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门第》观后感,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为...
电视剧《门第》观后感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电视剧《门第》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电视剧《门第》观后感 篇1看完《门第》这部电视剧,意犹未尽,美好的结果总是那么短暂,经历如此多的磨难与痛苦,最后终于得以消停一阵子,至少会有个短暂的好结果!观众都希望能见到罗小贝与春生有美好的结果,但是不太明确,导演着实吊人胃口!
人物1:完美女性罗小贝
当代知识女性的代表,学历高、素质高、家庭背景甚好,为大众男性梦寐以求的女郎!当故事开始的时候,咋一看,罗小贝真不太好看,但越到后面,观赏性越佳,越觉得非常得漂亮,一种难以诉说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着人!在罗心中深藏着两份爱,一是春生,另一个则是马小龙,至于对哪一个爱得更深,我觉得是后者,她与马小龙经历了青春最美好时期的恋爱,而且互相把自己给了对方,感情升级!马小龙可以是说小贝一生中的the one,若没有其母亲的苦苦阻拦,他们的感情以及婚姻肯定会是很幸福的,但世事弄人,未能终成眷属!在小贝见马小龙的最后一面时,透露了自己内心深埋的情感,“没有能比你给我更好的爱”,说这话时不能排除当时糟糕的婚姻生活,但原配始终是原配,第一次往往更能给人刻骨铭心的感情!在小贝看来,马小龙在面临选择时的犹豫,面对私奔时缺乏的勇气,让她对爱情产生失望!春生一直活在小贝的心中,从小一起长大,互生情愫实属自然之理!可能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爱情!春生落榜,小贝考取大学,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小贝因此觉得与春生之间差距感越来越大,没有在一起的可能性!其实不然,在笔者看来,当时社会的现实度远没有现在复杂,而且相信罗爸对小贝的教育也应该是向着内心真善美方向发展的,两家从小关系甚好,所以应该不会有看不起或者排斥的心理!更多的则应该是她对春生感情的不确定性,不明确自己对春生真实的感情,以至于迟迟犹豫,未能给春生答案,也未能接受马小龙!
春生的生活其实并不是罗小贝想要的,在这点上,确实存在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与小龙分手后,剧情发展极为迅速,小贝转而接受春生的求爱,一方面是因为自己遭到了小龙的背弃,二则是罗爸之前的极力相劝,而更多的则是感动,相信起初小贝对春生并不存在爱,抑或有,也不深。通过翻阅春生给她写的信,7年每周一封,信上的内容让她备受感动,细细回想春生对他的无私的付出,觉得这个男的可以给自己需要的爱,给自己想要的温暖!但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接受春生,表现出并未受马小龙感情的影响,这点该剧表现得有些离谱,甚至会让有些人觉得小贝轻浮,让人费解!婚后生活甚为甜蜜,相信小贝是爱春生的,至于多少,谁都不知道,该剧至始至终只出现过一句小贝对春生爱意的表明,最后一集“我现在真的很爱他”,可能之前对春生并没有很深的爱情。但是就这种情况,两人的婚姻是如何维系的,小贝又是何以在春生面前变现得如胶似漆的,也着实让人纳闷!但婚后,小贝并没有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出轨,在见马小龙最后一面时,两人泣极相拥,仔细观看,两者当时荷尔蒙已经升到顶点,随着相框的掉地,随后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道德的事情被扼杀在摇篮中!如果当天春生未及时出现,后果不堪设想,或许这样剧情就难以圆场!其实,完全可以加上这一剧情,更加揪心,更加刺激!总的来说,小贝对婚姻还是忠贞的!
在处理与双方父母方面,小贝表现得相当大度,每每与春生吵架后,并不会向母亲哭诉,“我俩挺好的”,变现得相当理性,这方面让人极为敬佩!对春生母亲及家人也相当孝顺,可能偶尔会产生一些情绪,这些也得怪春生家人有时候的一些无理取闹!总的来说,小贝在这些方面表现相当完美!作为一个公司的高级白领,无论自己老公摆摊,开出租车(当然这些剧情设计有些白痴),小贝都没鄙视过他,没有与同事伴侣之间相比较,这点事及其难能可贵的,或者这点是被编剧刻意抹杀了吧,因为这不太符合现实!总体来说,小贝相当完美!而于明加则是把这一角色变活了!
人物二 何春生
这个人物比较复杂,少年时候的不幸铸就了其坚强,善良,倔强的性格!对小贝的一往情深,堪称佳话,在当代社会则少之又少!为了小贝的幸福,可以做另其高兴的任何事情,甚至是生命!对小贝的痴往,或是奢望,让他常常白日做梦,待到幸福真正来临的那一刻,他却有些退缩了!但不得不承认他是勇敢的,婚后与小贝曾有过短暂的甜蜜期,我更愿意理解这是荷尔蒙在起主要作用。他身上的优点节俭,在罗家的时候便成了缺点,关于这点不适宜作评价,每个人对这个的价值观念不一样!但我觉得他可以做得更加聪明些,该节俭的时候得节俭,该大度的时候得大度,毕竟让小贝及其家人一下子改变原有的生活及消费习惯,是不可能,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是明确的做法!为如意强出头,这点可以表明他内心非常善良正直,值得钦佩!在与其妈妈以及哥哥嫂子的关系处理上非常好,表现大度,也不记恨!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其与小丁之间的关系!面对小丁的死缠烂打,他经受住诱惑,保持名节,难能可贵,值得广大男性同胞共勉!但在整件事情的处理上其实极其不负责任的,“或许在别人面前你是英雄,有侠义之情,但你有没有考虑过我们这个家,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有没有考虑你的两个孩子,这样的爱我承受不起”,罗小贝的倾诉极其到位,春生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抓住自己的家庭,而是一味的要对小丁负责人,感冒时陪在她身边,与她一起开烧烤店,过着情侣般的生活,曾不知有个爱你的妻子在家里为你伤心,为你流泪,你不知道吗?报恩或者处理事情的方法有很多种,而春生选择了极端的方式,放弃家庭,为人所不耻!与其男人本性完全不符,编剧简直让人太气愤!
电视剧《门第》观后感 篇2近些年来发生忒多窝心事,实则并非本人酿成亦非个人力量能以解决,索性有些事就视若无睹不搭理啦。一黑、二黑,缴款争取取消,未遂;变换他法,未遂。曾记得电话Y时,谁不是火大呢,奈何?旁人H看来所思所为纯属多余,不管不顾即可;唯有懂得二字随矣,无语;吃茶去。
追剧《门第》完,最后小贝终于学会欣赏春生真爱无私的境界;本就属于彼此。人生就是这样,爱和误会以及大小挫折时时充斥着我们现实的生活。其中,俩主人公未曾谋面即已被父母大人给订上婚yue以及爱人标签,所幸,有缘。——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爱情是永恒的主题……
如意胜利,千回百转也是真情呈现;起初,忒多的看不起、名不正言不顺、门不当户不对,如意还是隐忍为大,换来着实幸福。但是,在人生漫漫十多年、数十年,不是所有人都能用隐忍挣得的。我不看好这样的隐忍,只因各人状况迵异、自知之明了得。不然,甩他几条街又如何?
