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读后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岳阳...
岳阳楼记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岳阳楼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岳阳楼记读后感1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和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是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是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岳阳楼记读后感2《岳阳楼记》读后感《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3人是感性的动物,当外在事物受到刺激时,常会由于得失价值的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的缔造是人为的,而自己对人生的价值却是主观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人骚客因环境而怀忧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忡忡,抑郁而终。反而宋朝苏轼贬到外地,却能把心愿托付山水,因此能写出许多美丽雄伟的文章。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失真正的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的富贵有所动摇,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而人类的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能用最大的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贬的好友。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的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意志而成的。
岳阳楼记读后感4《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5《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6《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当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坚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必须的历史局限。可是此刻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当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7《岳阳楼记》中第一段主要叙说本文写作的原因和当时的背景。第二,三,四段多为写景,从中渗透出作者的情感。第五段是最为打动我的一段,它多为议论,其中表现作者的思想和远大的报负。
第五段中,作者揣思“古仁人”的思想,从他们身上借鉴出一些思想和理论。我从中感悟到,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古仁人”一样,志存高远,在成功与挫折前面保持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良好心态。
在今日的中国,我们是否也应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虽然这种“忠君”思想,在今日有些不太适用,有一定的历史局限。但是现在人人都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该以主人翁的心态去看待国家,所以我们无论身在何方,身处何种地位,都应心系天下,关心国事,以国家只是为己任。
如果,每个人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境界,中国将永盛不衰,繁荣延绵,雄伟高傲地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这样,又何问“微斯人,吾谁与归?”呢?到时,天下人皆为一道,共奔繁荣富强。
岳阳楼记读后感8今日的世博,是世界瞩目的中国现代文化。而我们是不是应该回想古代的文化呢?没有这些古代精髓,怎么可能会有现代的科技文化呢?之所以有了古代的文学,才换来了今日世博的佳话呀!
我今天看了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写的散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生动地描写了作者被贬到邓州(今河南邓县),和想起一年前友人滕子京也被诬陷浪费工钱被贬岳州(今湖南岳阳),修建岳阳楼的场面。
我不禁读了起来:“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
如果没有了这篇短文,我们这些孩子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呀。腾子京受了那么多的苦,一点都没有,而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挑食的挑食,连羽毛轻重的活都不肯干,真是太娇惯了!
实情为1046年9月15日,应好友在日陵郡守腾子京之邀有感而写,《岳阳楼记》能够成为传世名篇,并非对其岳阳楼风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抒发先忧后乐、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便是我喜欢这篇散文的原因。
之所以有了这些古文,才造出了今天的世博、今天的辉煌!
岳阳楼记读后感9《岳阳楼记》读后感《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家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通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情: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后,作家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情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该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一定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可以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起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只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该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10昨日晚饭后,天气闷热,本想开一下空调,但想到今年武汉市正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于是从书桌抽屉找出一把折扇降温。此扇是1992年5月8日到湖南参观岳阳楼时岳阳市政协所赠。该折扇一面印有岳阳楼,一面印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再读中国文学经典之作《岳阳楼记》,又一次深深为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所感动。
