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一季读后感400字(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

发布时间: 2023-10-27 05:54:2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101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字怎么写?作为一个观看者,再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请看下面的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一季读后感400字(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字怎么写?作为一个观看者,再看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请看下面的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1】

  上周,我看了董卿身兼制作人和主持的电视节目《朗读者》第一期,很受感动,数次落泪。这一期的主题是“遇见”,每一个朗读者都用自己的朗读诠释人生中最美好的遇见。曾被同学嘲笑的“濮瘸子”的著名演员濮存昕,摘得世界小姐桂冠的张梓琳,创办联想的柳传志,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96岁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每一个“朗读者”都是那么动情,那么感人,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是故事与智慧并存的灵魂。

  看过这个节目之后,我常常在想:倘若有机会采访路人:“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除了学生之外,可能很少有人还一直葆有朗读的习惯。

  对我来说,当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或许是件幸事,因为每周有三节早读课,可以和孩子们一起沉浸在美美的经典诗文的朗读之中。我一直觉得要让学生会背诵的古诗、美文,老师也一定要会背诵,率先垂范,才有说服力。也许很多人认为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步入社会没有必要,更没有空闲来读“出声书”。殊不知,朗读像唱歌一样,有了感情,便有了乐趣,文字便有了鲜活的生命。

  朗读是释放文字魅力的最好方式,只有动情的朗读,才会让文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一篇文章透出一个人的品格性情,不去朗读,不去体会,是感悟不出来的。

  其实,学习课文,不单单是为了应考,对于热爱文字的人来说,更是为了触摸文字的温度,感受文字的精髓与灵魂。

  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须字字读得响亮”。的确,要体会文字中的暖与美,用心动情地朗读才能品出韵味来。

  朗读可以怡情,只要喜欢,总能抽出时间来朗读自己钟爱的文字,让朗读陪伴一生,让朗读浸润生命,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在我看来,朗读,是人生最美好的遇见。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2】

  因为是学生所以主要写一些比较像鸡汤的点,更深层次的我暂时也体会不到,因为阅历不够多。

  欢迎大家也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这个节目的一大特色就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倾诉”,这样一来就把原本的文字变得更有温度、更有内涵。

  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很好的传承与传播,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好的作品。

  总的来说节目形式很棒。

  下面是一些由主持人或嘉宾引发的联想。

  首先关于主持人董卿,其实我之前对她的印象就只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主持人,主持了很多次春晚。

  但是看了这个节目之后我发现她很有文学素养,总能在适当的时候说一些有韵味又升华主题的话。

  我们老师也说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以是金子总会发光吧,或早或晚。

  鲜花山谷夫妇,我真的很喜欢他们,因为特别向往他们的爱情:每天为对方读诗,一起照料漫山遍野的花,还不时为对方写首打油情诗……这就是我心中爱情最美的样子。

  这种爱情不会败给岁月,反而会因时光流逝而愈发美丽。

  所以他们为对方读:“我一天一天明白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切地爱你。”所以董卿送给他们:“我们相爱一生,还是太短。”真是浪漫得令人羡慕。

  九十多岁的翻译家许渊冲,狂但狂得相当可爱。

  他分享了自己第一次翻译的经历——翻译林徽因的《别丢掉》,用来追女孩子,也是不同寻常啊……

  我印象更深的'是他谈起他近几年的生活:在被医生诊断只能活七年之后,照常工作、生活,还常常“偷夜里的时间”工作。

  通过这些我不仅看到了他对事业和生活的热情,还看到了他的淡然超脱。

  在最后他说,你要使你过的每一天,都值得记忆。

  这是整个节目中我记得最深的一句话,它值得被我们铭记并实践。

  补充:还有关于诗译英法唯一人那里,让我想到的是,当你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换种说法就是你让你的才华配得上你的梦想了的时候,可能你就有资本自信,就能坦然地接受赞美,甚至大大方方当着所有人的面自己肯定自己。

  而当你的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听到别人的称赞,你会有些心虚。

  至少我现在是这样的。

  濮存昕讲的主要是感恩,这个话题从小到大我们都听了无数遍,所以我不细说了。

  他读的真好啊,抑扬顿挫,节奏很到位。

  不愧是艺术家。

  无国界医生蒋励,看她的这段我真的泪目。

  从那些视频里看到的生命的脆弱又一次震撼了我,又一次让我知道我们的生活有多么好,又一次提醒我要知足常乐、珍惜现在。

  环境那么恶劣、危险,那些无国界医生、维和战士们还是选择了奔走在生死之间,他们的精神是溢着香气的吧!