翠红秋生,臭味相投、惺惺相惜,平凡小日子过得是风生水起,郎情妾意浸润在日常琐碎中,甜蜜二字了得。生活如此、人生亦如此,善待所有,等量得之。
其他诸如小马小丁,本就过客,插枝别叶动不得。但是,人嘛,尤其在不被爱人理解不被等同视之时,极易念起墙外花枝,何德何能度字了得。所谓回头是岸,无岸了了。
唯得欣慰,俩主人公小贝春生彼此拥有曾经与未来。美好如初毕竟是在剧中,现实不然!去年的衣服配不上今年的你,去年的节奏可能也不适合今年的你。都在时间里……
结语:最好的关系,其实是灵魂上的门当户对。
电视剧《门第》观后感 篇3佟大为,经典的单眼皮有点乖有点叛逆,而他本身更经典更多重。从当年《玉观音》的杨瑞便被他沉沉的气质柔柔的眼神所俘获,电视小生的地位从那时确立;中间穿插的名剧《奋斗》《无处安放的青春》令人紧随他的脚步不放松;十年后《中国合伙人》里文艺青年最佳兄弟,他那演技派小生的身份无可争议;而今他强势回归电视荧屏,安徽、四川、河南、深圳四大卫视正在热播的大戏《门第》,他饰演了家道中落的何春生,这个角色锤炼出他更深沉的内涵,不改的是朱颜与好男人形象。
《门第》男主角何春生,可总结为:年少气盛的贫寒草根,标准可爱的家庭妇男,委曲求全的忧郁女婿,不缺反骨的奋斗小子,从头到尾沉溺角色,沉重着感动着,也为佟大为的光芒而赞誉。紧迫中有一份逍遥,逍遥中又有一份紧迫,这是对佟大为在影视世界里那种漫不经心而又责任浓浓的双重气质综合评语。他演文艺青年会慵懒潇洒自成一派,演教官横刀而立逆势而动硬汉反转,演翩翩痴情简单男人则充裕温暖的色泽,演何春生,他将各个人生阶段的激情与忧伤全情投入,因此才出现了这个令观众揪心、拥护、舍不掉的何春生!
罗小贝与何春生的婚恋建立在不公平基础之上和门第观念的世俗之下,何春生坚守他的爱情理想梦,又小心翼翼地维护身为市井小民的自尊,罗小贝想要去适应他,却免不了优越家族给予她的那份千金小姐的先天盛气凌人,她有追求爱情的权利却逃脱不了“还债”的责任,他有放弃的冲动的欲望却经不住缘分的缠绕,两人的差异不止是贫富,更有权力、生活态度等一系列的差距,而是两个同样”根正苗红“,仅仅是运势不同而拉开距离的人之间的博弈,他想用实力自我证明,上天却注定他们只能各自为自己代言,而后双生花般联合为门第代言。在这文化底蕴、历史渊源加男女主人公心理斗争的戏份中,佟大为满腹才华的演技支撑起特殊年代的何春生。
佟大为很隐忍很压抑地设身处地置身角色演绎他感受他,被他的情绪所感染。何春生不是一位攀龙附凤的人,他有高高在上的气势,好似虎落平阳任凭流水落花。出演这样一个夹缝求生高难度的男人,佟大为的能量源于他与生俱来的随和随性与外柔内刚,他将我们带入这个委屈男子的内心世界,他不卑不吭的苦情,不笑不说话地温暖,一步步消化这位进退两难的卑微却高傲的女婿:那个嘴角微微上扬的纯情大男孩,那些年很执着的追求与他青梅竹马却越来越门不当户不对的“内定老婆”小贝,他虽温和,却极具自尊,一旦被惹怒便一发不可收,找不到价值感时的迷茫颓废,温柔又反叛地诠释男人的面子。整个剧情发展过程,他多次爆发,有时是因为感觉不到对方的爱情,有时是因为家长里短的挫折,有时是因内心不平衡缺乏安全感的填补缺憾,有时是峰回路转寻觅婚外情感感寄托的无奈。门第婚姻,他展现他一门心思的情愫,却不被对方珍视,他维持着内心的高傲,却被现实打击的身心俱疲,每次看到他愤怒不平他委屈压抑,都会让观众产生恨天下红颜的'念头。不过这份念头转瞬即逝,因为演员很花心思很到位地化解了观众心头的这种怨恨,他治愈系的笑容,还有他肝肠寸断的付出必然有回报,回报给了小贝,也回报给了观众的心。
他善演表情戏,注重细节,摸透被困男人何春生的心灵,让这个角色充满光辉。与何春生有共鸣的草根比比皆是,在这个繁华灿烂的人世间,何春生并非个例,他却不乏爷们的责任感,所以他被人理解、接纳并难忘!
电视剧《门第》观后感 篇4电视连续剧《门第》讲述了一段错综复杂的婚姻生活,市井小民何春生与都市白领罗小贝,两个具有不同家庭文化背景的人组成家庭,并开始了一场互相渗透家庭文化的战争。在“门第”观念之下,爱情显得那么苍白:影片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门第”观念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即便侥幸打破了“门第”观念,婚姻依然难以幸福。何春生和罗小贝虽然依照旧习结婚了,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不同造成两人在一起生活都很痛苦。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如果我是何春生,生活绝不会如此糟糕。何春生一家人都有穷人身上的弱点:那就是自尊心太强。有自尊心固然好,但不应过于强调,过于自尊就是自卑的表现。比如说罗胜利给妹妹钱买房子、装修、买家具等,何春生非但不表示感谢,反而心生芥蒂,人家罗家又没有要嘲笑或攀比的意思,你何家又何必跟自己较劲呢!说句不好听的,到了后面两人结婚后,要不是罗家,何家能过上幸福生活吗?可何春生也实在太离谱了,放着自己的老婆孩子不管,去管一个毫不相干的,这不是教一些小女孩不劳而获吗?丁小曼这样的人真的有吗?太可恶了!我要是剧中人(无论谁都应该)早打她了!
罗小贝是我欣赏和喜爱的女孩子,一直以为她和马小龙是错误的,却没想到何春生才是个错误,不知道这部戏是要表达一个什么样的主题。不过可喜的是每个演员都很有功底,他们都把自己的角色塑造的很好,尤其是罗小贝,她一直那么宽容大度,最主要很有修养,无论对方多么无理取闹,她都不会做过分的事,她甚至都不需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就可以让对方自己觉得尴尬,挺好!佩服!在爱情方面,无论丈夫如何过分她都不发脾气,却也不是逆来顺受那种,还能用巧妙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家庭方面,无论对谁都关心周到,对金钱毫不吝啬,对父母孝顺,对孩子照顾周到;在工作方面,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实在是现代女性的楷模!