今天,我们吟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人为本,发扬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联想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范美忠,他作为北大历史系的毕业生,想必一定读过《岳阳楼记》,而他在地震中却不管学生,先学生之跑而跑,毫无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学生之忧而忧的精神,其所作所为,其言其行,实在是愧对范氏先人。吴鸿阳读后感癌症楼读后感---有缺憾的爱情灿烂千阳读后感
岳阳楼记读后感11人是感情动物,当受到外在事物刺激时,常会因为得失价值偏失,而怨天尤人。
其实环境缔造是人为,而自已对人生价值评估却是主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外物美适而喜,不以己身困厄而悲。多少文客骚人因环境而怀优丧志,把豪情丧失掉。如初唐李贺因受打击,忧心忡忡,抑郁而终。反观宋朝苏轼被贬请在外,却能把心灵托付山水,所以能写出许多瑰丽雄伟文章。
如果李贺不早死,或许有更多绝妙作品能流传下来,可惜他没有苏轼气度,不能“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况且,这种颓废意志必能使人形销骨毁,流于一种不满现实、沉郁、萎靡不振迹象,这对社会乃至对个人又有何益?只不过是使后人感到叹惋罢了。
孟子云:“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于现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文人对得失真正态度。不管处在什么环境下,皆能处之泰然,不以眼前富贵,也不因处逆境而有所改变。退一步想海天辽阔,而人类生命只是几朝露水,当露水蒸融时无影无踪。偶尔我们会回想过去,缅怀古人,而范文正公能用最大宽容与气度,安慰被谪好友。(读后感)
欧阳修谓其“能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他能有伟大事业,实际上是他不怨天尤人,时时在贡献自保持积极乐观态度,以民生为主,实得利于“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思想意志而成。
岳阳楼记读后感12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的景象,留给我们的是一些深深的遗憾与无尽的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的雄伟,有着朝晖夕阴的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与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的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的辉煌,也有着坠落的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的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与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的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的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的人生态度。你的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的壮语!
岳阳楼记读后感13前不见古人,使我们怆然涕下。自古迁客骚人多会于岳阳楼。我们无法再现当年景象,留给我们是一些深深遗憾和无尽思考。
岳阳楼雄伟壮观,洞庭湖南极潇湖,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有着街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雄伟,有着朝晖夕阴无穷变化,再加上迁客骚人华丽诗篇和万船感慨,使得岳阳楼更加神秘。
历史已经过去,当我们五次回忆历史时候,我们能够看到是一个积极向上滕子京,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少年不识愁滋味”人生有着升起辉煌,也有着坠落遗憾。于是滕子京遭贬而你又受牵连,但你并没有消沉,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遭遇令人悲叹,真是“却道无凉好个秋”。或许辛弃疾也和你一样“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岁族旗拥万夫”。但最后也只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邻家种树节”遗憾与无奈。《美芹十论》、《九议》也随之成为历史泛黄一页而后十六十年则让人顿觉悲哀。
或许辛弃疾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你,范仲淹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于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你无畏誓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成了你人生态度。你精神、品质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你也因此得到了永恒。相信若干年后仍然能够听到你那豪迈壮语!
岳阳楼记读后感14《岳阳楼记》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所作,是古今传诵的明文。
文章分叙事、写景、议论三部分。作者在略叙作文原因后,用浓墨重彩描述了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景物,经过写环境变化反映人们的心境: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变得喜悦兴奋,忘记了忧伤,沉醉在景色之中;当乌云密布、细雨连绵的时候,人们变得伤感悲痛。最终,作者借“古仁人”的形象表达了自我的思想感情。
我的感受是:人们只因环境变化而心境变化,丝毫没有把国家安危放在眼里。就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样,应当时时刻刻惦念着国家,以国家大局为重,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在遥远的地方,只要有这颗爱国之心,就必须能够打败敌人。如果人们对国家都不管不顾,那么由谁来抵抗侵兵?由谁来出谋献策?由谁来力挽狂澜?没有了民众,这个国家也就没有了意义。当国家有了危难之时,有力出力,有计献计,为国家担忧,为国家殚精竭虑。当国家太平之后,就能够和举国上下所有的人们一齐欢欣,一同庆祝。那是,也许更觉得逍遥自在。学习也是一样的。仅有付出全部精力去学习,才能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十分有效果。等学完之后,再放下心来玩,难道不比提心吊胆地玩好吗?
