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读后感200字(观《辛亥革命》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6-28 00:48: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7

辛亥革命读后感[[辛亥革命的两张面孔]],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其爆发已经被当作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革命为什么发生,又...

辛亥革命读后感200字(观《辛亥革命》有感)

辛亥革命读后感

[[辛亥革命的两张面孔]]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大事,其爆发已经被当作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但是,革命为什么发生,又为什么失败?对于这样的问题,似乎真应了黑格尔的话,“熟知并非真知”,越过主流的教科书似的答案,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始终纷繁芜杂、扑朔迷离。不过,周锡瑞的《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正试图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为我们解开这一团乱麻。
在周锡瑞看来,革命发生的原因应该从国家内部去寻找。在这个观念的指引下,他刻意避开了对海外革命党的研究,而将目光锁定在两湖地区。自甲午战争之后,从1897年至1898年的改良运动、1900年以汉口为中心的自立军起义、1905年至1906年的大规模学生运动、1906年的萍浏醴暴动、1904年至1911年的保路运动、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到最后也最重要的辛亥革命,两湖地区竟从保守主义和排外主义的中心变成了革命的急先锋。原因在哪里?显然,线性的大事年表并不足以解释革命的起源。通过对辛亥革命时期两湖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深入探讨,作者要为我们解读的,是汇成革命这一巨大漩涡的一股股潜流。
改良派上流阶层
周锡瑞用“改良派上流阶层”这个糅合了政治属性(改良者)和社会属性(城市精英)的概念,来描述清末最后十年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改良势力。这个阶层通常来源于绅士家庭,但有别于保守的旧式士绅阶层,他们广泛参与了与新兴商业、工业、教育以及立宪运动有关的一系列活动,并逐渐在地方的经济与政治事务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改良派的政治理论是改良主义的和宪政主义的,其政治理念基于这样的假设:获得立法权力的咨议局的模式能够挽救中国。在经济领域,他们运用咨议局影响地方官僚政权的经济政策,常常通过增加赋税来为改良提供资金帮助。
周锡瑞指出,改良派对地方权力的干预和争夺一方面是清末中央权力衰弱和地方势力崛起的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也是披上了宪政主义和代议制政府这一西方学说外衣的地方自治思想的重新抬头。而地方势力的崛起导致其与中央集权的冲突并加剧了改良派及其附庸对于中央政权的疏离,与此同时,也消解了中央政权为防止地方上流阶层过分压迫社会底层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在周锡瑞看来,改良派的一系列新政措施,无疑加剧了社会的不安定,也加快了革命的爆发。
改良带来的不满
改良带来的教育新政策结束了科举制度,堵死了读书人传统的荣身之途,而政治、经济、文化上更加活跃的大城市,以最好的学堂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更多的学生聚集于此。可以说,改良运动为一个自觉的学生阶层在政治上崭露头角创造了前提条件。辛亥之前的大规模学生运动和萍浏醴暴动中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这一后果的直接体现。
新教育政策的另一个后果在于,新学堂的经济门槛将穷困学生挡在门外,这就使得相当数量的学生只能加入新军寻求发展的机会,从而为学生阶层建立与军队的密切联系创造了条件。在军队方面,其中有文化的人,即使是张之洞的湖北陆军小学的毕业生,其上升之途往往又被稍老的在职军官所阻。这就造成新军中有文化的底层士兵与上层军官之间的分裂与冲突。在集中于城市的湖北新军中,这个问题表现得尤为严峻。愿望受挫、心怀不满的年轻士兵为革命党人对军队的渗透提供了条件和土壤。
与教育改良的直接影响还仅限于学生阶层和部分新军不同,改良对经济领域的影响席卷了整个社会。推行新政所需的巨额资金主要依靠的是财政拨款,而禁烟等新政策实际上又废除了包括烟税在内的旧有税课,那么,财政缺口就只能通过加税和铸币来弥补。这一后果是严重的:士绅阶层通过增加盐税而不是房税和田赋,将大部分的赋税负担从自己转嫁给一般百姓,同时,地方自治的名义也给予士绅们随意增加各种苛捐杂税的理由;铜币铸造量的迅速增加则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但是,劳民伤财的新政,其受益者始终都是上流阶层,甚至原本拟定用于帮助穷人的资金也转移到了上流阶层的改良计划上。对于升斗小民而言,新政费而不惠,除了更多的穷,新政费而不惠,除了更多的穷困与压迫,新政并没给他们带来任何别的东西。1910年的长沙抢米风潮,正是老百姓的愤怒情绪在长时间压抑后的强烈喷发。
在辛亥前的十年间,社会的各个阶层都逐渐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情绪:满清王朝在抵抗帝国主义中的无力表现让学生从反帝走向了反满;官兵矛盾、克扣军饷和物价的飞涨加深了军队的不满;赋税的日益增长和经济形势的恶化引发了农民、工人、商人对帝国主义和与帝国主义并至的新政的不满。如果说在辛亥年之前工、农、兵、学、商等阶层对现状的不满还没有波及到上流阶层的话,那么到了这一年的春天,政府又一次借外债修铁路的计划和满清“皇族内阁”的粉墨登场则彻底打破了改良派上流阶层对于清廷的幻想。终于,各个阶层在反对举债这个爱国主义的大旗下走到了一起,一致将不满指向了满清朝廷,而反满革命成为被人们寄予希望解决所有问题的新的灵丹妙药。
革命向右转
毫无疑问,仓促之间突然爆发的辛亥革命凭借着各阶层对清政府的普遍不满才得以迅速成功。但是,辛亥革命的反满主义并没有统一的理论含义,即使是革命派自己,其所主张的新政权的性质也是相当模糊的。在意识到满清政权就要寿终正寝时,每个集团和阶层都试图通过加入和控制革命政府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从这个角度来看,革命与其说是各阶层的合作,倒不如说是各集团利益的博弈。但是,这是一场极不公平的博弈,改良派上流阶层以其在清末新政中获得的权力、财产和威信,依靠新军的力量,迅速掌握了革命后的新政权。在湖北,改良派和革命党人在革命后的第二天就共同选择了并非革命党人的原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军政府的最高领导,在湖南,新政府成立后的第九天,改良派就刺杀了自封为都督的革命党人焦达峰,夺取了领导权。
通过对新的地方政府的掌控,上流阶层有效压制了来自社会底层的“暴民”骚动,保护了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革命后的地方自治在实质上更给予士绅们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以实现和扩大他们的改良主义纲领。而原有的社会秩序一旦重新稳定,革命对于贫苦大众而言,就不再令人欢欣鼓舞,正相反,它带来了更多的赋税与压迫。这正如周锡瑞所说:“辛亥革命有两张面孔:一张是进步的、民主共和主义的面孔;在某种程度上,掩盖着另一张封建主义的面孔。”在这之后,新政权的逐渐右转并最终走向军阀割据,就毫不足怪了。
辛亥革命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事实上,本书涉及了两湖地区的教育改良、政治改良、经济发展、军事现代化、新闻业务、秘密会党、学生运动、帝国主义、反帝激情、革命预谋以及人民暴动等诸多方面。然而,对社会阶层及其力量的透彻分析贯穿全书,经济利益被视为解读各阶层政治情绪变化的关键,通过这个视角,作者真实可信地展现了革命的整个过程与走向。
但是,一方面,对阶层整体性的强调多少削弱了对其中个体的考察,同时,对经济方面的关注也弱化了对改良和革命舆论影响下的参与者心态变化的分析。这也就难怪作者会忽视海外革命党对革命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军方的势力在革命后迅速增强,其与上流阶层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探讨。
里德认为,“历史学家的社会责任在于为当前而解释过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近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对辛亥革命的重新考察,或许还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载 2008年02月03日 南方都市报

