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心目中的郑庄公写作思路:通过对于郑庄公人物生平的解析,体现出自己对于郑庄公这个人的认识,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对于郑庄公处事的评论。正文:在《郑...
作文我心目中的郑庄公
写作思路:通过对于郑庄公人物生平的解析,体现出自己对于郑庄公这个人的认识,写出自己的感受和对于郑庄公处事的评论。
正文:
在《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庄公的处理其胞弟共叔段叛乱时体现了高明的政治手腕,而《郑庄公戒饬守臣》则体现了郑庄公攻城略地后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殖民的策略。
从近代史看,当强国灭亡另一弱国政权后,通常的殖民策略是“灭其史”,然后嫁接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总之,已处于强势地位的体制取代处于弱势的体制。在近期发生的事件中可以窥见这一策略的效果,一批人失去了祖国的意识,失去了来源、根的意识,分裂的幽灵便难以驱散。反观宝岛,即便地理、内部实力、外部条件更优越,却无分裂之忧,只因有国家意识这一道巨型闸门。
回过头看这篇文字,战事的起源为许国不向天子纳贡,于是齐、鲁、郑三国联合讨伐许国。从地理看,齐、鲁地理上远离许国,只有郑国是许国邻国,比起长途奔袭的齐鲁军队,郑国军队的优势当然更大,事实便是郑国军队率先攻破许国城池,此外郑国谋利也更加方便,齐鲁即使有心也鞭长莫及,当齐侯有意将许国让于三国中爵位最高的鲁公,鲁公只能拱手让给郑国。这场战争与其说是为天子讨伐,其结果是为郑国谋一国之利。
公元前757年,郑庄公出生时,先出脚后出手,吓坏了母亲姜氏,姜氏留下不小阴影。按常理来说,这是一个不好的记忆,应该忘记。但姜氏偏偏给郑庄公起了“寤生”的乳名,意思就是逆生,逼自己记住这件事。所以,这个乳名是贬义的。
关键之际,她终于顺产了小儿子共叔段,给她带去了必要的安全感。站在姜氏的立场,记仇的原因或许也可以推测,生完“寤生”后的姜氏可能充满焦虑,怀疑自己生理是不是有问题,害怕被郑武公甚至郑国上流社会不满及非议。
于是有了下一幕,郑国边疆颖谷的大夫颖考叔向郑庄公献计掘地下河“黄泉”见母,委婉劝导庄公与姜氏和解。可以发现,整个过程相当顺利,郑庄公是主动提及姜氏和誓言并说明悔意的,最终母子最终和解。文中称“遂为母子如初”,这里的初显然不是母子情,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这份情,而是此前“表面的母子关系,内在的仇人”的关系,总之继续维护着统治家族的表面和谐。
文章结尾讲颖考叔的孝感染了郑庄公,“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这是冠冕堂皇的说辞,其实更多是郑庄公有意为之,顺水推舟罢了。
暗箭伤人读后感
暗箭伤人读后感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人要凭自己的真本事去争取,不能做害人的事,这样只会害人终害己
暗箭伤人故事内容
