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维读后感(喜欢一只懒兔子 《说医不二》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4-06-03 22:54:0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养生读后感,养生读后感(一),关于养老防病的研究,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而且论述甚详,历代名医的...

中医思维读后感(喜欢一只懒兔子 《说医不二》读后感)

养生读后感

   养生读后感(一)

  关于养老防病的研究,早在孔孟、老庄学说及《内经》中就有关于养生之道的记载,而且论述甚详,历代名医的着作也有论及。由此可见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源远流长,通过养生来延长人的寿命,是很有研究价值。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形成,与中医各科的宏观临证思维和诊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处,所以很多中医名家精通养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独特经验。

  从之前开始读中医方面的书开始,就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传统疗法佩服的五体投地。

  食疗也是中国古代中医上的重大贡献之一,人们常说,药补不如食补,说的就是食补对于人身体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每天都会从各种食物中,摄取很多营养成分,因为肠道,是人身体就主要的吸收器官,一日三餐又是人所必不可少的',所以食补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时候,我们的身体还并没有到生病的地步,但是用饮食调节,能够使我们更加健康;有时候我们的身体又过于虚弱,一位的用重药根本不能起到治疗的作用,这个时候饮食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总之,民以食为天,而如果能在普通的一日三餐之中辅以养生之道,那不是很好吗!

   养生读后感(二)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是四季之始,春季饮食打好基础,对一年的健康都有重要作用。专家提醒,春季饮食注意以下几点。

   “多主少副”

  即多吃主食,少吃副食。春天风多雨少气候干燥,气温变化反复无常,人体免疫力和防御功能极易下降,诱发一些春季常见的疾玻此时可以多吃些主食,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既经济又能直接转化成热量,提供身体基本所需。此外,春季应注重调养脾胃,而米饭同菜中的大鱼大肉相比,要容易消化得多,能很好地保护肠胃。

   “多菜少果”

  即多吃蔬菜,少吃水果。春季以养肝为主,蔬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有疏通血管和肠道的特殊功能,肝和心都喜欢它,蔬菜能帮助肝脏尽快实现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若缺少它,肝脏代谢就差。少吃水果并不是说不吃水果,而是要适量地吃。春天气温回暖,人们爱多吃酸甜的水果来解渴。但水果含有较多果酸,属生冷食物,吃多了容易伤害脾胃。

   “多奶少肉”

  即多喝奶类,少吃肉类。春季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一年之计在于春,牛奶是全营养食品,春天多喝奶能满足人体生长、健康等多方面的需求,是各类人群春季养生的首选佳品。肉类胆固醇含量高,吃多了,容易发胖,诱发“三高”等富贵玻

   “多水少油”

  季节更替带来多风、干燥的气候,加剧了身体水分的流失。头痛、便秘、体重增加等症状都是因春燥上火所致。最简单的排毒方法就是多喝水。每天清晨起来,喝点蜂蜜水,将有助于清洗肠道,排毒祛火。

   “多彩少单”

  即多吃五颜六色的食物,少吃颜色和口味单调的食物。在人体中,五脏各有所爱,如心爱红、苦;肝爱绿、酸;肾爱黑、咸;肺爱辣、白;脾爱黄、甜。人们在饮食中,应当照顾到各脏器的爱好。

  女性养生保健小知识告诉您,起床第一件事是什么呢?不是刷牙也不是睁开眼睛,而是在床上多赖上五分钟。很多人认为,赖床是不好的毛病,但其实,猛起都是迫不得会使血往上冲,造成血压突然变动,引起头晕等症状。所以,早上起床,最好是睁开眼睛后先不起身,趁着这个空挡,躺在床上活动一下四肢和头部,5分钟后再起来。

  介绍大家一个可以赖在床上做的运动。起床后,等意识清醒过来,慢慢地将左右膝盖分别曲起使劲掰向身体另一侧;用双手把一个膝盖抱在胸口维持10秒;仰面躺着,双手尽量向后伸直,以鼻吸气,以口呼气,身体维持5秒不动。

  女性养生保健小知识告诉您,起床后会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的人一定是生活严谨有条理的人,但这种人不多,更多的人会把被子拉平铺在床上,那样既方便又美观。但其实,一起床就做这些都是不对的。因为人体本身也是一个污染源。在一夜的睡眠中,人体的皮肤会排出大量的水蒸气,使被子不同程度地受潮,如不让其散发出去,起床就立即叠被,那种潮湿温暖的环境就会滋生大量的螨虫及细菌,所以,起床后要先把被子掀开让它透透风之后,再叠或者铺平。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

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中医《伤寒论》 读后感 ,希望大家喜欢!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1

冬天容易感冒,为什么?有的人感冒了,不吃药不挂吊瓶,过一段时间也就慢慢好了,而有的人吃药挂水,不小心还弄个肺炎出来,为什么现在医疗条件好了,反而白血病之类的器官病变性疾病反而比以前多了?我们小时候怎么没有打那么多针,吃那么多药反而体质比现在的孩子要好?

