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读后感800(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

发布时间: 2024-07-16 01:39: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9

朱自清南京读后感300字朱自清南京读后感300字朱自清是我国的现代诗人和作家,其文笔比较清新,其著作也有被同学们阅读的意义。下面是朱自清散文集读...

南京人读后感800(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

朱自清南京读后感300字

朱自清南京读后感300字
朱自清是我国的现代诗人和作家,其文笔比较清新,其著作也有被同学们阅读的意义。下面是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并结合自己的思想形成自己的风格。
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集》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
朱自清生于1898年,名字华,号秋实,后改名为自清。他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是“五四”新文学的开拓者和创业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学作了许多创新的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同于俞平伯的缜密,也不同于冰心的飘逸,更不同于周伯人的隽永。他用自己“真挚清幽”的特性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这几篇散文,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
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我们小学六年级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了我们秋天的收获,我们现在难道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
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读后感》
“纸醉金迷” 、“六朝金粉”的秦淮河,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而逐渐失去了昔日风韵,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以浓墨重彩为它猛绘一笔,再次展现了浓装艳丽秦淮河的风采。 朱自清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作者在声光色彩的协奏中,敏锐地捕捉到了秦淮河不同时地、不同情境中的绰约风姿,引发人思古之幽情。 富有诗情画意是文章的最大特色,秦淮河在作者笔下如诗、如画、如梦一般。奇异的“七板子”船,足以让人发幽思之情;温柔飘香的绿水,仿佛六朝金粉所凝;飘渺的歌声,似是微风和河水的密语……平淡中见神奇,意味隽永,有诗的意境,画的境界,正所谓是文中有画,画中有文。作者的笔触是细致的,描绘秦淮河风光时,不求气势豪放,而以精巧展现美,具体细腻地描绘秦淮河的秀丽安逸,充分体现了作者细致的描写手法。船只、绿水、灯光、月光、大中桥、歌声……种种景物,作者抓住其光、形、色、味,细细描绘,却是明丽中不见雕琢,淡雅而不俗气,使得秦淮河在水、灯、月交相辉映。 历史是秦淮河的养料,可以说历史成就了秦淮河,没有历史的秦淮河失去了一切意义。 作者从现实走进历史回忆,从形态与神态两方面唤醒了秦淮河。“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 这灯彩实在是最能钩人的东西:“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作者由灯开始堕入历史,模模糊糊中、恍惚中,实在是许多历史的影象使然了:行走的船只,雾里看花,尽是飘飘然,朦朦胧胧;飘渺的歌声,似幻似真……作者借助对历史影象缅怀,将秦淮河写得虚虚实实、朦朦胧胧,让人陶醉,令人神往。 作者本着力于秦淮河的自然景观,却以歌妓的出现淡化了自然和他的审美情趣。作者把自己当时那种想听歌,却又碍于道德律的束缚,一心想超越现实,但又不能忘却现实的矛盾心情剖析得淋漓尽致,真实具体,那种情真意却,给予读者极大的感染力,而意蕴深厚自然。为梦中回到现实,做好了铺垫。 总的来说,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篇文章明显地体现了朱自清散文慎密、细致的特色。朱自清在描绘秦淮河的景色时,将自然景色、历史影象、真实情感融会起来,洋溢着一股真挚深沉而又细腻的感情,给人以眷恋思慕、追怀的感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现一幅令人缅怀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影
以上就是学大为大家提供的朱自清散文集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同学们在阅读一部书籍过后要积极进行读后感的写作,巩固自己的文笔与思想。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请关注南京大屠杀读后感栏目。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一】

  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耻辱,也是在日本历史书上最黑暗的一个篇章。

  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上海保卫战中失利,日军直奔南京。原本平安祥和的中国首都南京一下被日军先锋队的炮火扰乱。

  在日军从上海进军南京的时候,一路打,一路杀。遇到村庄的时候乱杀无辜百姓。他们把抓来的男人做苦工,照理来说已经够残酷的了,他们还把做完苦工的男人成群结队得五花大绑,拖到江边用机枪扫射,有的幸免没死,军校们就用军刀刺死他们。有两个军官遇到人就砍,还在比赛谁杀的多。

  当时,美国因发现日军的炮火已紧逼南京,所以派大量的船只来把居南京的外国人统统接走。只有一小部分有爱民族的善心的外国人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人与日本申请建立安全区,但日本军不同意。

  随后日本摄影师来到,竟不拍日本人滥杀无辜,强奸妇女,而拍把一些糖果分给中国人吃,以此给全世界人民造成假象:日本是善待中国人。中国人却不知情,只顾把肚子填饱。日本竟然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来换取全世界人民的信赖,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已经昧了良心了么!