辛亥革命史读后感

  辛亥革命史读后感(一)

  百年激荡,回首辛亥。

  在辛亥革命中,后被誉为“国父”的孙中山同志,在那个乱世之中,呐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汇集各方力量,创立下了同盟会。这些拥有着满腔热血的爱国同志以“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把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作为革命目标。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这也成为他领导革命的旗帜。同盟会在孙中山的带领下发动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大多失败,但扩大了革命影响,振奋全国人心!在武昌起义胜利后,近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这年是辛亥年,此革命也因此称为“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等爱国同志的不懈艰难的努力下,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

  这是后人为了表达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佩之情而挥毫写下的诗歌:“百年辛亥,革命万岁,把平生血泪都耗荆天下为公,十三年 流离颠沛,制良策,功盖三民。 抱负救国,殚精竭虑,反封建 ,一生伟绩,万人仰止,谁人问,发白双鬓,犹未悔,国魂不死…”

  在这辛亥革命中孙中山的正确领导也是这次革命能够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他看到中国那时因为清政府的固执、封建、无能而受尽了仅略者的践踏,任凭着侵略者破坏着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整个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他立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中国,使中国不再受到他国的侵略,重新屹立在世界之上。并且说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豪言壮语。

  辛亥革命也告诫我们要铭记革命的重大意义,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历史时刻在警示着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当勿忘国耻,要振兴中华!

