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读后感(过犹不及 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8-26 04:12: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过犹不及》读后感如果你时常觉得自己生活一团糟,过得很憋屈。虽然自己已经做得够多了,并且已经尽全力地做好所有的事情,但就是得不到认可了,自己也活...

《过犹不及》读后感(过犹不及 读后感)

《过犹不及》读后感

如果你时常觉得自己生活一团糟,过得很憋屈。虽然自己已经做得够多了,并且已经尽全力地做好所有的事情,但就是得不到认可了,自己也活得很不开心。那么一定是你跟别人的心里界限出问题了。

你的心理疆土是否都被别人占领了?

你是不是没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权益?
“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这计划是本书的核心。
《守护你的界线》

知道什么时候说好

什么时候说不

掌握你的生活
“过犹不及”

如何建立你的心理界线,

学习保护自己的边界
    1.关于家庭界限

经常听到有人把自己的不如意怪罪于原生家庭,其实在你怪罪的时候你就已经把自己交给了别人,交给了那个糟糕的过去。

我认为百分之八九十的原始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假如你已经成年,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可以明辨是非,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做主。

我们与父母、家庭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你非要理的话就得从你出生甚至是开始怀你的时候理了。所以根本没法理。

首先你应该明白你存在于这个家庭里就没有错,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嘛。

但是你长大了成年了就应该有脱离原生家庭的能力,脱离不是抛弃,不是对父母不管不顾,而是学会分辨父母对你的要求。如果你无法分辨那么就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是舒服的还是不舒服,是开心的还是不开心的。

例如有些父母理所当然的不断向孩子索要金钱,希望孩子有求必应,最常见的就是用孝道进行道德绑架等等。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我认为父母有能力,会行动之前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听过一句儿媳妇对老公说的话,你妈不容易不是我的错,你妈的不容易是你爸的问题。话虽然有点极端,但确实我们每代人有每代人的责任和使命,我们有权利让自己过得好一点,所以对于原生家庭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不,什么时候说不。

其实父母年纪大了之后也是需要我们给他们讲道理的,有些问题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例如让他们试着去过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一辈子为儿女操劳。讲着讲着会讲通的。
2.朋友界限

朋友之间首先是平等的相互的,而不是依附与顺从,有求必应。什么时候该说“是”,什么时候改说“不”,而不因为情分干扰我们的选择。只有这样认清了朋友间的界限,友谊也才能够长久。
3.夫妻界限

有人认为两个人结了婚就是一家人,就不分彼此了,所以打扰和跨越别人空间。这样是不对的,两个人始终是两个个体,你不说我又怎会懂,所以当彼此产生隔阂或者是矛盾的时候,是需要讲出来进行沟通的,如果另一半让你不舒服了,那么你要及时明确的告知你的界限,让他明白自己的行为给你造成的困扰。而不是一味地忍耐,包容,顺从,这些都是不可取的,依然是对另一半学会说“不”。
4.子女界限

越来越多的孩子心里问题其实跟父母的教育是有直接关系的,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是大多数人刚开始也是第一次做父母,说到这里我认为持“父母”证上岗也是很必要的,对父母做岗前培训,至少教他们一些常识,而不是摸着石头过河。

首先父母应该明白的是子女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从生下来剪短脐带那一刻开始,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教养他是你生下他应该负的责任。而不是想办法控制他。

那么作为子女的我们,小时候可以没办法自己做主,父母教什么就学什么。但是当你长大了就应该意识到一个问题,没有人能够控制得了你,除非你自己愿意。

例如妈宝男,如果不是他一直愿意被妈妈宝那么他是有办法做出独立改变的,所以当一系列问题产生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因为做出改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不是你自己不想要付出这个代价而拒绝改变。例如自力更生,不要父母的资助;自己做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5.工作界限

