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飞宇《小说课》读后感毕飞宇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小说,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东西。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
毕飞宇《小说课》读后感
毕飞宇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同一篇小说,不同的人能读出不同的东西。这也是小说的魅力所在。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很值得一看。因为他的格局比较大,能比一般人读出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层的含义。
有人说许荣哲的《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小说课:偷故事的人》比毕飞宇的《小说课》精彩多了。可是我觉得,许荣哲书里讲得是小说写作的技巧,通俗一点就是小说写作的“套路”。而毕飞宇书里讲得是小说写作的艺术,还上升到了审美。如毕飞宇所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在展示他的阅读才华。
和小说的整体一样,人物描写其实是由两个半圆构成的,也就是两个层面,一半在叙事层面,一半在辅助层面,也就是钩沉。通过两个半圆来完成一个短篇,是短篇小说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双层面的小说都要比单层面的小说厚实一些,两个层面之间可以相互照应。
一般说来,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一件大事情要做,那就是小说人物的性格发育。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缘故,它是不允许的。正因为如此,我常常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体制,而不是小说的长短问题。说起短篇小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它不好写。其实,所谓的“不好写”恰恰来自小说的人物。一方面,短篇小说需要鲜活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短篇小说又给不了性格发育的篇幅,这就很矛盾了。我极端的看法是,短篇小说一旦超过了一万字几乎就没法看了,说明我们的能力达不到。第一,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短篇小说“在哪里”;第二,即使看到了,我们手上的能力没跟上。短篇小说真真正正的是手上的才华,我们必须要有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说写作可以通过许荣哲的小说技巧多练习,然后再通过毕飞宇的艺术审美升华。
有人说许荣哲的《小说课:折磨读者的秘密》、《小说课:偷故事的人》比毕飞宇的《小说课》精彩多了。可是我觉得,许荣哲书里讲得是小说写作的技巧,通俗一点就是小说写作的“套路”。而毕飞宇书里讲得是小说写作的艺术,还上升到了审美。如毕飞宇所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阅读是需要才华的,阅读的才华就是写作的才华。”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在展示他的阅读才华。
和小说的整体一样,人物描写其实是由两个半圆构成的,也就是两个层面,一半在叙事层面,一半在辅助层面,也就是钩沉。通过两个半圆来完成一个短篇,是短篇小说最为常用的一种手法。双层面的小说都要比单层面的小说厚实一些,两个层面之间可以相互照应。
一般说来,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都有一件大事情要做,那就是小说人物的性格发育。短篇小说由于篇幅的缘故,它是不允许的。正因为如此,我常常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体制,而不是小说的长短问题。说起短篇小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它不好写。其实,所谓的“不好写”恰恰来自小说的人物。一方面,短篇小说需要鲜活的人物性格;另一方面,短篇小说又给不了性格发育的篇幅,这就很矛盾了。我极端的看法是,短篇小说一旦超过了一万字几乎就没法看了,说明我们的能力达不到。第一,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短篇小说“在哪里”;第二,即使看到了,我们手上的能力没跟上。短篇小说真真正正的是手上的才华,我们必须要有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说写作可以通过许荣哲的小说技巧多练习,然后再通过毕飞宇的艺术审美升华。
重读毕飞宇《小说课》有感
最近一直在用语音重读毕飞宇老师《小说课》这本书。同时自己也在读他的短篇小说《叙事》。
现在就老师的书,谈谈自己的感受。
读老师的书感觉就是不一样。
读一般的小说,最多看文中的故事情节,看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故事发展,感情纠葛。吸引自己的往往是里面的爱恨情仇,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可是读毕飞宇老师的书,他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分析,一篇文章应该如何去读。
