不懂的东西就自己跳过,
自然也分不出前后作者写作上的差别,
说也奇怪,年纪长了,经历多了,国高中这样一路上来多读了一些古文了,
红楼梦年年拿出来翻,以前不懂得东西渐渐懂了,每次看的体悟也都不同,
不知是从那个时候起,自然觉得后面四十回文风丕变,
对张爱玲所说的"八十回后,人物一个个言语乏味 面目可憎起来",逐渐心领神会。

为什么后面四十回的人物,张爱玲会觉得言语乏味?
曹学芹运用北方口语的能力灵活巧妙,
红楼梦完成了高度成熟的文学语言,
朱光潜"谈文学"中,就以红楼梦廿八回,宝玉像黛玉诉说心事,作为例子:

"当初姑娘来了,那不是我陪著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

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收拾的乾乾净净,收著;等著姑娘到来,

一桌子吃饭,一床儿上睡觉。ㄚ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ㄚ头们想到。

我心里想:姊妹们从小儿长大,亲也罢,熟也罢,和气到了底,才见的比别人好。

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不把我放在眼睛里!"

就如同朱光潜所言,这么一大车子话,从头到尾念下来就是流畅顺当得很,
"多么顺口 多么能表情 一点不做作 一点不拖杳"(朱光潜语)
这种一长串,读了能知其声口 知其情绪 知其心性,的话后四十回真的少了许多,
前八十回口齿逼人,一张嘴比刀子还利的黛玉姑娘,后头实在消沉的可以,
论贾雨村 八股文一段更是大大违反黛玉的个性,这是极大的错误。
(黛玉是绝对不会要宝玉去求取功名的,更不会说出"取功名,也清贵些"这种话)

后四十回的凤姊也是一整个失色,尽管世道衰微 家道中落
但她可是效戏彩斑衣 持强羞说病的凤辣子啊,
黛玉死后,她说笑来安慰贾母的那一翻话实在大失水准,
(同五十四回,在元宵夜宴人人争听的笑话相比。)
九十四回,形容凤姊用"娇怯怯",也实在怪不可言。

后四十回最大为失色的,可能是原本形象鲜明的人物模糊了面貌,
曹雪芹对人物的塑造是相当用心的,不论地位高低,他笔下的人物皆有独特之处,
他用衣著 用住处 用行事 用言语来替人物塑型,
宝钗的姓氏 服用的冷香丸 居住的蘅芜院朴素如雪洞,这个姑娘的性格已跃然纸上
黛玉的潇湘馆,她的住所所弥漫的药香、她教导鹦鹉平日素喜的诗词,
不用再使用形容词,就可以知道这个姑娘平日是过著多么如隐士般 诗境的生活。

后四十回的作者或许受限才力,在描写不论是人 是物 是景,可就懒惰多了。

八十五回黛玉过生日,高鹗是这么描写的:

"那黛玉略换了儿件新鲜衣服,打扮得宛如嫦娥下界,含羞带笑的,出来见了众人"

曹雪芹是从来不用实笔来描写黛玉的面貌衣著,她如仙,她不同世俗。
就算要描写,曹雪芹笔下没有"新鲜衣服"这种说法的,
他有银花撒红半旧大袄 松绿撒花绫裤 锦边弹墨袜 厚底大红鞋(宝玉)
有蜜合色的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 葱黄绫子棉裙(宝钗)
有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 五色蝴蝶鸾条(宝玉)
有缕金百蝶穿红大云缎窄袄 五彩刻丝青银鼠挂 翡翠撒花洋绉裙(凤姊)
.........多不胜数,连丫环的衣著也是描写的相当仔细的。

八十五回接著描述大家子团聚,这种场面前头曹雪芹描写的有多热闹详细,

他也不会用这种"这里接连著亲戚族中的人,来来去去,闹闹嚷嚷,车马填门,
貂蝉满座。真个是:花道正开蜂蝶闹 月逢十足海天宽"这种现成成语打发过去的。

随手翻书,找了一些例子,当然只是极小的部分,希望对您有些帮助。

具体差异分析如下:

