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安在人心底的弦读后感(寂寞观后感)

发布时间: 2024-11-08 05:03: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2

寂寞观后感,寂寞观后感篇一:《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观后感,As,long,as,you,are,here,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

寂寞是安在人心底的弦读后感(寂寞观后感)

寂寞观后感

寂寞观后感篇一:《你的孤独虽败犹荣》观后感

As long as you are here

也许你现在仍然是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然而你却能一个人下班,一个人乘地铁,一个人上楼,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发呆。很多人离开另外一个人,就没有自己。而你却一个人,度过了所有。你的孤独,虽败犹荣。

-----刘同

看完这本书,要是问我书的内容,只能说,这是关于孤独的33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感动,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共鸣。刘同说,成长中的孤独感,是无形中的成长,我不能更赞同。

这本书分别讲了情谊孤独、爱情孤独、理解孤独、现世孤独、自我孤独和群体孤独,这是刘同对不同孤独中所经历而来的感悟。

与其说是有同感,还不如说是他自己的经历更真实,而且让我从他的书里,读出了自己的孤独。

“曾经那些最孤单,最无望,最失落,最安静的经历,其实都不是你最潦倒的时光。你憋着这口气,最终能独自上岸。你耐住了孤单,扛过了无望,不再怕失落,也学会与安静为伴。虽然疼都是别人给的,但伤都是自己好的。”我们学会自己给自己疗伤的过程,就是长大的过程,学会忍耐,学会坚强,是现在的我慢慢在学习的。

“有一种孤独是,闭上眼能回忆起的温度,对话,举动细节的故事,睁开眼却感觉他们似乎从未发生过。正因为人生有很多很多擦肩而过,再无交集的孤独,所以我们每次才要好好开始,好好告别。”初中、高中,有很多曾经朝夕相处的同学,曾经看上去是那么要好,一起奋斗,互相鼓励,每天都有欢声笑语,曾以为他们会一直存在在自己的生活中,最终留下的却只是几个人,几年过去,记性不好的我只记得那些同学中的几个名字,模样早已模糊,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说再见,好好告别。

“有些人在你面前,你很难说声谢谢。然而他们离开之后,你却有千言万语想说给自己听,或者也希望,有一天他能看到。就是这么一种人,进入你的生命时并不让你欢天喜地,他们却能在离开你之后,让你一直想念,万语千言。”这句话让我想起我的启蒙老师,我的一年级班主任赵老师,她是我的邻居,初写字的时候,她拿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的教我写字,写的不好的地方耐心的给我擦干净,那个橡皮擦是我觉得能擦的最干净的一块,她给我讲道理,教会我太多。二年级的时候我搬家离开了这位我最敬爱的老师,但是一直一直想念她,在心中默默的感谢,万语千言。

“有些你曾以为很要好的朋友,会一直结伴走下去的朋友,不知道何时在路途就走散了。陪你走了一程的朋友,谢谢他们。陪你能走一生的朋友,谢谢老天。”有些朋友是一辈子的,我们一直都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喜好,所有一直不怕

缺乏共同语言。但是有些朋友,只是在我所处的一个阶段的有那个阶段特有体会的共同语言,这也足够让我感激,那些陪我走过一程的朋友,谢谢他们。

“有一种孤独是——与最亲近的那个人面对面的时间和空间里全是质疑,转身离开之后,却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过错。”对家人,我总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很多时候却因为自尊,因为叛逆,更是因为他们是家人而有的胆量,才会这样,家人一直是无条件为自己着想的人,已经慢慢长大的我,在学会体谅他们,心疼他们,庆幸现在理解这些的我,还有很多机会可以去感恩,去对父母好。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常常从熟悉,到误解,从分离到释怀。释怀似乎才是最终认识自己和理解别人的方式。当时想不明白的原因和愤怒转身而去的情节,都会随着成长而渐渐释怀。释怀不是不再生气,也不是没有感情,而是面对曾经最熟悉的那个人还能问上一句:你还好吗?”有过闹过别扭而从那之后很久没有联系的朋友,曾经把那别扭当做了天大的事情,大到值得放弃那段情谊,互不言语,但是过了很久后发现,根本不值得这样,也许这就是释怀,再见面,再问句好,几年的隔阂一下子就消失了,只是有些人,却没有再遇到。

“你写了成百上千条微博、朋友圈或日志,有些是写给专门的人看的。但往往这个人看不到,不会看,也不想看。直到有一天,另一个不相关的人突然跟你说:你写的所有东西我都看完了,好心疼你呀,啊哈~你看,真正在乎你的人读的不是你的某条心情,他们想读的,是你的整个人生。”我会发状态,有自己难过时候的倾诉,有一些难忘的经历,是为了让不在身边看到我这些经历的朋友能够看到,觉得不会因为分隔很远很久没联系而感到陌生,这些交流是必须的,在乎我的人会期待看到这些的,我知道的。

