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寻找薛定谔的猫读后感(怎么评价《寻找薛定谔的猫》知乎)

发布时间: 2024-05-13 16:06:11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6

寻找薛定谔的猫有一个放射性物质,假设每小时有50%的几率衰变,但是如果衰变,那么触发机关,打破装毒药的瓶子,猫会死亡;但如果原子没有衰变,结果相...

图书寻找薛定谔的猫读后感(怎么评价《寻找薛定谔的猫》知乎)

寻找薛定谔的猫

有一个放射性物质,假设每小时有50%的几率衰变,但是如果衰变,那么触发机关,打破装毒药的瓶子,猫会死亡;但如果原子没有衰变,结果相反。那么如果你不打开箱子,即不进行观测,那么你不会知道猫是否死亡;但如果你进行观测,那么可以理解为你进行观测之前猫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猫死与活决定于你进行观测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为猫死与活决定于原子衰变的时候。
这就是著名的薛定谔的猫。

原谅我在物理方面才疏学浅,似懂非懂中,从中感悟出两个现实意义:

1. 在检测之前,一切都是不确定的。

2. 客观事实不以人的意愿转移。

我们没有打开盒子时,谁都无法断定猫是生是死,就算竭尽全力希望猫能活下来,有一半的可能会事与愿违。

思绪拉回现实,我们依然要在凛冽中结识自己的命运,却总有人想用自己的想象和意愿掌舵人生,最后往往人仰马翻。

不妨佛系一些,与我们无法改变的、未知的事握手言和。

主观意识像一面魔镜,只映照我们想要的一面,让我们笼罩在自负无知的迷雾之中,如此之下,就和睿智背道而驰了。

不要过于相信当下的感官,它们所及之处未必是真相。

在下定论之前,环顾四周,是否有客观事实是自己遗漏的?是否太过主观?

