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不一定好父母读后感(《好爸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20 14:25:3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0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尹建莉。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

好老师不一定好父母读后感(《好爸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尹建莉。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下面由我精心整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第一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

  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在孩子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的一段话,我一直记忆犹新:孩子在各个学习时期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不一样,小学阶段主要解决学习兴趣的问题,初中阶段主要解决学习方法的问题,高中阶段拼的才是勤奋。从兴趣、方法到勤奋,是个因果关系,前一项不存在,后一项就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在每一种学习活动中,“兴趣”始终重要,呵护好了兴趣,才可能产生方法,有了兴趣和方法,才能生长出勤奋。所以一直以来,我们一直抱着保持孩子学习兴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记得有一次书写“心”字,那三点和斜钩的关系,孩子怎么写都写不好,写出来的比例关系,真是让人啼笑皆非,不知道他是故意的还是真的掌握不了,当一个特别夸张的“心”再次出现的时候,我在中间加了两个圈和一个弯,“心”字变成了一个娃娃的头。当时我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然后我想机会来了,就跟他说,要不来个比赛,看谁写的“心”字让对方没办法变娃娃头,谁就赢,孩子一口答应了,他认真起来了,没写几个,一个完整的“心”字出现在眼前。这时我也不忘记大力地表扬他,说他又战胜了自己,又获得了进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中关于“暴力作业”的章节,我们学校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从来不会像书中提到的老师那样布置“暴力作业”,为我们家长减少了不少因为在作业上和孩子对抗纠缠的麻烦。当初读这个章节的时候,我也曾经“幻想”着用书中教的方法来对付“暴力作业”,当“幻想”破灭的时候,迎来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家长以什么态度来陪伴孩子做作业。特别是在学习拼音阶段,虽然老师已经放慢了节奏,别的学校一个月学完的课程,我们分了两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学,但孩子对拼音的认读还是跟不上。记得那些学拼音的日子,我们天天在心中默念是亲生的,是亲生的。然而有时候还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发火,试过几次,在读拼音的时候孩子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读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我的情绪来了,为了不让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我选择先离开,我对孩子说:宝贝,妈妈现在感觉得有点情绪,我需要自己待一会,让爸爸来陪你一会,等我调整好了我再过来陪你。在调整情绪的时候,我想到了著名的“ABC理论”A是引发你情绪的事件。B是你的信念,或者是对事情的诠释。C是结果,即你的负面情绪。当你不喜欢C的时候,就去找A的茬,尤其与创造A有关的人,而B是你唯一可以完全掌控和改变的因素,而且引发C的不是A,而是B。我对自己说,孩子暂时不会读,记不住,那就给他多点时间,没关系的,我不能因为这样就对他生气,这样对他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等我的情绪调整好后,我对孩子说:宝贝,学这个拼音对你来说有点难度,是不是?孩子回答说:是的,妈妈你的情绪调整好了吗?你刚才是不是想发火?我说:是的。孩子说:妈妈,你虽然有时候是一个烦燥的妈妈,但是我还是爱你的。我抱着孩子说:妈妈有情绪,是妈妈的事情,和你没有关系,我会处理好的,我也爱你。

  无论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正面管教》、《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等育儿书籍中,都离不开:爱、自由、倾听。

  记得幼儿园临毕业的那个学期,孩子的状态突然退行到刚入园的时候,每天哭着说不要上幼儿园。我当时非常焦虑,孩子到底怎么了?幼儿园老师说,孩子心里有一道坎过不去,他自己表达不出来,他感受到他要去面对这道坎,但是他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他调整自己情绪的时间可能会长一些,我们要给他时间,给他爱与支持,耐心地等待他跨过去的那一天,等那天到来后,他会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

  这种退行状态一直持续到毕业,毕业典礼的时候,孩子拿到的是最佳进步奖,当时的他还不知道这到底是一个什么奖项。

  小学刚开学的时候,当大部分孩子怀着好奇、兴奋的心情来参加新生联谊会的时候,我的宝贝表面看着平静,内心却是紧张焦虑的。当大部分孩子每天高高兴兴地背着小书包上学堂的时候,我的宝贝每天醒来第一句话总是说不要上学,并哭上十几分钟。当大部分孩子在校门口迫不及待地和家长挥手说再见的时候,我的宝贝在校门口哭泣着迟迟不肯进去。

