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讲怎样学好小学数学》读后感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它给予我们营养,丰富我们的知识,增加我们的阅历。,“我教小学数学”与...
《李烈讲怎样学好小学数学》读后感
“我教小学数学”与我们的工作很贴近。我手捧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很快就读完了,还意犹未尽,一点一滴,好像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亲切自然,她犹如一杯好茶,品一口,浓香四溢,回味无穷。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后,使我不禁想到如今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任务很繁重,心理压力更是大。当面对的孩子上课不认真时,当孩子们的作业大面积的出错时……,常常是火冒三丈,感觉自己辛辛苦苦的付出竟然是这样的回报,多少有些伤感和无奈;但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失望,然后就免不了对学生一顿责骂。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1今年暑假我再一次细读了李烈校长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受益匪浅。
作者的教育、教学思想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其中的一些教育理念和观点对我触动较大,是我在教学中最需要的或者自己做得不够的。从文中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李校长不仅具有爱的情感,更有爱的行为和爱的能力。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思考……
以“爱”育“爱”的儿童观。尊重和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在李烈校长看来,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神圣无瑕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与宽容上。正是有了这样的儿童观,李校长的教学围绕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心理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愉悦地学习、生活。
在“首因效应”中重塑学生的自信。李校长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考虑如何使学生喜欢她、爱上她的数学课。因此她着重做好三个“第一”,即上好第一节启导课、上好第一节新课、重视第一次个别谈话。对照自己的教学,这三个“第一”我也重视了,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细细琢磨,与李校长的作法相比,我的真情投入不够,我的语言缺乏艺术,效果当然相差甚远。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李校长深信“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她对学生坚持表扬为主,特别是对“学困生”。她深入学生,看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真诚赏识孩子,帮助孩子发扬长处,充满自信,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度。对学生的要求,不做横向比较,只要孩子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给予表扬,甚至运用“夸张”的手法,及时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让学生越做越好。想想自己对待学生,我真的太吝啬表扬了,特别是对“学困生”,看到学生的进步,想好的语言,总觉“夸张”,于是只在唇齿之间徘徊,难于出口。
课下用爱心为孩子补课。教学水平再高,在一个班中也会出现几个不令人满意的“学困生”。辅导这些让老师焦心和烦心的学生,却成了老师每天的苦差,于是怨声载道是司空见惯了。李校长客观地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待教学中出现的“学困生”,课下用爱心为他们补课,着实为学生的发展着想,她认为补课是教师的职责,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奉献。她经常利用课余饭后的时间为学生补课,做到既补课又补“心”,把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结合起来,效果显著。这些我感爱最深,四年级下学期,我们班的学生由来自37间不同学校的学生组合而成,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双差生”较多,学校领导也倾注了不少热情,我们科任老师更是煞费苦心。我每天都挤时间为学生补课,有针对性的面对面的辅导,学生有了进步,我通过电话或亲自登门家访,给予真诚的鼓励。学生得到老师的肯定,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也浓了,有几个学生每天都追着我要数学题做,五年级下学期,她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
李烈校长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我铭刻在心,它已指导着我的教学行为,以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践行它,加深爱的情感,让自己更具爱的能力,我有信心做得更好。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2读了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对于小学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又又了些想法。
李烈老师在文中指出,我们要把可用时间变为有效时间。要想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果,关键就是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减少时间浪费,使课堂更加的高效、有序。何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使用恰当的教学措施,利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要少;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要显著;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要深刻。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如何使课堂高效运作具有一定的难度,经过教学实践,我有这样的几点感触:
1、课堂必须要让孩子感到有趣。
2、孩子在课堂上都能自主积极的探索。
3、让数学变得有趣起来。
4、让孩子在课堂上感到学习的快乐。