  世界小姐张梓琳,读给自己的女儿的,读的很有感情。

  另外刘瑜的原文写的特别赞!“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世间最美好的祝愿莫过于母亲孩子的祝愿了吧。

  当然,并不是每个母亲都有这么好的文采,但一定每个母亲都有这样一颗心:希望你被世界温柔相待,如果不能,希望你能坚强。

  柳传志读了自己在儿子婚礼上的演讲词,最后那个“为了你们感恩培养出这么好的女儿并把她送给我们,我们就把儿子送给你们当女婿”的结尾有种莫名的喜感哈哈。

  他在谈话部分说当时如果空军录取他的话他可能就不会有现在这些了。

  我觉得我们其实也是这样,在人生旅途中我们总会错过些什么,但或许在后来的日子里突然发现,之前错过那些可能是因为我们要遇见更好的了……

  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3】

  看了第一期,六个嘉宾感觉越到后来越好看。

  也许是缺少感同身受的体验,濮存昕 无国界医生团队 柳传志的段落并没有太大的感觉。

  反而是鲜花山谷夫妇给了第一次大冲击:我找到了你,便像是找到了我真的自己---多么纯粹,多么真。

  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

  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的----嫁一人白首,多好。

  醒来觉得甚是爱你----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看着细水长流,看着平平淡淡,但这样的爱情却是多么美好到让人羡慕。

  读过去写的诗,读到213北京越野吉普车的时候,一下子就乐了,也是这就是冥冥之中的缘分吧,时间总有那么多的巧合,除了「缘」,别无他解。

  张梓琳的访谈感触不是特别大,就觉得朗读特别好听,甜甜的软软的。

  如果说鲜花夫妇是一次小冲击,那许渊冲绝对是一次暴击!他是那么的可爱,真挚,说起专业又是那么自信,甚至让人觉得他有些张扬的可爱。

  可是说起那首献给女同学的情诗,老爷子一下子热泪盈眶,就像个小孩子一样的纯粹。

  看完这期节目,特别激动。

  快节奏的生活步伐已经让我们习惯快节奏的面对一切:飞快地工作、飞快的吃饭、飞快的娱乐,同样也飞快的阅读。

  很庆幸有「朗读者」这样的节目,让我们慢一点,再慢一点:在周末的晚上,和家人一起围着看电视,听 朗读者 ,在这期间学着放慢一点脚步,看看文字,品品生活。

《朗读者》第一次观后感

  《朗读者》第五期观后感【1】

  在我们人生旅程中,有太多的“第一次”,最初的感觉往往新鲜而富有诗意。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如果人生拥有越多的第一次,也意味着人生越丰富、越多彩!上周末,《朗读者》以“第一次”为主题词,主持人董卿与航天英雄杨利伟、作曲家许镜清、京剧余派女老生王佩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戏骨王学圻、作家刘震云等嘉宾走进值得回味和感恩的“第一次”。

  王佩瑜

  王佩瑜另类演绎京剧魅力

  她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位女老生,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被誉为“当代孟小冬”,她就是王佩瑜。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佩瑜表示她是听孟小冬才领略了老生的美的。从老旦改学老生的时候,刚开始并没有体会到老生的美,直到有一次老师给了她《十八张半》和孟小冬《搜孤救孤》的磁带,虽然磁带的效果很差,但她一听到孟小冬的声音,如天籁般,从此爱上了老生的角色。同时,作为京剧“余派”老生第四代传人,王佩瑜在与董卿的对谈中,分享了自己在推广京剧时的经历和感受。她坦言,在北大举行公开课时,学生们对京剧从不了解到感兴趣的转变令她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朗读者》的舞台上,王佩瑜用独特的京剧韵白朗读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送给她尊敬的京剧前辈孟小冬。如此非同一般的“京味儿”朗读,展现了别样京剧魅力,更有网友留言道“京韵朗读太有感觉了,令人心潮澎湃!”

