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后感以论文的形式写一篇读后感,字数5000字。首先,自然辩证法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全部,即能不能包括马...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读后感
以论文的形式写一篇读后感,字数5000字。首先,自然辩证法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观的全部,即能不能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自然观和唯物论的自然观?这个问题是值得研究的。我认为臼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哲学的一个分支,不能笼统地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我认为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自然观包括自然辩证法和唯物论自然观两部分。 其次,思维辩证法能不能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垒部?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包括认识论的唯物论(唯物主义反映论)和认识论的辩证法(或称思维辩证法,也可称辩证逻辑)。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中,都是从唯物论和辩址法两个方酝来全面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列宁说过,辩证法、认识论、逻辑三者是同一个东西。对此绝不能理解为?一i者完全等同。我们知道,辩证法包括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认识辩证法),认识论包括认识的唯物论和认识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列宁说的三者同一,是辩证法的同一,是有差别的同一,是指三者都服从同一个辩证法规律。客观辩证法的规律与主观辩证法的规律,本质上是同一的,形式上是各异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是前者的反映。 再次,历史辩证法是否即是历史唯物主义?大家知道,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是有历史辩证法思想的,但能否说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显然不一样说。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所有其他哲学家的地方,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有巨大的历史感作基础。形式尽管是那么抽象和唯心,他的思想发展却总是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紧紧地平行着,而后者按他的本意只是前者的验证。"黑格尔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但他的历史观却是唯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不但是辩证的,而且是唯物的。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应当包括两部分--历史的唯物论和历史的辩证法。因此,不能说历史辩证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反过来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恩格斯指出:"如果我在英文中也像在其他许多文字中一样,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阋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为不同的阶级,以及这些阶级彼此之问的斗争,那末,即使英国的体面人物也不致于感到太震惊吧。"由此可见,把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分为自然辩证法、思维辩证法、历史辩证法三个分支,是不恰当的。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就是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论这个体系由两大块有机组成,第一大块是辩证的唯物论,第二大块是唯物的辩证法。每个大部分又分为兰个小部分。辩证的唯物论部分分为唯物主义自然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认以沦;唯物的辩汪法分为自然辩证法、历史辩址法、思维辩证法。这六个小部分按对象也可合成三个分支,这就是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自然辩证法给合起来,叫做辩让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结合起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认识的辩证法结合起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沦。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按它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块,按它研究的对象也可以分成王个分支。 这样分法,是根据马兜思主义哲学的特点、研究对象来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列+象就是研究客观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揭示出来的一般规律、原则,应该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鄙起作刚,鄙适应。哲学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它一产生就是一种比较完整的吐界观,这就是说,它给人们提出了对周围世界的总的看法,归结起来要回答两大类问题:一大类问题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顷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各种具体现象的本原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阵营。月一类大问题就是世界怎么样?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是充满矛盾的还是没有矛盾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辩证法和形学的纷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各派哲学家对这两大类问题都作了不同回答。有的比较正确,有的完令错误,有的在这个问题二回答比较正确,在另一个问题上回答又是错误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才科学地、全面地回答了二面两大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主义,科学地回答了第一大类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地回答了第二大类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唯物论既同唯心论是根本对立的,而且也不同于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又不同于近代的形而学唯物论,而是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辩证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既同形而上学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同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也是根本对立的,它是同唯物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唯物的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同辩证法是不可分的。把辩证法运用于唯物主义,就能改造旧唯物主义,使它具有现代的科学的形式;同样,用唯物主义来改造辩证法,就能创造最高级的、唯一科学的辩证法形式--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根据上述理由,所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哲学体系可分为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两大块。当然,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理解为这两大块的机械结合或"焊接",这两大块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贯穿在他们的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中,由统一的严谨的世界观把它们联结在一起。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哲学用在研究自然、社会、人类思维三大领域,都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根据这个理由,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两大块又分为六个小部分、三个分支。马克思的哲学之所以具有内在的严整性、完备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彻底性,是因为它的各个组成部分都采用统一的方法、统一的世界观。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彻底性。 辩证唯物论哲学的第一大块是辩证的唯物论。辩证的睢物论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论,它是唯物论发展的最高形式。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哲学,具有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的缺点。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哲学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表现在不能把唯物主义哲学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只是半截子唯物论。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哲学的片面性缺点主要表现为机械的、形而上学性。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也不可能是彻底的唯物论。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但它把自然界看成是停滞不变的事物的总和,因此它也就不可能完满地科学地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问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和转化、意识的产生、以及其他许多对科学的世界观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反映论,承认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它是机械的直观反映论。旧唯物沦不懂得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懂得辩证法,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论是彻底的、完备的、科学的唯物论,它包括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这三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把任何一部分抽掉,都会有损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体系的完整性。试想,如果把唯物主义历史观抽出来,那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的唯物论,而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完备性、彻底性根本之点,就在于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列宁指出:"马克思认识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不完备性和片面性,因此确信必须'使关于社会的科学同唯物主义的基础协调起来,并在这个基础上加以改造'。既然唯物主义总是用存在解释意识而不是相反,那末要把唯物主义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就要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序言中,把运用于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的挂本原理,作了概括的科学的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没有对于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准确理解,就不可能有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哲学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在没有被推广来认识人类社会之前它还是不完整的,还不能对整个世界作出统一的解释。马克思翮恩格斯解决了这个任务,从而创立了完整的唯物主义学说。由些可览,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第一次创立T一种既包括自然界,电包括社会生活的完整的、今蕊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彻底性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实践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中,物质第一和实践第一,两者也是有内在联系的。疑有彻底坚持物质第一,才能坚持实践第一。我们讲的实践,不是主观的观念活动,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离开唯物主义物质第一这个观点来淡实践,就不是玛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丽是实用主义的实践观。同样,只有坚持实践第一,才能坚持彻底的唯物沦。旧唯物论者就是汹为不懂得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中的酋要的基本的观点,跚此他们的唯物主义不可能彻底,他们的认识论也不可能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正是因为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丑口认汲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依赣关系,因此不能了解人的社会性,不能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马觅思主义哲学第二大块就是唯物的辩证法,它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思维辩证法。 这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它仍然在许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明确规定,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两条基本的认识路线;并且给哲学范畴“物质”下了一个经典性的定义,考察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揭示了在经验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著作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3个重要结论:①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②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没有任何原则的差别,差别只存在于已经认识的东西和尚未认识的东西之间;③在认识论上应该辩证地思考,即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的比较确切的知识。著作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论,论证了真理的客观性,论证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论证了生活、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在所有这些问题上,著作都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贯彻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后来列宁在《哲学笔记》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些思想。著作还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哲学的党性原则,指出哲学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个斗争着的哲学派别,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著作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新发现,电子、伦琴射线、柏克勒尔射线和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初步作出了哲学上的总结;批判了“物理学”唯心主义的主要论点:“物质消灭了”,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将科学定律和原理看作是人们主观创造的符号。著作指出,物理学的数学化,认识的相对性原理是“物理学”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摆脱唯心主义,并从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是自然科学健康发展的方向。著作还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驳斥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同”论、社会“唯能论”等历史唯心主义理论。 这部著作有力地批判了马赫主义这一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实证论思潮的典型代表,粉碎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和俄国马赫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为布尔什维克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是代表列宁哲学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学习和研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经典著作之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后感
去年12月10日买的这本书。高中的时候读过一本类似的书,买这本书大概是想年轻的时候了吧。但是一直没有时间读这么一本有点“难度的”书。这次疫情突然袭来,人被关在家里,我终于把这本书翻出来,历时12天,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还第一次为一本书做了思维导图。感触良多!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内容是很好的内容,书是很烂的书! 人一定要读一点哲学,读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这本书就不要选了。
年轻的时候读完这本书,有印象的无非是几句话: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当年可能对镇压、暴力机关这样的词很感兴趣吧。)
后来大学读书的时候似乎还学过这门课程,但是留下的印象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顶多就是加了一句至今都不明白的“否定之否定”吧!
