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灭六国称帝读后感“历史的进程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像。”秦灭六国,英霸世界,一个好的制度对组织的影响之大就是事后看去,有时也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秦王灭六国称帝读后感
“历史的进程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像。”秦灭六国,英霸世界,一个好的制度对组织的影响之大就是事后看去,有时也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几年前我读《清史稿》,对其中一个故事印象极深。有一天顺治帝问他的大臣: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哪一个皇帝更优秀?一个大臣陈名夏说是唐太宗,顺治帝不赞同,他说:“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历代之君皆不及也。”可见制度的影响力甚至要远胜于个人魅力。
历史上这样看重制度的并不仅仅只有清世祖顺治帝。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国,一海内,法令由一统,去封建制而改郡县制,他便以为有了一套帝国制度,自己的家业就可以传之万世。他居然有如此自信!
秦始皇的自信并非没有理由。且不说地处偏远之地的小小秦国自从有了商鞅变法,国力就日渐强大,终于在他手上一举荡平了东方六国。不仅如此,在短短的几年中,秦军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弯弓而抱怨”。当时中国国力之强盛,在泱泱华夏历史中可以说得上是前所未有。秦始皇行的这套帝国制度,就是到了两千多年后,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来到中国,也对康熙皇帝领导下它的完美无暇摩顶伏拜,写了大量赞美和歌颂中国政治制度的文章。可令人不解的是,仅仅只是又过了两百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这样一个看似强大且合理的帝国制度竟全线崩溃,轰然瘫塌,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易中天以他的视角解读了帝国制度的兴衰荣辱,阐述了一个政治制度从成长到成熟,再转为衰败的过程。与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以文化传承来解读政治制度的变迁和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以技术的角度来探讨传统政治制度的困境不同,易中天把制度视作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有出生,有成长,有成熟,有衰老,几乎是从另一个方面重新阐述了伊查克.艾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如果把国家也比作一个组织,两人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意义。
借鉴一:新制度的确立必须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与人一样,制度的幼年期总是需要特别加以呵护的。一种新制度的出现最初往往会有很多反覆,必须经过多次尝试、比较、调整才能最终确立下来。这中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不可或缺。因为真理很多时候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新制度背后一旦没有了强力的推动,它必然会被旧的习惯所湮没,从而导致革新求变之风渐消,因循守旧之习日炽。商鞅在变法时说“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王安石在变法时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都是为了确立当权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决心和勇气对于确立一种新制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所遇到的阻力可能会远远超出原先的设想,而新制度发挥作用又难免需要一定过程。如果不去扶植、去推动它,新制度就很容易夭折。事实上商鞅死后,他的改革差一点被废,如果不是秦惠王以及后世的君主继续推行新法,秦国是不可能日渐强大起来的。正是由于有了历代秦君近乎接力般对新法的大力支持,秦国才做到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充分发挥出了新制度的威力。
借鉴二:制度必须与合适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最好地发挥效用。
轰轰烈烈的秦王朝在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中灭亡了,秦始皇所设想的万世基业在他死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有人可能不禁要问:一种新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何以如此脆弱?答案其实很简单:制度并不能包揽一切。易中天在书中总结秦亡的原因是“失之在政,不在于制”(他引用了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观点)。秦顺应了历史潮流,却没有满足人民需求,在整个制度的运作上充满了血腥暴力,于是秦亡了;而汉仅仅是把“硬打压”变成“软控制”,整个局面竟为之一变,出现了文景之治。这足以说明制度需要合适的文化来辅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旧文化是压制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对旧文化是引导的。这种引导最终使儒家文化凸显出来,成为支持帝国制度的精神支柱,使这套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原理在企业中一样适用。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只是去确立一些规章制度而不去主动构建适应这种制度的企业文化,那么这种制度要么成为一纸空文,在实践中难以实施,要么就是这种制度在强制施行过程被多数人所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