当时处在冬天,对感冒发生了兴趣,我在网上发现了张仲景的《伤寒论》,从对人体遭遇寒气开始,描绘了我们所说的“感冒”在人体内的一步一步的变化,一直到有些人到了“病入膏肓”,书中所写的就是我想知道的,赶紧跑到新华书店去买,谁知道非常失望,我看到的《伤寒论》就是学生时代用的教科书,这不是我想要的,就象英文原著永远比中文译著更有魅力;老外看了翻译后的我们的古诗就象喝白开水一样,永远没有我们读古诗时所能体味的那种意境。虽然我临时看不懂,但我也要看文言文的,时间长了我会知道的越来越多,我看了那些教科书倒是懂了,还不知道是不是正确的呢,谁知道翻译成白话文的那个人自己水平任何?

终于在一次图书展览会上我找到了一套中医书籍,而且正好符合我的水平,有文言文原文,不但有注释,而且还有京城名医之后写的译文,我真是心里乐开了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套。尽管有思想准备,我还是比较晕,看不懂原文且不说,看了译文我都晕晕乎乎,好在不要考试,我慢慢看,有精力看原文,没精力对照着看,要不干脆看译文。时间过去了半年,一本书好歹看了一遍,但我好像什么收获都没有,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还在看,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或者是中医名家的讲解,或者对一些我们见到病症的讨论,我发现我了解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同时我也发现了我的无知,因为一个好的中医应该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我也从原来的碰到谁感冒了喜欢买弄一点 医学知识 到现在闭口不言。

用小侄女的话说,你们家净是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平时不常见到的书,别人不常常吃的东西。但我相信,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东西比美国200年左右的东西的含金量要高的多。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2

每次读到《伤寒论》的序,都很慨叹古人的品质。医道能够传世,不但仅是因为能够治病,更不是因为能够赚钱,而是因为医道中包罗的修身齐家的智慧和胸襟。

在《伤寒论》序最开端写道:“怪现在居世之士,曾不注意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卒然遭邪风之气,婴十分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赉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以毙,神明消亡,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厥,莫能醒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痛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弛竞浮华,不固基本,忘驱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这真是如今群众的写照,现在的人把钱放在第一位,美其名曰“向钱看”,从不关怀自己的品质,更不会琢磨医术,当自己身躯展现问题的时候,忆草好吗,只能去找同样只关怀钱而不关怀医术的医生,结局显而易见。

目前许多人从不曾学习过中医或西医,就对中西医妄加评价,诚实好笑。许多人不懂中医,不懂西医,而说道中西医联结却能大谈特谈,真实荒诞。更有一些自认孝敬的儿女,未曾真实想过怎样对父母的身躯利于,只是遵从 广告 ,的确让人啼笑皆非。

《伤寒论》序的后半段是写给现在的医生的:“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一直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如尺握手不如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似乎,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罢了。夫欲视死别生,实刁难矣。”

中医和西医说究竟只是两门学识,学识本无对错,对错取决于利用这两门学识的医生。当医生学艺不精,而又不曾功德的时候,中医、西医都是不合算信赖的,更恐怖的是,不曾功德的人不知晓自己不曾功德。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3

看了两天《伤寒论》,贪便宜买的没有注解的版本,一些地方实在晦涩难懂于是又翻开医学院中医教材的六经辨证部分,产生了两点感想。

一是教材上所谓的六经辨证与其说是《伤寒论》的浓缩,不如说筛除了原版中的`很多内容,要么是编写教材的人不能理解,要么就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原著中某些内容过于牵强附会,或两者兼而有之。

二是原著中将现在看来很容易就可以自愈的疾病先分成六个大类,大类之中再根据脉象、各种症状甚至节气进行进一步的细分,觉得像中医这样的 经验 学科辨证到如此细致的地步很难理解,疾病真实的情况,到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再到医者根据这种经验法则得出的结论,这一过程中可能形成的偏差会不会大到令辨证这一行为失去价值的程度?

作为一个门外汉,上述观点可能会被业内人士狂喷,但总认为读中医古籍参考其思维 方法 的意义要远大于光是记住里面的结论。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4

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多,作为中医传承的一份子,积累了大一,大二的中医基础课,接触了中医。经典的学习,提升了我们的深华空间,培养了我们的中医辩证思维。为我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工作打下了基础。我对自己学习伤寒做个简单的体会与分享。

1、理解原文为重点,多读多背,多用心品读,用心体会。

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著,求其本意,旁参诸家,多读多倍,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伤寒论》主要讲诉仲景学术思想,探索期精微大意,因此就应该在原文上下功夫,弄懂原文 句子 的含义,然后将其背诵,记在脑海里,到遇到时便可拿出来用,体现熟能生巧之意,只有熟了以后反复的应用才可体现出其精微之处,然后在不断地使用中得到提升。

2、六经辩证的学习非常具有逻辑性,知识特点具有框架性,对我们学习起来就非常容易。

每一经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样先记住病纲总的特征,再来分析其中的特殊病症,从同到异,相比较的学习,比较容易记住,结合各种致病特点,各脏腑受邪特点和以前的知识联系起来学习,从各经病治疗,治法入手,失治,误治后出现的病症,一一梳理,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六经传遍是有规律的,不同的传变情况会有不同的传变情况:在感邪轻,正气强的条件下,如治疗得当,可不传而愈。在感邪重,正气强的条件下,病发于阴而反映强烈,不论病在一经或合病,或并病在三阳,但若治疗不当,消耗了正气,则可传入三阴。由阳经传入三经的,病多属热,在感邪重,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发时直中三阴,但若治疗适当,邪衰正胜也可阴正转阳,在感邪轻,正气弱的情况下,病可发于阳也可发于阴。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5