当然,这四点是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坚持,去培养,并不是简单的一天就能形成,需要我们能踏踏实实上好每节课,让每节课都能做到这几点,那么是否做到这几点就是有效了?也不仅仅是,我们每节课必须还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知识体系,让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要干什么。另外,还要注意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要充分考虑好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你如何来解决?而这些都是我们在课下要精心准备好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二要依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实施对应的教学措施,同时还要能够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都能够深入的进行思考和小组间的相互交流讨论。四要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自信心,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五要把预设与生成有机的结合起来,即能产生一个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在动态环境下的有效生成,使我们最终达到知识学习高效进行,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实施起来就是:
一是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探索的场。
所谓的创设情景,就是将课本上枯燥的知识搬到生活实际中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应所用,这样知识不在单调枯燥,而是变得生动鲜活起来,也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际操作,能够激发孩子自己探索的场。
二是设置问题,激发主动学习
通过问题的设置,实际上这是在激发孩子去主动探求,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设置,就是需要我们的教师能够渗透到教材中,巧妙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孩子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了,自然课堂的效率也提高了。
三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通过对孩子的鼓励,激发,通过只是的从简到难,一点一滴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充分吸引孩子自发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能变得好学、乐学、愿学。
四是要形成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但要注意明确组内人员的分工,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共同参与和积极合作,也培养了孩子之间的协作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引导孩子共同完成,教学是否真正有效起来,是需要坚持和不懈的努力来不断完善的。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3《我教小学数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书中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也深刻体现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书中那一个个源于教学实践的真实而令人折服的故事,那一行行铺满了平凡而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足迹,更让我深深地佩服李烈老师的敬业精神,佩服她细致的教学艺术,更佩服她睿智的头脑与眼光。特别是书中讲述的“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的教育教学观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贯穿“以爱育爱”的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良好的氛围,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朋友般地与学生交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各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过多的重视了知识目标的落实和学生学习技能的培养,往往忽略了在课堂上与学生情感的交流,正是缺少了这点,所以我的教学尽管很努力但总觉得缺少了什么,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教师的教学应该以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作为主线,伴随着教学的始终。所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真挚、神圣的爱,而且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尊重、赏识、接纳和宽容上。充分相信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学论教,因材施教。真是因为具有这样的儿童观,使得李烈老师的教学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设学生成长的宽松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等,从而真正使数学学习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生命体验过程。读了这本书,我才更加明白:爱不是空口号,而是发自内心真诚的行动,爱中融汇着教师的责任和技巧。向李烈老师学习,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爱滋润每一个孩子。
“以会教会”是李烈老师从“以爱育爱”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出发,立足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本身,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育教学活动而提出的富有特色的教学观。以会教会的核心是教师的会,这就是要求教师只有不断地自觉提高自己的水平,只有发自内心地想方设法教好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会。
而我认为,教师的一言一行以及知识水平和教育素养等,都会对每一个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点点滴滴也都会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我们的工作便显得非同小可,来不得半点虚伪与马虎。什么样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同样,学生怎样也可略知学生的老师如何。正因为学生的会就像一面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教师的全部或者某个方面,为此,我们都必须先达到“会”。而这个“会”不仅仅是指文化知识和各种学习能力,还包括着生活、做人做事等的方方面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小打好做人的基础,使他们成为真正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这本书中,李烈老师从数学课堂教学的细微处入手,揭示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学习、实践、研究、反思、总结,以自身的“会”引导学生“会”,提出了许多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心理活动特点、以及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她深厚的课堂教学功底和扎实细致的实践作风。