这部戏的争议很多,但剧情很扣人心弦,让你忍不住要一口气看完,也算是一部好戏了。
电视剧《门第》观后感 篇5第一次这样的从头到尾看完一部电视剧《门第》,一部关于婚姻夹杂在门第这传统的世俗观念里头,罗家与何家两家人的纠缠,演绎了两个不同家族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婚姻的态度,以及所谓的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距,正如电视剧最后罗小贝在海边所想到一路走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两个人之间的障碍不是因为多了第三者,而是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罗胜利在腿残后慢慢领悟到生活之中的真爱,世界过于浮躁,人们总是不愿意认命,富有的人难免对于钱这问题不屑一顾,只有经历了穷困之后方能懂得这其中的珍贵,金钱是最能看透一个人的心,也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人格品质,剧中的何春生这个主角演绎着大众面孔,在他身上最重要的一点便是负责,憨厚善良,当你富有的时候,也许对于穷人的生活不懈,甚至几万块的钱都看不上眼,但是对于穷人来说,几百块也是极为不容易的。
电视剧的前半部分在还没结婚前何春生是快乐的,生活勤俭,即使贫穷,即使家庭拮据,罗小贝享受公主般的生活,花钱大手大脚,这样的两个人想要真正的融合在一起,那是非常之不容易,所以在婚姻开始之后,两个人的婚姻更是一大考验,何春生也开始认识到相爱容易,这过生活还真不容易,为了买房子,为了装修,对于生活一般的人来说就是一大困难。
婚姻是两个人之间的,需要的是彼此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理解,很多东西其实都是可以慢慢磨合的。
当你真正的爱一个人的时候,即使面前有着再大的障碍,那都将是无法阻碍你,罗胜利话中,婚姻分为三品,上品是两个人心中都有爱,彼此互相欣赏,愿意为了对方而改变,中品是彼此之间有些爱,也能互相忍耐,下品是彼此没有爱,反而婚姻成了一种束缚。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是因为麻木了,而是年轻,我们没有经历过所以不懂得很多,也就有了那句老话,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慢慢地便也领悟到这话所蕴含的哲理。
生活中存在许多角色,在门第里可谓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个角色都代表着现实社会中的一种人,世界也许就是这么复杂也就这么简单,需要的是理解与宽容,真爱。
罗小贝最后体悟到何春生的真爱,也明白了何为真爱。
电视剧《门第》观后感 篇6到底是不一样了,到底自己不是中学生了···自发写起来。先忏悔一下自己今天没有好好学习,在这看了一部剧。
本来我是不迷的,能控制住自己。但是,看到17、8集就有些忍不住看下去所以今天一直看到结局。先说一下自己整体的心情跌宕起伏:五味繁杂,心情每集都是起伏不定的。第一集一直到第七集第八集都哭得桌子旁堆了一小堆鼻涕纸……前面真的每集都有泪点,无论是大是小都会抽动泪腺不停地滚出泪珠来··中间十五六集刚刚剧情平稳一些,自己也就想不看了。然后就凑活着看看剧情简介算了,不想浪费时间了。但是今天还是忍不住看了拍的剧。真心和文字带来的感觉不一样,实力派演员演的真真极好。就说佟大为演的这个人物吧,血性、善良、坚持、专一、但是后来觉得他有时候好的没有原则。我对何春生这个人物角色的感情就是:欣赏喜欢——一时很气愤想揍他——恢复喜欢。这部剧里面两个角色真是……一个马小龙,一个丁小曼。他们的爱后来越来越没有原则。怎么可以建立在破坏人家婚姻的基础上去夺取自己的那份爱?这种自私太没有底线了···可以理解他们为了自己的幸福去争取,但是也要有道德底线和最起码的做人原则吧···何春生怎么后面就这么不招人待见,甚至还动用了家暴·这一点也让我及其愤怒。当时演的真像把罗小贝给掐死的样子,那时候我就开始站在小贝一边了。再说了,他知道小丁那样,而且在她有男朋友的情况下还去那么近,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舒服吗?干吗老自动给自己贴上穷的标签······我还有点不相信男女之间所谓的“哥们”情谊··作为丈夫你要分清你最爱的人,最应该保护的,最应该疼爱的应该是自己的妻子啊!
最后一集是精华,好多有哲理的话都在这一集总结了。这部剧我感受到了:军人队友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钱权之间、各种的关系描述以及各段情感之间。这才是一部很贴近现实的生活剧,写到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巨细的心理描写。至少我现在觉得是一部很好的剧,我会再看几遍。有的好剧真是一遍不够的,因为我的感受在第一遍后不能完全写不出来,就像一切复杂的心绪都堵在了心口,很难被梳理好写出来,以后看了再来重新补上。也怪我词穷先罗列几个关键词吧。
尊重、攀比、差距、承诺、最大的理想、信任、沟通、真爱无私、上品婚姻、中频婚姻、下品婚姻、互相欣赏、对外在内、一天有早晚、早晚有一天、野蛮粗俗、道理法律、傲骨、原则、当然还有标题“门第”、骑士、侠士、(先回忆这么多吧)不过真心觉得如果能遇到像他这样的老公,我也会觉得很幸福。
这里几乎没有熟悉的同学主动来看过我的博客····写在这里的碎念估计没有人略读过··包括想要分享的人也没有主动来过几次···这个被遗忘的角落先记录着一些或许以后看来很幼稚、很没品的感悟吧!
《伞》迟子建的读后感
《伞》迟子建的读后感迟子建是当代知名女作家.
《迟子建散文》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名家散文典藏”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书收录迟子建散文作品67篇.近日,每于晚饭过后,躺卧在床,捧起这册散文集子,在作者记录人文历史、亲情乡俗、读书写作的细碎文字中流连忘返,于她朴素的字里行间,领受她为我们在这浮华的人世间拾取的一脉脉温暖.
一
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
——《风雨总是那么地灿烂》
第一辑19篇散文,多为游记.《西栅的梆声》、《鲁镇的黑夜与白天》、《寻道都江堰》、《最苍凉的海岸》、《鹿皮袋里的劈柴》……乌镇、鲁镇、都江堰、齐齐哈尔、哈尔滨、日本登别、法国诺曼底、巴黎、美国爱荷华、香港、巴西、阿根廷、墨西哥、莫斯科弗拉基米尔小城的教堂、漠河观音山、故乡.迟子建所到之处,不论故国他乡,手中的笔,始终都没有为我们虚幻地描绘这个浮世的繁华.她用朴素而又不失灵动的文字记录下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体面对一座城池、一方老宅、一条江河、一场风景、一个暗夜、一段舞姿、一幅画作、一个动人瞬间的快速切入、细致观察,以及最终对其形而上的领悟.她的文字,因着个体自由灵魂的浸润而灵动妩媚,“到乌镇时已是晚上九点,江南的雨淅淅沥沥下着,好像乌镇这个素服女子忙了一天,正在做安寝前的沐浴.”“而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使折断了的翅膀.”迟子建总是,把自己的身心和思考,都融入到游历中去,不作走马观花的游客,作了一个随时随地体验外部世界的观察者.她书写风土人情,讲述人文历史,在一程又一程的漫游中寻找生存的诗意.她笔下的人物,从鲁迅、毕加索、米勒、阿根廷的“探戈先生”到路遇的盲人、诺曼底阵亡的年轻士兵、异国小教堂里清扫烛油的老妇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她用自己深情的目光打量着这一个个进入她视线的生命,并从这深切的打量中思索到更多的东西——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鲁迅;人类历史进程中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最是沧桑起风情;艺术的质地以及对光明的领悟——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她笔下的物事,西栅的梆声,勇敢的蜜蜂,难捱的伤痛,漆黑的夜晚,雪山的长夜,一次拜佛的经历,无一不渗透着她对自身、对命运、对外部世界深刻的体会和洞察.“我感激这只勇敢的蜜蜂,它用一场壮烈的牺牲,唤起了我的疼痛感,唤起了我对黑暗从未有过的柔情.”“我感谢这个失眠的长夜,它又给予了我看风景的勇气.”观音山拜佛,在天气的阴晴转合中,迟子建最终明了——“人生哪有一路的晴朗?波折起伏,最能修习心性;动荡颠簸,才会大彻大悟.”
