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那么多败笔,为什么还被历代文人钟爱?在普通人看来,苏轼写下的寒食帖或许是不成功的残次品。但是只有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才能看...
《寒食帖》那么多败笔,为什么还被历代文人钟爱?
在普通人看来,苏轼写下的寒食帖或许是不成功的残次品。但是只有真正懂得书法的人才能看出这篇作品真正的内涵是什么,苏轼这一生经历非常坎坷,仕途之路不顺利,在自己仕途之路上大起大落,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人生的理想和生活的希望,乌台诗案让他彻底离开了权力的中心,离开了自己施展抱负的地方,从此他也流落江湖,成为了一个永远不会被重用的闲官。寒食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苏轼写出来的一篇作品。
苏轼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诗词歌赋,但是苏轼同时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可以用千金难求这个词来形容,苏轼的寒食帖显得绵软无力,毫无章法,每一个字最后一笔都拉得很长,这不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在一般人看来这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作品,但是正是因为不完美的地方衬托出了这篇作品的完美,写出了当时苏轼内心真实世界,表达了他真实的情感。
我们普通人在欣赏一篇书法作品的时候,更注重每个字的外形。而真正的行家里手看的是门道,看的是作者当时想表达的一种心境,苏轼当时已经跌到了人生的谷底,有着很多的负能量和不良情绪,但是这并没有摧毁他对生活的信心。在短暂的沉迷之后他依然爱着这个世界,他已经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但是它却依旧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这前后之间的对比突出了苏轼人格魅力的伟大。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向命 运低头。苏轼在面临如此悲惨境地的时候,依然能够昂扬向上,放荡不羁,这种精神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评论一下苏试的寒食诗帖
黄州寒食帖突出了苏轼什么样的品质
1:诗人品质
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突出了诗人豁达潇洒的品质。
2:《黄州寒食帖》赏析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
《寒食帖》的命运却坎坷的多。有人对比天下三大行书,称《兰亭序》雅士超人,《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的追思,《寒食帖》为学士才子的挥洒,苏轼的神韵加上黄庭坚晚年潇洒老到的行书题跋,成就了无上珍品。
苏轼的《寒食帖》写的有多好?《黄州寒食诗帖》简称《寒食帖》,纸本、行草书墨迹,十五行共一百廿九字。为苏轼的代表作品之一。诗作于元丰五年,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做团练付使时所写,全诗为二首。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故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纸灰吹不起。
《寒食帖》是苏轼三年前因所谓“乌台诗案”而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所作的一首遣兴诗。内容哀怨、苍凉;借景抒怀,感时惜春,抒发了东坡因仕途的失意及对政局缈茫的心情。充溢着抑郁伤感的苦闷、孤独情调。此诗诗文与书法交相辉映,起伏跌宕,给人一种浑厚空灵、雄视天下的精神力量。黄庭坚为该帖跋云:“此书兼颜鲁公、扬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遂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寒食帖》在笔法上,丰厚粗壮的点画渊自颜体新法。笔法善用侧锋较多,从东坡墨迹看,他下笔确实不是下去就立直,同时下笔时手腕离纸较近,笔锋略向左侧斜出,因而有些不解苏书真谛者的书家指责东坡用笔不合古法,甚至称其为“墨猪”。实际上,这只不过是中锋与偏锋的关系问题。而东破正是充分运用了中锋与偏锋,才使得《寒食帖》力透纸背,姿态横生。
《寒食帖》的结字相近于汉、北碑,结体取横势,体势宽博质朴,横平竖直,包围结构较为方整伸展。黄庭坚论东坡结字曾戏日“公之字固不敢轻议,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虾蟆。”形象地勾画出了苏字结体扁平、奇崛的特征。这一特征也正是与苏轼的“大字难于紧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的主张相符的。另外,苏字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的参差变化,或左重右轻或右重左轻;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在大智若愚、诙谐的风格中流露出天真。