  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不怕输给阿尔法狗

  在去年3月进行的围棋人机大战中,阿尔法狗最终以4:1战胜了韩国名将李世石九段,随后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曾经公开在微博喊话:“你(阿尔法狗)打败李世石,但你赢不了我!”这样的表态很快在网上引发热议。面对主持人董卿,他也解释了自己这番发言的初衷:“我希望通过一些很自信、很阳光的言论吸引人们的关注,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国也有很优秀的棋手。” 虽然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有些超出他想象,不过柯洁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类棋手,他雄心壮志地说道:“我不会怕输给阿尔法狗而被大家嘲讽,怕就输了一辈子的东西。”

  随后,柯洁朗读了《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最后一个节选,内容是哈利波特与伏地魔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面对决,柯洁表示这段文章要“献给未来的对手”,其寓意不言自明。等到柯洁朗读完文章后,董卿“调侃”道:“你念‘伏地魔死了’感情不是很饱满。”柯洁马上加重语气,咬牙切齿地重读了一遍“伏地魔死了!”两人的互动也逗乐了不少的观众。节目播出后,不少网友留言点赞节目传递的正能量,同时为柯洁接下来与阿尔法狗的比赛打气加油。

  央视《朗读者》是董卿转型制作人后的首秀,她潜心一年,打磨了这档以“朗读”和“人”为主体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而她的初心,正是想,将被遗忘在角落的文学“打开”,让情感以及人生的历练走向文学。据悉,接下来节目还将邀请到斯琴高娃、陆川、潘晓婷等嘉宾,更多精彩尽在每周六、日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朗读者》第五期观后感【2】

  倪萍来了,讲述她多年为子求医的心路历程;李亚鹏来了,分享他的教育观点及陪伴女儿成长的故事;徐静蕾来了,为去世多年的奶奶朗诵出自史铁生笔下的《奶奶的星星》,字字入心,全程哽咽,些许颤抖的声音瞬间戳中万千心灵。自从《朗读者》开播,很多观众发自内心的惊讶,原来综艺节目也可以这么有文化。

  "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这段话是《朗读者》制作人和主持人董卿在节目里的一段自问自答。从2月中旬开播至今的《朗读者》,以其惊艳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一直双线飘红,并被媒体称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这个以"无声的文字,有声的倾诉"为主旨的文化节目,"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出自真情实感的朗读再次唤醒了文字的感染力,点燃了人们的阅读热情,让这个节目也成为春日里最温暖的节目。

  《朗读者》第五期观后感【3】

  本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将以"第一次"为主题词,邀请到戏骨王学圻、航天英雄杨利伟、作曲家许镜清、作家刘震云、京剧余派女老生王佩瑜、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等嘉宾,与大家共同走进值得回味和感恩的"第一次"。

  2003年10月,38岁的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在太空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实现了中国人千年的飞天梦想,使得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本期《朗读者》将邀请到航天英雄杨利伟分享他难忘的"第一次"飞行,"其实这个第一次决不仅仅属于我,它属于我们共同奋斗的航天人,属于在座的以及电视机前的每一位炎黄子孙,它属于我们深爱的国家和民族,甚至属于全人类。"当主持人董卿问到当时是否会担忧风险问题时,杨利伟坦言道:"我们身为军人,本身就准备风险和牺牲,存在风险是载人航天的正常现象,这不会动摇我。"

  86版电视剧《西游记》主题曲,可谓家喻户晓。2021年12月,这首伴随着无数人成长的曲子在人民大会堂里两度响起,拉开了作曲家许镜清"2021《西游记》主题音乐会"的大幕。举办音乐会,是许镜清辗转了30年的心愿。这一次,许镜清先生首次走上《朗读者》的舞台,与董卿讲述举办音乐会的"九九八十一难","资金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当许老先生朗读完后,现场惊现神秘嘉宾,惹得全场热泪盈眶。

《朗读者》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朗读者》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朗读者》读后感1

  中央电视台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结柳传志、斯琴高娃、濮存昕、乔榛等朗读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独特的气质,董卿更邀请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原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节目不仅仅是传递文字的温度,还巧妙地将人的故事融入其中。而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对于观众将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朗读者》读后感2