如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呐喊》,他要求大家,不仅要看一篇文章中的人物关系,还有看整本书之间的人物关系。一部短篇小说,看似独立的文章,其实其中之间有一定的勾连关系。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故乡》等相互之间不是没有联系,中间有一个的共性或者逐步深入的意味,先生是在一步步地告知大家,何为奴性,何为流氓性,以及何为“精神胜利法”,其实是在一步步唤醒人民,提高认知,先做好一个人,然后做真正强壮的中国人。
读毕飞宇老师对鲁迅文章的分析,感觉原来自己读鲁迅先生的书,都白读了,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鲁迅先生,原来有这么重大的价值观和力量意义在这里。原来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如此之大。
同时读毕飞宇老师的文章,感觉,原来读文章需要这样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发展,以及与相关文章的对比。应该说,对比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只要通过相近文章的对比,方知各自优劣。
由此可见,读“大家”的文章就是不一样,收获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对写作还是读书,都是质的提高,绝非走过程。这才是一个文学专业人士对文学的专业分析。
想读书,想写文章,毕飞宇的这部《小说课》都是绝佳的选择书,不读会遗憾终身,读了会受益无穷。
并且这部书,需要反复读,多次读。
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一时根本难以吸收,只有多读,常读,才能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知识。
很庆幸自己买了这本书。在读第二遍。
现在就老师的书,谈谈自己的感受。
读老师的书感觉就是不一样。
读一般的小说,最多看文中的故事情节,看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故事发展,感情纠葛。吸引自己的往往是里面的爱恨情仇,是一种看热闹的心态。
可是读毕飞宇老师的书,他是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来分析,一篇文章应该如何去读。
如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呐喊》,他要求大家,不仅要看一篇文章中的人物关系,还有看整本书之间的人物关系。一部短篇小说,看似独立的文章,其实其中之间有一定的勾连关系。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祥林嫂》《孔乙己》《故乡》等相互之间不是没有联系,中间有一个的共性或者逐步深入的意味,先生是在一步步地告知大家,何为奴性,何为流氓性,以及何为“精神胜利法”,其实是在一步步唤醒人民,提高认知,先做好一个人,然后做真正强壮的中国人。
读毕飞宇老师对鲁迅文章的分析,感觉原来自己读鲁迅先生的书,都白读了,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鲁迅先生,原来有这么重大的价值观和力量意义在这里。原来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如此之大。
同时读毕飞宇老师的文章,感觉,原来读文章需要这样分析,文章的结构、人物、发展,以及与相关文章的对比。应该说,对比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只要通过相近文章的对比,方知各自优劣。
由此可见,读“大家”的文章就是不一样,收获是实实在在的,不管是对写作还是读书,都是质的提高,绝非走过程。这才是一个文学专业人士对文学的专业分析。
想读书,想写文章,毕飞宇的这部《小说课》都是绝佳的选择书,不读会遗憾终身,读了会受益无穷。
并且这部书,需要反复读,多次读。
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一时根本难以吸收,只有多读,常读,才能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知识。
很庆幸自己买了这本书。在读第二遍。
毕飞宇《小说课》读书笔记2021-02-09
《小说课》2021-8
毕飞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2月第1版
我读小说读得多了,少说也有几百本了。但对如何阅读小说并不在行。最近研究如何阅读小说,有了新的思路。《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个观点,我觉得很值得研究。
第一,怎样讲故事跟讲的故事一样重要。
第二,小说是虚构的,是作者用语言虚构出来的。
第三,小说里的世界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第四,阅读小说时,我们除了关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之外,还要注意小说的腔调、风格等问题。
在以上这些观点的铺垫下,我读毕飞宇的《小说课》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我没有读《如何阅读一本小说》,那么我读《小说课》可能只注意到毕飞宇对小说内容的分析。而现在,我关注到他对小说更多因素的分析,例如小说的腔调、作者的风格、叙事的逻辑等等。
