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薤汪曾祺读后感(《葵薤》汪曾祺读后感500字)

发布时间: 2024-05-14 11:52:4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3

《葵薤》汪曾祺读后感500字《葵薤》汪曾祺读后感500字,我无时无刻不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它主要介绍了乡下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成啦兄妹相称的...

葵薤汪曾祺读后感(《葵薤》汪曾祺读后感500字)

《葵薤》汪曾祺读后感500字

《葵薤》汪曾祺读后感500字
  我无时无刻不为他们的亲情所感动。它主要介绍了乡下男孩青铜与城市女孩葵花成啦兄妹相称的朋友,他们在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长大,并且一起经历啦各种各样的事情,如青铜一家编芦花鞋、教青铜识字、发生蝗灾、奶奶的死等等,让青铜葵花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啦浓厚的感情。当葵花要被城里人接走时,葵花哭泣着不想走,而妈妈、大麦地的人都舍不得葵花走,他们早已把葵花当成青铜家的孩子,在最后,青铜没有哭,也没有闹,他只是整天的发呆,并且喜欢独自一个人钻到一个角落里。青铜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了,他看到了葵花正向他摇摆着手,他张开嘴巴,用尽了平生力气,大喊一声“葵—花!”泪水泉涌而出,当时阳光倾盆、一望无际的葵花田里,成千上万株葵花,花盘又大又圆,正齐刷刷地朝着正在空中滚动着的那轮金色的天体……
  在这里,我感到了他们之间浓浓的亲情!他们浓浓的亲情感动了我。。青铜葵花虽穷,但掩盖不了那一颗颗善良的心。

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五味: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是2005年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汪曾祺。本书主要收录了汪曾祺谈吃散文32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汪曾祺五味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希望有所帮助。

  篇一: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一个人的口味最好要杂一点。

  如果说我从《五味》中学到了什么,那么应该是从这句话开始说起。

  《五味》是庆送的生日礼物,大概因为我是吃货的缘故。

  读的依旧慢,我花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完,但已经是我读的最快的一本书了。一是因为这本书并不厚,全篇也只有两百来页。二是因为,这本书当真有趣,记录了全国各地许多有意思的饮食,有的还介绍了详细的做法。

  有一篇介绍口蘑的,口蘑去除泥沙要用筷子反复搅打,用手揉搓,泥沙则会嵌入口蘑肉中。这和我在《舌尖上的中国》中看到的如出一辙。

  无独有偶,我在网上搜索书中反复出现的《随园食单》时,看到陈晓卿作序推荐的版本。心中就想,没准他也是看过汪老的书的。

  只是写《随园食单》的大才子袁枚却还不被汪老承认是“吃货”,因为袁枚虽说会吃,但自己并不会做。

  同样的还有苏东坡,在汪老看来苏东坡只是喜欢吃猪肉,再加上宋朝人饮食本就平淡,苏东坡想是也没吃过多少好吃的。

  《五味》这本书以谈吃为主,但要归类于文学著作,汪老的文字自然,不卖弄,只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读来让人觉得平淡却有趣。

  《故乡的食物》中,炒米、咸菜、咸鸭蛋、只是简简单单的食物,但都是汪老小时候常吃的食粮,读来充满了汪老浓烈的思乡之情。

  炒米也是我小时候常吃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炒一些,封在坛子里。按汪老说的,炒米不算主食,只是一种应急食物。肚子饿的时候,恰又不到吃饭的时间,便用那种老式的搪瓷杯子装上半杯子,用开水冲泡,加上点红糖。现在想起,舌尖上会萦绕着那种甜甜的滋味。

  《鱼我所欲也》中有这么一段:

  一九三八年,我在淮安吃过干炸鯚花鱼。活鳜鱼,重三斤,加花刀,在大油锅中炸熟,外皮酥脆,鱼肉白嫩,蘸花椒盐吃,极妙。和我一同吃的有小叔父汪兰生、表弟董受申。汪兰生、董受申都去世多年了。

  这段描写鳜鱼只寥寥数语,描写表弟小叔也只寥寥数语,读着却让我叹息不已,有感人生不再。可见最深的感情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文字来讲述。

  这篇文章是汪老九二年写的,想到汪老九七年就已去世,不禁有些悲伤。

  说一下开头吧:

  汪老说,一个人的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点,能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口味杂一点,是因为我们难免会到一些不同的地方,若吃不惯那里的饮食可就麻烦了。比如内蒙的羊贝子,整羊放进大锅里,只以清水煮30分钟,完后用刀子割肉吃。和汪老一同体验生活的人都吃不惯,汪老却能甘之若饴。我读到这里也心生向往之。