“当初你不愿听的歌,总有一天会为一个人而听。当初你不愿品尝的东西,总有一天会为一个人去品尝。对于你,也一定会有一个人愿意陪你看所有你想看的电影,去你所有想去的地方,看所有你写过的日记。你不爱人,人不爱你,不是报应,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喜欢一个人,所以愿意去接受他的一切,去了解他的喜好,让这也成为自己的喜好,喜欢就是为对方而改变,两个相爱的人在一起渐渐会变成对方,从习惯到喜好,处处都是对方的影子,因为喜欢,所有一切都有意义。

“很多微信群都是因某个聚会而建立,聚会结束,群变冷清,也留着不想退,每次看到都能立刻想起这一次聚会的鼎盛与热闹。所以每当有人退群的时,心里都会咯噔一下,感觉每个退群通知都在提醒你:别再惦记过去,陈旧的东西放再久也不会回去。旧物不是为了寻路回去,而是为了沉淀回忆。”完全有共鸣,冷清的群是一种回忆,一种印迹,不舍得删除,因为如果删除了,就不会在以后的某一天看到它,想起曾经热闹的那段回忆,给自己留下这个想起美好事情的机会。

“可以一杯滚水烫死我,也可以一杯冰水冷死我,但不能一杯温水耗着我。我要的是黑白分明,干净利落。能接受自己拼死,也接受被人整死,唯一不能接受的就是等死—写给明天”最怕的就是没有动力,没有动力去努力,也没有那么安逸的心情去休息,这是最难受的,有时候抱怨很累的自己,就是最希望有的自己,因为在努力,在奋斗,这是最好的,只有这样,心里才会安稳,才不会怕,我要做这样的自己。

“学会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孤独,看到的多是独立,自在和无拘束,是世界,拥有和无比美好。 一个人最初怕的是无人回应,一个人最终爱上的是内心的回音。”这也许是孤独的最高境界,我现在只是觉得,有时候自己听着歌,静静地冥想一会,就会感到心里很舒服,可以防空自己,也可以想明白很多事情,释怀很多,时不时这样放松自己是最好的。

“为什么人要一个人独处,忍耐孤独呢?你应该多约一些朋友聊聊天,谈谈彼此的近况,看两部电影吃几桶爆米花,逛逛街发现一些街头的潮流文化,打打麻将拉些家长里短,比比自己和别人的差距,看看自己和别人有何不同,然后你就会发现还是一个人待着比较好。 ”因为孤独,所以约人出去玩,但是在玩完之后,突然觉得还是很孤单,还是自己待着挺好的,只是有时候自己待久了,会希望身边有几个人走动。

“一个人的时候怕孤独,两个人的时候怕寂寞,一群人的时候怕迷失自我。每当这种念头萌发的时候,你就会感到自己被这个世界剥离,汽车的鸣笛,宿舍的杂音,陌生人的细语,似乎一切都与自己毫无关系。时间的流动开始有了声音,这样的寂静冷清,反而让你有了清醒看世界的踏实和安心。”英文中学的alone是孤单,lonely是孤独,在热闹的时候能做到的是不孤单,但是不孤独还是看自己内心,这是自己给自己的,给自己时间多想想,让自己看清很多事情,需要热闹让自己不孤单,但是更需要做的是让自己不孤独。

“那时为了靠近你,不顾脸面,不管身形,跌跌撞撞,像死了往天空极力伸展的树枝。你嘲笑我:只顾得上靠近,却忘了用枝繁叶茂去伪装自己。我也跟着嘲笑自己的狼狈。只是我在想:如果你也爱我,你便能看到,我的根扎得有多深。”都有过年少轻狂、不顾一切的时候,为了自己的喜欢,付出很多希望得到自己付出的几十分之一就好,这种不顾一切的感情是年轻的资本,是青春的模样。

这是一本送给你的`礼物,始终伫立在美好年华的你,每一个期待未来的你。

---刘同

寂寞观后感篇二:《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大全集》读后感

最近没有完整看过某本书,只是在闲来无聊或者孤寂抑郁时,拿他来解闷——《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大全集》。

本书通过一个又一个优美的小故事,来阐述这样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一个故事,都有一段画龙点睛的感悟,每一个故事,都能为读者带来一次心灵的洗礼。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大全集》从人生、成长、生命、成功、幸福、都市、爱情、婚姻等各个侧面对寂寞进行了解读,引导人们直面寂寞,品味寂寞,在寂寞中静思,在寂寞中沉淀,在寂寞中审视自己、发掘自己,直至在寂寞中获得超越与救赎。一个人如果耐不住寂寞,精神的家园就会被杂草侵占,心灵的净土就会被邪念玷污,生命的底线就会被欲望突破,就极有可能从此徘徊在黑暗与痛苦里,饱受心灵的鞭答和谴责,甚至将自己的所有都彻底葬送。相反,能耐得住寂寞的考验,你就会对生活中的痛苦和快乐有所感悟,精神灵魂就会得到升华,自然也学会享受寂寞,在寂寞中创出自己的一番成绩。 这有两则故事:

一个和尚因为耐不得佛家的寂寞就下山还俗去了。

下山不到一个月,因为耐不得尘世污浊的口舌,又上山了。可是,不到一个月,又因不耐寂寞还是还俗了。 如此三番,寺院的老禅师

就对他说:“你干脆也不必信佛,脱去袈裟;也不必认真去做俗人,就在庙宇和尘世之间的凉亭那里设一个去处,卖茶如何?”

这个还俗的和尚听了老禅师的指点,支起一个茶店,还讨了个媳妇,日子过得倒也清闲、自在。老禅师的指引很对,做不了佛家子弟又不能完全入俗,所以还不如在半路上开个小店。

其实人生也是这样,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重要,做不成僧人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懂得让理想转个弯,求一个自在就好!

有一个农民,但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当作家。为此,他一如既往地努力着,十年来,坚持每天写作500字。每写完一篇,他都改了又改,精心地加工润色,然后充满希望地寄往各地的报纸杂志。遗憾的是,尽管他很用功,可他从来没有一篇文章得以发表,甚至连一封退稿信都没有收到过。

29岁那年,他总算收到了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刊物的编辑寄来的,信里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过于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写得越来越出色……”

就是这封退稿信,点醒了这位困惑的青年。他毅然放弃写作,而练起了钢笔书法,果然长进很快。现在他已是有名的硬笔书法家了,他的名字叫张文举。

就这样,他让理想转了一个弯,继而柳暗花明,走向了成功。成功之后的他向朋友感叹:“一个人要想成功,理想、勇气、毅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生的道路上要懂得舍弃,更要懂得转弯,这样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

人生,谁不向往成功,谁不憧憬未来,谁又愿意让理想之舟中途搁浅……所以人人都在不停地追求,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其实成功不只是追求既定的目标,因为理想在现实的过程中转了弯!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悟是: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如果想让自己安顿,必要时记得让理想转个弯!不要因为一时的寂寞而放弃自己钟爱的事业。

一切的光彩照人的景象背后都隐藏着无尽的寂寞,就如划破黑夜的烟花张扬的绽放,但如此明艳动人,但昙花一现之后,留下的却还是无尽的黑夜。其实生命中所有的灿烂都是要用寂寞去偿还的。

当你坐在冬日的暖阳下享受一本好书时,寂寞便是你无话不谈的挚友;当你专注一项事业或研究时,寂寞便是你最从容的导师···

然而,生活中的我们,却常常在寂寞中倍感空虚,在寂寞中变得越来越浮躁,在寂寞中丢失了自己···

这时不妨停下你匆忙的脚步,让心在寂寞中接受一次洗礼!

耐得住寂寞,才能不为外物所诱,抛开私心杂念,不浮躁,不盲从,保持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耐得住寂寞,方能守身如玉,

志向高洁;耐得住寂寞,方能回归自我,做最深沉、最本质的反省,将力量凝聚到一点,无坚不摧。

耐得住寂寞,是一种悲壮的美丽,是呼唤理性的天籁。与其一味地哀叹寂寞,倒不如勇敢地面对寂寞。只要不被寂寞扼制,用非凡的意志克服寂寞所带来的心灵困扰,人生便具有了超凡脱俗、至善至真的内蕴,就能领略到寂寞的无限妙境,因此而陶醉其中。没有经历寂寞人生的体验,就不可能品味人生的真谛,进而进发出照耀思想的火花。只有在寂寞时,才能让心的山石沉进凝思的河床,向更遥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

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题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经历寂寞的人内心不一定孤独。因为,寂寞给了他思考的时间,寂寞赋予他承受寂寞的肩膀,寂寞也教会他意志的坚定。

享受寂寞,驱走喧嚣,驱散郁闷。让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享受寂寞,去广阔的天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云白风清,川行石立!

享受寂寞,因为寂寞让人生如此美丽!

