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辩证法是什么意思?《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合著作品。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
启蒙辩证法是什么意思?
《启蒙辩证法》是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合著作品。在《启蒙辩证法》中,他们批判了作为传统人本主义理论基石的启蒙精神,进而批判社会的现代性。
作为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倡导者,霍克海默所提出的“批判理论”在德国思想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本书探讨的是这样一个主题,即文化进步走向其对立面的各种趋势。本书正是通过对20世纪30和40年代美国社会现象的描述,试图着揭示这一主题。
作者简介:
马克斯·霍克海默(M. Max Horkheimer,1895-1973)德国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1895年2月14日生于斯图加特一个工厂主家庭。1922年在法兰克福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任该大学教授,后兼任哲学系主任。
1930年任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并创办了《社会研究杂志》。1933年希特勒执政后,他把社会研究所先后迁到日内瓦、巴黎、美国,并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工作。
1949~1950年他把社会研究所迁返法兰克福,仍任所长。1953年退休。1973年7月7日卒于纽伦堡。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启蒙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概论读后感
“自然辩证法”一词是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三大块:自然观、科学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它旨在对自然界的存在方式、演化发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做出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说明。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法既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必须遵循的规律,也是发展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规律,科学和技术无论是作为一种认识现象或者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都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规律在科学技术发展中具体、生动的表现。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自己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指导,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上对各门科学技术的研究方法做出概括和总结,来阐明科学问题与科学事实、科学抽象与科学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技术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并揭示各种科学方法之间的联系和过渡。
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把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被揭示出来的价值不仅在于针对以往的向度,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自然面前由无所适从的茫然变得豁然开朗,它的价值更在于从此往后的向度。19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日益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了科学的时代。科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人类面对外部世界的更多自由,而且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智慧理性的提升,