  我的口味应该算杂的。

  昨天听学校里的外教说,他会做chicken curry鸡肉咖喱。顿时想到在孟加拉的时候吃到的。

  这道菜我是不知道怎么做的,大概就是鸡块煮熟,上面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咖喱。一起的同事有点吃不惯,我却吃的颇为香甜。

  说起来以前在长沙上班的时候,公司管饭,只不过并不好吃,许多同事选择外卖。我却不太在意,每次一大碗,吃的干干净净。有同事说看到我吃饭就觉得特别有胃口。

  这两年来去的地方多了些,每到一个地方都必尝一尝当地的特色食物。

  在山东吃大馒头,北方的馒头不像南方那样绵软,拿在手上有点沉甸甸的感觉,咬着颇有嚼劲,面香也比南方的更为浓郁。

  去河南吃了桶子鸡,做法我不大清楚,只知道桶子鸡做时是不开膛的,圆圆滚滚的,故称桶子鸡。鸡肉紧实,颇有韧劲,连皮一块嚼,咸香脆爽,越嚼越香。我回家时特地带了一只给父母,他们却吃不大惯,说肉太紧了,还别出心裁的放锅里煮,煮了许久也煮不烂。

  到杭州吃了叫花鸡,东坡肉。东坡肉尚可,叫花鸡却并不如传闻的那般出色,不知是不是没有吃到正宗的缘故。去开封吃了灌汤包,滋味也确实不错,只不过也并不如在电视中看到的那般汤汁充盈。大概电视里的那种更高档一点。

  汪老笔下出现的最多的应该是昆明的各种吃食,应该是他曾在西南联大读过书的`原因。过桥米线,汽锅鸡,到各种菌子,水果,描写的最为全面。我有一次经过昆明,只在机场吃过一次过桥米线,算是遗憾。

  只是汪老笔下的昆明美食我应该是吃不到了,如他所说原来的汽锅鸡只选用正宗的武定壮鸡,如今却是什么鸡都用滋味算是更加大众,但失了些纯粹,未免不美。

  耳音要好一点,这点我不行,倒是挺佩服汪涵,他不光能听懂,还能说,这就了不得了。

  当然耳音差一点也不打紧,最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这点和之前看的《谈美书简》中孟实先生说的趣味是一致的。各种东西都去尝试一些,发现不一样的,对生活的体味也会更多一些。

  读完这本书有点失落的是,并没有看到关于湖南菜的描写,提到过几次也不太正确,比如说湖南的米粉多是宽且扁的。湖南米粉是圆的和宽的并存,各地的米粉也多不相同。

  这是受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验,倒不足为怪。倒是应了孟子的那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总之对生活的兴趣广一点吧。

  篇二: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汪曾祺的书我读的不多,这本《五味》是从妻子“嫁妆”中翻出来读到的。初读之下如饮淡茶,字里行间氤氲着一股阅尽世情怡然自得的意味,又饱含时光交错历尽沧桑的智慧。

  就象翻开首页,便是《葵·薤》,开篇引用《十五从军征》,“诗写得平淡而真实,没有一句迸出呼天抢地的激情,但是惨切沉痛,触目惊心。”如同说他自己的文章。这篇《葵·薤》从汉乐府写到《齐民要术》;从诗经写到嘉庆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从内蒙、山西、北京写到江西、湖南;从饮食写到了创作;最后意味空长的提出:

  “第一,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这些话语,写的是饮食,言下之意指创作,话外之音又何尝不是直指人心,直指人性,直指人生。

  作者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全书不过一百余页,然而古今中外,莫不涉猎;江南塞北,山川河流,如数家珍;各种各样的珍馐美味,家常小菜,奇风异俗,娓娓道来,仿佛在看一部吃食的百科全书,又象是观一部嬉笑怒骂酸甜苦辣的大戏。

  五味如茶,足堪细品。读一遍是读不完的,就如写到祖父喝茶,“喝的很慢,喝一口,还得回味一下。”

  热爱美食的人大多热爱生活。在汪曾祺身上这句话得到完美的诠释。很多的食物,本身是何种味道其实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蕴含在其中的回忆,当时的情感和悠长岁月中的淡淡忧伤,以及由此伸引而来的从容与淡然。

  如同和周作人同名的那篇《故乡的野菜》,“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现在水利大有改进……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拳拳赤子之心,无关风月,亦无关岁月。

  看他写三年自然灾害时,自制口蘑豆送给黄永玉,“永玉的儿子黑蛮吃了,在日记里写道:‘黄豆是不好吃的东西,汪伯伯却能把它做的很好吃,汪伯伯很伟大!’”,字里行间透出的自鸣得意让人失笑之余却又不无敬意——三年苦难的日子留下的竟是这样温暖的记忆,这要有个博大的胸怀才能做到吧!我想。

  书里还有个关于孩子的段子,是说北京的绿豆糕不加油,不好吃,但因为他有一阵胆囊炎不宜吃油,才买了一盒,他的孙子“很爱吃,一气吃了几块”,他觉得不可理解。在《逐臭》一篇中,说道美国朋友招待他吃臭起司,以为他吃不来,“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启司!待老夫吃一个样儿叫你们见识见识!”