“想我中医,肇自炎黄。神农常百草而知药性,岐黄穷天地以定纲常。”中医是我国古代灿烂科学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繁荣昌盛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个人认为,中医的发展道路是曲折又漫长的,前途却是无知的。由于自己体质较差,依靠中医疗法调养身体,对中医也算是有些许了解,也培养了自己对中医的兴趣,虽然说不是每个中医人都可以成为中医,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医真的可以让人活得更好。

《伤寒论》作者张仲景先生的主要贡献并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愿意造福百姓,为了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而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其著作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药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

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对疾病的治疗是宏观的、全面的。但是到了现代,随着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进入,西方医学的 思维方式 和研究方法构成了对中医学的挑战。

一些人认为,中医已经跟不上了时代先进科技的发展,中医究竟是否有效。受到了严重的质疑,甚至有的学者提出废除中医。更有人对中医全盘否定,而对西医相信至极。在面对诸多质疑的情况下,不少中医界有识之士认为中医亟待改革,以适应科学的发展,拒绝更新的知识是缺少生命力的。因而复兴传统将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另一个前景。

现在有多少青少年了解中医?知道中药呢?不得而知。眼见的事实是,孩子们有个头痛脑热之类的毛病,爸爸妈妈就去药店买西药,正如广告画面说的,“要退热还是安瑞克”。有的或许三两天不见好转,便去医院打“吊瓶”。大人心疼孩子,更怕孩子耽误功课,于是乎,以“见效快”著称的西药便成了座上客。其间,又有多少人去考虑什么治标治本,或有什么毒副作用呢?有一些看中医用中药的,又大都在农村,其中不乏是为了图省钱的。应该说,从娃娃时候起,很多青年接触的是西医、西药,这难怪他们对中医中药了解得太少甚或是陌生了。

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对于中医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 文化 蕴藏,我们更应该担起继承中医文化的重任。我们应该大力宣传、弘扬中医文化,让我们的中医文化发扬光大,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价值,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传承中医药文化理念,弘扬中医国粹。

中医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仍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医药学是保持最为完整的医学体系,它所以存在到今天就在于它有存在的价值。我们要让中医文化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更让全世界都关注中医学!


中医《伤寒论》读后感相关 文章 :

★ 中医传承心得体会

★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读后感5篇范文

★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

★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3篇

★ 刮痧电影观后感范文

★ 读伤寒论心得范文

★ 中医经典选读心得感悟

★ 读伤寒论心得

★ 父亲的病读书感悟范文

★ 高中《父亲的病》读后感作文五篇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精选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1

  今早锻炼完,赶紧翻出家长借给我的那本书,是那次关于用保健养生方法改变孩子性格、习惯的家长”研讨会“上借给我的。

  《求医不如求己》——多好的书名,很对我的胃口。前几天我已翻过,很好,书中介绍的方法很实用。

  “点揉太渊穴治气不够使,吸不上气。”书中的文字让我眼睛放光——中气不足,始终是我这个靠说话工作的人的一个致命弱点。每天吃参、喝雪蛤、咽诺利果,就为满足这口工作中最需要的气。

  我按图索骥找到太渊穴,简单,就在手掌跟。用手揉揉,酸酸胀胀很有感觉。虽深知用此法难以短期彰显效果,但积淀着我国几前年文明瑰宝的老中医心得,我是相信的。再说,又不花钱、又没什么风险……

  继续往下看,寻宝!

  突然,一行字映入眼帘!这、这好象与医术无关呦!怎么看都是教育理念呀!……定睛细看,是,是我最追求的教育理念,但又确确实实也是这位自称为”下里巴人“的老中医所推崇的医学理念。

  “学习不是积铢累寸,而是学一达百。饮半盏当知江河滋味,拾一叶尽晓人间秋凉。”

  写得真好,深厚的国学功底,将我内心对于教学效果的追求信念,简单而又厚重地推了出来——学习的努力,并不体现于多做题。题要做,但要少而精,要选那些能举一反三的。

  我女儿把个数学思维训练课上得让孩子手舞足蹈,很多怕数学的孩子在难题前不再有了恐惧。数学课没有作业,孩子却都能轻松提高成绩。

  我天生数学不敏感,读书时只靠努力,一旦不需要,早把数学束之高阁,数学思维也随着几十年人间风尘侵袭消失得岌岌可危。于是好奇地问无师自通的女儿有何法宝。她却轻描淡写地甩出两字:题目。

  果真,寄给千里之外来索求教育真经的培训学校校长的也只是一捆复印下来的题目。

  语文虽不如数学的题目容易典型化,但细想自己提高孩子语文成绩的经过又何尝不是追求了典型化、能举一反三题目的结果。

  我从不在课堂上做试卷,但我会自己找一篇文章,再出一堆学生容易混淆的题目,集中做、重点讲。我也会用各种方法围绕着类似的题目反复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无心插柳柳成荫,近几年,我们速读速记高级班小学毕业生考进重点中学的比例不亚于专门培训尖子生的名校老师。我想,这”饮半盏当知江河滋味,拾一叶尽晓人间秋凉。“的教育理念当推头功。

  其实,在教育中真正追求高效率的老师理念是一致的,方法是相通的。

  那次,为了找到那名海小的数学尖子生在镇海初中三年后中考失利的原因,我请了与我们合作教高段数学的叶老师给这个学生”诊断“。分析完学生当场做的试卷后,叶老师对学生说出的一番话一直令我深思:你是就题做题,其实你应该看到题目就想到解题的方法。题目千千万,可解题的方法就那么几种。

  原来,这个学生初中两年一直是刚出校门老师所教,题海战术、满堂灌让学生没有时间思考、整理思路,老师又缺少引导。结果,数学尖子生三年名校出来后不仅成绩不再骄人,连自信都几近丧失。如此严重的后果,罪魁祸首居然是那些不能让人举一反三的题目!