《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当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应当如何学习。我也要学习这种精神,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玩耍次之,才能学得扎实,玩得开心。
岳阳楼记读后感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出自北宋范仲淹笔下《岳阳楼记》的一句名言,意为“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范仲淹被贬出京,面对万顷洞庭,把个人“宠辱偕忘”,这是多少仁人志士慷慨激吊的感慨,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的体现,也表现出他高尚的爱国情操。
苏武牧羊,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苏武胸怀为国分忧、为国持节的信念,才不顾个人悲惨的境地。他那种博大胸怀值得子子孙孙发扬广大。
社会发展了,历史背景不同了,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即“为人类美好理想在先,以苦为乐”的人生观,仍是我们民族的主旋律,也仍是我们青年一代的理想。
今天,我们吟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之乐而乐”这句千古名言,就是要以天下为先,以人民为先,不为一点成绩而沾沾自喜,不为一点挫折而垂头丧气,我们只有勇敢地肩负起民族振兴的担子,才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明天!
癌症楼的作品背景
1945年,索尔仁尼琴在东普鲁士作战前线被捕,原因是他在写给朋友的信中写了对领袖斯大林不敬的言论,在劳改营服苦役8年。
1949年,索尔仁尼琴又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1956年获得人身自由,1957年被彻底平反。 1952年2月,当时在劳改营的索尔仁尼琴动了一次手术,劳改营医院的外科医生为他切除了腹股沟的一个肿瘤,因没有进行进一步治疗,1953年秋,癌症转移到胃部,他只得再次入院动手术。命运的打击能摧毁的只是弱者的意志,而为索尔仁尼琴这个坚强的俄罗斯人带来的却是双重丰收。他不仅战胜了死神,而且以住院治疗期间的见闻感受为基础,为创作《癌病房》打基础。
《癌症楼》作品构思缘起于1955年,索尔仁尼琴的个人生活史和政治际遇构成了小说的题材来源,但显然,作者的深入思考升华了小说的选题。
1957年,终于宣布索尔仁尼琴“无犯罪事实”,他被恢复名誉,解除流放。索尔仁尼琴到达妻子居住的梁赞市,在中学担任数学、天文课教师,同时偷偷写作。几次面对死亡的经历使他对死亡不再恐惧。他立志把所见所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替千百万蒙冤受难者建立一座纪念碑。
索尔仁尼琴从流放地到塔什干治病的坎坷经历和所见所闻,构成了《癌症楼》这部小说的基本素材。作者通过典型人物性格的扭曲,揭露和抨击了肃反扩大化以及此前此后一次次清洗对人心灵的损害。
《癌症楼》写作开始于1963年。1965年作者的居所曾被查抄,18年辛勤写作的书稿付之东流了。索尔仁尼琴为此消沉了很久。
《癌症楼》小说在正式的公开发表之前,索尔仁尼琴在不同的场合朗读过文本内容,这样构成了虽然作品没有正式发表,但却广为人知故事内容的事实。1963年,《新世界》主编试图将《癌症楼》改名为《病人和医生》,被作者拒绝。
1966年6月《新世界》杂志编辑部也讨论过这部书稿的第一部的主要内容。为此书能够顺利出版,索尔仁尼琴作出姿态,还准备了备用的书名《林荫路端的病房大楼》。但小说的刊发却一波三折,最终没有发表。