  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瞩目,越来越火爆荧屏,似乎标志着文化综艺的春天就要来了。但是,近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是的,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种多样,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山大”,观众不仅需要哈哈爆笑来解压,更需要悠久的文化来滋养看。而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有营养的节目,显然更受追捧。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看似“百花齐放”,从音乐真人秀到明星玩游戏,热热闹闹,实际上同质化严重,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也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备受观众诟病。电视输出的任何节目都应该是文化产品,至少是“三观”正确的节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个字“玩”,《中国式相亲》更有“三观”不正确的嫌疑。主持多档文化类节目的董卿说,“文化类节目真的不好做,它需要更精心地设计。”想要把观众留住,关键在于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就是想通过情感上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一种认知和最温柔的记忆看。

  《朗读者》定位为文化情感类节目,每期节目将根据一个主题,回顾古今诗词、文学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人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以舞台视觉语言辅助呈现,让观众恰如其分地感受文学的力量,引发共鸣,感受文学之美、声音之美和情感之美。近年来这类节目极为稀缺,这就是《朗读者》口碑爆棚的原因。事实上,人们不是不稀罕文学,而是没有引起共鸣的文化节目,《朗读者》就是一个窗口,就是一个突破口,将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统一,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近年来,随着各类综艺节目的繁荣而泛滥,文化类节目也日渐崛起,从之前的《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到近期的《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到欢迎。也许说文化类节目正在崛起还为时尚早,但说价值正在逐渐回归是恰如其分的。正如董卿所言,《朗读者》“起码是个风向标”,电视文化类节目已经渐渐显出崛起的迹象,特别是近期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拨动了亿万观众心中那根文化之弦圣洁之弦。电视节目没有文化太可怕了,电视文化不传播文化太可怕了,电视必须传播文化正能量。

  《朗读者》读后感3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

  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朗读者》读后感4

  “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从文字中获得过快乐。与其说朗读者在传播文字,不如说也在传递文字背后的人生”。董卿的话道出了本次寻找的意义,声音传播情感,情感滋养人生,“我就是想好好读书”,董卿寻找的是朗读者,更是关于文字、关于阅读最原始的热爱,最原始的快乐。

  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对于创新节目的要求,首先是从社会价值出发。“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电视市场中沉得下心的文化节目却是稀缺资源。大型文化类节目《朗读者》的出现,正是在喧闹娱乐中的一股清流,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

  央视资产管理中心主任任学安说:“《朗读者》的出现绝对不是孤立的,中国的电视节目太需要一档有文化价值的节目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朗读者》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来朗诵出文字背后的价值。”

  《朗读者》是董卿从主持人到制作人的转型之作,她坦言这档节目对她来说是一次难度极大的挑战,朗读的文章必然是温暖的,有态度的,具有撞击灵魂的力量;嘉宾的标准更不是一般综艺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要求,“朗读者”要有丰富的阅历、动人的人生故事和真诚的情绪感染力。

  在已经结束的前几期《朗读者》录制中,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让全场震撼,斯琴高娃朗读《写给母亲》,更是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董卿希望《朗读者》能够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推动人心相互靠近。

  《朗读者》读后感5

  几个月前在精读《朗读者》的原书,有些许感想。

  好几个月之前就观看了《朗读者》节目,之后,又观看了《经典咏流传》,觉得还不过瘾,于是去书店买了《朗读者》原著回家看,一开始只是走马观花,但经过我的细细品味,发现有很多妙处。

  比同于电视节目,书本的内容可能会显得有些枯燥乏味,这是一本让人们去读书的书,是一本讲读书的书。《朗读者》中介绍了许多古今中外名著,还有一些人们读这些书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感染着我们,并以此鼓励大家去阅读更多的书本,去精读更多的书籍。

  那么,到底为什么要读书,“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去读书吗?”也许部分人没有过高的思想意识。有的人说为了高考,为了工作,或者说为了家长,为了老师。其实,我想说的读书不是上学读的书,归根结底,人们都是为了自己而读书。也许,这句话,你们听别人说了很多遍。但是,我今天用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

  相传犹太人用蜂蜜涂抹在书上让孩子添,人们从小时候开始读书,上学之后还是读书,毕业之后继续读书一直把书带入晚年。书本是知识的容具,书籍是人们进步的阶梯。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看书,但是现在,网络发达,生活节奏快,没有时间看书了。与此同时,国家加大了对古代文化知识的重视,修改了中小学教材,出台了《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节目。《朗读者》用最正直朴实的文字让你读书,留下自己内心的感想。因为,你是为自己读书。