一切以事实为出发点,世界才会真实宽广。刚愎自用,世界只是井口小小的一片天罢了。

寻找薛定谔的猫怎么样

何处寻找薛定谔的猫 1。薛定谔的猫 20世纪20年代中期,著名物理学家埃尔文·薛定谔创立了被称为量子力学分支中的一个方程——薛定谔方程,并提出了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猫的悖论。如果没有这个方程,就无法建设核电站,无法制造激光器,无法解释太阳为什么是炽热的。 薛定谔尝试用一个思想试验来检验量子理论。他设想在一个封闭的匣子里,有一只猫、食物和毒药。毒药瓶上方有一个由电子开关控制的锤子,而电子开关又由放射性原子控制。如果原子核衰变,则放出粒子,触动电子开关,锤子落下,砸碎毒药瓶,释放出的氰化物气体,猫便会死。但是哥本哈根学派说,存在一个中间态,猫既不死也不活,直到进行观察才能知道发生了什么。 2。寻找薛定谔的猫 1984年,英国著名科学作家约翰·格里宾为了讲清楚量子力学发展的前因后果,加之无法容忍科学界以外所存在的一些对量子理论的误解,他执笔写了《寻找薛定谔的猫》一书。1995年,他再次以此问题写出了《薛定谔的小猫》,话题从那只著名的猫和约翰·贝尔的证明开始,将笔锋转向了量子理论的新疑问。薛定谔的这只“猫”一改以往的高贵路线,在格里宾的笔下,走向了着迷现代物理学和量子理论的大众。 《寻找薛定谔的猫》和《薛定谔的小猫》两部书全面论述了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格里宾用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真实故事描绘出了量子力学及现代物理学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将著名的科学家简历和一些趣闻轶事穿插其中,赋予了那些无限复杂、艰深的实验以生气,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现代量子力学之迷。 两部书由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贯穿其中,如维尔纳·海森堡在1925年5月患了严重的花粉热,在黑利格兰德的一个孤岛上疗养期间,忍着病痛,着手解释了已知的一些量子行为,写了一篇论文,此后发现了一个古怪的结果,量子态表示与棋盘表示相似,而这也让人们看到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思想来描述同样的事件。 3。格里宾里其人 格里宾毕业于剑桥大学,获天体物理博士学位,曾在《自然》和《新科学家》杂志任职,200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文学院院士。格里宾学识渊博,涉猎广泛,科学研究之余创作了大量的畅销科普书和科幻作品,其中《薛定谔之猫探秘》、《双螺旋探秘》和《大爆炸探秘》尤为脍炙人口。此外,反映“科学顽童”费恩曼科学生涯的《迷人的科学风采——费恩曼传》更是广受好评。可以说,格里宾既是一位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作家。方在庆说,国内虽然也有一些不错的科普作家,但我们还是太需要像格里宾这样的科学作家了。 格里宾在讲解不相容原理时,介绍了发现量子理论的杰出科学家群体中最杰出的一位沃尔夫冈·泡利的学习经历;在谈到量子数学时,讲述了被认为唯一可以和牛顿相提并论的英国理论物理学家保罗·狄拉克曾在工程界找不到职位,但却获得了在剑桥学习数学的奖学金。 4。薛定谔的猫来中国 1998年,海南出版社首次获得了《寻找薛定谔的猫》和《薛定谔的小猫》两本书的中文版权。2000年3月,海南出版社将格里宾的这两本著作集合出版了《寻找薛定谔的猫》。出版第一版时,该书由5位译者共同翻译完成。该书出版后,书中的一些翻译问题很快受到读者的诟病与批评,甚至有人在评论文章中直指该书“没有得到及格的翻译”。但即便如此,人们对此书的阅读热情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并被多家媒体乃至学校的相关学科列为推荐书目。此后的5年时间里,海南出版社前后共销售了3万多册。 2007年,海南出版社又续签了该书的中文版权。海南出版社特别约请了一位兼有物理学和科学史背景的专家重新校对、修订该书的译稿,历经近一年的时间,该书于今年2月再次出版。 第二版(修订版)对读者反映的第一版所出现的明显错误作了相应的修正,第一版书中出现的同一个人物的译名不同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该版本中依旧还有一些错误,如参考文献部分中,著名物理家费曼的著作Six Easy Pieces应译为《6则短文》较为合适,却被译成了《六个容易部分》;海森堡的著作Physics and Beyond 应译为《物理学及其发展》,却被译作《物理学及物理学之外》。 5。修订版的遗憾 修订版仍然出现错误不足为奇,就是从事物理学研究的专家翻译此书都可能出现不少错误。同学术著作相比,翻译科普著作的难度大得多,因为科普著作里所涉及的学科领域多,而且文学色彩浓厚,这要求科普著作译者的科学知识面广、文学素养好。由于现在的学科分类细化,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不可能覆盖科普类图书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当译者和校订者受自身学科知识背景的限制,对学界中科学家的人名和科学名词的固定译法不够了解时,就会出现翻译错误。《寻找薛定谔的猫》是一本跨越量子力学、物理学及哲学等多学科的科普读物,毋庸置疑,这对译者和校订者都是很大的挑战。 有学科背景的读者往往一眼便能看出错误并能明白其真正意思,而对于大众读者而言,科普读物本身就应通俗易懂,所以修订版中还存在的错误并不会妨碍人们阅读,不会给读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6。修订版瑕不掩瑜 从2000年《寻找薛定谔的猫》中文版面世至今,该书已走过了9个年头。《寻找薛定谔的猫》中文修订版虽然仍有翻译错误,但是瑕不掩瑜。这部书让人们清楚地看到薛定谔这只离奇的、著名的“猫”从何而来,看到不能被解释却非常实用的量子理论给我们当今生活所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寻找薛定谔的猫》为科研人员和大众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新视角。这正是这部书的魅力所在。 《寻找薛定谔的猫》是一本非常难得的高端科普读物,值得一读。它就像一个科学向导,带着读者领略20世纪物理学的发展过程;它又仿佛是一本思想史,把物理学家们的思维过程非常清晰地展现出来,让读者看到科学家成功前的一次次失败。格里宾“在书中生动描述了科学家得出他们理论的过程。尽管物理学与数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在本书中,作者很少用数学来描述他要讲述的主题。即使是那些不懂数学的外行,也能理解物理学概念的发展过程”。

寻找薛定谔的猫适合什么人看

这没有什么适合不适合,不要给自己设限,没有什么适合不适合。如果你聪明、早熟、有智慧、能看的懂。而且不是不懂装懂,为了和朋友交谈显示自己的逼格,亦或者是看了之后就每天苦思冥想脱离社会交往,不面对生活和世俗,那当然可以看,否则那还是别添乱了。