1967年索尔仁尼琴开始写作该书的第二部。与此同时,有五家出版社拒绝发表小说其中的一章《治病的权利》。
索尔仁尼琴《癌症楼》的创作过程中,当时的苏联文坛正酝酿着重大的思想解放的前奏。有关“战争的历史面目”、“革命暴力与人道主义”、“历史理想与道德的公正”的争论体现在现当代所有大作家的写作思考中。 1967年9月,《新世界》杂志编辑部讨论《癌症楼》出刊,莫斯科作家协会组织作家们参加讨论。与会作家们认为,“不印制《癌症楼》是一种耻辱。”1967年年底,英国的《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发表了长篇小说《癌症楼》的摘要。
癌症楼的主要人物
科斯托格洛托夫
小说中的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在部队里呆过7年,又在劳改营里呆过7年,之后在流放地度日。就在这时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经X光照射他病情好转。但是,下一步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这代价在他看来“太残酷了”,于是愤而选择反抗。
科斯托格洛托夫算是一个不幸的人,本来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大学生,却由于言语之失而使自己的命运发生了逆转,遭到流放,劳改,并多次在癌症的威胁下几乎走到生命的绝境。但是也正因为他的这些经历而使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人可以在自己的肉体还没有死亡的时候跨过死亡线。体内尽管还保持着某种血液循环和食物消化过程,但是心理上已经做好了死亡的一切准备,甚至感受到死亡的滋味。对周围的一切都无动于衷,仿佛是从棺材里看到的。虽然你不把自己算作基督教徒,有时甚至相反,可是你会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宽恕了所有欺侮过你的人,就连对迫害过你的人也已无仇恨。对你来说,任何事和任何人都已经无所谓了,你不想去纠正什么,什么也不会使你觉得遗憾。”多次走在死亡的边缘,对死亡有着真切的感受。当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他没有恐惧,没有仇恨,平和地面对上帝,仿佛已经超越了死亡。
从学生时代被抓捕起,科斯托格洛托夫就一直在别人的监视下生活,他的命运如同一粒沙子,无法自己掌控,直到垂死时来到医院才算是相对自由的地方。因此他对微嘉给他注射人造雌酚非常不满,因为这会使他丧失男人的功能,而与卓娅和微嘉的交往,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在病情似乎有很大好转但并没有彻底痊愈的时候,他强烈要求出院。“尝够了幻想破灭的滋味,做够了获释回家的美梦,最后,他只想回到自己那美好的流放地,回到自己心爱的乌什—捷列克,那是他心爱的地方。”虽然是流放地,但是在那里没有监视,没有强迫劳动,他可以盖上几间自己的房子,甚至还可以娶一个当地的女人。虽然是很普通,很贫穷的生活,但对他来说,却是一个美好的地方,如同家乡一样。实际上,科斯托格洛托夫虽然能坦然面对死亡,但他并非没有对于生的留恋,生的渴望,反而对生活有着更热切的期盼。也因为经历太多的苦难,使他对社会生活有着更深刻和清醒的认识。
在病房里,他是一个让鲁萨诺夫特别厌恶的人,因为这个人总是不合时宜地散发“反党反国家”的言论。他鼓动人们对于“人靠什么活着”的思考,让人怀疑“集体”的作用,处处与他针锋相对。科斯托格洛托夫是病房里唯一理解舒卢宾的人,虽然两个人的选择不同,遭遇不同,但对当时的现实都有着清醒的认识。
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鲁萨诺夫