  晨读收获多多,赶紧记上几笔,给自己的生命之树抹上点色彩。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2

  最近在看中里巴人的《求医不如求己》这套书。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中医知识讲的有声有色,即使,不懂中医得人也能看懂。其中有很多简便易学的养生方法,很容易掌握,让我毛色顿开,心情豁然开朗!

  人们常说:四十岁前人找病,四十岁后病找人。这话确有道理。四十岁后,身体机能开始下降,总感到疲乏无力,头发脱落、关节肌肉经常酸痛,每天工作下来很累,力不从心啊!方才意识到养生的问题。和朋友、客人谈起这本书,他们说几年前就看过了。呵呵,看来这真是一套很受百姓欢迎的好书呢。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3

  儿子邮寄来的《求医不如求己》全套3册书籍,费了接近十天时间把它读完,似乎意犹未尽,准备再选择性的重新浏览一遍,因为该书对如何提升人的健康品质,防范各种疾病的发生、治愈有着显著的引导方法。对于自己几十年所关注的有关养生建体爱好来说,真正体悟到“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内涵。洋洋万字的《求医不如求己》,不适为一套货真价实的好书……

  该书第一册开门见山,让读者觉得中医与人体经络的神奇,从而引起大家不看完全套不“过瘾”的兴趣;第二册主要告诉读者如何识别疾病的原理(即发病的根源和自身调节的治理)及具体操作的方法;第三册则从壮大人体先天之本,以保障人们生存质量入手,教大家学会对1身体的自信,懂得如何从经络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当你看完整套书时,不由得赞叹作者“中里巴人”那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及经络熟悉的功底,同时也看到了在这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时代,还有这些“普度众生”的人出来,为了大众的健康指点迷津。读罢此书,方知“中里巴人”先生敢于站在人民大众的角度,撇弃“医不轻传”的教条,将自己毕生研讨出来的成果公之于众,让人们减轻病痛的折磨,减轻患者无法承受的经济负担。

  依据书中所述,人体生命的保护神就是依附在身体的14条经络,它们神鬼莫测,“法力”无边。而笔者过去曾经花费数千元的医学(包括按摩、针灸、气功治疗)书籍和医疗设备,要么是玄而又玄、让人看不懂的文言文,要么是只管当时起麻痹作用的“紧箍咒”。而《求医不如求己》里面要有仅有,及其内容简单易记,尤其是介绍的有关气功疗法配合经络穴位按摩,简直就是“神医”面世,屡见奇效。“但愿世上人无病,哪怕人间药生尘”,是啊,在如今一切向钱看的时代,只要你踏进医院,小小的头疼脑热,没有千二八百你能好么?只要你踏进医院,挂号、体检、大夫询诊等等,不仅让患者遭罪,还让亲朋好友牵肠挂肚,累的够呛。大人尤可,那些天真可爱的小孩,见到阿姨拿着注射针管走来,那简直是恐惧!然而,折腾够了么,稍有怠慢又旧病复发。你如果看完这套丛书,按照书里面介绍的方法,自己(或身边亲人)按摩自己的经络,虽说没有书上说的神乎其神,却千真万确的立竿见影。最管用的就是第3册介绍的14条主要经络,它是统帅人体健康的大药房。无论你是工作疲劳、因气候反常着凉、饮食上没注意消化不良、发生意外而负伤等等,都可以在《求医不如求己》书中找到答案。

  当然,看完此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主要反映在读者评价较多,好似哗众取宠之嫌疑;介绍的配合中成药同步治疗,某种意义上存在广告行为;个别章节内容重复……总之,它是一套授之不尽、用之不捷、学之不完、放之不下的好书。至于它的出版单位,我就不作介绍,以免落个推荐之嫌。以前说了,是儿子孝敬我而邮寄回来这套好书,相信你的亲人也会效仿,关键是你要“识货”,一旦拥有就要倍加珍惜,细品精读,让它真正成为你、我、他健康无忧的生命法宝!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4

  各位博友们好,最近我看了本书,叫《求医不如求己》,和各位分享分享心得吧!

  这本书是舅舅舅妈送给姥姥姥爷的,但那天我翻了一下,就被内容吸引住了。这几天我患上了感冒,看书上说按涌泉穴可以治感冒,我就试着揉了揉,哪知真有用!我的感冒一天就好了!于是我就推荐给姥姥看,姥姥照上面的跪膝法试了试,膝盖也不疼了!

