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读后感(孔子与他弟子故事的启发)

发布时间: 2024-06-28 00:48: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0

孔子与他弟子故事的启发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读后感(孔子与他弟子故事的启发)

孔子与他弟子故事的启发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这个故事你感悟到了什么?跪求!!!
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颜回
故事经过: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可谓登堂入室,一直都不舍得让他离开自己的身边,他的才学是孔门十哲里面最高的,是孔子内定的孔门候选掌门。
你的故事经过通过古代典籍的推敲就有点以讹传讹了,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孔子的教学是因材施教
由于颜回的好学和君子风范,所以得到了孔子的大力夸赞,有话为证:“贤哉回也,一箪dan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而对子路是大力的打击,因为子路虽然是大师兄,但他什么事都是以武力解决为主,比如孔子一看到他在师弟们面前卖弄武艺,就说:“啊,仲由啊,你不得好死啊!”而对子贡也是一样,子贡这个人好非议人,有古文为证:“子贡好议,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子贡(端木赐)喜欢议论别人,孔子就教育他说:“你端木赐就那么圣贤吗?夫子我就没有这个闲工夫”。
所以,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很正确,但是弟子们对颜回就有怨言了,事情也凑巧,有一天,子路(仲由)和子贡(端木赐)看到颜回在煮粥,恰恰看到他煮粥的时候偷吃粥,所以他们两个就跑到孔子那里去告状:“老师啊,你不是说颜回那么圣贤吗?我就不这么看,你叫他煮粥,我和大师兄就看到他在偷吃,这难道是圣贤所为吗?”
孔子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道:“你们等一下,我喊他来问一下”于是就叫人喊来了颜回。
孔子道:“颜回啊,粥煮好了吗?煮好了盛上来,我们来祭祀”。这里我要介绍一下,在古代有两件大事就是祭祀和战争,有古文为证:“古之大事,在祀与戎”。
颜回一听,马上到:“不行啊老师,粥已经不干净了,刚才我煮粥的时候,突然刮风将一块洋灰刮进了粥里,我不忍心将它扔掉,就自己吃了”。孔子笑呵呵的看着子路和子贡。
这个故事有两个寓意:1、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2、作为一个上位者(尤其是今天的职权者),不能依片面之词就能够给人做出评论,人无是非之名非人也!
第二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在孔子回到鲁国之后,第一年他的儿子孔鲤死了,第二年,颜回死了,孔子万分悲痛,因为颜回是孔门的接班人,然而他死了,就代表孔子所有的思想不能得到传替,所以孔门一片萧索,这个时候,子路要到别国去做官,在向孔子辞行的时候,他向孔子请教的问题,第一个就是问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一听,知道子路经过孔门的这些打击,加上年龄到了,所以内心世界一片黑暗,这样的心理去出仕,很不好,所以必须给他下猛药,孔子说:“非能侍人,焉能侍鬼!”你连人都侍奉不好,哪里还能侍奉好鬼神,意思就是让他先做好人。
第三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孔子问他的几个弟子,如何对待朋友,你这个是子贡的回答,其实,这个问题子路的更精彩,颜回更有寓意,也更符合孔子本意,只是这个回答的问题具体内容,因为过了太久,所以忘了。抱歉。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家语的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1

  《孔子家语》基本上是一部以孔子为中心的古代传说汇集,与《礼记》中的某些材料相同,《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七卷”,颜师古表示怀疑,注云:“非今所有《家语》”。宋人叶适在《习学记言序目》中说:“《家语》四十四篇,虽孔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又说:“《家语》汉初已流布人间,又经孔安国撰定。”

  但后代学者对其真伪却产生了怀疑,认为是王肃的伪作。有的出版社就认定:该书系三国时王肃书目及《论语》、《左传》、《国语》、《荀子》、《大小戴礼记》等书资料集合而成。王肃伪造此书,意在为《圣证论》提供根据以攻击郑玄之学。如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云:“《家语》只是王肃编古录杂记。其书虽多疵,却非肃所作。”指出王肃有所依傍,并非凭空伪作。