借鉴三: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何况外界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相对完美的制度明天未必一样完美,所以制度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还是以帝国制度为例,两千多年间,它的修修补补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易中天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帝国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虽然易中天认为“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这与钱穆的看法极为相似),但完善制度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当时还没有一种新制度可以完全替代旧制度的情况下,对原有制度的不断补充完善就是组织延续生命的最佳方式。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些制度条文完全脱离了实践,或者是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有关人员就应该勇于变更相应的制度,努力在原有的框架下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臻于完善,这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现另一种制度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时,甚至要不惜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才是一个企业永葆青春的秘诀。
借鉴四:制度变革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中国历史上堪称比较重大、具有划时代性质的制度变革主要有商鞅变法、熙宁变法和戊戌变法。除第一项变法成功之外,后两项变法最终都失败了。为什么明明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变法却最终没有能够成功?易中天解释为“王朝已走投无路,帝国已病入膏肓。”这显然是过于悲观了。事实上,熙宁变法和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改革者缺乏耐心和试验。王安石和康有为欲效法商鞅,依靠政府领导的强力来推行新法,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缺乏相应灵活的措施,这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因为任何制度的大变革都必须要先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新制度到底好在哪里?这就要求新制度在全面实施之前必须通过充分的验证,先让一小部分人体会到新制度的魅力,再影响更多的人,最后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着才给予全面实施。而要做到这一点,改革者的耐心和技巧必不可少。虽然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依靠领导的权力强行推动,改革也可能获得成功(如秦国),但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商鞅的车裂结局就是证明)。只有推动改革者拥有了耐心,懂得去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影响更多的人,使推动改革的力量越来越大,改革的基础才能更牢固,也更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借鉴五:抱残守缺,组织将与制度一起埋葬。
戊戌变法失败了,与它一起埋葬的还有整个清王朝。尽管这个王朝如易中天所说无宦官擅权(如明),无外戚乱政(如汉),无山河破碎(如晋),无藩镇割据(如唐),无王纲解纽(如隋),无民不聊生(如秦),也没有大面积的国土沦丧(如宋),它的皇帝整体素质也如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所说是比较高的,但最终没有人能挽救它失败的命运。易中天说,大清的民心之失不失在政治而失在制度,因为它没有能力进行自我革新,这是有道理的。机会一纵即逝,如果一个组织在制度出现问题时始终抱以敷衍的态度,对改革能拖就拖,以为袖手无为就能令矛盾自解,问题就只会越拖越大,最终成为这个组织的致命伤。现实中,我们也知道身边有很多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它们中的多数都是因为企业内部因循守旧、暮气沉沉,最后,该淘汰的旧制度终于还是免不了被淘汰,不幸与它一起被淘汰的还有那个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辉煌和所有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员工。
结束语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延续了他在《帝国的惆怅》里一贯的悲观主调,认为“帝国制度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种下了胎毒,埋下了祸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易中天在书中的思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任何一个制度都会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能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就不打针也不吃药。在这方面,悲天悯人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只能是在一步步探索和实践中解决。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近代中国的衰落实际上是历史上多次改革不彻底或者不成功而造成的后遗症,这当然不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改革就一定不能成功,事实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来促进文化的变迁反而能推动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无论是国家也好,企业也罢,对待制度改革都一定要慎重,我们不仅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耐心。而只有我们拥有了这些,并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去调整,我们才有信心断言,我们的这个组织终能焕发出它最璀璨的光芒。
几年前我读《清史稿》,对其中一个故事印象极深。有一天顺治帝问他的大臣: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哪一个皇帝更优秀?一个大臣陈名夏说是唐太宗,顺治帝不赞同,他说:“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历代之君皆不及也。”可见制度的影响力甚至要远胜于个人魅力。
历史上这样看重制度的并不仅仅只有清世祖顺治帝。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国,一海内,法令由一统,去封建制而改郡县制,他便以为有了一套帝国制度,自己的家业就可以传之万世。他居然有如此自信!