  中医是中国劳动人民五千多年的精粹,大家赶快买一本和我一起看吧,我以后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小疗法的!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5

  今天难得有时间坐下来,终于可以静静拜读中里老师的书——《求医不如求己》,前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把此书看完,今天终于得愿,细品此书。看后感触颇多。

  现在的人由于社会的进步,人类之间的各种竞争,加上工作压力过大,身体常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可是去医院有查不出什么患有什么疾病,其实这是一种亚健康的表现,如果不及时调整和进行身体疏导,疾病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在你的身体里蔓延。那么当我们出现身体不适而医院又查不出什么问题的时候,这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中里老师对中医经络的介绍和操作方法进行自我救治。

  就拿一个比较小的话题——黑眼圈来说吧。教师也是人,也是一名凡夫俗子,也会关注自己的健康与美丽。当我们面对镜子的时候也想看到一张白质细嫩,没有黑眼圈没有眼袋的脸,可是岁月蹉跎,曾何几时眼睛周围已出现了细细的皱纹,眼圈也不知何时开始变得有些发黑。这恼人的黑眼圈和眼袋是怎么出现的?它的出现仅仅代表着我们已经无法阻挡的开始衰老吗?能消除他吗?看了书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操作得出书上的话是值得相信的。大家都知道黑眼圈是熬夜的必然产物,其机理是什么呢?用中医经络学理论来说,是肝血被过多地消耗,导致胆经的虚弱,眼睛周围的供血主要依靠胆经来供应。睡觉时血归于肝,正是养肝生血的最好时机。夜里肝血主要是用来消化解毒,既解有形之血毒,也舒无形之气郁。如果夜里不休息,强将肝血调用到娱乐上或工作上,解肝毒之力就会减弱,血液就会变得很脏,而且制造新鲜气血的能力降低,不但眼睛会由于供血减少而酸涩,眼周围也会由于胆经供血量不够且血液不够新鲜而显得晦暗,于是就出现了黑眼圈。我们根据它的成因想要消除黑眼圈,除了早睡以外,还可以通过经常按揉四白,攒竹穴,睛明穴(这些穴位就是我们学生在做的眼保健操的穴位),只要达到养肝利胆之效就可以。但是书中总结的那最为精辟——如果我们凡事能心胸舒畅,轻志达调,自会百脉皆通,气血充足,那五十岁的年龄二十岁的脸自不是神话。

  其实早在我国古代的《黄帝内经》上就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所以每天每条经的气血都流向此处,这里就像一个洼地,阴经的气血注于目内,阳经的气血流于目围。脾虚则水湿不运,胃经之湿浊则上行于眼下四白穴,肾虚则水道不通,膀胱经之湿浊则由攒竹穴睛明穴旁注于眼上。

  现在我每天在睡觉前都会有意识的按揉这些穴位,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果然见到些效果,原本十分明显的黑眼圈真的淡了不少。今天借读书交流之际向大家说这些,是要我们老师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与美丽。其实这也是一种学问,一种技能。如果我们能精通此道,必会调养自我的情术,以一种严而宽的态度,对待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学生,让我们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工作、生活两不误的人生道路上。

  最后祝愿我们的老师身体健康,容颜美丽!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6

  近期看了中里巴人着的《求医不如求己》很有意思,他讲的是中医,黄帝内经,深不可测的内容讲解的浅显直白,易理解,易操作……

  文章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总有人争论中医是哲学还是科学,其实无论是哲学、科学、医学,都不过是生活的工具而已,不要反过来把生活投入到它们的套子中去,反而成了‘生活是为了哲学和科学’。科学是人类的奴仆,而不是统治我们的主人。某些时候,这些学科门类更像装载不同能量的容器,有的方,有的园,有的可方可园,有的可大可小,有的是钢铁制造的精密容器,有的是橡胶做成的伸缩气囊。不要企图要用小的容器来装在大的,也不要企图用方的容器来装载圆的,我们发明这些工具不是为了互相装载的,也不是为了互相替代的,而是用来方便的,用来顺手的。吃饭可用饭勺、可用筷子、叉子;喝汤用勺,吃面用筷,方便而已,哪有优劣呢?人们发明的东西,不论是哲学还是科学,不过是想让我们的生活更自由、更宽阔,而不是让我们的思想更拘束、更狭隘。

  寒蝉不可能为了冬天叫早,麻雀不可能为大雁引路,别和小河的鱼论大海的事,装在套子里的人随时都想用套子套人。再宏伟的殿堂也供人来居住的,您去膜拜它,它就盛气凌人,您若端坐大堂上,它不过是您家的客厅、厨房。

  我们总是怀着卑微的心走进华丽的艺术殿堂,其实,那些艺术品哪个不是在等待我们去鉴赏品评呢?否则他们让我们看到又有什么意义呢?

