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德之效“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所以有道的圣人不会无事生非、睚眦必报、好高骛远、狂妄自大,而是简单无为、以德报怨、...
谦德之效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会无事生非、睚眦必报、好高骛远、狂妄自大,而是简单无为、以德报怨、脚踏实地、谦虚处下,故能成就其伟大事业与人生。
此是对本段的总结,谦虚处下是成功之关键。谦虚处下而不狂妄自大,故能化繁为简、自在无为,大度包容、以德化人,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了凡四训》说得好,人断恶修善积累福报,好比木桶盛水,如果没有结实的铁箍,木桶难免破散,水自然会流光。而此铁箍就是谦德。如无谦德,成功就可能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第七章亦有句式相同的句子,“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私故能成其私,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不什么故能什么,这跟世间的思维刚好相反,却是宇宙的法则。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会无事生非、睚眦必报、好高骛远、狂妄自大,而是简单无为、以德报怨、脚踏实地、谦虚处下,故能成就其伟大事业与人生。
此是对本段的总结,谦虚处下是成功之关键。谦虚处下而不狂妄自大,故能化繁为简、自在无为,大度包容、以德化人,脚踏实地、步步为营。《了凡四训》说得好,人断恶修善积累福报,好比木桶盛水,如果没有结实的铁箍,木桶难免破散,水自然会流光。而此铁箍就是谦德。如无谦德,成功就可能前功尽弃、功败垂成。
第七章亦有句式相同的句子,“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私故能成其私,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不什么故能什么,这跟世间的思维刚好相反,却是宇宙的法则。
谦德之效(二)谦光可掬
谦德之效(二)谦光可掬
海上龙腾
经过多次考试,了凡看到一些即将发达的考生,他们身上焕发着谦虚的光芒。福有福始,吉有吉兆。谦光正是福始和吉兆,预示着上天的保佑。
辛未年,了凡赴省城参加举人考试,县里参加考试的10人之中,有一名考生叫丁敬宇,年纪最小,态度也非常谦虚。通过一路的观察了解,了凡认为丁敬宇必登科第,同行的好友听了了凡的判断,就问道:你怎么知道呢?
了凡回答说:惟谦受福。你看同行的十人之中,只有丁敬宇的表现是朴实稳重、不敢为先,只有丁敬宇的态度是恭敬待人、小心谨慎,只有丁敬宇的容量是受侮不答、闻谤不辨。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天地鬼神也会保佑他的,怎么会不发达的呢?
到了开榜,丁敬宇果然考中。
丁丑年,了凡赴京考试,与冯开之住在一起,他虚心自谦,容貌和顺,与幼时的习性完全不同。冯的好友李霁岩是正直诚实的人,李时常当面指出冯的错处,遇此,冯开之总是平心静气地接受指责,从来不反驳。了凡告诉冯开之:一个人若有福,一定会有福的苗头(福有福始);若有祸,也一定会有祸的兆头(祸有祸先)。只要此心保持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今年必定能登第。后来,冯开之果然考中了。
山东冠县人赵裕峰,不满20岁时就中了举人,后来多次考会试不中。他的父亲是嘉善县的主任秘书,赵随其父上任。到嘉善后,赵裕峰仰慕名士钱明吾的学问,便带自己的文章拜访,不想,钱先生看了后,拿笔直接把文章涂掉了。此时,赵并没有发怒,反而心服口服,赶紧修改文章。这样虚己用功的青年,实是少有。到了明年,赵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了凡在京城见到了夏建所,他态度谦和,虚怀若谷,身上散发着谦光。了凡对友人说:上天将使一个人发达,先开发他的智慧,然后开发他的福德。智慧开发后,浮华的人自然诚实,放肆的人自然收敛。夏建所的温和善良,正是他智慧的体现,福德将随之而来了。开榜之时,夏建所果然考中。
以上是了凡亲自经历的四个故事。了凡已掌握了相人之术,具备了孔先生的本领,能预测他人的吉凶祸福。
故事看似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谦虚的人散发着无形的光芒,与其相处的人能体会到这种光芒的巨大。生活中一定不能小瞧那些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人,不要看轻那些心平气和、从不发火的人。这些人有着福相,有着上天的保佑,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福星。
海上龙腾
经过多次考试,了凡看到一些即将发达的考生,他们身上焕发着谦虚的光芒。福有福始,吉有吉兆。谦光正是福始和吉兆,预示着上天的保佑。
辛未年,了凡赴省城参加举人考试,县里参加考试的10人之中,有一名考生叫丁敬宇,年纪最小,态度也非常谦虚。通过一路的观察了解,了凡认为丁敬宇必登科第,同行的好友听了了凡的判断,就问道:你怎么知道呢?
