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生的心灵》读后感(66【读后感】走进学生的心灵)

发布时间: 2024-05-15 19:30:0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7

读《走进心灵》有感,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后感(66【读后感】走进学生的心灵)

读《走进心灵》有感

  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走进心灵》一书,深受启发。法国伟大的作家沃夫纳格说,伟大的思想来自心灵。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心灵,而不是智慧。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一起成长,和学生有了共同的话题,共同的心声,这样才能和学生更好的沟通,推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广泛而系统的阅读,使李镇西得以从更深远的中外教育发展史和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当今的教育问题。最终,基于对前人教育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现实教育问题的种种思索,李镇西提出了自己的素质教育观——素质教育是“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他特别强调:素质教育决不仅仅是教育技术层面的事,它首先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教育,是充分体现教育者爱心与童心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我,他在实践中不懈地探索:在班级管理上,李镇西进行了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以及用“法治”取代“人治”的探索。这些做法被媒体报道后,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针对现行德育的弊端,李镇西把“回答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作为改革班主任工作的突破口。为了拯救那些“负重的心灵”,他将学生青春期心理辅导纳入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专题讲座,个别谈心、书信交流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引导。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先从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开始,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还有一次上课时他走神了,下课后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 ,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66【读后感】走进学生的心灵

——《怎样读懂学生》读后感

    5月21日晚上一口气读完杨敏毅老师的《怎样读懂学生》,这本书和160多万字的《蒋勋老师解读红楼梦》一比,读起来轻松极了。书中一共48个案例,并附带了自己的聆听手记读后受益匪浅。

    书中所举的事例一个个都似曾相识,我们老师在平时也都遇到过,只可惜我们没有用笔记录下来,没有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关键是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孩子们走出阴霾,踏上重新学习或生活之路。

    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挂在墙上的保证书》,对于学生早恋这一方面,有些老师一看见孩子早恋就诚惶诚恐,其实没有那么严重,即使让孩子写了保证书挂在墙上,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而孩子内心还是放不下。我们老师能做的就是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分析早恋的危害,而不是强制学生去改变。“有时我们放弃的只是一朵鲜花,而赢得的却是一座花园。有时我们为了抓住一株小草,失去的可能是一片森林。”谢老师每句话里都充满着对孩子的关爱,所以孩子也容易接受。

    《中等生容易被学生忽视》这篇文章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往往过于关注优秀生还有那些调皮捣蛋的后进生,却忽视了中等生的健康和学习状态。正是这种“乖乖孩”的形象,让他们成了班里透明的空气,渐渐的很多中等生,在课堂上选择了沉默一部分,会继续默默的跟着老师,小学的中等生的那份安宁,但对于一些渴望得到关注却又缺乏自信和勇气的学生而言,这种忽视让他们感觉不到老师对自己的热情,感觉不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这样自暴自弃的心态容易萌芽,最终他们可能会堕落成一个可怜的差生,所以关心中等生是我们当前最应该做好的事情。

    平时教学我们往往过于关心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导致现在有很多孩子得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1、要热爱学生。“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爱是教育的源泉,沟通的前提。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志向和创新的精神,千方百计为它们的幸福成长创造乐园。师爱是成功教育的动力,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老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反之,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最终导致教育的失败。
2、要积极聆听。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的聆听对方,了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聆听的态度,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要避免当学生在讲话时,急于表达自己的反应,注意力不集中在对方的讲话上,打断学生的讲话等。而且,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三心二意,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积极聆听不仅要求教师仔细聆听学生的感受,还要对学生的情感做出反应。反应不是评判,而是教师用自己的话对学生表达的意思进行复述。我们可用这样的句式:“你觉得…”、“你认为…”。如果理解正确,师生沟通得以继续;如果不正确,学生会主动更正教师的理解。聆听在师生沟通中有着奇妙的功效。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听在孩子心目中可能是你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3、要换位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受到了很大的伤害,而老师却毫无感觉。我觉得这首先是老师想的不够周全。在处理事务时,没有很细心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灵。也就是没能真正去换位进行思考。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换位思考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对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师和学生之间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师只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忽视学生的感受,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学生平时最感苦恼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师长理解。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