1.整体性:

前八十回里面各种伏笔可谓是付延千里遥相呼应,可以看出作者苦心设计出来精密的创作架构。到了续作,续作者无意钻研原作者前八十回的各种伏笔,完全是令起炉灶,自己随心所欲安排情节发展。

2.文学性(文笔):

熟读一百二十回本并将前八十回本与后四十回比较不难发现,续作远达不到原作在叙事方面,诗词歌赋方面的水准。

3.原作统一性:

关于故事和人物最后的结局,完全与原作的各种暗示与明示相违背。高鄂的续书只是在使红楼梦这本残作变得完整这一方面存在一定意义,但是在其他方面可以好不夸张地说违背了曹雪芹原本红楼梦的创作原意,甚至不能把它称之为红楼梦的一部分。高鄂跟曹雪芹本不是同时代的人,两人出生相差两百年,统一度自然不高。

4.人物表现手法(语言):

单讲黛玉,曹公前八十回基本上都是虚写,这虚写又教人实在性地了解到黛玉这个活生生的人,也不觉行文中有突兀之感,方称得上是红楼入梦里,梦里梦红楼。然而,后四十回高鄂所作,便转入实写,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但终究唏嘘遗憾。若是曹公写完红楼,它不仅是名著,也能教给许多文字工作者更多可贵的文字经验。


拓展资料: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自胡适作考证,红学界长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鹗续成。进入21世纪,这一说法遭到越来越强烈的批判。2007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发生动摇。红学家俞平伯临终遗言:"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 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红楼梦》

前80回和后40回不是同一人所作,1-40回共出现165种植物,41-80回出现161种植物,而后40回只出现了61种植物,反差之大,可见不是同一人所作。
前八十回是太好咯!而后来的补的太差咯!完全是对封建礼教的歌功颂德,与曹公相差太远咯!
后四十回书中文字大部分出自原作者之手。
后四十回本来没有太多的问题,但由于胡适先生的“大胆假设”,使后四十回的问题才成了一个大问题,现在看来,如果当年胡适先生不对后四十回做出那种结论,胡适的“大胆假设”的关于《红楼解梦》一书的各种论断,就都站不住脚了。后四十回的确是有一点儿问题的,可能有几回不是原作者所做,但大部分章回还是原作者所做,有的章回还特别精彩,甚至放在全书之中都是最精彩的。————详情请见今日头条《红楼解味》系列之八、九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对比于前80回,根本不能比,曹雪芹可是连一句话一个字都能体现一个人物的,让人如闻其言,如见其人。
到后来更不对了,宝玉居然好好读书了,这倒也罢;可怕的是到了82回,黛玉居然鼓励宝玉为了功名而取“轻微淡远”的书来念了!我永远也不原谅高鄂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黛玉身上,因为我没有办法容忍黛玉说出这样的话。
从此以后只是平铺直叙,把事情表达清楚。只是黛玉之死写得还不错:一边是新嫁迎娶,一边是凄惨临终,强烈的对比让黛玉之死显得更为惨烈凄凉。
可是到了104回,宝玉说的那叫什么话啊:晴雯到底是个丫头,也没有什么大好处,他死了,我实告诉你罢,我还做个祭文祭他呢...
好极,在高鄂笔下,宝玉祭晴雯是因为闲来无事,祭黛玉是为了不让黛玉恨他,宝玉再不济也不至如此吧?
如果你看过曹雪芹笔下的《芙蓉女儿诔》,你就会感觉到104回这个地方对人物的歪曲到了何种程度...
总之,我认为《红楼梦》最大的败笔是后40回,这只是个简单的叙事型结尾,完成了人物命运而已;至于作品思想的一致性,人物的性格的把握,各种线索的处理,都没有做好,说是狗尾续貂并不过分。只是,在所有的续篇中,这还算比较好的罢了。
2、高鄂在《红楼梦》续写中的“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红楼梦前八十回怎么才能说明这是个悲剧呢