了凡回答说:惟谦受福。你看同行的十人之中,只有丁敬宇的表现是朴实稳重、不敢为先,只有丁敬宇的态度是恭敬待人、小心谨慎,只有丁敬宇的容量是受侮不答、闻谤不辨。一个人能做到这些,天地鬼神也会保佑他的,怎么会不发达的呢?
到了开榜,丁敬宇果然考中。
丁丑年,了凡赴京考试,与冯开之住在一起,他虚心自谦,容貌和顺,与幼时的习性完全不同。冯的好友李霁岩是正直诚实的人,李时常当面指出冯的错处,遇此,冯开之总是平心静气地接受指责,从来不反驳。了凡告诉冯开之:一个人若有福,一定会有福的苗头(福有福始);若有祸,也一定会有祸的兆头(祸有祸先)。只要此心保持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今年必定能登第。后来,冯开之果然考中了。
山东冠县人赵裕峰,不满20岁时就中了举人,后来多次考会试不中。他的父亲是嘉善县的主任秘书,赵随其父上任。到嘉善后,赵裕峰仰慕名士钱明吾的学问,便带自己的文章拜访,不想,钱先生看了后,拿笔直接把文章涂掉了。此时,赵并没有发怒,反而心服口服,赶紧修改文章。这样虚己用功的青年,实是少有。到了明年,赵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了凡在京城见到了夏建所,他态度谦和,虚怀若谷,身上散发着谦光。了凡对友人说:上天将使一个人发达,先开发他的智慧,然后开发他的福德。智慧开发后,浮华的人自然诚实,放肆的人自然收敛。夏建所的温和善良,正是他智慧的体现,福德将随之而来了。开榜之时,夏建所果然考中。
以上是了凡亲自经历的四个故事。了凡已掌握了相人之术,具备了孔先生的本领,能预测他人的吉凶祸福。
故事看似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谦虚的人散发着无形的光芒,与其相处的人能体会到这种光芒的巨大。生活中一定不能小瞧那些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的人,不要看轻那些心平气和、从不发火的人。这些人有着福相,有着上天的保佑,他们就是我们身边的福星。
谦德之效(四)造福由我
谦德之效(四)造福由我
海上龙腾
举头三尺有神明。想要趋吉避凶,完全由我作主。
只要我长存善心,约束自己,不动恶念,不做坏事,不得罪天地鬼神,并且要虚心谦慎,心平气和,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悯我,这样才是受福的根基。
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肯定不能担当重任。即使一时发达,也不会长久。
有见识的人,肯定不会有狭窄的肚量,也不会拒绝到手的福报。只有谦虚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得到无止境的进步。对于增长本领,提高技能,谦德是必不可少的。
古人说:有志于功名的人,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必得富贵。人的志向,就像树的根一样。树根吸收了养分,才会生出枝叶花果;人有远大志向,必须在每个念头上都要谦虚,在每件事情上都要与人方便,能做到这些,自然能感动天地鬼神。
因此,造福全由我自己(造福由我)。只要是真心努力,肯定能成功。现在,好多有志于功名的人,并没有真心,只是凭借一时的兴致罢了。兴致高了,就去追求一下,没兴致了,就停止追求了。
就像孟子对齐宣王说的:大王喜欢音乐,若是爱到了极点,齐国命运将会兴旺发达。但大王的喜欢音乐,只是追求一时的快乐,如果把追求快乐的心,推广到与民同乐,使老百姓都快乐起来,那齐国还会不兴旺吗?