二
我之所以喜欢回到故乡,就是因为在这里,我的眼睛、心灵与双足都有理想的漫步之处.
——《我的世界下雪了》
第二辑28篇文章,大多落笔在故乡.诚如迟子建所说,故乡是她永恒的安魂之所.在故乡,有爱她的亲人,有温暖的亲情.《龙眼与伞》、《两个人的电影》、《灯祭》、《红绿灯下》、《蚊烟中的往事》、《年画与蟋蟀》、《我的世界下雪了》,等等篇章,迟子建以深情的笔触向读者娓娓讲述了与亲人们相处的一幕幕——风雪中为我送伞而不得,“微弓着背,缓缓地朝回走”的母亲;和母亲看的两个人的电影;在世时过年为我做灯的父亲;和爱人一起买花、过马路回家;童年里一家人在清香的蚊烟中,对着青翠的菜园和绚丽晚霞吃晚饭;腊月家里贴年画的热闹,桩桩件件,充满了浓郁的人间亲情.即使,隔了岁月,年画早已在蟋蟀的叫声中飘零,一家人坐在院落中笼起蚊烟吃晚饭的岁月也一去不复返,然而,我们仍然能够,在作者满怀怅惘的回忆里,触摸到那些久远的温暖.迟子建笔下的故乡,人是沉默而可爱的.在生产队里喂牲口的老哑巴能在春天种出最鲜亮的花;独自居住外表冷默沉静的俄罗斯老太太(“老毛子”)内心热情奔放;不和“老毛子”来往的邻居,其实一直在通过观察炊烟和询问秋生来关心她的冷暖;曾给我童年带来无尽快乐的傻子——流涎水的大肥、具有攻击性的二毛、聪明的傻仨、天真的大潘和二潘——各有各的特点;还有,那个二十多年前在乡村公路上送信的歪脖子田姓邮递员,多年之后,仍令我怀念.这些被故乡日常生活所淹没的小人物,在迟子建的文字里,充满善意和温情.故乡,是迟子建最大的熟稔和热爱.这里的点点滴滴,从吃食——酱,野菜、春饼、“啃春”吃的萝卜、红皮鸡蛋、端午粽子、中秋月饼、腊八粥、年夜饭、晶莹的盐到小动物——叫傻子和黑子的狗,鸡,吃人食的猫,低眉顺眼的黑鸭子、骄傲的大白鹅以及菜园和森林中的各种小虫子到风景——炊烟、雪山、冰河、飞雪、溪流、月夜、堤坝、河岸、清脆悠扬的伐木声、冬日月光下壮美无比的白桦林,皆在作者的笔下鲜活如昨.城市没有风景,只有故乡,才会给予迟子建永恒的温暖.
三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玉米人》
第三辑20篇散文,收录的是迟子建有关读书、写作的文字.《时远时近的光》、《必要的丧失》、《心在千山外》、《玉米人》等篇章,在一系列朴素的文字中,闪现出作者理性思考的光芒.在对法门寺地宫供奉着的佛指舍利的思考中,在对散步时偶遇的精神失常者的想象中,在对鄂温克老萨满命运故事的情感震荡中,在对夏日街头卖烤玉米的人的回想中,迟子建一路追寻探索着文学艺术的真谛:“我觉得文字是物质的,而透过文字所表现出的艺术气息却是精神的.艺术所需要的正是精神上的涅磐.”“我心目中的伟大作品,就是这种经过了现实千万次的“炼狱”,抵达了真正梦想之境的史诗.”“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因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的可能的冷清.”从最初写作到现在,二十多年间,迟子建不间断地写出了一系列作品.《关于起舞》《你在第几地》《我的第一本书》《江河水》《从山峦到海洋》等篇章,记述了作者写作部分作品的缘起和体会.因着对哈尔滨这座城市历史的了解和自身的融入,有了小说《起舞》;因着对“第三地”这个新名词的追踪和探寻,有了小说《第三地晚餐》……《枕边的夜莺》《多美的夜色啊》《狗春秋》《赎罪日前夜》……可看作迟子建的读书笔记.《一个人和三个时代》记述聂华苓老师的人生故事,作者通过叙述和回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女人坎坷却又华美的一生.迟子建流畅的文字似汩汩涌流的清泉,浓郁的感情似林间洒下的明丽阳光,光与水交融,使得这篇文字,晶莹饱满.
《寻石记》是《迟子建散文》第三辑的首篇.幼年的迟子建,为着母亲一句气话,下河上山,固执地寻找一块石头.或许正因了这份天生的固执,她才会在写作的路上一直坚持,甘心做一个守着自己炉子的“玉米人”,为爱她的读者,精心地焙制精神食粮!
红楼梦的好段评析与读后感和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评析和读后感要长《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反弹琵琶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 :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关于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7篇
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1
第一次听说《文化苦旅》这本书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直到上大学时才买了一本认真来读。古话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作者一次次漂泊的旅程,都是增长智慧的机会,也使心灵经过了一段漫长的洗涤。
我细细读着书,慢慢地被书中的历史、游记所吸引。从莫高窟的中华民族痛失瑰宝到风雨天一阁那座仅存的藏书楼,从沙原隐泉到洞庭一角,又从吴江船到牌坊。作者走过的每一处地方,似乎都蕴藏着那么多中华历史。有时候真想自我也能懂得中华五千年历史,每当走到一个地方,都能想起此地过去的故事和故人的评价。
读这本书,就像和作者一齐,从中国的西北走向江南。偶尔,作者也会停下来,写一写腊梅或是写写自我的藏书,或者在每个清静的雨夜里想起,夜雨诗意。可是作者永远都没有忘记,真正的山水不光只是自然山水,更有着文化气息,人文山水。正如他自序中所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要摆脱也摆脱不了。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是的,在西天凄艳的晚霞下,我看见了王圆麓,那个敦煌石窑的罪人;在罗池庙里,我看见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我看见了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的李冰;在天柱山我看见了华发苍然的苏东坡。
我一向在想,为什么叫做文化苦旅?慢慢得,我明白:苦旅,苦在历史的重压,苦在历史的逝去,苦在古人的远离,更苦在文人心里的敏感。
读了这本书,不仅仅让我略懂了作者,更让我读懂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丝细脉。
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2
人生就像一场旅途、旅行的终点,我们可能什么都无法拥有,可是我们在乎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就能感受到其身后的文化功底,是什么使得作者笔下的文章能够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显得游刃有余是一种阅历,一种修养。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处不在见证着他那沧桑而深邃的足迹。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当你坐的船缓缓地行驶在流水间,左右两侧的房屋,依稀升起几处炊烟,依托在岸边的石踏延展到了门前,水中的杨柳,炊烟的倒影随着风儿摆动的弯弯曲曲,给人一种很宁静的视觉享受。眼帘的事物,一切都是那么静谧,似乎只能听到缓缓地流水声。江南的小镇没有雀桥、乌衣巷的沧桑感,仅有的是那一份淡泊。江南的小镇也不屑于荣华,所以没有磅礴的气势,有的只是幽幽的山林,悠悠的水流,自古以来都是这样,不曾有过升沉荣辱,只默默滋养一方土地,养活一方百姓。在现代,这样的地方很少了,似乎这已经成为了每个人所追求的一抹宁静。
把笔触指向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出中国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青云谱随想”。优美的文字在脑海中荡漾,仿佛眼前就是他笔下的山水之间。八大山人那高雅精美却不沉沦于世的笔墨趣味画作,那些燃烧着画家身心的画作,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坦诚的生命,才使得以传世,成为历史的永恒。一个和尚留下了一个最根本的身份:杰出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他是朱元璋的后代。随着王朝的腐败,其只能只身躲在冷僻的地方,来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朽木,衰草,寒江,无一不成为其笔下的神作。这就是一个艺术的人生,用自我来绘画文化的人格和文化的良知。
一个个古老的物像,大漠荒荒黄河礼貌的盛衰,历史深邃苍老之感见于笔端的“阳关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时,“劝”的不再是“君”,是淡忘中华文化的人。中华文化,中华废墟,正如阳关。曾几何时,中国是何等的辉煌,圆明园,阿房宫,莫高窟,这些哪个不是我国的璀璨明珠,究竟是什么把这些都带走了?是贪婪,是人们无止境的贪婪,是封建思想的懦弱,是他们的畏惧。还好,中国从一断断苦难岁月中走了出来,可是谁记得我们曾有多少画,比蒙娜莉莎早不知多少年的绚烂;我们曾有多少书,流传千古却又毁于苦难的哲思;我们曾有多少楼,留下亘古墨客鸿篇巨制的史诗;我们曾有多少人,鞠躬尽瘁又挥墨洒血的美丽。
都说人生像一场旅行,文化何尝又不是呢?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历史感油然而生,许多历史的文化绽放开来,不免让人去接触,让人去感慨,在跋山涉水中寻求文化的足迹,去感受中华伟大而又急剧吸引力的文化,深成的脚步在文化大道上发出脚步声,远处传来扣响中华文化的大门。让我们一齐去感受文化,追寻文化,就如同旅行一样,一路上的风景就是文化的收获。
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3
这个暑假,我读了《文化苦旅》一书。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雪岭上一星跳动的红的开篇,伴随着着笔尖在纸上移动的“沙沙”声结束。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太多,“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余秋雨站在古人必须站过的地方,用与先辈同样的黑眼珠打量着差不多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他看到了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听到了都江堰的江水轰鸣;他看到了山庄沉重的孤独的背影,听到了异乡漂泊人匆匆的脚步;他看到了一代大师谢晋在关掉的大门上盯着门孔,寻找亮光的身影,听到了世纪老人巴金在文革前铿锵有力地呐喊。菩提树下有他的静心打坐的身影,莫高窟内留有他沉重悲哀的叹息。