秦始皇的自信并非没有理由。且不说地处偏远之地的小小秦国自从有了商鞅变法,国力就日渐强大,终于在他手上一举荡平了东方六国。不仅如此,在短短的几年中,秦军南取百越,北却匈奴,令“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亦不敢弯弓而抱怨”。当时中国国力之强盛,在泱泱华夏历史中可以说得上是前所未有。秦始皇行的这套帝国制度,就是到了两千多年后,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来到中国,也对康熙皇帝领导下它的完美无暇摩顶伏拜,写了大量赞美和歌颂中国政治制度的文章。可令人不解的是,仅仅只是又过了两百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这样一个看似强大且合理的帝国制度竟全线崩溃,轰然瘫塌,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易中天以他的视角解读了帝国制度的兴衰荣辱,阐述了一个政治制度从成长到成熟,再转为衰败的过程。与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以文化传承来解读政治制度的变迁和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以技术的角度来探讨传统政治制度的困境不同,易中天把制度视作一个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有出生,有成长,有成熟,有衰老,几乎是从另一个方面重新阐述了伊查克.艾迪思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如果把国家也比作一个组织,两人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这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有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意义。
借鉴一:新制度的确立必须领导给予大力支持。
与人一样,制度的幼年期总是需要特别加以呵护的。一种新制度的出现最初往往会有很多反覆,必须经过多次尝试、比较、调整才能最终确立下来。这中间领导的大力支持不可或缺。因为真理很多时候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新制度背后一旦没有了强力的推动,它必然会被旧的习惯所湮没,从而导致革新求变之风渐消,因循守旧之习日炽。商鞅在变法时说“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王安石在变法时说“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都是为了确立当权者推行新法的决心和勇气。这种决心和勇气对于确立一种新制度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所遇到的阻力可能会远远超出原先的设想,而新制度发挥作用又难免需要一定过程。如果不去扶植、去推动它,新制度就很容易夭折。事实上商鞅死后,他的改革差一点被废,如果不是秦惠王以及后世的君主继续推行新法,秦国是不可能日渐强大起来的。正是由于有了历代秦君近乎接力般对新法的大力支持,秦国才做到了“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充分发挥出了新制度的威力。
借鉴二:制度必须与合适的文化相结合才能最好地发挥效用。
轰轰烈烈的秦王朝在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声中灭亡了,秦始皇所设想的万世基业在他死后不到几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有人可能不禁要问:一种新制度下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何以如此脆弱?答案其实很简单:制度并不能包揽一切。易中天在书中总结秦亡的原因是“失之在政,不在于制”(他引用了柳宗元《封建论》中的观点)。秦顺应了历史潮流,却没有满足人民需求,在整个制度的运作上充满了血腥暴力,于是秦亡了;而汉仅仅是把“硬打压”变成“软控制”,整个局面竟为之一变,出现了文景之治。这足以说明制度需要合适的文化来辅佐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对旧文化是压制的,汉武帝独尊儒术,对旧文化是引导的。这种引导最终使儒家文化凸显出来,成为支持帝国制度的精神支柱,使这套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个原理在企业中一样适用。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只是去确立一些规章制度而不去主动构建适应这种制度的企业文化,那么这种制度要么成为一纸空文,在实践中难以实施,要么就是这种制度在强制施行过程被多数人所反对,最终不得不放弃。
借鉴三:任何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任何制度在实践过程中也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何况外界环境也并非一成不变,今天相对完美的制度明天未必一样完美,所以制度必须根据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修改和完善。还是以帝国制度为例,两千多年间,它的修修补补就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易中天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帝国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虽然易中天认为“越是精细齐备,就越是走向死亡”(这与钱穆的看法极为相似),但完善制度的好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当时还没有一种新制度可以完全替代旧制度的情况下,对原有制度的不断补充完善就是组织延续生命的最佳方式。对一个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在企业运作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些制度条文完全脱离了实践,或者是无法满足实践的需要,有关人员就应该勇于变更相应的制度,努力在原有的框架下进行修改和补充,使之臻于完善,这才能使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运作状态。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发现另一种制度具有更明显的优势时,甚至要不惜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这才是一个企业永葆青春的秘诀。
借鉴四:制度变革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中国历史上堪称比较重大、具有划时代性质的制度变革主要有商鞅变法、熙宁变法和戊戌变法。除第一项变法成功之外,后两项变法最终都失败了。为什么明明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变法却最终没有能够成功?易中天解释为“王朝已走投无路,帝国已病入膏肓。”这显然是过于悲观了。事实上,熙宁变法和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改革者缺乏耐心和试验。王安石和康有为欲效法商鞅,依靠政府领导的强力来推行新法,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缺乏相应灵活的措施,这是导致变法失败的直接原因。因为任何制度的大变革都必须要先解决一个关键性的问题:新制度到底好在哪里?这就要求新制度在全面实施之前必须通过充分的验证,先让一小部分人体会到新制度的魅力,再影响更多的人,最后被大多数人所认可,接着才给予全面实施。而要做到这一点,改革者的耐心和技巧必不可少。虽然在企业规模不大的情况下,依靠领导的权力强行推动,改革也可能获得成功(如秦国),但一定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商鞅的车裂结局就是证明)。只有推动改革者拥有了耐心,懂得去用合适的方式方法不断地影响更多的人,使推动改革的力量越来越大,改革的基础才能更牢固,也更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借鉴五:抱残守缺,组织将与制度一起埋葬。