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以往的世界观在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之下受到了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回应时代发展的科学主题,转变自己的理论指向和话语模式已成为大势所趋。因而,随着科学时代的到来哲学出现了不同的转向,它们或陶醉于对自然科学巨大成就的狂热欣赏之中,把科学领域的具体知识等同为哲学的一般;或漠视回避现代科学的巨大进步,割裂自然科学与理论思维的关系,使哲学陷于抽象的思辨和玄想。而恩格斯则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对自然科学的各项巨大成就的热切关注中提炼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赋予了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以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即使科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没有仅仅局限于事实领域,又把哲学从神学或抽象思辨的束缚中解救了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崭新的哲学形态,建构出了同科学时代相适应的科学世界观。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揭示出了主观辩证法与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之间的不可分割性:主观认识的辩证法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事物间的辩证运动关系的反应而已,从而揭去了长期掩盖在主观辩证法之上的神秘外衣,使辩证法真正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它既为我们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同时也为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我深刻地认识到:事物的现象,从来都是纷繁多样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它的规律,是十分复杂和渐进的过程。成功与失败,有时候仅仅只是一步之差。有些人之所以能够顿生灵感,突破两者之间的隔膜,完全是依靠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实践,并不断提高认识的科学性的结果。
为了有效地开展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并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加强对哲学的学习。因为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因而总是需要不断深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哲学十分必要,这有助于我们思想的不断成熟和加深思维的深度,以使我们的认识更符合客观实际。
下面结合我的经历,谈一下自己的体会。我们都知道获取与学习知识、加快成长,对于一个以后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学期,我主要是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软件的学习。有限元分析的主要步骤有:(1)结构的离散化,即单元的划分。(2)单元分析,包括选择位移模式、根据几何方程建立应变与位移的关系、根据虚功原理建立节点力与节点位移的关系,最后得到单元刚度方程。(3)等效节点载荷计算。(4)整体分析,建立整体刚度方程(5)引入约束,求解整体平衡方程。划分单元时一般选用三角形或四边形单元,其基本原则有:(1)拓朴正确性原则,即单元间是靠单元顶点、或单元边、或单元面连接。(2)几何保形原则,即网格划分后,单元的集合为原结构近似。(3)特性一致原则,即材料相同,厚度相同。(4)单元形状优良原则,单元边、角相差 尽可能小。(5)密度可控原则,即在保证一定精度的前提下,网格尽可能稀疏一些;应力集中区单元划分要密,其他区可以划分的稀一些。
知识重要,不用多说,但知识只有在实践和思考中运用,才能转化为才能。知识并不是才能,需要一个融会贯通的过程,这就是实践和思考的过程。良好的思考习惯,有助于脑力的增强。我认为脑力同体力一样,是需要锻炼的,而长时间的思考能力也是练就出来的,在于平时下意识地培养。一旦建立了良好的思考习惯,长时间的思考能力慢慢也会建起,这样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提高,因为很多深度灵感产生于长时间思考中。
这种有限元分析方法的学习需要用到实际的生产中,才能深刻理解其功能。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是钻柱力学研究发展最快、取得成果最多的时期。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有:1.发展了多种建模方法,如微分方程法、能量法,求解方法使用了差分法和有限元法。2.开始同时分析下部钻具组合井斜力和方位力。3.开始使用计算机分析下部钻具组合的.力学性能。4.建立钻柱力学模型时适当考虑了钻柱的转动和摩擦。 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人们继续深入研究定向井、丛式井中下部钻具组合的力学特性。这一时期钻柱力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进行了下部钻具组合的纵横扭三维受力分析,除分析井斜力外还着重分析了方位力,期间,我国学者提出并拓宽完善了纵横弯曲连续梁法,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
