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封抗战英雄家书读后感(观“重读抗战家书”有感_1200字)

发布时间: 2025-02-07 16:06:4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彭雪枫《抗战家书》读后感,生命不朽,军魂不灭,——读《抗战家书》有感,有两个字,用无限的悲壮承载着无上的光荣。有一群人,用单薄的身躯...

10封抗战英雄家书读后感(观“重读抗战家书”有感_1200字)

彭雪枫《抗战家书》读后感

 生命不朽,军魂不灭
  
  ——读《抗战家书》有感
  
  有两个字,用无限的悲壮承载着无上的光荣。有一群人,用单薄的身躯承载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筋骨迎炮火,血肉筑长城。百年之后,可能再没有人记得他们自己的名字。但全中国的人都会铭记他们共同的名字:
  
  烈士。
  
  为了脚下的这片土地,他们踏上了一生中最长的旅途。他们选择了军装和长枪,离开亲人和故乡。一封封的家书,给父母,给妻子,给儿女,内容多是平淡的叙事,温暖的问候,坚定的志向,由衷的祝愿……后人读起却字字泣血,句句锥心。因为这一封封战火纷飞里留存下来的家书,也许是他们留在这片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最后的痕迹。
  
  一、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家国不负卿
  
  战争时代的爱情,往往染上一层悲情的色彩。没有那么多缠绵悱恻,更多的是同志间的惺惺相惜。那个时代的爱情,是战火中开出的百合花,经过热血的洗礼而愈加圣洁无暇。
  
  左权将军给爱妻刘志兰的最后一封信中写道:“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愿在党的整顿之风下各自努力,力求进步吧!以进步来安慰自己,以进步来酬报别后衷情。”左权将军这封给妻子的家书很短,对妻子女儿的思念,揉碎在忠诚的党性与家国的大义里,字里行间都是温情与豪情的融合。这封信写完后的第五天,左权将军壮烈殉国。而他的英魂伴着这最后一封家书护佑着这片洒满英雄热血的疆土。
  
  彭雪枫同志一生一共给妻子林颖同志写过87封“战地情书”,这87封信见证了他们互相勉励、豪情与柔情兼备的浪漫爱情。在他们相识后的第一封情书中他写道:“既然是终身大事,必然要格外慎重,正因为如此,我已经慎重了十年了。我心中的同志,她的党性,品格和才能,应当是纯洁,忠诚,坚定而又豪爽,军人究竟还是军人,我的军衣已穿了十八年了。”他们既是革命的战友,又是一生的爱侣。二人初识之际便有着共同的坚定信念,便是不辜负这一身军装。1944年9月,彭雪枫同志壮烈牺牲,他这87封“战地情书”不仅见证了他和妻子的革命爱情,也见证了那个时代美丽而纯洁的,血色的浪漫情怀。
  
  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战争时代,无数的父母将自己的生命献给国家。也许他们不能陪伴儿女成长,不能亲自教育儿女成才,但他们对子女的爱却不会减少一丝一毫。他们把自己全部的希冀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任,替他们完成未竟的事业。
  
  “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似红花。”这是民族英雄赵一曼的诗,每个字都表达了她为抗日不惜牺牲一切的坚定决心。她是巾帼英雄,为了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她更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在生命的最后给儿子的信里也满是报国的豪情。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1936年8月2日”
  
  这是赵一曼的绝笔,只有短短一百多个字,字字流露着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却也满溢着自己以身殉国的坚定意志和对儿子的热切希冀。她遗憾却不后悔,勇往直前毫无畏惧。临刑前,她高唱《红旗歌》:“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红了旗帜。”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她坚定的斗争意识与浓烈的爱国情怀,那最后一封信带着满腔的爱与希望,将她短暂而辉煌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延续下去。
  
  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古语有云:“忠孝两难全”。奔赴战场保家卫国,便势必不能孝敬父母承欢膝下。在那个战乱频仍的时代,无数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的儿女为了抗击外敌保卫祖国,为了给子孙后代一个和平富足的中国,只能舍小家而守大家。这些伟大的战士又如何不想阖家团圆?可他们毅然决定牺牲自己,只为自己深爱的家人不受战争的侵害,自己守护的土地脱离战火的焚烧。他们可歌可泣,虽死犹生。
  