戊戌变法失败了,与它一起埋葬的还有整个清王朝。尽管这个王朝如易中天所说无宦官擅权(如明),无外戚乱政(如汉),无山河破碎(如晋),无藩镇割据(如唐),无王纲解纽(如隋),无民不聊生(如秦),也没有大面积的国土沦丧(如宋),它的皇帝整体素质也如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所说是比较高的,但最终没有人能挽救它失败的命运。易中天说,大清的民心之失不失在政治而失在制度,因为它没有能力进行自我革新,这是有道理的。机会一纵即逝,如果一个组织在制度出现问题时始终抱以敷衍的态度,对改革能拖就拖,以为袖手无为就能令矛盾自解,问题就只会越拖越大,最终成为这个组织的致命伤。现实中,我们也知道身边有很多企业“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它们中的多数都是因为企业内部因循守旧、暮气沉沉,最后,该淘汰的旧制度终于还是免不了被淘汰,不幸与它一起被淘汰的还有那个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辉煌和所有最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员工。
结束语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一书中延续了他在《帝国的惆怅》里一贯的悲观主调,认为“帝国制度自其创立之日起,就为自己留下了隐患,种下了胎毒,埋下了祸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易中天在书中的思路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任何一个制度都会有其与生俱来的缺陷,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能因为人总是要死的就不打针也不吃药。在这方面,悲天悯人解决不了问题,问题只能是在一步步探索和实践中解决。同时我们也应该发现,近代中国的衰落实际上是历史上多次改革不彻底或者不成功而造成的后遗症,这当然不能说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下改革就一定不能成功,事实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来促进文化的变迁反而能推动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如中国的改革开放)。所以,无论是国家也好,企业也罢,对待制度改革都一定要慎重,我们不仅需要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更需要改革的智慧和耐心。而只有我们拥有了这些,并不断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总结、去调整,我们才有信心断言,我们的这个组织终能焕发出它最璀璨的光芒。
六国论读后感
议论文300字左右,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古时的秦国最早也和其它战国列强一样,都是周武王灭商以后分封的诸侯,只不过当时远不如其它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临戎秋,立国条件非常恶劣,可以说危机感从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随在秦国国君身边,以后秦国西灭戎秋,南并陇蜀,扩充国土,休养生息,变法图强,致使国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过秦穆公其时称霸仅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讨伐不义,攘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问一问周朝九鼎有多重。
当时天下大势,周朝已是积贫积弱,诸侯实力却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问鼎中原统一中国之大事任谁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说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来的漫长岁月中,中原诸侯之间或安于现状不思发展,或因蝇头小利兵戈相见,或淫秽奢侈之风盛行,最终导致各国国力渐弱积重难返,而此时天下人心思定,连年征战百姓颠沛流离苦不堪言,都向往着能够远离战争,安居乐业。
而此时的秦国却由于百年来的招贤纳士轻徭薄赋,已是内有富足仓廪,外有勇将良相,秦国当时情状: 一是人才济济,百余年间,前有流落楚国云楚被秦人用五张羊皮换回遂得名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过秦论》一文被秦人追回成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张仪等可用之才,这些人都为秦国的强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支持。
二是军力强盛,当时的秦国军队被称做虎狼之师实不为过,据秦兵马俑研究来看,秦军排兵布阵进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连续射击的三排劲弩手,后有手持两米长枪能杀人于远处的五排步兵,辅以战车冲陷敌阵堪称所向无敌,况且当时秦国的政策得力奖惩严厉,军士杀敌原为奴隶的可以入籍为民,战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迁并获五金重奖,而临阵动摇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会被处,而且会祸及全家,以此军队对付已识书礼的中原诸强,实在是势如破竹。
三是国力大增,由于秦国当时地处西南,蜀中汉中平原因为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运营,已成为当时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国强国富民的政策,国力强盛便成为必然。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华上下五千年 秦灭六国 读后感
《秦灭六国》读后感 作文
作文《《秦灭六国》读后感》约900字左右,作者佚名,请您欣赏。公文易作文网荟萃众多优秀学生作文,如果想要浏览更多相关作文,请使用右侧或文章底部的作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本站作文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仅为同学们学习交流的习作,不能当作范文使用。
收藏本文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百度空间更多 >>
“历史的进程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像。”秦灭六国,英霸世界,一个好的制度对组织的影响之大就是事后看去,有时也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几年前我读《清史稿》,对其中一个故事印象极深。有一天顺治帝问他的大臣: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哪一个皇帝更优秀?一个大臣陈名夏说是唐太宗,顺治帝不赞同,他说:“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历代之君皆不及也。”可见制度的影响力甚至要远胜于个人魅力。
历史上这样看重制度的并不仅仅只有清世祖顺治帝。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国,一海内,法令由一统,去封建制而改郡县制,他便以为有了一套帝国制度,自己的家业就可以传之万世。他居然有如此自信!