这次这本书读下来,感触很多,连续写了十多天的摘抄。现在再回头梳理一遍。
1、什么是哲学?
读过好些关于哲学的书,最终也没有彻底搞明白什么是哲学,因为,据说哲学自己也不明白哲学是什么。我接受的两个观点:一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是“智慧”。很多人的世界观是混乱的,除了逻辑混乱,更多的是没有哲学,没有最基本的东西作为基础。不想学得很深入,学点智慧也好啊!
美中不足的是,似乎哲学只是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并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马克思提倡的是行动哲学,从更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或者,从微观来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把问题定义清楚,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 。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两者的对立和斗争有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测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5、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物是实践的客体,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实践的环节,就是PDCA。
6、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学说。所谓学习和原因唯物辩证法,就是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这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内容和形式总是由基本合适到基本不合适,再到基本合适不断变化;二、内容决定形式,既要反对形式主义,也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三、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注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7、认识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理性认识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体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以前以为逻辑学很难,其实内容并不多啊!
真理就是思想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不懂确切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能逮到耗子的才是好猫。
8、价值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对评价的基本要求:一、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二、对主体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
9、真理和价值就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这个事情,是真是假?有何价值?
10、社会的本质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12、社会的结构
社会的结构分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国家的职能分为: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外交职能。
文化结构分为: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13、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4、人的发展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包括人的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人受到自然条件的束缚,社会条件的束缚,人自身条件的束缚。人的自由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获得自由。 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力量,不断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路。 这不就是知和行吗?老祖宗说的知行合一的确是有道理的啊。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自由时间。一本哲学书读下来,落脚点居然是:时间!通俗一点的话,就是节约时间,开发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此外,一本书读下来,我看到了心理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真的是随便一页都可以深入思考。哲学真是包罗万象,比如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比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有人反复读一本《红楼梦》读成了红学专家,其实,反复读一本哲学书也可以受益无穷!
整本书读下来,我总结了一个“123”:1是专注,“能动地”,“有目的”做事(实践);2是辩证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至少要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凡事多问“是真是假”,“有何价值”;3是第三条道路,主体、客体、工具、环境。如果进也不行,退也不行,能不能往旁边走呢?
年轻的时候读完这本书,有印象的无非是几句话: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4、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当年可能对镇压、暴力机关这样的词很感兴趣吧。)
后来大学读书的时候似乎还学过这门课程,但是留下的印象也没有超出这个范围,顶多就是加了一句至今都不明白的“否定之否定”吧!
这次这本书读下来,感触很多,连续写了十多天的摘抄。现在再回头梳理一遍。
1、什么是哲学?
读过好些关于哲学的书,最终也没有彻底搞明白什么是哲学,因为,据说哲学自己也不明白哲学是什么。我接受的两个观点:一是“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二是“智慧”。很多人的世界观是混乱的,除了逻辑混乱,更多的是没有哲学,没有最基本的东西作为基础。不想学得很深入,学点智慧也好啊!
美中不足的是,似乎哲学只是一种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并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马克思提倡的是行动哲学,从更高的层面去解决问题。或者,从微观来说,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把问题定义清楚,问题已经解决一半了 。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两者的对立和斗争有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以及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所形成的。
3、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4、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测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5、实践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是实践的主体,物是实践的客体,在生产中,人客体化,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实践的环节,就是PDCA。
6、联系与发展
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学说。所谓学习和原因唯物辩证法,就是把握现象和本质、形式和内容、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可能和现实、内因和外因、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这里面我感受最深的是三点:一、内容和形式总是由基本合适到基本不合适,再到基本合适不断变化;二、内容决定形式,既要反对形式主义,也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三、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也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唯物主义的两点论和重点论:所谓两点论,就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既要把握主要矛盾,又要注意次要矛盾;既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注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
7、认识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活动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
理性认识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以及进一步形成的理论体系。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包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以前以为逻辑学很难,其实内容并不多啊!
真理就是思想符合实际的真实道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不懂确切的意思,我的理解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能逮到耗子的才是好猫。
8、价值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的意义关系。
对评价的基本要求:一、对客体实际状况的正确认识;二、对主体实际需要的正确认识。
9、真理和价值就是客体尺度和主体尺度在人的活动中的表现。这个事情,是真是假?有何价值?
10、社会的本质
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这些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1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从静态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从动态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全过程。
12、社会的结构
社会的结构分为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国家的职能分为:政治职能、社会职能和外交职能。
文化结构分为:政治法律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
13、唯物主义历史观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方法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4、人的发展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社会属性包括人的社会角色、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人受到自然条件的束缚,社会条件的束缚,人自身条件的束缚。人的自由就是要在这三个方面获得自由。 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力量,不断打破外在的限制,这才是人的自由之路。 这不就是知和行吗?老祖宗说的知行合一的确是有道理的啊。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需要充分的自由时间。一本哲学书读下来,落脚点居然是:时间!通俗一点的话,就是节约时间,开发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此外,一本书读下来,我看到了心理学,逻辑学,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真的是随便一页都可以深入思考。哲学真是包罗万象,比如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比如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有人反复读一本《红楼梦》读成了红学专家,其实,反复读一本哲学书也可以受益无穷!
整本书读下来,我总结了一个“123”:1是专注,“能动地”,“有目的”做事(实践);2是辩证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至少要正反两个方面看问题;凡事多问“是真是假”,“有何价值”;3是第三条道路,主体、客体、工具、环境。如果进也不行,退也不行,能不能往旁边走呢?