  到了清代中叶,孙志祖作《家语疏证》,范家相作《家语证伪》,逐篇逐章寻出作伪依据,并指出其割裂改窜的痕迹,似乎《孔子家语》是伪书这一桩公案就此判定了。顾颉刚对清人王柏所言“今之《家语》……意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之绪余,混乱精粗,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安国之名”十分赞同,认为“绝对正确”,并说:“故今之《家语》,大部分为编辑,小部分是创作。”又说:“《孔子家语》不但是一部伪书,而且是一部杂凑书。”实际的情况是,王肃获得了一个早期的本子,然后为了迎合他与对手的论辩,加入了自己的阐释。即便如此,《孔子家语》的编纂要追溯到更古老的传统。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竹简6000余枚,内容有《诗经》、《苍颉篇》等佚籍,都是现存最早的古本,同时出土的木牍文书中,许多语句在今本《孔子家语》中可以见到。李学勤据此认为:“早在汉初确已有《家语》的原型,《史记》世家、列传很可能参考过此书。刘向编集《说苑》,也收录了其中文字。王肃作解的今本《家语》,大约就是在简本的基础上经过几次扩充编纂形成的。”生也根据阜阳汉墓木牍和《说苑》简的材料讨论了《家语》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结论为:

  (1)从汉初就流传着一批记录孔子及门弟子言行和诸国故事的简书,这批简书应当就是后来编纂《孔子家语》、《说苑》、《新序》等书的基本素材。

  (2)从汉文帝时汝阴侯墓简牍所见专记孔子言行的篇章,可以看到汉初孔子学说的发展与传播。《家语》的编纂,正是儒术发达以及孔子受到重视的产物,旧说孔安国编纂《家语》并作序,应当是可信的。

  (3)长期以来,今本《家语》被认为是王肃伪作,细审各家所举“罪证”,按现在所知道的古籍编纂与整理的知识加以考察,证据并不充分。

  关于《家语》在流传过程中,有亡佚、改易、增益等各种情形,皆属传世古籍所遭遇的普遍问题,不能据此论定其为伪书。这样就澄清了过去以为《孔子家语》是王肃作伪的说法,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阜阳双古堆和定县八角廊汉简与今本比较,一简一繁,说明今本在竹简本的基础上有所增广补辑,这是古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常有的现象。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增广补辑部分将其视为伪作,也就是说,不能因其流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否定《孔子家语》一书本身的价值。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了一批战国楚竹书,其中《孔子诗论》中有孔子对《诗·召南·甘棠》的解说,将之与《孔子家语》相比较,两者基本接近,因此朱渊清确信:“《孔子诗论》是孔门弟子所记孔子《诗》说,《孔子家语》则很可能就是在《孔子诗论》之类原始本子的基础上钞撮编成。”

  孔安国,西汉鲁人,字子国,孔忠次子,孔子十一代孙。生卒年月不详。西汉经学家。安国少学《诗》于申培,受《尚书》于伏生,学识渊博,擅长经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据传,汉鲁恭王刘馀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较今天《尚书》多16篇,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既然是“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出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名曰《孔子家语》”,那么,为了追寻孔夫子的足迹,了解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体会他那万世师表的言行举止,感悟圣人情怀,哲人智慧,读《论语》后,《孔子家语》以也应在必读之列。

  本人读《孔子家语》已经一月有余,只因文言文底子薄,知识储备也有限,悟性又差,所以迄今仍未读完。已经读过的章节,也没完全读懂。只是边读边记,有所感悟,信手涂鸦,连不成篇,自不是钻研之法。我总想,我们作为一般的精神文化的传承者,人类各种精神资源的利用者,只要能对其中的部分内容有所感悟,就达到读书的目的了。

  当然,这个感悟,是今天的,如果到了明天,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也许就有了新的感悟。而且,感悟不是实证,与科学或许无缘。请各位批评者明鉴。这里所列的,是《孔子家语》的一部分,而非全书。就权当是读书卡片吧,为了今后查找方便;也权当是求学作业,恭请各位老师批改指点。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2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儒家类著作。原书二十七卷,今本为十卷,共四十四篇。是一部专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该书汇集了孔子的大量言论,再现了孔子与弟子、时人谈论问题的许多场景,还有经过整理的孔子家世、生平、事迹以及孔子弟子的材料。与《论语》相比,该书内容丰富,具体生动,首尾完备。只是该书长期遭受冷落,被视为“伪书”弃而不用!值得欣慰的`是,地下文献的发现与研究,使这部宝贵的典籍终于重见天日。《孔子家语》的真实性与文献价值越来越为学界所重视。宋儒重视心性之学,重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但与这“四书”相比,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内容上,《孔子家语》都要高出很多。由《家语》的成书特征所决定,该书对于全面研究和准确把握早期儒学更有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该书完全可以当得上“儒学第一书”的地位。

