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岁寒三友读后感(读汪曾祺《岁寒三友》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7-11 16:07:2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岁寒三友读后感谁有?解释: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出处: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

小古文岁寒三友读后感(读汪曾祺《岁寒三友》有感)

岁寒三友读后感谁有?

解释:松、竹经冬不凋,梅花耐寒开放,因此有“岁寒三友”之称。 出处:宋·林景熙《王云梅舍记》:“即其居累土为山,种梅百本,与乔松修篁为岁寒友。” 事例:花松隐映竹交加,千树玉梨花。好个~,更堪红白山茶。(元·白朴《朝中措》)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松、竹、梅。 天寒地冻,花木凋零。只有松竹梅这三位“朋友”欣欣向荣,一派生机。 其实松和竹是四季常青的,只有梅到了冬天才分外精神。三位朋友以松为首。因为它从南到北分布最广,大片的松林可以形成“朔风吹,林涛吼,峡谷震荡”震撼人心的听觉效果。孤松又可以在山巅上凌空独立,形成“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视觉奇观。 文章系转载,如下: 深冬时候,万木凋零,严寒之下,唯有松竹的颜色依旧;数九寒天,百花失色,白雪之中,唯有梅花鲜妍怒放。“岁寒三友”松竹梅,便同这傲霜斗雪、铁骨冰心的坚贞品格一道,为世人所称颂。 岁寒三友的说法,最初源于苏轼。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安置黄州管制。他在荒地上栽种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雪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以后,“岁寒三友”便常常用来歌颂品格之高洁,生命之长青。 在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中,关于“岁寒三友”的诗和画,可谓比比皆是;松竹梅的品格,也在众多诗人的刻画中,更加丰满起来。许多诗篇,往往蕴含着托物言志的意蕴,于是在诗人中,提起松树,会想到王维,他的田园诗中,松树永远是那高洁挺拔的意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提起竹子,会想到苏轼,一生刚直,种竹、用竹、画竹、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提起梅花,会想到林逋,梅妻鹤子,爱梅成痴,一生守护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山园小梅。松竹梅的诗,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于坚贞品格的追求。品读这些诗作,就好像那不同朝代,不同背景的诗人,在一棵老松、一片竹林,或是一枝梅花的召唤下,隔着时空,绵绵倾诉着对理想精神的追求。

给孩子的小古文——岁寒三友

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岁寒三友,我这里正好也有一篇,可以参照着来看。

我们先来读一遍:

松、竹、梅向称“三友”。或诬陷竹于松、梅曰:“此中空空,安能与君友?”松、梅怒曰:“维空,空故能有。所谓此中空洞常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我们先来看前一段:

松、竹、梅向称“三友”。或诬陷竹于松、梅曰:“此中空空,安能与君友?”

我们已经学过了,因为松竹梅都能抵御严寒,所以被古人称作岁寒三友。古人是用拟人的方法,让三种植物做了好朋友。他们的本意指的是那些品德高尚的人,能够不畏惧各种艰难和压力,就像松竹梅能够耐受寒冷一样,在各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能保持自己的原则,绝不屈从。用物来喻人,通过赞美物的品质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古人经常使用的方法。

这一篇小古文就是将植物完全拟人化,甚至让它们能够说话。这个故事就是植物之间的对话,我们来听听。

向,就是一向,一直以来的意思。松竹梅三个一直以来都被称为岁寒三友。这是先说了它们三个之间的关系,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或,在之前的菊花一篇,我们把它翻译成有的,或黄或白,就是有的是黄色的,有的是白色的。在这里指的是有的人(有的植物),它干什么了呀?

诬陷,也就是说坏话,冤枉别人。

于,这里就是对着。

曰就是说。曰是一个古文中的高频词,经常会出现,我们要记得它。

这里是说有人对松和梅说竹子的坏话。

此,就是指的竹子。

安能,意思是怎么能够。

与……友,就是和……做朋友。这个友字前面其实省略了一个为字,就是与君为友,和你们这样的君子做朋友。古文中这样的省略还很多,我们慢慢学习就习惯它的用法了。

这个人说竹子里面空空的,怎么能够和你们这样的君子做朋友呢?它这样说好像是对松和梅很尊重,其实是在挑拨离间。

松和梅听了之后很生气,他们说,就是因为竹子是空心的,所以它才能有高尚的品质。我们看这里维……故……,就构成了一个因果关系,因为竹的内心是空的,是虚心,所以它才能拥有你们都没有的高尚品质。是什么品质呢,这里它们引用了宋代苏轼的一句诗。