  感觉像金庸小说的大侠,将高深的功夫信手拈来,一花一草皆具杀伤力。剑气无形,看似无招胜有招,各门各派融会贯通。佩服不已。近日因跑步中不知何故,突然腿痛。翌日,膝盖肿痛难行,于是开始求医之路,西医拍片,检查膝盖,没有什么问题,有些积液,慢慢吸收,开了些药;中医推拿按摩,筋拉伤。最后告知软组织受伤没法检测,没有更好的方法,热敷、慢养。就是忙了半天你仍然不知原因,最后自己想,听人讲,吃了些活血通络之药,采取一些方法,渐渐好了。有时候感觉身体有点点的不适,但要说清楚却很难,常常被忽略。当有痛感的时候,判断不出原因。当很容易判断的时候已经是晚期,没有可以治疗的手段。”上医治未病之病,中医治将病之病,下医治已病之病“这句话在今天看来可以当做美好的愿望。生病的时候更像盲人摸象,所以希望多些这样的书可以让我们多些了解,因了解不致产生更多畏惧,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生病。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7

  《礼记·大学》里面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儒家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意是说: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所以儒家思想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他的内心思想,因为人的内心思想、理想、品德等等这些,影响并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行为。

  但是我这里要说的不是正心,而是修身。修身最基本的目的是保持身体健康。保持身体健康好象说得容易,可是谁不经常有个感冒、头疼脑热、亚健康什么的?如何保持呢?在说说如何保持健康之前,我们要先来看看中医和西医对疾病治疗上的区别和现状。

  这里有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一间房间,堆满垃圾,招来无数苍蝇。西医说,我有特效杀虫剂,只要一喷,苍蝇马上被消灭。果不起然,西医拿着喷枪,一会儿的工夫,苍蝇便尸横遍野,全部被歼灭,但屋里的垃圾,西医却不管清除;没过多久苍蝇们闻着垃圾的味又来了,而且比第一次更多,因为屋里更脏了。西医再来喷药,喷着喷着,苍蝇们不再害怕这种味道了,西医也就只好投降。换来中医,中医说,为什么会招来苍蝇,那是因为屋里垃圾太多,只要把垃圾清除,苍蝇便自然不会来了,所以要先打扫房间,清除垃圾;这时候再用杀虫剂,苍蝇被杀灭后,又没有了垃圾,以后房间就再也不会有苍蝇了。

  所以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如何保持健康,那就是经常清理身体里的垃圾。那么如何进行清理并保持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调”和“养”。中医的理论是:“身体的不适不一定是病,而是身体对外界影响的一种正常反映”(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反映的现象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经常病难诊断的原因;另外,当年轻的时候,有些不适身体自己可以调整过去,但到了一定岁数后,身体就调整不过来了,就出现疾病),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一些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要进行“调”,把这些症状在刚开始的时候就通过各种“手段”“调整”下去,这样这些小垃圾及时的清除后,就不会累加到后面招来苍蝇,从而生病。而“养”就是经常对身体进行保养,车子到了一定的公里数就需要保养,更何况是人,要想身体能够服务你更长时间,而且不出什么状况,就有必要对身体进行不断的保养,不能放任不管。如果放任不管听天由命,那么什么时候熄火也是很正常的事了。(你也就不要骂娘,怎么这么倒霉,我会生这种病,其实身体早就进行警示,只是我们没有去发觉罢了)

  那么如何进行“调”和“养”呢?在《求医不如求己》这三本书里面主要讲的就是经络按摩梳理。其实不管是针灸、按摩、还是气功、瑜伽、拉筋以及现在非常火爆的吃绿豆等等等等,都是管用的,不管用怎么会书卖的那么好,电视台的收视率会那么高呢?但是,我要说的是,不管用什么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好方法。因为每个人的体质是不同的,有偏于热、有偏于寒,有里热表寒,有上热下寒,或更多的介于它们之间。所以,有的人可能喝了绿豆汤感觉效果非常好,但有的人喝了反而更完蛋;有的人早上慢跑神清气爽,有的人爱睡懒觉,慢跑会要了他的命。其实没有哪种方法是包治百病的,但一定要不断去尝试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并对自己的身体进行“调”和“养”,你对自己的身体负责了,那么它也一定会回报你,给你一个健康的人生。不过一定要每天都坚持下去,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样是没有用的。

  有很多人经常羡慕那些有钱人,但是那么多的钱真的是自己的吗?我们仔细想想,其实只有那些通过各种消费花掉的钱才是自己的钱,存在银行即使有上百亿,也只是看着舒服用不到而已。但是有一个好的身体就不一样,先不说现在医疗费药费那么贵,不生病可以省多少多少钱的阿Q精神,我们有一个非常健康的身体,难道不是给家人最好的回报吗?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把“修身”坚持到底。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8

  近日买了一些书,交替着看,第一本看完的就是求医不如求己,我看书的兴致很少能高过电视剧,这一本确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起因当然是脸上的青春痘,去年底痘痘来了一次大爆发,我曾在心理无奈地想,不是说任何事情都有好坏面么,长痘痘能有什么好的一面的?!可是居然真有好的一面,那就是让我开始学习调养身体。

  话说去年请了2次假,到深圳最好的中医院找网评最好的医生看了2次,每次开一星期药,加上一些西药共花了700多,医生说一个月一疗程,我这个情况得两三个疗程,钱就不说了,每个星期都要请假,关键是吃那么多西药,喝那么多中药,一点效果都没有,最后到了喝进去就反胃想吐的地步。

  就我现在学的一些皮毛中的皮毛,都觉得那医生给我开的药太马虎草率了,没有结合我身体实际情况开药,以致后来反胃想吐,都是药物与身体的不适应性造成的副作用。都说深圳的中医收费贵又没水平,很多香港人都去广州看病,看来也不是空穴来风。可是她有一句话影响了我,她说我是湿热体质,虽然这个话在现在看来相当的片面。

