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读后感(关于《申报》阅读所感)

发布时间: 2023-02-04 13:49:4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2

关于《申报》阅读所感有谁阅读过民国时期的《申报》,为我提供一片3000子的读报笔记,可以就其某一特色,如当时的广告,排版,特色,应刷技术,等等,...

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读后感(关于《申报》阅读所感)

关于《申报》阅读所感

有谁阅读过民国时期的《申报》,为我提供一片3000子的读报笔记,可以就其某一特色,如当时的广告,排版,特色,应刷技术,等等,急求!谢谢!
对《申报》的感受
早期《申报》重视的另一雅俗共赏的文学体裁是小说。《申报》创刊后两个月内,就陆续刊载了三种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闻》。从版面安排来看,三种小说主要刊登在《申报》第二页,是“报首首论”之后的最重要位置,其中两期的《谈瀛小录》则直接取代了“报首首论”。小说刊登在如此显要的位置,足见编者对此类题材的偏爱。白话短篇小说,浅俗明白,引人入胜,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宋元以来逐渐勃兴。小说文体之特征,与《申报》的需求非常合拍,所以得到编辑的高度重视。
由此可见,就文体而言,《申报》倾向于朴素简洁、雅俗共赏,具有民间文学特点的文学类型。
第二,报刊要求新异迅捷,《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在内容方面都不同程度地求新求异,以求与新闻报纸固有的新闻时效性吻合。
如前所述,《申报》刊载的《竹枝词》等民歌俚曲,被当成述奇记异的重要工具,记载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发生的种种新变。《续沪上西人竹枝词》组诗第一首云:“西洋贾舶日纷驰,风俗欧洲认往时。广得新诗当小记,瀛壖闻见愈矜奇。”在这里,竹枝词被当作记载十里洋场新风尚的“新诗”,颇有“信史”或“诗史”的作用。当时读者就发现了《申报》所刊载的诗词有这一特点,《洋泾浜漫兴诗并引》说:“贵馆刊布诸吟坛佳作,莫不各擅新奇。”做诗突出“信”与“新”,恰好与新闻报刊的媒体特征相对应。
《竹枝词》面对的是现实中的大千世界,《申报》初期刊载的小说则试图在现实生活之外构建一个新异的想像空间,同样凸现出“求新求异”的文学特征。《申报》最早刊载的三种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闻》都是译作,题材来自殊方异域。这类海外奇谈,极其容易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故事叙述的过程中,《申报》秀才们有了新的编写和润色,刻意追求审美方面的神秘性和惊奇性,以充分满足广大读者猎奇尚异的心理需求。《谈瀛小录》开卷就说:“昨有友人送一稿至本馆,所传之事最为新异,但其书为何人之笔,其事为何时之事,则友人均未周知。盖从一旧族书籍中检出,观其纸墨霉败,几三百余年物也。今节改录之以广异闻云尔。”《一睡七十年》开篇也说:“昔陈搏善睡,每睡必数百年或千年不等。又王质入山樵采,遇二人对奕(弈),观之忘返,洎终局而所执之斧柯已烂,此皆言神仙之事,语殊荒诞不可考。兹有友人谈及一事,似与此二事相类,不知其真伪,亦不知为何时事也。”编者故意虚化小说的材料来源,使叙事时空恍惚迷离,强化“所传之事”的“新异”,“以广异闻”。
第三,《申报》立足于上海滩,所刊载的文学作品必然带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上海自1843年开放为通商口岸,到《申报》创刊,与西方文明已经有了二十年的接触和融合时间。当时的上海,已经成为亚洲的第四大港口,显示了“东方巴黎”的最初魅力。生活在十里洋场的晚清文人,虽然依旧咬文嚼字,捧着八股文不放,但是,他们亲眼目睹了上海由一个农家少女变成风华绝代的摩登少妇,被她一身的珠光宝气震慑得瞠目结舌。他们迫不及待地用熟谙的诗歌描述着正在崛起的都市。《续沪北竹枝词》说:“洋泾风景尽堪夸,到处笙歌到处花。地火荧荧天不夜,秦淮怎敌此繁华?”相比较古人夜间行路倚赖灯笼照明,新式的路灯会给人们何等奇异的感受。《申江杂诗》则说:“春申江上落帆多,萧鼓声喧遍地歌。如此繁华如此乐,几忘人世有干戈。”简练而形象地勾勒出上海滩的喧哗热闹。
综上所述,《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具有通俗性、新异性、地域性三大特征。报刊文学发生这样的“新变”,正是“新闻纸”这种传播媒介催化和激发出来的。报纸媒介与文学的首次联袂,就赋予文学诸多新变,说明传播媒介的改变对于文学形式内部的调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申报》刊载文学作品之价值和影响