怎么评价《寻找薛定谔的猫》知乎

《寻找薛定谔的猫(修订版)》是格列宾两部著作的合集——《寻找薛定谔的猫(修订版)》和《薛定谔的小猫》,书中全面论述了量子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赋予那些无限复杂又伤脑筋的实验以生机,使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握现代量子力学之迷。《寻找薛定谔的猫(修订版)》还揭示了一些让人着迷的发现——或许将来有一天,量子粒子可用来作星际的信息远程传输,且运用量子效应可使传送的信息不致被截获和破译。约翰·R·格列宾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科学作家,他以浅显易懂的文学向读者展现了现代物理学最幽深美丽的一面。

薛定谔的猫与人性

薛定谔的猫是量子力学世界里一只喜欢捣乱的猫,从诞生到现在一直不大受物理学家的待见,据说斯蒂芬.霍金说过“一听到这只猫我就去拿枪”的话,当然这可能只是霍金调侃一下自己。

这只猫有点儿像《爱丽丝漫游奇境记》里那只“柴郡猫”,不知在什么时候就会显露出那张恶作剧的猫脸,咧嘴嘲笑人类的智力。

薛定谔的猫是奥地利著名物理学家埃尔温. 薛定谔在1935 年构想的思想实验里的一只宠物, 当然是个有点儿倒霉的宠物,这个思想实验用来试图揭示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的荒谬。

薛定谔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又叫“波函数方程”, 微观粒子同时具有粒子特性和波动特性,即“波粒二象性”,例如光是由光子组成的,光子是粒子的概念,但是光又是一种波,所以也叫光波。所以光有时表现出粒子性,有时表现出波动性。

就好比我们谈论人性,会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样,只不过在有的情境会表现出天使的那一面,而在有的情境会表现出魔鬼的那一面,像个双面人一般。

微观粒子的波动运动就是由薛定谔方程式来描述的,其在量子力学里的地位堪比牛顿定律在经典物理学里的地位。

不过,对于量子力学的不同解释,也可以说对于薛定谔方程式的不同解释,在二十世纪初期的物理学界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大阵营。

其中一大阵营是以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为核心的哥本哈根学派,这个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哥本哈根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历来被视为量子力学“正统”解释,量子力学教科书上都采用哥本哈根诠释。

当然量子力学还有其它解释,其中最有名的是“多世界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不确定性”,或者简单的说,微观世界具有不确定性。

例如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电子在某一时刻的具体位置,根据哥本哈根诠释,电子在原子核周围“无处不在”。现实世界里我们常说“分身无术”,而微观粒子确是分身有术,电子同时处于原子核周围不同的位置,将原子核团团围住。

只有当“测量”事件发生的时候,电子才从这种无处不在的不确定状态瞬间“坍缩”成一种确定的状态,从而处于唯一确定的位置。

这就好像你在周末安静的午后享受浮生半日闲,坐在家中的沙发上似睡非睡,处于一种思维意识的模糊或混沌状态,忽然电话铃声或门铃声惊醒了你的意识,使你从思维的模糊状态瞬间变成一种确定和专注的状态。

这里思绪的混沌状态就好比微观粒子运动的不确定状态,而电话铃声或门铃声就好比对微观粒子的“测量”事件。

薛定谔方程式用以计算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波函数”,简单的说,哥本哈根学派将波函数解释为描述微观粒子在不同空间位置出现或分布的概率, 这与薛定谔本人对波函数的理解完全不一致。

以电子的“波动运动”为例,薛定谔认为波函数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周围电荷密度的分布,所以薛定谔被哥本哈根学派嘲讽,说薛定谔根本不懂薛定谔方程。

这是理论物理学历史上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对薛定谔方程的解释却不是由薛定谔这个创始人主导,占据了正统地位的哥本哈根诠释根本背离了薛定谔本人对薛定谔方程的理解。

与哥本哈根学派相对立的另一个阵营以爱因斯坦为核心,薛定谔、德布罗意等著名物理学家都是这个“保守”派阵营的成员。这个阵营压根不相信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这种概率解释,压根不接受微观世界的所谓“不确定性”法则。

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论战的那句名言“上帝是不掷骰子的”最有代表性。

薛定谔坚定站在爱因斯坦一方,“薛定谔的猫”的思想实验就是他在与爱因斯坦探讨哥本哈根诠释问题的过程中构想出来的,用以说明哥本哈根诠释的荒谬。

他的猫比他的方程式更为广大科普爱好者所熟知。

薛定谔的猫到底给哥本哈根诠释出了道什么难题,以至于霍金都想离开轮椅拿起枪打死这只猫呢?