红楼梦可谓悲剧中的经典,在前八十回也没太体现出红楼梦的悲剧,只是和单纯的写,不是天大的悲剧,但是后面写的完全把悲剧推到顶峰,这看似答成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完整,但谁又能说这一定是曹雪芹红楼梦最后的结局呢?
真正的悲剧是曹雪芹写出了现实,是曹家血淋漓的现实,所以这悲剧是芹溪的一把辛酸泪。
贾家败落,黛玉因封建家长的干涉得不到宝玉的爱情,元妃失宠,贾家被抄家,贾雨村见风使舵落井下石,宝玉在贫困后沦落街头。这些悲剧性的结果都是历史的必然。因为政治斗争党派之争决定了必然有一方惨败,而曹家的化身贾府就牺牲品。又因为封建礼教的毒害,封建家长的干涉,得不到自由恋爱,黛玉只能作践自己的健康,香消玉殒。
前八十回中悲剧性的暗示其实无处不在,袭人与王夫人的对话暗示了后来晴雯之死和宝黛被拆散,秦可卿托梦王熙凤和甄家被抄家等等,也暗示后来贾家败落。还有很多,不详述了。愿意讨论的话,可以联系我哦,虽然知道的不多,也算个红迷了。
还有,通行本中高鹗续的后四十回,掉包计和贾家二次复起,都大大减少了悲剧性,现实何曾像那样仁慈的呢。
我虽只是个初中生,但还是读过超过五遍的红楼的,因此看了不少书,也懂得了些。分析的不周全的地方,也往LZ和各位热爱红楼的朋友们多包涵才是。
个人愚见:这里指的“悲剧”有以下两层含义。
而且,实在抱歉,对于红楼梦的事情我无法长话短说,只能一点一点道来,又必须举例才能保证LZ能理解我说的意思。但不能举太多,恐LZ烦心了,若是想再问些,可以加我百度一起讨论呢,我也有些地方须得跟您们学习。
个人愚见:这里指的“悲剧”有以下三层含义。

1、针对字句

例如第一回,叙述石头来历的部分和下凡的经过。红学家一致肯定的原文是“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这就明白确切地向读者选说了小说主题。但伪全本将其改为“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什么是“引登彼岸”?它和“红尘”是完全相对立的概念,是指最后成佛作祖,超凡入圣——所以一百二十回里,给宝玉安排的就是那么一条路字,这不仅是他们的一大歪曲,还是程、高的一大用心——从一开始就安排了的,而且贯彻始终。那什么是“顽石”?就是“顽冥不灵”的石头,所他没有灵性,不能懂事,无由动情的意思。那么听到这里LZ应该明白了,宝玉是动了情的,宝玉是“灵石”而不是“顽石”;况且程、高有一处地方未改,估计是纰漏——曹雪芹写得清楚:“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惹是非!”遂知,宝玉是要“入世”,而不是要寻求彼岸来“出世”寻求极乐世界的。
再者,举一个更明白些的例子罢。
不知LZ对曹公对于黛玉的描写可否记得?有一句应是这样的:“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而旧版本的程高改为“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竟还有说“两弯半蹙蛾眉,一双多情杏眼”的。其实,至少“罥烟”二字是绝对不应改的。或许部分读者不知,这二字是源于雪芹好友敦敏的诗句中。而“笼烟”,读了不觉得俗么?——这倒还不算什么过分的。过分的是那“含情目”,至少在我看来简直是俗不可耐!更何况有后文的“泪光点点”,这能说是含情么?那罥烟、露目原是多么工整,却被亵渎了。实在令人愤慨。
——以上之举了两例,还有更多——但从这两个句子,足以看出《红楼梦》相对于《石头记》的悲哀来了,怎不是个悲剧呢!