  《五味》在封底加了大约是编者所写的一段话,里面有句:“读其文,如睹其人,好一个可爱的老头!”我很认同这句话,可惜书里没照片,不识此老真面目。直到后来机缘巧合,读到江苏文艺出版社的《汪曾祺文集—散文卷》,里面有张汪老与小孙女在沈阳“怪坡”的照片——老头左手牵着孙女,右手拎着圆形带边的夏凉帽,微皱着眉头炯炯有神看着镜头——果然有些老顽童的风范。

  这些年,经历过人生的一些有苦有甜的况味,愈发觉出《五味》中的真实和平淡是何等的可贵。我也曾试图想仿照汪老的做法,将马兰头在盘子中码成“宝塔状”再浇上麻油、香醋,可惜“宝塔”却总是垒不成,奈何奈何。

  篇三: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好一位汪曾祺,泱泱中华大地,如此多的各路美食,竟能随手拈来,侃侃而谈,让晚辈不得不佩服!酸甜苦辣咸,东西南北中,老人凭其深厚的人生阅历,将各种的各地的美食统统摆在了我们面前,令我垂涎欲滴。

  美食家无法将美食用如此行云流水地用文字写出;作家无法用其文字信手拈来地将美食展示出。唯有汪曾祺。五味,没有什么山珍海味、饕餮大餐,大江南北的各色小吃、各地名菜足矣。同样,汪曾祺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藻、张扬的文风,有的只是清新、朴实、亲切、真情。如此平易近人的文字,让我感到了老人的和蔼。

  平平淡淡却又不乏趣味的文字是有平平淡淡却又不乏趣味的生活造就的。老人的生活即是如此。江浙的高邮,江南的水乡。水乡的生活总是那么无忧无虑,散发着清新的田园气息。当然,仅仅有现实是不够的,生活也有“五味”。老人历经抗战、温格,拼尽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咸”,老人的文字更加纯朴,更带有人生的趣味。我向老人不至于不知道美国最臭的叫“cheese”,把它译为“气死”,堪称经典。还有“打倒大白菜主义”,也让人忍俊不禁。随和的文字令我感到它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于人聊天、调侃。

  老人已经走了多年了。这么多年间,老人没有被忘却。敬重汪老不需要理由。若真得找寻一个,那就是老人“五味”的人生。

读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读汪曾祺五味读后感

读汪曾祺五味读后感,雨天最适合倚窗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查查注解,书籍是我们的精神粮食,学会精读是把书读透的重要途径,以下是我整理的读汪曾祺五味读后感阅读,欢迎大家阅读。

读汪曾祺五味读后感1

《五味》中,只听得汪老把中华美食,各地小吃小菜娓娓道来,不仅讲它们的做法,还讲它们的来历。我惊讶于他的博学,好像一本活字典,不需要百度。或者说,他的脑子里有无数的线。线头往外一扯,就扯出很多很多相关的知识。关于美食,奇闻趣事,古今中外,出来很多严肃的论证。

在对待食物历史的考证上,汪老是一副老学究的摸样,严肃的很。一转身,你又会看到这样的句子:“我曾经夸口,说我什么都吃,为此挨了两次捉弄,一次在家乡,我原来不吃芫荽(香菜),以为有臭虫味。……铺中管事弄了一大碗凉拌芫荽,说:‘你不是什么都吃吗?’我一咬牙吃了。从此,我就吃芫荽了。”这一段让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因为我也不喜欢吃香菜,原因也是有股臭虫味。一个可爱的逞强的老头就呈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也惊讶于他的阅历,四方食事,娓娓道来,他吃过这么多菜!他真敢尝!