在读《文化苦旅》之前,我还不明白,原先散文,也能够写出历史的重量。
《文化苦旅》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余秋雨先生总是在从宏观的历史去抓取碎片,然后以民族文化的视角去进行解读。
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最使我感慨的一篇是《风雨天一阁》。
从天一阁里刮来一股风,一股凄凉彻骨,带着朽木气息的风。
历史在岁月的沟壑中徒步行走着,犹如黑白默片—那一栋苍老的木楼,那一位名叫范钦的老人,那一枚枚在时间深处静静飘香的芸草,那一个以自我脆弱的生命与自我的文化渴求斡旋的少女…
天一阁,是希翼中华礼貌长久延续的伟大意愿的物态造型,是现代文化良知的见证。在亚洲,它是时间最为久远的藏书楼。它的创始人—范钦,对书有不讲理由的痴迷。再加上他工程般的精细,使范钦成了范钦,天一阁成了天一阁。
然而,历史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接力赛,范钦所创造的历史该由谁接下去呢?在他弥留之际,他一再打量着范大冲的眼。他无法得知他的儿子能否坚持到最终,无法得知他的后代能否坚持到最终。
在范钦过世二百年后,一个名叫绣芸的女孩,幻想着借婚姻来登上天一阁。但范家严密的规矩使她的幻想最终破灭了。我似乎看到,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钱绣芸那充满渴望的眼睛凝视着天一阁,瞳孔深处是一种对文化的痴情。哪怕寄托已成泡影,她也要这么守望着它。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近在咫尺却无缘相见。
钱绣芸就这么望着,不觉已将一生苍凉的时光耗尽。她在一个风雨潇潇的夜晚,将自我化作了一片片芸草,在时间的深处静静的飘香。她是幸还是不幸?天一阁不语,依然以绝世的风姿看光阴如梭穿过。
我曾多次在梦中,在天一阁朱红的大门前,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的书生?
只是因为那本书,我明白了手指触碰着纸张的珍贵,我明白了一本书能保存下来历尽了多少的磨难,我明白了读书的乐趣在于求知,在于不断充实自我。每个人的精神就好像是被上帝啃过的半颗苹果,仅有读书才能丰富我们的时间,才能填补我们精神上的缺漏。
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4
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能够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期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此刻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以往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样样呢?那些以往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5
我站在古人必须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鸟语风声。
心说,当站在堆积的中华文化前,山岳的高度,不免觉得过于厚重,而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都落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或化作奔泻的河流流淌着。大地默默无言,江水生生不息,却终是将文化内涵封存久远。于是,走惯了远路的三毛唱到:“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没有人能告诉他,他便悄悄的出发了,用一杆驮着沉重的心的笔,带我们在大半个中国的美丽中跳跃。
我们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画面:文弱多情的余秋雨,在断垣残墙或莽莽苍苍的人文山水前,一会儿静静沉思,一会儿喃喃自语,欲步却又停留……他惊叹、震憾,他婉惜、叹息。如同古人之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般在游历中洗去了少年英气,懂得了沉稳厚重的中庸之道。然而没落的唱着古老歌谣的孤座黄昏的美丽定然会使他心旌神摇、羡慕不已。于是他便欣然往甘肃敦煌出发了,转向大西南四川的柳候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终写至境外南洋的叠叠从冢。
苦的不是历史遗留下的璀璨文化,苦的是研究文化的文人。《道士塔》与《莫高窟》中,余秋雨不时的叹息,读敦煌,不是死了几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几千的跳动的生命。然而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细细一想,送与没有赤肠的官僚当做奢华的玩物,倒不如卖给外国学者。虽说“洋唐僧”骨子里是赤裸裸的文化剥削,但不也是它们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吗?余秋雨狠心的说过:“比之被官员很多糟践,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中!”然而还是不能舒心的。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这让人如何悲哀!直到《柳侯祠》前往到《寂寞天柱山》,才敢安心的抚摸那水灵水秀的风光,就在那里和历史拥抱,与柳宗元,与谢灵运,与杜甫,与范仲淹,与李白……紧紧地,生怕这一处处风光如同海市蜃楼般从眼前湮灭。
他是沿着长江往下走的,起点是都江堰。因为他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不及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的占据了邈远的时间,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清流。当然,我们已经跟随他拜见了那遥远的看不见面影的李冰。
之后他走过了苏州,抵达了灵动江南。确是洗掉了黄沙漫漫带来的历史伤痕,以柔丽的小桥流水为背景,把清新婉约的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表现得形神俱佳。当然不会少了半梦中的西湖,西湖的盛大,归拢来说,在于它是极复杂的中国文化人格的集合体。所以不会少了白堤与苏堤的风采,可是还有苏小小的风采,她一向用美熨帖着生命。
再顺流下一路就到了上海,那气息就愈发现代化了。可是却免不了显示出了人性的不足,一再的对上海人赞扬,又不停的对其恶劣的心里品性进行批驳,然而上海人却是不以为然的,习惯般的自我安慰将劣根更加暴露无遗了。当然,这不是对他们的审判,而是文化根底的论析。
水路完了,在大海面前,余秋雨安心的写出了充满文化感慨的回忆。再者,就是准备往下一站远方而扬帆了。可是,那漂泊的旅途中对于文化的苦涩回味却刚刚开始。
璀璨的文化,苦涩的旅行。然而剖析开却是浅浅叹息后的美丽,还好,一切都还存留。
当然,越往远走,越是生动……
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6
用历史的距离丈量历史,以文化的角度审视文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的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经历,为我们讲述着这深奥的道理。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生态礼貌!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最终灰头土脸、青头紫脸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仅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漠于这天地之间。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人们总想着去违背天地意愿,从远处看地球,发现蝼蚁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趣,观察山河的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尔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记得,便会发生一系列骇人的灾难,因为那是对我们粗鲁的惩罚。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简便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我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终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一向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仅有走过万里长路,才能真正读懂自然这本书。我愿跟随者余秋生先生慢慢的走,一向走下去。
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7
我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时便被封面上那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所吸引。封面上的沙漠,沉静而悠远,夕阳的余辉在那里投下一片阴影,近在眼前的是一道道车轮碾过的痕迹。这些轨迹,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文化的艰辛跋涉?抑或是文化的苦苦追求与探索?