  最后统计,日本人从上海到南京,用不同的手段,包括枪决、活埋、刀刺共计杀了30多万人,共引发强奸案件共2万多起。现在,日本人修建了敬国神社,认为20世纪发生的南京大屠杀纯属中国人的编造和虚构,并把那历史教科书最黑暗的一章撕掉,焚毁。

  中华民族在经历这场血泪劫难的同时,中国文化珍品也遭到了大掠夺。据查,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以后,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每天搬走图书文献十几卡车,共抢去图书文献88万册,超过当时日本最大的图书馆东京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 南京大屠杀惨绝千古人寰!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二】

  随着低沉悲壮的话音,电影《南京大屠杀》落幕了,可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本的轰炸机群疯狂地轰炸了南京。此刻间,南京到处是火海,到处血流成河,到处是撕心裂肺的哭泣声……

  当天下午,日本军的铁蹄踏进了南京城,他们像野兽一样窜进了总统府的屋顶时,我的心在嚎叫,我的血在沸腾,气愤得不由捏紧了小拳头,恨不得一拳把他们打倒在地。看到他们降下了青天白日旗,升起了狗皮膏药般的太阳旗,我真恨不得向那日本侵略军大吼一声:'这儿是我们的中国南京,不是你们的日本东京,不是你们想来撒野就能来的地方!你们从哪儿来就滚到哪儿去吧!我们中国人不是好欺负的'.

  日本鬼子一进南京,就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你看他们杀人的手段多残酷:他们用刺刀挑死连乳牙也没长全的婴儿;他们用火把一个老百姓装在麻袋里,扎紧绳子,浇上汽油烧;他们还集体枪杀,活埋等罪恶手段屠杀了三十多万中国同胞。

  这些杀人不眨眼的绘子手,一边杀人,一边装出'好人'的模样在无耻地宣扬;给你们最'民主'的待遇,给你们带来'繁荣昌盛'的春天。为了欺骗世界人民,他们千方百计想毁灭用鲜血写下的杀人罪证。这是一帮卑鄙无耻的团伙!这是一个罪恶的冬天!

  电影看完了,内心的感慨也说了,世界也和平了。可最使我担心的是:想不到五十年后的今天,在日本总有一部分反华分子公然否认了日本曾经侵略亚洲、侵略中国的历史,否认了在南京屠杀了三十多万中国人的事实。但是我坚信,反华分子的下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中日两国人民要做好邻居、好伙伴,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这是两国人民的心愿,谁也阻止不了的历史潮流!

  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三】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去描述看完《南京大屠杀》的心情,应该是失去理智的愤怒吧!我不想用恶毒的语言去咒骂那些曾经深深伤害中华民族的人,因为那样只会显得我们比他们更加的鄙陋;或说他们不配糟蹋中国文字,用中国文字来形容他们简直就是浪费!我沉默,确切的说应该是愤怒到了极点!

  姑且抛开他们的教育不讲,即使再变态的教育灌输,也不至于杀人成魔,忘记做人最起码的底线吧!我不想评价像裕仁天皇这样霸道的统治者是怎样指使一帮庸民做坏事的,只要为人,总该有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吧?飞机,大炮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废铁;而人呢,那埋藏在内心深处的良知,真的可以被使命抑制或邪恶所替代吗?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有良知,有一颗柔软的心,而我不想去说谁谁谁失去了良知或心。因为一个民族失去了良知,那将是多么的恐怖。

  我当然也明白不能一昧的强调别人的过错,落后就要挨打。如果当时中国武器足够先进的话,领导人足够机智的话,结果应该会不一样吧?完全可以威风凛凛,大义凛然的昂起头,大声的告诉他们:'我们不接受侵犯!'然而当时我们多少会有些底气不足吧! 牢记历史,振兴中华。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少年的我们,有义务与责任承担起振兴中华的使命。总有一天,中国会让所有国家和平相处,平等相待。战争的硝烟,该远离这颗美丽的星球。

南京游后的感想(800字)

相比其它江南名胜古地,我以为“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酒葆菜佣俱带六朝烟气的南京是最为不幸的。