红色经典书籍读后感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尼古拉的一生备尝了饥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而尼古拉在1930年始,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当时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西蒙`彼得留拉统治下的波兰白军奸淫拐虐,无恶不作,保尔早就恨死那些人了,他从小立志 ,要成为红军的一员。在保尔十六岁的那一年,他和他的朋友加入了红军,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他加入了红军后,为党奉献了他的一生,最后不幸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凭着坚强的斗志开始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功。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全是贵族的天下,当保尔还在上小学的年纪时,就因为犯了一点错,就被赶出了学校,于是保尔只好到外面去打工,每天都要烧水,劈柴,擦茶炉,擦刀叉,提脏水``````其实这对于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已经够累的了,但是更过分的是“做得不好就得挨耳光”,强奸妇女,把虐杀犹太人当作是“消遣”``````
保尔有许多正义的朋友:冬妮亚,司涅古尔科,瓦莉亚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朱赫来``````
冬妮亚她虽然是有钱人的女儿但是她却毫不在意保尔的身份,和他做朋友。
司涅古尔科在绞刑台面前慷慨陈词地说的那番话。瓦莉亚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昂起头唱的歌。都使人敬佩。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是他们为了党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能体现出他们舍 “小家”救 “大家”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哥哥阿尔焦姆,他为了弟弟保尔可以牺牲一切,毫不踌躇。
我从“我已经这样浪费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就够了。”中体会到了军人朱赫来对时间的重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执着。
而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当保尔听到游击队在发枪,呼吁全民族与 波兰军作斗争时,非常兴奋,这表达了保尔对这个不公的时代的憎恨,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党的事业的支持。当保尔不幸被捕,波兰白军对他严刑逼供的时候,保尔仍没忘记自己的志愿,一直不肯招供。我从这里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坚贞不屈,面对恶势力毫不畏惧,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党作出贡献的人。 当保尔病倒的时候,他的身上仍然戴着一个磨破了的乌克兰共产党主义青年团第九六七号团证`一个红军战士证明书,一张红军团长给他的嘉奖令的摘录,上面写着:“对英勇进行侦察工作的红军战士柯查金予以嘉赏”。一张给他的哥哥的亲笔纸条。以上的行为看出保尔随时都在准备着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后来,保尔的左眼瞎了,但他仍然想着前线的工作。有一次,保尔因为工作劳累而病倒了,委员会让保尔退职,给他领取安抚金的权利,但保尔却愤愤地拒绝了。保尔本该有了那些钱可以衣食无忧的,但他那对革命事业的热爱,追求,向往使他无法做到。在医生为保尔做手术的时候,他.还能说笑话,我们从中看到保尔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使我难忘的一句话是“在生活中,再没有比掉队更使我恐惧的了。”感受到了保尔献身事业的精神。“我永远要坚持到最后一卒,”保尔说。这句话显示了保尔坚持不放弃的性格特点。
这本书使我很感动,也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什么叫执着,什么叫无畏,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勇敢。
2:寒假的时候,我读了几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人物形象依旧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受。
这本书讲述了苏俄的历史以及人们的不断的斗争生活,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他当童工,受尽折磨,是受朱赫来的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由于从匪徒手中救出朱赫来而被捕,在战场上,他多次身受重伤直到最后双目失明。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考验,但是这些,只是让他更加坚强。他最后虽受尽了伤病的折磨,可是依旧坚持写作。这些都反映出他那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书中的描写也十分成功,对景物、人物心理、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人物形象非常生动。
我也了解了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他在十六岁时参加了部队,其间他因故身受重伤,右眼失明,后来在抢修窄轨铁路工程中患了重病,直到一九三零年,他左眼也失明了,但他依旧手写这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又口授,请亲友笔录,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引起了强烈反响。保尔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这篇文章是以他亲身经历为基础提炼而成的。
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人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碌碌无为;人一定要坚强,不要放弃。正如文中的一段话所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3: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精神使我非常感动。
小时候,他的老师瓦西里神父对保尔很坏,想方设法的把保尔给轰出了学校,妈妈只得替他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结果因为替别人打抱不平也被轰了出来,还被毒打了一顿。哥哥又介绍他去发电厂工作,这时他遇到了红军朱赫来,他在朱赫来的说动下也成了红军。有一次,保尔在打仗的时候头部受重伤,医生又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过来。随后保尔又和红军们一起打仗、挖铁路受了不少伤,经历了不少磨难,后来留下了后遗症,双目失明,左手和双脚麻木,不得不回去休养,后来去了母亲好朋友的女儿为妻。他的好朋友们也成了红军,有些英勇牺牲了。她在家里闲得不行,他就描写科托夫斯基骑兵师,书名是《暴风雨所诞生的》,由于双目失明,凡是写了的就要一章章背下来,妈妈很担心,就请了邻居加丽娅替保尔写字。小说写完后,寄了一家出版社,等了非常久,就在一家人快要绝望的时候,报社来了信,说很好,保尔的付出终于关于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说了保尔虽出生贫寒,但坚持不懈,即使双目失明,四肢瘫痪,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而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保尔却从小受到贵族的蔑视,还要给别人做工,养活家人。四肢瘫痪后,还说服自己的妻子去当红军,自己则了却自己的梦想——写小说。在付出了汗水、心血、克服各种困难之后,小说终于受到人们的青睐!他们高兴极了
而保尔这种四肢瘫痪、双目失明后,还不放弃自己理想的精神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叙述一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普通男孩的短暂学习生活,还有劳作生涯。保尔·柯察金这个少年只有当时只有17岁而已,但是他的勇敢,是一般人做不来的。我佩服,我赞叹,他能忍受巨大的痛苦而从不在任何人面前流露。
有一些书塑造了革命者的鲜明形象,他们英勇无畏,刚毅坚强,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保尔·柯察金也是这样,于是,我产生了做这样的人的愿望。虽然我是个女孩,但是,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不论男女老少,都应该学习。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们现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可有谁想过,保尔·柯察金他以前的生活却是那眼个的艰辛。现在我们这些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比如说我吧,在路上踩到一块石头而跌倒,却总让别人扶,从来没自己爬起来过。为此,我感到非常的愧疚。
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学习保尔·柯察金的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俄罗斯人,出生在乌克兰西部边陲的沃伦省的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尼古拉的一生备尝了饥寒之苦和人格的屈辱。而尼古拉在1930年始,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的是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当时正是一个黑暗的社会,西蒙`彼得留拉统治下的波兰白军奸淫拐虐,无恶不作,保尔早就恨死那些人了,他从小立志 ,要成为红军的一员。在保尔十六岁的那一年,他和他的朋友加入了红军,实现了他毕生的愿望,他加入了红军后,为党奉献了他的一生,最后不幸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凭着坚强的斗志开始文学创作,并且取得了成功。
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全是贵族的天下,当保尔还在上小学的年纪时,就因为犯了一点错,就被赶出了学校,于是保尔只好到外面去打工,每天都要烧水,劈柴,擦茶炉,擦刀叉,提脏水``````其实这对于这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已经够累的了,但是更过分的是“做得不好就得挨耳光”,强奸妇女,把虐杀犹太人当作是“消遣”``````
保尔有许多正义的朋友:冬妮亚,司涅古尔科,瓦莉亚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朱赫来``````
冬妮亚她虽然是有钱人的女儿但是她却毫不在意保尔的身份,和他做朋友。
司涅古尔科在绞刑台面前慷慨陈词地说的那番话。瓦莉亚在死亡面前毫不畏惧,昂起头唱的歌。都使人敬佩。
哥哥阿尔焦姆,军人波利托夫斯 ,勃鲁扎克,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家,但是他们为了党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能体现出他们舍 “小家”救 “大家”的大无畏精神。特别是哥哥阿尔焦姆,他为了弟弟保尔可以牺牲一切,毫不踌躇。
我从“我已经这样浪费了十个月的时间,这就够了。”中体会到了军人朱赫来对时间的重视,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和执着。
而文中的主人公保尔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当保尔听到游击队在发枪,呼吁全民族与 波兰军作斗争时,非常兴奋,这表达了保尔对这个不公的时代的憎恨,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党的事业的支持。当保尔不幸被捕,波兰白军对他严刑逼供的时候,保尔仍没忘记自己的志愿,一直不肯招供。我从这里可以看出保尔是一个坚贞不屈,面对恶势力毫不畏惧,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党作出贡献的人。 当保尔病倒的时候,他的身上仍然戴着一个磨破了的乌克兰共产党主义青年团第九六七号团证`一个红军战士证明书,一张红军团长给他的嘉奖令的摘录,上面写着:“对英勇进行侦察工作的红军战士柯查金予以嘉赏”。一张给他的哥哥的亲笔纸条。以上的行为看出保尔随时都在准备着为革命献身的准备。后来,保尔的左眼瞎了,但他仍然想着前线的工作。有一次,保尔因为工作劳累而病倒了,委员会让保尔退职,给他领取安抚金的权利,但保尔却愤愤地拒绝了。保尔本该有了那些钱可以衣食无忧的,但他那对革命事业的热爱,追求,向往使他无法做到。在医生为保尔做手术的时候,他.还能说笑话,我们从中看到保尔乐观向上的大无畏精神。使我难忘的一句话是“在生活中,再没有比掉队更使我恐惧的了。”感受到了保尔献身事业的精神。“我永远要坚持到最后一卒,”保尔说。这句话显示了保尔坚持不放弃的性格特点。
这本书使我很感动,也使我受益匪浅,使我明白了什么叫执着,什么叫无畏,什么叫坚强,什么叫坚持,什么叫勇敢。
2:寒假的时候,我读了几本书,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的人物形象依旧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感受。
这本书讲述了苏俄的历史以及人们的不断的斗争生活,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从一个普通的工人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战士的。保尔从小就在社会最低层,他当童工,受尽折磨,是受朱赫来的影响而走上了革命道路。他由于从匪徒手中救出朱赫来而被捕,在战场上,他多次身受重伤直到最后双目失明。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挑战和考验,但是这些,只是让他更加坚强。他最后虽受尽了伤病的折磨,可是依旧坚持写作。这些都反映出他那钢铁一般的坚强意志。书中的描写也十分成功,对景物、人物心理、环境的描写十分细腻,使人物形象非常生动。
我也了解了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他在十六岁时参加了部队,其间他因故身受重伤,右眼失明,后来在抢修窄轨铁路工程中患了重病,直到一九三零年,他左眼也失明了,但他依旧手写这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后又口授,请亲友笔录,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部不朽名著,引起了强烈反响。保尔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这篇文章是以他亲身经历为基础提炼而成的。
这篇文章告诉人们,人要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不要虚度光阴,碌碌无为;人一定要坚强,不要放弃。正如文中的一段话所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3:前几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顾一切地追求自己的梦想的精神使我非常感动。
小时候,他的老师瓦西里神父对保尔很坏,想方设法的把保尔给轰出了学校,妈妈只得替他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结果因为替别人打抱不平也被轰了出来,还被毒打了一顿。哥哥又介绍他去发电厂工作,这时他遇到了红军朱赫来,他在朱赫来的说动下也成了红军。有一次,保尔在打仗的时候头部受重伤,医生又把他从死神手里夺了过来。随后保尔又和红军们一起打仗、挖铁路受了不少伤,经历了不少磨难,后来留下了后遗症,双目失明,左手和双脚麻木,不得不回去休养,后来去了母亲好朋友的女儿为妻。他的好朋友们也成了红军,有些英勇牺牲了。她在家里闲得不行,他就描写科托夫斯基骑兵师,书名是《暴风雨所诞生的》,由于双目失明,凡是写了的就要一章章背下来,妈妈很担心,就请了邻居加丽娅替保尔写字。小说写完后,寄了一家出版社,等了非常久,就在一家人快要绝望的时候,报社来了信,说很好,保尔的付出终于关于得到了回报。
这本书说了保尔虽出生贫寒,但坚持不懈,即使双目失明,四肢瘫痪,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而我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受过良好的教育;保尔却从小受到贵族的蔑视,还要给别人做工,养活家人。四肢瘫痪后,还说服自己的妻子去当红军,自己则了却自己的梦想——写小说。在付出了汗水、心血、克服各种困难之后,小说终于受到人们的青睐!他们高兴极了