  这一切,都是我预料中的,我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和孩子一起面对。班主任邹老师说,孩子在学校一切都很好,放心,我们老师会给他时间给他鼓励,帮助他过渡。

  我放下焦虑,每天晚上陪他聊聊学校发生的趣事,不断地肯定孩子,只要发现他任何方面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就大力地赞赏,并强调你获得的是最佳进步奖哦。

  一个学期快要结束了,现在孩子不再说不想上学了。孩子说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友好。他说:班主任邹老师说话很大声,震得我耳朵都快聋了,拼音很讨厌,但我还是很喜欢邹老师的,因为她很关心我们。英语老师很年轻很漂亮,应该没有人不喜欢吧?周爸经常给我们起外号,但是他很搞鬼很搞笑,上他的课特别开心。

  我一直为他的安静、顺从而感到担忧,生怕他在学校会被欺负,生怕他不敢表达自己。但是就是因为这份性格特点,让他的内心更细腻,对人对环境的观察更细致。我一直尝试着去接纳他这份属于自己的性格特点。是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要做的是要尊重孩子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在孩子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孩子获得良好的发展。

  第二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

  前段时间,看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同样作为妈妈,也同样作为教师的我,将全书通读一遍后发现原来教育就在身边,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机,关键是你拥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导。

  本书的尹老师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做过老师,同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婷婷,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无痕。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一个主题,从爱、学习、品格、习惯、家长的智慧、家教小事、教育误区等多个方面向我们讲述了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给了我们意识形态上的震撼和生活细节中的指导。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不要“刻苦努力”。

  尹老师强调要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千万不要用学习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引导孩子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把所学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有所用的乐趣。她抓住孩子的心理,大量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提出了一系列与我们常见的做法截然不同的方法——“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一百分;考好了不奖励……这些观点听上去令人耳目一新,又有点令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细读之后,你会恍然大悟,你会发现尹老师在向我们讲述一个朴素的道理:要让孩子做好一件事,先让孩子爱上它。尹老师说:“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一个人不可能既讨厌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爱上某件事,他才能把这个件事做好。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小心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

  尹老师设了一个“记功簿”,记录孩子成长中外在的一些进步,同时也记下了她内在的进步与成长。每页只记一件事,画一朵小小的红花——算是给孩子的奖励。这个方法,很多家长和老师肯定都用过,但却有些小小的不同。有的除了“记功簿”还有“记过薄”,想借以提醒孩子不要再犯同样的错,没想到这样的结果是,优点会巩固成为真正的优点,缺点也会巩固下来,成为总也改不掉的缺点。也有的在设“记功簿”时,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如作业得了几星,考试得了几分,比赛得了几等奖……,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品行的培养。

  儿童和成人一样,都喜欢受到肯定、受到激励。在肯定和激励的环境中,他们才更容易自信,更容易进步。几乎没有哪个孩子会愈挫愈勇,他们需要成功体验。而事实上,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每一点进步都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如“帮妈妈洗菜,洗得很干净”“帮邻居奶奶收衣服”“扶受伤的同学上医务室”“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能主动承认错误”“劝阻同学玩危险游戏”等等。作为教师,还要想办法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成功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的喜悦。

  三、对阅读极其重视。

  该书的第二章几乎全部是讲早期阅读的,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的方法,到阅读给学习带来的好处,各个方面都阐述的很到位,并且举了很多的实例。用作者的话说,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学习能力强。课外阅读能提升孩子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阅读实质上构成了孩子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了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

  看了这本书,真的觉得受益匪浅!让我们记住她的一句话吧!“孩子不是为了“长大”或“成功”、“成才”活着,孩子首先是为了“童年”而活着。”教育不应该有功利性,爱孩子才要施教,施教应该溶于浓浓的爱中。