《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首先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让当年的读者也让后人比较全面地了解清代末年上海滩的真实风貌。读《沪上青楼词》等,对上海滩的风月场所会有相当全面细致的了解。晚清狭邪小说风靡一时,其中还有专门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等,《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可以与此对照阅读。“晟溪养浩主人”的一组《戏园竹枝词》也非常引人注目,诗歌咏唱了擅长关西大戏的“张八”、童子客串的“山凤”戏班、“杏花楼”上“女扮男装”的“帽儿新戏”、“燕语莺声”的花鼓戏。这些都是研究晚清娼妓文化及戏曲艺术的重要材料。“滇南香海词人”的《洋场咏物词》和“龙湫旧隐”的《洋场咏物诗》咏叹西方的马车、路灯、电线和轮船,《沪北西人竹枝词》和《续沪上西人竹枝词》则以轻松幽默的笔调全面描述了西方人的行为举止、生活方式,新旧转型时期上海滩的光怪陆离得以尽情展现。
《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对社会现象的一般性描绘上,时而还对当时上海滩的陋习和丑恶加以指斥,以警示世人。“南仓热眼人”有《六馆闲情》,创作目的是“自警警人”。六馆指妓馆、酒馆、戏馆、烟馆、花烟馆、女堂烟馆,这是当年上海滩的罪恶渊薮。“十梅吟窝主人”有组诗《青村新乐府》四篇:“警乱民”的《饿虱沿》、“悯女功”的《草里花》、“斥邪说”的《守童身》、“戒荡子”的《花烟灯》。其格式完全模仿白居易的《新乐府》,每一篇针对一种社会现象。以《饿虱沿》为例:
饿虱沿 警乱民也
奉贤风俗,每逢歉岁,乡民纠合数千,往富家坐食,乘机抢夺,俗谓之饿虱沿。其为首者谓之虱头,奉贤王令秘擒数虱头焚诸火,其党始散,愚民好动即为乱阶,是宜警也。
梅霖匝月水淹田,田禾漂尽逢荒年。饥民乌合来村前,前村哗传饿虱沿。一虱踊跃终怂恿,虱子蠕蠕万千动。如蝇逐臭蚁慕膻,挥之不去势汹涌。初意但蚕食,继乃等蟊贼。东家仓廪抢掠空,西家倾箧犹汹汹。嗟嗟小么麽,何乃济同恶,聚类蚊蚋喧,刺比蜂虿毒。闻声未到心胆寒,纷纷城中去报官。官斯土者琅琊王,王猛扪虱意态狂。大索十日遍村郭,县官捕虱如捕蝗。政除水懦用火烈,不为柔克为刚克。歼厥巨魁众胆裂,一哄而散尽逃匿。怜尔忽被饥来驱,飞蛾扑火徒捐躯。吁嗟乎,小民一虱何足数,不见堂上之尊猛如虎。
诗歌表达了对被饥饿驱使而走投无路的饥民的同情,也揭露了“堂上之尊猛如虎”的官吏的冷酷凶残。作者还常常以“赋”和“铭”的形式劝诫世人,如《洋烟馆赋》、《劝戒洋烟赋》、《荡子赋》、《远色赋》、《妓女铭》、《烟室铭》等等。
上述种种,都是研究晚清上海滩及其民俗、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
就文学价值而言,其中的民歌俚曲与中国悠久的诗歌创作传统相承接,有较高的可读性。译本小说的文学价值则相当有限,它们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其一,这些译作都没有署明原作著者和译者的姓名,且用文言意译,整体上与原作精神风貌相去较远。如《谈瀛小录》,实际上就是斯威夫特的《格列弗游记》。译者将故事从异国移植入中土,故事发生的地点演变成琼山、海南附近的海域,地名、人名、叙述笔调完全被汉化。《一睡七十年》乃欧文的《瑞普·凡·温克尔》,其叙述同样如此:
一日独行山中,见一兔甚驯捷,因携火枪逐之,遂入山深处。野花夹径,老树参天,迤逦行来,都忘远近。忽遥见前山有人影,亟赴之,乃庞眉皓首三老人也。均席地坐而奕(弈),见魏来,皆惊曰:“汝何得至此?”魏具以告。一老人曰:“子来亦有前缘。”因罢奕(弈)起,引魏至一洞口。石门双闭,老人以手推之,豁然洞开,随之入,初极狭,才通人,侧身行数百步,始见天日。纵目四顾,风景迥殊。良田美畴,绿槐修竹,花红似锦,草碧如茵,烟横远山,桥通小径,粼粼碧水,环绕村前,所谓别有天地,非复人间世矣。
显然,作者杂糅了中国古本小说王质、陈搏等入山遇仙的故事,又有《桃花源记》的尘外世界影子。这样翻译小说,落入俗套。对听惯幽明杂陈、仙凡变异神怪故事的中国读者来说,当然是老生常谈了。