2、针对《红楼梦》和《石头记》

《红楼梦》这部已经被高鹗、程伟元改过的“原著”,本身就是一个几乎无法挽回的悲剧。
“真正的!”曹公的原著实际上是有108回的。如果LZ细心是可以发现的,现今读到的六十四、六十七两回的问分与另外78回是大有不同的(除了被改的部分),而且今日的79、80两回也是另手所补,到宝玉祭晴雯就戛然而止——连那一回中“结尾”丫鬟呼鬼祝寿也半字全无。总之,脂砚斋批语中常提到的“后之三十回”便是丢掉的真稿。78+30=108。且与红楼金钗9册,每册12人相乘得出的108名女子吻合(9和12在当时都是大数,LZ可以从原文里找找,至少前八十回中每到9的倍数的回数必是发生了大事的)。
我这里收集到了一些真本的内容:
荣府获罪抄家后,越发萧条了,宝玉沦为更夫(打更的或乞丐),钗黛皆亡,史湘云沦为佣人,最后宝、湘意外相遇,彼此悲喜万端结为夫妻——正符合了“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书目中所云。
那么,读过《红楼梦》的人应该就都能体会到了吧,为什么要说,前八十回也是个悲剧!前八十回的内容,也被改了许多啊!

3、针对内容。

这我就没太多要说的东西了。想必是楼上的几位都已经说的差不多了——从判词、伏笔、诗词啊谐音(元迎探惜——原应叹息,贾王薛史——家亡血史,霍启——祸起,甄士隐——真事隐)什么的,完全可以看出来的。——相信LZ一定有这领悟能力呢~~
哦,另外说一句,千万不要把赤瑕宫的“神瑛侍者”认作是贾宝玉,实际上那是甄宝玉,贾宝玉是无稽崖的“石头”。只因他们和绛珠草同时下凡,同时经过了太虚幻境,因此黛玉才觉得宝玉面熟,宝玉也有“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只因面善,便只当是旧相识了”之属云云。说明白些,就是黛玉认错了人,哭错了泪儿,但那感情绝对不是假的。
——正文结束

提醒一下啦:若是LZ想精读红楼,最好买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本《红楼梦》,这是目前能买到的较为可靠、最佳普及的本;而那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旧版本《红楼梦》,是经过篡改最为严重的坏本子,断不可取。

长舒一口气...呼————
码字码了好久呢...除了一些原句是当初背过的之外,都是自己一点一点码出来的哦!拜托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另外、LZ加油诶!我特别崇拜研究红楼梦的人,所以相信你,加油加油!~~
学界从来就没有认同过后四十回的结局,被称为”高鹗伪续“
红楼梦前四十回就已经有悲剧的铺垫了,一开始热热闹闹,到抄捡大观园,再到晴雯的死,再到贾政外调,中秋连词,再到王熙凤生病还记挂家用的不够,贾家是开始败落的了,很多地方看的时候我都是觉得凄凉,
结局是可以推算的,曹雪芹的过人之处就是他在前文就埋好了伏笔,十二钗的命运在判词中有,依据”枉凝眉“宝黛钗的爱情悲剧是注定了的,再看袭人和蒋玉菡,在前面互换了汗巾,所以袭人的判词有”公子无缘,优伶有福“就是说他们最后在一起了,高鹗所补得后四十回在人物命运上的处理是正确的,但是艺术上流于恶俗,粗鄙,当然其中不乏好的章节,
红学界对结果的推测一直在进行中,也有老红学家认为贾宝玉是跟史湘云在一起的,依据”因麒麟埋白首双星“
中国人一般比较容易接受喜剧,但是文学上喜剧是低俗的悲剧才是正宗,戏剧界有”悲音美“之说,这是国际上的审美,人们通常认为悲剧更厚重,更能打动人,如果不能接受结局也是正常的。
但是不要跟我说什么黛玉还魂,想看那种东西的搜台湾偶像剧来看
红楼梦本来就不会体现什么天大的悲剧。