  第三篇: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读后感

  最近在微博里看到一个小男孩因不满妈妈不给其买玩具而当街拽母亲头发、扼住母亲喉咙的新闻,让我大吃一惊,而后寒心不已。是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成长环境才造就了这一幕的发生。这个男孩不仅扼住了母亲的喉咙,也扼住了教育的喉咙,更是扼住了社会的喉咙。为了减少这一幕悲剧的发生,我在此特别推荐一部家庭教育经典作品——《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希望能给天下的父母亲带来帮助,给孩子们一个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的作者是教育专家尹建莉,她是一名教育学硕士,曾从教多年,现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尹建莉熟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特别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两次跳级,2007年16岁的女儿即参加高考,成绩超过当年清华录取分数线22分。在个性方面,她女儿自主自立、自强自爱,是北京市市级三好学生。尹建莉以自己的教育理念培育了一个优秀的女儿,还出版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和家长们分享自己的家教心得,颇受天下父母亲的欢迎和喜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尹建莉的教子手记,记载了她成功的教育理念和一些实用的教育方法。它首次提出了一系列新颖成功的家庭教育原则,还给出了许多简单而又实用的操作办法。它不但教你如何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它还教你如何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格。它集理论和实践于一身,是实事求是谈论家庭教育的典范,更是家长们最实用的育儿工具书。

  俗话说,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是孩子从小的榜样。一个优秀的妈妈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一个心地善良的母亲,不太可能会培养出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而一对不孝敬长辈的父母,绝不可能培育出一个大孝子。

  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关注孩子的幸福感,要给孩子真正的自由。作者的一位老同学说:“我原来只看到我的孩子和你的孩子之间的差别。自从看了你的这些文章,才发现这差别原来是我和你之间的。作为母亲,你是把孩子精心教育大了,我其实只是把孩子养活大了。”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1

前一段时间在对教育7岁的儿子时总是感觉力不从心,小家伙很难管教。在我感觉到头痛时,我徘徊于书店想找一本教育方面的书。无意中看到了这本《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拿回家读起来,方觉得如获至宝。

本书的作者尹建莉,教育专家,教育硕士,从教多年,现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及咨询工作。本书是她十六年的教子手记。作者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本书分七个章节分别是如何提高爱的质量、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家长应有的智慧、小事儿就是大事情、走出坑人的教育误区。每一章节观点的阐述都是结合一些小案例,把一些好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就这样如同在对面聊天中娓娓道来。其中第一章《如何提高爱的质量》、第二章《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读后让我感触挺深。下面我就分别谈一谈。

第一章中有这样两个小故事《打针有些疼》、《给小板凳揉揉疼》。这是孩子小的时候最为常见的事情。我们作为父母的也知道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也明白鼓励孩子要坚强,但往往忽略了一些小细节。比如:在面对打针的问题时,我们习惯性的边哄孩子边说“一点都不疼,不怕、不怕”。其实这不经意的一句话是在向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信息,打针哪有不疼的,可我们为了哄孩子就随口说了一句错话。孩子听了这句话,如果相信的话,等真正打上针才发觉疼,那么在孩子的内心里他们还能相信大人的话吗?在《打针有些疼》的案例中,老师提倡要把孩子所承受的痛苦如实的告诉孩子,不要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然后激发孩子的勇气。在《给小板凳揉揉疼》的案例中老师提到了培养孩子善良和豁达品质的重要性。让孩子从小养成对别人有更多的爱心和理解,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这是终身受益的。

第二章中提到了很多培养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小方法、小技巧。其中提到了如何教孩子识字、学数学和阅读。这些好的学习品质都是要从2、3岁开始培养的。看了这些再结合自己的教育经历,以前存在迷惑的地方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对于我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很大的启发。

第三章《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中提到关于培养孩子优秀品质的问题。对于孩子说谎的问题,书中明确提出“孩子天生不会说谎”。那么说谎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模仿大人,二是迫于压力。所以我们大人千万不要给孩子制造说谎的条件。在《可不可以批评老师?》这个小案例中提到了要鼓励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在任何事情上不要人云亦云,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真诚的、尽量有高度的看待问题。注意培养孩子的批判的意识。我们当下的素质教育提倡发展孩子的个性,但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大一部分孩子没有个性,没有主见,这让很多家长很头痛,担心孩子走入社会之后会怎么办。无论作为家长还是教师我们都应该在这方面深入思考一番,毕竟我们担负着教育祖国未来的重任,祖国的未来如何,掌握在我们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师手中。