鲁萨诺夫靠捏造事实、告密、诬陷爬到了领导地位。他得了癌症,也住进了癌病房。以他的精神特征为代表的这一大批人的存在并飞黄腾达就是国家得病的症状,不对这样的邪恶进行道德上的谴责,国家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
帕维尔·尼古拉耶维奇·鲁萨诺夫这位昔日的高官,“国家的宝贵干部”,有着令人羡慕的生活——和睦的模范家庭,井然有序的生活,无可挑剔的住宅,然而癌症使他与这一切隔绝了。无论他之前有过怎样优越的令他满意的生活,但是在癌症面前,在死亡面前,它们都将与他无关,他所拥有的不再是外在的物质世界,而只能面对自己的内心。他害怕癌症,恐惧死亡。鲁萨诺夫一进医院,就向医生反复求证,“我这并不是癌,对吧?大夫。”
鲁萨诺夫一方面害怕自己得了癌,不敢确认自己得的是癌症;另一方面又觉得脖子上的肿瘤无时不刻都在增长,随时会要了他的命。从家出门时他照了镜子,到医院换完衣服时他又照镜子,一会的功夫,他就觉得肿瘤仿佛长大了不少。到医院以后,医生18小时没有来看他,他提心吊胆,谴责他们不负责任,玩忽职守,但柳德米拉真要他出院时,他又不愿意,因为他害怕短时间内找不到更好的医院,就算找到了,转过去也需要时间,他觉得自己的病耽误不起。癌症就像一把利剑,把这个平日看似刚强的人一下子击倒在地。
他难以忍受祖国百姓的庸常生活。在医院里面,鲁萨诺夫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千方百计找关系,给莫斯科打电话,给他认识的高官打电话,期望得到特殊的照顾。
但医院实在人满为患,很多的病人在过道过夜,鲁萨诺夫的愿望难以实现。身为国家的“宝贵干部”,他无法容忍民众的贫穷与不懂规矩,他极端厌弃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行为习惯。他对医院的破败和医务人员的怠慢也感到十分的沮丧,觉得医院也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实际上,鲁萨诺夫的挑剔与不满是在与他日常生活的对比中形成的。他平常养尊处优,任何时候都会得到特殊优待,但是在癌症楼这一特殊的环境里,他和普通民众没有区别,他难以忍受这一处境。
他不敢回忆,无法面对过去。鲁萨诺夫是不会愿意回忆过去的,不会愿意回忆他真实的过去的,因为他的发家史就是一部陷害告密史。这个外表刚强,志得意满的国家干部,在梦境里,却感到无比恐惧。他梦见罗季切夫回来了,这个昔日的同事,当年为了两间房子,他告密陷害他,以致他坐了10多年的牢。现在他回来了,依然年轻力壮,挥舞着拳头,马上就会出现在他面前,鲁萨诺夫无处可逃。随着药力的加强,梦境与现实他渐渐分不清楚,陷害工友,告发同事,迫使别人自杀等等,那些往事一一出现在他的脑海,死去的人仿佛一直跟在自己的身后追着自己跑,醒来以后常常是大汗淋漓,担心医务人员给自己喝的药是不是有毒。这个昔日的恶人虽然在外面的世界志得意满,在癌症楼里却逃不过自己内心的审判。
伊丽莎白·阿纳托利耶夫娜
伊丽莎白·阿纳托利耶夫娜有一定的文化,能读懂法文书,原来生活在一个教富裕的家庭里。她见过许多家庭被无端的抢掠,街道上的邻居以各种理由被带走,当时她心想的是这种事不要发生在自己的家里,但不幸的是她并没有幸免。多年以后,30多岁的她在医院里做着护工的工作,看起来己经50多岁了,这时她才明白,是许多像她一样的人的不作为,才造就那么多人悲惨遭遇。
舒卢宾
舒卢宾就是农业科学院毕业的,没有当过兵,没有打过战,也没有被清洗、流放,看上去他就是那个时代逃过各种不幸的少数的百分之几的人之一。他在肛门侧面开一个排泄孔,以后排泄将不受控制。这种病让他特别的抬不起头来。
但让他抬不起头的不止如此。“你们被逮捕,而我们则被驱赶到大会上去批斗你们。你们被判处死刑,而我们则被逼着站在那里鼓掌,表示拥护判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并非没有清醒的认识,但为了妻子,为了孩子,也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他被逼着选择沉默,选择站到批判的大众中去。到最后,妻子死了,孩子们跟他划清界线了,自己的躯体变成了一只异袋,他必须长久地忍受这种生活。“熬过一切,活下去。”这是一种信念。其实活下去,对他来说是相当艰难的,背负着灵魂的枷锁,始终没有解脱的一天。