只是每个人的悲剧式结局 奴才的 主子的 当官的 为民的统统都是悲剧。

这些人处于封建阶级的每个等级,他们的结局都是悲剧的。所以封建阶级是悲剧的。这么说起来也就是天大的悲剧了呀。

在作者和宝玉眼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他眼里平等的那些人晴雯 秦可卿 迎春 金钏 香菱 等等都是在自己最美好的时候死去。在宝玉和作者眼里这都是天大的悲剧天大的伤感啊。
太多了,比如
有人说晴雯的死就是黛玉的投影,这就是黛玉的结局
还有秦可卿的托梦
还有这些人的人名
抱琴 暴寝 "原"春暴毙(元春大丫鬟)
司棋 死凄 "应"春惨死(迎春大丫鬟)
侍书 事殊 "叹"春远嫁(探春大丫鬟)
入画 入化 "息"春出家(惜春大丫鬟)
得到湘云绛纹石戒指的四个大丫鬟: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谐音:昔怨今平或昔冤今平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还有这些园名
潇湘馆——消香馆(林黛玉客居荣国府的住所)
梨香院——离乡怨(薛姨妈、宝钗和蟠来到宁国府暂住的地方)
蘅芜院——恨无缘(薛宝钗的住所)
怡红院——遗红怨(宝玉的住所)
最最关键的就是这首《飞鸟相投林》分明就把金陵十二钗的结局写出来了吗
为官的 , 家业凋零 , (湘云)
富贵的 , 金银散尽 , (宝钗 )
有恩的 , 死里逃生 , (巧姐)
无情的 , 分明报应 . (妙玉)
欠命的 , 命已还 , (迎春)
欠泪的 , 泪已尽 .( 黛玉 )
冤冤相报实非轻 , (秦可卿)
分离聚合皆前定 . (探春)
欲知命短问前生 , (元春)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 (李纨)
看破的 , 遁入空门 , (惜春)
痴迷的 , 枉送了性命 . (凤姐)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还有N多细节就需要LZ慢慢体会啦

曹雪芹在红楼梦前八十回哪些地方预示了悲剧的发生

第五章,太虚幻境中,暗示每个人悲惨命运:元春病死,迎春被折磨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宝玉出家,黛玉投湖,宝钗郁郁而终,湘云远嫁守寡,凤姐被休、死,巧姐被刘姥姥救走,妙玉为大局牺牲,香菱照应全局,死,秦可卿上吊自杀,贾家覆灭。
第十三章,秦可卿死,托梦凤姐,说‘三春过后诸芳散,各自须寻各自门’,预言贾家的悲凉结局。
第十七章元春省亲,点的戏暗示了各人的命运
第二十二章灯谜中藏着谶语:元春是鞭炮,一响就散;迎春是算盘,会因为钱财纠纷被抵押;探春是风筝,断线后一飞不回;惜春是佛灯,注定出家为尼
中间的脂砚斋批语都有暗示
第七十四章,惜春为躲避被打,被杀,被卖的命运,与尤氏吵了起来,与宁国府一刀两断,暗示贾家的悲剧。

其实字里行间都暗示了各人的命运,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心理描写了之类的,细读再揣摩一下就知道了。
参考:刘心武揭秘红楼梦
元春:死于政变
探春:和亲成为王妃
迎春:虐待致死
惜春:抄家前出家
黛玉;:投湖自尽
宝玉:出家
凤姐:投水自尽
秦可卿:父兄政变失败,自杀
袭人:嫁蒋玉菡以保全宝玉
。。。。。。

详见:百家讲坛【刘心武揭秘红楼梦】{61集}超诱人,有悬念!

