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晖的一月读后感100字(朱自清散文春晖的一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5-02-10 19:31: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朱自清散文春晖的一月读后感,去年在温州,常常看到本刊,觉得很是欢喜。本刊印刷的形式,也颇别致,更使我有一种美感。今年到宁波时,听许多朋友说,白...

春晖的一月读后感100字(朱自清散文春晖的一月读后感)

朱自清散文春晖的一月读后感

  去年在温州,常常看到本刊,觉得很是欢喜。本刊印刷的形式,也颇别致,更使我有一种美感。今年到宁波时,听许多朋友说,白马湖的风景怎样怎样好,更加向往。虽然于什么艺术都是门外汉,我却怀抱着爱“美”的热诚,三月二日,我到这儿上课来了。在车上看见
“春晖中学校”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兴。出了车站,山光水色,扑面而来,若许我抄前人的话,我真是“应接不暇”了。于是我便开始了春晖的第一日。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噪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起,到那边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栏干,那变形的纹的栏干;我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栏干哩。我在桥上逗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我碰着丐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只在春晖登了十五日(我在宁波四中兼课),但觉甚是亲密。因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了。从前我到别处教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对于“生客”的猜疑,本是原始社会的遗形物,其故在于不相知。这在现社会,也不能免的。但在这里,因为没有层迭的历史,又结合比较的单纯,故没有这种习染。这是我所深愿的!这里的教师与学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的师生却没有这样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校里只有协治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

风筝读后感300字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下面是《风筝》读后感,欢迎阅读!

   《风筝》读后感 (一)

  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因为:

  鲁迅有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鲁迅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为落后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从这一幕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童年时代长幼之间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论长幼,论力气,他是敌不过我的,可见作为兄长的粗暴行径是以暴力为基础的。

  鲁迅把自己写得很粗暴,字里行间深含自我谴责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长不许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风筝,被兄长发现,惊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风筝被兄长践踏,也毫无抗争的意思,除了绝望,没有一句抗辩的话。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之得沉重着。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从手足之情上看,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要讨小兄弟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鲁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能够健康成长。

  从鲁迅的自省精神看,鲁迅是严于解剖自己的,严于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郑重其事,这种精神非常可贵。

  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鲁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脚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初读后,可以感知鲁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传统观念有落后的一面。但是鲁迅先生可贵的是,一旦接受科学思想,是知错必改的,鲁迅先生充满自省精神。鲁迅又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

  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轻松,只得沉重着,这又翻出一层意思。被虐杀者并不认为被虐杀,把兄长的行径视为合情合理,做风筝要偷着做,正说明自己也不认为游戏是正当的,一旦被兄长发现,自认该罚。被虐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鲁迅只觉得这世界一片肃杀和寒威。

  探究这篇散文,可以悟到这样一层道理,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惟有这样,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

   《风筝》读后感 (二)

  鲁迅的《风筝》出现在五年级语文教科书上,那时我十二岁,背诵了整篇课文。如今八年过去了,依然清晰的记得文章里面的情节,这是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

  文章里讲述的是,在那个思想封建的年代,小孩子的天性被大人们的所谓的规矩所残酷地泯灭了。十岁的弟弟瘦弱、多病,最喜欢风筝。又因为没有钱买不起风筝,哥哥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事,就不许弟弟放风筝。有一天,哥哥发现弟弟自己偷做的风筝,便无情地当着弟弟的面前折断风筝,愤怒的离去,留下弟弟绝望的站在小屋里面。每当回忆到这个情节,心中某个地方在隐隐作痛。在童年时期,经历了哪些,有很多事情我都忘记了。

  但总是觉得自己和故事中的哥哥、弟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许,在生活中,我曾经担当文中弟弟的角色,也许,我也曾经扮演过哥哥的角色。或许,两个角色我都演过。我忘记了,但冥冥之中又能想起。那种感觉就好像,你停在某个路口,或者看见了某个人的笑容忽然想起此时的情景在很久以前梦见过。