这本书收录的是毕飞宇在多所大学中关于具体小说作品的评论讲座文稿。涉及到的作品有《促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红楼梦》(片段)《项链》《布莱克·沃滋沃斯》《故乡》《杀手》《受戒》和自己写的《玉秀》。
我发现,作为一名小说家,他对小说作品有不少独特的看法。例如,他认为蒲松龄的《促织》是一篇伟大的史诗性的作品,因为它尽管只是描写了一只普通的昆虫,但却展现了大明帝国的全景。又例如,他分析莫泊桑的《项链》,他不认为这是一篇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的作品,而是从马蒂尔德两夫妇买项链还项链,以及他们花了十年艰苦劳动去还债的这个情节中看到了莫泊桑当时社会的一个美好状况——对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
但我觉得分析小说,最难的是对作者腔调和小说风格的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都是比较清晰实在的。而作者的腔调和小说的风格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你在读小说的时候隐隐约约能感受得到,但说不清楚。而毕飞宇在这方面的感受力比较强。
例如他分析奈保尔的《布莱克·沃滋沃斯》,他提炼出作者的风格是“寓谐于庄”,语言风格是温情、俏皮、欢乐的,同时还有含蓄深沉。
又例如他分析鲁迅的《故乡》时认为,鲁迅的腔调是“冷”,说他“很冷,很阴,还硬,像冰,充满了刚气”。他还用巴金的滚烫、张爱玲的冷与鲁迅进行异同的比较。鲁迅的“冷”来自于他的“克制”,对小说中国人的流氓性和奴性的克制的表现。
还有就是汪曾祺的《受戒》。以前我读汪曾祺的小说,觉得他的小说非常具有特点。但我说不清楚那种感觉。而毕飞宇把汪曾祺的风格特点说得比较清楚,说出了我心中的感觉。他说汪曾祺的小说讲究腔调和趣味。他继承了平和、冲淡、日常的中国传统美学趣味。他的腔调是戏谑的,类似于幽默,会让人“会心”一笑的体量很小的幽默。他的小说故事没有什么情节,文本“轻逸”“唯美”。
我觉得以后我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要试图去感受并分析作者的腔调、风格这些比较虚的问题。
2021年2月9日星期日
毕飞宇,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2月第1版
我读小说读得多了,少说也有几百本了。但对如何阅读小说并不在行。最近研究如何阅读小说,有了新的思路。《如何阅读一本小说》的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几个观点,我觉得很值得研究。
第一,怎样讲故事跟讲的故事一样重要。
第二,小说是虚构的,是作者用语言虚构出来的。
第三,小说里的世界有其内在的逻辑性。
第四,阅读小说时,我们除了关注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之外,还要注意小说的腔调、风格等问题。
在以上这些观点的铺垫下,我读毕飞宇的《小说课》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我没有读《如何阅读一本小说》,那么我读《小说课》可能只注意到毕飞宇对小说内容的分析。而现在,我关注到他对小说更多因素的分析,例如小说的腔调、作者的风格、叙事的逻辑等等。
这本书收录的是毕飞宇在多所大学中关于具体小说作品的评论讲座文稿。涉及到的作品有《促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红楼梦》(片段)《项链》《布莱克·沃滋沃斯》《故乡》《杀手》《受戒》和自己写的《玉秀》。
我发现,作为一名小说家,他对小说作品有不少独特的看法。例如,他认为蒲松龄的《促织》是一篇伟大的史诗性的作品,因为它尽管只是描写了一只普通的昆虫,但却展现了大明帝国的全景。又例如,他分析莫泊桑的《项链》,他不认为这是一篇批判资本主义的虚伪、贪婪的作品,而是从马蒂尔德两夫妇买项链还项链,以及他们花了十年艰苦劳动去还债的这个情节中看到了莫泊桑当时社会的一个美好状况——对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
但我觉得分析小说,最难的是对作者腔调和小说风格的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都是比较清晰实在的。而作者的腔调和小说的风格是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你在读小说的时候隐隐约约能感受得到,但说不清楚。而毕飞宇在这方面的感受力比较强。
例如他分析奈保尔的《布莱克·沃滋沃斯》,他提炼出作者的风格是“寓谐于庄”,语言风格是温情、俏皮、欢乐的,同时还有含蓄深沉。
又例如他分析鲁迅的《故乡》时认为,鲁迅的腔调是“冷”,说他“很冷,很阴,还硬,像冰,充满了刚气”。他还用巴金的滚烫、张爱玲的冷与鲁迅进行异同的比较。鲁迅的“冷”来自于他的“克制”,对小说中国人的流氓性和奴性的克制的表现。
还有就是汪曾祺的《受戒》。以前我读汪曾祺的小说,觉得他的小说非常具有特点。但我说不清楚那种感觉。而毕飞宇把汪曾祺的风格特点说得比较清楚,说出了我心中的感觉。他说汪曾祺的小说讲究腔调和趣味。他继承了平和、冲淡、日常的中国传统美学趣味。他的腔调是戏谑的,类似于幽默,会让人“会心”一笑的体量很小的幽默。他的小说故事没有什么情节,文本“轻逸”“唯美”。
我觉得以后我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要试图去感受并分析作者的腔调、风格这些比较虚的问题。
2021年2月9日星期日
本文标题: 毕飞宇的小说课读后感(毕飞宇《小说课》:让你我知道 牛人的牛作牛在哪儿)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770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