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名人故事的读后感读了王力的事迹之后的读后感今天,我无意中翻开了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著作和许多杰出的人的成功的秘密,于是我随意翻开了这一页,...
王力名人故事的读后感
读了王力的事迹之后的读后感今天,我无意中翻开了一本书,里面记载着许多著作和许多杰出的人的成功的秘密,于是我随意翻开了这一页,带着无比敬佩之情阅读了下去。
这个故事主要介绍了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在他小时侯因家穷,无法上学读书,但酷爱读书的他一直坚持不懈,刻苦读书,在亲人的帮助下先考上了上海南方大学;
又考上了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最后到巴黎获得了博士学位后回国教学,王力一生工作负责,一心忠于革命,最后还利用的稿酬设立“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的光荣事迹。
王力从小勤奋好学,在困难中仍然不懈的读书。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知建立了多少功劳,头发上不知增添了多少白花般的白发,但他毫无后悔之心,到晚年还为人民设立奖金,这一切真是令人敬佩了五体投地。可是相比起来,真是令人面红。
记得平时,母亲要我读读书,背背单词,我就撒娇,利用各种无理取闹的借口避躲,如果换转是王力的小时候,他一定求之不得呢,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次,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深的体会到:一定要深刻学习和理会“刻苦求知、自学成才、爱国爱民、勇于担当、严谨治学、谦虚坦荡、奖掖后学”的王力精神,并把它运用到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学校也将把王力精神作为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激励一代又一代博中人不断奋发前进。
扩展资料:
读后感的写法
1、引述材料
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括文章内容
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分析材料,亮明基本观点
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
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4、总结全文
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稀粥南北味读后感
观看了杨老师的这节课,使我受益非浅,整堂课充分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理念,整堂课从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合作探究气氛浓郁,尤其表现在教师把学生分为“稀粥”派“南北”派,“味”,这样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讨论得出了“稀粥”是全文的线索、“南北”是作者的经历,“味”是魅力,它们是全文的三个重要方面。这样就让学生把握了全文的重点。另外杨老师的这堂课选择的切入点很好,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杨老师以课题作为切入口,以"稀粥","南北","味"三个词的不同重音落角,来理解课文,在朗读中引导学生理解稀粥的颜色,稀粥的做法,有关稀粥的生活习惯,喝粥的不同原因,最后感受粥之味,从而自然引向文章的主题。在这堂课上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如当学生对问题有分歧时,老师就提示同学:讨论时可以说服别人,必须同意别人有不同的观点,但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其他同学之上。这样既尊重学生,又有助于学生的个性的发展。还有对学生的发言的评价,以及对学生的纠正,使同学心服口服,有助于课堂民主气氛的培养。所以,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教学活动开展的非常热烈,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开心,学生收获很大。
。观杨老师《稀粥南北味》一课时,忽忆起王力先生一语,大意为:中文能“随物赋形”,重“意合”而轻“形合”,所以其中保留了更多感性的东西,更接近人的瞬间体验。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物”内为学生的思维动态,外为其语言的表述。而这一“形”字,则是指教师随应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所做出的授课思路、方法等的调整、牵引或是融合。“随物赋形”,换而言之即是语文教师根据课堂上的学生反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适时调整,有时甚至应是教学目标的重设,以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完成体验,完成学习。
“意合”中的“意”字释为“用语言文字等表述出来的思想内容”,在语文课上,它则是指教师、学生用语言文字等表述出的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经由文本获得更多感性体验的所在,这个过程是多种(教师、学生、作者)思维(阅读体验)交汇、碰撞的过程,学生在其中受益长进,教师又何尝不是呢?且不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单是“温故知新”一语,就足以让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绝不能成为旁观者。
语文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引领学生走入汉语的浩瀚天地,领略母语的无穷魅力。而这“平等中的首席”就体现在“随物赋形,在‘意合’中构建语文课堂”。
1
评论
分享
举报
为你推荐:
特别推荐
被流放宁古塔的人都怎么样了呢?
火星男孩预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早期原始生命是被雷劈出来的?
地球最高物种或将灭绝?
等你来答
换一换
如果不考虑工资,你最想从事哪种职业?
等2369837人想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来答
在你看来找工作和找对象哪个重要?
等1047679人想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来答
你觉得同事能成为朋友吗?
等997659人想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来答
如何看待当下网络某些男性仇女以及某些女性仇男的现象?
等908241人想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来答
长期出差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等97446人想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来答
为什么自助餐厅很少能通过连锁做大?