他的思想实验巧妙的将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连接了起来,让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变成了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

他设想了一个密闭的盒子,将他那只猫放置在这个盒子里,盒子里有一个精巧的机关,和一个装有剧毒药物的瓶子,这个机关由微量放射性物质控制着。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放射性物质的一个原子发生衰变,放射出粒子,就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剧毒药物的瓶子,释放出毒气,猫就会被毒死。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放射性物质的原子不发生衰变,就不会触发机关,猫就安然无恙。

有趣的是,放射性原子发生衰变和不发生衰变的概率是一半对一半,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在没有“观察”事件发生之前,盒子内的放射性原子处于衰变和不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态”,这是既衰变又不衰变的一种不确定的状态。

那就意味着这段时间里那只猫也就同时处于一种生和死的叠加状态,处于既生又死的一种中间状态。

是生存,还是毁灭?对这只猫来说还真成了一个问题。

根据我们宏观世界的经验,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确定的运动状态,不存在什么“叠加态”。

这种既生又死的叠加态不要与我们常说的“半死不活”或“半生半死”混为一谈,半死不活还是“活着”的状态,只是活着的质量不高而已。

根据哥本哈根诠释,只有观察者打开盒子进行“观察”,盒子里的放射性原子才能从既衰变又不衰变的叠加态“坍缩”成衰变或者不衰变的一种确定状态,从而盒子里那只倒霉的猫也从才能从既生又死的叠加态中脱身,变成或生或死的唯一一种确定状态。

在这里“观察”不是检验猫的生死,而是决定了猫的生死,是观察的这一事件决定了盒子里的那只猫是生还是死。

这样作为观察者,我们的“观察”行为参与、影响、甚至决定了猫的生死的历史进程。这似乎是对宏观世界因果论的颠覆,甚至更有人认为量子力学哥本哈根诠释是对唯心论的有力支持。

那么哥本哈根诠释是否是对唯物论的有力挑战、对唯心论的有力支持呢?

当然不是。哥本哈根诠释并没有否定微观世界的客观性,从中并不能得出“观察”或“测量”行为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或创造观察结果的结论。

微观世界无论多么不确定,毕竟还是要遵循客观世界的运动法则,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尽管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但是总不能逃脱薛定谔方程所描述的波函数的制约。

至于说“观察”或“观测”行为影响、决定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并不能说明观察者的主观意识可以随意改变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从而改变或创造了微观世界的历史进程。

就算你认为“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观察主体的意志并不能随意改变客观世界的运行法则,你的表象还是要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你的意志还是要遵守客观世界的规矩。

那么该怎样理解“观察”或“观测”会影响甚至决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呢?

其实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没有“观察”参与的客观世界都是无从描述的,就像空间中失去了参照系的物体的运动状态无从谈起一样。

人类认识的世界是可观察的世界,就像我们说“可观测的宇宙”,是指我们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范围。

例如“平行宇宙”假说,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去观测与我们的宇宙平行的其它宇宙,那么平行宇宙也只能是科幻作者胡思乱想自嗨的好题材。

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过程是认识主体和客体互相作用的过程,客观世界的运行法则是通过认识主体的“观测”被赋予客观意义的,虽然观察主体不能随心所欲的改变、创造客观世界的法则。

失去了认识主体的“观测”行为,客观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没有办法来确定的。

例如,我们玩向空中抛掷硬币的游戏,如果没有从空中落下的硬币与其落向的桌面之间的碰撞,我们是无从判断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的。

这里桌面对硬币的碰撞或干扰行为,就相当于桌面对在空中不停翻转的硬币的“观测”或测量,使处于正反面朝向不确定状态的硬币,变成正面朝上或反面朝上的一种确定的状态。

或者我们再说回薛定谔的那只倒霉的猫,如果那只猫无法忍受既生又死的状态,趁着薛定谔不留神,逃向了实验室的后花园,薛定谔要想捉到这只捣蛋的猫,必须要到花园里去寻找。

这个寻找的过程就相当于“观测”或观察,没有观察,薛定谔无法确定他的猫具体在花园中什么位置,哪个位置都有可能,但是不能确定 - 这倒颇有点儿像哥本哈根诠释对于微观粒子运动状态的描述,直到他终于在花园里的树丛中发现了他的猫,他的“观测”行为帮助他确定了他的猫的位置。