  四川周氏健民、平民两兄弟年纪轻轻一同北上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在兄弟二人给父母的家书中,反复强调着自己的处境并不危险,同时也谈些日常饮食之类的琐事,字里行间都是宽慰父母,希望父母在家中安好,对儿子放心。国难当头,身为儿女无奈不能陪在父母身边侍奉左右,只希望早日驱除日寇,还祖国一片大好江山,再回家孝敬父母。然而弟弟周健民却在鲁北前线牺牲,生命永远定格在18岁。他再也不能回到父母身边尽孝,但他的忠诚便是对父母最好的报答。
  
  战争残忍地剥夺鲜活的生命,拆散幸福的家庭。一封封家书,倾诉着战士们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为人母的责任与感情,凝聚着他们对家人的愧疚与深爱。更挥洒着他们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从1937到1945,八年抗战,无数英雄以生命为代价驱逐了疯狂侵略的敌人,用忠诚的热血染红了新中国的五星红旗。从1945到2021,七十年的风风雨雨,这片土地贫穷过,混乱过,富足过,强盛过,却再没有被法西斯的铁骑染指践踏过。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抗法西斯压迫剥削的伟大胜利,是中国近代史洗刷民族屈辱历史的伟大胜利,更是中国千千万万的军人用骨肉与鲜血守护家园的伟大胜利。
  
  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的身边蛰伏着一头危险的恶狼,一个国家只有活在危机意识之中才能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是为了在血与泪的惨痛经历中发愤图强,永远记住一个国家如果不够强大便会遭到侵略与欺侮,甚至灭顶之灾;我们铭记这段历史,更是为了铭记牺牲在那场残酷战争中的无数生命,为了这些伟大的灵魂得到应有的尊重。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说,他们的子孙后代并没有参加侵略战争,因此他们不应该背负着先人的罪恶活着,所以他们不需要知道那段罪恶的历史。如此卑劣无耻的狡辩,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企图掩盖罪恶的历史,不仅是对历史真相的抹杀,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历史不容抹杀,真相不容歪曲。如果我们自身不铭记这段历史,那百年之后,将不会有人再记得中国如今的强大是先辈们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守护的。
  
  “风带着他走上最长的旅途。一路跟着晚霞再没有停下。拥着温暖星光,也吻过夜里的花。一路肆意流浪,还记得故乡吗……”
  
  他们踏上的是最长的旅途,他们走过的是不能回头的路。他们身体的每一寸在那场战争中砌成最坚固的长城保卫着祖国,他们的英魂直到今天依然护佑着这片深爱的热土。
  
  军人殉国,魂佑疆土。
  
  他们值得所有中国人永远铭记,他们值得全世界最由衷的敬意。
  
  他们,就是军人。
  
  他们的生命不朽,他们的军魂不灭。

关于《抗战家书》的读后感

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这是何叔衡烈士在1928年6月去前苏联学习的路上,途经哈尔滨时所作《剑门道中遇微雨》中写道的。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希望对你有帮助,还望采纳,谢谢!!

红色家书读后感

  《红色家书》由反哺义、雎鸠缘、手足亲、舐犊情四部分组成,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2021读《红色家书》学习 心得体会 范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读《红色家书》学习心得体会1
 
  近期在工作之余潜心诵读了革命先烈的《红色家书》,里面的一字一句,无不展现出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读罢禁不住泪流满面。
 
  红色家书显示了革命先烈们的忠肝义胆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抗战英雄高捷成在《致叔父书》里写到:“在这六年中东西奔波,南北追逐,历尽一切千辛万苦,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在所不辞!无非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志向所趋,海浪风波在所难阻!”“这是从戎的决心,这是救国抗战为国牺牲坚决的立志!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指引。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红色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三农”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红色家书体现了革命先烈们殒身不恤、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革命烈士左权在他的家书中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抒发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不渝奋斗的远大抱负。
 
  作为基层党委书记,我要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和旗帜,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在发展镇域经济、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双创双修”、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上,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展现当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担当,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浮梁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红色家书彰显了中华儿女们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革命烈士赵一曼在英勇就义之前,她给嗷嗷待哺的三岁儿子留下如下家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殷殷嘱托,字字锥心,句句刻骨。即使眼前面对的是敌人冰冷的枪口,纵然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与这个世界的诀别,也只想着把革命的信念坚定不移的传递下去,彰显出中华儿女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镜头转向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高尚情怀和对革命至死不渝的信仰,发扬传承革命战争年代的坚定信念和精气神,在工作中以担当实干为要,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立足本职、服务大局,以一个共产党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为把浮梁建成“对话世界的后花园”贡献力量。
 