而我觉得,文化只有苦行,才有它从古至今永不衰竭的魅力。
这本书本身的资料并不甘甜,正因里头夹杂着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味道。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
“只有书籍能把个高贵的生命早已遗逝的信号传递给你,只有书籍能把一切完美和智慧比较着丑陋与愚蠢呈现给你。”
我带着崇敬的情绪翻开了它,跟随余秋雨的脚步,去重新认识这些古老深厚的礼貌,没有肤浅的欢笑,有的只是与作者一齐感慨,一齐深思。
《风雨天一阁》写了一座经历数百年风雨沧桑的普通的楼阁,被一代代人世代保护着,却终被强盗偷窃所骚扰,成为“一种极端艰难,又极其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承载的礼貌与历史太多太多。天一阁的命运正是当时中华文化的命运,中华的许多许多文化宝藏在静静地经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风雨洗礼之后,竟未为人所敬,不为人所珍,最终落入虎口。而当其几近灭亡时,人们才恍然醒悟,慌忙中搜寻回几粒残碎不堪文化碎片,叹息不已,可惜已晚了。
《苏东坡突围》使我明白才华横溢、豪放高达的一代文豪苏东坡被一群奸诈卑鄙、强词夺理的小人诬陷时的无奈与痛苦,被排挤,被批判,被嘲笑,被流放,可他却并未丧失继续发奋生活、前进的勇气。我小时候曾为苏轼美妙清澈的水调歌头所倾心,为他“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所震撼,此刻则为他的涅盘重生所深深感动和钦佩。他的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他的艺术和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的成熟了。在历史和文化中永远地站住了脚,永不流放。
《一个王朝的背影》,让作者在历史的文化长廊中苦苦跋涉,踌躇在山水之间,和那些狂放潦倒、多情多愁的文人才子倾诉衷肠。以一个经历几番兴衰的承德避暑山庄为缩影和主线,反映出清王朝的兴盛与灭亡轨迹,为我们映现出一段烟雨蒙史,让我们体味历史,深深感触。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这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因此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正因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杯具性的结局。
如此多的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美丽多愁在书中铺展开来,一种从未有过的穿越的恍惚在心底荡漾开去。虽然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可能只是一点点的表面,但我分明听到了那样深沉的脚步声,咚咚咚,在叩响中国文化的大门。
求红楼梦或者高老头的读书笔记
包括经典句子的点评..或者读后感也行 ..不怕长...越长越好...《红楼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人“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乳名”“兼美”,脂寓兼具宝钗、黛玉之类“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这个人就是《红楼梦》中最美丽的女人------秦可卿,秦可卿凭借自己的美丽荣登上了“蓉大奶奶”的宝座,她“蓉大奶奶”的地位与她的娘家的家世不相称,她的家里老父弱弟,无钱无势,而贾府却是京都八公之一。“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且“上上下下都是一双富贵的眼睛”,因此她的地位并不像凤姐“莲二奶奶”的位置那么可靠,她的花容月貌虽然为她增色,让她荣登宝座,但却不能保证她不受歧视,然而秦可卿到了贾府后获得的不是虐待和歧视,反而成为贾母的重孙媳中“第一得意之人”这是由于她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她不仅“秉花容”,而且“会行事儿”这点就印证了在贾府这个大家庭也即一个社会的环境中会行事,会看眼色是一个多大能耐,此时我也不得想到了林黛玉和薜宝钗,为什么后来会有这样的爱情悲剧,在会芳园中赏梅,宝玉想睡中午觉,贾母就让小厮好生哄着去玩一回,秦氏忙主动接过这一差使,为的是博取贾母的欢心,在宴宁府宝玉会秦钟,二人到里间小炕上肠叙,秦氏忙进来叮嘱宝玉道:“宝叔,”你侄儿年小,倘或言语不低头,你千万看着我,不要理他”,为的是怕秦钟说错话使宝玉扫兴,秦氏病重,贾府还动了一大群大夫,“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秦氏甘冒着凉添病的危险,一日换四五遍衣裳,坐起来见大夫,为的是怕万一礼数不周,落人非议,……如此这么多,不难看出,秦可卿不细心和要强,但她的这种细心和要强也反映了她只要求不开罪人,不落人褒贬,从而能博得人们的好感。
说了秦可卿如此多的优点和行事,但她最后的结果是自缢而死,为什么会这样,也是值得深思和探索的一个问题。秦氏进入贾府,贾珍对她垂涎早已,而秦氏的地位恰好又系在贾珍夫妇的欢心上,面对这一境地,贾珍的诱胁是她陷入孤立无援的状况,要么以死相逼,要么委身顺从,她的心细是她能动察到周围的一切,她的要强,又使她感到人言可畏,这样使她心重,不甘于落入贾蓉父子手中,直到自缢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死是死于精神上无休止的蹂躏。
秦可卿不是一个饱暖思淫欲的淫妇,她是个有心计,有手腕,有封建“治才”的女性,她的羞愧自缢,反映了无法摆脱这一厄运的精神苦闷。她的结局又是显示了红楼梦中的又一悲剧命运。
这样一个女人,可以说算得上是主子《红楼梦》中除了各个达官显贵的人物之外,还有的就是从多的丫鬟,丫鬟中也分了等级,贾府中最有地位的便是鸳鸯了,她是贾府的老祖宗,“太上皇”,贾母的贴身丫鬟是贾母一时半刻也离不开的得力而又得意的“心腹”, 鸳鸯处事从容,无论什么场合,都能泰然相处之,举止适宜,无论大事小事,她都想的周到,办得妥当,就是这样特殊的地位和身份使她成为贾府众多丫鬟之王,所以,贾母评论说:“鸳鸯那孩子心细一些,我的事情,她想着一点了,该要的她就要了来;该添什么她就趁空儿告诉他们了”, 鸳鸯还是个心地善良之人,她不依仗贾母之势作威作福,倒还经常帮助别人排难解忧,虽然她外表柔弱,却是个有志气的刚烈女子.我们都知道贾赦采取软硬兼施,威胁利诱的手段要讨她做小老婆,邢夫人说:“女孩子里头,就你是尖儿;模样儿,行事做人,温柔可靠”,在他们看来这是又高贵又体面的不想遭到她坚决的拒绝,前来拉牵说合的嫂嫂,被她骂的狗血喷头;做了准姨娘的平儿袭人开她的玩笑,让她抢白了一顿,她说:“别说叫我做小老婆,就是这会子大太太死了,叫我做大老婆,我也不能去!”……纵到了至急为难,我剪了头发做姑子去,不然,必有一。在贾母面前,哭着,发誓道:“我是横了心的,当着众人在这里,我这一辈子,别说是宝玉,就是”宝金”,“宝银”,“宝大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了死了,也不能从命!”那样坚决,那样刚烈,让我不由得从内心佩服这样一个女子,依仗着贾母, 鸳鸯也算暂时战胜了贾赦,但贾母一死,岂不又成了俎上肉?所以她必须短了必死之心,最后贾母一终命,她怎能不“殉主”而死呢?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的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腐败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不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摘抄:
1.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
时漏已三转, 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
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
卿墨迹见赐, 何ごЯ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
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
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
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
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
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
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余脂粉.若
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2.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3.忆菊蘅芜君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访菊怡红公子
闲趁霜晴试一游,酒杯药盏莫淹留.