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得出的猫既生又死的悖论或“佯谬”很让人困惑,物理学家也在尝试实现大尺度上的“薛定谔猫态”,希望解决这道物理学史上著名的难题。物理学家已经在实验室成功实现了原子尺度的薛定谔猫态,实现了多个原子同时在相反的两个方向自旋,仿佛旋转的陀螺同时在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旋转一样。

但是物理学家实现的“薛定谔猫态”仍然局限在微观领域,还没有可能过渡到宏观领域,看来这只捣蛋的猫还会继续让物理学家们心神不定。

也许这个思想实验更重要的意义是启发了我们在认识论上的思考。

虽然在宏观自然界寻找不到“薛定谔猫态”,但是如果我们“反观诸己”,探讨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薛定谔猫态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倒是一种常态。

例如在人性的领域,复杂矛盾的性格因子,甚至是多重人格,同时潜藏在人性的冰山的深处,使人性具有了多变或善变的特性,具有了“不确定性”。

我们自己可能都意识不到人性的“不确定性”,直到某种现实情境将潜藏的某一部分人性激活或捕捉住,或者可以借用哥本哈根诠释的语言做一个比喻:将处于“叠加态”的人性状态变成确定的人性状态。

人性领域的“薛定谔猫态”,不只是从人性的矛盾性和多面性的意义上来类比,更是从现实情境如何激活、影响潜藏的人性的意义上来譬喻。

脱离开现实情境压根就谈不上什么纯粹的人性。

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考察一个人的人性必须要观其行,而观其行必须在现实情境下。

现实情境是考察人性的客观前提和条件,就好像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需要通过观测来确定,“不确定”的人性也需要通过现实情境的“观测”来确定。

就像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所揭示的让人惊骇的事实:实验所模拟的极端现实情境可以唤醒藏匿于人性深处的堕落天使,从而影响人的行为。

斯坦福监狱实验是由斯坦福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于1971年领导的人性实验项目。

实验招募了24名大学生志愿者,志愿者被分为两组,一组充当狱警,一组充当囚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充当狱长,监控实验的进行。实验模拟真实的监狱环境,结果由于担心情势失控,计划进行14天的实验只进行了6天便提前结束。

薛定谔的猫只是思想实验,没有真实的宠物猫在实验中被虐待,而斯坦福监狱实验中扮演囚犯的志愿者却受到了扮演狱警的志愿者真实的虐待。

实验让人震惊的观察或“观测”现象是:有几名扮演狱警的志愿者在实验过程中表现出了人性之恶。 这可能让扮演狱警的志愿者都不敢相信。

就像扮演狱警、在实验中表现出施虐倾向的卡尔.万迪说的:“你说你不会像我那样做,那是说着容易,但是你真的不知道你会不会像我那样做。”而现在他知道了自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那让他很受伤。

而扮演狱警的克里斯托弗.阿彻在折磨囚犯来取乐上花样很多、很有想象力,他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所以他不理解扮演8612号囚犯的丹尼尔.卡普为什么要恨他,既然丹尼尔对他说他是个好人。他问丹尼尔:“如果处在我的位置,你又会怎么样?”

斯坦福监狱实验说明了现实情境的“观测”会影响、决定人性的外在表现。

二战期间,屠杀虐待犹太人的德国纳粹士兵和屠杀中国平民的侵华日军士兵,如果没有遇到战争这样的极端现实情境,可能多数人都会是生活中的“好人”。但是战争的现实情境让这些“好人”释放出了人性中潜藏的恶魔。

当然他们并不能就心安理得的将罪责推脱给战争的极端现实情境。

考察人性的善恶,不能抛开具体的现实情境。或许品格高尚的人物即使处于极端情境也不会心生恶念,或许奸恶之徒在任何情境下都不会心生善念 – 我们当然可以对此持怀疑态度,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时候善与恶的距离并不遥远。

人往往会高估自己的道德水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好。当然你也可以说:“我没有你想的那么不好。”
本文标题: 图书寻找薛定谔的猫读后感(怎么评价《寻找薛定谔的猫》知乎)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743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性最大的善良是不让人为难读后感(有人说人性最大的善良 是“不让人为难” 有道理没)偷脑的贼读后感五百字(偷脑的贼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