而保尔这种四肢瘫痪、双目失明后,还不放弃自己理想的精神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4: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叙述一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普通男孩的短暂学习生活,还有劳作生涯。保尔·柯察金这个少年只有当时只有17岁而已,但是他的勇敢,是一般人做不来的。我佩服,我赞叹,他能忍受巨大的痛苦而从不在任何人面前流露。
有一些书塑造了革命者的鲜明形象,他们英勇无畏,刚毅坚强,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保尔·柯察金也是这样,于是,我产生了做这样的人的愿望。虽然我是个女孩,但是,我觉得他的这种精神,不论男女老少,都应该学习。
说到这里,我不由得想到我们现在的小孩,大部分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可有谁想过,保尔·柯察金他以前的生活却是那眼个的艰辛。现在我们这些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比如说我吧,在路上踩到一块石头而跌倒,却总让别人扶,从来没自己爬起来过。为此,我感到非常的愧疚。
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学习保尔·柯察金的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哲学的书的 读后感 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 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 经验 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 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 规章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二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 教育 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 思维方式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 社会实践 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 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 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看了“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 著名哲学书籍读后感
2. 成功哲学书读后感
3. 哲学文章读后感
4. 古文哲学读后感
5. 十本励志书读后感 励志书籍的读后感
6.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后感
7. 关于哲学的名著书籍推荐 哲学经典著作书籍
8.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3篇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一
通过对马哲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接触到了很多自己以前不太熟悉的理论,尤其是哲学部分,并且对其对事物本质的解释感到十分钦佩,闲暇之余,找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致看了一下,有一些较为浅显的感触。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懂得和更深一层的体会.其实如果我们每一个了解这些思想的人都能把这些哲学原理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并且用来解释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定义成一种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理论,我们将会从中受益很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将发挥他自己应有的作用。
首先,我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想。就拿我们人类自身来说,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进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 方法 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早晨起来发明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便能够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高低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天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古希腊人面对纷纷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 经验 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根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根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式论基本。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
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本,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安排位置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安排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如何才有意义呀?(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基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后,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 总结 国民群众的新鲜经验,汲取当代科学 文化 的最新成果,不断丰盛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保持,在保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国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国民和国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国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
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国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实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括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巧,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 规章制度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保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二
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巳得到了公认。尽管,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也有自身的弱点和不足,然而这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了他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也难以取代他的历史地位。 艾思奇并非没有弱点和不足,人无完人。然而,我们同样应当指出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最通俗的笔法,运用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高深的哲学知识。这样,哲学的观点就更容易渗透人们的思想和心灵,使大众的读者不必费很大气力就能够接受,从而让人们真切的体会到哲学就在我们身边。举个例子来说,作者在关于唯心主义的议论中,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由我心生”,竟然推导出:“父母也是我心生的,不存在的,我也是我心生的”,这就让我们清楚的看到了这句话的错误和荒谬。可是按照以前教材对唯心主义的泛泛解释,我们对唯心主义其实并没有一个透彻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它的错误所在。以前曾听说过唯心主义最终导向了宗教,可我却不以为然。然而,这个例子生动而形象,我顿时醒悟,原来,唯心真的可以引领人们走向宗教。
那么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呢?在我看来,哲学不仅是为了看清世
界,更是为了改变世界,在改变中更好的看清世界,所以那种认为哲学已发展到极致的理念可以说是可笑而幼稚的,因为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是发展的科学。可是中国有个可怕的倾向,就是把什么都形式化,如政治课。每个学生纯粹的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政治,其创新从何谈起?尤其是哲学。我从前非常讨厌政治课,因为教条式的背诵是我最讨厌的事,填鸭式是教学方式更是令我苦不堪言,可是后来后来在生活中我对哲学有了深深的体会,有了对哲学的思考,从而有了困惑,从而有了学习哲学的欲望。我始终认为学习就是学会思考,我希望中国多一些思考者,实干家,少一些形式主义者。
这本书收到许多读者的好评,我认为其原因第一是紧扣民众最关心的现实政治问题来引发哲学思考。20世纪30、40年代,中国人最关心的政治问题是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问题。在谈到哲学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时,艾思奇在谈了“悲观主义、宿命论、唯物主义、享乐主义”的世界观之后,进一步以抗战的“速胜论”、“亡国论”和“持久战”三种不同的“抗战观”来延伸分析“世界观”问题。这本书适应了当时革命的需要,即适应了青年们在外有强敌侵略、内有激烈斗争的条件下,迫切要求科学思想的指导的需要。而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担当起这一任务。第二是因为他所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是历史观的前提,世界观和历史观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前提,它把青年引向进步、引向革命是顺理成章的。第三是因为这本书的风格对广大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马克思主义能够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并引导他们以马克思主
义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而这又同艾思奇同志的为人治学十分相似。他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的学风,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势压人;书中提供了大量日常生活中和科学中的生动活泼的材料并加以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而不是板着面孔,专门从事抽象的思辨与演绎;语言和概念通俗易懂,而不是深奥晦涩。艾思奇用日常生活的事物来解释哲学原理,例如用“照相机”作比喻来说明“反映论”;
读罢这本书之后我不仅对哲学是什么有了更深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更是有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深入的认识,这不仅能增强我个人的修养,提高我的逻辑性,思辨性,整体性,也坚定了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此书通俗易懂,每个高深的哲学知识都是从一件件现实生活中常遇到的事和一句句日常用语中引申出来的,用人们熟知的中国历史事例来剖析哲学道理,但其又不失哲学的根本,启发群众自身的感悟来学习哲学。
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篇三
所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出自梁树发等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
这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市委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本家教材按照 教育 部2003年颁布的《全部过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编写,力图在教材的内容、体例、形式和风格上做一些新的探索,以提高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以便学生全面而又有重点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该书第一章“哲学是现世的智慧,向读者介绍了什么是哲学以及怎么树立正确的哲学观。接着第二章向我们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三章向我们介绍了物质和意识。以及后面的一些章节都是告诉我们这么运用哲学的思想看待世界。
该书所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正直的哲学是时代理论的精华。马克思认为任何正真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精神上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把握了哲学、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
该书从三点阐明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首先,现实是哲学发展的肥沃土地。毋庸置疑哲学思想是一种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的思维,具有思辨性特点;其次时代赋予哲学鲜明的特色。恩格斯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最后,正直的哲学是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全部的哲学都依存于各自的时代。哲学是各种各样的,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也可以是时代精神的糟粕。真正的哲学之所以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就在于它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抓住了时代的主题,回答了时代迫切解决的问题。