  所以,发下手机,拾起脚边的书香,细细品味,让书本陪伴你,这就是朗读的初衷。

  《朗读者》读后感6

  看了曹文轩教授对《朗读者》的推荐,于是,迅速找来了这本书。

  拿到这本书,就想一口气读完,正如书的结尾所说,“每个读者都会一夜把它读完”,我亦是在最快的速度读完的。

  《朗读者》给我们讲述了一个让我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的故事。15岁的中学生米夏偶然认识了36岁的汉娜,他们成了一对很特别的情人。他和她差不多每天约会,每天他们都会沐浴、朗读。他们一起骑车出去郊游,住旅馆的时候以母子的名义登记。但是,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趋严重,他们在一次大吵又和好之后,汉娜不辞而别了。两人再度重逢时,米夏已是大学生了,在法庭当实习生,汉娜作为曾经的纳粹战犯成为被告。汉娜在被审的时候,为了隐瞒自己不识字这个秘密,从而接受了其他战犯的“污蔑”,从而被判终身监禁。米夏知道真相后,想替汉娜说明真相,但是经过艰难的抉择,最终选择了缄默。米夏在离婚后,他继续为汉娜朗读,寄去了录音带。汉娜在狱中通过录音带艰难地学习文字,并给米夏写了一些小纸条,但是从未回信。当汉娜即将被释放,米夏接到典狱长的电话,他不得不去看望汉娜,并为汉娜找到了房子和工作。当米夏去接汉娜出狱时,汉娜已经自杀了。

  正如曹文轩教授所说的那样,这本小说的语言非常严谨,非常严肃,但是读之却不觉得沉闷。读过这部小说,让我联想到了三个词——自尊,经历和朗读。

  可以这样说,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

  她最初是西门子公司的职员,当她要被提升的时候,她为了掩饰自己不识字,从而选择了去当兵在集中营做守卫。人说,一步错,步步错,正因汉娜这一个错误的决定,才造成了她悲剧的一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就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为自己曾经的错误层层“隐藏”自己,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因此,不管她多爱米夏,但是,她始终未将自己全部交给米夏。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

  一个36岁的女人,没有家,没有亲人,不敢爱,不能爱,她只能到处漂泊,过着不稳定的日子。其目的既是为了隐藏她当纳粹看守的历史,也是为了掩饰她不识字的秘密。

  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哪怕是爱情、自由或者是生命。和米夏不辞而别,不仅是因为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保守住这个秘密。汉娜被其他被告污蔑是她“主谋”,是她执笔写了当时的决策的时候,她为了不在法庭让众人知道她是个不会读写的文盲,她承担了所有的罪责,虽然她知道承认了罪责的后果。

  汉娜选择了“隐瞒”和“藏匿”来捍卫自己的自尊。我想,她捍卫自己的自尊是没有错的,但是,汉娜选择了错的方式。在她年轻的时候,在她风华正茂的时候,在她邂逅米夏之后,都有无数次的机会可以让她学会读写,但是她没有好好把握。

  《朗读者》读后感7

  今天早上起床后,我感觉天气冷得让我直发抖,我拉开窗帘往窗外一看,整个世界都阴沉沉的。

  我生病一个星期了,妈妈带我去医院打针。我拖着沉重的身子来到医院,心里很平静,没有丝毫的害怕。虽然我生病了,但是我并不想浪费这个看书的好机会,所以就打开电子书,找到了我喜欢的《朗读者》阅读起来。

  《朗读者》这本书是由著名主持人董卿阿姨写的。第一位朗读者是一位演员,他的名字叫濮存昕,人们常常这样评价他,在靠墙的桌子边随便一坐,就是一台戏。濮存昕爷爷给我们带来的是一本《老舍散文》。他给我们朗读的文章是《宗月大师》。在濮存昕爷爷小的时候曾是个残疾的孩子,他遇到过一个像宗月大师一样帮助过他的人,这是一个叫容国戚的大夫,他给濮存昕爷爷做手术,才让濮存昕爷爷变得像正常人一样。后来濮存昕爷爷读到老舍先生在文章中所表达出的对宗月大师的感恩之情时,他就会想起容国戚大夫是第一个真正帮助自己改变命运的人。