  文中的哥哥在中年时期才知道自己年轻时对弟弟犯下的过错,于是想尽各种办法弥补。如果得不到弟弟的原谅,他会一直愧疚下去。当他对已经长满胡子的弟弟讲述小时候关于折断风筝的事情时,却发现弟弟已经忘记了。那种愧疚,那种愧疚带来的沉重的痛再也得不到释然了。我想我能够明白哥哥的痛。我想这种痛无论是亲情爱情都被体现了,就像高二那年,喜欢过一个人,并很大胆的表白,很努力的对他好,对那个人好到忘记了对自己好的程度。那个人也一直接受着我的好。当时,不懂事、不成熟的我误以为这就是恋爱,整天沉浸在幸福的幻觉里。

  可是有一天,那个人离开了我所在的'城市,在离开之前最后一次见面,他对我说:其实,我从来没喜欢过你。这并不是什么善意的谎言,对我来说,我一开始就猜到这个事实。当事实验证了心中的事实,心还是会痛。两年过去了,那个人突然在QQ上找到我,对我说当年因为他不懂事,每次想起我都觉得愧疚,求我原谅他。我笑着回复他说:早就不记得了,没什么的。时间是解药,也是毒药,就文中的弟弟一样,再难过的绝望也会被忘掉。曾经被伤害的人忘记了,去伤害的人却耿耿于怀。我想,他和文中的哥哥一样,愧疚永远没办法得到释怀,这才是最大的惩罚。

  每个人这一辈子都会做过像文中的哥哥这样的事,在不懂事的年龄犯下了错误,等在长大成熟了悔悟,愧疚却无法释怀。比如在叛逆时期做出了伤害父母的事,比如欺负了弟弟妹妹,如此的小事。当这些回忆被想起,因为歉意,从此,这些回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时隔几年,时隔十几年,你再去追寻,当事人却微笑着对你摇摇头说忘记了,没准还会骂你想太多。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小愧疚和小歉意,全部有机会得到原谅是很难的。每个人出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与各种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就让这些年轻的小歉意和小愧疚留在心里,当做是回忆中的调味剂。

   《风筝》读后感 (三)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体现强烈的爱国情操和关注社会的情感。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儿时残酷地将小兄弟的风筝弄坏的事情。鲁迅先生的本意是通过这件事来揭示旧的伦理道德下的社会面貌,从“我”对兄弟家长式的管理,反映出神圣的长幼尊卑秩序是何等残忍,愚昧无知。

  文章由回忆引起,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引发了作者的记忆深处的往事。自己不爱风筝,甚至“厌恶”风筝,“以为这种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艺”,看到了小兄弟因风筝而“惊呼”“高兴得跳跃”,认为是“笑柄,可鄙的”——这些情感导致了他接着下来对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杀——当“我”恍然大悟,发现他偷偷地做风筝时,“愤怒地”“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面对“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惊惶”,“失了色的瑟缩着”,最后“绝望地”留在小屋里。这些人物描写,仅寥寥无几,就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点,神情呼之欲出。“我”为兄长,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论长幼,论力气,他都是敌不过我的”。所以当自己骄横地踏碎他的梦想时,他毫无反抗之力。

  时间逝去,再见到风筝时,作者叙述道:“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因为中年后的他发现年少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但自己却把它没杀了。“我的心已仿佛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我”虐杀儿童的思想根源,来自当时封建思想的束缚。旧思想无视孩子的天性,认为守规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肃杀的严冬”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使文章含蓄又带有深意

  作者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种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揭示了出来,这些描写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与小兄弟的形象想对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长的威严。