汪老的故乡在江苏高邮,讲起故乡的食物,他又是那么深情款款含情脉脉。他有多爱家乡啊。故乡的炒米和焦屑、端午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虎头鲨、昂嗤鱼、砗螯、螺蛳和蚬子、野鸭、鹌鹑、斑鸠、鵽、蒌蒿、枸杞、荠菜、马齿苋,都留在他的记忆里,留在他的笔下。《故乡的野菜》中细说了荠菜、蒌蒿、马齿苋、莼菜,还提及了一个故乡在明朝时的散曲作家王磐,重点介绍了王西楼的《野菜谱》,有图有配诗,多写人民疾苦。“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江荠”,“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汪老说,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的确,汪老告诉我们他的家乡有一位用野菜记录百姓疾苦的散曲家,他把他的感动带给了读者,也把他对故乡这片土地的爱带给了读者。靠近民间的作品,总有人间烟火的味道,说尽世间人情冷暖,说尽百姓疾苦。

汪老年轻的时候在西南联大读书,那段在昆明的日子我想他也是印象深刻吧。不然就不会有《昆明菜》、《昆明的吃食》这些文字了。《昆明的吃食》里描写饭馆“映春时”里的一位堂倌,很有小说人物的味道。“这是一个两层楼的饭馆。楼下散座,卖冷荤小菜,楼上卖热炒。楼上有两张圆桌,六张大八仙桌,座位经常总是满的。招呼那么多客人,却只有一个堂倌。这位堂倌真是能干。客人点了菜,他记得清清楚楚(从前的饭馆是不记菜单的),随即向厨房里大声报出菜名。如果两桌先后点了同一样菜,就大声追加一句:‘番茄炒鸡蛋一作二’(一锅炒两盘)。听到厨房里锅铲敲炒的声音,知道什么菜已经起锅,就飞快下楼,(厨房在楼下,在店堂之里,菜炒得了,由墙上一方窗口递出)转眼之间,又一手托一盘菜,飞快上楼,脚踩楼梯,登登登登,麻溜之至。他这一天上楼下楼,不知道有多少趟。累计起来,他一天所走的路怕有几十里。客人吃完了,他早已在心里把账算好,大声向楼下账桌报出钱数:下来几位,几十元几角。他的手、脚、嘴、眼一刻不停,而头脑清晰灵敏,从不出错,这真是个有过人精力的堂倌。看到一个精力旺盛的人,是叫人高兴的。”现在到哪里去看这样麻溜的.堂倌呢?有的话,我还真想见识见识,绝对的俗世奇人呐!

回忆了故乡的食物和昆明的食物,汪老说,食物和文化一样,要多尝一尝。由《五味》这本书的开篇《葵·薤》为证:

我写这篇随笔,用意是很清楚的。

第一, 我希望年轻人多积累一点生活知识。古人说诗的作用: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还可以多识于草木虫鱼之名。这最后一点似乎和前面几点不能相提并论,其实这是很重要的。草木虫鱼,多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对于草木虫鱼有兴趣,说明对人也有广泛的兴趣。

第二, 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不管是古代的还是异地的食物,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一个一年到头吃大白菜的人是没有口福的。许多大家都已经习以为常的蔬菜,比如菠菜和莴笋,其实原来都是外国菜。西红柿、洋葱,几十年前中国还没有,很多人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

你当然知道,我这里说的,都是与文艺创作有点关系的问题。

汪老把对食物的态度延伸到对人生的态度对文艺创作的态度上。他也讲过这样的话“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这位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作家,我觉得他的思想要比现在很多的人先进的多。

读汪曾祺五味读后感2

天寒冰冻时暮,

穷亲戚朋友到门。

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

最是暖老温贫之具。

大概是去年七月初的样子,在一次浏览购书网站的时候,无意间看到网站推荐的一本汪曾祺老先生的散文集——《五味》。起初只是简略地看了下介绍,但越看越被它吸引,遂下单购买下来。

这是一本讲美食的书,我没有像往常看小说一样一口气将它读完,而是选择在闲暇时刻翻个一页或两页,心想或许这样才能赋予属于它该有的那种小情调吧。

记得之前在学校念书的时候读过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当时也甚是着迷,不过我迷恋的倒不是梁先生所写的那些食物,而是他那一种精致的生活态度。梁先生可谓是一位真实的小资,一位真实的老派人的小资,骨子里就散发着一种贵族气质,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这辈年轻人模仿不来的。所以,论文字的风格,我个人还是对汪老的隽永清淡更情有独钟一些。

汪老的文章,平中显着奇特,淡中有着滋味,简洁的话语里,既有江南秀丽的小桥流水,又有京城独特的小胡同。正如世人所评的那样:“汪曾祺的文、齐白石的画,都是东方文人的清雅、情趣和人间烟火。没有冲突,只有对世界的赏析和享受。”

