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读后感(读后感怎样理解)

发布时间: 2024-02-19 04:12: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2

理解人性的读后感,《理解人性》这本书细细“咀嚼”了一个多月,确实让我对人的日常关系及生活模式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以前一些理所当然的思维通过这本书...

理解读后感(读后感怎样理解)

理解人性的读后感

  《理解人性》这本书细细“咀嚼”了一个多月,确实让我对人的日常关系及生活模式有了更透彻的理解。以前一些理所当然的思维通过这本书或有了基础原理的充实,或被推翻重建……确有裨益。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在西班牙参观完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的PRADO博物馆后写下的一段微信:看了凡.德尔.维登的《下十字架》、勃鲁盖尔的《死神凯旋》、安托内罗.达.梅西亚的《基督受难》情节,题材,宗教背景,艺术家所处情绪阶段在画作上深入解构。而达利的犀利、毕加索的迷幻、先锋派、抽象派、野兽派、达达及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也都像在诉说着情绪的挣扎和人生的苦难。提香和戈雅的画风还算乐观……唯一能幸福创作艺术,又有豪门资助的艺术家只有高迪、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让人不仅迷惘,是不是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

  《理解人性》的导语就有这样一句话我备注了下来,而应用在朋友的这一迷思也恰好:最懂得人性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各种情感激荡的.人。多少知名的画家、作家、音乐家都有着丰富的情感经历或磨难人生,才得以成就伟作,不朽的作品与激荡的灵魂是并存的。作为看客爱的就是有共鸣的看点,而这些看点也正正是作品中艺术家们的情绪迸发处吧。

  书中“性格的科学”的章节里还对“社会感”做了阐述:除了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之外,在性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角色就是社会感。但社会感也有真伪的本质区别。文中写了一则逸事:一位老太太在公车上滑了一跤爬不起来,来往路人匆匆走过,视若无睹。后来有一个男人将她扶起,这时躲在一旁的另一个男人窜了出来,对助人为乐的男人说:“谢天谢地,终于等到一个正直的人,我在这儿站了五分钟就是想看看是否有人会扶起这老人家。结果你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这件事揭示了有些人是如何打着社会感的名义行事。他本人却袖手旁观却俨然成了评判功过是非的法官。

  现实社会上这样的事真不少见,现在微信圈中不也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例么?哪儿天灾人祸了,祈祷祈福的微博微信被不断转发刷屏,读书笔记.真正实实在在乐善好施、出钱出力的又有几人?大都只是在手机上、电脑里动动手指头转发一下、点个赞、发个合掌祈祷的图片,仅此而已。(或许,我狭义了,真正乐于助人的都是低调的。)

  社会化媒体的发达,看似在提高着现代人的社会感,对于热点事件聚焦率相当高。但是真是假,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就能看出个中真相。

  理解人,有助于从人的灵魂深处挖掘出赤裸裸的事实,但,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真的未可知。无论是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还是阿德勒的《理解人性》,感觉作者都带有批判的意味来阐述人性,而作者本人也都是有着丰富而激荡的人生经历。书,真是要博览才不至于偏颇。但延伸另一个困惑,若人带着主观的思维阅读,是否看不同角度的书也会持有相同的观点呢?

《理解人性》读后感

       读阿德勒(1870-1937)的书,颇有启发,虽然现在距离他的年代很久远了,但基本上的人性机理是一样的,所以很有学习和借鉴意义。

       书的目录比较简洁明了,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讲人的精神,一部分是讲性格。 

       书开篇提及人类灵魂根源在于童年早期,所以一个人的童年对其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尤其是精神和性格的形成。相互理解的缺乏是造成大多数困难和分歧的根源,它使我们易于误解他人或者被他人的表面所欺骗。所以能够深刻了解自己,洞悉人性,那么就易于观察别人、了解别人。人本身就在不断的进化中,人的思维也在不断的升级中,而要想升级的快,就必须思考的多。思维越深,则占地越高,对于他人甚至是降维打击。

       自卑与超越

       因为极度自卑,为了掩盖自己的自卑,所以极度地追求卓越和权力。因为自卑,所以自负;因为平庸,所以卓越。自卑和卓越,仿佛一对孪生兄弟,如影随形。

       攻击性性格和非攻击性性格

        当人们把焦点集中在追逐权利、野心和抱负上时,会产生两种性格:攻击性性格和非攻击性性格。看似截然不同的两种性格的背后,其实蕴含着相同的动机。 无论是攻击性或非攻击性的性格,背后都是个体感超越了社会感,背后都潜藏着对权力的追逐,只不过表现出不同的路径。 当个将焦点关注于自身,便会和社会中的人失去联结。结果就会表现出一切攻击性行为:自负、嫉妒、贪婪、憎恨。或者表现出一系列与社会疏远的非攻击性行为:胆怯、焦虑、自闭、抑郁。阿德勒认为,这两种性格的形成都源于社会感的缺失。纵观历史和社会古今,因为追求权力和卓越造就了多少英雄人物。人总是存在某种程度的自卑,因为自卑而产生追逐权力的欲望,而鞭策自己勇攀高峰,反而成了人奋斗不止的动力和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本源。 