常常有人是工作上的积极分子,而是家庭里的懒人,在公司里唯唯诺诺,在家里像个大爷,这样的人本身是有问题的。

你是否是公司里的那个老好人,别人有什么事情都找你帮忙,以至于你苦不堪言,就是不好意思拒绝,说不出“不”字,以前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但是我想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慢慢减少了,又或者是自己之前就是这样的人,但是现在不是了。

现在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工作群,也就意味着领导可以随时找到你。所以我们的工作似乎就没有了固定的任务和时长,这时候就需要你对自己的工作设立界限了。只有设立了界限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你的正常家庭生活才不会受到打扰。
6.个人界限

个人界限就是自己跟自己的界限,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第一次听说自己需要跟自己设立界限。

其实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也许就是那个吹毛求疵的自己在给自己设限。越是封闭的人其实给是难以对自己说“不”。你想走出去跟别人社交的时候他经常会拖你的后腿。

个人问题和情绪是不会在空气中解决的,只有只跟别人建立安全的,可信的,可靠的关系通过交流才能够解决。

信任感首先是来自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了信任感,才能够更好的跟别人建立良好的信任感,也就是为什么那些本身就很自信的人比较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可。
7.被愧疚裹挟的控制

常有人说我之前是怎么对你的你忘了吗?我那样对你,你怎么能这样?我是怎样怎样辛苦的把你养大,父母是多么的需要子女等等。

如此种种都是别人使用让你愧疚的方法来控制你。但其实这样别人设立界限就有情绪的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应该得到满足,喜欢控制人的人就是有这样的界限不清问题。所以你尽管设立自己的界限,如果别人有情绪那就让他有吧,那不是你的错。
但是这里说的设立界限不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而是就事论事,用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别人,给善恶设立界限,让那些有坏心思的人没有可乘之机。
8.对别人设立界限也是一种爱

有些人你帮助久了,会变成习惯。但是你那一天受不了了想要设立界限,这时候对方可能会痛苦。这是难免的,因为你自己也很不开心,如果在不设立界限的话你们的关系可能就面临破裂了。

就例如一个人一直在扶持另外一个人,但是另外一个人一直不挣钱,越扶持越懒散,那这个时候你就应该反思。

其实世界上没有谁离不开谁,他离开了你也会活得很好,所以请收回你那慈悲的心吧。每个人种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给果设限就能分清楚什么是因,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

《过犹不及》读后感之三

读到第十四章《对界线的抗拒》,我的读书速度慢了下来,有些段落也会反复去读。慢下来,反复读这些动作都说明这个章节是吸引我的。

尤其那两段“愤怒的反应”和“内心对愤怒的恐惧”。

以亲密关系为例,当先生因为听到我说不,或者我未做到他所期待的事情,他开始愤怒,开始使用暴力语言。这个时候我是有恐惧的。

“愤怒的反应”里提出了五点都值得我去学习。

1. 如果你向对方设立界线,对方就生气,那是他自己有问题。

2. 你必须很实际地看待愤怒这个问题。愤怒只是另一个人内心的感觉,它不会冲过来“咬你”或伤害你。除非你允许,对方的怒气无法“进入”你的内心。和对方的怒气保持距离很重要,让怒气留在他自己身上;他必须感受他心中的怒气,才有办法好转。

3. 不要让怒气成为你得做什么的暗示。要生气,就让他生气,你决定自己需要做什么。

4. 确定你有支持网当后盾。

5.和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用爱心对待他。

最关键这些步骤不需要在怒气下进行,保持距离不让自己被控制也以生气来做自己的防御方式。文中提到了以同理心去回应,我打算日后试试看,“我了解你生气是因为我没有答应你的要求,我很遗憾你有这种感觉。我可以怎么帮助你呢?”