寂寞观后感篇三:电影《寂寞的烟花》观后感

每一朵烟花在高空绽放的那一瞬都是光焰四射,令人惊叹的。然而又有谁能看到烟花为“平步青云”而付出的代价和那“昙花一现”后的落寞。

是选择做一朵腾空乍现美艳辉煌的烟花还是选择做一棵伏地甘享平凡安静的小草?是要在万众瞩目下孤独寂寞地死还是要在世外桃源幸福快乐地生?这是本片向每一位观众提出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艺术与生活之间,姐姐希拉莉·杜佩毅然选择了后者。她放弃了曾经给自己带来无数鲜花与掌声的长笛,随丈夫到乡下过起了生儿育女,耕作劳动的平凡生活。而妹妹积琪·杜佩却在饱受艺术带来的孤独与寂寞的痛苦之后还是没能放下背后那贴满荣誉的琴盒。她已经放不下了,她很清楚没有了大提琴和演出的积琪将什么也不是。就连在床上和爱人享受性爱带来的欢乐时,她也要把自己曾经取得的荣誉如数家珍的炫耀一番,因为她很清楚那个男人所爱的是她的才而非积琪本人。而她除了在音乐上的那点造诣值得一提外别的她一无所有。骄傲的炫耀正体现出她内心的自卑。

创造出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让人欣赏使人幸福,而自己却要孤独地咀嚼艺术的苦果,这就是艺术家们的悲哀,也是艺术家们的伟大。上帝是公平的,她慷慨地赐予你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无情的从你那里夺走一些东西。当病榻的音乐天才望着姐姐再一次隆起的肚子讥讽地向一位贵妇介绍道这个村妇就是我的姐姐,她只会生孩子时,她那复杂的表情透露出她对平凡生活的渴望。

积琪·杜佩,你是音乐艺术界的宠儿,但又是生活上的乞儿。

用“寂寞的烟花”五个字来概括积琪·杜佩短暂的一生是再适合不过了。就如同积蓄已久而爆发的炽热的火焰被高空的冷漠迅速浇熄,而后孤独地坠落。但用“寂寞的烟花”来形容她的一生却是不够的。因为:她比烟花灿烂,又比烟花寂寞。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1

  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不能像以前那样的自由,想出去就出去,想和谁搓一顿就搓一顿,孤独成为一个暂时的常态,这孤独并不全是一个人独处,缺乏与人交流,更多是偏于精神上的孤寂,一种与以往习以为常生活不同的状态,你无需每天每时每刻与你熟悉或不熟悉,喜欢或不喜欢的各种人,做着你愿意或不愿意的事情。

  也在这个孤独的时刻,你会有更多的时间,有更多自己独处的时间,于是我看完了这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的书,这书是来自台湾岛上作家们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刘克襄、马家辉、朱天衣等的一部散文合集。刚开始想读这本书,首先就是被书名所吸引,被那“孤独”二字摄了心魂。读书人爱书人写作人偏爱孤独,但又不完全甘于孤独,孤独中也希望听到些声响,可是真要去与人周旋却觉得更加孤独,这样处在两难境地的人群,恐怕也就是通过读书来缓解孤独了。唯有文字是最疗伤的药,最慰藉的暖。

  这本书基本搜录台湾地区七十至九十年代一些作品,不知道为什么,台湾作家的文字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就像是岛上弥漫着一层薄雾一般,细细地低语似地在文字里徘徊,感觉他们的文字总是那种淡淡的花香般,从不张扬,可是那种情怀默默地就钻进你心底里去了,让你不由地一道沉下去,静下去。

  文字里,写时光,写人心,写情怀,写孤独,写文朋诗友,写读书,写同志,写青春,写亲情,散文,终归是一道道默默的光,照亮每一个暗夜里的独行人,让我们看到自己在这个世上并不那么完全孤独。

  其中第一篇,林清玄的《眼前的轮回》,人生的孤独。从去银行办事的过程中看到两件轮回,都是轮回的生活或者停留在原地的生活。跑三十年的航运新闻的人和银行每天按时打卡的工作人员,让作者想到了很多,参透人生的想法,细细品读,句子优美却又带着悟性,看似繁华却又带着平静,好多句子不就是说的自己和周围的人群,读完这一篇只想静静闭上眼睛,冥想一阵。

  我们的生活,我的生活就是这样在平常中轮回,虽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都会有所不甘,但无论曾有多少辉煌时刻,最终还将归于平常和孤独,正如林清玄写道“每天的出门,只是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

  但我想孤独不是终点,不是宿命,我们学会孤独,独自体会着孤独,放空一切杂念,感悟人生,在与天地间的交流中升华灵魂。尽管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这也给了我们生活的动力,那就是找寻知音,让内心不再寂寞,从而无所顾忌地生活,享受人生的每一天,让轮回到来前,能一直开心健康地活着,去迎接几十年后的下一个新的轮回。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2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谈论友谊、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还有珍贵的爱情。

  这些作家里有的还年轻、有的已是年过花甲。然而在他们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无一例外地都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

  不论爱情如何美妙、世界如何精彩,孤独都是人类必须去面对和承担的永恒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将它改变。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