书虽然早已经读完,但依旧放在床头,偶尔晚上休息早了,我就会捧起来再翻一翻,也顺便借着书里的美食安慰一下蠕动的胃。有时候,我常常问自己,我们在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除了欣赏书或文章本身之外,还获得了什么?我想应该是看待问题或者事物的角度吧,通过作者独到颖悟的视角来欣赏他们所在的那个时代特有的人文风貌,再细细地品一品,将之应用到自己平时写作当中去。正如汪老曾教育后生们在文学创作时说道:“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一尝。”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有趣、耐读和接地气,书里记录了汪老一生漂泊祖国南北,所品尝过的带有浓浓情谊的各种乡味食物,但是他并没有仅仅纯粹地写食物,写吃之余还表达了对人生酸甜苦辣宠辱不惊的达观以及对世间种种满满当当的热爱。汪老是江苏高邮人,离我的家乡很近,所以在书中记载的很多食物在我的家乡也是很普遍的。比如说野菜,小时候,逢到春天,我就会随着祖母,带着把小铲,挎着小篮,漫步在乡野田头,不一会儿就能挖满一小篮。祖母通常会把先前挖好的野菜洗净,剁碎加上些许调料,放入热锅里煸炒几下装盘。这种小菜无论是作为平时喝粥的佐菜还是用来做包春卷的馅料,都是绝佳的美味。又比如说茨菇、黄芽菜、腌咸菜、昂嗤鱼、虎头鲨等等,尤其是虎头鲨,记得小时候祖父有几张很小的渔网,每天傍晚,祖父都会把他的小渔网撒在村口的那条小河里,到了第二天早晨去收网时总是会有不小的收获,其中就有我最欢吃的虎头鲨。但是,随着后来环境的越来越恶化,小河中的鱼儿越来越少,也再难见到虎头鲨的踪影了。

要说书中让我感触最为深刻的一段文字的.话,当属这一段:“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冬日,炒米在我们那儿是很平常普遍的食物,只要自己准备好米,花一点点的钱,炸上一小布袋,差不多就能吃一整个冬天了。记得小时候,每到初冬时,就会有一个穿着很朴素的老爷爷,在村头摆着一个小炉子一样的东西,炉子后面套着个长长的布袋子,只需把准备好的米放入小炉子里,生上火,老爷爷在旁边不停地摇动小炉子,不一会儿听到“嘣”的一声巨响,炒米就炸好了。炒米吃起来很方便,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了。冬天放学回来,搓着冻僵的双手,祖母帮忙拍打着身上粘着的雪花,然后泡上一大碗炒米,加入一勺白糖和少许香油,吃完全身都暖暖的。

有时候读读汪老的文字,觉得他就像一个冬天坐在庭院里晒着太阳的老奶奶,对着围坐在一旁的晚辈们带着些许絮叨慢悠悠地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可能会有些啰嗦,但我一点也不觉得不耐烦,反而觉得他是一个挺可爱的人。若要问为什么的话,或许是他的文字,勾起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对祖母的思念了吧。

读汪曾祺五味读后感3

读了好几本关于写美食方面的书,觉得写得好的有梁实秋、汪曾祺、邓云乡、唐鲁孙,看完让人有垂涎欲滴之感,色香味跃然纸上。不过却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单从食品档次上说,唐鲁孙当列第一,毕竟是贵族出身,吃的好东西多,自然品味高人一头,食品的历史流传变化、做法等等说得头头是道。

梁实秋位居中档,他的文章文人气质多,精炼而又幽默,让人回味的时候不禁莞尔,自成一家风格。

汪曾祺和邓云乡乡土气息较厚,这和他们的经历有关,汪曾祺少年在家乡高邮,青年求学云南,一个穷学生自然没有多少机会吃得太精,而且他又喜好家常菜和家乡菜,尤其是第一次吃过的食物,多年后仍恋恋难忘,显得富于生活趣味;邓云乡成长与北京,与街头平民食物有不解之缘,吃得多吃的熟,感情深,同样的.食物,在别的人眼里感觉一般,在他那里却是无上美味。

上面四个人在北京待得时间都不少,他们的文章中关于北京的食物比重很大,由菜及人及事,娓娓道来,让人仿佛看到当年的风物,感慨历史沧桑变化,有京派传统。

还有一个写食物的大家是周作人,不过我读过之后,对他写的食物并没有太多感觉,反而觉得他的文字平淡之中多有韵味,好比一杯绿茶,淡淡涩涩。他的文章重点在文字而不在食品本身,文人气质最浓……

汪曾祺的文章我都喜欢,转贴一篇别人的评论吧。亦雅亦俗汪曾祺 买到汪曾祺的两本小书,都是山东画报出版社在汪氏逝后出版的,一为《文与画》,收录其关于国画的文字,并配有自作的画;二为《五味》,均为谈吃的美文。

其实汪氏小说集散文集舍中均有购藏,这次再度解囊,实在是这两本小书装帧精致,开本小巧,也便于把玩。在开始回暖的阳光下,不带任何功利目的地随便翻翻,我突然想起,汪先生的诞辰(3月5日)就要到了。