等55233人想问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来答
帮助更多人
我的财富值
--
去登录
我的现金
--
去登录
做任务开宝箱
累计完成
0
个任务
10任务
50任务
100任务
200任务
任务列表加载中...
新手帮助
如何答题
获取采纳
使用财富值
玩法介绍
知道商城
知道团队
合伙人认证
高质量问答
投诉建议
意见反馈
账号申诉
非法信息举报
京ICP证030173号-1 京网文【2021】0934-983号 ©2021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读后感
因为在做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最近多接触关于传统文化、中外文化、节日文化等类似的书籍,而我对传统文化尤为感兴趣,所以就打开了王力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这本书,徜徉书中,趣味多多。
读传统文化的书一般都感觉比较枯燥晦涩,甚至会有大量的生僻字不知其音其意。这本书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传统文化涵盖面之广自不用说,且文笔风趣诙谐,插图精美,图文结合,穿插故事、文献等,配有相关注释,读来不觉无味深奥,通俗易懂,趣味横生。书中的插图,或是关于器皿,或是关于建筑,或是关于丝帛……线条清晰,真实可感,触摸上去好像在和中国古代的这些精品做最亲密的接触,不禁感慨传统文化的美好和厚重。
本书简介中就是一连串的发问“你知道知名的司母戊鼎有一个假耳朵么?你知道孟姜女姓姜不姓孟么?你知道最古老的同心结是什么样子么?你知道黄帝战蚩尤的真相么?”……真想做一位学识渊博、旁征博引的老师,如果真能在语文教学中,必要之时,将这些知识、故事、文献信手拈来,延伸引用,我的课堂肯定颇受欢迎吧。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是需要汲取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文学渗透。
关于传统节日书中也有涉及。比如中元节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祭祀去世亲人的节日,又叫“盂兰盆节”或“河灯节”。盂兰盆是梵文音译,原意为“从苦难中拯救”。这个故事和目犍连(也就是中国民间目连戏的男主角目连)救母的故事有关。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结果送给母亲的饭食一递到母亲手上就化成火炭。佛陀说每年七月十五日,是佛欢喜日,我们都要集结佛法僧三宝的力量,超度我们的七世父母。这个故事的内涵,其实还远比它表面上看要来得深刻。实际上,佛教界内的人大多认为盂兰盆的故事讲的就是小乘佛教向大乘佛教转化的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小说中关于中元节的描写并不少。中元节作为寄托哀思,为已逝亲人祈福的传统节日,历史甚至比清明节更为悠久,意义也不在清明节之下。它已被列入民俗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地均有不同的民俗活动,类似的传统节日还有上巳节和寒衣节。
仅以中元节为例,关于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的运用需要筛选、提取、比对、舍弃。关于节日文化中的消极思想是糟粕,需要摒弃,涉及的诗词文化、哲学思想、节日意义则是精华,可以酌情保留。同一节日的不同资源需要深思熟虑,找准切入口;不同节日的文化资源,也要需要对比和取舍。这要看这种节日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是否有积极意义。这是一个长期研究和思考的命题。
我看《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与其说是研究,更像是一种“扫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刻,真正感悟绝非一朝半夕之事。了解未知领域或不精通的领域,是一种自我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读书多一点,发现多一点,懂得多一点,仅希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或课题研究中有所价值,有所运用。这是一种责任,需要坚持。
看了《宋词三百首》,写读后感,求题目
清代词人上强村民,本名朱孝臧(1857——1931),又号强村,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目前同类作品中较具代表性、较精到的选本。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为之笺注。
在朱孝臧同辈况周颐写的序言中,指出了本书选词的标准是“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在唐圭璋先生写的《自序》中,也说“强村先生兹选,量既教多,而内容主旨以浑成为归”。
浑成,既是朱孝臧选词的标准,可以说也是宋词整体的特征。
什么是浑成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情与景的融合,二是情与词(语言)的融合,这两者融合形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韵”。
情与景的融合是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最大的特点。宋人知道超越唐诗之难,在诗的创作上另辟蹊径,以义理入诗,故诗多理趣,但毕竟偏离了诗主抒情的轨道。宋人也当然知道,于是他们找到了“诗余”——词这种诗歌形式,一逞他们抒情的本领。
女词人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跟诗相比,“别是一家”。“别”在哪里?就是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王力先生语)。它的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融合。所以,不太合律的苏轼等人的词才不被人们认为是“本色”。所以,挑剔的李清照才说“知之者少”,只有几个人才得到她的首肯。
我读《宋词三百首》感受最深者就是这一点,在吟诵之时,每每感叹于每一个字安放得那么妥帖,连缀而成的短语和句子,其内在的意义和外在声音的轻重疾徐,与作者思想感情起伏曲折那么和谐,这种和谐所形成的境界令人流连忘返。