红楼梦中的败笔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历来为人称颂,被誉为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但是任何东西都不是完美的,那么红楼梦中又有哪些败笔呢?
本人虽喜欢《红楼梦》,但水平低,不仅没能看出有什么败笔,
而且还感慨万分,敬佩万分。
但楼主既然问到,总不能答非所问,
就在转载一篇别人讨论《红楼梦》败笔的文章给大家看看吧。

天下研究、爱好《红楼梦》的,全不说她一句歹话。曹雪芹也须是个人,也有打盹的时候。
(一)第52回,宝玉回怡红院看望病中的晴雯,嘘寒问暖一番,因不见麝月,晴雯说:麝月被平儿叫出去说话了。宝玉小意儿安慰好晴雯后,去窗下潜听
  只闻麝月悄问道:“你怎么就得了的?”
  平儿道:“那日洗手时不见了,二奶奶就不许吵嚷,出了园子,即刻就传给园里各处的妈妈们小心查访,我们只疑惑邢姑娘的丫头,本来又穷,只怕小孩子家没见过,拿了起来也是有的。再不料定是你们这里的。……”(平儿说了老长一段,不抄了!)
  按理,宝玉去偷听时,麝月和平儿已说了半天的话了。麝月的问话还过得去,象是此前还说了一两句什么,可平儿却完全是话刚起头的语气。——这哪里是平儿在说话?分明是曹雪芹在向我们“完整地”交代剧情呢。'
  高明的写法应当掐去平儿的话头,让我们随着平儿的讲述,慢慢明白是怎么回事。再以麝月的问话稍作穿插(曹大师竟让麝月一声不吭,听平儿作长篇演讲)。多好一个表现才气的机会啊!可惜曹雪芹错过了。)
  (二)第67回,袭人去探望凤姐,在院内听到凤姐说:“天地良心,我在这屋里熬得越发成了贼了。”(这是凤姐已经听到贾链偷娶尤二姐的风声了)。袭人不好退出,进去闲话,其间人报“旺儿来了”。袭人知趣,告辞回避。平儿叫小丫头再传旺儿。
  这里凤姐又问平儿:“你到底是怎么听见说的?”UR
  平儿道:“就是头里那小丫头的话。他说他在二门里头听见外头两个小厮说:‘这个新二奶奶比我们旧二奶奶还俊呢,脾气儿也好。’不知是旺儿是谁,吆喝了两个一顿,说:‘什么新奶奶旧奶奶,还不快悄悄儿的呢,叫里头知道了,把你的舌头还割了呢。’”
  这段对话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平儿分明就是凤姐的唯一消息来源,凤姐就是听了平儿的这些话,才把旺儿叫来问话的,这话应该在袭人来之前就早已说过,何以这时又说一遍?——曹雪芹意在用袭人串接故事,结果露出个大破绽!
  听平儿那话,就更不对劲了。“就是头里那小丫头的话。”——看来似乎“头里”(先前、刚才)凤姐已经亲自提审了那小丫头,平儿为何还要把小丫头的话又重复一遍?凤姐虽妒,也是个麻利人,同样的话她要听几遍?!
  (三)第64回,宝玉回怡红院,遇见晴雯笑骂着追打芳官。曹大师是这样写的:
  四儿看见(宝玉回来),连忙上前来打帘子。将掀起时,只见芳官自内带笑跑出,几乎与宝玉撞个满怀。一见宝玉,方含笑站住,说道:“你怎么来了?你快与我拦住晴雯,他要打我呢。”一语未了,只听得屋内嘻溜哗啦的乱响,不知是何物撒了一地。随后晴雯赶来骂道:“我看你这小蹄子往哪里跑去,输了不叫打。宝玉不在家,我看你有谁来救你。”宝玉连忙带笑拦住,…………却是芳官(玩抓子儿)输与晴雯,芳官不肯叫打,跑了出来。晴雯因赶芳官,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
这里曹大师糗大了!
  “屋内嘻溜哗啦的乱响”是晴雯将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曹大师这样一写,机灵敏捷的晴雯简直成了个呆瓜:芳官已经从屋内跑到门口,又和宝玉说了一长串子话,到这时晴雯才反应过来,起身追赶,还慌里慌张,把子儿撒一地。
  应当是芳官输了,拔腿就跑。晴雯不管不顾,站起来就追,把怀内的子儿撒了一地。——所以,“嘻溜哗啦的乱响”应在芳官跑出来之前啊!"