它花容月貌,沉鱼落雁,四季景色怡人,接受长江千年滋养,地处江南,富沃千里。

当然享受同样得到大自然溺爱的还有我们的苏州、杭州,但是“远近高低寺间出,东南西北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的苏州,有园林遍胜,书香氤氲,可以品诗论画,饮酒笙歌,即使无花无酒也可以锄作田,岂不美哉乐哉,惬意盎然,因此它虽是失落文人的后花园而有些许低迷凄凉,但是没有风声鹤唳的血光,反而文化弥香久远,才子遍出;“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的杭州则更是远离兵燹之灾,这里烟柳画桥,户盈罗绮,可以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决然超脱于历史的主流,飘逸潇洒,独自静谧的积淀着它的浑厚,它就如同王国维《雪溪图》中悄然点立的茅舍,意境悠然与世隔绝宛若仙境,不理尘世纷扰,让人羡慕不已。

而南京,地势险要,四周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

世称“虎踞龙蟠”,诸葛亮也称赞南京说“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确是帝王之宅”。

三国的东吴孙权最早定都于此,史称金陵,以及后来的东晋、宋、齐、梁、陈连续在此建都,故称六朝古都。

明代文人以为最适宜做都城的是北京与南京,但是北京向北便是大雁荒漠蛮夷之地,南京则江南秀丽富庶,且自古就有“苏杭熟,天下足。”江南乃鱼米之乡,物产丰饶,天下租调赋税,十之八九出自江南。

富足的财力对于一个新王朝巩固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于是南京成了都城不二之选。

但是幸运似乎没有眷顾这个城市,大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病故。

太祖架崩尸骨未寒,皇室内部惨绝人寰、骨肉相残的政变就有四子燕王朱棣靖难起兵开始,生性文弱的侄子建文帝,显然在战场上不是“马背上”成长的四叔敌手,再则朱元璋血洗武将,能征善战之士所剩无几,于是朱棣剑锋未抵便使新都举城惊慌。

当兵临成下,李景隆、谷王打开金川门迎降,建文帝也不知所终,南京皇宫内便兵血撕声裂肺。

注定这个城市是不会平静的,明末期间,南明就将小政权的都城建立于此,可现在的明朝已经没有开国时期那种所向披靡的宏伟气势,而是一片落魄败相,它的头等大事似乎就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而不是抗击清军,收复失地。

朱由崧这个弘光皇帝忙着到民间选美女以供淫乐,朝中大权旁落于马士英、阮大铖之流,他们乘机肆无忌惮地大闹党争,党同伐异玩弄权术内耗,竭力排斥打击正派而有才干的东林党人,夕阳西下,王朝气数已尽,一个行将就木的髦耋老朽依仗几个正直的文弱书生怎能抵抗住如日骄阳的满洲族南下铁骑,最后还是史可法留下“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为朱由崧的南明政权草草收场做了最后的祭奠,史可法可谓是不识时务了,其堂弟史可程已经投降清朝享受荣华富贵了,他却以《复多尔衮书》中“贵国笃念迸发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

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言辞拒绝招降,还好历史不以成败论英雄,可以给史可法留下绚烂的一笔,这也应该南明政权最值得黎道和最大的幸运了。

而后太平天国洪秀全再次定都南京并更名天京,可惜义军为酒色沉迷,纸醉金迷,不思进取,洪秀全大兴土木,不理朝政,山河日下,都城不久被湘军攻陷,它的行宫难免重蹈“项羽烧阿房宫”的厄运了,钟灵毓丽的宁城难免又一次生灵涂炭,血流成河,只留下一段惨痛的历史教训。

南京确实是需要休憩片刻了,它承载了太多的政治负担,它的身上有太多的功利印记,以至如此胜地居然让人会忽视它的诗歌醇厚芳香。

自太平天国后她确实在风雨飘荡的近代中国安祥了数十载,于是我们可以游赏山水长卷的玄武湖,青烟缭绕的鸡鸣寺,流光异彩的秦怀河畔。

可以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这里粉脂浓艳,女子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竟展江南无限情愫,富可敌国的盐商一掷千金只为博美人宛然一笑,多少才子佳人的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有多少妙诗绝句在此喷发而出而流芳于世。