我猜,说这话的时候一定对方已经没有了怒气,我们的语音语调也是温和而坚定的。这是我们给予愤怒响应的另一种选择。

而我为什么会对对方的愤怒而感到恐惧呢?也许换一个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恐惧心里了。文中对我的问题也做了解答。

假如生气的人可以让你失去界线,可能你心中仍有个生气的人在让你害怕。对我而言那个人有可能是我的母亲,因为母亲总是在小时候跟父亲吵架,我如果偏袒父亲,母亲也会对我很凶。考试成绩不好母亲也会对我很凶。这些年我努力让自己变得内心强大,也放下对母亲的害怕。也许还有些恐惧藏在记忆深处,藏在身体深处。当遇到强大的愤怒时这些恐惧还是被唤醒了。

关注自己能做到的部分,我想我能做的就是唤醒我自身的爱,放下这些恐惧。持续的幸福日记能够丰盈内在的爱,给内在小孩写信,读信给她听,只要自己不允许,没有人能伤害到自己。不断的练习,反思,相信问题会慢慢被解决,内心也会越来越稳定,自信心也会越来越提升!

把本书送给大家的建议拍照附上,都是非常实用的建议。对愤怒感到恐惧的朋友们也可以一起试试看。

过犹不及———读后感

          时隔21天735分钟,终于看完了这本书,虽然看的时间比较长,但感觉很爽。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我没有抱多大希望的,也就本着是本好书看一看的态度,一看就感觉真的很不错,把自己缺失的很多东西都说出来了,物质上的缺乏不觉得有什么,就怕身体上心理上的缺失。

          这本书主要是介绍人界线的问题,将界线不全的人和拥有健康界线的人做出了对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和个人成长离不开拥有一个健康的界线,一个能清楚的说出自己的情绪,只给予自己心甘情愿给的东西,拒绝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求助是多么重要。整本书作者都是以圣经中人和神之间的关系进行的,神也有自己的界线也尊重人的界线。我们要像神一样知道自己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创建自己的界线也尊重别人的界线。

          很多以前不能释然的事情感觉就是那么一点事,原来界线问题。一直以来可能也包括现在,我是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同样也很怕别人的拒绝。所以很事情做了但是心存怨恨和不敢寻求别人的帮助。很多时候我明知道我是需要帮助的,那人一直以来我帮过他不少帮,相信他也会帮我,可是面对那人就是不开不了口,非常的难受最后抱怨悔恨。这样的关系现在看来不会长久也就释然了,没有一个清晰正确有弹性的界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灾难,注定会在失败中过一辈子。

        既知道了很多道理,就需要不断的去实践,界线这么重要,但想要建立你的界线肯定不会容易的,不然你早就已经很幸福了。付出肯定是少不了,痛苦无助到还得坚持,直到找到你的方向,拥有一个健康界线。知道自己的问题然后去解决它,相信你的人生不会太差,界线问题真的震撼了我的心灵,也让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让我们踏着界线十律的道路上,发展健全的你我界线,相信我们并不孤单。

                                  2021年11月16日

《中庸》读后感

  中庸,为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中用,庸古同用。下面是我我为您准备的“《中庸》读后感”3篇,欢迎参考,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庸》读后感一

  我很喜欢看“平衡木”比赛,因为在如此狭窄的木板上运动员不但能稳如泰山,而且还能做出优美高难的体操动作,用人体线条勾勒出一副副动感的艺术画面。她们的每一跳,每一次转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谓恰到好处。因为无论是力量偏大还是不足,都会从平衡木上掉下来。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体现了“恰到好处才是真!”