作文《《秦灭六国》读后感》约900字左右,作者佚名,请您欣赏。公文易作文网荟萃众多优秀学生作文,如果想要浏览更多相关作文,请使用右侧或文章底部的作文搜索引擎进行搜索。本站作文虽然不乏优秀之作,但仅为同学们学习交流的习作,不能当作范文使用。
收藏本文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百度搜藏百度空间更多 >>
“历史的进程有时会超出人们的想像。”秦灭六国,英霸世界,一个好的制度对组织的影响之大就是事后看去,有时也会令人觉得不可思议。
几年前我读《清史稿》,对其中一个故事印象极深。有一天顺治帝问他的大臣:汉高祖、汉文帝、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哪一个皇帝更优秀?一个大臣陈名夏说是唐太宗,顺治帝不赞同,他说:“明太祖立法可垂永久,历代之君皆不及也。”可见制度的影响力甚至要远胜于个人魅力。
历史上这样看重制度的并不仅仅只有清世祖顺治帝。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灭六国,一海内,法令由一统,去封建制而改郡县制,他便以为有了一套帝国制度,自己的家业就可以传之万世。他居然有如此自信!
读秦灭六国的感捂
秦国在战国时候为山东六国因为是西陲边国而鄙视,但终将山东有才之人吸引而来,历经百年而将秦国一改而为第一强国,在七国争雄之中如同突然从山顶站起来的巨人一样。 这不禁让人为之一振,一则即使自身面临着很多不如别人的条件,处于劣势,可是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性来翻盘,让别人为之一惊,信心心态加上方法永远胜过现实。认清自己的劣势与优势,迅速观察并吸收别人的优势,并且用毅力与决心把别人的优势强势而恒久的贯彻在自己身上,则离改变当下不远了。
二则是 没有什么是无可救药的,记住这点无论别人怎样否定,一切都可以改变。
自己缺少的东西应该专门思索并加强的
1.在相当长的前期决断并且开始有所行动这点那个肖申克救赎内人做的最好
2.遇事不拖拉,在当下就得以解决,这点向张强学习
3.揣摩人心,谋求在细节处直击人心,向代喃喃学习
4.想到就应该勇敢去实施,我精细化,技术流化,将会是我一个标签,这应该向方剑学习
5.对人,应该去主动的搞好关心,最理想的状态是 无事时可以互相甩有话说,有事时乐意去帮助你,有冲突时,可以摆在台面讲而不用害怕得罪他。这点也向张强学习。
6.对领导应该能做到,说话不紧不慢,有理有据,坚定而温柔,这点向璟旭学习
二则是 没有什么是无可救药的,记住这点无论别人怎样否定,一切都可以改变。
自己缺少的东西应该专门思索并加强的
1.在相当长的前期决断并且开始有所行动这点那个肖申克救赎内人做的最好
2.遇事不拖拉,在当下就得以解决,这点向张强学习
3.揣摩人心,谋求在细节处直击人心,向代喃喃学习
4.想到就应该勇敢去实施,我精细化,技术流化,将会是我一个标签,这应该向方剑学习
5.对人,应该去主动的搞好关心,最理想的状态是 无事时可以互相甩有话说,有事时乐意去帮助你,有冲突时,可以摆在台面讲而不用害怕得罪他。这点也向张强学习。
6.对领导应该能做到,说话不紧不慢,有理有据,坚定而温柔,这点向璟旭学习
关于秦灭六国的评论,200字左右。急求,谢谢。
围魏救赵10多年后,即公元前342年,庞涓又带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攻韩。韩国也在进行着变法,正所谓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韩国在申不害的带领下,进行了变法,申不害注重军事方面的改革,训练了新军,可是申不害的变法不彻底,导致训练的新军外强中干。在庞涓的猛攻下,训练的几十万新军彻底打垮,损失惨重,韩国岂是魏国的对手,在庞涓的进攻下,韩国向各国求救。救援的还是齐国,主将还是田忌和孙膑,还是以前的方法,不过这次不是围魏救赵,而是围魏救韩了。这次的结果是魏军大败,连主将庞涓也自尽了!而此时的魏国庙堂仍然沉浸在霸主的梦境中,依然自大自狂!