  人民常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有朋友的人,当然不会孤独。

  而当我看完《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时,才深深的体会到,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生相伴的伙伴。只有学会与孤独相伴,才能不妥协、有勇气,有尊严。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3

  在现代社会,代表孤单、孤寂、单一等意思的“孤独”却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热词。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孤独”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孤单;孤立无所依附;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但是汉语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对“孤独”这样的解释已经是远远不够的。孤独,其实是一种状态,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孤独者,代表安静、代表思考、代表自得其乐,代表了一种哲学的存在。

  另外,通过对孤独与寂寞进行对比来理解“孤独”也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像困兽一样踱来踱去,是一种焦灼的状况,甚至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而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思考人生”的高贵,或者说,孤独是一种境界。

  上述这些想法,其实都得益于《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旨的散文集,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麦家、阎连科、王安忆以及杨澜、周大新等人的作品,这其中,有直接写“孤独”的,如纳兰妙殊的《租客》一文,虽然写了很多人,很多事,经历了很多的搬迁与变动,但是骨子里对于生活的一种“孤独感”,甚至,作者买房的时候,作者都宁愿只写先生一个人的名字,她的“孤独”代表了她的“存在”;有写历史的变迁所带来的文化的“孤寂感”的,如塞壬的《悲迓》,写楚剧与人生的悲欢离合,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命运的无力感;也有间接写“孤独”的,如阿来的《达古的春天》,纯碎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独有的享受”,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自己独享春色的一种得意。还有周国平先生在序言里对“阅读与人生”命题的深入解读,读书,远远不是当前全民陷入的一种“全民狂欢”,不是“读书节”,不是各种“读后感”,更不是“报告会”,读书同样需要读出“孤独感”。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如果我们遇到了“孤独”,千万不好紧张,更不要无助、害怕,也许,我们离理解人生的真谛更近了一步。孤独,是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不懂得孤独不足以谈人生,它是人生的催化剂。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4

  近期,有幸拜读了所团委赠书《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是一本由余光中、林清玄、白先勇等名家作品组成的散文集。这些当代文坛巨匠们,以各自的经历为线索,为读者们展现了对于孤独、对人生的思考与启发。文字里,他们写时光、写情怀、写文朋书友、写人世沉浮,包罗万象却又不离其宗,所有的琐碎最终都归于一点,像是慢慢长夜里一束默默的烛光,摇曳中照亮每一个人生旅途上的独行人。

  对于人世间的孤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孤独不同于孤单,孤单只是客观上孑然一人、形单影只的状态,而孤独却是扎根于内心深处的感受。一旦孤独之意涌上心来,即便身处人潮涌动、灯火辉煌的闹市,也只能独享一人份的寂寥空旷,尘世间的欢闹是与我无关的。随着年岁的'增长,在经历了各种人群聚散,看过了各式悲欢离合之后,慢慢才懂得,这一生到头来,能一直陪伴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内心。正如书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应当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现在的人,大抵都是孤独的。千万人每天穿行在偌大的城市里,日复一日带着惺忪睡眼离家工作,再披星戴月伴着睡意关上房门,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停循环往复,仿佛都是社会机器里互不干涉的小螺丝钉。

  在我们还无力改变这种生活节奏时,与其把孤独视为一种不合群的怪癖,不如让自己从容置身与孤独之中,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中偷得片刻闲,以理性沉静的态度,享受独立思考的空间。多阅读、多思索,动心忍性,增益己所不能。或许某一天回溯往昔的时候,自己会怀念起当年孤独里的那份静谧,由衷感谢这份来自生命的礼物。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5

  能陪你走一生的人有多少?怕是只有自己。当生命逝去,生者或许悲痛,而逝者却是平静的,没有声响,没有浪花,甚至连波纹也没有。一人,悄无声息,走了。

  人终究是孤独的。也许一生中,人们找过许多依附与寄托,故乡、亲人、爱人,可总是聚了又散了。如若把自己完全交付与谁,寄托与谁,那若是散了又该怎么办呢?留下的必定是伤痛。

  缘聚缘散,唯敢于与自己相处的人才会获得永久的安宁。如平凹先生在《自在独行》书中提过的,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这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成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一切追随自然,听从内心。就像上山云游,遇到了佛就拜一拜,拜完了就继续游。你还是你,佛还是佛,世界未曾因你与佛的一瞬对视而发生任何改变。在这之后,佛依然端庄地坐落在那里,你依然宁静地享受孤独,一个人,没有惧怕,或许有一丝丝对世界的牵挂,但那仅仅处于对这个世界的善意。像切斯瓦夫·米沃什在诗歌《礼物》中写道:“这是幸福的一天,我漫步在花园里,对这个世界我已一无所求。”

