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攀比心理读后感引导孩子攀比心理读后感,这要注意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要有这种想法,只要我们生活简朴,一定要给孩子梳一个这种形象,慢慢的...
如何引导孩子攀比心理读后感
孩子爱攀比,家长应该怎么做
有位家长给柠檬留言说,她家孩子乐乐总是喜欢与别人攀比,比如会嫌爸爸开的车比别人家的小,或者就是在别的小孩面前说自己的鞋多么贵等等。她很苦恼,担心乐乐的攀比心这么重,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发展,但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针对这个问题,柠檬今天就来讲讲孩子攀比的话题。
一般来说,孩子经常有各种攀比的表现,往往源于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种:孩子想引人关注成为焦点,亦或是这是他与人接触的方式。柠檬就曾经遇见过一个8岁的小男孩和同学之间聊:近来各种比较火的app呀、网红呀什么的,他们之间都争着你一言我一语的,似乎谁知道的更多,谁会的更多,就证明了谁最厉害!果然发言最多的那个小男孩最后貌似占了优势,赢得了小伙伴们仰慕的目光,成为了人群中的焦点。
第二种:虚荣心强,喜欢与周围人各种攀比。这一点可能与孩子成长的环境有关,比如父母溺爱,孩子想要什么,父母都会满足,所以看到别人有了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么孩子自然希望自己也有。
第三种:孩子交往的对象之间常常各种攀比。在学校时,玩的好的孩子们通常都是以小群体的形式出现,如果在群体中,别人都存在攀比的现象,某个孩子不参与,他可能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大家孤立排斥。所以为了与他人建立关系,在别人的影响下,自己也可能学着攀比。
攀比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成年人,也会不由自主地相互比较各自的工资高低、工作好差、生活成就大小。适当正向的攀比,或者说竞争,可以促进孩子成长,但过度负面的攀比就会导致孩子产生嫉妒心理,影响学习与生活。所以当孩子有过强的攀比心,父母该如何正确引导呢?这边柠檬给你们几点建议:
针对孩子渴望获得关注的情况,家长应该深刻地意识到是孩子自卑的一种表现。孩子感觉不到自己的优势和特别之处,用攀比来展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和高人一等。其实造成这种现象更多的是因为,快的生活节奏让许多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更多给予的是物质。而这种错误的优越感,使孩子自我意识特别强,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身边的人和事,从而对孩子的价值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发育。那么就是说要想改善孩子的自卑首先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肯定,丰富孩子的精神层面。
至于虚荣心强的孩子,学龄期的孩子其身心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周围的认知尚不完善,往往是学习和模仿,那么周围的各种人物都有可能成为孩子的扮演“榜样”角色。家长就要先从自身找原因,不要让自己成为爱慕虚荣的家长,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首先自己就要减少攀比。正确引导孩子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孩子养成好的心理和习惯 。将孩子负面的虚荣心转变成上进心。
针对交往对象爱攀比的情况,家长们要告诉孩子什么才是“真正的富有”。提醒孩子,选择朴实、单纯有良好兴趣爱好,积极上进的学生交往。
拿捏有度,适当的攀比也能成为正能量。希望父母都能正确引导,陪伴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欢迎关注订阅
您的点赞是对我最高的赞赏(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_- )
孩子不听话、不爱学习、书写粗心、计算马虎、写作业拖拉、成绩上不去....等一切关于学习、成长过程中问题,私信我,有问必答~
孩子爱攀比家长如何教育
一般来说,孩子会产生攀比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种:很多孩子都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渴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他们想拥有比同伴更好的衣服、玩具;或者会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来吸引别人的目光。
第二种:还有一部分孩子的攀比和炫耀行为,实际上是想寻求同伴的认同感。他们享受同伴都羡慕自己的感觉,这类孩子真正在乎的,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同伴的认可,他希望自己能够被他人或被群体接纳。
第三种:可能和孩子成长的环境有关,比如父母的一味迁就,溺爱,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这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追求物质的生活,滋生了攀比的心理。
虽说攀比是一件常见的事情,但是如果家长没有掌握好孩子攀比的程度,将会助长孩子的攀比之风,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比如说:孩子的金钱观变得扭曲、性格变得越来越敏感自卑,任性不讲理,甚至有可能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等。
所以父母如果发现了孩子有过度攀比的行为,就需要去好好的引导,不要让孩子因为攀比心理而影响了自身成长发展,具体的做法可以看看我以下的几点建议。
首先,分析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当孩子表示自己也想要某件和别人一样的物品时,对于不希望孩子攀比的父母,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孩子,指责孩子的攀比行为。但这样的交流方式不仅不能使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所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孩子和你撒泼哭闹,认定你就是不理解他。
其实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和孩子进行充分的共情,并建立起沟通,深入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以及孩子需求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情绪。
比如问问孩子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在孩子的角度上思考是否有必要满足他的需求。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动机之后,才能理性的为孩子做出决定。
其次,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他们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不知道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不合理的。此时父母要严格把握“适度原则”,不能一味的满足和迁就孩子,如果孩子以哭闹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物质要求时,父母要坚守底线,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需求。
最后,父母也要为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比如定期给孩子发放零花钱,教导孩子有计划的使用,还可以带孩子一起购物等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