书中的这些教育观、教学观都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实在的事例来体现的,有血有肉,亲切自然。我想:这就是具体,这就是细节,细微处才能看出老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情有多深。从中可以看出李烈老师那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将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正如李烈老师所说:“这是严格要求也是爱”。是啊,爱学生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因此,我将进一步把自己对教育事业、对孩子的爱,化做具体的行动,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工作,在如何深钻教材、如何以新课程理念设计教学活动的思考中,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抓好细节,落实要求,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艺术上不断学习实践,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行动者。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4翻开《我教小学数学》一书,那一身娇艳的桃红,蕴藏着内敛的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就是北京实验二小校长李烈。也许她正是用那一抹桃红去唤醒了学生紧闭的心灵,用那一份沉静去摒弃了学生喧闹的浮躁。她以一个数学名师的形象闻名中外。当我认真拜读了这本书后,感受颇深。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和《以会教会》两大部分,记载了作者二十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涯,走的是一条既平凡又闪烁着智慧之光的创新之路,她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让我兴奋不已,更是激发我深入思考。走上了三尺讲台,就应不懈的追求精湛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就应深情演绎自己的艺术人生……
第一篇《以爱育爱》似乎和数学学科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却以大量篇幅来表述,李校长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整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好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的有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孩子学好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孩子,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李校长把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教育的精彩。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浓浓的深情,才会执着地爱自己的工作,爱自己的学生;才会写出最真诚、最美好的教育诗章;才会真正无愧于教师这一光荣的称号。《人人说“我行”》《人人来“表现”》《用“爱”教“会”》……在李老师的笔下,透出了浓浓的爱生之意;在李老师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能者,充满着自信。她对小学数学教育事业和对每个学生的真诚的情与爱,那具有时代的强音深深地感染了我,促使我不断地寻找着自己与她的差距,努力地从中寻求我所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以会教会》阐述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爱,对所教学科的爱,对学生的爱,必然表现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上,也就是以自身的“会”教会学生的“会”,这就是“以会教会”。李老师认为,“以会教会”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新的儿童观、教学观,重新认识课堂教学;“以会教会”要求教师要以科学的方法,研究课堂教学活动;“以会教会”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更快地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这与我们学校现在所倡导的做一个“科研型”教师是那么地吻合。“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恐怕是目前每一个教师最时髦的教学目标了。我们教师把目光都盯在了眼前这些学生们的身上:怎样才能让学生们的素质得到提高?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的前提是什么?
前不久在批其末考卷遇到这样一件事,使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学期期末六年级数学测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填空题:一件商品降价10%。请你写出等量关系。有学生这样写:现价+降低的价钱=原价。阅卷教师毫不犹豫地打上了叉号,究其原因:标准答案是原价×(1—10%)=现价。对此结果,我感到困惑,以理力争,我认为,这道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看你怎么想了。为什么一定要用“标准答案”把自己的思维捆住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却把自己的思想束缚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岂不是空话一句吗?要学生会创新,教师首先要创新,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第三篇是李老师的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和教案。细细研读每一节课,每一个教案,她都是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精心设计的。从课堂实录上,可以看到,李老师上课时,讲究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每一次练习,教学中形成了发现矛盾、进行探讨、加深理解、恰当运用的局面,学生觉得又主动、又生动、又活泼。
总之,《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是一本体现时代强音,富有哲理,富有真情实意,富有个性,可操作性和可读性都很强的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著作,是李老师二十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生、对教师、对学生、对数学学科强烈的爱的真实感受。名师,之所以成为名师,必有他(她)成名的理由;强人,之所以成为强人,必有他(她)过人的强处。我们是普通的教师,普通的人,所以,我们一直都不太阅读名师,不太接近强人。当我们一旦走进名师,与强者为伍的时候,我们起码是半个名师,半个强者了。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愿大家与我一起共享。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5近期,全市在中小学数学教师中掀起了一次“读名著、学名师”的热潮。学习名师,我马上想到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李烈,并认真拜读了李烈老师所著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
其实,我想学习了解数学名师李烈,其实最初源于一次遗憾。那是我几年前赴武汉参加全国数学研讨会,会议本来安排有李烈老师的一节教学观摩课,由于李烈老师有事没能来,最终我错过了一次现场聆听和学习李烈老师课堂教学的机会。但是,会后我认真看了李烈老师观摩课的教学实录文稿,一下子被李烈老师课堂实录中所表现出来的挖掘细节、追求完美的教学风格所吸引,她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教学演示,而是教与学的互动,是"学而不死,活而不乱,易中求深,情理交融"。