  孤独本身便是一个礼物,它让你获得安宁,教你谦虚与从容,让你懂得宽释与敬畏。而你之所以孤独,不是因为无人陪伴,不是因为缘浅缘散,而是因为你我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本应该孤独,也注定孤独。

  孤独本是上天对每个人的眷顾,却只被少数人所享有。大多数人害怕与自己相处,他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无知己和不被理解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一种悲哀。独处须要勇气,它更是能力,独处须要去面对自己真实面。独处的能力便是让自己充实与幸福的能力。因为一个强大的人不会依靠他人带给自己快乐,更不会让自己的情感被他人操控。而那些总是试图逃避孤独的人终究还是要面对孤独,可是那必定是一番凄凉的滋味。

  孤独也绝不是与世隔绝,仅仅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而是做一个独立有思想的人。那些人当然有自己的追求,但一定不是去征服任何人,因为他们深谙自然的法则。

  著名评论家王元化说:“一个人太热闹,这个人就完了。”是了,一个人违背了他应有的样子,怎么会好呢?现在的人们一直在追求和谐,但和谐从来都不是一百个人发出同样的声音,也不是彼此为了依赖而变得相似,而是当一百个人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却还能彼此尊重。就这样人们彼此相爱,却又以各自独立的姿态生活。

  生活之至美,从享受孤独开始。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6

  每每谈到孤独,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让人陷入沉闷压抑之中。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孤独史。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但我们今天要谈的孤独却并非如此。

  一天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我承认在我的人生中从来不缺乏孤独。介于对孤独的那种深深的恐惧感令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我觉得它的名字让我对其很反感,孤独怎么会是礼物?有谁会喜欢孤独?但是不得不承认,我极力地想从那种处境中挣脱出来,趁着对它还有一丝丝信任,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带着错综复杂的心情,我读完了它。

  作者讲述的孤独别有洞天,书中有写到时光,也有人心,有情怀,当然也有文朋诗友,亦不缺青春爱情!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并没有控诉孤独给人的彷徨和无奈,也没有指责人因为孤独所经历的种种。我更多地看到了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用心经历,用心对待!

  “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生活练习?没错,孤独是生活练习!小时候的我和作者一样都很爱哭,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博得同情。眼泪对于我来说,并不是示弱而是武器,在我还可以任性的时候,在还有人愿意为我的任性买单的时候。长大以后,我知道我不能再哭泣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可却还是会哭,纵然哭了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只能一个人隐匿于某个角落,偷偷地安静地啜泣,然后等待着时间慢慢地收拾我的情绪,等眼泪干。

  长大后的我哭泣,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陪伴!在儿时有父母的陪伴,曾经的我天真地以为只有我会长大,殊不知父母也会变老,在他们还没有白发的时候我一直是这么想的。现在的我,很多时候都只能一个人走人生了。时间这种可恶的催化剂,加速扩大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很多时候,他们都不能再陪伴我们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只是时代变了。曾经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现在也早已桥归桥,路归路了。正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写的,人生中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也都一位位地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自己。看完后才明白,原来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于是最后只剩下眼泪,苦苦的。

  孤独是人生常态,不是吗?这本书并没有教会我如何逃避孤独,而是把人生常态摆在我面前,让我知道,其实这很正常,我应该正视它。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的,它让我知道我在成长!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7

  寿准经常谈到孤独,总有一种淡淡的悲伤,让人陷入抑郁。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孤独史。

  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中。但是我们今天谈论的孤独却不是这样。

  有一天,当我偶然看到这本书时,我承认我一生中从未缺少过孤独。对孤独的深深恐惧让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我认为它的名字让我非常不喜欢它。孤独怎么会是一份礼物呢?谁喜欢孤独?但我不得不承认,我尽了最大努力摆脱那种局面。虽然我还有点信任它,但我也希望作者能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怀着复杂的心情,我读完了它。作者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一个孤独的故事。

  这本书写的是时间、人的心灵和感情,当然也有文朋和诗友,也不乏青春和爱情。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作者没有指责人们因孤独而产生的犹豫和无助,也没有指责人们因孤独而产生的各种经历。我越来越明白孤独是生活的常态。用心体验,用心对待!不要要求回应,不要要求认可,学会与自己交谈。倾听自己,学会孤独。

