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得性偏见的读后感(可得性启发)

发布时间: 2024-01-23 03:21:1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6

可得性偏见可得性偏见(Availability,heuristic)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决策陷阱:,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

可得性偏见的读后感(可得性启发)

可得性偏见

  可得性偏见(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启发式偏差的一种,也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决策陷阱:

人们往往根据认知上的易得性来判断事件的可能性,如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过于看重自己知道的或容易得到的信息,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的进行深度发掘,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以上,是读 《思考,快与慢》 第十二章的摘记,书中还列举了日常生活中极其易见的例子:

  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消除可得性,但我们更多地去了解这种偏差后,在以后的决策中会对这种错误更加警惕,也如例 2 中所说,更应该以统计数据作参考。

可得性启发

阅读笔记第290/ 365天
今日阅读《思考,快与慢》

[美]丹尼尔·卡曼尼 著

              胡晓娇  李爱民  向梦莹译

第2部分:启发法和偏见

第12章:科学的利用可得性启发。

我学到:

1.我们要估计某件事发生的概率,会根据记忆中提取该类事件的实例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出判断。这种方法叫做可得性启发。

2.这一过程很容易产生偏见。例如:我们都会认为自己为团队贡献的多而得到的少。但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在与他人合作时就会更融洽,夫妻关系也更和睦。

3.心理学家发现列举事件的任务会受提取事件的数量和提取的轻松感、顺畅性两个相互排斥的因素影响。其中提取的轻松感、流畅性更重要。

4.有一个悖论,有时候提取的数量影响更大。在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则不大关注。

我读到:

一、什么是可得性启发?

人们在想要估计某类事件的出现频率时,通常会问自己这类事件在生活中有哪些实例,问题的答案就是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件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为很大,这种自问就是启发法。

我们将可得性启发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的过程。

到底需要在大脑中搜寻多少实例才算是轻松回忆,以获得某一现象。答案是一个也不用。我们几乎不必去想什么实例,一打眼就知道概率的高低。

二、意识到自己的偏见有利于团队关系融洽。

与其他判断启发法一样,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问题的替代必然会产生系统错误。

1.启发法是通过一个简单的过程导致偏见的:

1)我们可以轻松的回想起引起自己注意的突出事件。例如娱乐明星的离婚事件很容易引人注目,所以我们很容易夸大娱乐明星的离婚的概率。

2)一个大事件会暂时提高此类事件的可得性。

如果最近的新闻中出现了空难事故,那么你就会认为飞机出事故的概率很高。接着你又看到了路旁两辆汽车相撞,这时候你就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充满难以预料的事。

3)亲身经历、生动的图片和鲜活的例子比发生在别人身上单纯的文字或统计数字,更容易让人回想起来。

2.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可以使夫妻和睦相处。而且很可能在其他的合作计划中与他人的关系也很融洽。

每个人都记得自己的努力和贡献,比记得她人的清楚的多,而且可得性的不同导致了对频率判断的不同。

例如:在夫妻中每个人都认为自己为家庭做出了更多的贡献。在团队合作中,成员感觉他们做的事超出了自己份内工作,还感到其她人并不感激自己做出的贡献。

只要我们看到自己周围的那些人,通常也会付出超过100%的努力去工作。我们就可以缓解功劳分配问题产生的心里失衡情形。我们就可以控制这种可得性启发产生的偏见。

三、可得性偏见会影响我们对自己或他人的看法。

1.人们对某件事发生频率的印象,是如何受到列举实例的具体数目这一要求的影响的?

心理学家发现,列举事件的任务可能会通过两种不同方式加强对其特点的判断:

·能回想起的事例数量。

·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

这两个决定因素相互排斥。哪个更重要,是提取数还是提取的轻松感和顺畅性?