  读《红色家书》学习心得体会2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手捧着一封封红色家书,靠近的是一颗颗赤胆忠心,传递的是一份爱党、爱国、爱家的人间大爱。抚今追昔,钩沉史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需要传承红色基因,做好红色教育,坚定理想信念,用实干托起梦想,用奋斗铸就辉煌。
 
  把红色教育内化于心。一封封红色家书,就是汲取锤炼党性的“心灵鸡汤”。通过在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读红色家书、讲红色故事、受红色教育、传红色基因的活动,让党员干部穿越时空的隧道,触摸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操和质朴情怀,见证革命先烈的坚定信仰和神圣初心。注重用红色资源搭建党性教育大课堂,使党员干部在红色教育中情感受到冲击、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触动,在传承红色基因中找到精神的根和人生的魂,从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牢记责任担当,争当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奋斗者。
 
  让红色教育外化于行。结合读红色家书活动,组织开展“忆先烈、找差距、见行动” 主题教育 ,引导党员干部在追忆历史中传承精神,在学习先烈中点燃激情,认真领悟初心与信念,自觉理解使命与担当,见贤思齐,立言立行。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坚持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初心使命,把光荣传统转化为加强党性锻炼的内在精神力量,把红色家书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信念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自觉在思想上讲政治、讲信仰、讲党性,在实践中比工作、比学习、比奉献,励精图治,埋头苦干,真抓实干。通过把红色基因转化为谋划工作思路、勇于改革创新的本领,转化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的具体行动,转化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成果,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实现新作为、展示新气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使红色教育固化于制。红色教育作为党性锤炼的重要途径之一,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读红色家书,不是让人触动一下子、感动一阵子,而是要牢记一辈子、践行一辈子。正因如此,要着眼构建长效机制,坚持把红色家书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日常课程,注重阶段性与经常性相结合,融入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丰富红色教育的形式,让红色家书记忆犹新、历久弥新,让红色教育历历在目、口口相传,让红色精神浸润血脉、印入脑海。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经常性地鞭策党员干部向先烈学习,使忠诚于党成为一生的追求和一世的担当,自觉做到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斗一辈子。
 
  红色家书是党性教育的“精神富矿”,党员干部从中可以感悟一种精神支柱、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奋进力量,做到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始终坚持革命理想高于天,自觉做到信仰坚定永不变。
 
  读《红色家书》学习心得体会3
 
  无意间翻开《红色家书》,没有按照以前读书先看目录的习惯,随意的翻了翻,看到“邹子侃”的这个名字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当看到书中信件的主题“宁死而不求虚伪、卑污、罪恶的自由”这句话时,一股浩然正气向我袭来,引领我想要进一步了解写信人以及他的故事。
 
  邹子侃同志写这封信时身处囹圄,其父为他疏通关系进行保释,但他却宁死不屈服,表示“大丈夫头可断,志不可屈”,只求灵魂洁白无瑕,不愿意向反动派低头悔过换自由,用生命诠释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书信中邹子侃流露出对父母、亲人的愧疚与不舍,但为了国家、为了革命他把个人情感放在身后,断然舍生取义,还嘱托父亲要督促弟弟妹妹用功学习,将来投身到革命之中,这是怎样的一种家国情怀。
 
  他在写这封信的时候年仅19岁,在我们看来他还是一个孩子,可在他心中,革命的火种、共产主义的信念却早已根深蒂固。读完邹子侃给父亲的书信,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复,30多度的酷暑,却全身泛起了鸡皮疙瘩。
 
  置身新时代,我等必须向先烈学习,坚定信念,克服万难,一起谱写民族复兴新篇章。
 
  读《红色家书》学习心得体会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红色家书》通过开掘革命英烈及其家人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推陈出新,旁征博引,别开生面,思想性强。作为《红色家书》的一名忠实读者,对此深有感触。抚今追昔,钩沉史海,笔者在品读中深刻体会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共产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和主心骨。
 
  “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来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左权曾在家书中写道。1942年5月,日军对晋东南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 “大扫荡”,妄图合击消灭我八路军总部,时任八路军副总参谋长的左权,为保护北方局、保护八路军总部机关、保护老百姓,在前线指挥作战,不幸中弹,血洒太行。“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纵观《红色家书》系列专访,亮点频频,那么,我们如何传承红色基因,夯实理想信念的基石?
 