我不懂文学,当代作家作品寓目者极少,而汪曾祺是这极少数中我最喜欢的一个。可是说到喜欢的理由,一时又无从置答。喜欢其文字的清和雅?喜欢他于文字中透露的那种仿佛不经意的淡淡的情致?……好像是,又好像不完全是。

这回重读的汪曾祺,均非其专攻所在,不过是其创作之余事,居然对上面这个连自己也茫然的问题若有所悟。 汪曾祺谈吃,一点儿也不气派。拌菠菜、干丝、豆汁儿、芸豆……都是家常物什。他自己婉辞“美食家”的桂冠时,即以此为谦谢的理由,说“大菜,我做不了。

我到海南岛去,东道主送了我好些鱼翅,我放在那里一直没有动,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不喜“大菜”,只好“小菜”,这本系文人故习,犹如作诗不能露出富贵气一样。著有《随园食单》的清代诗人袁枚在一封书信中就说:“饮食之道不可以随众,尤不可以务名。

燕窝、海参,虚名之士也,盗他味以为己味。”他讥讽为世人所艳称的“燕窝、海参”为“虚名之士”,正和汪曾祺把“鱼翅”轻轻抛在一边如出一辙。

不过,文人的这种习性也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才行,否则,过犹不及,容易显出几分矫饰的味道,像袁枚就多少有一点,因为我们很难想象,时不时要在显贵府上打秋风的他,会一心把那张馋嘴放在家常小菜上。而汪曾祺不同,他一下笔,我们就知道……

葵·薤汪曾祺表达了什么情感

《葵·薤》主要写葵与薤的由来及南北方人吃葵薤的不同。向日葵原本生长于美洲,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被经过的商人传到欧洲,被称为“向日葵”。作者在文章中主要谈到了向日葵的两种用途:一是向日葵可以食用,二是向日葵可以观赏。可以食用,主要是指葵瓜子。可以观赏,主要是指葵花。人们把向日葵作为观赏植物,实在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因为向日葵是一种高大的植物,花大而醒目,色彩鲜艳,而且花期较长,很多人家的院子里都种有向日葵。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 读后感 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1

他们都说,汪曾祺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是的,每每拿起汪老先生的这本《人间草木》都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一位温和慈祥的老者与你同坐在花园里,时而指着一颗恣意盎然的菊花诉说中国人艺菊的历史,时而打趣的告诉你说“螃蟹竟是横着走。”

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处处体现着汪老先生的做人方式:“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写作颇勤快,人间送小温……“那份随和,那份安逸,那份喜爱,对于汪老先生而言草木便寄托着一切。一颗草木就是一件往事,一株花草便是一生……

他说:“桂花美阴,叶坚厚,入冬不凋“;他说:”比起北京雨后春笋一样耸立起来的高楼,北京的花草树木就显得更慢。因此,要对花木更加倍爱惜。;他记得”北京见过最好的菊花是在老舍先生饮酒赏菊,都会“既醉既饱,至今不忘”

所以说:“他的一切都是诗。”文字也是,生活也是。

汪老先生在这本书里对美食的描述也下足了功夫。汪老先生对于生活中最常见的豆腐,米饭在这位资深吃货下,都能转变为好几种美食,如那昆明的菌子——菌色似牛肝的牛肝菌,炒熟了会变成青绿色的青头菌还有雨季的特产果子——火炭煤,都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这本书还充满了人情味,特别是汪先生对于生机的解读。生机是什么?不光是天涯芳草迷归路中草的茂盛,更是病叶还禁一叶霜中叶的顽强。春意盎然,百花齐放,这是春的生机。在悬崖绝壁上竖起一棵高大的松树,在没有阳光的峡谷里生长出一片地下森林,在没有养料的石缝里长出一株强壮的豆芽,这是坚强的生机。

一朵带着雨珠的缅甸花就能使汪曾祺先生心软软的,一点雨就能使汪曾祺先生想起《夜雨寄北》,引起淡淡的乡愁,想起四十年前那富有情味的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欧阳修说:“草木无情”但读过汪老先生的这本书后,人间的草木啊,一草一木,都是家的气息……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2

“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尔,须富贵何时!”虽处世间,不耽浮华,不慕富贵,但求与草木互通情意,于烟火氤氲里寻人间至味,于往昔旧中忆探访经年故闻。这,是我眼里的一本好书——汪曾祺先生所著的 散文 集《人间草木》。

语言的特色是我钟情于这本书的一大原因—— 句子 精简朴实,结构清晰自然,像一盏由新绿泡出的清茶。他写杨梅是“颜色黑紫,正如炽碳”;写离核黄桃是“紫核黄肉,香甜满口”;写葡萄是“你把《说文解字》里的带玉字偏旁的字都搬来吧,那也不够呀!”。句子虽短,却似大师的绘笔,只寥寥地涂抹几划,轻描淡写,就是栩栩如生的火炭梅、黄桃、葡萄。而这种文风又像极了汪曾祺先生本人,他从不追求辞藻的华丽繁杂,内容的荡气回肠,而是将自己的才气谦逊地隐匿在平平淡淡中,偶尔迸出智慧的火花。

