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题读后感怎样解题读后感如下:波利亚(1887-1985)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因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他对数学思维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入...
怎样解题读后感
怎样解题读后感如下:
波利亚(1887-1985)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因长期从事数学教学,他对数学思维的一般规律有着深入的研究。这本开拓思维的《怎样解题》就是其研究成果的总结,并因此而畅销全球。
作者认为一个重大的发现可以解决一道重大的难题,而在解答任何一道题目的过程中,也会有点滴的发现。
这句话颇有现实意义,人如果缺乏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发现题目的本质,就无法摒弃无关紧要的繁琐条件和层层陷阱,就无法抓住问题的关键,因此也就无从下笔解答题目了。
作者也认为当你解答的题目并不陌生,有些似曾相识的时候可能会不以为然,但你若因此而感到有兴趣,并被好奇所激发时,你的创造力将被激起,并被发挥出来;特别是如果你用自己独一无二的方法做出时,你将饱含成就感。
作者建议我们不要只做一些简单的基础题,它只会扼杀我们对数学的热情;也别一味地做变态级的难题,那样会打击我们的自信心。
虽然在我看来,此书的实践性不及一般的教辅书,但其对数学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快速、有效地解题,有着一针见血的指导作用。
作者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活泼、生动、通俗的散文写法,阐述了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作者在此书中还提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观点:学好数学不只在于练习、操作、演算,最重要的是从心底萌发出的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与自我归纳理解后的解题思路。
读完全书,我最深的感受是我也爱上了数学。数学不仅是通向工程、技术的必由之路,它还充满着乐趣。
怎样解题简介:
《怎样解题》是由著名美国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所写得一部经久不衰的畅销书,虽然它讨论的是数学中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但是对在其他任何领域中怎样进行正确思维都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本书围绕“探索法”这一主题,采用明晰动人的散文笔法,阐述了求得一个证明或解出一个未知数的数学方法怎样可以有助于解决任何“推理”性问题——从建造一座桥到猜出一个字谜。
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尝到了本书的甜头,他们在本书的指导下,学会了怎样摒弃不相干的东西,直捣问题的心脏。
《怎样解题》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怎样解题》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乔治·波利亚是当代杰出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从1944年起,他连续出版了:《怎样解题》、《数学与似真推理》、《数学的发现》,都成为世界名著。
特别是《怎样解题》一书,书中给出了“怎样解题”表,按这张表的程序去思考,可以使学生“不仅试图去弄清楚这个或那个问题的解答,而且要了解这个解答的出发点与方法”。(见第一版序言),这对于解题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帮助的。
用“怎样解题”表提供的思考程序,我们对初二上学期15名数学“学困生”进行实验,经过半年时间,绝大多数同学都有显著提高(我们这里谈“学困生”的,是指数学成绩落后,智力水平正常的学生)。
“怎样解题”表共分四个大部分: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对于第一部分,即未知数是什么?已知数据是什么?条件是什么?等学生是容易分清的。而对于第四部分,除“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外,其余的问题大部分学生不容易做到,故我们的重点在二、三部分。结合“学困生”的特点,我们主要在下述的三个方面有所侧重。
一、回到基础,强化类比
在“拟定计划”中,大部分学生对于“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都回答不上来,因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太差了,要想实现波利亚的程序,就必须首先回到基础,教师帮助学生把基本问题弄清楚。例如,在讲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应该不厌烦地把小学阶段就应该掌握的倍数关系、行程关系等再交待给学生,然后再按彼利亚的解题程序启发学生想下去。
回到基础只是补上知识的缺欠,其真正目的在于强化类比,在《数学的发现》第一卷的序言中,波利亚说:“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学到它。”模仿即是类比。
而“拟定计划”中的许多揭示语言,实际上都是让学生去学会类比,故我们在实验中,更强调对学生的类比能力的培养。
二、同学讨论,教师点评
这种讨论并不是盲目的,效果好坏关键看教师设计的讨论题目与程序,看其是否符合波利亚的基本观点,而且应该是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的,每讨论之前都有5名同学做重点准备,做核心发言人。
让学生讲出来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讲述而发现波利亚解题程序的贯彻情况,是否每一步都真正理解了?理解是否有偏差?主要差在哪里?及时地将他们引向正确的思路。
在讨论中,一个学生的任何一点微小的进步,教师都应该及时发现、及时表扬,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前面两点做法对保证“拟定计划”和“实现计划”是缺一不可的。在“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这个问题上,对好学生而言,是轻而易举的,但对差生而言,却是很难做到的,故在教学中还应当做到下面的一点。
三、学习习惯的规范
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其非智力因素起主要作用,大部分同学都注意力不集中、马虎严重,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制订不同的调整方案,帮助他们分析马虎的原因及克服马虎的正确方法,制订若干小目标,让他们感到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应用波利亚的解题程序来转化“学困生”,仅仅按照“怎样解题”表去一步步实施是不够的,教师必须读懂作者在文章开始时提到的几本书,弄清波利亚得出的每一个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补充,活学活用。
用波利亚的解题程序来转化“学困生”,我们只不过是初步尝试,在波利亚的观点越来越被人们接受的今天,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教师投身于这方面的研究,以取得更好效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