  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句话: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这样做,别人帮助过我们,我们也可以去帮助别人;我们也可以这样想,我是被别人帮助过的人,我也可以去帮助身边的人。

  《朗读者》读后感8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故事讲述一个十五岁的中学生米夏因为偶然的原因爱上了三十六岁的汉娜。对于米夏而言,他在汉娜身上发现了一个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汉娜也因为有了米夏的朗读而安静且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但是,汉娜不久却突然不辞而别。等到再见到汉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实习的法学系大学生,而汉娜却是嫌犯之一。汉娜的罪名是在纳粹时期当过看守,在一次空袭中造成了大批犹太人死亡。(战争开始时汉娜曾在西门子任职,本来还有提升的机会,汉娜却令人惊讶地辞职当了纳粹的看守。)在审讯中,别人把当年遭空袭后起草文件的事推在汉娜身上,她却出人意料地承揽了下来,结果被判终身监禁。

  在知道了汉娜越来越多的事情后,米夏发现了汉娜一生最大的秘密:汉娜不识字!正是为了掩盖这一点,汉娜屡屡放弃前程,几年前离开米夏也是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众人面前,米夏并没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没有替汉娜辩护。出于对汉娜的维护,还是对自己的维护呢?我不能理解。

  《朗读者》读后感9

  同学给我推荐了一本德国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译本《朗读者》。读完这本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场好电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银幕上的某个场景,又或者听完一张唱片,关掉机器,依然余音缭绕一样。合上《朗读者》就是这种感觉。我并未能像书的结尾说到那样——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一夜读完,毕竟书中涉及的历史、道德、情欲、伦理等问题很复杂,让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难以自拔。

  二战后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迈克患上了猩红热,他坐车到很远的图书馆中找寻自己爱看的书籍。迈克有一次在路上病发,汉娜将他送回家,两人开始渐渐交谈起来。病好的迈克,回到了汉娜所居住的房间,而两颗同样寂寞的.心,此刻交汇在了一起,15岁的迈克和35岁的汉娜发生了一段惊世骇俗的忘年恋,此后汉娜总是让迈克为她朗读,在迈克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时而大笑,那个夏天,迈克满16岁之前的那个夏天,是他们一生中最短暂最快乐最不能忘怀短暂时光。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汉娜最后离开了迈克。而迈克再一次看见汉娜是在对二战战犯的审判席上。汉娜作为主要战犯被判终身监禁。在汉娜终于特例获释时,长大的迈克再也没有当年的激情。而冷漠的迈克也让此时白发苍苍的汉娜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在监狱上吊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朗读者》读后感10

  姚晨有点从喜剧明星向女神发展的节奏啊,央视新的化妆师水平很不错。她讲了初到北京,作为北 漂,被一个胖姑娘收留的故事,看得我泪目。

  董卿《朗读者》第七期——告别,听姚晨的朗读想到的

  其实,由于一些原因,我在去年到今年,在西安被一家收留了一段时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两家人和一家人一样挺着,忐忑的接受着种种改变。

  这一期的主题很好,说人生不是别的,而是各种各样的告别。不过值得欣慰的事,我们这次告别是带着很大的喜悦的。这次告别后很快还会再相见,而且以后再见也是方便的。

  也许,若干年后,一切都过去了,她家也搬家了,但我还是怀念在纺织城的日子,在三厂四厂中间的过道了,打麻将的老头老太们。

  怀念那个临时的港湾,怀念一起创造未来的日子。

观看《朗读者》观后感600字

  【观看《朗读者》观后感600字1】

  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好看到央视刚刚开播的《朗读者》,颇觉耳目一新,印象甚好。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个文化类节目,而且这次由她兼任制片人,这就意味着她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朗读者》与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相比,确有许多不同。《中国诗词大会》声势浩大,有百人团、挑战者和擂主等众多变动不居的角色,不仅“诗霸”“词霸”们的表现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诗词歌赋的修养也颇令人惊艳,从而赢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美。不过,因为它是竞赛类节目,未脱选秀窠臼,考试的气氛又太浓,不知有多少颗小心脏为此而蹦蹦乱跳。《朗读者》显然更有独创性,除了栏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国同名小说和英国改编的同名电影外,并无什么因袭。