  光辉弹指的一瞬间,辛亥革命已经过去了一百年。历史悠长的中国,从没有哪一个百年,像这一个百年般惊心动魄、脱胎换骨、翻天覆地。这一百年来,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记录下的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段辉煌,一份梦想。一百年后今天,我们苦难的祖国终于由衷地欢畅,豪迈地走向繁荣富强。千万年古老的土地,曾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悲壮,那“东亚病夫”百年耻辱的帽子,终于被我们抛到了太平洋上,我们实现了重整河山的梦想!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勇于去承担起传承中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使中国更加繁荣昌盛的责任!同学们,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将会是撑起整个中国的顶梁柱,为了我们可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繁荣的国家,我们要努力地去吸取知识、武装知识,为美好的明天打造下基础。

  

  辛亥革命史读后感(二)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的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倡导和谐的时代里,尽管我们做不到这些崇高的事业,但我们可以保留一些道德地线,去做没有伤害的事情。新闻中一幕幕骇人听闻的消息使我开始反思,难道是时代的进步导致了有些人道德的缺失吗?还是专制制度的推翻,导致了人们过多的自由呢?我想说的是,没有绝对的自由。在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时候,我们的确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但是我们要对这个自由拿捏有度。

  伴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更多的孩子,不再喜欢捧着一本厚厚的书,不再关注一些时事,他们会看电视,但不看新闻,他们会上网,但只沉迷于游戏与聊天中,偶尔跳出的新闻会使他们不耐烦。从而,辛亥革命也只成为了一个再历史书中出现过的名词。渐渐地,辛亥革命,被人们遗忘在了角落。当2021年,辛亥革命迎来它的一百周年时,大幅的报道,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说出有关辛亥革命的具体事件。说实在的,我也是这众人中的一份子,实在有些惭愧。只是在接到这个课题的时候,做了大量的阅读,我才开始有所了解。我觉得是时候做些事情让人们铭记这个历史了。

  即便历史总将这场革命一分为二的看待,说它既成功了又失败了。我不否认它最终的胜利果实被卖国贼所窃取的失败,但我觉得他的成功经验远比它的失败教训更值得铭刻在历史的车轮上。毫无疑问,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给水深火热的中国燃起了新的希望;它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先进力量的进步,为新思想与新文化传播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更多的鼓励年轻人去阅读历史,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多的举办一些关于历史的征文赛,让更多的人通过写文章,查资料,去走近一段历史,诉说自己的认知。也可以组织播放一些相关影片或者上演一出出动人的舞台剧来加深人们对历史的了解。每个社区也可以定期的举办一些图片展,潜移默化的感染群众。

  一个世纪的光阴犹如弹指一挥间,100年前,有这样一部分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自己的理想用抛头颅洒热血的方式执着的追寻新的希望。立足今天,却有这么多的人因一时想不开,轻易地抛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有甚者,因学费问题,用水果刀将自己的母亲刺成重伤。如果他们有深入的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些人的满腔热情以及那股坚韧劲,他们还会做出这些傻事吗?

  历史,伴随时间过去,成为一段永远不可重现的过去,但它对今日的意义却在举手投足间显露,我们有必要去唤醒这段历史,重拾我们的过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充实我们的精神世界。

  俗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过去,千万不要让过去真正成为过去。

   我精心推荐

《辛亥革命》的读后感

适合中学生的语言
中华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许许多多的光辉的历史,对中国的发展都起到了时代性的影响,然可称空前绝后者当属“辛亥革命”了!
1911年,中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ZF任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它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推翻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挽救临近灭亡的民族,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继武昌起义之后,全国各地区纷纷响应。在一个多月里先后有14个省和上海、重庆两市宣布独立,占当时24个省的当数以上。眼下建立中央ZF成为革命首要任务,1911年11月,黎元洪以湖北军ZF都督的名义,向独立各省发出通电,要求速派代表到武昌开会,商组中央ZF事宜,众望所归的孙中山于12月29日当选临时大总统并誓问就职。中华民国成立,标志着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的灭亡和在中国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中华民国的建立对我国如今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中国从君主专制的建立主义社会迈入了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社会,这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大跨步,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跨步!共和思想唤起了人民尘封千年的民主意识,是思想上被封建统治者压迫,控制的人民从思想上获得了解放,这是大大有利于国家的发展的。不管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在民国都走向了另一个时期。在政治方面,中华民国制定的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77,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族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它根据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论的原则宣布中华民国公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人身,家宅,保有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颂,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在经济和文化教育上都实行保护和奖励措施,使人民有自由,有书读!
历史如滚滚长江,不断地向前奔涌着,如如今我们已是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了,改革开放使国民总体上来说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国家也渐渐地从落后走向了富强,但俗话说的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今生活是好了,但人民是否就完全没有了危机感了呢?觉得国家大事都有上司在管呢,人民一生各操己业,为自己的生活,事业,家庭,奔波着,作为中华民族公民,我们有责任为国家的发展去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学习老一辈革命人的勇敢顽强,心系祖国的高尚品质。优秀的品质是需要传承的,老一辈革命人如今基本都已不在了,但生命可以结束,精神却永存。他们为中国的革命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他们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吗?不是,这是一种责任!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这份责任,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如今是不需我们去抛头颅洒热血,但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却不能忘,要对每一个人负责,与人友好相处,共创和谐社会。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传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人的革命无私奉献精神,让他们的精神长存于世间!
希望对你有帮助!
本文标题: 辛亥革命读后感200字(观《辛亥革命》有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25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900字(《生命的密码》读后感范文)渔夫和他的妻子读后感15字(《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的读后感是什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