其二,叙述方式仅仅是讲述故事梗概,显得粗糙简单。《谈瀛小录》节录小人国一段,原本四、五万字的内容被压缩成四、五千字,只能被看作原作的节略本。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则被《一睡七十年》的译者缩略成八百余字,只可以称作原作的内容简介。
其三,报纸创刊初期非常不规范,连载作品常常是虎头蛇尾,甚至无疾而终。《谈瀛小录》连载四天,《申报》编辑便声称:“此录甚繁,今节刊之如左,其中尚有妙文,容俟下期刊布。”《乃苏国奇闻》连载了半月,译者声称:“至于和尚之事,则下次再详述云。”事实上,这两篇连载小说以后都没有了下文。如此名不见经传而不完整的小说,很难说对后世文学会产生什么影响。
《申报》早期刊载文学作品,最大的贡献实际上是在文学之外,它成功地给世人两方面启示:一是可以通过报刊这种特殊媒介传播文学;二是围绕报刊文学可以形成新型职业。
《申报》免费为文人读者刊载作品,不但调动起一个以附庸风雅的文人为阅读主体的涵盖面相当广泛的读者队伍,为自己开辟了一个较为开阔和稳定的消费市场,同时使文人看到了作品得以传播的一种全新的可能,即利用报刊这一特殊传播方式刊载文学作品,这就预示着文学报刊即将粉墨登场,成为近代文学一道特殊的风景线。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中国第一份专门刊载文学作品的综合性期刊《瀛寰琐记》,即由申报馆主人美查创办。此后,不仅许多“新闻纸”上开设了文学副刊,独立发行的文学期刊也风起云涌,仅晚清出现的小说期刊就有二十多种。晚清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大多是首先刊载于文学报刊,尤其是小说专刊,而后才结集出版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申报》成就有限的文学作品却昭示并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学传播方式。因为这一方式的改变,站在传统与现代转型之际的晚清文学产生了某些新的特点。例如:为了适应大众阅读而采用白话文;为适应报刊的篇幅而提倡短篇小说,等等。这些特点在《申报》刊载的文学作品中已初露端倪,在此后的晚清文学中则更为凸现。
《申报》免费为文人刊载作品,不但没有亏损,反而吸引了读者,扩大了消费市场。这一成功的经济运作实际上向人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文学不再仅仅是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奢侈品,它本身蕴藏着某种经济价值,在报刊等现代传媒兴起的时代,文学完全可以像其他商品一样依靠自己的价值成为大众消费品。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文人不但可以依靠新型的报纸杂志免费发表自己的作品,甚至有可能组办自己的文学刊物,从中牟利。因此,促使部分传统文人职业转型。部分热衷文学创作的文人摇身一变,成为职业编辑或职业作家。有意思的是,第一个尝试吃螃蟹的人,就出自申报馆内部,即曾经担任《申报》“笔政”的韩邦庆。他利用报刊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尝试着创办文学期刊,以个人身份首次开发报刊文学市场。他是在文学领域利用现代传媒谋求个人生存空间的第一个中国职业作家。1892年2月28日,由他创办的《海上奇书》在上海创刊。该刊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个人创办的小说专刊,而且连载了中国最优秀的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海上奇书》问世前,韩邦庆就利用自己在《申报》的职业便利,在《申报》为自己的个人刊物屡发广告。他的这些营销策略,当然是受了《申报》的影响。此后,李伯元、吴趼人、曾朴等依靠文学报刊谋生的职业作家大量涌现。晚清文坛的风尚被完全改变了。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首页] [上一页] [1] [2]