  晴雯赶出来说的那段话又不好!太长,从屋里跑到门口短短几秒种是说不完的。“宝玉不在家,我看你有谁来救你”为下文所需,“我看你这小蹄子往哪里跑去,输了不叫打”就成了废话(后面曹雪芹又详细解释了一遍晴雯为什么追芳官)。——作者下意识地在短短一段文字向读者竟交代了3遍剧情(芳官的话、晴雯的话、老曹自己的解释),把整段文字的节奏破坏殆尽!
  (四)第30回,盛夏暴雨,宝玉跑回怡红院避雨,里面的人不知是他,开玩笑不开门。袭人开门时被宝玉误踢一脚。原文是这样的:
宝玉一肚子没好气……并不看真是谁,还只当是那些小丫头们,便抬腿踢在肋上。袭人“哎哟”了一声。宝玉还骂道:“下流东西们!我素日担待你们得了意,一点也不怕,越发拿我取笑儿了。”口里说着,一低头见是袭人哭了,……
宝玉骂人的那句话又太长!打人之后必然会马上看被打者的反应。虽然下雨,毕竟是白天;袭人的装束必与通常来开门的小丫头明显不同;宝玉对袭人的体态又非常熟悉,所以,宝玉即使有一肚子骂,骂不了几个字就会发现是袭人。电视剧《红楼梦》处理得有意思:宝玉仰着脖子背完那一长串台词再低头,不知他刚才是在骂谁?
(五)第16回,贾链和凤姐、赵嬷嬷讨论元春省亲。原文是这样的:
赵嬷嬷又接口道:“……如今说省亲,到底是个什么原故?”
  贾链道:“如今当今帖体万人之心,世上至大莫如‘孝’字,想来父母儿女之性,皆是一理,不是贵贱上分别的。当今自为日夜侍奉太上皇、皇太后,尚有不能略尽孝意,因见宫里嫔妃才人等皆是入宫多年,抛离父母音容,岂有不思想之理?在儿女思想父母,是分所应当。想父母在家,若只管思念儿女,竟不能见,倘因此成疾致病,甚至死亡,皆由朕躬禁锢,不能使其遂天伦之愿,亦大伤天和之事。故启奏太上皇、皇太后,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淑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于是太上皇、皇太后大喜,深赞当今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因此二位老圣人又下旨意,说淑房眷属入宫,未免有国体仪制,母女尚不能惬怀。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淑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哎哟,抄得累死我也!列位看官也不必细看。——一个更长的演讲!什么“驻跸关防”、什么“至孝纯仁,体天格物”,密不透风,一大片书面语。贾链本不是个掉书袋的人,在家聊天,对象又是不识字的凤姐和赵嬷嬷,何以说了这一大串“之乎者也”?!
  ——大约是曹雪芹同志看这种颂圣的文章看得太多了,所以,一时顺手,写下败笔
红楼梦是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金无足赤,红楼梦也有瑕疵乃至败笔。除了前人多有指出的诸如狗尾续貂、时空序乱、线索存疑等外,还有不少细节处可圈可点。
  兹就阅读顺序列举一些供诸君参考。
第二回说:
  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今已二十来往了,亲上作亲, 娶的就是政老爹夫人王氏之内侄女,今已娶了二年。
  但后来再没写到贾琏的那个弟弟。红楼所写人物众多,其中无关紧要者也不少,都有几笔;唯贾赦之子、贾琏之弟这么重要的人物,没交待死活,让人费解。不能不说是个瑕疵吧。
宝玉年龄问题(一会儿大一会儿小)凤姐到底有几个女儿。(大姐儿和巧姐儿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
本文标题: 《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哪些败笔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gushi/30171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有没有男女主双疯批的小说有没有关于天鹅的温暖小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