最后,把本书序言中的一则寓言和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一位农夫得到一块玉,想把它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可他手中的工具是锄头。很快这块玉变成了更小的玉,而它的形状始终像石头,并且越来越失去价值。实际上他是在告诫父母们当孩子来到身边时就如同手捧一块美玉,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一把精美的刻刀,可以让美玉成为无价之宝;错误的教育方法是一柄锄头,只能让美玉失去原有的价值。引申到我们老师身上,我觉得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一把精美的刻刀,雕琢好自己手中这块美玉的同时,还要雕琢自己的学生,让他们也尽可能的成为无价之宝。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2

自从接触了心理学,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人的童年生长环境对人成年后的身心发展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其中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的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因为这个观念的影响,我结合了豆瓣评分,找来了当当网上最为畅销的家庭教育书籍,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三本系列读了一遍,想看看现实中这种家庭环境到底是怎么样的,以及具体怎么样操作的,一来想检验一下我在童年的家庭生活中是否受到了来自我父母的不恰当对待,二来想着多了解一些以后自己的小孩也可以少受点因为我的无知给他们造成的折磨。

自从开始读第一本好妈妈的书,我就被里面新鲜的观点吸引了,每天连挤地铁的时间都不会觉得难熬。整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和一味的说教,而是围绕儿童的需要来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手法,通俗易懂,温和坚定。读完三本系列,我觉得有必要把我认为最引人深思的几点以及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以供自己以后的`学习成长。

为人父母是需要学习的

这个世界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上岗培训,唯独做父母,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准备和经验就直接上岗了。尤其是作为80后的我们,很大一部分人,在自己的心理还不成熟,不能够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时,或者因为老一辈催婚,或者因为小蝌蚪竞争力强大,或者因为感叹要在什么样的年龄做什么样的事的大势下,就已经在一脸懵懂中迎来了自己的下一代。面对一个皱皱巴巴弱小无比还哭哭啼啼的小婴儿,我们惊喜万分的同时手足无措。接下来,我们会以各式各样的理由,把父母或者保姆请进家来,共同承担养护婴儿的责任,在有经验的前辈的指导下我们慢慢学会熟练的给婴儿泡奶粉换尿布洗澡。甚至,在对前辈的喂养经验有疑问的时候我们会翻阅育儿书籍和寻求育婴医师的建议来学习更科学的经验,确保自己的宝宝得到了最好的生理上的照顾。这一切还只是开始。

小婴儿因为还不会表达自我,不会跑跳,他们所有的需求都通过哭来表达,饿了哭,困了哭,尿了哭,不舒服了哭,成人只要找到他们哭的原因就可以轻易解决。等到小婴儿们慢慢长大,他们掌握了词语就开始喋喋不休问题不断尖叫不止,学会走路就开始翻箱倒柜索求无度奔跑不停,他们发展了自由意志,他们开始独立探索。成人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在发展变化中的儿童,每个儿童各自有自己的生长模式,每天都有新问题新状况出现。有的成人会寻求有经验的朋友的建议但是每个人的环境都是独特复杂的不是所有经验都可以借鉴的;有的成人以自己一贯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简单粗暴,甚至随自己的心情来;有的成人会自以为是的用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处理问题,儿童不听话就骂一通,贪玩忘了写作业就狠揍一顿;有的成人会看教育书籍获得经验但是没有哪本书可以完全的参照模仿并且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和孩子相处怎么处理每一个棘手问题。怎么样和孩子相处,怎么样引导孩子,采取怎么样的教养方式,怎么样教孩子遵守规则,都没有标准的参考答案。物质和生活条件的好坏是看得见并且有标准可以来衡量的,但是精神和思维上的引导却是无形和不可衡量的且没有确切的参照标准,所以大部分人对自己在对待孩子时的状态是不自知的。所以,当成人在与孩子相处碰到棘手问题时,当发现自己一直在用父母对待儿时的自己的方式对待孩子时,当觉得孩子一直在忤逆自己的要求时,不妨多看看经典教育书籍,多听听别人的处理经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自己的处理方式,积极思考和学习,及时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式,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好的环境。为人父母,也是一个需要终生学习进步的过程。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需求,放手让孩子全力探索这个世界,只要孩子的行为不会引起危险以及违反法律及道德。