《申报》的历史意义

  申报》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原全称《申江新报》,“申”字常被用来代表上海,于是就缩写成《申报》,是上海历史上第二个创刊的中文报纸。它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廿三日)创刊,至1949年5月27日停刊,前后办了77年,共出版25600号。初由英商安纳斯·美查(Ernest Major)等人集资创办。1909年为买办席裕福收买,1912年转让给史量才,次年由史接办,先后创办《自由谈》等副刊,发表民主自由言论。1934年史量才被蒋介石派遣特务暗杀后,言论又趋保守。
  1937年7月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15日,因日军检查新闻,自动停刊。抗战期间,曾在日伪控制下出版。抗战胜利后被国民党接收,成为CC系报纸。1949年上海解放时停刊。
  《申报》前后历时78年,记录了从清末到民国近八十年间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被称为“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
  上海图书馆为全国《申报》收藏最全的单位,藏有全套原版《申报》。
  1983年,上海书店将《申报》影印出版。\
  另外可以了解了解
  《申报》之始
  创办初期,《申报》聘用举人、秀才为主笔,刻意适合中国读者口味,不刊登西方宗教文章,主要宣传孔孟思想;还针对市民切身利益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不少社论,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某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揭露。申报的版面分为新闻、评论、文艺(副刊)和广告,由此奠定了我国中文报纸四大块的基本结构。《申报》的报价十分便宜,每份只要八文铜钱。《申报》除了在上海本地发行,又在杭州设立了分销处,以后又逐渐扩展到其他城市,销量逐步上升。
  《申报》锐意革新,创办了许多重大的新闻形式,被载入中国新闻发展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增刊及白话文报之始
  从1876年3月30日开始,《申报》增加出版用白话文编写的《民报》两日刊,这是我国报纸有增刊之始,也是中国最早的白话文报。
  二、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1884年至1885年的中法战争,1894年的中日战争,《申报》均派记者赴战地采访,连续发回战况报道。这些记者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战事通讯员。
  三、最早出版的“号外”
  1884年8月5日,法国进攻基隆炮台,中法战争爆发。当时上海风传法国舰队正在福州外港集结准备向中国南洋海军开火的消息,人们盼望获得确切消息。8月6日下午6时半,《申报》特派记者从福州发来有关此消息的快电,电文为“驻榕法舰尚无动静”。可是当天的《申报》已出完,为应急,报馆只得于晚7时将这条电文用传单的形式印出,列在报纸的正常编号之外。这是中文报纸最早的“号外”。
  四、使用电讯传递新闻之始
  1881年12月24日,天津至上海的电报线路架设完成,次年1月16日,《申报》最早利用这条线路传送谕旨。这是我国报纸用电讯传递国内新闻之始。
  五、“画报”的出现
  此外,《申报》还十分重视新闻插图,后来扩展到出版画报。光绪三年(1877年)五月,报馆出版《寰瀛画报》,共五卷,这是中国最早出版的画报。1884年5月8日创刊附属于该报的《点石斋画报》(旬刊),是中国最早的石印时事画报。
  史量才与《申报》
  提起《申报》,不能不谈到为《申报》发展作巨大贡献的史量才先生。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他主持办报期间,黄远生、邵飘萍、戈公振、俞颂华等著名记者、编辑都先后在《申报》工作过。
  “独立之精神”、“无偏无党”、“服务社会”是史量才办报思想的核心。他生前把世界幸福寄托在完全独立的报纸上,包括经济上的独立,不接受任何政治势力、军阀的津贴,政治上的自主,不听命于任何一个政治集团,不受官方或军阀操纵。正如宋军在《申报的兴衰》一书所说:“史量才和《申报》的无党无偏,不带色彩的独立精神,并不是没有自己的观点,只是这种观点是不以一个政党或集团的利益出发,而是以大多数人民利益出发。”“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是史量才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认为“报纸是民众喉舌,除了特别势力的压迫以外,总要为人民说些话,才站得住脚”。在遭暗杀前不久(1934年10月5日),他曾和俞颂华、黄幼雄说起他的办报,“纯以社会服务为职志,不挟任何主义,亦无任何政治背景”。史量才办《申报》二十二年,始终贯穿着他对报纸独立品格的追求,并以他的办报思想和报业实践丰富、提升了中国新闻史。在他主持办报期间,《申报》度过了早期席子佩的控告危机(损失二十万五千两白银),业务蒸蒸日上。从1912年的发行七千份,五年后(1917年)达到两万份,此后稳步上升,1920年是三万份,1925年突破十万份,1926年突破十四万份,1932年超过十五万份,创造了《申报》的黄金时代。
  报纸是历史的档案,《申报》经立了近七十年的风雨,它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经过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和不断的探索,《申报》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报纸,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
  保存历史
  《申报》是旧中国在上海出版的历时最久、影响最大的报纸。
  但由于年代久远,仅上海图书馆藏有全份(略有缺失),也因纸质泛黄发脆,不易保存,难以使用。为此50年代至60年代中央和上海市文化宣传部门曾多次想将它影印,终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1981年上海市出版局批准由上海书店影印。自1982年开始筹备,至1987年10月全部完成。上海书店为了把《申报》印好,曾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除得到上海图书馆的大力支持外,还向北京、南京、桂林、常熟等地图书馆配补齐全,又对原报油迹、污损之处进行修描。为了使影印本能长期保存,又向有关厂商专门订制了优质纸和优质装订材料。
  《申报》影印本比原报缩小一半,为8开本,全套400册,正文164824页,合41206印张,每套用纸41.2令,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部纸质出版物。影印本共印550套,实得578套。发行以后受到各方面的欢迎和好评。1989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