艾哈迈占
艾哈迈占,这个平日里看起来和气礼貌的小老头,你绝对想不出来他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上边谁掌权
——与我没关系,我宣过誓,所以也就是执行任务。”高喊着应该让那些偷懒的流放犯人吃大粪。“绝不是开什么玩笑,他们可不是人。他们根本不是人。”他本来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到部队后被派往寒冷的地方看守流放犯人,就变成了这样,要知道他自己完全也可能是那些犯人中的一员,只是命运不同而已。科斯托格洛托夫只是说了几句不该说的话,就成为了阶下囚,而他却成为当局政策的和措施的执行者。他为自己能成为当权者的工具而感到骄傲,丝毫没有思考自己真正做的是什么,没有一点同情心,甚至可以说是泯灭人性。正是因为他是普通士兵中的一员,他的内心的毫无自我意识才显得更加的可怕。即使在癌症到来的时候,他也没有反省过自己的行为。
费得拉乌
费得拉乌是日耳曼人,原先是共产党员,仅仅因为民族的关系没收党证,遭到流放。即使在流放地,他也以一个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苦活,累活,有危险的活他一直冲在前头。对于党的政策和措施他从来没有怀疑过,对自己所遭受的无妄之灾也不抱怨,向一个木头一样,相信集体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在医院里,他表现得阴郁,不爱说话,但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他仍然相信自己的所有遭遇都是出于“国家的需要”。
舒霍夫
“舒霍夫心满意足地睡了。他这一天过得非常顺当:没有被关禁闭,没把他们这个小队赶去建“社会主义小城”,午饭的时候赚了一钵粥,小队的百分比结得很好,舒霍夫砌墙砌得很愉快,搜身的时候锯条也没有被搜出来,晚上又从采扎里那里弄到了东西,还买了烟叶。也没有生病,挺过来了。 一天过去了,没有碰上不顺心的事,简直可以说是幸福的一天。”这样“幸福的一天”对于常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早上5点起床,因为动作慢了一点被罚去擦地板,之后溜到医务室,因为人满感冒没有得到治疗。在喝了一碗不热的稀汤之后,和其他犯人一起在零下27度的严寒中劳动一天,提心吊胆经历数次点名和两次搜身之后终于安然躺下。就是这样的一天,相较而言,却是让舒霍夫感到“幸福”的一天。“而这样的日子他从头到尾应该过3653天。因为有3个闰年,所以要加上3天。”
恶劣的生活环境,繁重的劳动,望不到头的刑期,在这样的条件下生存下来就已经不容易,而维持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就更加困难。为了逃避繁重的劳动,有人告密陷害同伴,这样的人因其他人的忌恨而遭来杀身之祸;也有的人舔碗别人的碗,捡别人的烟屁股吸,以减轻自己的饥饿,他们遭到别人的鄙视。但是舒霍夫不是这样的人,他在同样恶劣的环境之下,活得有尊严,甚至愉快。
舒霍夫吃饭的时候从来都是把帽子摘下来,坐得端端正正,尽管很饿,也只会用面包皮把碗擦得干干净净,而绝不会像费久科夫那样,像狼一样盯着别人的碗。在别人收到邮包的时候,他尽管很羡慕,也不会盯着看,更不会主动开口要。劳改营的生活尽管非常艰苦,但舒霍夫认为自己还是一个能挺直脊梁,堂堂正正的人。
一个在劳改营不知道待了多少年的老头,吃饭的时候总是坐得直挺挺的,喝汤的时候也总是慢条斯理,不像其他人一样把头埋到碗里,而是像在外面有规矩的人家里一样,把汤勺高高举到嘴边。在舒霍夫看来,这个老头尽管满脸倦容,坐在那里时却坚硬得像一块被凿过的石头。