这下秦国的机遇真正到来了,秦国又通过这几年的变法和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秦国可以真正的收复自己的河西之地了,继而可以东出函谷关和东方六国争雄了!
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商量下,决定由商鞅带领新军收复河西之地。这次魏国的主要将领是公子卬和龙贾,晋鄙,公子卬和龙贾不和,在这次战争中,魏国见识了秦新军的战力,明白了自己已铸成养虎为患的大错,可此时已晚,属于魏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大地将迎来一个新的霸主,只到这个霸主灭掉六国,这个新霸主就是秦国!
秦孝公不久变便去世了,接着商鞅被车裂,千古君臣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秦孝公亡之后,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实现了一个大的转变,有公变成了王。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张仪,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文王亡之后,其子嬴荡继位,史称秦武王,这位王喜欢和别人比力气,最后绝膑而死,英年早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王绝膑。秦武王亡之后,其弟秦昭襄王嬴则继位。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主在位时间最长的,昭襄王在位时,重用范雎和白起,司马错,继续远交近攻的国策,并且消灭了东周,消灭东周表明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秦孝文王嬴柱继位不久卒,秦庄襄王嬴楚继位,在位时间也不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嬴政的继位,为东方六国敲响了亡国的丧钟!嬴政继位初,大权旁落在相父吕不韦手里,随着嬴政的逐渐成长,他对吕不韦与母亲赵姬的事情越来越清楚,心里也越来越憎恨吕不韦!而吕不韦也渐渐地感觉到这一点,于是乎向赵姬推荐了嫪毐,推荐了嫪毐之后,才渐渐的从赵姬的手里摆脱出来!
嫪毐在赵姬的帮助下,得到了长信侯的爵位,慢慢的与相国吕不韦分庭抗礼!公元前238年,嫪毐发动兵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诛九族,嫪毐和赵姬的两个孩子也被秦王杀掉了。因为这件事,吕不韦也收到了严惩,因为秦法规定,被推荐的人如果违法,推荐人也要受到惩罚。而嫪毐正是吕不韦推荐给赵姬的,吕不韦被贬官,流放蜀地,时间不久,就饮鸩自尽,为后人留下了他的《吕氏春秋》。赵姬和吕不韦,嫪毐之间的淫乱事情,给秦王嬴政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秦始皇一生没有立皇后,可能与这些事情有关,生在帝王家,也有他的不幸!
相传吕不韦《吕氏春秋》写成之后,有人建议他把《吕氏春秋》改为《秦氏春秋》,告诫他为人处世要低调,这样才能长久,可吕不韦却没能听得进去。可不管怎么说,吕不韦对整个秦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扶持了秦王,为秦王扫六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定了嫪毐叛乱,流放了吕不韦之后,整个秦国被嬴政牢牢地掌控在了手里。他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王贲等优秀人才,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攻克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具体过程就不写了,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
面对悠悠青史,它能教会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月满则亏,一个容器只能装一升水,当它满的时候,也就是水减少的时候,甚至是容器破裂的时候,秦强大了那么多年,最终一统以后,仅仅维持了十几年。一个人也是这样,不可能一直处于事业的顶峰,当成功时,就应该愈加小心,这样才能维持成功更多的时间!一个家族也一样,不可能代代出伟人,也不可能代代都是庸人,这乃人间亘古不变的真理!
记得《大秦帝国》上,秦孝公问商鞅,秦国还是比魏国贫穷,我秦国的战力是否真的已经超过魏国,商鞅说,“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国力之魂在于,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只有官员和人民一条心,相亲相爱,根基才会牢固,祖国才会强大,这才是和谐社会的真正目的!