有一回,郑庄公打仗回来,大伙儿有说有笑。文武百官都赞扬郑庄公,郑庄公听了很得意,只见颍考叔在那儿摇头,心里很不痛快。公元前712年,郑庄公打算去打许国。他做了一面旗子,说:“谁能拿着这面大旗走的,就派他当先锋,这辆兵车也赏给他。”颍考叔把大旗拿下来,左轮又拽,一会儿前,一会儿后。郑庄公格外高兴,他夸奖着说:“真是老虎一样的将军,当得起做先锋,车给你了!”话刚说完,出来了一位少年将军,这就是公孙子都。他一向瞧不起颍考叔,说颍考叔是平民出身。子都指着颍考叔说:“你行,我就不行?车留下!”颍考叔见来势凶猛,他就一手拿着旗子一手拉着车,飞快地跑开了。到了七月里,郑庄公拜颍考叔为大将,率大军去打许国。颍考叔是主将,格外卖力气。他杀了许国大将,立了头功。颍考叔叫士兵们挖土挑土,要在城墙下堆个小山丘。没多久功夫,小土丘已经有城墙半截高了。颍考叔拿着一面大旗,一下子跳上了城头。子都一见颍考叔上了城头,排怕他又立大功,就在人堆里对准颍考叔,偷偷放了一只冷箭。瑕叔盈见了,还当他是给敌人打死的,气冲冲的拾起那面旗子,也像颍考叔那样一蹦,跳上了城墙,回身摇晃着旗子。士兵们打开城门,郑国的大军涌上城去。颍考叔一死,子都率领着大军得胜回朝,还把颍考叔的功劳也算到自己身上。子都得了头功,郑庄公赐给他许多金子和绸缎,还让他做了大将。郑庄公想起老虎似的颍考叔,很难受地问子都:“颍考叔是怎么死的?”子都听了,一愣,他结结巴巴地说:“我.....我.......我想准是给给.......给敌人射死了。”当时人都迷信,郑庄公这么一上供一诅咒,公孙子都见到大伙儿全都愁眉苦脸,心里别别扭扭的。大伙儿胡乱猜疑,公孙子都常梦见颍考叔嘲笑他。大伙儿的诅咒他受不了,大伙儿猜疑他更受不了。他就上郑庄公跟前直说:“颍考叔是我射死的!”说着就自杀了。
郑伯克段于鄢读后感
郑庄公先封叔段于京,又听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既而“收贰以为己邑”,最后“伐诸鄢”,有人认为表现了庄公的“仁慈”和“忍让”,有人却认为他是有意“养成其恶”。我觉得应该是无奈,或因鞭长莫及,或因条件不成熟而无能为力。当时,说起来他也是一国之主,不敢说是英雄,至少也是位霸主,被大国欺负了能忍,被自己的臣民、兄弟欺负了肯定不能容忍。完全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祭仲、公子吕等谋士、忠臣的劝谰,说明形势危机,已经对郑伯公不利,而郑伯却在等待共叔段“不义不暱 ,厚将崩。”这合理吗?从结果上看,最终还是大动干戈,刀枪相见。早知如此,为什么不先下手为强,长痛不如短痛呢?难道是顾惜母子兄弟情谊?那又为什么口口声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 ,厚将崩”?可见灭叔段之心早已有之。再者他就相信“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义不暱 ,厚将崩”?坏人干尽坏事就会自己灭亡?显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只能归结为灭叔段的时机不成熟,根本不是什么“仁慈”,而“忍让”才是预谋的、智慧的。在统治者或成功者的脑海里是没有“仁慈”一说的。那么就会有人说,“隧而相见”说明他怜惜母子之情,其实他还是想给世人以“仁慈”来伪装其霸王野心。
就本文来说,表达极其简练,重点揭露统治者的残酷无情,骨肉残杀。为了表明这个主旨,对战争前共叔段的活动,庄公的态度,写的十分详细,细到说的什么话都写得明明白白;战后幽禁姜氏及采纳颍考叔的计策,也写得十分详细,这都是为了要突出主题思想。而克段于鄢的战争过程因为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一笔带过,写的十分简略。观照现实,中国人总是这样,本性不变,却给自己戴上各种各样的面具,去逢场作戏,为自己的不爽冠以动人理由,而其观众也事不关已,高高挂起,顺水人情,恭手相送,落得个皆大欢喜。其实呢,惩恶劝善无时不在,尔虞我诈无处不在。这不是吗?以共叔段贪婪狂妄,衬托庄公的老谋深算;以姜氏的昏愦,衬托庄公的精明;以蔡仲,公子吕为国除害的急迫心情,衬托了庄公的城府之深,手段之高。生活,真的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