因此,追求功名,也是一样,要把追求功名的心,推广到行善积德上,尽心尽力地去做,那命运和福报,都将由我决定。
海上龙腾
举头三尺有神明。想要趋吉避凶,完全由我作主。
只要我长存善心,约束自己,不动恶念,不做坏事,不得罪天地鬼神,并且要虚心谦慎,心平气和,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悯我,这样才是受福的根基。
那些骄傲自满的人,肯定不能担当重任。即使一时发达,也不会长久。
有见识的人,肯定不会有狭窄的肚量,也不会拒绝到手的福报。只有谦虚的人,才有机会接受教育,得到无止境的进步。对于增长本领,提高技能,谦德是必不可少的。
古人说:有志于功名的人,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的人,必得富贵。人的志向,就像树的根一样。树根吸收了养分,才会生出枝叶花果;人有远大志向,必须在每个念头上都要谦虚,在每件事情上都要与人方便,能做到这些,自然能感动天地鬼神。
因此,造福全由我自己(造福由我)。只要是真心努力,肯定能成功。现在,好多有志于功名的人,并没有真心,只是凭借一时的兴致罢了。兴致高了,就去追求一下,没兴致了,就停止追求了。
就像孟子对齐宣王说的:大王喜欢音乐,若是爱到了极点,齐国命运将会兴旺发达。但大王的喜欢音乐,只是追求一时的快乐,如果把追求快乐的心,推广到与民同乐,使老百姓都快乐起来,那齐国还会不兴旺吗?
因此,追求功名,也是一样,要把追求功名的心,推广到行善积德上,尽心尽力地去做,那命运和福报,都将由我决定。
袁了凡先生家训之----谦德之效
袁了凡先生的第四条家训“谦德之效 ”,阐述具有谦虚品德的人必有福报。
回顾了凡先生前三条家训:一是“立命之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积德行善;二是“改过之法”:“舍旧图新”,即行善举,必须先改正过错,否则善举不纯粹,其功难显;三是“积善之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必须懂得做善事的道理,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举。
因此,必须在懂得立命之学、掌握改过之法、懂得做善事的道理的情况下,才会有谦卑之心,才可具备谦虚品德,有了谦虚品德,福报自然就来了。
了凡先生在第四条家训“谦德之效 ”中,仍然是主要通过案例,阐述什么是谦德,拥有谦德品质的人的具体表现及如何造福自己。
本篇“谦德之效 ”开篇表达三层含义:①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即:宇宙间的整体,无论从“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均是抑满扶谦。②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中说:盈满必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就会带来收获;③ “予屦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了凡先生多次与人一起参加考试,发现那些快要发达的贫寒子弟,脸上一定有谦虚的光彩流露。
了凡先生用五个人的案例论证“谦德之效” :
----与了凡先生一起应试的人中有一位名叫丁宾,号敬宇,温和恭顺,诚恳忠实,不为人先,受到侮辱、遭人诽谤也不辩解,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等到发榜,果然中了进士。老子《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就是这个道理。
----了凡先生在京师时与冯开之住在一起,看到他虚怀若谷,神情庄重,完全改掉了幼年时狂傲不羁、锋芒毕露的习性。冯开之的朋友李霁岩心直口快,时常当面指责他的过失,他只是心平气和的谦虚接受,从不反驳。了凡先生便对他说:“福有福的根,祸有祸的先兆。心中谦虚,上天一定会相助的,老兄今年一定会考中及第的”。后来,冯开之果然考中。
----了凡先生认识一位叫赵裕峰(名光远)的人,此人二十岁就考中举人,以后多年都没有考中进士。后来,其跟随父亲到嘉善县任职。他非常仰慕当地一位博识之士钱明吾的才学,便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部否定,他不仅不怒,而且还心悦诚服,赶紧把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改正。赵裕峰谦虚,并且真诚恭敬有学之士,他才会进步。第二年就考中了。
----壬辰年,了凡先生进京觐见,遇夏建所先生,见他神情谦逊,对人恭敬有礼。了凡先生回去对朋友说:“凡是上天将要使某人发达的时候,在降福给他之前,先开启他的智慧。这个智慧一经开启,浮躁的人自然变得沉稳,放肆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夏建所这样温和,一定是上天启发了他。”后来发榜时,夏建所果然中了进士。
----江阴张畏岩,有才学,文章写得很好,在读书人之间也是很有名气的。甲午年参加南京乡试,结果考试没中,大骂主考官有眼无珠,发泄怒气。他见有一位道人在旁边微笑,又马上迁怒于这位道人。
道人说:“一定是你的文章写的不好。”
他说:“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
道人说:“听说写好文章,贵在心平气和,你满心怒气,怎么写得好文章?......”
