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送别诗读后感100字没有特别指定的诗,就是送别诗这种类型的,在线等!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
求送别诗读后感100字
没有特别指定的诗 就是送别诗这种类型的 在线等!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是一首借送别诗之题,寄寓自己高洁品德的诗。芙蓉楼之别是在一个阴雨的秋夜。诗人由江宁至镇江西北隅的芙蓉楼,饯别友人辛渐,写了这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集中写送客,点出送行的时间、地点。其中首句写雨夜饯别,二句写平明相送。而后两句转写自己的为人。其中第三句是写辛渐回洛阳,但诗人未写自己对洛阳亲友的关心,却转写“洛阳亲友”对自己的询问最后一句出人意外,不说彼此的思念之情.不说客居的感慨,单用“一片冰心在玉壶”做结,意在告诉友人,自己是决不会被功名、富贵所诱惑。诗人以“冰心”、“玉壶”作比,用以表达自己的纯洁高尚和清廉自守。
长亭送别读后感1100字
中华经典是一只车轮,时光是它的圆面,情感是它的骨架,正义是它的轴心。在历史的车道上,它滚滚向前,跳过欺骗的深沟,越过仇恨的高坎。在远方,它看见另一只倒伏的车轮,那就是懂它的人们,经典之所以传世,经久不衰。靠的就是懂它的人们。
——题记
桃花流水,一时多少爱恨情仇;岁月无情,折煞多少有情人!我手中执着《长亭送别》,顿生一番感叹。
《长亭送别》这折戏,刻画一位重情的少女———崔莺莺。她的执着,她的忠贞,令无数读者为之惊叹。在她眼里,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天真地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张生离开后,她“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只是“昏昏沉沉的睡”,独自拭去“重重叠叠的泪”……这样痴情的少女,自然打动了许多人,也包括我。但是,她留给我更多的是对于爱情的思考。
她是追求真爱还是精神空虚?作为相国的女儿,她从小锦衣玉食,衣食无忧。但物质生活满足的人,精神生活往往是空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要开始追求爱情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因此,她的爱是仅仅是对异性生活的向往。
她的爱是无私还是自私?一个贵族小姐,久居深宅大院,对百姓疾苦全然不知;而张生家境贫寒,需考取功名支撑门户。她却为满足私欲,不支持丈夫事业,要他陪伴自己。让自己爱的人放弃事业,这样的爱既不会幸福,也是十分自私的`。
她对张生的爱足够信任吗?张生临走之时,她说“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话是她发自内心的心声。她虽怕分离,但更怕张生中状元后,对她始乱终弃,追求更美丽的女人……也许这是一个女人的本性,但我认为这是崔莺莺狭隘的一面,对于自己爱过的男人如此不信任,这样的担心自然有些累,与其这样,何必在一起。
幸福的感觉可能是一瞬间产生的,但要想守护住幸福,却需要一生。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人可以没有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爱情,对于男人来说他们更不可能为爱沦陷,放弃自己的事业。一份真挚的爱情,或许并不需要多么美丽,只要有了彼此的爱与信任,平平淡淡的爱情也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女人绝不愿意嫁给一个没有追求的男人,所以,作为女人要明白,暂时的分别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团聚,暂时的痛苦只是为了未来的幸福,所以作为一位贤妻良母,不可过于注重霸占丈夫的身心,而应放手,让丈夫干一番大事业。
为了爱情而不要事业的男人是可悲的,为了爱情而一味苛求丈夫的女人是可怜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会拥有最美丽的人生!
如果你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中华经典就是那么一个天然质朴的地方,可以让你如同挑着扁担坐在落霞里那般从从容容,可以让你如同坐在屋前品茗般慢条斯理。所以,为了充实自己,读中华经典吧!为了发扬中华文明,读中华经典吧!