  生活实践?是的,孤独是人生的实践!作为一个孩子,我和作者一样喜欢哭,因为它能帮助我获得同情。当我可以任性,当别人愿意为我的任性付出代价时,眼泪对我来说不是软弱,而是武器。当我长大了,我知道我不能再哭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了。然而,我还是哭了。即使我哭了,我也不会像以前一样了。我只能躲在角落里,静静地哭泣。然后我等待时间慢慢清理我的情绪,等待泪水干涸。当我长大了,我哭的不是同情而是友谊!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由父母陪伴。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只有我会长大,但我的父母也会变老。当他们没有白发时,我总是这样想。现在,我大部分时间只能自己去。时间作为可恶的催化剂,加速并扩大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大多数时候,他们不能再陪我们了,不是因为他们不想,而是因为时代变了。曾经志同道合、真诚的朋友现在已经回到了桥和路的路上。正如林在《城南旧事》中所写的那样,陪伴他们一生的人一个一个地逐渐消逝,最后只剩下他们自己。读完之后,我意识到很多路只能由一个人走,最后只剩下眼泪,苦涩。孤独是生活中的常态,不是吗?这本书没有教我如何逃避孤独,而是把正常的生活放在我面前让我知道,事实上,这是正常的,我应该正视它。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的,它让我知道我正在成长!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8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孤独,孤独意味着被人遗忘、被人冷落。但是我所理解的孤独是为自己觅得一些独自思考、独自回忆、独自幻想的时间和空间,它是生命的礼物。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一本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的书籍。刚开始打算买这本书其实是被书名吸引的,特别是“孤独”二字,使我身同感受,于是决定收入囊中。

  书中的这句话“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构建自己的精神。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既说出了孤独的好处,又道出了孤独者的共鸣。当别人嘲笑我那不太现实的梦想时,我会感到孤独;当别人误解、冤枉我时,我会感到孤独;当别人拿着我身上不算缺点的不足来当笑柄时,我会感到孤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即使或者最简朴的生活,也一定不要扔掉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要知道,倔强是时光在心上留下的茧,厚厚的孤独,会让人变得更坚强。

  对美好事物的喜欢和执着,让很多人尝尽了孤独。古往今来,有多少做大学问的学者以及有很大成就的科学家,他们何尝不是与孤独作伴,在独处中寻觅自我,创造辉煌,他们钟情理想,甘于寂寞,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窗外是红尘喧嚣,心中却是风轻云淡。让人疲惫的,不是面前的高山,而是登山鞋里的沙粒。只有学会与孤独相伴,人才能不妥协、有勇气、有尊严,才能不畏惧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请记得:你的孤独以及你所畏惧的,都将被时光锻造成钢。学会与孤独相处,不要抱怨,因为它是你生命的礼物!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9

  在选择这本书的时候一开始是被封面的余光中,林清玄先生的名字吸引。一直对两位有所耳闻,却从来没拜读过他们的文采。这是一本集结了台湾很多作者的散文集,除了余光中,林清玄先生,还有很多未曾听说过名字的作者,而这些作者大多都已是耄耋老者。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感觉是一本回忆录。这些在台湾文学史上都曾占有一席之地的前辈们,从他们的文字里让我对那个岛屿产生了很多的向往。曾经读蒋勋先生的书,觉得他是个文化底蕴特别深厚的人,读完这本书突然就改观了,台湾那座岛屿该是个文化底蕴多么深厚的城市,才能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作者。

  如果对台湾的过去没有一点了解和知识储备,读起来会非常吃力,尤其对我这种没有太多知识积累的人,读起来更吃力,所以这本书读的尤其慢。但是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就去上网查,多多少少增加了点新知识。他们笔下的那个时代终究是过去了,每一个人都到了耄耋之年,或者已经离开人世。

  这些作者大多都有着细腻的文笔,一些场景的描写,让人有很强的画面感,我总会被他们的文字带入那个时代。而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反思,因为生性敏感,从小就爱思考生命的意义,却不得所以然,又总爱装模作样装成熟。在读到他们的文字,却突然有了种释然,活着本身就是经历,就是修行,又何必去思索太多的意义。以前会觉得每个人到最后都是同样的结局,又何必去争抢一些东西,所谓的随遇而安不过是逃避。而现在却觉得如果最后都是同样的结局,但是你在生命旅途里经历的体验到的生命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他们一样。你大可以去不屑很多东西,但是必须搞清楚的是你只有让自己到达一定的高度,或者去经历了才有资格说这样的话。而不是装作什么都无所谓什么都不想要的样子。

  在今天,李敖的去世让我不免把这些都联系在一起。属于每一个时代的辉煌和成就终归会过去,但是在那个时代里他们所影响的一批又一批人,总会有人把他们的情怀传递下去。即使在这个功利又焦虑的时代,很少会再有人去静下来去回忆那个年代,但是总会有人对那个时代感兴趣,也总会有人去传承。那么那些存在也就有了意义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读后感 篇10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书名起的很美,让人回味无穷。封面写着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流,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吧。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 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乡愁》等等。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打开心灵的门窗》等等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孤单和孤独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孤单是一个人的独处,就个人而言,它是外在的,犹如离群的人便是典型的孤单。孤单的人是群体里像是个“异类”,如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缺少友情温暖的和缺少爱情的困惑者。这类人是骨子里孤单,在寒冷里的夜晚只有一个人独处,在黑暗里看不到温暖。