张畏岩毕竟是读书人,立刻听懂道人的话,于是向道人道歉。
后来,道人又给张畏岩讲了积德行善、改变命运的道理,告诉他:谦虚,并不需要花任何钱财。三年之后,张畏岩果然考中。
了凡先生在本篇的最后说: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 并先引用了孟子的话: “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隐喻有志之士,只要志向坚定,为人谦虚,有朝一日,一定能够金榜题名。懂得谦虚、懂得礼让,才可能德才配位,才能获得福报。
最后,本人以 “满招损,谦受益” 与大家共勉。
【本人本次分享袁了凡先生四条家训,参考书箱是中华书局出版,尚荣、徐敏评注的《了凡四训》】
感谢您的阅读,祝平安喜乐!
回顾了凡先生前三条家训:一是“立命之学”:“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要积德行善;二是“改过之法”:“舍旧图新”,即行善举,必须先改正过错,否则善举不纯粹,其功难显;三是“积善之方”:“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必须懂得做善事的道理,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举。
因此,必须在懂得立命之学、掌握改过之法、懂得做善事的道理的情况下,才会有谦卑之心,才可具备谦虚品德,有了谦虚品德,福报自然就来了。
了凡先生在第四条家训“谦德之效 ”中,仍然是主要通过案例,阐述什么是谦德,拥有谦德品质的人的具体表现及如何造福自己。
本篇“谦德之效 ”开篇表达三层含义:①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即:宇宙间的整体,无论从“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均是抑满扶谦。②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中说:盈满必定招来损失,谦虚谨慎就会带来收获;③ “予屦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了凡先生多次与人一起参加考试,发现那些快要发达的贫寒子弟,脸上一定有谦虚的光彩流露。
了凡先生用五个人的案例论证“谦德之效” :
----与了凡先生一起应试的人中有一位名叫丁宾,号敬宇,温和恭顺,诚恳忠实,不为人先,受到侮辱、遭人诽谤也不辩解,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等到发榜,果然中了进士。老子《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为天下先”就是这个道理。
----了凡先生在京师时与冯开之住在一起,看到他虚怀若谷,神情庄重,完全改掉了幼年时狂傲不羁、锋芒毕露的习性。冯开之的朋友李霁岩心直口快,时常当面指责他的过失,他只是心平气和的谦虚接受,从不反驳。了凡先生便对他说:“福有福的根,祸有祸的先兆。心中谦虚,上天一定会相助的,老兄今年一定会考中及第的”。后来,冯开之果然考中。
----了凡先生认识一位叫赵裕峰(名光远)的人,此人二十岁就考中举人,以后多年都没有考中进士。后来,其跟随父亲到嘉善县任职。他非常仰慕当地一位博识之士钱明吾的才学,便带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访。钱明吾把他的文章全部否定,他不仅不怒,而且还心悦诚服,赶紧把自己的文章进行了改正。赵裕峰谦虚,并且真诚恭敬有学之士,他才会进步。第二年就考中了。
----壬辰年,了凡先生进京觐见,遇夏建所先生,见他神情谦逊,对人恭敬有礼。了凡先生回去对朋友说:“凡是上天将要使某人发达的时候,在降福给他之前,先开启他的智慧。这个智慧一经开启,浮躁的人自然变得沉稳,放肆的人自然会有所收敛。夏建所这样温和,一定是上天启发了他。”后来发榜时,夏建所果然中了进士。
----江阴张畏岩,有才学,文章写得很好,在读书人之间也是很有名气的。甲午年参加南京乡试,结果考试没中,大骂主考官有眼无珠,发泄怒气。他见有一位道人在旁边微笑,又马上迁怒于这位道人。
道人说:“一定是你的文章写的不好。”
他说:“你没有看过我的文章怎么知道不好?”