宋词讲究每个字,尤其重视关键字的四声安排与表情的关系,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1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这首词的“转折跌荡处”都用了去声。“对”、“竟”、“念”、“更”、“便”等字,都是去声,在转接提顿处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强了声情上的感染力。
韵对于词当然非常重要,韵与表情关系当然非常密切。大体说来,一般谐婉的曲调,以隔句或三句一压韵为标准,韵位均匀,又多压平声韵,如《鹧鸪天》、《定风波》。同一曲调(词)中凡句句压韵,声情比较急迫,隔句压韵的地方,就转入缓和。如:
门隔花深旧梦游。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吴文英《浣溪沙》)
词在句式上跟诗最大的不同就是句式长短参差,所以,词有别名叫“长短句”。句式长短跟表情关系极大。一般来讲短句急促,短句的连用,构成繁密急促的音韵,如: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张孝祥《六州歌头》)
大量短句的连用,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感。长句舒缓平和,长短交织便能很好地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如: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每一曲调的词的句式是不一样的,加以韵脚的不同,四声安排不同,每一个“本色”的词人总会找到一种适合的词牌来表达他(她)的丰富细腻的感情。而诗是豆腐块,以齐言为主,即使有不同长短句式参差的古体诗,格律也不严。感情与语言的和谐程度是难以比肩词的。
宋词的格律与神韵的完美结合,我们反复诵读,体会一定逐渐加深,其味如嚼橄榄,越咀嚼越绵长。
2.
也许是受了妈妈的影响,我从小就十分喜欢读宋词、背宋词。从小学二年级到现在,妈妈已经给我买了好几本宋词书了呢!并且让我把喜欢的背下来了。为了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宋词,妈妈就耐心地给我讲解每一篇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中深刻的含义。刚开始,我以为唐诗和宋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上网一查才知道,它们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唐诗要有工整的诗体,绝句四句,律诗八句,要平仄押韵。而宋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词,作为一种用来歌唱的配乐诗体,它要按照音韵填词,而音乐成了他的第一要素,从五代到晚唐,到了宋代,宋词到了最辉煌最优秀的时代。所以人们现在把词统称为宋词。唐诗和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人民世代传诵。在这些伟大的宋词家中,我最喜欢的要数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他们也被后人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苏轼的出现,改变了晚唐婉约的词风,突破了五代来专写男女恋情的旧框子,扩大了题材,提高了意境。他的词有写自然风光的,借写人写物抒情的,词风千变万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描写中秋月的词,朗朗上口,流传至今,成了千古名篇。有人评此词为“天仙化人之笔”。我最欣赏苏轼豪放的词风,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气势磅礴,雄浑有力,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三国时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当然,他也有十分温柔的一面,如《江城子》悼念自己亡妻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使人听起来又心酸又心动。还有表现壮志凌云保卫国家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他的好词数不胜数。还有一位南宋诗人辛弃疾,他继承了苏轼豪放的词风和爱国情怀。“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首词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写了少年和晚年时的不同人生体验,很是贴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收复失地的决心。读来令人振奋。在女词人中,不能不提李清照。早年她的生活幸福,夫妻恩爱,写得多是些游大自然,夫妻间的幸福生活的词。让人读来心情不错。“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莲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的意境优美,让人过目不忘。但到了晚年,由于丈夫去世,国家沦陷,她的词风变的凄凉、悲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风住沉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事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都反映他流利颠沛的生活和家愁国愁的无奈。宋词中的名作也说不完。妈妈说:“学好宋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平时慢慢积累,学会把宋词运用到学习中,生活中……
真的是这样,生活中也会有宋词的影子。有许多人以为宋词离我们很遥远,学了也没用,要知道学无止境,在生活中,你要运用你学过的知识。有一次,我和爷爷奶奶看电视,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古代女人,一看内容才知道是《李清照》。片中出现了许多我学过的诗句,由于奶奶不了解历史背景,听不懂宋词中的意思,也就看不懂电视中的内容了,于是我就给奶奶当起了小老师,我耐心地把李清照的历史背景和宋词中的意思讲给奶奶听。奶奶听后还夸我是一个“小博士”呢!现在,我又参加了语文课外知识小社团,对宋词更感兴趣了,在小社团里,老师教了我们好多方面的知识,使我更加深刻了宋词的魅力!