  孤独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内心空虚,没有依靠和寄托。哪怕是有再多的朋友,再多的人,但在你心里却依然还是孤独,在人生的道路上,孤独就是与生俱来陪伴你一生的,孤单只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一生的事情。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它就像是一种烙印深深刻在你脑海里。面对孤独我们要不断去接受它,去学习。它远离现实,超越现实的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接受它,而不是想方设法的远离它。孤独是对外界的渴望的自由和美丽的追求,它所得到的体验、信念、人格、美好、灵魂上的快乐都不是现实所能给予的。它也许痛苦,但苦得犹如苦瓜一样,是一种境界。

  作家们在本书通过自身的经历,来为读者们展现了对孤独,对人生的启发,引起读者们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是余光中的《眼前的轮回》还是《父亲与民国》等等,都对孤独有着深刻的感悟,每个人都不同,对孤独的领悟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孤独是一种高贵的礼物,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我们都得接受它。

这些人那些事之寂寞的读后感

翻开吴念真的《这些人,那些事》,每读一个故事都会不由得掩起书卷,静静的坐一会,那片刻的心境是未有过的满怀慈悲。
记忆中父亲柠檬香皂的气息和台北的最后一场电影;在“我”的婚礼上,母亲穿着一辈子没穿过几次的旗袍和高跟鞋坚持跪拜一百下以至几乎站不起来,只为还愿“我”可以平安长大;弟弟不堪生活的重压自杀,留下的遗书几个字就写满了整张纸,那句“不过,当你的弟弟妹妹,也很辛苦”,才知儿时相命师说过的“长大以后,这个弟弟是要替哥哥提皮包的”,他们同时记住,同时回避,却终是一语成戟……这些人,那些事,吴念真的从容中,人间世事,情谊深浅就都在文字间,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这是第一次读吴念真的书,得来偶尔。同事在当当上买技术书,可以报销,拉着我也买一本,我玩笑说那我也买一本可以报的吧,看到吴念真的这本《这些人,那些事》,我说好,可称人事类。因为没有特别期待,所以到了也没急着看。这晚只是万般无聊,看小说太累,于是信手拿起。我曾戏语,找中国的文化怕是只能去台湾了。此时读到吴念真,心中沾沾。
吴念真是说故事的高手,寥寥数笔,文字看似毫无锋机,却在掩书的刹那,如中了传说中的化骨绵掌,寒气从手心开始缕缕往上行,最后到达心窝,无可救药。只是此时不是寒气,是携裹着那些潜伏在卑微人群之中的善与痴,那一切于琐碎之处而蕴含的绵绵温情,在血液中汩汩而行。
“若非这些曲折,好像就不会在人生的岔路上遇见别人可能求之亦不得的人与事;而这些人、那些事在经过时间的筛滤之后,几乎都只剩下笑与泪与感动和温暖,曾经的怨与恨与屈辱和不满仿佛都已云消雾散。”回忆的东西,若是赤裸裸的拿起来就说,难免不会夹杂着个人的私念,说得不好就成了闲话,所以年青的时候不善回忆,而到六十岁若无吴念真这般笔力和心境只怕是也道不明生命中曾承受之重。
有一次姐姐戏言,我们离五十也就十几年的光景了,当时顿感后背冰凉,不敢回头看,亦没有勇气往前看,参不透的贪、嗔、痴,悟不出的戒、定、慧,又怕是遑遑中十几年的光景刹那过,哪敢再忆?有如“重逢”中,他事业失败,开计程车又怕碰到熟人,只好躲在机场,以为会碰上前妻也可看到孩子,哪知偏是邂逅昔日的恋人,当时只想他不被认出,又纠结着是否要打个招呼,最后是什么不敢,默然开车,而她在路途中一个接一个电话,打给家人,给公司,给朋友,车到终点,他依然不知如何,没想到女人忽然开口,“我都已经告诉你我所有的状况……家庭、工作、孩子,告诉你现在的心情、告诉你对过去同事的思念……什么都告诉你了,而你……而你连一声hello都不肯跟我说?”生活似这般地转承起伏间,能忘的掉未必放得下,不能忘的又未必放不下。
书才读到第四辑,就耐下住提起了笔,何是才能不得浮燥,不得失意,不得辗转,能如《这些人,那些事》般去除浮华的表象,唯留真念?
本文标题: 寂寞是安在人心底的弦读后感(寂寞观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589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我的家世写一篇读后感(我的家庭作文100字)秋生起处是故乡读后感(关于散文《文化苦旅》读后感范文7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