呼吸着,静默着,品味着。
——题记
桃花流水,一时多少爱恨情仇;岁月无情,折煞多少有情人!我手中执着《长亭送别》,顿生一番感叹。
《长亭送别》这折戏,刻画一位重情的少女———崔莺莺。她的执着,她的忠贞,令无数读者为之惊叹。在她眼里,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天真地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张生离开后,她“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只是“昏昏沉沉的睡”,独自拭去“重重叠叠的泪”……这样痴情的少女,自然打动了许多人,也包括我。但是,她留给我更多的是对于爱情的思考。
她是追求真爱还是精神空虚?作为相国的女儿,她从小锦衣玉食,衣食无忧。但物质生活满足的人,精神生活往往是空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要开始追求爱情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因此,她的爱是仅仅是对异性生活的向往。
她的爱是无私还是自私?一个贵族小姐,久居深宅大院,对百姓疾苦全然不知;而张生家境贫寒,需考取功名支撑门户。她却为满足私欲,不支持丈夫事业,要他陪伴自己。让自己爱的人放弃事业,这样的爱既不会幸福,也是十分自私的`。
她对张生的爱足够信任吗?张生临走之时,她说“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话是她发自内心的心声。她虽怕分离,但更怕张生中状元后,对她始乱终弃,追求更美丽的女人……也许这是一个女人的本性,但我认为这是崔莺莺狭隘的一面,对于自己爱过的男人如此不信任,这样的担心自然有些累,与其这样,何必在一起。
幸福的感觉可能是一瞬间产生的,但要想守护住幸福,却需要一生。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人可以没有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爱情,对于男人来说他们更不可能为爱沦陷,放弃自己的事业。一份真挚的爱情,或许并不需要多么美丽,只要有了彼此的爱与信任,平平淡淡的爱情也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女人绝不愿意嫁给一个没有追求的男人,所以,作为女人要明白,暂时的分别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团聚,暂时的痛苦只是为了未来的幸福,所以作为一位贤妻良母,不可过于注重霸占丈夫的身心,而应放手,让丈夫干一番大事业。
为了爱情而不要事业的男人是可悲的,为了爱情而一味苛求丈夫的女人是可怜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会拥有最美丽的人生!
如果你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中华经典就是那么一个天然质朴的地方,可以让你如同挑着扁担坐在落霞里那般从从容容,可以让你如同坐在屋前品茗般慢条斯理。所以,为了充实自己,读中华经典吧!为了发扬中华文明,读中华经典吧!
呼吸着,静默着,品味着。
古诗读后感50字
这是一首送别诗。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既写出了友人的去向,又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三、四句,写的是自己,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构思新颖,委屈、怨恨之情含而不露。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一片冰心在玉壶”是诗眼,但历来人们都认为“玉壶”与“冰心”一样,都指人的品德美好,这不符合实际。“玉壶”具有多义性,它可以指酒壶、月亮、灯、滴漏等。把“玉壶”解释为酒壶,既是推杯换盏时的谐谑,也极符合王昌龄当时的心态。全诗音调谐美,诗风沉郁,又采用问答形式,别开生面。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象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送友人 的读后感 谢谢啦
也许,谁都会有送别的经历,可这个人,在你心里分量如何?只有分别时,才能知晓。——题记
这日子终于来了,终于,我最好的朋友,也不得不和我分开了。心中有泪却流不出,只能缓缓滑回心里,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只能送上一个复杂的眼神。
青翠地山峦横在城郭之北,我对你的思念却仿佛还不止这些,山的雄壮,我全然不顾。围绕着东城的流水,波光粼粼,你是否也像这流水,有朝一日仍会返回呢?此地此刻一别,您就像那孤蓬一般,远行万里了。蓝天上,雪白的云浮起,飘忽不定。您游子的的心,是否也像这浮云一样呢?也许,只有缓缓降下的落日,才能理解我对你依依不舍的故人之情了。终于,你真的要走了,挥了挥手,我们从此告别。您骑的那匹离群马萧萧长鸣,似乎也久久不忍离去。
落日,将你的身影拖得好长,好长。树叶沙沙的响着,夕阳下的那副剪影,逐渐的变小了,一点一点,终于,消失了。这不能阻止我对你的思念,于是,在纸上,倾泻而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让我们把这份思念深深地藏在心里,直到重逢。
这日子终于来了,终于,我最好的朋友,也不得不和我分开了。心中有泪却流不出,只能缓缓滑回心里,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只能送上一个复杂的眼神。
青翠地山峦横在城郭之北,我对你的思念却仿佛还不止这些,山的雄壮,我全然不顾。围绕着东城的流水,波光粼粼,你是否也像这流水,有朝一日仍会返回呢?此地此刻一别,您就像那孤蓬一般,远行万里了。蓝天上,雪白的云浮起,飘忽不定。您游子的的心,是否也像这浮云一样呢?也许,只有缓缓降下的落日,才能理解我对你依依不舍的故人之情了。终于,你真的要走了,挥了挥手,我们从此告别。您骑的那匹离群马萧萧长鸣,似乎也久久不忍离去。
落日,将你的身影拖得好长,好长。树叶沙沙的响着,夕阳下的那副剪影,逐渐的变小了,一点一点,终于,消失了。这不能阻止我对你的思念,于是,在纸上,倾泻而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此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面?让我们把这份思念深深地藏在心里,直到重逢。
古诗读后感怎么写?