  一是要“学”,只有认真看书学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不断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夯实理想信念基石。
 
  二是要“干”,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认认真真干事。实现理想,必须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方能“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
 
  三是要“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夯实信念基石,必须不断开拓新境界,夺取新胜利,不断增强政治自信。
 
  读《红色家书》学习心得体会5
 
  现在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通电话和视频就可以和远在外地的家人、朋友联系。但是在烽火连天的革命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将对亲人的思念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
 
  《红色家书》通过一封封直指心灵的家书,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张张昂扬向上的老照片,重现了历史。书中记载了互报平安、家庭之间的小事,其中穿插写信人之间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实实在在,触手可及。这让我感受到,他们的岗位虽然是平凡的,英雄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也并不是离我们遥不可及,榜样其实就在身边。
 
  为了新中国的建立,许多共产党员脱颖而出,他们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中华民族,换得大地阳光灿烂,让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生活。幸福的日子容易使人忘记了什么叫英勇、坚贞。安逸的生活,美好的享受,使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我要感谢《红色家书》,它为我树立了榜样,它使我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理解,它将促使我成为一个勇敢顽强的人。读到他们的事迹,我无法自已,热血沸腾。
 
  读《红色家书》,使我更加端正了人生态度。正像何叔衡给儿子的信中写道:命运并非上天的安排,要积极面对人生。路在脚下,凡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对于自己走过的路,无论成败,都不应该后悔。对于未来的路更要靠自己来走,而最重要的还是脚踏实地走好眼下的每一步,踏实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就组成了未来的幸福。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读《红色家书》,不仅使我的思想得到净化,而且锤炼了党性,更加激发了工作热情。作为一名组织工作者始终要追求和谐、健康、科学、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要与时俱进,以旺盛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当中。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组工干部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敏锐的政治嗅觉、鲜明的政治态度、强烈的集体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_973字

联系当时与现在,一股股无法言说的暖流涌入心中,让人热血澎湃。

家书是家人之间往来的书信,是写信之人内心世界的反映,里面包含了在外亲人对家深深的思念和担忧,以及写信之人向家中介绍自己在外的种种情况,这是人们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抗战家书,顾名思义,是在战场上杀敌抗战的英雄们写给家人的书信。抗战英烈家书中所记述的,既有高级将领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亦有普通士兵朴素的爱国热忱,生动鲜活地展现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

那些抗战英烈们,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了战场上。他们从自己的小家中走出,融入到国之大家当中去,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这种伟大的革命精神,深深打动了无数人,鼓舞着后世千百万如同他们一样在战场上拼命的战士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保卫国家,保护人民。

读了《重读抗战家书》,我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我们应该去学习并传承他们的精神。读到每一封家书,想到他们有家却不能回家,只能为家战死在沙场上,我的鼻子就陡然一酸。

“夫今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死,我死您也不必过伤悲,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我笔嘱矣,小儿还是在天津托俞先生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这是1934年抗日名将吉鸿昌在走上刑场前的几个小时,写给其妻的遗书。写完信后,他从容地走上刑场,慷慨陈词:“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了也不能倒下!给我拿个椅子来,我得坐着死。”坐在椅子上,他又向敌人说:“我为抗日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一句“我为抗日而死,不能跪下挨枪”,表达出了吉鸿昌将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的情怀和不辱使命的民族气节。谁听到这句振奋人心的话会不觉热血沸腾?

抗战英烈们把他们的热血都洒在了战场上,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搭建起了抵御敌人的城墙,也在人民的心里,筑起了不朽的长城。更是用他们满腔的热血,渲染了那灿烂鲜艳的五星红旗!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要通过抗战英烈的家书,来了解那段艰辛的历史。并深深的铭记:没有革命先烈的牺牲,哪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一封封抗战家书摆在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我们要努力!我们要珍惜!我们要拼搏!我们要勇往直前!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见证自己的努力,从而传承革命先烈们自始至终贯彻全身的爱国情怀和更多更好的品质!

关于《红色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

红色家书就是重温革命英雄的光辉历程,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下面我和大家分享的关于《红色家书》 读后感 范文精选,供您参考查阅,谢谢!