初读哲学,使我懂得更重要的求学求智之路在于实践。哲学是“思”,但不是脱离实际的“冥思”、“苦想”,脱离实际哲学之花都会凋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哲学实际上是一门最具有实践性的学科,进过哲学理性审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正确掌握哲学观和哲学 思维方式 ,对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观和知指导实践活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作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不脱离实际,所学的东西都和社会接轨,这样才会学以致用!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他把时间的观点确立为自己的首要观点。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它的任务在与改变世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根本性理解。就是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没有它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开放性的本质和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的一切本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实践性决定的。(P29)
实践性、创新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特征中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也是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学科。(P33)
我们之所以倡导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因就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正真意义的“世界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本的一点是它把自己的哲学基础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即把外部世界看做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又把它看作是与人的实践相关联的永恒发展的世界,这样就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认识的基础,即坚持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并且始终是与人们的实践相联系并包含人的发展于其中的客观历史过程。(P47)
我觉得哲学本身的丰富和发展和他本身方法论作用的发挥,这两个方面不是隔绝的,而是有机统一的。它不丰富发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就失去了生机,就很难起指导作用;对它进行丰富发展,也绝不是排斥它的方法论的意义,也不是用具体的科学代替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随着科学前进,并指导科学前进。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也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理论体系。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义务和责任建设好自己的国建,为了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事业奋斗,这就要求我们有必要学好这门理论。
学习马克思不止是哲学家的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认识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使我们终生受益。素质是一个人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有关的概念,表明人的一种内在属性,决定人的能力及其发展程度。它包括人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等。哲学修养也是人的一种素质,一种关于思想文化的素质,但它又高于一般思想文化并且对人的其他一切素质具有普遍影响的素质。而就哲学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影响而言,最直接也最重要的是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所以学好这门理论会对我们大有裨益的。
第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宽泛的意义上可以说人人
都有世界观,即每一个人智力健全的人对于自己面对的客观世界都会形成一定看法。但是人们所具有的的世界观同人们对一定事物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形成中的自觉与不自觉和性质上的正确与不正确的问题。缺少一定哲学修养的人,其世界观的形成不仅是不自觉、不系统的,而且也很难保证是正确的,就他们对世界认识的不自觉和朴素性来说,不能认为他们是具有严格意义的世界观的人。世界观问题的实质不在于人们对世界是否都有一定的看法,而在与有什么样的看法,在与是否具有和怎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第二,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生观是个人对于
自己的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性的思考,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生观是一个哲学问题。我们承认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目标,人活着不能没有自己的追求,但这不是问题的实质,问题的实质在于人们应该把什么确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
第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价值观问题是一个
重要的哲学问题。它涉及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核心是对人生和事物的评价。解决价值观的问题,本质上是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如何通过价值观的确立和价值观的更新而与社会进步的放向保持一致的问题。
第四,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使我们能够学到正确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的意义是指导人
们如何能够正确地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在这一完整的意义上,哲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内容,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每一个概念、范畴和原理都具有根本方法的意义。而在直接的意义上,它是唯物辩证法。思维方法是一种普遍起作用的方法。由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所以思维方法的意义就不仅限于思维活动本身,还在于受思想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及其后果。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意义,在于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掌握一种正确的思维方法。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多种方法。第一: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第二:学习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第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而且在大学里,通过阅读书籍和老师讲授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必要形式,但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能拘泥于这种形式,要正确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仅靠在校学习是不够的。一方面,它是我们终生学习的事情;另一方面,在 社会实践 中学习是最主要的形式。
同时,该书还是我了解到:学习辩证法,是为了运用辩证法,学以致用,更好的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式各样的矛盾。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辩证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人们只有同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习辩证法自觉性和时效性,从而增强人们在实际工作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辩证法教会我们看待事物要辩证统一的看,不能是一成不变的。
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我们只有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的真实面貌。为此,要防止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最基本规律。矛盾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运动发展的根源是其各自内部矛盾的作用,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有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正确认识矛盾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所遇到的一些难题。人们不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吗,所以无论遇到何种的困难,我们都不应有所畏惧,努力去克服它,迈过那个坎,你就会发现虽好似山重水复疑无路,实则柳岸花明又一村啊。既然事物都是对立的,矛盾论也教会了我们应该怎样面对自己的对手,其实正真的对手是可以激发自己的潜能,亦是自己最大的帮手,这之间就看自己怎么发挥利用身边的资源和优越条件了。因为矛盾的同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内部对立面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和互相连贯的性质。矛盾的双方依存是指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双方共处于一个系统中,互相依存并且互为对方依存的前提条件。例如,没有上,无所谓下;没有高,无所谓低;没有左,无所谓右;没有美,无所为丑;没有生,无所谓死;等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是指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而不是向别的东西转换,所以我们在面对挫折的时候要把每一次的困难都转化为一种机遇,这就是为什么尽力了实验失败次数最多的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泡的原因。所以,失败并不可怕,可拍的是我们在困难面前俯首称臣。 我们应该事实求实的面对矛盾,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矛盾,而不应该回避矛盾、否认矛盾的客观存在。要通过对事物的矛盾认识和不断解决,推动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 该书谈到:认识事物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人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本质的理解。(P175)作者还探讨了认识系统中三个要素的结构及其功能,即:认识的主体和主体性原则、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主体的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一般是占主体的因素,非理性因素作为理性因素的补充,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一般不起主导作用。
认识是一个系统,也是一个过程。用列宁的话说,就是“从生动的直觉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的真理、认识客观事实的辩证途径”。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从感性直观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达到了理性的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了感性认识,经过头脑的加工提高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被运用与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就其具体对某一事物来说,认识过程算是完了。但是实际上任何事物并非这么简单。作者上面所描述的认识过程只是一种抽象的、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毛泽东所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总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又到群众中去做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下正确。如此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所以认识事物,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片面地凤毛菱角,或是断章取义,并且联系实践不断理论创新,这样才能更加地认识了解事物。
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真的是收获颇多。我知道,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身价值的统一。学习哲学有助于我们对自身价值的提高与升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是要做到全面发展,肩负起祖国未来的希望这一历史使命,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的国家而奋斗。这,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
看了“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 著名哲学书籍读后感
2. 成功哲学书读后感
3. 哲学文章读后感
4. 古文哲学读后感
5. 十本励志书读后感 励志书籍的读后感
6. 冯友兰人生哲学读后感
7. 关于哲学的名著书籍推荐 哲学经典著作书籍
8. 读《哲学的慰藉》有感心得3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读后感
1500到2000字的论文啊!!!互相帮助啊!!!各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是否需要体系?近20年来,在哲学界的争论持续不断。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他们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而不是教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因为没有贯彻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思想,才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体系化、教条化。他们认为要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发挥其作用,避免重蹈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僵化、凝固化的覆辙,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体系化。