但若仅仅只是浮于花草果树的表面,那与读无味的植物学术科普论文又有什么区别呢?汪先生与草木的羁绊远不止于好其形美味美。那平常百姓家案上的果品,不但篆刻在他的味觉记忆中,更镌刻在他的人生经历里。于是情系草木的汪先生便往往能从草木的 故事 中,得出发人深省的结论。《葵·薤》一文,以当代人嫌野菜低贱而逐渐使流传千年的葵菜薤菜无人问津为由,映射出文坛上许多作家离经叛道,拒绝尝试,使真金雪藏,明珠蒙尘的现象。汪曾祺先生心痛之余写道:“我劝大家的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比如葵和薤,都吃一点。许多东西,乍一吃,吃不惯,吃吃,就吃出味儿来了。”惋惜慨叹人间至味葵薤遭遇的同时不忘告诫读者,切勿嫌弃甚至丢弃传统,要学会吸收借鉴精华,广泛涉猎,以防佳肴埋没于尘土,遗忘在历史的横流中。

“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人间草木》一书中,从容是它的主旋律。西南联大的同学在空袭时不躲不逃,从容地在日军的机翼下煮冰糖莲子;被下放乡间的作者处在危机之中,从容地寄情草木,赞美秋季的丰腴;晚年的作者沦落于简朴拮据的环境下,从容的静待花开花落……这本散文集里,虽然作者的经历崎岖坎坷,但语气是从容的,不抱怨,不指责,不批判。汪曾祺先生对草木的爱也源于对生活的从容——不追名逐利,不好大喜功,只是慢悠悠地绕着庭院踱步,去欣赏身边盎然的生机。他用淡泊诗意的《人间草木》散文集,告诉读者生活的至味不在于财富与地位,而是内心的从容与充盈。

汪先生还说:“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热爱。”于我而言,对这本书的爱来自于草木情谊,人间至味,以及汪曾祺先生那颗可贵的从容心。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3

接触到汪曾祺写的小说还是在学“端午的鸭蛋”的时候,他朴素而形象,生动而有趣的语言吸引到了我。特别是描写吃鸭蛋的时候,写到筷子一戳,红油就流出来时,我的口水也跟着流出来了。于是我开始更多的关注他。

不出所料,《人间草木》这本书依旧是他那令人舒适的风格。他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却比我们多了一双更会发现美的眼睛。像“故乡的元宵”这篇 文章 ,他会发现故乡元宵时唱的歌前面都有个“格炸炸”,会发现烧香的老妈妈鞋底的牛屎,会发现外地没有的习俗“看围屏”,他的发现,都是些很与众不同的东西,别人在欣赏烟火,他在观察烟火的声音。这里可以体现出他的敏锐。

我最喜欢听他解说家乡的那些吃的。他喜欢先表示要解说的东西有多么多么著名,又有多么多么美味,哪些人爱吃,哪些地方有卖的。让我们了解到这些东西的名气以后,再一一道来。先是它的色泽,胭脂红的等等,再是它的吃法,烤着吃焯着吃等等。他简直就是个美食家,面面俱到样样俱全,豆汁儿,豆腐,手把肉,贴秋膘,栗子······ 朴素的语言更能让人亲切感受到美食。我想只有享受并热爱生活的人,才能知道这么多。

再来就是他所描写的季节。夏天,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很舒服,他甚至根据栀子花香味太浓,让人难受的特点,再根据文人对栀子花的评价,把栀子花拟人化,于是我们看到栀子花怒骂文人:“我---就这么香!你管得着吗?”他用了俗语,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跟这篇文章更亲近了。冬天,在他们家乡里是非常愉快的日子。可以进入暖烘烘,幸福的被窝,可以睡懒觉,打牌,玩雪,做“年烧饼”。我在想,这些体验,几乎都是因冬天的冷而导致的,如果冬天不冷,想必会更快乐舒适一些。可在当地人心里,冬天被赋予了特殊的韵味。

汪曾祺的文章是接地气的,我从他的文章里读到了他自己,他是一个平和,友善,宽容,乐观,真诚的人,更是一个热爱家乡,生命与生活的人。我最后想起了他的一句话:

“生活,是很好玩的。生活,是充满希望的。”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4

翻开此书,立刻就让我爱不释手,因为书的前十来页,都是汪老先生自己画的画。我虽然不懂画,但也能从老先生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某种花草或小动物,并且栩栩如生中,感受到老先生的博学多才。汪老先生的画震撼到了我,文字更是给我启迪。