谈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浅谈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都是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在这种蜜罐式的环境中长大,养成了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习惯。他们都有自己的天地,有自己看问题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很难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但是,作为教师,必须要走进学生心灵。要想走进学生的心灵,就要尊重学生,以平等的地位去倾听学生的心声。
教师学生心灵 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打开教学的局面。那么,教师如何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教学体会。
一、关爱学生,用心交流
爱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前提,教师要对学生怀有爱心。老师的一句温暖问候,一声善意的提醒,一次轻轻地抚摸,都会给他们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我班的一位周某同学,父亲有病去世,给他的打击很大,想着给妈妈减轻生活的负担,也想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致使他厌学逃课。为了能够走进他的心灵,我与他交谈,告诉他有这种想法不错,能够替妈妈承担家庭的重担。错的是自己的做法。既然有这种为家庭减轻负担的心,就要化悲痛为力量,加倍努力的学习,不让妈妈再为你担惊受怕,这也是对妈妈的爱。起初,他淡漠、观望、不屑,但我没有因此而放弃,一学期过去,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上,我给他无微不止的关爱,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绩也在不断进步。虽然六年级重新打乱分班,我每次遇到他,他都主动热情打招呼,亲切问候的眼神中,我就知道,他已经走出悲痛的阴影,步入到正常的学习轨道上来了。
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无私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总是从各个方面了解学生,不但关心他们的学习成绩,还要关爱他们的生活、思想状况,以及心里变化等。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现在的孩子,身心浮躁,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就厌学,心里想不开,容易走极端。
我们班的菲菲同学,因为和同桌占位的问题,由原来言语攻击,发展肢体冲突,到后来的恶语相骂,到最后菲菲哭着拿她的书包走了,并且留下最后一句话:“我要是再在这儿上学我就去死。”庆幸的是,我进校门口遇到菲菲提着书包边哭边走。当时,我担心她真得要是走了,既担心她的安全,又担心她的心理。我问清问题后,想方设法把她留住。先让她回办公室,我则走进教室调查情况。进了教室,同学们七嘴八舌地告状,我也了解了许多。于是,我把那个男孩叫出来,让他们彼此找自己的错误,相互道歉。女孩却拒不接受,她还说自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发誓,我知道是她的自尊心过不去这道坎。于是,我让她走进教室,询问同学们的意见,同学们都希望女孩留下。既解决了问题,又没有伤害到自尊心,何乐而不为?当然,由于女孩不接受男孩的道歉,我也让她反省找找自己的错误。最终说服她心甘情愿地留下来读书,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更让他们相互道歉。我也借此,给学生上了一课。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任何问题拿命去换时,都一文不值。孩子们也懂得了许多问题,知道遇到事情要冷静,不要冲动,因为冲动是魔鬼。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就要多观察,不管是学习好的学生还是学习相对较落后的学生。一旦发现问题之后,我就要用心交流,把他们一些错误的思想扼杀在摇篮里。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
二、为人师表,严于律己,做学生的表率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学生,都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更应该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我都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自己工作态度和教学方法,给学生带个好头,做个好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卫生是个难题,学生随地吐痰,随便乱扔垃圾的现象比比皆是。在这方面我严格要求自己,绝不随地吐痰。于是,在卫生大扫除时我和学生一起干,看到教室卫生工具不整齐,我就动手整理整理。看到地上有果皮纸屑,我就动手扫一扫,弯腰捡一捡。学生看到老师不让他们干活,也为自己乱扔垃圾的行为感到脸红。从此,同学们都养成了不乱扔垃圾,遇到垃圾,主动捡起的好习惯。天长日久的潜移默化,我们班无论集体卫生还是个人卫生,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所以,教师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师德修养去教育感染学生,学生才会从心里佩服你,也愿意贴近你。这样,心灵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三、“软”“硬”兼施,巧治学生心病
对于学生,不光要爱,也要严厉。也就是“软”“硬”兼施,所谓“软”“硬”兼施,即耐心与严厉相结合。其实,他们有机地统一起来,可以巧妙地根治学生的心病。当然,教师话语无论多么严厉,但不能把话说绝,要留有余地。你的出发点再好,如果教师话语过于严厉,可能会好心办坏事。这样做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往往会适得其反。我班的李同学(化名),整天以完不成作业为骄傲,觉得自己了不起,每天都向同学炫耀今天又没有完成作业,老师又不敢把他怎么样!以至于别的同学也想效仿。这次,我决心治治他,于是,我给他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并且给他两条路走,一是努力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二是给父母打电话,领回家反省。虽然他整天调皮捣蛋,不完成作业,但他不愿父母知道他在学校的学习状况,不愿让父母操心。于是,选择了第一种建议。由于本次思想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彻底,后来,这位同学再也没出现过反复,现在语文成绩由原先的不及格到现在80多分。只有了解学生的“底细”,我的工作才能对号入座、对症下药。这样,就为走进学生的心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要多找学生交心
老师在课堂上的千言万语,也不敌课间交心时一句沟通的话语。所以无论多忙多累,我也坚持找个别生交心,见缝插针与学生沟通交流。通过与学生用心交流,这样你就可以更加充分了解学生的一切情况,而不是问题出现了再找学生交流。老师要做到预防在先,对于每个学生还是要对症下药,每时每刻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生交心,既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又帮助他们指出了缺点与不足,学生也乐意接受帮助他们进步。这样学生也会不论课上还是课下都愿意亲近你,乐于和你沟通交流。我们的工作也会事半功倍,这也是所任教以来中教学的一种收获。
走进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以心换心,维护学生自尊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用爱心、耐心、关心以及诚心去帮助和引导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这也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本文标题: 《走进学生的心灵》读后感(66【读后感】走进学生的心灵)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7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如去闯读后感200字(《不如去闯》读后有感)孩子爱哭怎么教育读后感(孩子总是因为小事爱哭 作为家长该怎么教育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