  《孔子家语通解》2009年4月由齐鲁书社出版。本书由“前言”、“序说”、“原文”、“注释”、“通解”等部分组成,在坚持学术性第一的原则下对《孔子家语》进行了分段、注释、翻译以及解读,资料全面,序说及注释科学严谨,亦注意了行文的晓畅易懂,具有较高的普及价值及学术价值。此外,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各个部分都力求尽善尽美。

  以本书卷第一《相鲁第一》为例:“序说”部分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首先解释了题目意思,由“相”字开始解读全文,而后开始介绍本篇内容的背景、时间、人物等等要素。编写者更是提出自己对于孔子行为的一些独到见解,还给予读者参考书目。种种巧妙的心思,不仅帮助我们对后续的翻译有了初步了解,还可以更好地助力我们读透文章、领会深意。“注释”部分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现有注解成果,既做到择善而从,不标新立异,又爬梳剔抉,陶冶浑成。将古文字词做详尽翻译,并且引入《孔子家语通解》作者王肃的一些注解,充分做到了从客观出发,力求精准,也为我们学习文言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通解”可以说是最能体现编写者功力的部分了。编写者不能单从字面意思去翻译全文,这样会显得生硬、空洞且缺少情感。而是要统揽全局,联系孔子当时所思所想、结合时代背景去解义。当然,也要凝聚作者对于儒学多年的研究所得来把握文本蕴涵的深意。本书编写者考虑到了这一点,通解部分可谓字字珠玑。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3

  《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对话的记录。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话,那么《孔子家语》相当于全集。从规模上讲,包括标点在内,《论语》只有两万多字,而《孔子家语》却多出近四倍,相对来说材料比较完整。

  因为《论语》都是语录,而《孔子家语》提供了一个通篇的语言背景和环境,更加系统。比如关于《论语》成书问题,以往觉得篇章之间是随意堆砌,但如果看了《孔子家语》,可以发现其中的内在关联,它是按照对于孔子思想的内在认识和系统看法排列的。二十篇《论语》都服从于整部《论语》的中心思想,而一篇内的各章《论语》是对该篇的中心思想的阐述与发挥。《论语》是结构严谨、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大论著。

  《孔子家语通解》是对《孔子家语》进行通盘解说的一本书。《孔子家语》曾被误认为出于三国时期王肃伪造,其中大量的珍贵资料长期被弃置不用。由于学术的发展,人们逐步认识到《孔子家语》的重要价值。为了推动孔子、早期儒学和中国“元典”文化的研究,《孔子家语通解》诞生了。

  本书以“通解”为名,首先有通盘解说全书的意思;本书的《代前言》是对《家语》成书、流传及真伪等问题的梳理;每篇正文之前以“序说”通说全篇,帮助读者理解全文,而后按段落分为“原文”、“注释”、“通解”三部分;本书立足学术前沿、展示研究成果,在深入研究《家语》全书及各篇的基础上,本书的序说认真、细致、准确、条理,注释与通解则网罗、综合各家,充分吸收了现有注解成果。

  孔子家语的读后感4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说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他虽然出生于贵族之家,但三岁丧父,幼年生活贫困。长大后做过仓库保管员、牲畜管理员等低级职务,以养活自己和寡母。在困境中,孔子自强不息,勤奋学习,到处问学,渐渐以博学多能闻名。到三十岁左右,他开办了一所私学,便有许多好学之士前来求教。从此,孔子与教书育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大约到四十岁左右,他被任命为鲁国中都的行政长官,不久升任司空,后又当上了司寇、大司寇之职。五十四岁时,曾代理宰相三个月。孔子素有治国安邦之志,上任后很想有所作为,确也做过几件在当时颇有影响的事情。但那时鲁国的政治日趋,孔子不受重用,他越来越失望。于是辞去职务,率领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希望能遇上一位能实现自己抱负的贤明君主。