  《朗读者》必有朗读,语气却又重重地落到“者”上。“者”在此处指发出“朗读”的人,可见《朗读者》十分重视朗读之人。

  在这档节目里,“人”虽有名人和非名人、专业和非专业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却一样地受到尊重。“素人”是个外来词,指平民、朴素的人和未经修饰的人。在第一季前两期的朗读者中,企业家柳传志、国际名模张梓琳、获国际最高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儿童作家郑渊洁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读方面他们却是“素人”;演员濮存昕、蒋雯丽、乔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读者中的专业人士;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应该都属素人之列。这些显然经过一番挑选的人,按照节目的设定不是先来一段朗读,而是先接受主持人采访,讲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为了话题集中起见,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有点儿出人意料的是,名人们没有讲他们的“成功学”,如遇见第一个扮演的角色、获取第一桶金之类,而是讲他们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变他们的一生。如柳传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录取为飞行员,而是进了大学,这才走上了后来的人生道路。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濮存昕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谁也想不到他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还被同学起过“濮瘸子”的外号。要不是后来遇到了荣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台成为一名演员。这样,荣医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可以说,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读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为幸运的“遇见”之一,在讲述之后的朗读也最为出彩。这除了因为他有优秀演员的修养外,还因为他选择了老舍的散文 《宗月大师》。老舍对宗月大师助他上学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对荣大夫的感恩一样,因此朗读这篇散文真是最贴切不过的了。我相信,这是作为北京人艺演员的濮存昕自己的选择,因为老舍就是北京人艺传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为濮存昕所熟知。

  至于在“素人”中,主动从北京大医院辞职的“无国界大夫”蒋励的“遇见”最感人。她与助产士在阿富汗的战火中接生了三千多个新生儿,平均每天四十多个,又无一例孕妇死亡,真正体现了一位白衣天使崇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她紧接着朗读的,恰好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风中飘扬”。这首民谣充满了对这个动荡不安世界的关切和悲愤,也代入了朗读者在阿富汗经历的切身体验。听到朗读这首民谣,我们的心完全被震撼到了,为一种巨大的悲哀和无助深深哭泣,从而想要改变什么。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说明为自己和给他人朗读的`必要。

  《朗读者》每季有十二期,这意味着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为观众讲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故事,加起来就是近70个非虚构的人生片段,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一个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值和递送啊!我相信凭现在的团队,能够把这档被定义为“情感类”的综艺节目办得更好。但既然命名为“朗读者”,重人还得重文。谁是朗读人,哪是朗读文,都需要精心挑选。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 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目前我们天天在播放的电视节目有文化吗?答曰,在纪实类、人文类、戏曲类、地理类、动物类的节目里多些,在虚构类的节目中少些,以纯娱乐为宗旨的综艺节目中则极其稀薄以至于无或负。例如照搬韩国模式的一个节目,男演员满世界地跑来跑去却不知在干吗,说探险却无险可探,多的是出乖露丑地恶搞,也没啥好笑。有的歌唱节目,歌手并不好好唱,摆出一副“老司机”的腔调欲盖弥彰地讲污段子。有的节目没什么内容,只见几个主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出洋相嘎讪胡自娱自乐。

  现在中国的电视台和电视频道数量巨大投入不少,但真正值得一看的节目根本不成比例,这可能也是电视依然在流失大量观众的原因之一。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使一些从业人员千方百计自以为是地迎合(实质是在误导)观众,并从娱乐至上走向娱乐至死。《娱乐至死》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指出,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一种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印刷术时代走向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朗读者》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改变这种文化萎缩的尝试性努力,就是用印刷文化来救赎读图时代的图像文化,用精英文化来救赎已经普遍娱乐化的电视大众文化; 用朗读的方式来重新唤起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最是书香能致远”,让我们朗读吧!