儿童在掌握了语言和行动能力以后,他们探索世界的进程就更加加快。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孩子就像一块海绵,对四面八方涌来的信息不加筛选照单全收,他们在三岁前吸收的知识比成人后学到的知识还要多。看到好玩的东西要摸摸碰碰,看到蚂蚁在爬要去捏死,路上有水坑一定要跳。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爱玩,捣乱,他们不懂成人世界的规则,不明白是非轻重缓急,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形成自己的认知。

成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孩子学大人炒菜时帮他们打下手并避免被火和油烫到,在孩子想不走楼梯要从扶手上滑下来的时候,尽量保护他们不会被摔下来,在孩子想挣脱你的手独自过马路时在他们身边监控车辆和守护安全…尊重孩子的需求,保护他们的天性,在保证他们安全的前提下让他们自由的探索。

很多时候,成年人限制小孩探索世界的行为是为了给自己行方便减少麻烦。

这个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小孩必须依附成人才能生存。成人深深的了解这个道理,所以给孩子设立不平等规则限制他们的行为,而大部分的时候这种限制仅仅是为了使小孩少给成人添麻烦。

孩子想自己吃饭,大人一定要喂。大人觉得小孩吃的太慢,饭粒撒的到处都是,衣服弄的很脏。因为大人觉得吃饭太慢影响后面安排事情,饭粒撒的到处都是很难打扫,弄脏衣服还要换洗,如果直接喂饭,后面的麻烦事都省了。可是他们不知道,喂饭行为不光是阻碍了孩子的探索行为,还影响他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可能出现孩子五六岁了大人还追着喂饭的情况。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孩子想自己吃饭就自己吃饭,弄脏地板和衣服大人事后收拾好就好;孩子想在泥坑里跳就陪他们一起跳,跳完了把衣服洗了就好;想走楼梯就陪他们走楼梯帮和他们一起数台阶。成人应该要有不怕麻烦的心态,多一些耐心和善心,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打搅的探索。

听话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评价,哪个孩子好听话好乖好好带,而被夸奖的孩子的父母觉得特别高兴和光荣。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听话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好孩子,需要区别辨认。

孩子是灵性动物,他们懂得自己的弱小,知道自己需要依附大人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们会察言观色,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来满足大人的需求获得大人的喜爱,以保证自己能更好的生存下去。开明的父母养育的孩子,他的听话可能是因为懂得了遵守父母的规则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碰到的是专制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因为屈服于父母的权威会选择听命于父母,他们不加选择的听话是为了躲避父母言语上的责骂甚至是身体上的折磨,他们的自由意志被消磨,他们的自我发展被压抑,他们是行走的木偶,没有自己的独立思维,没有反抗意识和能力,成为一个听话的可怜人。

父母的榜样力量给孩子正向的引导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的成人天天跟孩子念叨要好好学习,自己每天早出打牌晚归喝酒;有的成人脾气暴躁一点就着天天在家大吵大闹却不明白孩子为什么逃学打架上网吧。父母的言行给孩子提供参照的榜样,耳濡目染的正面教育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成长。想让孩子热爱学习,父母就应该先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想培养孩子爱阅读的习惯,父母最好是每天都给自己安排专门的看书时间;想培养孩子爱思考和探索的能力,父母就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动。恶劣的家庭氛围和恶劣的父母行为培养不出健康的孩子和向上的未来。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从这面镜子里照出自己的未来。

成年后的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的行为方式和处事原则都像及了我们的父母,甚至我们在自己组建的家庭中也继承了原生家庭父母的相处模式。拼尽一生,我们大多数只是复制了父母的一生。想让镜子里的自己好看,就需要乔装打扮自己,让本来的自己好看起来。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未来,就需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成为更好的父母。

