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体型的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17 05:54:3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0

《文心雕龙》读后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文...

文心雕龙体型的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

《文心雕龙》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我整理的《文心雕龙》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在这由外因到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挣脱并超越了自己的苦难,显露出普度众生的情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开了文学神秘的面纱;“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对饱经沧桑的神州大地发出历史性洪钟巨响。当我站在《文心雕龙》的高度重新去细细体会,品味文学,我发现了文学的真实足以穿透时空,足以穿透心灵。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兆世之言》曾写:“模仿、表现、甚至表达这类概念永远不会改变文学的从属地位,也就是说文学总是晚于又仅次于“原作”(就表达而言,“原作”就是思想状态)。”刘勰的文学观摆脱了这种缺陷,因为刘勰把文学看作是宇宙呈现过程的必要阶段,用刘勰的话讲就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我是这样理解的:文学既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纽带,又是它们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它们相应的也是文学的根源。我们不必穿洋过海,但是我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却可以身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当胸生成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还有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你可以在梅雨潭边陶醉于朱自清描述的绿色,你也可以在西湖边聆听柳浪与黄莺的对话;你可以“小桥流水人家”,也可以“古道西风瘦马”;你可以手持长剑,独立朔漠,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你也可以手握画笔,船头簪花写韵,领略一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从西域到东海,从朔北到江南,绮丽的风光为文学增添了一笔耀眼的亮色。

  《文心雕龙》在整个文学史上,在整个文学发展过程中,应该算是一座里程碑了。我想刘勰正在通过《文心雕龙》与我们共鸣,给我们带来最直接震撼。

文心雕龙神思 读后感1000字

自己的内心越来越朦胧,以至于我都无法读懂。这些以别人美丽的段落堆积出的文章,往往不能带给我久违的成就感。挥起笔,终于不懂该如何去写。不去用他人的句子,笔下只是几句乱七八糟的话。那些风华,不舍舍弃,亦不敢舍弃。
  想起幼时,笔下如此朴素。里面开出了小花,长出了小草,有我为买来兔子的快乐欢呼,也有我为松鼠死去的嘤嘤哭泣——这才是真实的自己。对比,我不禁掩面叹息,这又是何苦,何苦?
  变的不是笔下,而是自己

文心雕龙之原道有感

    这是一部批判大作,作者刘勰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精通经史子集,梁武帝时期入仕为官,后遁入沙门,依附著名僧人僧祐,博通佛教典籍,而立之后著文心雕龙。
      原道是第一篇,思路清晰,先讲文之意义,人文关系,而后讲文之起源和发展,将圣人之道通过文达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圣人之道的本源乃自然之道,所以文来源于天地自然之道。

      先讲什么是文?

      广义的“文”存在于天地间,“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为什么说文与天地并生呢?”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光彩)绮(华丽),以铺理地之形”。所以天地自然都有文的体现,除了文学,一切有着本能的外在表现的自然存在物都有文的精髓。与“作文”的区别在于:一种是人类将心灵所想通过符号(文字系统)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类获得共鸣;一种是不管人类是否记录下来,它就实实在在的存在着,所有有生命的物种看到它自然会产生共鸣。

      文的起源?

      这里的文,指的是中国文明。“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中国文明起源太极,天地始混沌未开,而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早阐明“道”的思想的人文书籍是易经。
      语言的文采是为了体现天地的本心!

      八卦源于河图,河图从何而来?传说伏羲时代,黄河出龙马,背负“河图”;传说大禹时代,洛河出神龟,背驼“洛书”。按此传说,河图洛书是大自然的馈赠,也就是神的馈赠,神就代表了天地,所以根据河图创造的易经就是天地的本心。自从仓颉造字代替结绳记事,文字作用开始彰显。炎黄伏羲记录于三坟五典;唐尧虞舜记录于尚书;孔孟老庄影响深远。

      自然之道很微妙,圣人遵从它而发出光芒,使得忠孝道德得以宣扬。我们在观察天地自然之道的同时,也应该用文章建立不朽和精神传承。
本文标题: 文心雕龙体型的读后感(《文心雕龙》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32702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跨越式成长》读后感200字(读《跨越式成长》有感)时间 是逆袭成长的资本读后感(珍惜时间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