  读过《中庸》一书,对于恰到好处的真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子曰“过犹不及。”就是无论是“过分”还是“不足”都是错误的。仔细观察,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无论是人生轨迹还是心灵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都围绕着中庸之道在运行。

  就拿香港回归来说,中央政府并没有强硬地要求香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国两制”。这一举措,举世无双,因而香港回归顺利,发展平稳。“一国两制”符合中庸之道,充分展示了中国领导人的政治远见和智慧。

  我再举一个反面例子,现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机”,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国的超前消费方式实在过头;其二是美国的金融界和房地产商人的过分贪婪;其三是美国的监管力度不够。既有过分也有不足,总之离中道太远,所以金融危机的爆发,简单地说就是偏离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离了中道。比如有时候扩展量偏多,难度偏大,这都会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比如跟学生沟通不够,或者沟通方式过于简单,这就无法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心灵。

  中国古人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极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们应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们的`工作,完善我们的生命。

  《中庸》读后感二

  做生意,是为了求利,求利就很难做到不报怨。进货求人家优惠,人家不优惠,抱怨了;卖货求人家买,人家不买了,抱怨了。有怨,心气就不顺,心气不顺,做事也很难顺遂。因此,我们要时常修心养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养性以无怨呢?首先我们要找到产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个字:求。因为有“求”而不得才会生怨。求天保佐不顺遂,求人施助不顺遂,便产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说,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说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处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别人,这样便无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则无怨。

  在其位谋其职,则无怨。人最大的怨来自于自身所处地位和环境。人们总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则怨气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生平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愿者,怨也。君子无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败导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决不了问题和困难,要解决问题和困难必须“反求诸其身”,要反省、总结失败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励。所以孔子说: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说没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够大不够近。这里也有一个“求”字,求自己也会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态,反省认识自己的不足,然后弥补不足再接再励,不怨天不尤人。

  《中庸》读后感三

  近来读《中庸》,书中的一些观点我很赞同,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知耻近乎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现代专家的译文,感觉我们古人真不简单。原来我的印象中,古文经典无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间,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经过世事的浸润,阅览人事的沧桑,再细细品味古文经典,感觉自己先前的认识是多么的肤浅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时宜。系统地阅读过《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对古文经典有了粗浅的认识,仿佛脱胎换骨似的,对古文经典有了全新的认识,即使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他们文章中的观点仍不过时,因为古人、今人及将来的人,心性是一样的,对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则都有相通之处,不管时事如何变迁,作为生命主体的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时代都有共性。

  为什么四书能传承不息?读完《中庸》过后,我算有了一点领悟,因为它们是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历风风雨雨,经岁月的沉淀,而历久弥新,不会过时,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读了。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

  他仅仅从《呐喊》中选取了自己最满意的5篇小说,作者自己并没有把这两篇‘听将令’的代表作《药》和《明天》选进去,这大概表明了他所说的‘听将令’是一种自谦和托词,也可以看出对这两篇作品不甚满意。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分享的鲁迅的作品读后感。欢迎阅读。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

  “至于这五年以来白话文学的成绩,因为时间过近,我们不便一一的下评判。……但成绩最大的却是一名托名鲁迅的。”胡适先生曾这样说道。或云:鲁迅先生的作品是用刀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木上的。或云:读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人一种很遥远,虚无缥缈的感觉。吾云:读鲁迅的小说,你走进了,它就离你很近,你走远了,它就离你很远。

  在《鲁迅小说全编》里,我到过很多地方,到过“故乡”,到过“鲁镇”,到过“京城”,到过……。把这些个地方发生的事穿在一起,像是天然珍珠项链。现在,我就让它们大珠小珠落玉盘。

  在这些作品里,我最先读的就是《兔和猫》,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动物,当我看到那小白兔遭黑猫毒手时,心里也是一阵担心,一阵怨恨黑猫,当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白兔们都安然无恙时,我又一阵狂喜,一阵欣慰。小说简单的情节并未让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群呼:打倒可恶黑猫,为白兔报仇时,我看到了人世间最基本的爱与同情,我想那是当时的社会所缺少的珍宝吧。从这些可爱的文字背后,我同样看到了那个站在孩子们中间,以温暖,柔和的眼光观察小兔子,小小兔子,还有那些纯真的孩子的鲁迅。一触及这些幼小,鲁迅似乎很难将他手上的“刀”拿起来,他的笔端就会流泻出无尽的柔情和暖意。这是少有那个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鲁迅将“生命之爱”注入人们的心中,告诉人们他“弱本位”的态度。我突然感觉鲁迅离我好近。