当然,现在的我也很幸运,通过拜读李烈老师的《我教小学数学》一书,我自感收获多多,感动多多。这本书是李烈老师二十多年来教育教学实验研究的结晶,全面论述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和理性思考,提出了具有时代气息的、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值得深思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列举了生动的教学实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分析。全书主要分“以爱育爱”、“以会教会”和“课堂实录及教案”三大部分。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儿童观、教学观,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们的爱。李烈老师认为,正是在“爱”和“会”的良性循环中,老师和学生才得到同步的提高。
如果老师没有对学生、对学科、对事业的爱,是不会努力提高自己,高标准地去教会学生的。学生如果不是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也是不能很好的去学会的。同时,老师的爱是通过教学生学会来体现的,而学生是通过学会来回报老师的。两者也是互动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爱,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学生对学科的爱,又激起学生学会的积极性,而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更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学科的爱,对老师的爱。李烈老师还认为,做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决不能只是研究数学学科,还应该研究人的情感、人的需要。
这本书的许多小标题,我认为富有个性,它不同于一般书中的章、节标题,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具体,如“第一印象不可忽视”、“站到学生中来”、“低起点、高终点”……对每一条经验,作者不仅论述了其理论依据,而且还非常具体地介绍了她的具体做法和自我感受,操作性很强,因此读后感到好学、好用。读了李烈老师的这本书,我体会到:教学中,不仅要研究数学学科知识,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更要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研究如何真诚地爱数学,为学生的成长创设宽松、健康的氛围。只有这样做了,你才会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数学教师。更加明白教师对学生的“爱”中融会着的教师的责任与技巧,严中有爱,爱中有严,只有把“爱”与“会”融合在一起时,既有爱的情感,又有爱的行为时,老师才当得有滋有味,也才能让自己的学生处于一个充满爱意的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让他们很好地去爱学习、爱生活。
李烈我教小学数学的读后感6《我教小学数学》这本书是特级教师李烈校长写的,是一部体现创新性教育、教学思想的一部力作。
研读、思考,无不让自己的眼晴一亮,在李老师的笔下,数学尽情的绽放着它独有的魅力,处处都是让我们学习、让我们思考的地方和思想。
书中共有三部分:
第一篇:以爱育爱。李老师谈到让学生在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中学习数学,要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谈到“爱”中同样融会着教师的责任与技巧,宽严相济,实现不同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以会教会。李老师眼中的数学是基于“学生”的数学,她倡导把“学生”作为课程资源,要在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中激发思考,深挖数学思想,构建“浅出”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深刻思考,感受数学学科的真义与魅力,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中获得不同的发展。
第三篇:课堂教学实录及教案。这部分主要收录了《数的整除》、《循环小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等五篇教学实录或教案。从实录中可以感觉到李老师课堂的精彩,从教案中可以体会到李老师对一节课思考的深刻。
让我深记的一句话:优秀的教师之所以优秀,就在于能注意到一般教师所注意不到的现象,即使是在无意中也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在想: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是他的课上得多么精彩,也不是他多么的追求进步。而在于这位教师的心里是不是真正的装着学生,是不是真正的尊重学生、善待孩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富有热情和人情味的教师。
令人欣赏的一个做法:学生作业本的使用,李老师是这样要求的:要求写上“日期”、“作业出处”,要求划上边线,左边写题号,右边写题,还要求有写算式草稿的地方,不准单用草稿纸。李老师这样做的理由是:一是比较省事,再是减少眼睛疲劳,另外还便于自己检查错误原因。想想自己平时的教学,孩子会经常出现计算性的错误,很多都是“无据可查”,现在想来,关键还在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缺少一种充满爱意的严格要求。像李老师这样,严格抓作业本的使用,创造性的使用作业本,不仅仅是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更能够大大降低计算的错误率,提升孩子的计算能力。
《我教小学数学》真是受益匪浅!
《小学数学教育》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育》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教育》读后感1《小学数学教育》它的文章精短实用,可读性强,内容实在,在推动教学改革、传递教学信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如今,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更加希望能在教学方面得到一些切实具体的帮助,《小学数学教育》将怎样处理教材难点,怎样设计创造性教学方案等都为我们想到了。 据了解,《小学数学教育》滋润了无数数学教师的茁壮成长,也为许许多多的青年数学教师架起了走向成功的桥梁,是培育教师成长的摇篮。她的风格十分朴素平实。务实、朴实、平实是其魅力的源泉。朴素、精致、人文是其独具的特点。她的教学点评中肯,教案设计新颖,教学随笔精致。她贴近教改前沿,是小学数学教改的冲锋号。
在轰轰烈烈的教改之风中,《小学数学教育》宣扬对学生做为人的尊重;宣扬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赏识;宣扬人格平等基础上的情感交流;教育我们用心灵感受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智慧开启智慧。因此,每当我竭尽所能地传授知识给学生却看到学生似懂非懂的目光时,我都能从《小学数学教育》中再次找寻到信心的起点;每当遇到教学中我自己也弄不太清、搞不太懂的知识时,《小学数学教育》为我解决了燃眉之急;每当我想在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时,都是《小学数学教育》为我导航,让我有所创想,寻到教学的亮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一直坚信多读一些好书,一定会有许多意外收获,在这人生的黄金时间,我想我会一如继往地多读好书,在书的海洋中扬帆远航。同时我想《小学数学教育》也一定将与我携手同行,共同成长,共创未来!
