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这本书确实很好...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极简欧洲史》读后感1000字
这本书确实很好读,一个下午就可以通读一遍。但是,如果想真正的理解它,还是需要多读几遍,花一些时间去整合。它讲了欧洲崛起的故事,讲希腊的智慧学识,日耳曼的野蛮好战,还有基督教的道德戒律,在漫长的岁月中,博弈、融合。
最终,古典战胜了愚昧,而科学又战胜了古典。日耳曼民族和维京人的野蛮曾经践踏整个欧洲,但在治国中又拥抱了罗马的大地主和基督教所代表的民主与共和。
教会用被包装过的希腊智慧统治人民的头脑达千年之久,但随着文艺复兴的崛起,天主教会不仅对新教提出的质疑无能为力,更是全面败给了科学、理性与浪漫代表的人本主义。
欧洲,欧洲人,在这一波波的迭代之中,慢慢的摆脱蒙昧,拥抱科学,拥抱理性,拥抱民主,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了今日的欧洲。书中最为触动我的,是传承与分权。武力和学识一直在争斗,罗马人用武力征服了希腊,却传承了希腊的智慧学识。野蛮好战的日耳曼人用武力征服了养尊处优的罗马人,又传承教会与罗马大地主的学识来治国。
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征服西班牙,也传承了来自希腊的经典文化。还有基督教会漫长的历史,从被罗马帝国打压,到获得认可,成为国教,然后发展出自己的教会王国;在罗马灭亡之后,教会承担了传承文化和学识的任务,却也同时出于私心,扭曲的解读希腊经典和圣经;你可以永远骗一些人,也可以短暂的骗所有人,却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最终,基督教派在质疑声中分裂,而理性、科学、人本主义的兴起,让基督教终于失去了自己的统治地位,成为了它本该成为的东西----世俗中的灵魂安慰剂。
欧洲的,如同作者所说,还因为分权,“不是所有东西都属于国王”,国王和贵族的博弈让他们必须依赖市镇中的商贾、贸易人士与金融家,国王从来没拥有过绝对的权利,君权的薄弱让市镇的经济得以自由发展,就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催生出璀璨的文明、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自由、民主、多元的欧洲就成为了科学创新的温床。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人,即使是强大如凯撒大帝那样的人,也不过是惊鸿一瞥。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人民和中国一样,大多是终身也未曾离开过自己耕种的土地。
在民智未开,蒙昧的年代,大众的气息是那样的微弱。所以,我们今天,才会分外的珍惜个体价值吧。因为跟外界的竞争,人类已经全面获胜,我们战胜了自然,战胜了资源的匮乏,战胜了环境的恶劣,战胜了贫穷,战胜了无知。
今天,我们终于可以静下心来,不需要再为生存恐慌、争战、掠夺,而是去面对自己,面对每一个个体,个体,已经成为真正的主宰。
这是世俗的成功,也是人类真正的胜利。
《西方文明史》读后感
《西方文明的另类历史》 读后感
急求啊 要求原创 800字以上 拜托了 最好以思考的为主(如果是的话 万分感谢)与十年前的图书市场相比,“另类史”实已泛滥,我虽时不时读上一本类似题材的书,可读多了就见怪不怪,虽觉得有趣,但已不太会产生任何心理波动。但《简史》里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忽然打动了我——“过着体面却注定默默无闻的生活”。我忍不住想,如果说即使我还没有过上这种生活,至少我已经无意识的把它当成了自己的生活目标?一个人,如果不是爱因斯坦、卡夫卡或者拿破仑这样拥有绝对实力的人物,想要青史留名,其实是需要搏出位的,每一本“另类史”,都在给读者列一张表,上面都是二三四流人物在历史上搏出位的关键词。
一 日记控
记住塞缪尔•佩皮斯这个名字是由于《黑夜史》,在这部讲述工业化之前欧洲的黑夜历史与文化的著作中,直接和间接引述佩皮斯日记达数十次之多。塞缪尔•佩皮斯是17世纪英国一名海军大臣,尽管在他的时代事业上春风得意,但在历史上他因1659至1669近十年间详细的日记成为还原17世纪欧洲历史最举足轻重的人物。只要搜索一下这个名字,你会发现关于17世纪欧洲的形形色色细节研究里都少不了他,无论是拍卖,葡萄酒品鉴还是居家时尚。阅读《简史》时,当佩皮斯时不时跳出来时,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即使无法像佩皮斯那样广泛涉猎,专攻一两项领域也很不错。比如詹姆斯•伍德福德,他45年的日记里最热衷的就是记下每天的食谱,即使妹妹去世,也不忘悲痛之余记上“正餐是美味的烤火鸡”。正因如此,他的日记成为研究18实际英国饮食习惯的重要文献。对历史的贡献,这位吃货可能秒杀掉了大部分同时代学者。
二 不务正业
唐诺在《唯物者本雅明》里写(有删减):“收藏是对人的拯救补充,把人从分类秩序中分离出来,让他不再只是使用价值,或甚至只是交易价格,从而让人恢复了人的完整尊严及其价值。”这里,人的“收藏者”是指(有失公平的)社会制度。将这些文绉绉的语言说的赤裸一些,便是说一个人若想追求自由,就应该尽可能避免成为社会机器上不可缺少的零件,从性价比的角度进行职业投机,用尽量少的代价成为有闲的中产阶级,这样,你才有机会发挥你的才智,在你感兴趣的领域有所成就。