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愁.
蜡屐远来情得得,冷吟不尽兴悠悠.
黄花若解怜诗客,休负今朝挂杖头.
种菊怡红公子
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
昨夜不期经雨活,今朝犹喜带霜开.
冷吟秋色诗千首,醉酹寒香酒一杯.
泉溉泥封勤护惜,好知井径绝尘埃.
对菊枕霞旧友
别圃移来贵比金,一丛浅淡一丛深.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
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
秋光荏苒休辜负,相对原宜惜寸阴.
供菊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咏菊潇湘妃子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画菊蘅芜君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问菊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簪菊蕉下客
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
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
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
菊影枕霞旧友
秋光叠叠复重重,潜度偷移三径中.
窗隔疏灯描远近,篱筛破月锁玲珑.
寒芳留照魂应驻,霜印传神梦也空.
珍重暗香休踏碎,凭谁醉眼认朦胧.
菊梦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残菊蕉下客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 暂时分手莫相思.
4.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5.三五中秋夕,湘云想了一想,道:
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林黛玉笑道:
匝地管弦繁. 几处狂飞盏,湘云笑道:"这一句`几处狂飞盏'有些意思.这倒要对的好呢."想了一想,笑道:
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黛玉道:"对的比我的却好.只是底下这句又说熟话了, 就该加劲说了去才是."湘云道:"诗多韵险,也要铺陈些才是.纵有好的,且留在后头. "黛玉笑道:"到后头没有好的,我看你羞不羞."因联道:
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湘云笑道:"这句不好,是你杜撰,用俗事来难我了."黛玉笑道:"我说你不曾见过书呢.吃饼是旧典,唐书唐志你看了来再说."湘云笑道:"这也难不倒我,我也有了."因联道:
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黛玉笑道:"分瓜可是实实的你杜撰了."湘云笑道:"明日咱们对查了出来大家看看, 这会子别耽误工夫."黛玉笑道:"虽如此,下句也不好, 不犯着又用`玉桂'`金兰'等字样来塞责."因联道:
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湘云笑道:"`金萱'二字便宜了你,省了多少力.这样现成的韵被你得了,只是不犯着替他们颂圣去.况且下句你也是塞责了."黛玉笑道:"你不说` 玉桂',我难道强对个`金萱'么?再也要铺陈些富丽,方才是即景之实事."湘云只得又联道:
觥筹乱绮园. 分曹尊一令,黛玉笑道:"下句好,只是难对些."因想了一想,联道: 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湘云笑道:"`三宣'有趣,竟化俗成雅了.只是下句又说上骰子."少不得联道:
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黛玉笑道:"对的却好.下句又溜了,只管拿些风月来塞责. "湘云道:"究竟没说到月上,也要点缀点缀,方不落题."黛玉道:"且姑存之,明日再斟酌."因联道:
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湘云道:"又说他们作什么,不如说咱们."只得联道:
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黛玉道:"这可以入上你我了."因联道:
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湘云说道:"是时侯了."乃联道:
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黛玉说道:"这时侯可知一步难似一步了."因联道:
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湘云笑道:"这一句怎么押韵,让我想想."因起身负手, 想了一想,笑道:"够了,幸而想出一个字来,几乎败了."因联道:
庭烟敛夕ク. 秋湍泻石髓,黛玉听了,不禁也起身叫妙,说:"这促狭鬼,果然留下好的. 这会子才说`ク'字,亏你想得出."湘云道:"幸而昨日看历朝文选见了这个字, 我不知是何树,因要查一查.宝姐姐说不用查,这就是如今俗叫作明开夜合的.我信不及, 到底查了一查,果然不错.看来宝姐姐知道的竟多."黛玉笑道:"`ク'字用在此时更恰, 也还罢了.只是`秋湍'一句亏你好想.只这一句,别的都要抹倒.我少不得打起精神来对一句,只是再不能似这一句了."因想了一想,道:
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湘云道:"这对的也还好.只是下一句你也溜了,幸而是景中情,不单用`宝婺'来塞责."因联道:
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黛玉不语点头,半日随念道:
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湘云也望月点首,联道:
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黛玉笑道:"又用比兴了."因联道:
晦朔魄空存. 壶漏声将涸,湘云方欲联时,黛玉指池中黑影与湘云看道:"你看那河里怎么象个人在黑影里去了,敢是个鬼罢?"湘云笑道:"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 等我打他一下."因弯腰拾了一块小石片向那池中打去,只听打得水响,一个大圆圈将月影荡散复聚者几次. 只听那黑影里嘎然一声,却飞起一个大白鹤来,直往藕香榭去了.黛玉笑道:"原来是他,猛然想不到,反吓了一跳."湘云笑道:"这个鹤有趣,倒助了我了."因联道:
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听了,又叫好,又跺足,说:"了不得,这鹤真是助他的了!这一句更比`秋湍'不同,叫我对什么才好?`影'字只有一个`魂'字可对,况且 ` 寒塘渡鹤'何等自然,何等现成,何等有景且又新鲜,我竟要搁笔了."湘云笑道:"大家细想就有了,不然就放着明日再联也可."黛玉只看天,不理他,半日,猛然笑道:"你不必说嘴,我也有了,你听听."因对道:
冷月葬花魂.湘云拍手赞道:"果然好极!非此不能对.好个`葬花魂'!"因又叹道: "诗固新奇,只是太颓丧了些.你现病着,不该作此过于清奇诡谲之语."黛玉笑道:"不如此如何压倒你.下句竟还未得,只为用工在这一句了."