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梁朝和尚云光法师在山巅讲经,去感悟博大精深的佛教“禅”世界;可以陪伴“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登临金陵凤凰台,不会再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喟,而是眺望九州,吟唱着“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豪迈气派;可以凭吊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凄伤情怀;或者与王安石一同泊船瓜洲,抒写“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佳句篇章;可以在李渔修葺的“芥子园”内思索他的“芥子而知须弥”寄寓,寻觅古代艺术的精髓;可以与俞平伯、朱自清大家学者一道一扁轻舟于浆声灯影里的秦怀河里,飘然的追寻一段文学佳话;你也可以到夫子庙去祭拜,接受儒家学理的洗礼,探索儒学精华。

南京真的是秀丽江南的一朵奇葩。

于情,我宁愿南京能安祥的和杭州一样去经营着自身文化的遗产,但是历史往往不遂人愿,喘息了一个甲子不到的南京再一次被推向了历史的前台,被中华民国定为国都,孙中山说:“南京为中国古都,在北京之前;而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觅如此佳境也。”我以为定都南京还有一层考虑便是民国的政权基础在南方,江浙财阀的支持关攸着这个新生政权能否立足之关键,而南京与远东第一大都市“十里洋场”的上海之近更给了 *** 与列强交涉的良好契机和地理条件。

民国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历史朝代,从1912年到1949年败退台湾,他的存在确实是够短暂的,而实际上真正确立政权架构的还是要从1927年开始,短短22年的时间在历史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于我们的印记却是最深的,乱世出英雄,期间各色政治家纵横捭阖,生旦净末丑人物纷纷粉墨登场,玩尽中国政治计谋,很多却是机关算尽反误卿卿性命,但是权力的致命诱惑还是使你方唱罢我登场。

最能展现这一历史剧目的显然而然还是南京了。

中国实在是一个太工于心计的国度,从三十六计到《厚黑学》,各色政治人物演绎着一幕又一幕的宫廷政治的诡谲残酷,黄盖和周瑜配合的苦肉计和连环计,刘备在“白帝托孤”时说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以退为进的逼迫诸葛亮政治忠心表态的伎俩;面对善于“杯酒释兵权”手腕的赵匡胤,只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后主又岂是他的对手?连中国传统艺术也讲究“狡兔暴骇,将奔未突”的艺术手法,何尝不是“欲擒故纵”的游戏?假若阴谋诡计不成,那只能进行刀光剑影的厮杀了,刘邦导演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的腥风血雨,曹操能“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负我”以手刃叔父,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将箭射向了本是同根生的兄弟,朱元璋大肆诛杀有功之臣,胡蓝党案真算是为了皇权“除恶务尽”了,连其皇太子朱标子也于心不忍了,进行劝阻,朱元璋便把一根棘杖扔在地上,叫儿子捡起,见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乘机道出了历史玄机:“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这些刺给你砍掉,再交给你,岂不是更好?”的确,政治是残酷的,权力会使人性变异,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在只不过是政客为政驭人之术。

昨日的历史已经渐行渐远,我们后人无须对他们有过多指责。

正如钱穆说的“对我们的历史,应该抱着一种温情和敬意。”

一代枭雄蒋介石,他以为政治就是权谋权术。

他为获取黄埔军校更大权力,不惜致军校事务不顾,留下一封辞职信只身到上海养生;可以釜底抽薪的架空行政院长汪精卫的职权;昨天可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结义金兰,明天便准备安排军统特务伺机暗杀这位政敌总统;苦心孤脂的设立军统和中统两大特务机构,既彼此互相牵制以便控制,又可收集大量情报……计谋不成便开始一场中原大战,软禁元老胡汉民,讨伐李济深……这些策划的来源很多就是在南京的憩庐、陶庐和美陵宫这些住所。

作为民国政治中心的南京,高官云集,冠盖华夏,中西合璧的建筑,得地理之便的南京大学(时称中央大学)更是一超北京大学,执中国高校之牛耳,时见文化名流汇聚一堂,极尽盛世之殷。

可惜好景不长,日寇入侵,南京再遭血洗,三十多万中华儿女被绞于刺刀之下,国耻需要中华儿女铭刻于心。

民国时间不长,1949年便是 *** 的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破灭蒋介石最后一个希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直捣蒋家王朝,蒋介石一生玩弄权术无数,对手一个个俯首称臣,但是他偏偏忘记了失民心者失天下的古训,南京也由此成了废都。

本文标题: 南京人读后感800(南京大屠杀读后感7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554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哪里有读后感(读后感范文有哪些)朗读者余秀华读后感(她在诗歌中找到了自己---《摇摇晃晃的人间》)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