尽管吃不饱,穿不暖,刑期的结束也遥遥无期,但是舒霍夫并没有在苦难面前卑躬屈膝,放弃自己的尊严,而且还似乎在这样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乐趣。舒霍夫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平常也会利用自己捡到的小铁块为别人磨制工具,换取生活必需品。劳动在他看来不是让人想要逃避的痛苦的差役,“唉,见鬼。干活的时间怎么这么短哪?你刚开始,就收工了。”干活的时候,他全身心投入,眼睛里只有瓦刀,灰浆,只要看一眼,他就知道哪块砖砌哪一面合适,墙上哪需要这块砖。
直到太阳下山了,大家都走了,他还恋恋不舍,一定要把没干完的活干完。在劳动当中,舒霍夫全神贯注,动作熟练,心情也很愉快。劳动使他忘了自己是一个劳改犯人,使他作为一个正常人一样,为自己的手艺感到自豪。
奥列格·卡明德夫妇
卡明德、叶莲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夫妇因为母亲好心收留一个逃跑的士兵而被判刑。10多年后,逃跑的士兵已经被释放了,而他们却因为两个人是“一个集团”,还被判处流放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完全遭受着无妄之灾,但却没有任何抱怨,总能从生活中看到美好的一面。弄到一只面包,他们会高兴得不得了;俱乐部上演一部好电影,他们会高兴得不得了;来了两本新书,他们高兴得不得了;甚至来了两个流放犯,也高兴很高兴。
这就是他们的生活态度:永远带着笑声和怀着喜悦的心情迎接生活。即使在西伯利亚的原始森林里伐木,叶莲娜·亚历山德罗夫娜年过半百,手脚浮肿,她还有心情欣赏那片森林,感慨那里的美景。
即使在最贫穷,最普通的生活里,卡明德夫妇也总能发现生活的乐趣,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尽管乌什—捷列克是个小村庄,一年四季充满风沙,时而炎热难耐,时而狂风突起,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而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干涸缺水的,但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他们也努力过着讲究的生活:做一张别致的桌子,买一盘别致的灯,砌一个凉亭,种上一块这里买不到的品种的菜,养上两条通人性的狗,每天带着他们去合理游泳,生活对他们来说永远都是有趣味的,快活的。叶莲娜·亚历山德罗夫娜总是感慨说:“啊,奥列格,我们现在的生活有多好哇。如果童年不算的话,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幸福不是取决于富有的程度,而取决于心与心的关系和每个人的生活观,因此即使在很恶劣的环境之下,卡明德夫妇仍然能够活得开心,快乐,而他们的乐观也使周围的人受到感染,他们的朋友科斯托格洛托夫认为尽管在流放地,和他们一起的生活也充满着诗意。
马特辽娜
马特辽娜是一个贫穷的老妇人,年近60,家里只有一只瘸腿的猫,一只山羊和几棵小小的橡皮树,两间破屋子在冬天既进风,又漏雨。她既愚昧又胆小,年轻的时候嫁给恋人的弟弟,后面丈夫去打战生死未卜,没有回来。她找不到丈夫死前的资料,没法拿到养老金;在农庄里面干活记的是工分,因此也没有钱,几十年来她没有挣到一卢布。
马特辽娜是一个勤劳的老太太。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开始干活,从早忙到晚。由于得不到帮助,又没有地位,她获取物质总是格外困难。夏天的时候,她就要开始为她的那只小山羊准备冬天的草料,年复一年,从很远的地方背回一蒌蒌青草,晒干以后不过一草叉;泥炭也需要从很远的地方背回来,还要偷偷藏起来,否则可能被没收。即使如此勤劳,她每天的食物还是只有土豆,衣物也几十年得不到添置。