  【观看《朗读者》观后感600字2】

  朗读属于每一个人,文字之美难以抗拒。也正是《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这些深藏文化内涵的节目,如一股股清泉,唤醒了人们许久未被触摸的文化脉搏。

  《朗读者》已播出两期,在这些朗读者中,有大师、有素人、有世界小姐、有童话大王,我们能从他们的朗读中看到大人物的真实,也能体味到小人物的真情。

  有人感动于著名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

  有人因花园夫妇“醒来觉得甚是爱你”这样简单又充满情深的话而落泪。

  而笔者,则在柳传志先生给儿子的新婚致辞中,听到了满满的爱与祝福,那一句“做父母的有什么比儿女生活幸福还幸福的事呢?”更是道出了天下父母的心声。

  世界小姐张梓琳有感于与女儿的“遇见”,朗读了学者刘瑜写给女儿的信《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简单又平常的小愿望中,我们听到了一个母亲对女儿成长之路殷殷的祝福与期盼。

  如果说“遇见”是一种美妙的缘分,那么“陪伴”一定是最长情的告白。

  陪伴是无悔的付出:陶艳波妈妈16年如一日陪伴儿子杨乃斌,和儿子做同桌,充当儿子的耳朵,风雨兼程,让儿子无声的世界胜有声。

  陪伴是无声的挽留:童话大王郑渊洁对爸爸说:“只要您和我妈妈活着,我就一直把他(童话大王)写下去。”父亲又对他说,“只要你一直写下去,我和你妈妈就一直活下去”。

  正像《朗读者》这两期的主题,我们和孩子也是缘始于“遇见”,情长于“陪伴”,希望在与孩子的相互陪伴过程中,我们都能收获满满的爱与幸福。

  如果说能有一段文字、一篇文章能诠释“陪伴”的含义,那郑渊洁的《父与子》当之无愧亏。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一)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

  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当选。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波折,当上了总裁。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朗读者观后感 (二)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大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氛围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朗读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出发,分享亲情、友情、爱情。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帮助观众去了解和理解朗诵文字背后蕴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满寓意的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有关“遇见”,有关“选择”,有关“陪伴”,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分别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聆听一段安静的诉说,就仿佛路过一段人生。这些故事看似关于别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朗读者观后感 (三)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首期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书信,瞬间传遍网络,成为热点语录 ,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

  “只要你是一个正值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朗读者》首期,濮存昕、柳传志、张梓琳、许渊冲以及四川一对夫妻朗读的书信播出后,便被网友们整理成语录,传遍网络。不少人形容这档节目是电视综艺的“一股清流”。

  说它“清”,是因为《朗读者》做到了形式“清爽”、内容“清新”、让人内心“清净”。主持人与嘉宾简短的对话后,嘉宾们分享文字,并朗而读之。看似简单的节目设置,实则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篇文字的选择和朗读,其实传递的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

  这种需要静下心来感受和品味的节目,在泛娱乐电视生态下,难免会被认为是小众的。节目组不讳言,策划之初并不被看好。但当下许多风行的阅读公众号、听书软件,还是让他们看到了受众需求,并坚持下来——事实证明,即使在碎片化时代,安静的阅读和认真的聆听也从未远去。

  首度担任制片人的董卿更是坚信这个节目的意义。在她看来,很多人觉得朗读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其实不然,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朗读者观后感 (四)

  朗读因爱而生,为人而读。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很久了吧!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朗读那是学生时代的事情或者说它只属于一小部分人。不,朗读属于每一个人。”

  这段作为《朗读者》的开场白,击在了每位观众的心里。

  “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则是展现生命。将值得尊敬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朗读者。”这是这档节目的自白,也是出彩之处。重点放在挖掘人的百态——每位嘉宾带来的不是干巴巴的选取片段,而是自身的真实写照,自己的人生感悟。

  既然名为“朗读者”,那让谁来朗诵就显得尤为重要。节目的嘉宾设置没有一味地追求大牌,而是采用“明星 素人”这样荤素搭配的巧妙结合。在2月18日第一期节目中,明星阵容包括表演艺术家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着名翻译大师许渊冲,还有鲜花夫妇周小林 殷洁,无国界医生志愿者蒋励这样的普通人。

  在节目设置中,更是看出了节目组的独具匠心。每一期设置一个主题,配上董卿的阐释,再选择相关联的嘉宾和朗读的作品。第一期的主题定为“遇见”,每位嘉宾都结合自己的故事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段文字进行朗读。还设置了开场曲的演奏和结尾的弹唱。此番用心在综艺节目中(m.taiks.com)实在是少见。

  央视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本文标题: 朗读者第一季读后感400字(朗读者第一期观后感400)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4032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学弈读后感250(学弈读后感)破窗理论读后感作文(破窗理论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