  他们一行历经艰辛,十四年间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诸侯国,但都没有得到任用。到六十八岁时,孔子已觉仕途无望,便转而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回到父母之邦鲁国,一面认真整理古代典籍,一面广招门徒传授学术及自己的思想主张。孔子诲人不倦,在他的精心培养下,弟子们迅速成长,据称其门人当时多达三千,比较出名的就有七十多人。这些弟子及其后学努力传播孔子的思想和学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即儒家学派。

  《孔子家语》的内容十分丰富,无法在这里一一缕述。相信读者细读这本书后,会对孔子的人格和思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我在工作之余读完了这本书,都是文言文,不好读。第二个感觉,孔子对于人的行为的感知有特别的敏感。他经常会说,这个人有什么样子行为,下次出事肯定就是他。第三个感觉,孔子是一个不信鬼神的人,但是他信八卦,就是信风水。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但是这两种东西在中国,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是能分得开的事情吗?

  以上是三个感觉,还有一些挺有意思的语录,我没有把它们摘出来。

孔子游春读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又能读出什么

我读出孔子是有情义,有志向,有德行,善施教化的人
颜回是个温文尔雅,沉稳的人
子路是个急性子,也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
还能读出孔子及弟子们心目中的理想的社会

孔子与弟子

    孔子和弟子之间是和谐平等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师徒关系情深。孔子成就了弟子,弟子继承并传播了孔子思想。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打破了官府对于教育的垄断,主张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他从大约二十七岁开始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相传弟子三千。在他的弟子中,有的是父子,比如颜路和颜回,曾皙和曾参,也有的是亲兄弟,比如冉耕、冉雍和冉求。其中,有少数比如孟懿子和南宫敬叔这样的贵族,绝大部分是平民。有子贡这样的富可敌国的商人,大部分是颜回、冉耕等家境贫困之人。

      孔子对待弟子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陈亢曾经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老师对你说过特别的话吗?言外之意是在学习方面老师对你专门开小灶吗?孔鲤说,没有。有一次,老人家在院子里,我快步经过时,他问我,“学诗经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诗经,就不会说话”。又有一次我从院子里经过,老人家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自立”。陈亢高兴地说,“问一得三,知道了学诗、学礼的用处,也知道了老师对待我们和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

      孔子对待弟子慈爱而严厉。《论语》中说孔子平时“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就是说,温和而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庄严而安详。《论语》中大部分的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谈话录,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处处可以感觉到他们之间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一天,孔子和几个弟子在一起,孔子问学生以后的志向,子路、冉有和公西华向孔子表明如果有人肯用,自己如何去治理国家,如何为政,只有曾皙在专心地弹瑟,孔子说,“曾点啊,你的志向是怎样的呢?”,《论语》中对于这段场景的描述是“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就是说曾皙一直在弹瑟,听到孔子的问话,弹奏的节奏逐渐放慢,最后用力弹了一下,发出响亮的声音,结束弹奏,然后放下瑟,站起来。这里为我们描绘了孔子与弟子祥和、轻松、随意的谈话氛围。

      子游位列“孔门十哲”文学科之首。他在武城做县宰时,用礼乐来教化民众,有一天孔子来到武城,子游陪老师各处闲逛,听到弹琴和唱歌之声,孔子随口说道“割鸡焉用牛刀?”,意思是治理这么个小地方还用礼乐吗,子游着急地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这是老师您以前告诉我们的啊。孔子笑着说,“子游做得对,我刚才说的是开玩笑的话”。

      由于卫国储君蒯聩得罪南子而出逃国外,卫灵公去世后,国君职位由蒯聩儿子辄来继承,后来蒯聩回国,发生了父子王位之争,导致卫国内乱。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卫君让你治理国政,你先干什么呢?”。孔子回答,“先纠正名分问题”。子路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意思是老师,你真是迂腐啊,这又何必纠正呢。孔子说“野哉由也”,意思是子路说话真是鲁莽啊。