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的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件的数量更重要。

2.有一个悖论,有时人们依照提取的内容,而非提取的轻松程度来作出判断。

我们提取例子的轻松程度,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我们提取例子数量的增加,我们提取例子的流畅度明显下降。如果下降速度超出我们的预料,那么,提取的轻松感和顺畅性就会更重要。而当我们对提取的顺畅度,有了一个事先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这时候提取的数量就更为重要。

心理学家发现,判断涉及自身情况的人,往往更有可能关注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的事件数量,对顺畅度则不大关注。

心理学家请两组同学参加对心脏健康风险的研究,其中一半学生有心脏病家族史,他们应该比其他没有这种家族病史的人更注重这种研究。所有的学生都要回想自己日常生活中可能会影响心脏健康的3种或8种行为。(按照要求,有些学生需要回想的是危险行为,其他学生需要回想的是保护性行为)。没有心脏病家族史的学生对这项任务比较随意,遵循的是可得性启发法。觉得想起8件危险行为很难的,学生觉得他们相对安全,而那些努力回想安全做法的学生,却感觉自己处于危险中。有心脏病家族史的学生则表现出相反的模式——他们在想起很多安全做法时觉得安全,在想起很多危险行为时感到危险,他们还更有可能觉得自己将来的行为会受到自己对危险做法评估的影响。

如下表:
由此可见,事件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体现出系统1的启发作用,然而当系统2越来越多的参与其中时,受试者关注的就不再是提取记忆的轻松度,而是回忆起来的若干事例的内容了。结论是:那些跟着系统1走的人更容易受可得性偏见的影响,比那些警惕性更高的人受影响的程度更大。

大学生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00字(三篇)

【第一篇】

《傲慢与偏见》无疑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书中主要围绕伊丽莎白与达西、吉英与彬格莱的爱情故事展开,为读者展现了十八世纪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生活和迷人的田园景色。班纳特夫妇有趣的对话让人物形象更鲜明,卢卡斯结婚的风波让读者的心情跌宕起伏,但最吸引读者的还是主人公伊丽莎白与达西的爱情故事。

伊丽莎白作为大户人家的二女儿,虽然长相比不上姐姐吉英,受父母宠爱程度不及妹妹丽迪雅,但是她聪明、活泼、直率,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我本以为这样的女人在爱情路上自然是顺风顺水的。但作者简·奥斯丁恰恰和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

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舞会上。达西的种种言行让伊丽莎白认为他是一个傲慢无礼、不可一世、狂妄自大的家伙。接下来,年轻英俊军官韦翰向伊丽莎白献殷勤,并控诉达西对自己犯下的罪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越来越深,导致达西对伊丽莎白的第一次求婚惨遭失败。

故事恰好就在这里发生了转折,求婚的失败、对伊丽莎白的思念让达西开始检讨自己:示爱时也不忘提醒对方的门第低微,没有考虑过对方的感受;为人傲慢,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凌驾于他人之上。后来,在知道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雅准备和韦翰私奔时,他主动帮忙;做了好事却没有打算在伊丽莎白面前邀功;用一封写满真情实意的信再一次向伊丽莎白倾诉自己的爱意。当然,这些改变让他最终抱得美人归。

在门第和财产的基础上,美好的婚姻要两情相悦、互相欣赏是作者推崇的婚姻观。而我认为,唯有真诚得人心。

达西之所以能赢得伊丽莎白的芳心,是因为他付出了真心,用自己的行动化解了二人之前的误会。明明被韦翰恶意中伤,他还能不计前嫌地帮助丽迪雅和韦翰结婚,读后感.维护伊丽莎白一家人的名声。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达西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他心胸宽广,能理智地处理各种事情。反观伊丽莎白,她发现妹妹可能要与韦翰私奔,只能求助嘉丁纳舅舅,想象事情的恶劣影响,完全想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得知达西已经帮忙解决丽迪雅的事情时,书中是这样描写她的心情“伊丽莎白读了这封信,真是百感交集。她这种心情,叫人家弄不明白她究竟是高兴多于苦痛,还是苦痛多于高兴。”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没有之前那么糟糕了,她想到他在背后默默做了那么多,想到这些都是因为自己,心情复杂却又不由得对达西多了几份感激之情。

他们两个人的关系不再像之前那样对立,互相看不上对方了。达西的傲慢自大变成了成熟体贴,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自然就消失了。即使拥有万贯家财如达西,在爱情面前也要拿出真诚,更何况芸芸众生的我们呢?