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在以前的成长经历和教育理念里面从未接触过的观点或是没有被提炼出来的观点,读完尹建莉的三本书,我真的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回顾自己的童年成长经历,真是一部野蛮生长史。父母忙于生计无法整天陪伴照料我们并时刻关注我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但是这正好也给到了我最大的自由去做我喜欢的事情。另外因为有奶奶无私的爱和哥哥们的陪伴,再加上父母的真实善良勤劳作为榜样影响,我最终还是发展得中规中矩一脸正派的样子,我对自己的成长史还是比较满意的。感谢我亲爱的家人们给我提供的良好环境,没有你们哪有这么可爱的我。不过,我的哥哥们你们如果当时对我的智力多进行一些开发和引导就更好了,我今天就不至于这么晚还要在电脑前写文章来锻炼大脑的思维能力了。

洋洋洒洒一大篇,最后我来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为今天的所思所想画上句号:

以爱为名限制孩子的生长,实为控制孩子;以爱为前提,以安全为底线,尊重孩子,给孩子自由和陪伴,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希望为人父母的人都能努力学习做有爱的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有爱的妈妈,给自己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爱。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3

在暑假期间,我拜读了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觉得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书,是一本难得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最重要的还有无处不在的爱心。

在本书中,作者分了七个章节,从各个方面引导我们如何和孩子相处,更好的教育孩子。这些内容不仅对家长教育孩子很有帮助,对我们这些从事幼教的教师同时也有很大帮助,纠正了我们长期形成的错误教育观念和教育误区。

我们可以看到,在第一章节中,作者主要引导了我们“如何提高爱的质量”。引言中说“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有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我从本章节内容中主要了解到:在我们成年人眼里的幼稚的小事,对孩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这正好与第六章节中所注重的关注点相吻合。作者举了很多与自己女儿相处的事例,让我看到平时忽略掉的细节。在我的成长经历和所见所闻中,很多父母对于打针一事,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哄孩子,然而每次打针孩子还是怕得要命、嚎啕大哭等;而作者却教会我们一种新方法:提前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关于“捉弄孩子”,我们可能自己就有过这样的行为而不自知,而我们这些行为却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我们不要利用孩子的幼稚来逗大人开心,而要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在“给小板凳揉揉疼”中,作者说“善良与豁达是相随的,遇到问题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在这点上,我们应注意到孩子于成人眼光的不同,他们对人对物都一视同仁,我们对待每一个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体,都应该充满善意,这样才有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在其他部分作者也告诉我们,一些不容忽视的小细节,让孩子保持一颗童心很重要;我们应正确处理孩子在青春期和异性交往这件事,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正确处理好男女生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犯错误不可避免,正确看待孩子的缺点,才能让孩子在这些缺失的方面得到完善。我们教育孩子应掌握合适的正确方法。

“孩子原本不需要为学习苦恼,凡是因为学习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为他遇到了不正确的引导。只要观念和方法改一改,孩子的学习就可以变得轻松愉快。”在第二章中,作者主要讲述怎样正确的引导孩子去学习,我们不要把学习强加给孩子,而是要让孩子自主、快乐的去学习,发现学习的趣味。在另一方面,作者着重于阅读对孩子的重要性。阅读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了解到更多新知识,一方面书中所传达的真善美、正能量,也会对孩子的品德形成一定的影响。只要有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学习就是轻松而愉快的。

“品格决定命运,童年决定一生”这是作者在第三章节引言部分所说的。如何对孩子进行品格教育?不需要说教,不需要奖惩,所有的教育都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个人培养孩子形成良好品格,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都很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影响着孩子。

在第四章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在本章节提出很多令人吃惊的观点,如“惩罚你,也不让你写作业”“替孩子写作业”“学习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这些大胆而不失理性的做法,可能会有很多人不了解不赞同。但我们要看到作者这些做法背后的实质,我们不是在放纵孩子,而是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让孩子自觉的学习,保持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而不是被繁杂而沉重的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要方法用对了,我相信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伴随孩子终生。