        季氏想增加赋税,孔子主张减税,但是冉求仍听从季氏实行田赋制度,孔子生气地对弟子们说,“冉求从现在开始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

      宰我在“孔门十哲”中位列言语科之首。有一天他白天在课堂上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父母去世以后,当时通行的做法是守丧三年,宰我认为守丧一年就可以了,孔子骂道“予之不仁也”。

      孔子对于弟子是真心关爱。冉耕(字伯牛)在“孔门十哲”中位列德行科,品德高尚。他得了不治之症,《史记》中记载是“恶疾”。孔子冒着被传染的风险去探望,从窗外握住他的手说“就要失去这个人了,这就是命啊,这样的人竟会得这种病啊”。惋惜哀痛之情溢于言表。

      原宪给孔子做管家,孔子给他的俸禄是小米九百(《论语》中未注明计量单位),原宪认为太多而推辞,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你用不了,就送给你邻里的穷苦人吧”。

      颜回无疑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门十哲”德行科位列第一。他安于贫困,酷爱学习,“闻一以知十”,“不迁怒,不贰过”,“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孔子称赞“贤哉回也”。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被匡人所围困,师徒走散。后来见到颜回,孔子说,“我以为你是死了”,颜回说,“老师您还在,我怎么敢先死呢”。颜回去世时,孔子“哭之恸”,说,“这是老天要了我的命啊”。

      子路性格刚强鲁莽正直,自从跟随孔子以后,长时间不离左右。孔子说,“自从我有了子路,恶言恶语的话就再也听不到了”。然而子路不懂得保护自己,孔子担心他会不得善终,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子路在卫国做官期间,卫国发生内乱,孔子听到后说,“嗟乎,由死矣”。城中内乱发生时,子路本来不在城内,别人由城中出逃,他却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认为拿了别人的俸禄就要为人做事,毅然返回城中救主,不幸被杀。

      孔子在弟子面前从不以权威自居,鼓励弟子大胆提出问题。颜回对于孔子的观点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孔子说“颜回对于我没有帮助,我说的话他没有不赞成的”。由于颜回在课堂上从不提出问题,孔子甚至认为颜回有点愚笨。后来经过观察,颜回对于孔子的观点还会有所发挥,才知道“回也不愚”。

      “君子坦荡荡”,孔子对弟子襟怀坦白,他对弟子们说,“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不向你们公开,这就是我孔丘的为人”。由于子路不同意孔子见南子,孔子拜见南子回来后,子路满脸不高兴,急的孔子指天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孔子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识为弟子所敬仰。颜回曾经感叹,“老师之道,越抬头看越觉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深奥。老师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节来约束我的行为,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社会上有人毁谤孔子,子贡说道,“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把孔子比喻为太阳和月亮,世人只能仰视,不可逾越,不能诋毁,诋毁孔子的人就如同诋毁日月,是不自量力。有人对子贡说,“你的学问和德行已经超越孔子了”。子贡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孔子的道德学问,就好比青天不可以用梯子爬上去,人们永远不能和孔子相比。可见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无比崇敬。

      孔子去世以后,弟子们相约在孔子墓地旁边盖起草屋,为孔子守丧。在此之前,只有儿子为父母守丧,没有弟子为老师守丧之说。据说,弟子在守丧期间,根据各自的笔记,开始编纂《论语》。弟子们非常想念自己的老师,后来有人发现,有若长得与孔子有几分相似,为了缓解思念之苦,让有若模仿孔子的言谈举止,在台上装扮孔子给大家讲课,接受大家跪拜。三年之后,众弟子相拥大哭,分别而去,或为官或办学。子贡又守丧三年。后来,弟子及鲁国人为了永远与孔子相伴,在孔子墓旁建房而居,逐渐形成了一个村落,后人称做孔里。

      孔子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弟子的师生关系,可以为今人提供借鉴。

                     

                              张洪山

                  二零二二年七月于潍坊商校

在子路受教中孔子与子路的这段对话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选自《孔子家语》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哉?”......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本文标题: 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读后感(孔子与他弟子故事的启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259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三国演义100字读后感24篇(三国演义读后感)天鹅历险记读后感(天鹅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