笔者认为,理论与体系不是绝对对立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任何理论体系,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一、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由来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前苏联演绎过来的。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导下,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缺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著,无充分理论依据的情况下,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此,这一“先天不足”的教科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表述,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本。20世纪50年代,我国按照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补充了毛泽东的一些哲学思想,由艾思奇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几十年来,这一哲学内容和框架在我国一直视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传授和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现实与教科书理论的矛盾日益明显,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入,随着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原著越来越多的接触和研究,我国哲学界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的革命变革。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在我国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产生。一些人认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传统哲学所担负的阐示世界普遍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还有多大必要,虽然综合和整合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依然存在,但已不可能以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来进行”〔1〕。 哲学就其本性“是没有发展顶峰的,是反对哲学体系化的,顶峰使哲学发展终结,体系化则使哲学走向自我封闭”〔2〕。 由此认定我们已经处在“后体系时代”。笔者认为,我国哲学界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是有成绩的,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质疑也是有一定依据的,但由此推出反体系的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综观反体系者的论述,他们的理由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我国哲学界对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一手资料的“文本核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缺陷愈加明显。除带有旧唯物主义的痕迹、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外,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教条化了,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任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叛,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背离时代、远离现实。于是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这一问题归罪于体系,认为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密体系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严密的教科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找不到切入点,体系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罪魁。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都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克服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产生时起就是与体系相对立的。反体系者还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哲学体系和当时一些德国大学生动辄就建立体系的狂热进行批判为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反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可能以体系的形式来表现。
其三,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欧洲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但他们并没有去建立一个哲学体系,他们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都内涵于他们的各类论著之中。所以,反体系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完全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
正是基于以上几方面理由,我国哲学界一些学者对用理论体系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反感,甚至发出了“少点体系意识,多点问题意识”的呼吁,使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需要体系的争论持续不断。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体系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提出哲学理论可以不需要体系,他们反对的是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在近代欧洲,人们认为一种理论是否科学要以它的体系是否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衡量,理论研究追求的目标就是力求建立终结某一学科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正是因为如此,在近代欧洲才会出现象牛顿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得不借助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象黑格尔那样伟大的辩证法家,虽然通过他的辩证法宣布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能,但依然无法抗拒体系化传统的影响,不得不去建立一个绝对真理式的严密的体系。所以,在马克思以前的欧洲,严密的理论体系与绝对真理、教条紧密相联,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一旦建立就成为现成的教条和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就是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这种无所不包的体系到黑格尔哲学达到了顶峰。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些批判是引导我国哲学界得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反对任何理论体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黑格尔“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中,虽然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但是他还是发现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3〕从恩格斯的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任何理论体系,他反对的是近代欧洲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这种体系要求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为了达到理论体系的严密和完整,甚至借助于强制性的结构,所以,黑格尔“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其次,由于近代欧洲体系化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把具有严密完整体系的理论视为绝对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体系、绝对真理、教条成为批判传统体系化哲学的同义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体系化哲学时,时常只提到“体系”,这就使一些学者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建立理论体系,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这一点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可以得到印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4 〕从恩格斯的这段论述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体系化思维方式影响之深,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化哲学进行了批判,但人们依然以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为目标;其次,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十分细致地把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打上了引号,以示它是传统意义的体系。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还指出:“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5 〕这段论述是引导我们许多学者认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了解杜林哲学就会发现杜林和黑格尔一样建立的是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但是由于批判的需要,恩格斯不得不跟着杜林先生走,为了避免人们因此认为恩格斯也在建立与杜林一样的无所不包的体系,所以,恩格斯才特别声明他“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见,恩格斯在此反对的仍然是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马克思也十分反感欧洲近代流行的体系化哲学传统,他深切地感受到片面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对近代哲学的制约,尤其是在黑格尔哲学中所暴露出来的体系与方法的冲突。马克思的新哲学正是在冲破黑格尔的体系并拯救其辩证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 〕在创立他的新哲学之初,马克思就明确了他的理论与传统的体系化哲学不同,指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7〕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哲学理论体系,也没有宣称他们的哲学不需要体系,他们的所谓“反体系”的论述仅仅是针对近代欧洲僵死的体系化哲学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
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体系问题
引发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直接原因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封闭、僵化和凝固状态,并长期被视为绝对真理式的公式和教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由于体系所致,似乎是严密的体系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变成凝固不变的教条并不是体系本身之过,而是政治原因所导致的。
如前所述,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授意和指导下,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此,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表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斯大林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在斯大林时期被绝对化、教条化和神圣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被简单化为政治公式,只能应用,不能有任何发展。斯大林不允许任何人的观点有别于他的模式,否则,不仅在理论上、政治上遭到排斥,甚至受到残酷镇压,被列宁称为“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在“大清洗”中被杀害就是一个典型。从此,苏联哲学界出现了“万马齐暗”的局面。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也不允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新的理解,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教科书只能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翻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发展都被视为异端遭到批判和排斥,如匈牙利的卢卡契和德国的科尔施的哲学就被指责为修正主义,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被指责为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西方现代哲学,更是用绝对的政治对立和阶级对立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西方现代哲学都被斥之为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帝国主义哲学加以绝对排斥。这样,在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视为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被堵死了,变成了封闭和僵化的教条。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主要有两大‘创造’。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简单化为政治公式,使哲学和政治混同起来。……斯大林的另一个创造,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领袖说成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人选”〔8〕。可见, 政治干预是使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绝对真理化和教条化的主要原因。