马特辽娜尽管穷困,却有一颗善良的心。邻居叫她去挖土豆,她会立马放下自己的事去帮他挖,回来以后还会由衷地赞叹别人家的土豆多大,以致挖得起劲,舍不得离开。农庄主席的老婆叫她去送粪,即使自己还在生病,她也答应,还带上了自己的工具,工钱的事更是提都没提,仿佛她自己而不是农庄老婆会为不付给她钱而脸红。她帮助别人从来不要报酬,即使是硬塞给她,她也不要。别人都说她傻,她任劳任怨一生,没有积累下任何财富,因此还遭到了亲戚们的抱怨。没有人能够理解她,她一生勤劳,却不断遭受厄运,尽管自己贫困,却始终和易近人,乐于帮助别人,她是一个普通人,但在她身上显现出了一种俄罗斯人的精神。
董佐娃
董佐娃是医院放射科的主任。她不求名利,不追求学位的荣誉,几乎把大半辈子的时光都奉献给了医疗事业,在医院中人们尊称她为“妈妈”。在这里,她具有了圣母的形象。
瓦季姆
瓦季姆这位毕业于大学地质学专业的好学者,在小说中很多时候他都在看书、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求知的险峰上登攀。
普罗什卡
普罗什卡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农民的代表,在医院里医生说什么就是什么。对于他的描写,小说中没有太多的笔墨,但即使是寥寥几笔已足以让人感到他身上可敬的道德规范——勤劳。
癌症楼的内容简介
长篇小说《癌症楼》分为2部36章。小说以体制内官员鲁萨诺夫住院开始,通过另一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与医院体制的矛盾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癌症楼的生活画卷。
癌症楼的窗户上装有铁栅栏,一个房间里排着被褥齐备的床铺。每张床上有一个吓得不知所措的人。癌症楼的制度严格且强制:院方按时为病人提供定量分配的食品,病人无权知道自己的治疗方案,他们的储物柜被定时检查,他们也不能随意外出或散步;医生和病人从不共享信息,但医生和病人都不得不面对异常拥挤的工作室、病房和楼道。
病房本应安装广播,它被视为文化普及的标志,却不停地播送“非要你了解的新闻和非要你欣赏的音乐”;在楼梯平台上挂起一幅标语“病员们。不要互相谈论你们的疾病。”,红布白字,非常显眼。
卫国战争使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失去了亲人,他当兵上过前线,侥幸保全了性命,但在上大学时因与同伴议论政治而被捕判刑,并遭“永久流放”,他的女友则在流放地遭到强暴而顺从地活了下来,那不顺从的则自杀的自杀,失踪的失踪。医院护理员伊丽莎白一家在政治大清洗期间遭到逮捕,女儿死在了流放地,丈夫则仍关押在劳改营中。医生薇拉的哥哥也是在那期间被捕的,母亲经受不住打击而去世,而薇拉的恋人则在此后的战争中牺牲,在她因救死扶伤而获得的快乐之中。
科斯托格洛托夫经过20多年的军队、劳改营、流放地的生活后,他得了癌症,直至奄奄一息才好不容易住进了癌症楼。接受放射治疗后,他的病情渐渐好转。但是,下一个疗程的“激素疗法”将使他失去性能力。
鲁萨诺夫是一个在“大清洗”中靠诬陷、迫害他人而步步高升的既得利益者。当他通过关系到莫斯科治病没有成功,而且不得不作为一般病人住普通病房时,鲁萨诺夫感到莫大的委屈,对下属、病友、甚至医生都颐指气使,要求医生给他诊断为“淋巴瘤”,否认他自己患有癌症。
焦姆卡患了骨癌,叶夫列姆患了舌癌,普罗什卡患了心肌癌,年仅17岁的阿霞患了乳癌;甚至为此类病人服务多年,在这一领域从事过深入研究的医生董佐娃最后也患了癌症。在名册上他们很少看到不治而亡者,那是因为重症患者大多都在治疗无效时离开了医院。生性好动而迷恋上托尔斯泰生命学说的叶夫列姆,在离开癌症楼时满怀生的喜悦,但不久便离开人世。天真朴实的普罗什卡,在被告知可以出院时喜出望外,带着一纸写有拉丁文“无法手术” 、而他自己毫不知情的通知单高兴地走出病房,走向了死亡。甚至狡猾多疑的鲁萨诺夫眼看着脖子上已缩小的肿瘤,也兴奋地与家人回家团聚,但医生对他的诊断是“不知能否靠自己的抵抗力坚持过一个月” 。
病人在医院中被强制接受治疗,权力中心则抱着拯救生命的绝对真理掌握所有的资源,以医生为工具,对病人的肉体和精神加以控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