  她说我是湿热体质,我才去网上关注食疗,养生,到后来买了一本求医不如求己。

  求医不如求己读后感 篇9

  人生在世不能不得病,得了病在一般情况下是进医院求医生治疗的,这是常理,也是求生的唯一路途。有病谁不求医呢?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认识到防病比治病更重要呢,人们对防病保健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健康的人很少珍惜健康,没有健康的人向往健康,失去了健康的人备感健康的宝贵。

  俗话说:“未病先防胜似求医讨药方。”未病先防,首要的一点是摆正求医治病与求自己防病的位置,只重视求医治病,不重视求己防病,等于给疾病开了一个入侵的方便门,等病已成疾,求医也为时已晚。所以,健康的人更要重视未病先防,要求自己加强运动锻炼,强身健身,身体免疫力增强了,自然就少得病,不得病了。

  最近经朋友推荐看了中里巴人写的《求医不如求己》一书,在中医越来越被人忽视时,这本书唤醒了国人对中医的关注度,实属难得。这本书以中医为基础,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常见病,并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法。这本书的确教给了我们如何把握自己的健康,正如书名所说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完全可以少求助医生,多求助自己,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也能更好地实现我们自己的生命价值。

  文中涉及到中医的基础理论、经络、按摩等知识,在作者的生动讲解中,很容易看得懂。在这里我只想介绍给朋友们我尝试的对我自己特别灵验的小方法。即中里巴人老师介绍的推腹法和敲带脉,我本人长期以来消化不太好,胃胀、大便干燥。看了书以后我就在饭后一段时间做推腹法,在睡前平躺在床上轻轻的敲带脉,我做的应该没有他书中要求的那么多次,但是第二天早上感觉非常明显。到今天已经有一周的时间了,每天不经意的做按摩,效果非常突出,每天都要有二、三次大便,感觉身体轻松了。

  个人认为,不仅是从发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还是从对老百姓日常生活中自我掌控健康的帮助,《求医不如求己》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求医不如求自己,何愁架上药生尘。”让我们人人从我做起,防病强身,益寿延年,欢乐幸福。