   《红色家书》读后感

   近来,本人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诵读学习了《红色家书》,重温了中国革命先烈的光辉历史,感到深深的震撼,倍感今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汲取了奋发前行的力量,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充满信心。

   对党忠诚是共产党员的基本政治要求,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政治品格。品读红色家书,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无不诠释着老一辈共产党人对党的`绝对忠诚。李大钊被捕后,敌人用尽了酷刑,他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没有说一句有损党的荣誉、有损革命利益的"供词",连当时敌人的报纸都不得不承认"李无确供";_在被囚禁的6个月中,写出了《可爱的中国》、《清贫》等16篇约14万字的狱中文稿,甚至感染了狱中看守人员,他们自愿帮助_将文稿传出,使得这些宝贵精神财富得以留存至今。我们品读红色家书、缅怀革命先辈,就是要坚定对党的忠诚,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勇挑重担,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党的一大共有13位代表,最后走上天安门城楼、见证新中国成立的,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其中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背信弃义叛党投敌。这些人之所以中途变节,就在于没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红色家书的主人公们,都具有坚定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认定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认定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出路,认定中国共产党定能成功。正是他们,鞭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重读红色家书,传递信仰力量;重读红色家书,体悟先烈初心。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务必要传承好红色革命基因,以务实担当精神接续奋斗,为新时代公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红色家书》读后感

   近期在工作之余潜心诵读了革命先烈的《红色家书》,里面的一字一句,无不展现出了革命英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浓厚的家国情怀,感人至深,发人深省,读罢禁不住泪流满面。

   红色家书显示了革命先烈们的忠肝义胆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抗战英雄高捷成在《致叔父书》里写到:“在这六年中东西奔波,南北追逐,历尽一切千辛万苦,雪山草地,万里长征,在所不辞!无非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志向所趋,海浪风波在所难阻!”“这是从戎的决心,这是救国抗战为国牺牲坚决的立志!救国才能顾家,国亡家安在!”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和对党绝对忠诚的赤子之心,是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指引。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红色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央和省、市、县经济工作、“三农”工作会议的部署,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发展实体经济为重点,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着力实施重点项目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红色家书体现了革命先烈们殒身不恤、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家国情怀。革命烈士左权在他的家书中写道:“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为我的事业奋斗。请你相信这一道路是光明的、伟大的。”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抒发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不渝奋斗的远大抱负。

   作为基层党委书记,我要以革命先烈们为榜样和旗帜,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在发展镇域经济、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双创双修”、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推进乡村振兴等工作上,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展现当代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和担当,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浮梁镇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红色家书彰显了中华儿女们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革命烈士赵一曼在英勇就义之前,她给嗷嗷待哺的三岁儿子留下如下家书:“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殷殷嘱托,字字锥心,句句刻骨。即使眼前面对的是敌人冰冷的枪口,纵然知道即将到来的是与这个世界的诀别,也只想着把革命的信念坚定不移的传递下去,彰显出中华儿女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

   镜头转向今天,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他们的高尚情怀和对革命至死不渝的信仰,发扬传承革命战争年代的坚定信念和精气神,在工作中以担当实干为要,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立足本职、服务大局,以一个共产党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为把浮梁建成“对话世界的后花园”贡献力量。

   《红色家书》读后感

   我怀着崇敬之情阅读了《红色家书》,革命先烈在战乱年代留下饱含深情的墨笔和背后的动容故事都真真切切的感动着我。其实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然而所不同的是,他们有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生命。这种铁骨柔情的一面在家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封封家书中,有对父母“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的牵挂,有对妻子“我用全部精神为革命而努力,没有和你享过一日的安闲快乐的日子”的愧疚,有对子女“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的叮嘱,有对亲友“切不要因燕雀之讥或怙惜之爱,痛哭不已,致伤德体”的安慰……真豪杰未必无情,革命先烈对亲人挚友的真情流露,却没有悲天怜人的伤感,在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的——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之下开欢庆会”的必胜信念。即使面对敌人的屠刀也是从容不迫,“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群众利益而牺牲”,这是舍小义就大义的家国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是共产主义者锤炼出的坚定信仰。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家忘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有现如今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以家书为镜,从民族脊梁的呐喊中坚定信仰,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一要心中有党。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筑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无数仁人志士对党的事业前赴后继,唯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富强,新时代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党的宗旨、主义和理想深信不疑,对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坚定贯彻。二要一心为民。古人尚有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就要以人民的利益论好恶、定是非,沉下身子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决人民疾苦、回应群众期盼,真真正正成为“人民公仆”。三要心存敬畏。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复杂的社会中抵御灯红酒绿的诱惑,知道红线在哪里,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知道什么人不可交,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敬畏党纪国法的人,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欢迎拥护的人。

本文标题: 10封抗战英雄家书读后感(观“重读抗战家书”有感_12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807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学日语的读后感(学习一个星期的日语感想作文800字)中国在梁庄读后感200字(读书是一种幸运 《大地上的亲人》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