【第二篇】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8世纪末到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这部社会风情画式的小说不仅在当时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至今日,仍给读者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傲慢和偏见,就属于人类弱点中最常见的两种。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异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纵,就会出毛病。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灵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业,无论是知识、教养、还是爱情、事业,都需要同自己心灵的种种浅浮的陷阱或阴影做斗争,经过各种误解和长时间的反复的认识过程,慢慢由心灵克服各自弱点和毛病,而走向开放、洒脱、自由的必然结果。扰扰尘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难见。然而没有爱情不要勉强人结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苟且、贪图一时之利欲,追求两心之和谐、相应,运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灵上的缺点,终得如愿以偿。出身、财产、地位、教养、一旦沾上上流的边,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对贫穷、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财产少的人,出于人类的一种自尊心,则以偏见对抗骄傲的优越者,这自然是另一种被扭曲的傲慢。就书中的人物而言,婚姻并非意味着男女间无法控制的热情而是双方与社会间的契约产物。小说人物全然融入其社会现实,依循社会规则,谱出故事情节。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家庭。由此可得,在这个世界上,傲慢与偏见根本就不是爱的对手,傲慢与偏见在遇到爱之后不会让爱消失,相反,它们只会双双变成爱的俘虏。

爱,竟能使两个人到如此地步。一次邂逅,一次目光的交融,就是永远的合二为一,就是与上帝的契约,纵使风暴雷电,也无法分解这种心灵的黏结。爱的力量实在是太高深莫测了,在爱面前不仅傲慢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就连偏见也不得不甘拜下风。奥斯丁的小说尽管题材比较狭窄,故事相当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论是伊丽莎白、达西那种作者认为值得肯定的人物,还是凯瑟琳、莉迪亚这类遭到讽刺挖苦的对象,都写得真实动人。同时,奥斯丁的语言是经过锤炼的,她在对话艺术上讲究幽默、讽刺,常以风趣诙谐的语言来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这种艺术创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女性的社会角色是很明显的,即便是有钱的太太、小姐们,充当的角色也只是家庭主妇而已。社会中男尊女卑的现象十分严重。如贝内特家中有几位小姐,可是没有男嗣,因而,贝内特家的财产不得不由班纳特先生的侄子继承。这样致使贝家小姐的嫁妆只有从其母亲当年的嫁妆中分得,嫁妆的卑微常常使的年轻的小姐们不得不选择一条像夏洛特那样的路,通过婚姻来为自己将来的温饱作打算,自然会将婚姻视为金钱至上的买卖。

这是部浪漫又现实的爱情。爱情没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说中种种关于门当户对,以及财富对婚姻的考量却充斥其中。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定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金钱、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决定,要坚持寻找真爱。如果对方的某些缺点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话,就应该果断选择放弃;当然也应该要珍视彼此,不要由于别人的一些话就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要自己去经营。

【第三篇】

“达西和伊丽莎白一直与加迪纳夫妇保持着最为亲密的关系,并真诚地爱他们,一直把他们的恩情铭刻在心。正是他们把伊丽莎白带到德比郡,才将她与达西永远地连结到了一起。”这是本书中的结尾,看起来皆大欢喜,令人宽慰。可是在这部长篇小说中,总有意外不到的事,总有婉转曲折的过程。