有关中草药的读后感

  《本草纲目》的读后感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可见,完成一项事物不是只靠一时冲动,还得靠长时间的坚持和辛勤的劳作!
  再者,我谈谈对这一著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它让我懂得营养的重要性及中国药学中的辉煌篇章.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分十六部,六十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附方”搜集古今医家和民间流传方剂一万一千余首,并附一千一百余幅药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本草纲目》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三百六十多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五百九十多卷,广泛吸收了传统医学及经史百家的精华,无愧于中国本草学的集大成者,在世界上也有重大影响,《本草纲目》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及其他许多学者所重视.而就在这部影响深远的本草学巨著中,我们依稀可见陕南中草药那尊贵的身影,通过仔细研读,其身影越来越具体、生动、清晰,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显现出来.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引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宋苏颂《图经本草》、唐苏恭《唐本草》等本草学著作中的相关记载,以“释名”确定药物名称,“集解”叙述药物的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对每种药物的地域分布及最佳产地都有详细阐述,而这些对于中草药地域分布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及产地与品质的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草纲目》中对陕南中草药的记载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充分显示出陕南中草药在中国中草药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为了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现精选出几种最具陕南特色,产地地道,历史悠久,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中草药品种,以适应陕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础和面积不断扩大的需要,为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化发展服务.目前,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已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成立陕西省汉中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将更加有利于陕南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再结合本草学典籍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宣传,必将促进陕南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同样它包含的地理,人文,文学,还有经济价值,更不容怀疑.
  好多产业都与其结下不可分离的关系,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保健药物的开发与使用,科研等领域都与之密切相关.
  为人知所以伟大,还来之于其人的价值!
  《本草纲目》作为16 世纪的百科全书,虽然没有专章阐述哲学思想,但在论医、论药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李时珍探索医药科学奥妙之所以取得光辉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始终坚持了辩证思维方法.他坚持整体思维方法,充分揭示人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关系,揭示辨证同论治的辩证统一原则.他坚持辩证的发展观,深察古今医理、药理的发展过程,总结古今疾病的异同和药物兴衰、衍变的客观规律性.他善于用两点论观察分析问题,从病变的当今,预见其未来,肯定药物干治病有利,也指出久服良药存在走向反面的可能性.他从质与量辩证统一的观点观察方药,从药物量的差异,看整个方剂的质的变化;掌握药物的配伍的份量和药物炮制的火候.无论病证的变化还是药物的发展,既有常规,又有变异,李时珍时时留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执常以迎变,观变而知常.掌握医与药的无穷变化,发挥医家的主观能动性,行使司命卫生的主动权.《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各种思维方法的熟练运用,对古代辩证思想方法的发展,显示了我国16 世纪民族智慧的精华.
  一、 天人统一的整体思维方法
  二、 二、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三、 三、相反相成的矛盾分析法
  四、 四、质和量相统一的度量分析法
  五、 五、执常御变的常变统一思想
  创作光辉的科学著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路线作指导,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在认识上得益于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经验论.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是李时珍研究医学、药物学,从事科学创造的思想武器,它指导李时珍在攀登祖国医学科学高峰的险途中不致迷失方向,进而取得辉煌的胜利.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指引李时珍在药物学研究过程中循名责实,明体达用,注重实践,勤干调查,遇物必格物穷理,审其虚实,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病理、医理、药理,征服疾病,拯救急难.李时珍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也很突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李时珍研究医药注重从实际出发,讲求名实统一,循名责实.“名”和“实”是传统哲学中一对认识论范畴.“实”,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第一性的;“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第二性的.循名责实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路线,它要求名与实一定要相符合,即名副其实,反对名实割裂,名不副实.李时珍是一位潜心科学研究的有心人.他常常从经史百家著作中偶一闪现的历史故事中,深入体察某些药物的性能.
  二、遇事必穷其理
  李时珍有强烈的格物穷理精神.他从事医学、药物学研究,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其奥秘在于他遇事必穷其理,其格物穷理精神异于常人.格物穷理是我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者主张格物穷
  理,唯心主义者同样主张格物穷理,但二者的认识路线则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一切物理都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离开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所谓物理,不存在离开客观物质的虚托孤立的理.理就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穷理就是通过人们的认识活动,去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发现其规律.格物的过程,首先要使人们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进一步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唯心主义者则不然,他们认为“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可以脱离客观事物而独立;或者认为未有宇宙
  之先,“理”已存在,宇宙万物乃由它所派生;或者认为“理”就是人心,有了心才有理,离开了心,“理”就不存在了.他们认为“穷理”只须在心上用力,就能把握理,这就是他们的格物观.两种格物穷理的哲学路线,宋明时期争论不休.李时珍主张的格物穷理,属于唯物主义路线.他坚决主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去探索事物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他认定物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心中固有的,而靠人们花力气从事物中发掘出来.李时珍反复表明,他决心重修本草,目的就在于格药物之理.格物穷理对于一个医药家是异常重要的,缺乏格物穷理精神的医家,很可能是个庸医,在医疗实践中,少有不出乱子的.具有格物穷理精神的人,才能参天人之奥妙,通歧黄之精微.
  三、力戒虚浮武断
  李时珍坚持并发扬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特别表现在对待“虚”和“实”的态度上.务实诚,疾虚妄,是古代思想家孙武、墨翟、荀况等大力倡导的原则,王充写《论衡》标为宗纲.历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对这一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都发表过精湛的见解.“实”就是人们的认识要反映客观实际,注重实事求是,事当经实验,言要有实证;疾“虚”就是要反对人们的认识落入虚幻,故弄玄虚,摒弃华而下实的虚浮之谈.李时珍在研究本草过程中,严格遵循务实疾虚的认识原则,遇事以务实为宗旨,尽可能采集实物,亲自实践,取得切实的结论,反对浮夸学风,痛斥虚妄言论.诸家本草所记药物及其性味,无不有虚有实,真真假假,并非每个结论都绝对正确,有根有据.李时珍严格要求自己,凡非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未经亲自实验,决不轻易相信;凡未经亲自调查实验的东西,就老老实实存疑侍考;对某些异常希奇的药物,一时无法实验考证者,干脆存而不论.坚持可贵的诚实作风.决不信假为真,人云亦云,不懂装懂,他的身上体现了严肃的科学精神,为发扬祖国哲学的求实学风树立了典范.
  四、注重实践经验
  《本草纲目》是我国长期医药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李时珍的亲身实践经验,也包含李时珍以前的医学家们的实践经验.李时珍深深懂得,离开前人的实践经验,不可能全面地认识药物.要核证药物的名实,考究药物的气味,断定药物的主治功效,无论自己或前人都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要凭实际观察,亲自尝试,处方应用,以观疗效.实践经验是药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和可靠基础. 李时珍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哲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哲学思想.他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基本思想武器.《本草纲目》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古代自然哲学的思想光芒.李时珍从墨子、荀子、王充、刘禹锡、柳宗元、张载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学习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用以批判有关医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谬论,扫除科学研究中的思想障碍.李时珍生活的年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物主义心学统治着思想界.不少人醉心于“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性理空谈,成天讲的是所谓“惟精惟一”之道,而置社会实际于脑后.李时珍没有被那种唯心主义空谈所迷惑,一心务实,从一草一木的认识开始.他肯定宇宙万物都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而存在.他坚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太初只是一气,由气化生万物,人也由气所化生.人们之所以生病,并非鬼神作祟,而是由于客观存在的“邪气”干扰了人们的生理机能的正常作用.治病的目的就在于培植人体的正气,抗击邪气的侵扰,使人体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他认为各种动物、植物,乃至金石等物,无一不是气化的产物.由于各种动植物,得气有良和不良,故有的有毒,有的无毒,研究本草就是要分其品类,知其良毒.各种药物虽是一气所生,有着物质的统一性,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别性.各种药物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人们的研究工作,就
  是要发现它们的性能及其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掌握其客观规律,乃可得其利而远其害.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又可以为人所利用,但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掌握其内在规律性,才能改造它们.对药物来说,只有首先认识药物的特性,才能分别加以炮制;气味不同的药物,才可按人的意志加以配伍,用
  以制伏人类的病害.在这方面,李时珍对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了重要发展.
  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读它,我懂得好多!
本文标题: 中医思维读后感(喜欢一只懒兔子 《说医不二》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844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在外书读后感两百个字儿(课外书读后感2篇300~400字)以奋斗者第二章读后感(以奋斗者为本读后感800字作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