就体系而言,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确实存在问题。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依然受到近代欧洲传统的体系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之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者没有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对马克思新哲学的内容和体系特点缺乏全面的认识,不知道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所在。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理论体系上完全是欧洲传统的体系化哲学的翻版,依然是抽象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依然是从自然到历史再到思维的无所不包的知识论体系;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所以,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能仅仅在传统的体系内进行修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虽然存在问题,但它并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绝对真理和教条的主要原因,而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干预才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内容成为教条。可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应成为哲学与体系对立的理由。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来体现。
首先,哲学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决定了理论和体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系虽然不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目的,但体系却是理论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理论的载体和组成形式,一切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我们知道,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或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为对普遍联系的对象的揭示和反映,哲学理论本身必须要有系统的逻辑体系,否则,理论就是凌乱的、随意的拼凑。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由于忙于现实的哲学斗争和写作《资本论》,没有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整理和系统的阐述,但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写作的巨著《资本论》就是理论与体系结合的最好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微小的细胞——商品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科学结论。可见,科学、合理的体系有助于理论的准确阐述,理论与体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探究,同样需要体系。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但方法与体系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体系或方法之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体系或是方法?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泛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所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新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是针对旧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而言的。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对立不是方法与一般体系的对立,而是方法与强制性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的对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自己的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所以,超出了这个批判的范围,体系就不能等同于教条,方法和体系也不能绝对对立起来。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与理论体系相对立的,方法与理论体系是密切联系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不会有科学的方法。注重于“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需要体系。
再次,哲学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抽象思维所借助的工具就是范畴,哲学正是通过范畴、范畴与范畴的关系以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推演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但任何哲学的范畴都不是机械地拼凑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这就决定了哲学的范畴有其逻辑的顺序性和层次性,即要求哲学要有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需要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不仅仅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人们面对现代生活所必须的理性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普及到群众中去,成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今天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象马克思当年那样一系列论战性的著作来表述,它必须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不是反体系的。对待体系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
克服近代欧洲体系化哲学的弊端。任何建立绝对完满体系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体系只是理论的系统的逻辑形式,它只有是否准确之分,而无是否完满之别。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该反映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干,吸取东西方一切古代的和现代的哲学的精华,并以时代主题为基础。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笔者认为,理论与体系不是绝对对立的,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任何理论体系,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教条化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一、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由来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前苏联演绎过来的。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指导下,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缺乏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原著,无充分理论依据的情况下,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此,这一“先天不足”的教科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准表述,它不仅在苏联,而且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一标准本。20世纪50年代,我国按照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模式的主要内容和框架,补充了毛泽东的一些哲学思想,由艾思奇主编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几十年来,这一哲学内容和框架在我国一直视为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被传授和运用。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随着现实与教科书理论的矛盾日益明显,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传入,随着我国学者对马克思原著越来越多的接触和研究,我国哲学界开始了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反思。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即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没有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欧洲哲学史上实现的伟大的革命变革。这一系列的研究为在我国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引发了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产生。一些人认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传统哲学所担负的阐示世界普遍本质和规律的任务还有多大必要,虽然综合和整合学科知识的必要性依然存在,但已不可能以建构哲学体系的方式来进行”〔1〕。 哲学就其本性“是没有发展顶峰的,是反对哲学体系化的,顶峰使哲学发展终结,体系化则使哲学走向自我封闭”〔2〕。 由此认定我们已经处在“后体系时代”。笔者认为,我国哲学界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是有成绩的,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质疑也是有一定依据的,但由此推出反体系的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综观反体系者的论述,他们的理由不外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和我国哲学界对越来越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第一手资料的“文本核对”,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缺陷愈加明显。除带有旧唯物主义的痕迹、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外,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教条化了,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作为僵化的教条和公式被运用,任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被视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叛,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背离时代、远离现实。于是我国哲学界的一些学者把这一问题归罪于体系,认为是苏联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严密体系窒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严密的教科书体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找不到切入点,体系是制约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罪魁。
其二,马克思、恩格斯都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与方法的矛盾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在批判和克服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它产生时起就是与体系相对立的。反体系者还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哲学体系和当时一些德国大学生动辄就建立体系的狂热进行批判为由,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反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可能以体系的形式来表现。
其三,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欧洲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但他们并没有去建立一个哲学体系,他们的丰富的哲学思想都内涵于他们的各类论著之中。所以,反体系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是反体系的,象传统的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那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完全违背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本意。
正是基于以上几方面理由,我国哲学界一些学者对用理论体系去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反感,甚至发出了“少点体系意识,多点问题意识”的呼吁,使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需要体系的争论持续不断。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体系的态度