所谓,这两个字经常就是要引用别人的话。

这里是说我这里面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胸怀非常宽广。

何止就是不止,容就是容纳,宽容。

卿,就是指你,是说话时候对着的那个人。

这句话就是说,竹子里面空空的什么看起来都没有,但是他实际上虚心宽广,才能宽容你们这些阴险的小人。

这个小古文里只有短短的两段对话,但是写的很生动。他首先抓住了竹子空心这个特点,然后对木质是实心的松和梅来进行挑拨,说你看呀,竹子里面空空的,一点也不实在,怎么配和你们做朋友呢?然后松和梅也是根据竹子空心的特点进行了反驳。说就是因为他有空这个特点,他可以容纳东西啊,像你们这样的,他能容下几百个都不止呢。这说明岁寒三友之间的友谊非常的坚固,他们彼此了解和互相信任。有人说朋友坏话的时候会毫不犹豫的维护自己的朋友。我们也想交这样的朋友,是不是?

其实,竹子的空心正是它非常有用的地方,它可以做成管道从山上引水,还可以做成各种容器,比如竹碗,竹杯子,还可以做好吃的竹筒饭。这就是“维空,空故能有”。因为空啊,才由这么多的作用,就是很有用处呀。

好了,说完了岁寒三友的小故事,我们再来读一遍吧:

松、竹、梅向称“三友”。或诬陷竹于松、梅曰:“此中空空,安能与君友?”松、梅怒曰:“维空,空故能有。所谓此中空洞常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

下面又到了拓展学习的时间了。我们先来看一首诗和一副对联。

一首诗就是前面小古文里引用过的,里面有个别的字有些改动,整体的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宝山昼睡 苏轼(宋)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学家,他很有才华,写诗词写的好,做官也做的好,但是却被人迫害,一生非常坎坷。但是他却很乐观,在他的诗词里你找不到牢骚了抱怨,却充满了洒脱和幽默。这首诗就是这样。诗人写他在宝山这个地方大白天睡觉。昼就是白天的意思。

大概的意思就是说:我这七尺的笨身子生活在人世间,十围的大肚子储藏着天生的性情。这里面空洞洞的什么都没有,能包容下像你们这样的小人何止几百个呢。

他宁愿大白天的睡大觉,保持自己像孩子一样的天性,也不愿意和志向不同的人们同流合污。被排挤也不和他们计较,自己自娱自乐的过得开开心心就好。

还有一副对联:

虚心竹有低头叶;

傲骨梅无两面枝。

这是清代郑板桥的作品。

对联呢,就是对长工整的两个句子,也是古文一种形式。像我们过年贴的春联,出去旅游看到各处房屋宫殿门口、柱子上刻的门联,楹联等等都是对联。我们学到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都是对联的形式。

这幅对联,明着写的是竹子和梅花,实际上是用了象征的手法,赞美的是拥有这种品质的高尚的人。

上联是称颂是竹子。竹中间一节节的是空的,它的叶子都是两两相对向下生长的,好象一个“个”字,所以说它“虚心”“低头”。

这里描写竹子外在形态,其实象征的是人的内在精神品德。

下联赞美梅花。梅花,不惧冰霜,迎风傲雪还能开花,所以说梅有傲骨。而且梅还有一个特征,它的花都开在树枝的阳面,一律朝上,梅花是不肯朝下开的。因此说“无两面枝”,不在上下两面开花。梅的这种形象特征与人们所赞扬的不向恶势力低头,表里如一的正直人格是一致的。

郑板桥这个人在做官的时候因为要救助受苦的农民,得罪了当地的豪强,后来官就做不下去了,回家干脆写诗卖画。他本身具有竹子的精神,梅花的品格,这幅对联就是他自己的写照。

岁寒三友我们说了两个了,还差一个松。

这里有一篇更短的小文,写的就是松: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冷,虽至冬日,其色常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

这一篇很好理解,我们讲几处需要注意的地方,可以试着自己翻译一下。

首先第一句:……也,这个也字是古文中经常会出现的,它表示的是一种判断,通常翻译成是……。第一句就是,松树,是一种大树。

虽,的意思是即使。

至:到,到达。

干:这里是树干的意思,读四声。

可以:可是现在可以的意思,以,是用来的意思。古文用字很简洁的,一般情况下,每个字都有它自己的意思或者用处,这是古文和现代文很大的区别,所以你以后看到一些我们常用的词出现在古文中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要把它拆开来理解。

这里可以造桥,还省略了一个之字,完整的应该写成可以之造桥,可以用它(松树干)来造桥。

好了,试着自己翻译一下吧。

后面还有两篇关于竹和梅的小古文,你可以先预习一下,我们下次再讲。
本文标题: 小古文岁寒三友读后感(读汪曾祺《岁寒三友》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49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建党史读后感(学习党史心得感言例文4篇)无理数读后感二百字(《数理化通俗演义》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