一语未了, 只见栏外山石后转出一个人来,笑道:"好诗,好诗,果然太悲凉了.不必再往下联,若底下只这样去,反不显这两句了,倒觉得堆砌牵强."二人不防,倒唬了一跳.细看时,不是别人,却是妙玉.二人皆诧异,因问:"你如何到了这里?"妙玉笑道: " 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两个联诗, 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只是方才我听见这一首中,有几句虽好, 只是过于颓败凄楚.此亦关人之气数而有,所以我出来止住.如今老太太都已早散了, 满园的人想俱已睡熟了, 你两个的丫头还不知在那里找你们呢.你们也不怕冷了?快同我来,到我那里去吃杯茶,只怕就天亮了."黛玉笑道:"谁知道就这个时侯了."
三人遂一同来至栊翠庵中.只见龛焰犹青,炉香未烬.几个老嬷嬷也都睡了,只有小丫鬟在蒲团上垂头打盹.妙玉唤他起来,现去烹茶.忽听叩门之声,小丫鬟忙去开门看时, 却是紫鹃翠缕与几个老嬷嬷来找他姊妹两个.进来见他们正吃茶,因都笑道:" 要我们好找, 一个园里走遍了,连姨太太那里都找到了.才到了那山坡底下小亭里找时, 可巧那里上夜的正睡醒了.我们问他们,他们说,方才亭外头棚下两个人说话,后来又添了一个,听见说大家往庵里去.我们就知是这里了."妙玉忙命小丫鬟引他们到那边去坐着歇息吃茶. 自取了笔砚纸墨出来,将方才的诗命他二人念着,遂从头写出来.黛玉见他今日十分高兴,便笑道:"从来没见你这样高兴.我也不敢唐突请教,这还可以见教否?若不堪时,便就烧了;若或可政,即请改正改正."妙玉笑道:"也不敢妄加评赞. 只是这才有了二十二韵.我意思想着你二位警句已出,再若续时,恐后力不加. 我竟要续貂,又恐有玷."黛玉从没见妙玉作过诗,今见他高兴如此,忙说:"果然如此, 我们的虽不好, 亦可以带好了."妙玉道:"如今收结,到底还该归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事且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目无涉了." 二人皆道极是.妙玉遂提笔一挥而就,递与他二人道:"休要见笑.依我必须如此,方翻转过来,虽前头有凄楚之句,亦无甚碍了."二人接了看时,只见他续道: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ギ�朝光透,罘�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后书:<<右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黛玉湘云二人皆赞赏不已, 说:"可见我们天天是舍近而求远.现有这样诗仙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妙玉笑道:"明日再润色.此时想也快天亮了,到底要歇息歇息才是."林史二人听说,便起身告辞,带领丫鬟出来.妙玉送至门外,看他们去远,方掩门进来.不在话下.
6.维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怡红院浊
玉,谨以群花之蕊,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
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
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曰: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
今凡十有六载.其先之乡籍姓氏,湮沦而莫能考者久矣.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
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
处者,仅五年八月有畸.忆女儿曩生之昔,其为质则
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
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妪媪咸仰惠德.孰料鸠鸩恶其高,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
愁,何禁骤雨.偶遭蛊虿之谗,遂抱膏肓之疚.故尔樱唇
红褪,韵吐呻吟,杏脸香枯,出自屏
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牖.岂招尤则替,实攘诟而终.
既ど幽沉于不尽,复含罔屈于无穷.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
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自蓄辛酸,谁怜夭折!仙
云既散,芳趾难寻.洲迷聚窟,何来却死之香?海失灵槎,
不获回生之药.眉黛烟青,昨犹我画,指环玉冷,今倩谁
温?鼎炉之剩药犹存,襟泪之余痕尚渍.镜分鸾别,愁开麝月之奁,梳化龙飞,哀折檀云之齿.委金钿于草莽,拾
翠于尘埃.楼空鹊,徒悬七夕之针,带断鸳鸯,谁续
五丝之缕?况乃金天属节,白帝司时,孤衾有梦,空室无
人.桐阶月暗,芳魂与倩影同销,蓉帐香残,娇喘共细言皆
绝.连天衰草,岂独蒹葭,匝地悲声,无非蟋蟀.露苔晚
砌,穿帘不度寒砧,雨荔秋垣,隔院希闻怨笛.芳名未泯,
檐前鹦鹉犹呼,艳质将亡,槛外海棠预老.捉迷屏后,莲瓣
无声,斗草庭前,兰芽枉待.抛残绣线,银笺彩缕谁裁?折断
冰丝,金斗御香未熨.昨承严命,既趋车而远涉芳园,今
犯慈威,复拄杖而遽抛孤.及闻棺被燹,惭违
共穴之盟,石椁成灾,愧迨同灰之诮.尔乃西风古寺,淹
滞落日荒丘,零星白骨.楸榆飒飒,蓬艾萧萧.隔雾
圹以啼猿,绕烟塍而泣鬼.自为红绡帐里,公子情深,始信
黄土垄中,女儿命薄!汝南泪血,斑斑洒向西风,梓泽余
衷,默默诉凭冷月.呜呼!固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
钳は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在君之
尘缘虽浅,然玉之鄙意岂终.因蓄拳拳之思,不禁谆谆之
问.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
婢之言,似涉无稽,以浊玉之思,则深为有据.何也?昔叶
法善摄魂以撰碑,李长吉被诏而为记,事虽殊,其理则一
也.故相物以配才,苟非其人,恶乃滥乎?始信上帝委托权
衡,可谓至洽至协,庶不负其所秉赋也.因希其不昧
之灵,或陟降于兹,特不揣鄙俗之词,有污慧听.乃歌而
招之曰:
天何如是之苍苍兮,乘玉虬以游乎穹窿耶?
地何如是之茫茫兮,驾瑶象以降乎泉壤耶?
望ぱ盖之陆离兮,抑箕尾之光耶?
列羽葆而为前导兮,卫危虚于旁耶?
驱丰隆以为比从兮,望舒月以离耶?
问馥郁而然兮,纫蘅杜以为耶?
炫裙裾之烁烁兮,镂明月以为耶?
籍葳蕤而成坛畸兮,檠莲焰以烛兰膏耶?
瞻云气而凝盼兮,仿佛有所觇耶?
俯窈窕而属耳兮,恍惚有所闻耶?
期汗漫而无夭阏兮,忍捐弃余于尘埃耶?
倩风廉之为余驱车兮,冀联辔而携归耶?
余中心为之慨然兮,徒ホホ而何为耶?
君偃然而长寝兮,岂天运之变于斯耶?
既窀穸且安稳兮,反其真而复奚化耶?
余犹桎梏而悬附兮,灵格余以嗟来耶?
来兮止兮,君其来耶!
若夫鸿蒙而居,寂静以处,虽临于兹,余亦莫睹.搴烟萝而
为步幛,列枪蒲而森行伍.警柳眼之贪眠,释莲心之味苦.
素女约于桂岩,ほ妃迎于兰渚.弄玉吹笙,寒簧击
ぼ.征嵩岳之妃,启骊山之姥.龟呈洛浦之灵,兽作
咸池之舞.潜赤水兮龙吟,集珠林兮凤翥.爰格爰诚,
发轫乎霞城,返旌乎玄圃.既显微而若
通,复氤氲而倏阻.离合兮烟云,空蒙兮雾雨.尘霾敛兮星
高,溪山丽兮月午.何心意之忡忡,若寤寐之栩栩.志哀兮是祷,成礼兮期祥.呜呼哀哉!尚飨!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