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提出哲学理论可以不需要体系,他们反对的是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在近代欧洲,人们认为一种理论是否科学要以它的体系是否具有完整性和严密性来衡量,理论研究追求的目标就是力求建立终结某一学科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正是因为如此,在近代欧洲才会出现象牛顿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得不借助于“上帝的第一推动力”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象黑格尔那样伟大的辩证法家,虽然通过他的辩证法宣布了绝对真理的不可能,但依然无法抗拒体系化传统的影响,不得不去建立一个绝对真理式的严密的体系。所以,在马克思以前的欧洲,严密的理论体系与绝对真理、教条紧密相联,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一旦建立就成为现成的教条和公式。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就是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这种无所不包的体系到黑格尔哲学达到了顶峰。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这些批判是引导我国哲学界得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然而,如果我们细致分析就会发现恩格斯反对的是近代欧洲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而不是反对任何理论体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黑格尔“不得不去建立一个体系,而按照传统的要求,哲学体系是一定要以某种绝对真理来完成的。所以,黑格尔,特别是在〈逻辑学〉中,虽然如此强调这种永恒真理不过是逻辑的或历史的过程本身,但是他还是发现自己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这样一来,黑格尔体系的全部教条内容就被宣布为绝对真理,这同他那消除一切教条东西的辩证方法是矛盾的;这样一来,革命的方面就被过分茂密的保守的方面所闷死。”〔 3〕从恩格斯的这一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任何理论体系,他反对的是近代欧洲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这种体系要求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为了达到理论体系的严密和完整,甚至借助于强制性的结构,所以,黑格尔“不得不给这个过程一个终点,因为他总得在某个地方结束他的体系”。其次,由于近代欧洲体系化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把具有严密完整体系的理论视为绝对真理,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中,体系、绝对真理、教条成为批判传统体系化哲学的同义语,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这种体系化哲学时,时常只提到“体系”,这就使一些学者误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是建立理论体系,这显然是一种误解。这一点在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中可以得到印证。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创造体系的’杜林先生,在当代德国并不是个别现象。近来在德国,天体演化学、自然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体系,雨后春笋般地生长起来。最蹩脚的哲学博士,甚至大学生,不动则已,一动至少就要创造一个完整的‘体系’。”〔4 〕从恩格斯的这段论述中,首先,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体系化思维方式影响之深,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体系化哲学进行了批判,但人们依然以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为目标;其次,我们可以看到,恩格斯十分细致地把这种绝对真理式的体系打上了引号,以示它是传统意义的体系。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还指出:“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是希望读者也不要忽略我所提出的各种见解之间的内在联系。”〔5 〕这段论述是引导我们许多学者认为恩格斯反对建立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只要我们了解杜林哲学就会发现杜林和黑格尔一样建立的是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但是由于批判的需要,恩格斯不得不跟着杜林先生走,为了避免人们因此认为恩格斯也在建立与杜林一样的无所不包的体系,所以,恩格斯才特别声明他“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可见,恩格斯在此反对的仍然是传统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
马克思也十分反感欧洲近代流行的体系化哲学传统,他深切地感受到片面追求完整严密的体系对近代哲学的制约,尤其是在黑格尔哲学中所暴露出来的体系与方法的冲突。马克思的新哲学正是在冲破黑格尔的体系并拯救其辩证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6 〕在创立他的新哲学之初,马克思就明确了他的理论与传统的体系化哲学不同,指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测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7〕
基于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反对建立哲学理论体系,也没有宣称他们的哲学不需要体系,他们的所谓“反体系”的论述仅仅是针对近代欧洲僵死的体系化哲学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并不是反体系的。
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体系问题
引发我国哲学界反体系倾向的直接原因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几十年来一直处于封闭、僵化和凝固状态,并长期被视为绝对真理式的公式和教条。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由于体系所致,似乎是严密的体系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但只要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变成凝固不变的教条并不是体系本身之过,而是政治原因所导致的。
如前所述,20世纪30年代,在斯大林的授意和指导下,前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从此,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所表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斯大林没有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在斯大林时期被绝对化、教条化和神圣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被简单化为政治公式,只能应用,不能有任何发展。斯大林不允许任何人的观点有别于他的模式,否则,不仅在理论上、政治上遭到排斥,甚至受到残酷镇压,被列宁称为“党的最宝贵的和最大的理论家”的布哈林在“大清洗”中被杀害就是一个典型。从此,苏联哲学界出现了“万马齐暗”的局面。在社会主义阵营里,苏联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也不允许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新的理解,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教科书只能是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翻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任何发展都被视为异端遭到批判和排斥,如匈牙利的卢卡契和德国的科尔施的哲学就被指责为修正主义,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被指责为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西方现代哲学,更是用绝对的政治对立和阶级对立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西方现代哲学都被斥之为唯心主义、资产阶级哲学、帝国主义哲学加以绝对排斥。这样,在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视为绝对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道路被堵死了,变成了封闭和僵化的教条。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斯大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神圣化,主要有两大‘创造’。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简单化为政治公式,使哲学和政治混同起来。……斯大林的另一个创造,是把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领袖说成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一人选”〔8〕。可见, 政治干预是使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被绝对真理化和教条化的主要原因。
就体系而言,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确实存在问题。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实际上依然受到近代欧洲传统的体系化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之当时苏联马克思主义学者没有掌握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文本,对马克思新哲学的内容和体系特点缺乏全面的认识,不知道马克思哲学的本质所在。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理论体系上完全是欧洲传统的体系化哲学的翻版,依然是抽象的“解释世界”的哲学,依然是从自然到历史再到思维的无所不包的知识论体系;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完全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所以,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决不能仅仅在传统的体系内进行修补。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虽然存在问题,但它并不是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绝对真理和教条的主要原因,而是斯大林时期的政治干预才使得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内容成为教条。可见,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应成为哲学与体系对立的理由。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来体现。
首先,哲学研究对象的相互联系决定了理论和体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密切联系的。体系虽然不是我们理论研究的目的,但体系却是理论所不可缺少的,它是理论的载体和组成形式,一切成熟的理论都需要体系。我们知道,哲学是人们对世界或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为对普遍联系的对象的揭示和反映,哲学理论本身必须要有系统的逻辑体系,否则,理论就是凌乱的、随意的拼凑。
马克思在有生之年,由于忙于现实的哲学斗争和写作《资本论》,没有对他的哲学思想进行整理和系统的阐述,但这并不能证明马克思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写作的巨著《资本论》就是理论与体系结合的最好典范。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资本主义最微小的细胞——商品入手,对资本主义的经济现象进行逐步深入的分析,从而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的科学结论。可见,科学、合理的体系有助于理论的准确阐述,理论与体系并不是绝对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对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探究,同样需要体系。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哲学是方法,但方法与体系也不是绝对对立的。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一直存在体系或方法之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体系或是方法?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泛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所导致的。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他们的新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是针对旧哲学,尤其是黑格尔哲学而言的。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和体系的对立不是方法与一般体系的对立,而是方法与强制性的绝对真理式的体系的对立,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决反对的,马克思、恩格斯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提出自己的哲学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所以,超出了这个批判的范围,体系就不能等同于教条,方法和体系也不能绝对对立起来。方法并不是孤立的、与理论体系相对立的,方法与理论体系是密切联系的,没有科学的理论体系也不会有科学的方法。注重于“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需要体系。
再次,哲学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要有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它哲学一样都是抽象思维的结果,而抽象思维所借助的工具就是范畴,哲学正是通过范畴、范畴与范畴的关系以及范畴与范畴之间的推演来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但任何哲学的范畴都不是机械地拼凑的,而是有机统一的,这就决定了哲学的范畴有其逻辑的顺序性和层次性,即要求哲学要有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需要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不仅仅是学术界研究的对象,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是人们面对现代生活所必须的理性参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普及到群众中去,成为指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实践的思维方式,因此,今天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不能象马克思当年那样一系列论战性的著作来表述,它必须整合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才能为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本质上不是反体系的。对待体系问题,一方面,我们必须注意
克服近代欧洲体系化哲学的弊端。任何建立绝对完满体系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体系只是理论的系统的逻辑形式,它只有是否准确之分,而无是否完满之别。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拒斥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体系。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应该反映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主干,吸取东西方一切古代的和现代的哲学的精华,并以时代主题为基础。重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是开放的,只有坚持开放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本文标题: 《辩证唯物主义》读后感(关于哲学的书的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4807.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