古诗词里的春天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春天是古代文人吟咏得最多的节候,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多愁善感的秉性也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涌现的春天诗词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早在《诗经》时代,诗人们就开始吟咏春天。“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女子在一个美好的春日里出门采桑的情形,而“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描写的则是一个迟来的春天,但草木花鸟将春天装点得异常美丽,一群采蒿女子一边欣赏春色,一边快乐地劳动。
当春天挣脱冬的寒冷悄悄降临时,总是先在大地上留下星星点点的征候和信息,这微妙的变化逃不过诗人的眼睛。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吴均的“春从何处来,拂水复惊梅”、沈约《泛永康江》中的“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杜审言的“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白居易的“柳色早黄浅,水文新绿微”,山光、树影、水色稍稍露出了一点春意,诗人即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些诗歌表达出了发现的惊喜、希望的喜悦。
但其实,最先感受到春天信息的并不是人,而是沉睡于自然怀抱、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花木鸟虫,这一点被喜欢翻新的宋人发现了,他们吟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这是将鸭子和草木拟人化了,但我更觉得,这是诗人将自己拟物化了。
虽然早春的景致不及仲春那般繁花似锦,却也别有一番风味。韩愈甚至认为这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杨巨源也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城东早春》)不过,后者认为“诗家清景在新春”的原因是“上林花似锦”时人太多了,到时看的恐怕不是风景,而是人头。
但不管怎样,繁花似锦更能代表春天,春深似海的日子更能吸引诗人们赞叹的目光,且看宋庆历七年(1047)暮春滁州市民游山的情形:“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春风动春心,流目瞩山林。山林多奇采,阳鸟吐清音”(《子夜四时歌•春歌》),这是山林的春;“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无名氏《鹧鸪天》),这是城郊的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这是乡村二月的春;“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刘克庄《莺梭》),这是都市三月的春。宋祁在《玉楼春》中道:“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为他赢得了“红杏尚书”的雅号,其实,“闹”又何尝不是人们对于春天的印象呢?朱熹也称:“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春日》)万紫千红才是春天呈给我们的面容。
不是所有人都像朱熹一样“等闲识得东风面”,春色总是捉迷藏般不肯轻易露出她的尊荣,于是,一些人便因寻春不遇而留下了遗憾:“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驾《雨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春色明明只一墙之隔,却又是那般遥不可及、撩人心怀。
春天是美好的,但古人面对美好,却是喜忧参半。“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里面已经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了,是由于风雨打落花朵而产生的伤感。但古人更多的忧伤却来自于离别、相思,“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李叔同《送别》),这是在最美好的春光里送别,却正应了王夫之的话:“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伤感却是倍增。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春天又是一个爱的季节。有多少爱的喜悦,就有多少爱的忧伤,就有多少爱而不得的思念之苦。所以古人才在诗里说:“春林花多媚,春鸟意多哀。春风复多情,吹我罗裳开”(《子夜四时歌•春歌》),“雪罢枝即青,冰开水便绿。复闻黄鸟声,全作相思曲”(王僧孺《春思》)。又在词里道:“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春天的脚步匆匆,九十天的花事终将结束,浪漫的古人对春天依依不舍,于是有了新的问题:“春天去了哪儿呢?”辛弃疾即感叹道:“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摸鱼儿》)黄庭坚寻不到春,却去痴痴地问黄鹂:“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清平乐》)而王观在送朋友南去的时候,嘱咐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白居易却在一次游览大林寺时,有了新的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大林寺桃花》)其实,大林寺的桃花还是要凋谢的,不知到那时,可爱的诗人还能去哪里寻找春天呢?其实,最好的方法还是叶采:“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暮春即事》)在闲坐读书的快乐中,竟不知春天已悄悄过去。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给大观园布置了一群花一般的女孩子,其中,“三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寓意颇为深刻,这正与古代诗人面对春天的态度和行为一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他们迎春、探春、惜春,或喜或悲,时歌时泣,有面对繁华时的喜悦、赞叹,也有面对凋谢时的无奈、悲叹。这一切,都被他们留在了透着草绿花香的古诗词里。诗言情、诗写志。学习古诗词,当然不是让我们仅仅体味古人的善感多愁,而更多地是让我们热爱自然、崇尚美好、陶冶情操、净化心性,激发昂扬向上的情素。
马运瑞
2021.03
本文标题: 送别读后感1(读王维《送别》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124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