同学们,你们也快快加入读宋词的队伍中来吧!它不仅能让我们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说不定还能和几千年前的宋词交上朋友呢!大家都成为爱读书的人吧!
3.
老师要求我们在暑假熟读抄写诗词70首,出于好奇看到了这本《宋词三百首》,里面有那么多的彩图,借过来看看吧!就借了它。 《宋词三百首》挑选了宋朝57位著名文人250多首词。我读时,又感后悔,它难懂难朗读。只得强打精神看一遍译词,再读一遍原词,像读散文那样的很费劲地读完了它。 我喜欢岳飞的《满江红》中‘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为一个男儿,我要学岳飞那样的有志气,虽然出身农民的孩子,却能文武双全,写出这么好的词!成为浮流芳百百世的民族英雄。 我也喜欢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要像苏轼那样的心胸开宽,虽然人间有离合悲欢,尽管我留守在爷爷家,虽然月儿有阴晴圆缺,虽然我很少能跟父母亲相见,这些事难以求全,只要把思念父母的情留在心间,在同一个月亮下,我们一家人不是欢聚在同一月光之下! 我不喜欢那些离愁怨女,可是它们占了200来首,写得最好,对我们小孩子有什么益处? 朗读时,我读不出感情也读不出韵味,爷爷对我说,词比诗还难呢?要学词牌,平仄,押韵,唉!古代的的诗词,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规则。 如果在词中,能有励志,劝学内容,能有专为儿童写的东西,哪该多好啊! 一本借错了的书,《宋词三百首》不适合小学生阅读。 喜欢词的人必定会读《宋词三百首》,今天,我有幸拜读了这本书。 此书收录了许多两宋时期词人的作品,细细品读,犹觉回味无穷。 “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品读晏殊的《浣溪沙》,似看见了作者在落寞无聊时对月伤情,看花流泪的情景。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作者望着凋零的花朵以及飞回来的燕子,心头不禁涌起阵阵愁怅。这一句缠绵委婉,无愧为一句千古名句。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柳永可称得上是北宋较有影响力的一位词人了。他一生政治上并不得意,失意无聊,但很有词才。这首《八声甘州》便是一个代表。他借此表达了奔波于仕途,身在异乡时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委婉而又充满深情。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一气呵成,确是一篇佳作。 如果说上两首词是委婉的词风,那么下面的词则是豪放的了,而这,当推苏轼和辛弃疾的词了。 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他的《水调歌头》我尤为喜欢。这首词还一度成为歌曲传唱。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想超脱尘世“欲乘风归去”但又恐“高处不胜寒”的思想,表现了他对官场的厌倦。词中,作者虽不能与弟弟团圆,但仍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其已超越了自身,这一境界是多么崇高啊!此外,苏轼的《定风波》,《贺新郎》都是极好的作品。 辛弃疾是南宋的著名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他经常倾吐对山河分-裂的悲痛之情。《水龙吟》《摸鱼儿》《永遇乐》都是极好的作品。 通过读《宋词三百首》,我还认识了许多宋代的词人,如柳永,张先,晏殊等;我也感受到了宋朝人的喜怒哀乐及浓郁的生活情趣。总之,我受益匪浅。 《宋词三百首》真是宋之情的体现埃。 4.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书房中传来我的读书声。不用说,我又在读 宋词三百首了。
啊,宋代的古诗真是妙不可言!
古代人习惯用简短的话表示长长的句子。如:“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诗的意思就是“常记起那次在溪边小亭宴游,天色已晚,喝醉了不知道回家的路。游玩已尽兴,也该回家了,乘着小舟误入了荷花塘的深处。”
你看,我们现代人所解说唐诗宋词,往往会把简单的诗句改造成啰里巴唆的现代文,让人看得头晕眼花。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这样吗?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往往有许多的人都是为了比如:一毛钱的分差、饭粒又掉在饭桌上、一不小心别人碰到自己,又怎么的去骂他一通······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古人一样,放开心胸去看事呢?为什么不能有更加多的人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过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呢?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的,而且,很多人都可以做到过一个井井有条的生活的。只是因为他们不想做,怕别人占了便宜,而自己吃亏。其实,只要你带头做起,虽然一开始会吃一些小小的亏,但是你身边的人受到了你的感染,很快也会变得和你一样,这样子,越来越多的人会来和你做朋友。这样,是不是一本万利呢?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就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的!让我们一起改变吧!
以上是不同程度的读后感,任你选择。。。
中文的常态与变态读后感2000字左右
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