这下秦国的机遇真正到来了,秦国又通过这几年的变法和发展,国力越来越强大,秦国可以真正的收复自己的河西之地了,继而可以东出函谷关和东方六国争雄了!
在秦孝公和商鞅的商量下,决定由商鞅带领新军收复河西之地。这次魏国的主要将领是公子卬和龙贾,晋鄙,公子卬和龙贾不和,在这次战争中,魏国见识了秦新军的战力,明白了自己已铸成养虎为患的大错,可此时已晚,属于魏国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大地将迎来一个新的霸主,只到这个霸主灭掉六国,这个新霸主就是秦国!
秦孝公不久变便去世了,接着商鞅被车裂,千古君臣就这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秦孝公亡之后,秦惠文王嬴驷继位,实现了一个大的转变,有公变成了王。秦孝公在位期间,重用张仪,不仅打通了中原通道,而且夺取了魏国的河西郡和上郡,攻灭了巴蜀,占领了汉中,使秦国的领土面积骤然扩大了数倍。更重要的是,巴蜀、汉中与秦国的本土关中一样,是当时第一等的良田。
秦惠文王亡之后,其子嬴荡继位,史称秦武王,这位王喜欢和别人比力气,最后绝膑而死,英年早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武王绝膑。秦武王亡之后,其弟秦昭襄王嬴则继位。昭襄王在位时间是秦历代君主在位时间最长的,昭襄王在位时,重用范雎和白起,司马错,继续远交近攻的国策,并且消灭了东周,消灭东周表明了秦国一统天下的决心!
秦孝文王嬴柱继位不久卒,秦庄襄王嬴楚继位,在位时间也不长!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去世,13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
嬴政的继位,为东方六国敲响了亡国的丧钟!嬴政继位初,大权旁落在相父吕不韦手里,随着嬴政的逐渐成长,他对吕不韦与母亲赵姬的事情越来越清楚,心里也越来越憎恨吕不韦!而吕不韦也渐渐地感觉到这一点,于是乎向赵姬推荐了嫪毐,推荐了嫪毐之后,才渐渐的从赵姬的手里摆脱出来!
嫪毐在赵姬的帮助下,得到了长信侯的爵位,慢慢的与相国吕不韦分庭抗礼!公元前238年,嫪毐发动兵变,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诛九族,嫪毐和赵姬的两个孩子也被秦王杀掉了。因为这件事,吕不韦也收到了严惩,因为秦法规定,被推荐的人如果违法,推荐人也要受到惩罚。而嫪毐正是吕不韦推荐给赵姬的,吕不韦被贬官,流放蜀地,时间不久,就饮鸩自尽,为后人留下了他的《吕氏春秋》。赵姬和吕不韦,嫪毐之间的淫乱事情,给秦王嬴政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很大的创伤,秦始皇一生没有立皇后,可能与这些事情有关,生在帝王家,也有他的不幸!
相传吕不韦《吕氏春秋》写成之后,有人建议他把《吕氏春秋》改为《秦氏春秋》,告诫他为人处世要低调,这样才能长久,可吕不韦却没能听得进去。可不管怎么说,吕不韦对整个秦国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扶持了秦王,为秦王扫六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平定了嫪毐叛乱,流放了吕不韦之后,整个秦国被嬴政牢牢地掌控在了手里。他重用李斯,尉缭,王翦,王贲等优秀人才,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攻克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具体过程就不写了,这些大家都耳熟能详)
面对悠悠青史,它能教会我们许许多多的道理!月满则亏,一个容器只能装一升水,当它满的时候,也就是水减少的时候,甚至是容器破裂的时候,秦强大了那么多年,最终一统以后,仅仅维持了十几年。一个人也是这样,不可能一直处于事业的顶峰,当成功时,就应该愈加小心,这样才能维持成功更多的时间!一个家族也一样,不可能代代出伟人,也不可能代代都是庸人,这乃人间亘古不变的真理!
记得《大秦帝国》上,秦孝公问商鞅,秦国还是比魏国贫穷,我秦国的战力是否真的已经超过魏国,商鞅说,“财货丰厚,历来不是国力之魂,国力之魂在于,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只有官员和人民一条心,相亲相爱,根基才会牢固,祖国才会强大,这才是和谐社会的真正目的!
本文标题: 秦灭六国读后感100字以下(中华上下五千年 秦灭六国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800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