       个体感与社会感

        社会感,意味着与社会中的人建立联系,意味着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大多源于个体与社会的隔离,源于社会感的缺失。《理解人性》一书给我们的启示并非是去指责和批判哪些有攻击性行为的人,而是试图揭露攻击性行为背后的发生机制和原理。《心理罪》中所有看起来罪大恶极的人,如果深入他们的世界和心理,会发现一切都合情合理。只是人行为做事的原则应该是不伤害社会中其他人的感情和利益,所有道德和教化的目的,也是维持社会的和平和安宁。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或者没有原因,理解与不理解,便成了一种个人选择。

        任何一种性格的形成都与个人经历尤其是童年经验密不可分,任何一种看似不能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原因。

行为的背后是动机,动机源于目的,目的基于性格,性格源于童年与经历。任何一种看似不能理解的行为背后都有其合理的原因。
       文摘: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有目的和目标导向的,也就是有动机的。而行为背后的动机,则是基于其性格,性格基于童年环境。人是群居动物,人性是在群居之后形成的。

        社会需求塑造了人类灵魂并指引着人类活动的方向,责任感、忠诚、坦率、诚实等美德只能从群体生活的普遍原理中衍生并维持,我们只有将个人放到群体中才能评判他的品行优劣。

        儿童的苦恼任性都是其获得权力欲望的表现,过分关爱会让儿童变得自私且缺乏独立性、社会感,缺乏关爱则会使儿童自卑,自卑的极端是自负,对权力欲望的不懈追求。

       那些渴望优越感和支配感的人则很难被影响。只有乐于接受命令的人才会有较好的催眠效果。

      一类人是妄自菲薄,一类人是妄自菲薄。对这些顽固不化的人,我们很难做出任何改变。

       儿童是恶是善,以及是否具有领导力,在游戏中都暴露无遗,可以看到他们对生活的总体态度。

        咬指甲和抠鼻孔这些动作暴露了他们的固执本性。

       我们对待生活的整体态度构成了我们梦境的基础。

        应当将个体放入其所成长的环境中进行评价。

       他们在家里靠后的排名催生了竞争意识,迫使他们憋足劲头要超越其他人。

      性格特征只是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性格特征并不是继承的,也不是天生的。

      攻击性性格:自负、野心、嫉妒、贪婪、憎恨;非攻击性性格:焦虑、胆怯、自闭、抑郁。

我对屈原的通俗理解读后感

我对屈原的通俗理解读后感
  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爱国主义诗人及政治家,我很敬佩他。
  屈原十岁就成了小神童。有段时间,他的家乡经常遭受秦兵的骚扰,他组织队伍,把他们打的落荒而逃。后来,屈原得到了楚怀王赏识,做了高官。为了祖国的将来,他改制法,与他国联盟,终于,楚国强盛了。
  但是,屈原遭小人诬陷,流放偏远地区。他十分悲愤,痛惜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于是,他写下了《离骚》,《九章》等作品。
  公元前278年,秦国消灭了楚国,屈原悲痛万分,写下《怀江》后投江自尽。
  我为屈原感到惋惜,虽然胸怀大志,但是机遇甚少。他爱国忧民,但老天弄人,有了用武之地,却又似梦一场。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像金子被永远埋在地下,再无发光之时。
  我敬佩他那颗爱国之心。忧国忧民,爱国爱民。为了国家能富强,他呕心沥血;为了人民能幸福生活,他绞尽脑汁。
  他的文采也令人惊叹,以诗抒情,以诗来表达自己坚持正义,遭受打击,信念绝不动摇的坚定决心。
  而我们呢?现在的人,哪个不是好吃懒做?哪个能完全做到不爱钱爱利?学生们也一样,胸无大志。怪不得有人曾说过:现在的我们没有进化,反而退化了。
  我们要有恒心,有毅力,有爱心,有激情,有梦想。这样,我们人类文明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
  让我们竭尽全力的去努力,去创造那个顶峰吧!
本文标题: 理解读后感(读后感怎样理解)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6298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毛概论的读后感(求毛概相关书籍的读后感 1500左右)能帮我写一份奇石大赛的读后感吗(童话山海经奇石大赛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