道人说:“听说写好文章,贵在心平气和,你满心怒气,怎么写得好文章?......”
张畏岩毕竟是读书人,立刻听懂道人的话,于是向道人道歉。
后来,道人又给张畏岩讲了积德行善、改变命运的道理,告诉他:谦虚,并不需要花任何钱财。三年之后,张畏岩果然考中。
了凡先生在本篇的最后说: “举头三尺,决有神明。” 并先引用了孟子的话: “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隐喻有志之士,只要志向坚定,为人谦虚,有朝一日,一定能够金榜题名。懂得谦虚、懂得礼让,才可能德才配位,才能获得福报。
最后,本人以 “满招损,谦受益” 与大家共勉。
【本人本次分享袁了凡先生四条家训,参考书箱是中华书局出版,尚荣、徐敏评注的《了凡四训》】
感谢您的阅读,祝平安喜乐!
《六项精进》读后感之谦虚篇
《了凡四训》第四篇“谦德之效”一开篇就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是只有吉兆没有凶兆的,那就是谦卦。谦卦卦体中,山峦原本高大,却处于地下,虽高而不显。象征着君子德行高远,而不自张扬。
稻盛塾长在《六项精进》里说:“我认为,谦虚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我发现这句论述里,“最”字后面,稻盛塾长是没有加“之一”俩字的,可见塾长对于“谦虚”的品质有多看重。
我们塾生朋友之间经常说,谦虚是具有很强实力和本领的人才能用“谦虚”的,感觉“谦虚”只是属于有较大才华、和较大成绩的人的专属品。但是,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体会是,“我慢”之心、“傲慢”之心是每个人时时都很容易冒出来的一个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是很细微的、不易察觉的“骄傲”之心,大多数情况下,跟这个人的实力和本领不一定有强关联。主要是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所以很容易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因此,我觉得,只有具备时时反省、念念反省的精神,才能让“我慢”之心不会轻易冒出来。
稻盛塾长说“谦虚很重要。这并非只针对成功后骄傲自大的人,要他们谦虚,而且是要求经营者在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始终”这两个字特别有分量。也许我们也能看到在历史里、生活中一个傲慢的人也能获得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往往只是一时的成功。一个人想要获得一时的成功,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达成。而一个人要获得持久的成功却一定需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有傲气,自然更需要有始终谦虚的品质。但是反过来说,越是不成功的人,也越需要持续磨练自己谦虚的品格,只有具备谦虚精神的人,别人才更愿意帮助你,也就是稻盛塾长经常说的“惟谦受福”,“不谦虚就不能得到幸福,能得到幸福的人都很谦虚。”
如果我们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对方在你的这个专业领域里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且不论他提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的意见,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提出这个问题的背后的原因、疑虑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也会知道如何以一种更加具有友好、包容,和建设性的态度来回应对方。
夫妻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因为夫妻之间过于熟悉对方,有时候很容易缺少一种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对方的底线,实际上夫妻间的交流,更加不能有“傲气”,因为“相敬”才能“如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呢?父母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对孩子大吼大叫,其实本质上也是存在着一种父母高高在上的“傲慢之心”,说到底,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谁也不比谁更高明,我们都是在前行的路上,没有必要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唯我独尊”不如“求同尊异”。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呢?老板未必每次都是对的,员工也一定不会处处不如你。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员工才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够人尽其才,才能够碰撞出工作的火花。
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呢?人对物是否也存在着“傲慢之心”呢?我们关车门的时候是不是总是用力过猛;我们是不是经常浪费粮食;我们是不是总是随意乱用纸张?人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所以缺少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很容易滋生傲慢之心,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其实人对于自己也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精力旺盛,吸烟酗酒、熬夜通宵、不注重生活规律,本质上也是对于自己具备一定身体本钱的一种傲慢而去挥霍。