在西方历史上,最简单的职业投机便是成为一名神职人员,那样你就可以收入不菲而又无所事事。《简史》花了将近4页的篇幅介绍了数位因不务正业而取得杰出成就的神职人员,有兴趣可自行翻阅。退一步说,即使资质有限未能有一番成就,成为一个神职人员也更有希望因生出罗伯特•胡克、简•奥斯汀这样杰出子女而被载入史册。
三 不计后果
1810年,时任纽约市长克林顿决定挖一条运河,把纽约和五大湖连接起来,这项工程预计穿越363英里荒原,建造83座水闸,使用50万蒲式耳水泥,而现实情况是美国没有会开掘运河的专业人士,没有政府资金,也没有性能满足需要的水泥。但鬼使神差,所有的问题在挖掘过程中悉数解决,小城纽约咸鱼翻身。
为了给1889年巴黎博览会增添一座地标建筑,埃菲尔用已经被淘汰的材料铁建了一座巨塔,巴黎人不知道在市中央修一座铁塔有什么用,小仲马、左拉和莫泊桑等艺术家和知识分子则批评这东西俗不可耐,是一名唯利是图的机器制造商发明的怪物。埃菲尔自己似乎也觉得这座塔没什么用,他的希望就是建一个真正巨大的东西。现在,我们却说埃菲尔铁塔是19世纪最引人注目,最有想象力的大型建筑之一。
四 侵权山寨
托马斯•奇彭代尔是第一个将家具图纸汇编出版的家具商,这个点子促成了批量生产技术的创建,结果是同时代家具商大量山寨其设计,奇彭代尔自己生意凋蔽;坎瓦斯•怀特发明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水凝水泥,确保了纽约运河工程的实现,水泥制造商大发横财,而怀特本人因维权官司筋疲力尽,死后家人连丧葬费都几乎付不起;乔治•比斯尔可能是第一个意识到石油价值(如果不算沈括)并试图开采的人,他创建了第一家石油公司,但当开采和加工石油变得非常容易时,获胜者是原本做猪肉生意的洛克菲勒。
《简史》里每翻几页就会有一则重要发明人湮灭于历史,侵权山寨者取得成功的故事。当我们说善有善报或者天网恢恢时,我们总是低估了历史的宽容程度。我们提起爱迪生时不会在乎他卑劣的品性,甚至知道了他并不是电灯的发明者后,我们仍然会说,爱迪生的天才并不在于发明电灯,而在于创造了商业规模生产和供应电灯,是他使电灯成为奇迹。
比尔•布莱森是一位资料编撰大师,他喜欢抽离历史事件中的因果关系,用“突然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凸显历史的非理性,他知道如何顺应这个段子时代,从卷帙浩繁的史料中节取有用之材,他擅长用一个巧妙的结构把段子组织在一起,把笑话书伪装成一部系统性的大部头,他深知我们就喜欢这些荒唐事,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就是这么荒唐。
满意请采纳,谢谢。
读极简欧洲史有感
有人说书要越读越薄,那这本澳大利亚史学家约翰??赫斯特的《极简欧洲史》就是本“薄书”。 全书分别以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社会生活、文化的角度,把欧洲从古希腊到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讲了六遍。这犹如在一个三维空间看历史,很有立体感。这种立体感,如果仅抱有唯物史观,是感觉不到的。
我们说历史是以一个个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后人,但历史的密码就在于这些看似不相关的故事背后的联系。历史是连续的,也是活的,我们活在当下也是活在历史中。历史流经我们眼前。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我们才能明白当下;只有看到历史的延续性,才能敏锐地判断未来。深切的现实关怀感,在我看来是本书的最大看点。
作者一开始就开门见山的亮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欧洲文明发端之初,其组成元素有三:(1)古希腊和罗马文化;(2)基督教;(3)对罗马帝国进行侵略的日耳曼蛮族的战士文化。这其中罗马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史就是古罗马的延续。“直到19世纪,某个称作罗马帝国的东西依然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更明晰的线索还是希腊的理性和希伯来的上帝,作者用这两条线索把欧洲历史串了起来。前者是欧洲科学进步的远因,而希伯来的上帝则一直影响着欧洲的政治和法律,塑造了欧洲的社会形态。 欧洲历史一直是权力多中心的局面,正因如此,后来才能生长出权力相互制约的代议民主制。国王和教士之间的政教关系,是欧洲文明的重要因素。
本书虽然内容简洁,但结构和思想并不简单;虽然内容简洁,但是言简意赅。作者省去了众多事件和人物,保留的都是形塑了当今世界轮廓的重要历史事件,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英国的议会改革,法国的民主革命等。
作为中国人读欧洲史,难免会来个中西对比,回想起“李约瑟之问”,也许在本书中,我们能找到点什么。
第二篇:
如果说欧洲历史是一幅唯美而华丽的画卷,那么文艺复兴便是其中最为绚丽而悲壮的片段。它的绚丽点亮了冷酷黑暗的中世纪,它的悲壮惊醒了庸庸碌碌的“梦中人”。它复兴的不仅仅是文艺,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复兴。它的到来让人们冲破了基督教会给人们思想紧紧裹上的束缚衣,让人们不再整日纠结于自己是否邪恶堕落,让人们重新思考怎样生活最好,想些什么最好。文艺复兴就像黑夜中的呐喊,唤醒了迷醉的人们,唤来了久违的黎明。 在那个漫漫无边的欧洲黑暗时代,基督教会是如此的盛行猖獗。它成了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上帝再也不是那个被神圣光环笼罩的救世主,而逐渐演变成教皇用来约束人民的绝对权威。“君权神授”,在那个时代就连君主也要受到神的制约,也要借所谓的上帝来行使权力,更何况那时期的人民。 日耳曼蛮族那漫长的战争摧毁了曾经百花齐放的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曾经富裕繁荣的城市生活也不见踪影;古代的艺术、文字也在其中消亡。此时“上帝派来”的教皇站了出来“拯救”世界。基督教会找出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术典籍,截取它们想要的段落,把这些断章取义的点点滴滴汇集起来,再将它和摘自《圣经》中的段落编在一起,构筑出一套基督教神学。这样下来,希腊哲学思维、学术知识和逻辑观念全都被征去服侍、支持基督教。在日常生活上它们让人们禁欲,鄙视金钱,就连追求生活中的快乐也是不允许的。他们反对服饰之美,甚至反对个清洁卫生,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在教会的打压下,人们忘记了为何而生,因为没有欢乐的生活毫无意义,此时的人们活着已经死了。对于艺术来说,艺术是一个人内心灵魂的体现。当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时,他的艺术创作又是怎样的呢。当我们观看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像《维纳斯》、《赫尔墨斯》《雅典娜神像》每一个都充满的浓浓的人性,他们歌颂人性美。因为那时人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并非是神。而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创造出的作品像德国希尔德斯海姆教堂大门上的人物画,他刻画的情景是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上帝禁忌的水果,亚当在责怪夏娃,而夏娃在责怪蛇。两个人都深深地为自己的赤身裸体感到羞愧。画中的人是生硬死板的,画作表现的感情也是冰冷的上帝是至高无限的。这正是人们思想被束缚的表现。 就这样,欧洲人民在黑暗中生存了千年之久。13世纪末,但丁来到了这个黑暗世界。他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带来了黎明前的一丝曙光。他创造的《神曲》让人们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和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对话。从中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主张。这也便是“文艺复兴”的开端。他用他的生命及一部部“人文主义”著作唤醒人类,他是黑暗中的呐喊者唤醒了一位又一位思想家。他们渐渐开始思索生活的意义,努力冲破思想的禁锢,抨击禁欲主义,让人们追求现世的幸福。 从此,那笼罩千年的教皇专政迷雾逐渐散去。欧洲的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渐渐发展。人们思想在也逐渐得到解放。我们看到了拉斐尔手中的《西斯廷圣母》眼中充满了母性的慈爱,我们也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迷幻的微笑,更看到了米开朗基罗那个完美、高尚、尊贵的《大卫》。每一幅作品都笼罩着人性的光辉。我们看到了比古希腊古罗马更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这鲜明的证实了人们脱离了基督教的思想束缚。也证明了欧洲开始走向了世俗社会,从此不断发展。 当我翻看这段历史,我突然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欧洲中世纪时期被教会统治下的人们就仿佛被关在了一间铁屋子里,人们的生命在沉睡中结束,这似乎没有什么痛苦。但是,其中总是有清醒的人,就像但丁等人,他们不忍看到这个社会中的人沉睡一生然后死去。他们最终决定呐喊,并且相信自己的光芒能照亮黑暗,能融化这看似无坚不摧的铁屋。他们的呐喊惊醒了铁屋子中的人,他们的决心让跟多的人充满力量。 最终,在这场“文艺复兴”中原本沉睡的人们冲破了铁屋。其实,无论看似多么万难破毁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开端,就一定能收获结果。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