可完成井下动力钻具、带弯角、变截面组合的三维分析,计算简便,精确度较高,较符合井下实际情况。20世纪90年代至今,钻柱力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研究对象也开始从部分发展到整体,开始认识到研究全井钻柱力学特性的重要性,认识到仅仅研究下部钻具组合无法全面了解钻柱在井眼中的运动状态,无法更准确的计算和分析杆柱的承载情况。为此,研究者建立了直井眼中全井钻柱系统的纵向振动力学模型、扭转振动力学模型、横向振动力学模型,美国学者还建立了直井中钻柱系统的纵横扭耦合振动力学模型,学者们还研究了全井钻柱的屈曲行为、涡动行为、钻柱与井壁的碰撞与摩擦、泥浆对钻柱系统的粘滞作用等,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帮助认识和解决了油田中一些现场难题,同时对我们以后的研究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钻柱螺纹连接强度的研究己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热点。螺纹接触应力的研究包括试验测定法、解析法和数值计算法。实验研究虽能够较真实地模拟井下受力情况,但不能准确真实地模拟在不同工况下所关心螺纹部位的应力应变场和密封能力。E.Tsuru,M.Ueno,M.ogasawara用实验测试了不同结构形式螺纹在轴力、内压下的密封能力和强度;石油管材研究所对各种接头螺纹也做了不少试验,得到了很多有价值的结论。Sopwith在1948年首先提出螺纹连接载荷分布的解析方法,考虑了螺母径向膨胀的影响,得到了普遍接受。stoeehy和Macke修正了Sopwith理论以便处理锥形螺纹。阎铁、范森和石德勤建立了基于挠性件摩擦理论的理论模型。张炎、陈平、施太和建立了螺纹轴向载荷分布规律的弹簧模型。有限元方法是螺纹力学有效的数值研究方法。这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G.E.wiISon采用轴对称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钻杆接头连接的内外管端的疲劳破坏问题;P.V.Seshedri对20种不同的Miu和R配置情况进行了有限元分析;Y.Tsukuno等用接触有限元方法分析了钻柱螺纹连接中靠近台肩部位的疲劳破坏问题;李润方等用弹塑性接触力学对石油钻杆连接螺纹进行精确的分析。
此外,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与实践、知识结合好至关重要。据我了解,不少技术人员是很勤奋的,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为了提高技术能力,喜欢挨着地把技术专业书籍全看一遍,可效果并不好。我也有过把技术专业书全看一遍的经历,可收获并不大。经过反思,使我明白了,为什么相同资质的人,又有同样的学习机会,可最终能力上却大不相同的原因:这是由于实践和思考的结合方面,他们之间有较大差异所致。仅仅满足解出正确结果并单纯追求题量,想“以量取胜”,而不注意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是要事倍功半的。不认真思考,势必极大地影响经验的积累。所以,养成思考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为学好哲学,可以极大地拓宽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更好地懂得事物的复杂性和辩证关系。使我们顺利时不盲目乐观,困苦时不消极悲观。一个哲学学得好的技术人员,其主观分析与客观实际间的差距必然较小,这无疑是有助于他(她)的成功的。思路的拓宽,提高了我们对事物的理解,而在较高的理解水平之上,我们才能培养起自己的见解与质疑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我们才能获得客观分析的能力。这些是我在实际经验中的切身体会。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我们认识的科学性,才能使我们在动手实践、获取知识、善于思考上处于有利位置,并把三者结合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使我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让自己感到既有信心又有准则,并为社会作出自己的最大贡献。
;关于自然辩证法读后感的教师评语,怎么写?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理论。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这个语词的原意是指自然界的辩证法。早期的中国学术界一般认为自然辩证法由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三部分组成。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迸的发展,个性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高度分化与综合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带给了新鲜的经验材料和理论思想,使它拓展成为一门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这意味着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模式发生了一次新的转变。科学技术史与自然辩证法这两大学科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自然辩证法的许多研究思想与成果也影响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并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带给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支持。传统的科学技术史研究方法大体有三类,第一类是发掘、考证和记录历史史实;第二类是根据经过必须考证或核实的史料进行比较性研究,归纳分析出一些能够阐明法则或
启蒙辩证法: 启蒙运动、启蒙的概念
启蒙时代的学者亦不同于之前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学者,他们不再以宗教辅助文学与艺术复兴,而是力图以经验加理性思考而使知识系统能独立于宗教的影响,作为建立道德、美学以及思想体系的方式。