《春晖的一月》 全文

  《春晖的一月》朱自清
  去年在温州,常常看到本刊,觉得很是欢喜。本刊印刷的形式,也颇别致,更使我有一
  种美感。今年到宁波时,听许多朋友说,白马湖的风景怎样怎样好,更加向往。虽然于什么
  艺术都是门外汉,我却怀抱着爱“美”的热诚,三月二日,我到这儿上课来了。在车上看见
  “春晖中学校”的路牌,白地黑字的,小秋千架似的路牌,我便高兴。出了车站,山光水
  色,扑面而来,若许我抄前人的话,我真是“应接不暇”了。于是我便开始了春晖的第一日。
  走向春晖,有一条狭狭的煤屑路。那黑黑的细小的颗粒,脚踏上去,便发出一种摩擦的
  噪音,给我多少轻新的趣味。而最系我心的,是那小小的木桥。桥黑色,由这边慢慢地隆
  起,到那边又慢慢的低下去,故看去似乎很长。我最爱桥上的栏干,那变形的纹的栏干;我
  在车站门口早就看见了,我爱它的玲珑!桥之所以可爱,或者便因为这栏干哩。我在桥上逗
  留了好些时。这是一个阴天。山的容光,被云雾遮了一半,仿佛淡妆的姑娘。但三面映照起
  来,也就青得可以了,映在湖里,白马湖里,接着水光,却另有一番妙景。我右手是个小
  湖,左手是个大湖。湖有这样大,使我自己觉得小了。湖水有这样满,仿佛要漫到我的脚
  下。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他俩这样亲密,湖将山全吞下去了。吞的是青的,吐的
  是绿的,那软软的绿呀,绿的是一片,绿的却不安于一片;它无端的皱起来了。如絮的微
  痕,界出无数片的绿;闪闪闪闪的,像好看的眼睛。湖边系着一只小船,四面却没有一个
  人,我听见自己的呼吸。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真觉物我双忘了。
  好了,我也该下桥去了;春晖中学校还没有看见呢。弯了两个弯儿,又过了一重桥。当
  面有山挡住去路;山旁只留着极狭极狭的小径。挨着小径,抹过山角,豁然开朗;春晖的校
  舍和历落的几处人家,都已在望了。远远看去,房屋的布置颇疏散有致,决无拥挤、局促之
  感。我缓缓走到校前,白马湖的水也跟我缓缓的流着。我碰着丐尊先生。他引我过了一座水
  门汀的桥,便到了校里。校里最多的是湖,三面潺潺的流着;其次是草地,看过去芊芊的一
  片。我是常住城市的人,到了这种空旷的地方,有莫名的喜悦!乡下人初进城,往往有许多
  的惊异,供给笑话的材料;我这城里人下乡,却也有许多的惊异——我的可笑,或者竟不下
  于初进城的乡下人。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格式、布置固然疏落有味,便是里面的用
  具,也无一不显出巧妙的匠意;决无笨伯的手泽。晚上我到几位同事家去看,壁上有书有
  画,布置井井,令人耐坐。这种情形正与学校的布置,自然界的布置是一致的。美的一致,
  一致的美,是春晖给我的第一件礼物。
  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已一个月了。在这一个月里,我虽然只在春
  晖登了十五日(我在宁波四中兼课),但觉甚是亲密。因为在这里,真能够无町畦。我看不
  出什么界线,因而也用不着什么防备,什么顾忌;我只照我所喜欢的做就是了。这就是自由
  了。从前我到别处教书时,总要做几个月的“生客”,然后才能坦然。对于“生客”的猜
  疑,本是原始社会的遗形物,其故在于不相知。这在现社会,也不能免的。但在这里,因为
  没有层迭的历史,又结合比较的单纯,故没有这种习染。这是我所深愿的!这里的教师与学
  生,也没有什么界限。在一般学校里,师生之间往往隔开一无形界限,这是最足减少教育效
  力的事!学生对于教师,“敬鬼神而远之”;教师对于学生,尔为尔,我为我,休戚不关,
  理乱不闻!这样两橛的形势,如何说得到人格感化?如何说得到“造成健全人格”?这里的
  师生却没有这样情形。无论何时,都可自由说话;一切事务,常常通力合作。校里只有协治
  会而没有自治会。感情既无隔阂,事务自然都开诚布公,无所用其躲闪。学生因无须矫情饰
  伪,故甚活泼有意思。又因能顺全天性,不遭压抑;加以自然界的陶冶:故趣味比较纯正。
  ——也有太随便的地方,如有几个人上课时喜欢谈闲天,有几个人喜欢吐痰在地板上,但这
  些总容易矫正的。——春晖给我的第二件礼物是真诚,一致的真诚。
  春晖是在极幽静的乡村地方,往往终日看不见一个外人!寂寞是小事;在学生的修养上
  却有了问题。现在的生活中心,是城市而非乡村。乡村生活的修养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这
  是一个问题。此地所说适应,只指两种意思:一是抵抗诱惑,二是应付环境——明白些说,
  就是应付人,应付物。乡村诱惑少,不能养成定力;在乡村是好人的,将来一入城市做事,