“家长掌握着孩子的命运,任何改变孩子的打算,都必须从改变家长做起。”家长教育理念上的“一念之差”,可以让孩子的命运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作为家长,必须具备家长应有的智慧。有智慧的家长,才能带好孩子,让孩子觉得幸福。作者在文中说到“做家长的素养和理性就表现在,每当你准备采取什么方法教育孩子,都要就你所采取的手段思考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需要付出许多理性与思考,教育其实就在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你付出一点理性思考和智慧,孩子会用十倍的优秀来回报你。

“儿童无小事”这一点就要求父母在小事上有正确的观念,不误导孩子。很多我们看起来幼稚、可笑的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如果处理得稍不恰当,就很有可能对孩子造成伤害。在小事上父母正确的观念,很有可能就是帮孩子成就了大事,孩子也会以做大事的气质回报家长。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提出了很多令人耳目一新的家庭教育原则,使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章可循,让父母获得许多有效的经验和正确的方法,教育意识也随之改善。这本书不但告诉我们怎么能提高孩子成绩,而且告诉我们怎么教孩子做人,教我们培养一个自觉、自强、自立的孩子。

32 读后感――《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握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父母的手中。”它的影响力,在很多时候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
人在娘胎里就开始接受胎教,一直到生命结束,都要不断学习,接受他人、社会和自我的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实施的更早、更细,伴随人的成长时间也更长。它给人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在深广度和持久度上,远超学校教育。

《2021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知道教育方法,这意味着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中国父母最大的知识“短板”。

我是一个老师,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对于家庭教育一直很关注,更多的时候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杨卫平老师的《好老师教你做好父母》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

1.改变一个意识

不少父母以为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失或者遗留的问题,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会得以弥补和矫正,因此,他们常常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以为意,而对学校教育充满期待。事实不是这样的,家庭教育遗留的问题,学校教育无法从根本上弥补,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因为有着老师和妈妈这样双重的身份,更加认同,孩子问题的根源多数来自原生家庭。

我之前接触过这样一位家长,他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散养”,很少约束,自由发展,结果孩子升入一年级后,和班里其他的孩子差距很大,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都令父母很头疼。孩子的妈妈很着急,也很后悔。她跟我说,孩子上幼儿园时,她就想着让孩子尽情地玩就好,等上了小学再和老师一起带着他慢慢养习惯,现在才发现,有些习惯上了小学再去养已经晚了。是的,我们常说三岁看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

2.怎样才是真正的爱?

没有父母不爱孩子,怎样爱才是真的爱?

高尔基说:“爱孩子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但教育孩子则是一门艺术”

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在历经过无数次尝试之后,面对孩子,身上依然无法解决的那些问题,会忍不住问: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杨卫平老师给我们的回答是:父母做学习者,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做陪伴者,少要求,少训斥,多观察孩子动态,多倾听孩子心声;父母做思考者,凡事多思多想,反复琢磨;父母做探索者,一个孩子一个样,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照搬,务必探寻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父母做发现者,每一个孩子都不是一无是处,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肯定。

孩子学习不专心,不用功,成为了这个特殊假期,家长最大的困扰。也是众多家长开始烦自己

3.爱需要陪伴

亲子共读,你是幸福的父母。

这只是本书第三章,好父母是怎样炼成中的其中一点,但通过这一点,我们能看出来父母的陪伴和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昨天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说他的孩子六年级了,却一点都不喜欢看书,或者拿着书根本就看不进去,问我为什么?我举了几个,我身边爱读书,孩子的例子,无一不是父母爱读书,而影响孩子爱读书,朋友说知道了,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做了,那就是以身作则,陪孩子一起读,一点一点慢慢开始。

哲学家周国平说:读者是一种美好身份。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这样的美好身份。而亲子共读,则是两代人共同获得美好身份,双重美好,何其幸福!

为了让更多人享受这份美好,为了让更多的家长能够行动起来,本周,我们学校也开启了第四届:读书,让成长更有力亲子共读活动,家长和孩子每天共读,打卡,用这样一种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
本文标题: 好老师不一定好父母读后感(《好爸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814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捣蛋鬼日记破坏婚事及落水的读后感(捣蛋鬼日记的读后感)一个传奇读后感100字(一个传奇的读后感怎么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