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文化先锋,并且认为启蒙运动的目的是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黑暗时期)。这个时代的文化批评家、宗教怀疑派、政治改革派皆是启蒙先锋,但他们只是的松散、非正式、完全无组织的联合。而当时的启蒙知识的中心是巴黎,法语则是共享语言。
启蒙运动同时为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框架,并且导致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与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以及艺术史上的新古典主义时期是同一时期。
在法语中,“启蒙”的本意是指“光明”。当时先进的思想家认为,迄今为止,人们处于黑暗之中,应该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暗,把人们引向光明。他们著书立说,激励地批判专制主义和宗教愚昧,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这就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康德什么是启蒙读后感
之前有读过康德的这篇《什么是启蒙》,那时仅仅是“读过”,知道它鼎鼎大名但却从未思量过原因,也未能料想它所蕴含的如此不可思议的精神力量,直到在华老师的这次通识课上,才真真切切地体悟到了它的魅力,更为我的人生启发了一扇清新的窗牖。感恩此次机会。
那么,我便在此记下我对《什么是启蒙》的理解和启发罢。
文章一开始,康德就对启蒙运动下了定义: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的状态就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了。
在这篇文章中,康德将启蒙界定为“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种“不成熟状态”是人自己对自己的压抑而造成的一种不思状态。摆脱这个状态需要两个条件——外部条件,即需要别人引导;内部条件,即需要自己的勇气与决心。“独立思考”(Selbstdenken) 是康德启蒙思想的核心概念。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人们并不缺少,只是缺乏勇气与决心不敢运用,所以是“自己加之于自己的”。
接下来,康德分析了为什么绝大部分的人处于这样未启蒙状态。首先谈了内因的两个主要因素:懒惰和怯懦,这两点使绝大部分人处于未启蒙状况——他们自己愿意处于不成熟状态并受保护人保护。
对于“懒惰”他是这样阐述的:处于不成熟状态是那么的安逸,自会有人替我操办一切,我无需去思想。
对于“怯懦”他这样说:因为人懒惰的天性使得一部分人能借之以保护人自居,为了维持他们保护人的身份,他们会使自己的宠物愚笨,告诉他们企图独立行走是十分危险的,那些宠物便不敢去尝试行走了;其次,怯懦还由于人自己对新事物(未知事物)的恐惧而产生。
介于这两点内在因素,“任何一个个人想要从已经成为自己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的状态之中走出来,是十分艰难的。”原因之一在于他们自身,“他们已经很爱好这样的生活了”;原因之二在于外部,人们从来不允许他们做这种尝试。
康德认为,只有很少数的人通过自己精神的奋斗摆脱了不成熟的状态,并且从而迈出坚强的步伐。这些独立思想的人自己在抛开了不成熟状态的羁绊之后,传播这种精神——“合理地估计自己的价值和每个人的本分就在于思想其自身”。这些“很少数”本来或许有一部分是出于为广大人群所设立的保护者中的,公众本来是被他们套上羁绊的,此时他们却在鼓励公众获得启蒙。
因此,公众的启蒙(在那些已获启蒙者的引导下)只能是很缓慢的。康德还对以革命为方式“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做法提出了质疑:“一场革命或许有机会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可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这样的结果便是“新的偏见也如旧的一样,将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倒是引我想起我们自己近现代的状况来了。在近现代,中国经过几次革命,经历了这么几次转身:半殖民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时代资本主义进行了短暂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但是,这些惊天巨变并未带来中国近现代社会特质(尤其是人格特质)的同步变化,很明显,我们的大多数人仍然好逸恶劳,惰性深重,老是期待凡事有人代劳。而这种凡事希望代为思考、代为决定的心态,就是家长式政权的温床。历史的事实已然摆在眼前:这种政权将民众的所有自由剥夺的干干净净,民众也因此丧失了一切权利。试问,一个以家长自居的政府,怎会懂得尊重人民群众,怎会引导人们群众启蒙,又怎会向人们群众学习?鉴于这一点,我们的国家,需要有独立精神的国民,我们的大众应自觉地当自己的主人——不再懒惰,不再怯懦,不能凡事求“代劳”,要运用自己的理智,自己思考,自己决定,自己承担。这一点,康德早已为我们指出。
对于我们21世纪的生活现状而言,或许正需要一场思想革命引起生活方式上的变革,具体而言即当一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珍视自己的自由时,私有制的生活方式(占有)才有可能改变——才不会演变成一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也许会有人有这样的疑问:这种自由岂不是会破坏共同体的安宁与团结一致?