《人间草木》一书分五个板块来写的,第一板块《人间草木》第一篇《生机》,写的都是几个小事件。例如《芋头》一文,作者先写他一九四六年的夏天,在香港等船期,就在一个简陋的华侨公寓滞留了几天。他每天除了看人打 麻将 就是瞎逛,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的钱所剩无几,前途也很渺茫,可以说他当时有点心灰意冷。但有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个堆着煤块的大阳台上,煤块里竟然长出了一棵芋头!“没有土壤,更没有肥料,仅仅靠了一点 雨水 ,它,长出了几片碧绿肥厚的大叶子……这几片绿叶是我欣慰,并且,并不夸张地说,使我获得一点生活的勇气。”

芋头蓬勃的生机,以及顽强的生命力,给了作者力量。没有华丽的词藻,淡淡的文字,老先生信手拈来。可见他是个有心人,随时随地都在留心观察,并从中得到心得。还有《豆芽》《长进树皮里的铁蒺藜》等,这些普通的、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见得到的东西,都变成了汪老先生笔下的美文……可见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好的东西,只是我们没用心观察而已。

读《人间草木》一书,使我增长了不少知识,例如山丹丹花,我们老家都叫它映山红,每到春天,山上到处可见,有小孩喜欢把花采回来放瓶里插养,红艳艳的很好看。但大人和孩子都不知道,“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花原来是一年比一年多一朵啊!……

读了这本书,更使我懂得了: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世界,就会发现,世界很美好!

这都是我读了《人间草木》后的收获,以后我一定会再去读汪老先生其他的作品,从他文字中学习成长,做一个对生活有趣的人!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篇5

超越人生的残缺和不完美,似乎只得艺术和宗教两条路径。前者,周宁在《人间草木》第二章里多以“审美”一词加以表述。

不知是单纯评价苏曼殊还是统概艺术创造和艺术化人生,周先生在文章里提出审美在经过“失重”、“放纵”后却难免“落空”的过程窘境,并进一步指出其原因是审美是通过主体内心的充实、更新,弥补人生的残缺,这较之大部分宗教舍弃自身、抛弃身外的修行过程轻薄了许多。

真如周先生所言,那么艺术创作或者诗意化生存就只是彻头彻尾的短暂医学专用,如不能从艺术生活过渡到宗教生活,感性便成为自加的罪过。

也有道理。

宗教是决绝的,割裂因而能不再受困。与之相比,审美更像是徒劳的修补。

开始“严肃”地思考自己的生活,深感自己的感性真是万分险恶。

让我我试着很感性(很装)地描述写一下与这本书的遭遇:

我陷入北京路附近的一仄小巷子,“学而优”书店的灯箱 广告 有些漫不经心地亮着。只有两个店员模样的女子蜷在一楼正堂的藤椅里,不大的正堂因为灯光暗淡似乎有将她们淹没的态势。我想这正该有咖啡的香味,于是连步走上窄窄的楼梯,并对绿色的墙面致意。

二楼亮堂点,我告诉店员我要买一本叫作《人间草木》的书,周宁写的。

另一店员去找的时候,我随手翻看摆在当前的《书屋》。因为惰性,我已有一两年没买这本杂志了。

一分钟后,店员好像刚完成了一次 长跑 ,手里正拿着《人间草木》。她有些抱歉:先生,书名是“人间竹木”吧?我一下被击倒,但我像士兵生疏了用枪的 方法 但笃信自己开火的能耐,很快镇静下来。说,那是仿篆书的“草”字。书脊上偷看到的“草木”二字消除了我的迟疑。于是兼收得书后的满足和获胜后的喜悦,交钱下楼。

头一天,我在《南方都市报》上看到《人间草木》书评。

用很熟悉的状态、装模作样地写上面几段描写的文字,过程中我很感自由。过后会怎样,真用不着想。现实还容不得你像写字一般游戏对付。

还得感性下去。因为刻意改变自己无异于又加大残缺的可能。

小说人间草木读后感相关文章:

★ 关于汪曾祺小说600字心得体会优质范文5篇

★ 汪曾祺作品选读后感五篇

★ 草读后感5篇600字

★ 汪曾祺散文选读后感6篇

★ 草木春秋读后感范文5篇

★ 读汪曾祺散文集有感

★ 汪曾祺散文

★ 大淖记事读后感优质范文4篇

★ 《将军胡同》读后感范文

★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6篇

本文标题: 葵薤汪曾祺读后感(《葵薤》汪曾祺读后感5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4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读后感200字结构(读后感大全200字)黄金国的发现读后感200(求黄金国的发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