什么是史家办报?史量才时期的申报商业经营?

1912年秋天,在社会急剧转型之际,三十二岁的史量才得到张謇等实业家的支持,以十二万元从席子佩手里买下了已有四十年历史的《申报》(当年9月23日订约,10月20日正式移交),从此踏上办报之路,开创了一生的事业。他毕业于杭州蚕桑学堂,在上海创办了蚕桑女子学校,曾在《时报》做过兼职和专职编辑,接触过近代报业。正是他将《申报》发扬光大,发展成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在百年报业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异彩。民国五年(1916年)还清了张謇等在《申报》中的股款,从而使《申报》摆脱了张謇等影响。自任总经理,开始对版面内容有所改变。《申报》以采访国内外大事和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对时政不时发出批评,如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了扩大销路,史量才招罗了一些鸳鸯蝴蝶派的文人,为他主持副刊“自由谈”,连载了不少才子佳人的小说。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申报》销路大增,史量才在报界的威望也不断提高,1927年,他又收买了《新闻报》股权,成为上海报业大王。他凭借在报界的实力,向其他产业发展,1921年,参加创办中南银行,还发起设立民生纱厂,帮助扩大五洲药房,协助复兴中华书局。他实力日增,在哈同路(今铜仁路)购买了豪宅,有花园假山,珍奇异玩,美奂美轮。
本文标题: 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读后感(关于《申报》阅读所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8175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车迟国猴王显法读后感500字(西游记第四十五回读后感)小茶匙老太太读后感题目(小茶匙老太太读后感45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