康德提出,这种自由诚然不是一般的自由,而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因为一般的自由有经验条件,夹杂着私人的利害关系,停留在这一阶段的人很容易成为偏见或成见的奴隶;公开的自由是纯粹由理性发出的命令,这种自由符合三个条件——它们是普遍的立法,公开使其有机会接受他人的评论;它们排除经验限制且并非为了某个目的,消除其片面性与局限性;理性应为目的王国立法,从而在理念上最终获得全人类理性彻底的解放。无疑,这种公开的运用是维护共同体的合理性的,是对自由的限制,但是这种限制是促进启蒙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理性往往夹杂在人的自然必然性之中,自然领域的自由是应该受到限制的,所以,共同体/政府的存在是必要的,“就涉及共同体利益的许多事物而言,我们必须有一定的机器,共同体的一些成员必须靠它来保持纯粹的消极态度,以便他们由于一种人为的一致性而由政府引向公共的目的,或者至少也是防止破坏这一目的。”在这一方面人们必须服从。在这一方面,人作为社会的角色是不自由的,而且也不能是自由的,因为他是在传达别人的委托,作为某个角色承担着某些义务。
但是,人不能忘记自己还是个理性的人,“在做为一个学者在面向真正的公众即向全世界讲话时,则学者在公开运用他的理性上便享有无限的自由可以使用他自己的理智。”这一点的提出是在打破了宗教的桎梏后,将理性摆在了上帝的位置上——理性的要求更高、更纯粹。
同时,共同体/国家应该明白,它不应有意地想方设法使人类保持在野蛮状态,它应给大众是自由,因为,没有一个共同体可以扬言可以对它的每一个公民进行“永不中辍的监护”,这样的扬言是在封锁人类的进一步启蒙,并且甚至错误的将人类囚禁在了启蒙中的继续进步的状态之中。人类本来的天性即是进步,这样的扬言是“一种违反人性的犯罪行为。”
所以,康德对共同体的法律和统治者有这样的观点:
共同体的法律即是这样一种东西——“一个民族是否可以将这种法律加之于自身”。法律是在一定的时期内维持一种制度好的实行,并能推动一种更好的共同体状态的产生,即使得每一个公民都得以自由的以学者的身份公开的对现行组织的缺点发表自己的言论并且能够提出建议。
共同体的统治者不能向他的人民规定任何事,因为“他的立法或威望全靠他把全体人民的意志结合为他自己的意志”,只要他将使这一切真正的或号称的改善都与公民秩序结合,那么他的最高权利便得以维持。
所以,基于这两个角度,共同体应该给它的大众自由。
最后,我想谈谈我对自由的新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是之前不曾有的。
过去在中国文人的世界里呆久了,而且呆的多是些缺少“浩然正气”的文人。素来不喜欢儒学的孔孟、“字如其人”的颜真卿、还有什么文天祥啊、朱熹啊,觉得他们活的太没有“自己”了,甚至有些“道貌岸然”。多喜欢些自由灵动的人、物,比如老庄、魏晋风骨、“惊若游龙”的行书,山水禅诗等等,觉得他们都是有灵的,自由而真实。
正是对这种自由的追求,使我不止一次陷入生命的困境。现在想想,这种自由用文艺的话来说倒更像是一种“孤芳自赏”,所以冰心写了这样一首小诗: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第一次听到华老师说“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战争”时,我简直震惊了,过去的近两年中,我不就是在一直持续着一场自导自演的节目:自己扮演着“所有人”,在不断反抗着我自己吗?
哲学上,我所追求的这种自由,是被称作“自然性自由”(Natürliche Freiheit)吧!
我一直认为,乐于玩大型网游的人一定是积极入世者,他们至少是对游戏繁琐的规则不厌倦的人。而我们所栖居的人类社会不就是到处充斥着各种人创的规则吗?我不喜欢这些规则,原因有两点:一来我能力有限,不善周旋于众多头绪的事物之间;二来我认为天地万物天性绵展,才是自由。
所以,我对孟子提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有质疑,对圣人推崇的中庸之道不屑,不喜欢理论和死记硬背,总之,反对一切别人认为合理的事情。
为了拥有这种自由的状态,我曾打算过青灯独倚的日子——逃避(被武侠小说误导了);谁知阴差阳错下学习了一些佛法,明白佛门从未提倡一种躲、逃、消极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佛门的“悟”“醒”是人在经历了滚滚红尘之后方可懂的,是一种进出自如,而非一味地怯懦、闭目不视。对于这个充斥着规则的社会而言,圣人的中庸作为“游戏技巧”,未尝不好。
孟子对教育的观点我也有了新的理解:凡是教育,都是在告诫人们遵守良好的秩序与道德,这是必须的,也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价值吧。就算是费希特所提倡的新教育也不能免俗——新教育是在按照规则,确实可靠和毫无差错地塑造和规定其学子的现实生活活动,它消灭自由意志,给意志加以严格必然性和摇摆的不可能性,拥有一种必然性坚定意志的人,意志自由已经被消灭且合并到了必然性里,所以任何时候他没有可能做不同于他永远立志做的事情。
这样看来,我的偏见是由于我思想的狭隘和误区造成的了。对自由的理解也是如此。
康德提倡的自由主义是一种理性自由主义,其核心是人格的自由、自律和自主。这明显不同于我西方现代流行的基于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所发展起来的放任自由主义。这种理性自由鼓励每个人独立思考,公开运用理性,以推动社会的完善和进步。而且人们所服从的社会规则是以人们自己的意志所制定的,所以受其约束其实就是受我们自身意志的约束,这样,难道不是最高的自由吗?而那种自由的无限性蓬勃增长,最终的结局才是因人类欲望的无餍成为不自由,成为“所有人反抗所有人的战争”。借助合理的规则,即社会制度,使得“他律现实”和“自律要求”双双得以满足,这便是共同体/国家存在的意义之在了。
这些便是我此次读康德《什么是启蒙》的所感所得,见识浅陋,仍待继续斟酌求索。记下此言,是望与众交流学习。缘于吾笃信:无论现在的起点何处,高低乃是相对而言,只要心有泰山之绝顶,竹杖芒鞋下,必定节节高升。
在不断借着伟大人物的思想指引和自己实践脚步的丈量下,我看到,我的路是越来越明晰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