  或者竟抵挡不住。从前某禅师在山中修道,道行甚高;一旦入闹市,“看见粉白黛绿,心便
  动了”。这话看来有理,但我以为其实无妨。就一般人而论,抵抗诱惑的力量大抵和性格、
  年龄、学识、经济力等有“相当”的关系。除经济力与年龄外,性格、学识,都可用教育的
  力量提高它,这样增加抵抗诱惑的力量。提高的意思,说得明白些,便是以高等的趣味替代
  低等的趣味;养成优良的习惯,使不良的动机不容易有效。用了这种方法,学生达到高中毕
  业的年龄,也总该有相当的抵抗力了;入城市生活又何妨?(不及初中毕业时者,因初中毕
  业,仍须续入高中,不必自己挣扎,故不成问题。)有了这种抵抗力,虽还有经济力可以作
  祟,但也不能有大效。前面那禅师所以不行,一因他过的是孤独的生活,故反动力甚大,一
  因他只知克制,不知替代;故外力一强,便“虎兕出于神”了!这岂可与现在这里学生的乡
  村生活相提并论呢?至于应付环境,我以为应付物是小问题,可以随时指导;而且这与乡
  村,城市无大关系。我是城市的人,但初到上海,也曾因不会乘电车而跌了一交,跌得皮破
  血流;这与乡下诸公又差得几何呢?若说应付人,无非是机心!什么“逢人只说三分话,未
  可全抛一片心”,便是代表的教训。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这种机心,有无养成的必要,
  是一个问题。姑不论这个,要养成这种机心,也非到上海这种地方去不成;普通城市正和乡
  村一样,是没有什么帮助的。凡以上所说,无非要使大家相信,这里的乡村生活的修养,并
  不一定不能适应将来城市的生活。况且我们还可以举行旅行,以资调剂呢。况且城市生活的
  修养,虽自有它的好处;但也有流弊。如诱惑太多,年龄太小或性格未佳的学生,或者转易
  陷溺——那就不但不能磨练定力,反早早的将定力丧失了!所以城市生活的修养不一定比乡
  村生活的修养有效。——只有一层,乡村生活足以减少少年人的进取心,这却是真的!
  说到我自己,却甚喜欢乡村的生活,更喜欢这里的乡村的生活。我是在狭的笼的城市里
  生长的人,我要补救这个单调的生活,我现在住在繁嚣的都市里,我要以闲适的境界调和
  它。我爱春晖的闲适!闲适的生活可说是春晖给我的第三件礼物!
  我已说了我的“春晖的一月”;我说的都是我要说的话。或者有人说,赞美多而劝勉
  少,近乎“戏台里喝彩”!假使这句话是真的,我要切实声明:我的多赞美,必是情不自禁
  之故,我的少劝勉,或是观察时期太短之故。
  1924年4月12日夜作。

读后感怎么写100字

写读后感的方法如下:

读后感分为三部分:一是要介绍原作的篇名、内容和特点;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原作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三是叙述读后的感想和体会。即说明、评价、感悟。

介绍原作就是用一段话概括原文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这部分的作用是点明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引用原作的语句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否则会喧宾夺主。

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和演化过程。有了分析和评价,我们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

因此,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精神后,可以对原作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或是自己特别喜欢的地方进行分析和评价。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春晖的一月读书笔记20字 谢谢 请问是什么?

春晖的一月读书笔记20字 谢谢 请问是什么?

这篇散文零零散散,记录了作者从到春晖中学一个月的感受,写的直白,但却真切质朴,格外诚恳

本文标题: 春晖的一月读后感100字(朱自清散文春晖的一月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85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大学生的坟》读后感(大学生的坟:这样的大学生 如果你不失业 天理难容)寄小读者读后感300字作文(寄小读者读后感300字10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