《小学数学教育》读后感2最近我读了《小学数学教育评价》,现在谈一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教师评价学生。
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一种重要的方法,应该继承、改善、发展和沿用下去。
1.形成性评价。在认知领域评价中经常采用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课堂提问,课内外作业分析,平时测验,制作模型、整理某阶段学习的知识等方面进行评价。
2.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师对学生成绩评价的方法。当学生完成某一阶段学习任务时,可对其行为进行表现性评价测试。
(二)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使评价从外部转向内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定量转向定性、从被动转向主动的突破口。掌握自己的主要标志是能否正确评价自己。因此,自我评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可分为学生评价卡、数学日记、档案袋评价法。
学生数学评价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目前对学生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评价内容片面,只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不重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二是钟情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教学民主的思想。三是评价方式单一,过程简单,过分依赖于笔试,夸大试卷在评价中的效能。四是评价的作用不大,大部分教师习惯于用定量的方法去评价学生学习的成绩,缺乏用定性的方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把评价的结果看成是评价的终结,不重视引导学生在评价以后进行反思。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注重数学评价,运用灵活、科学、广泛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儿童怎样学习数学》读后感
整本书提到的最多是问题要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上课要从“生活情境”引入并展开。 读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新的概念——“街头数学”。国外研究把大众生活中的数学称为“街头数学”,事实上,数学不仅仅是教室中的活动,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家庭、公园、商店里都可以是数学课堂。校外无论是买卖活动、建造房子活动,都有数学活动和数学知识。数学不仅仅是在学校中的书本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既是一种知识形式,又是一种思考方式。英国学者纳茨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学生对学校中的数学问题感到困难,许多教师认为是智力上一问题,事实并非如此,他们能很好的作出街头数学问题。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一些孩子在计算加减乘除时存在很大问题,错误率极高,老师往往认为这样的孩子智力存在问题,而正是这样的学生在生活中却能正确并速度的进行货物的买卖,这种现象好像很难解释。纳茨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儿童在解决街头数学问题时使用的符号是不同的。他们在解决街头问题时用的是自己口头语言甚至直觉方式,而学校所教的是书面和符号方法。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的差异是街头数学与学校数学之间的本质差异,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所在。这一研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并不是独立于他们所生活的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一个体系。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具有紧密结合。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因努力去适应小学生特点,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更接近孩子的生活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这些内容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与解决问题等活动。促进孩子们在认知投入的同时有更多的情感投入。在课堂的组织中,要尽量让孩子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但是也不能只让学生进行街头数学的学习,必竟街头数学相对于学校数学来说很不规范,也不成体系,且有许多“街头数学问题”不是孩子们能解决的。正是因为这样,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把街头数学问题进行改造后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里,使之既保留街头数学的现实性、有趣性和挑战性,也具备学校数学的规范性和抽象性。这样的数学才是师生共同感兴趣的数学。
《教好小学数学并不难》读后感
在数学中有很多方面要利用数形结合:
一、在数的认识教学时利用数形结合。
二、在概念学习时利用数形结合。
三、在理解算理、归纳法则时利用数形结合。
四、在解决问题时利用数形结合。
五、在探索规律时利用数形结合。
六、在突破难点时利用数形结合。
为了提高“数形结合”教学的效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
1.经常使用直观模型。
2.鼓励使用多元表征。
3.培养数形转化意识。
数形结合还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右脑。数形结合既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根据自己对数学及学生情况的理解,找到数形结合的关键点,在教学中体现这一教学思想。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