本书以乡间生活为背景,描述了贝内特一家与其邻居之间的故事。贝内特一家有五个待嫁的女儿,大女儿简与刚搬来的邻居宾利先生一见钟情,互相倾慕。后又受到宾利的好友达西和宾利的姐妹的阻挠,使得宾利离开了龙博恩。伊丽莎白与达西一开始见面便给对方都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形象。达西厌恶伊丽莎白的粗鄙亲戚,而伊丽莎白讨厌达西自身的高傲。但后来达西却开始对伊丽莎白的美目和智慧有了新的认识,渐渐的对她产生了好感,甚至爱慕她。可由于伊丽莎白本身十分讨厌达西,以至于达西在柯林斯先生家里对伊丽莎白表达爱慕之情时被执意回绝。可是伊丽莎白的妹妹丽迪亚这时与一个军官威克汉私奔,给全家人带来了极大的苦痛。而挽救这一事实的人却是达西,达西还清了威克汉的债务,并为他俩举行了正式的婚礼。使得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逐步有了改变。最后宾利回到了龙博恩,与简订了婚,而这时达西与伊丽莎白也互相倾慕。两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有人说过,第一印象便决定了一个人在其他人心中的形象。可是这个结论在本书中却被推翻。一开始达西与伊丽莎白是互相厌恶的。但在后来慢慢相处的过程中,各人发现了各人身上的优点。达西看到了伊丽莎白的智慧,而伊丽莎白看到了达西身上的真诚与无私。这才使得两人互相理解,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印象与爱情是可以同时成立的。在看到别人的同时,心里也就会不自觉的拿这个人与自己身边的人去比较。得出来较好的结论的同时并产生好感。爱情就是在一步一步的理解与好感中成长的。并不能说一开始的印象就决定了一切。若是如此,也就没有后来的曲折起伏,也就不会看到今天的《傲慢与偏见》了。

故事中还有另外两对情侣。柯林斯先生是贝内特家的远亲。为人圆滑,处事呆板,说话枯燥而无味。这么一个没有情调与品位的人,夏洛特·卢卡斯小姐却看上了。一开始书中并没有描写柯林斯对夏洛特的印象。只是在柯林斯对伊丽莎白求婚失败后才转移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开始就是为了吸引柯林斯而准备的。所以柯林斯便迫不及待的向卢卡斯家求婚,其实他自己也心知肚明。柯林斯并不是为了爱情而结婚,他只是想娶一房太太而已。自己有了事业,有了金钱,就缺少一个主妇来料理家事。他是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夏洛特呢,已经27岁了。27岁在那个时代就是一个老处女,嫁不出去的人。夏洛特自己心里也着急,所以她要赶紧找个丈夫嫁出去。她也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像柯林斯这么枯燥无趣的人,她其实也不愿意嫁。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两个想法相同的人,一拍即合,结成了夫妇。不得不说这是爱情的悲剧,虽不是印象造成的后果,但也是那个时代迂腐的表现。

丽迪亚和威克汉便更不用说了。丽迪亚贪图威克汉的英俊潇洒,而威克汉是为了逃债才和丽迪亚一起私奔。一个为了金钱,一个为了美貌,这样肤浅轻浮的爱情,也维持不了多久。以至于后来威克汉对丽迪亚的感情逐渐淡了,丽迪亚也无可奈何。这对夫妇一直依靠着姐姐们的接济来度日,也好不到哪里去。丽迪亚对威克汉的印象是帅气,幽默。而威克汉对丽迪亚一直不冷不热。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威克汉是因为丽迪亚有着她母亲遗产的一千英镑才搭得上几句话。印象还是为了钱。他看人首先看的不是外貌,而是家世和金钱。这样子在外表和金钱上建立起来的爱情,有什么值得可推敲的?

本书是以爱情为明线。四种爱情反映了不同的爱情观。而作者是非常熟练的把握好了一种缩放的写作技巧。缩放自如,使得本书如此耐人寻味,引人入胜。

我不看什么惊天动地生离死别的爱情,我只看平常生活中的琐碎爱情,这样的爱情最真实,也最易打动人心。我看《傲慢与偏见》,我看印象与爱情,我看生活爱情。

本文标题: 可得性偏见的读后感(可得性启发)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569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狼群》读后感(关于<<狼群>>的读后感)崖山五壮士的读后感600字(《狼崖山五壮士》读后感5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