  鲁迅的作品大都离不开“讽刺”二字。例如,在“风波”中,九斤老太反复念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无不勾勒出落后、保守、怨天尤人的农村年老妇女形象,更道出当时持有这种无知、消极思想的一群人的可笑。还有七斤夫妇,赵七爷因为一条辫子的有无,几家欢喜几家愁,尽显小人物的悲凉。在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过“风波”一文,鲁迅先生想告诉当时的人:社会意识变革的单纯的政权更替,并不能给中国带来真正的.进步。此后最重要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就算成为了共和政体又怎样呢。在辫子风波中,旁观者的漠不关心甚至幸灾乐祸的态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龙庭,自己没辫子”一事心里备受折磨,到后来,皇帝不坐龙庭,不留发也可留头的如释重负,一针见血地披露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还有鲁迅模仿许钦文的《理想的伴侣》而书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明明身处在拮据的家庭却为谋生计赚稿费,凭空“捏造出一个住房宽敞,不愁衣食,处处现绅士风度的美好的家庭。鲁迅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用满地找不出幸福家庭所在的位置,只能用a地表示的无奈,让人们在笑中不免带着泪。

  我觉得在阅读这些个小说中,鲁迅先生的思想离我越来越近,如果你来见识一下这本书的庐山正面目,相信你对当时的社会,亦或是鲁迅都会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正如我所说的:读鲁迅的小说,一旦你走进了,它的一切就会离你很近。

  鲁迅的作品读后感

  忘记了是在几岁开始知道有鲁迅这个人物,只是随着年龄增大,也逐渐有了他的文章的接触,更知道了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人民战士。

  《鲁迅自选集》选《野草》七篇、《呐喊》、《彷徨》各五篇、《朝花夕拾》三篇、《故事新编》两篇,共二十二篇。因为鲁迅生前只有这本《自选集》,“编选意图”就特别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张铁荣先生在《中华读书报》(2005年6月1日)上著文,对此多有论述。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他仅仅从《呐喊》中选取了自己最满意的5篇小说,作者自己并没有把这两篇‘听将令’的代表作《药》和《明天》选进去,这大概表明了他所说的‘听将令’是一种自谦和托词,也可以看出对这两篇作品不甚满意。如果没有《鲁迅自选集》的出版,我们就很难知道来自作者的这一心灵深处的信息。其次,关于从彷徨选取的5篇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里面删去了《兄弟》、《孤独者》和《祝福》很值得研究,起码说明此时的鲁迅已经从兄弟失和的阴影中脱出,在心绪上也和彷徨时代完全不同了。当然从《故事新编》中只选取了两篇就是《奔月》和《铸剑》,这是最符合鲁迅精神的作品,至于为何删去了《补天》——就很值得对1933年的鲁迅进行具体分析了。”

  《鲁迅自选集》是鲁迅应天马书店之请编选的,以鲁迅对“选本”问题的敏感,他在这次的“自选动作”中参进一些特殊用意,也是可以想象的,但张铁荣先生这一段话也过于坐实、过犹不及了。

  《鲁迅自选集》没选杂文,他还说,“够得上勉强称为创作的,在我,至今就只有这五种”。其实,这里的“创作”一词,是鲁迅故意借用别人的概念,并非他自己的想法,因为在他看来,杂文也是或者更是一种“创作”。如果我们偏信了他的话,是否就可以认为,鲁迅在《自选集》里不选杂文,就是对杂文“不甚满意”,要“删去”了呢?

本文标题: 《过犹不及》读后感(过犹不及 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9017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2021开学第一课读后感作(2021开学第一课观后感300字六篇)西游记石猴出世读后感40字(第一回花果山美猴王出世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