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教育训育的基本问题读后感(读《活教育》有感)

发布时间: 2024-11-30 10:10:0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8

《活的教育》的读后感,“活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

活教育训育的基本问题读后感(读《活教育》有感)

《活的教育》的读后感

  “活的教育”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特长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点,也可以去锻炼,本领是锻炼出来的。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认为“我们就要顺着他这种天然的特性,加以极相当的辅助和引导,使他一天天进步,万不能从中有所阻碍或停滞,不使进步,把它束缚起来。”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则是: (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3)“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说:“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 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焕发师生的活力,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焕发师生的学习活力。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时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其次,“师生”和谐,充分参与。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与学的任务。“师生”和谐的关键是师生情感的沟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们接受信息渠道的“阀门”。因此,活的教育应当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结合。心理学家奥托指出:“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潜能,仅仅是每个人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思想主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让课堂学习成为孩子们自主展现自己自尊、自信、自强、自创的人格精神的平台。

  陶先生说:“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 “要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 那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积极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纳着无穷无尽的人类智慧,我们要复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东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达为一种活生生的、形象具体化的东西,才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因此在备课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无声的'变为有声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把教材中能够反映“变化”的内容,用生动的画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学生实际,分层次备课。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教育儿童,就要以儿童的力量为转移。有的儿童天资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儿童天资很钝,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备课中首先需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调查他们学习上的差异,在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后备课,并且要按学生能力差异分层次备课。分层备课不仅体现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了每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分层备课,要研究不同认识层次,不同个性特点儿童的“个性差异”,按他们的需要备课,这是“活的教育”对我们备课的更高要求。

  细细体会和理解陶先生关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论述,我们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对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填鸭式、注入式教育。面对教育现状,我们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愈来愈显示着它永恒的价值。可以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必将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而愈来愈焕发出它无比的生命活力。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潘华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他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同其他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有渊源关系的学说一样,活教育也是针对传统教育死板、僵化的弊端而提出的。他在《活教育发刊词》中,号召要把那种死气沉沉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陈鹤琴批评旧教育脱离自然和社会,脱离儿童生活,课程固定,教材呆板,只能培养书呆子。书本知识毕竟是间接的,与儿童的经验隔离得太远。活教育要有活教材,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对它们去学习。”他认为传统的课程科目本没有必要分得那么清楚,主张从儿童生活出发,对课程灵活地进行调整,使各科打成一片,贯通起来。
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一、教与不教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而是教学生学习。”
叶圣陶先生也说:“教,是为了不教。”
清代颜元说得好:“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
陶行知先生说:“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二、学与不学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他还对活教育与死教育作了十大区别的对比,读后感《《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
死教育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孩子作中心当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孩子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四、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五、以爱以德来感化孩子。
六、孩子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七、课程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孩子心理和社会需要来编订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以随时更改的。
八、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九、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十、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一、一切设施一切活动,教师(包括校长)是中心是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教师的活动。
二、教育的目的在灌输许多无意义的零星知识,养成许多无关重要的零星技能。
三、一切教学,集中在“听”,教师口里讲,孩子用耳听。
四、个人学习,班级教授。
五、以威以畏来约束孩子。
六、教师以个人主见来管理孩子。
七、固定的课程,呆板的教材,不问孩子能否了解,不管时令是否适合,只是一节一节地上,一课一课地教。
八、孩子呆呆板板,暮气沉沉,不好动,不好问,俨然像个小大人。
九、师生界限分明,隔膜横生。
十、校墙高筑,学校与社会毫无关系。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活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

活教育对现代学前教育的启示:学会重新审视学前教育的基本理念,了解时代发展趋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选择与儿童的生活实践相联系的课程内容,帮助儿童有效的理解教学活动的内容,要注重关注儿童的情感需要,帮助他们健全人格。

具体为以下几点: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是幼儿园完成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中必须达成的首要任务。陈鹤琴就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教师应提供适当的环境和教育的条件,应最大限度的发展儿童的潜力。

2、挖掘与儿童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程内容

陈鹤琴强调让儿童融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他提出的五指教学活动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及时的设计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可以同时对儿童的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给予有效的改正,帮助儿童规范他们的行为。

3、关注儿童的情感与人格塑造

我们在关注儿童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儿童情感、人格的变化,《纲要》中所倡导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关注幼儿需要和情感交流为切入口。积极的情感影响着幼儿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潜能的发挥。

本文标题: 活教育训育的基本问题读后感(读《活教育》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797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写一篇暑假读一本好书的读后感(暑假必读书籍读后感(10篇))聪明妈妈的故事读后感(母亲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