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在地上的星星读后感400字张一成,毕业于浙江大学,近年来致力文学创作,出版有个人作品集《会唱歌的橡皮擦》、《沙丁鱼巴新》。主编出版了小说集《股...
掉在地上的星星读后感400字
流浪的星星读后感
流浪的星星读后感(一)
当我们翻开小说,纸张笔墨满是流浪、祈祷、希望和失望的意象。对应的是,书中主角艾斯苔尔昵称小星星。星星作为一个意象,一半是熹微的光明,一半是不息的流浪。如书名一般,小说主题是祈祷着希望之光,是漫长无尽头的流浪生活。
在艾斯苔尔的流浪生活中,经常有烛光次第亮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低低的虔诚祈祷声。每当心灵迷乱,丧失自信于光明摇曳迷离时候,就习惯性地向冥冥中的上苍求助,一番祷告诉说完毕,以为上帝听闻信徒的心声,将会伸出援助之手,仪式也就此结束。接下来的仍是流浪,向着流动着丰美水草和牛奶蜜汁的地方,向着光明之城——耶路撒冷,即使前路再艰辛,总是有一个方向,向东,向东,那里太阳照耀在每个人的身上。
作为犹太人,艾斯苔尔一直在生存着、流浪着。从法国陷落后的尼斯到意大利人管辖下的圣马丁威苏比亚,到逃避德军的费西奥那,再到奥尔良、巴黎。终于,得闻以色列建国,途径阿隆港,最终到达宗教神圣所在耶路撒冷。无时无刻不在浪迹的犹太人能够在万水千山的等待流浪中以烛光低语里的祈祷而使散漫的意志再次凝聚。尽管无助中寻求宗教是美好的自我欺骗,但它可以给人以希望,让我们在地狱中不失却仰望天堂的渴求。西方人在文艺复兴后力量的源泉一方面来自理性之光,另一方面则是传统的宗教力量。流浪的人们就是在遵照耶和华的指示,如几千年前从埃及出发一般,前往圣地,他们是在步着摩西的痕迹。
所以,经受起流浪的民族必然有着一种特质。吉普赛人流落他乡,陷入其他民族的风俗人情里,最终迷失了原来的自我。犹太人不是,他们流浪天涯依然有着本民族的强烈认同,有着宗教在支撑。正是因着这一认同和支持,在这个流浪的民族建国之时,在有了自己的一方土地时,能够迅速的强大起来。所以,如犹太人的群体性的流浪,实际上并不算流浪,因为有和你一样的千千万万的人,有着群体的热情煽动,有着共同的目的。吉卜赛人是个人性的流浪,所以只好如浮萍一样忍受风吹雨打了。
可是在我们扯掉犹太人群体的标签,具体而微到个人时候流浪效应就凸显出来了。
《流浪的星星》,个体希望的是一个简单的安居。在流浪中,艾斯苔尔想,我情愿一辈子呆在一个地方,看日子流过,看云,看鸟,然后做梦。有一个安定的家多好啊,哪怕在阿隆港的山洞独身一夜也是美妙无比。在安定的居所,艾斯苔尔可以看四时的景致,可以听马里奥的胡哨声,可以看到两条蛇恩爱缠绵,可以让特里斯当靠在滚动着水珠的胸前让他听自己心跳的急速。她可以整日里听母亲喊着艾斯苔尔,而不是爱莲娜,可以感受母亲的关爱,可以不再看到她孩子般的无奈哭泣。她还可以再次看到父亲,穿过齐膝的高草,抱起女儿,不用再总是翻山越岭,穿越日日夜夜。她想着,拉歇尔可以于意大利军官相爱,也不必担心战争结束后要遭际女人的嫉恨,如《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要受侮辱,要剃光头,被路人白眼。战争,给予了我们太多的无奈,太多的伤恨别离。雅克可以从前线回来,看着新生的孩子,听着清脆嘹亮却口齿不清的爸爸的喊叫。可以不会再有难民营,可以见到萘玛,只是交换彼此姓名和眼神的阿拉伯女孩,却有着共同遭际的人。她可以守候着跳跃的烛光,安静的祈祷,静静的吟唱《圣经》的段落……没有战争,没有流浪,艾斯苔尔可以享受更多的美好时光,更多的犹太人可以不必以他乡为故乡。个人的流浪,群体的流浪,何时才能停止?这是作者用笔传达着微小却又深远的对和平安宁的无限期待。
读完整篇文章,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们要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感到知足,同时要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尊严,要懂事。
流浪的星星读后感(二)
《流浪的星星》中的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意大利投降后,在法国的犹太人(包括主人公艾斯苔尔)要逃离德国人的铁蹄,去找寻他们最终归宿灵魂庇护的故事。可以说这本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让我知道了一些历史知识,宗教的概念。可实际上,它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
就像书名一样,主人公艾斯苔尔、伊丽莎白、萘玛,她们在流浪、在逃避战争、在躲避灾难。但她们又只是星星,只是如广袤银河系般茫茫逃亡人群中的几颗尘埃罢了。所以这部作品渗透出的缕缕绝望和丝丝忧伤我们不难感受得到,因为二战给主人公们带去的是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们失去的是安详平和的惬意。
但是,是否可以这样说?正是在这死生契阔的背景下,才更激发了她们内心的渴望——对未来美好的憧憬——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因为她们向往着耶路撒冷,相信那里有如天堂般的家园;因为她们享受着亲情、友情、爱情,得以驱散心中无尽的阴霾;她们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激起好似初生太阳般耀眼强烈的生的信心。
所以,我更愿意这样理解书名——流浪是为了追寻心中的圣地,星星代表着闪闪发光的希望,流浪的星星则让我们带着希望前进。
我在读书之前特意没有去看书评,为的是能够独立思考,我不知对于内容的理解与主流见解有无异同。但我坚信此书传达着一种光芒——像隐藏着的太阳,即使仅有些许光线能穿越云层被大地上的生命感受到,太阳本身一直释放着无限大的能量;即使仅有少部分人能苟且存活,坚强的人们内心一直燃烧着不灭的生的勇气。我想作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于战争的思考,包括世界应如何追求和平、如何对于饥饿贫穷的人们给予更多帮助。更多地,是我们应如何用流浪的精神去做一颗熠熠发光的星星。因为对于能够读到这本书的我们来说,书中描写的世界似乎很遥远,我们至少能吃饱穿暖。但是现实生活不是乌托邦,所以,我想说:尽情地爱你的生活吧!努力寻找生命中的精神支撑物——一个信仰、一个梦想,或是亲情、或是友情,和星星一起流浪!
流浪的星星读后感(三)
《流浪的星星》是一部称得上平淡的小说,但是勒克莱奇奥简练的文字中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我继续往下读,直至把这部小说读完,全篇采用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以及两个主人公交错的写法,角度颇多。
个人认为写得最好的部分是作者采用通过一个少女的视角来看战前和战时以及战后的周围的一切,从各种各样的景物到各种各样的人们。自然地,作者给出的叙述和描写便也是通过一个少女之角度,其中包括了对战争的理解以及各种的景物。文中也频频将各种东西看作是棺材,抑或是把仪式看作是葬礼之类的事物。也许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吧。也许是因为我生长在一个还比较和平的年代,所以对战争没有太切身的体会,也许有些深层的情感还难以理解。
和其他许多小说以及人类现在所最看重的主旨一样,爱,这一主旨贯穿其中,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的时代,这样虚幻的、抽象的东西也更加被需要,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