傲慢之心人人皆有、时时皆有、处处皆有,谦虚、谦逊、谦卑之心弥足珍贵。谦,懂得像水一样谦下;虚,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有容乃大。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是一种智慧、谦虚是天道的一种表现。敬天爱人,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一卦是只有吉兆没有凶兆的,那就是谦卦。谦卦卦体中,山峦原本高大,却处于地下,虽高而不显。象征着君子德行高远,而不自张扬。
稻盛塾长在《六项精进》里说:“我认为,谦虚是最重要的人格要素”,我发现这句论述里,“最”字后面,稻盛塾长是没有加“之一”俩字的,可见塾长对于“谦虚”的品质有多看重。
我们塾生朋友之间经常说,谦虚是具有很强实力和本领的人才能用“谦虚”的,感觉“谦虚”只是属于有较大才华、和较大成绩的人的专属品。但是,我在工作、生活中的体会是,“我慢”之心、“傲慢”之心是每个人时时都很容易冒出来的一个问题,而且很多时候是很细微的、不易察觉的“骄傲”之心,大多数情况下,跟这个人的实力和本领不一定有强关联。主要是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自己的经验是正确的,所以很容易根据自己的认知和经验来轻易否定别人的意见。因此,我觉得,只有具备时时反省、念念反省的精神,才能让“我慢”之心不会轻易冒出来。
稻盛塾长说“谦虚很重要。这并非只针对成功后骄傲自大的人,要他们谦虚,而且是要求经营者在小企业成长为大企业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始终”这两个字特别有分量。也许我们也能看到在历史里、生活中一个傲慢的人也能获得成功,但是,这种成功往往只是一时的成功。一个人想要获得一时的成功,具备一定的能力和努力就可以达成。而一个人要获得持久的成功却一定需要“始终”保持谦虚的态度。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越是成功的人,越容易有傲气,自然更需要有始终谦虚的品质。但是反过来说,越是不成功的人,也越需要持续磨练自己谦虚的品格,只有具备谦虚精神的人,别人才更愿意帮助你,也就是稻盛塾长经常说的“惟谦受福”,“不谦虚就不能得到幸福,能得到幸福的人都很谦虚。”
如果我们自己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对方在你的这个专业领域里提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且不论他提的意见是否正确,我们不要轻易去否定别人的意见,而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他提出这个问题的背后的原因、疑虑是什么?这样我们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也会知道如何以一种更加具有友好、包容,和建设性的态度来回应对方。
夫妻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因为夫妻之间过于熟悉对方,有时候很容易缺少一种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对方的底线,实际上夫妻间的交流,更加不能有“傲气”,因为“相敬”才能“如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呢?父母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情,对孩子大吼大叫,其实本质上也是存在着一种父母高高在上的“傲慢之心”,说到底,如何做父母,如何做孩子,我们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之中,谁也不比谁更高明,我们都是在前行的路上,没有必要趾高气扬、唯我独尊。“唯我独尊”不如“求同尊异”。
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交流呢?老板未必每次都是对的,员工也一定不会处处不如你。平等对话、平等交流,员工才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够人尽其才,才能够碰撞出工作的火花。
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呢?人对物是否也存在着“傲慢之心”呢?我们关车门的时候是不是总是用力过猛;我们是不是经常浪费粮食;我们是不是总是随意乱用纸张?人以为自己是“万物之灵长”,所以缺少必要的敬畏之心,而很容易滋生傲慢之心,不能做到物尽其用。
其实人对于自己也是这样的,年轻的时候觉得自己精力旺盛,吸烟酗酒、熬夜通宵、不注重生活规律,本质上也是对于自己具备一定身体本钱的一种傲慢而去挥霍。
傲慢之心人人皆有、时时皆有、处处皆有,谦虚、谦逊、谦卑之心弥足珍贵。谦,懂得像水一样谦下;虚,像虚空一样包容万物、有容乃大。谦虚是一种美德、谦虚是一种智慧、谦虚是天道的一种表现。敬天爱人,才能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本文标题: 谦德之效读后感(《六项精进》读后感之谦虚篇)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536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