《寒食帖》在章法上,特别注重横势,行距开阔分明,由于横势与纵势的有机照应,不但没有给人丝毫的松散感觉,反而有一种浑厚、灵动的气势。通过研究《寒食帖》我们仅从书法上即已领略到一种沉怨幽郁之情,势如江河奔涌。苏轼在书写此诗时,包含感情,已是意笔交融、心手两忘。通观整幅作品,似欣赏一曲郁愤、幽怨的古琴曲。那线条的盘旋、往复、曲折、顿挫拟诗人拔动着如泣如诉的琴弦,表达了无限郁愤的复杂心情。而字形的欹侧,忽横忽斜,似在极力控制心中的怨气那几笔长竖直拖,似几声长长的叹息之声。
苏轼行书曾统领一世、风行百代。论宋代书法基本上是在苏轼笼罩之下形成的。苏东坡的行书无论结字、笔法、章法、气韵都是和宋代尚意书风相吻合的一个整体。因而,我们学习苏轼行书的同时,还应向同时代其它书家的作品学习,强调从大处着眼,要极力避免跳荡颤抖的小动作,才能使作品朴厚而大气。另外,学苏要溯其源,颜书非学不可,因为苏轼直接继承并宏扬了颜法,同时还应参学北碑及汉碑。否则,学书者很难理解苏轼书法的奥妙。苏轼之所以能作为“尚意书风”代表,不仅因为他一变东晋的冷峻、唐代的紧严和五代的哀靡,形成了以抒发文人情性的含蓄而烂熳的新书风,更重要的是他丰厚的诗书画印综合文学艺术素养造就了他非凡的资质和才华,这或许是同代其他书家所不能望其项背的一个极重要原因吧。
苏轼作为宋朝杰出的文学艺术家,酷嗜书画。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在创作中重视真实性情、意趣及哲理的表达。《寒食帖》就是其行书的代表作,属于遣兴诗作,于苏轼的自身遭遇作为创作题材,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
《寒食帖》的创作背景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向宋神宗上呈谢表,即《湖州谢上表》,因其笔端带有个人色彩,个人情感见诸文字,表达出对时政的不满。后被御史中丞李定及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其中语句及其之前作品,以“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之名将苏轼逮捕入狱,并引发“乌台诗案”。
入狱4个多月后,苏轼于除夕夜被放出狱,并以流放罪犯的身份被贬至黄州,此次的死里逃生,对苏轼来讲可谓是惊心动魄。4个多月的牢狱生活,洗去其人生喧闹,使其对黄州的孤独与静谧产生一种享受之感。《寒食帖》就是在苏轼被贬黄州第3年的寒食节所作,充分地表达出苏轼惆怅和孤独的心情。
《寒食帖》的文学价值《黄州寒食帖》为两首无言古诗,一曰: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前半首诗是一个人淡淡而悲伤地说,我来这里已经是第三个寒食节了。今天,既无法回乡祭祖,又不能生火热饭,内心夹杂着心酸、委屈在萧瑟的寒风中提笔写下了这首诗。这其实是篇草稿,漏掉个“病”字,就写个小字补在一旁,而多了个“子”字和“雨”字,就点四个点去掉。没有事先周密的布局规划,只凭情感流淌,就像苏轼曾说:
“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用最平白的语言、最朴实的字体,好像时光穿梭般带观者进入了他的那一年。本就处于失意状态下的苏轼,恰逢寒食雨绵绵,在此情境下更添几分酸楚与凄凉之感,对他久逢冷遇的内心产生触动,于是不禁感叹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3年时间里,苏轼日日盼春归,殷切期待回归之日。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春光丝毫不为人的悼惜所动,而残忍地离去,他空怀精忠报国的赤子之心,却迟迟得不到挥洒的机会。
“惜春”两个字的最后一笔都是笔锋转一周带,出细腻的牵丝,仿佛是一个芭蕾舞者在纸上跳舞,踮起脚尖转了一圈,悠扬婉转,非常漂亮。“苦雨”是耿硬的笔法,显得刚劲有力。“苦”字的那一处顿笔像是在宣泄心中惆怅,而“雨”字的横拉得非常细直,如同一支绷紧的弦。“卧闻”两个字简单草草,但却是苏轼当时卧病在床的真实写照。
“花泥”两个字本不是一句诗句里的词语,是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以我的观感来看,这也许表达了苏轼从位高之处跌落的心境,也是在诉说,这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我还是那个我,无论在枝头还是尘土,都有我的价值和意义。此时的苏轼经历了政治落难,失意落魄,又卧病在床。他渐渐放下了曾经的光华和文人的傲气,将情感寄托于诗文中,来抒发内心的孤独之感。
诗的后半段和前半段有很大不同,字字厚重有力,如一首奔放的交响乐,强烈的情绪扑面而来。临帖时需要将毛笔蘸满墨水,落笔不容犹豫,要洒脱有力。“破灶”二字异常饱满,让人感到苏轼此刻的情绪猛烈涌出。“纸”最后一笔悬针,拖过了两三个字的长度,给纵向空间带来了延展性,像尖锐的刀刃划过一般。“在万里”三个字和第二首狂放的感觉有所不同,是相对收敛的,也是全诗里字体最小的。“哭途穷”三个字,横空突兀。“哭”和“穷”好像一个人哭泣时的脸面,重重压下笔时仿佛按下整首曲子的最强音。
写到最后一句“死灰吹不起”时,在诗句和字迹的双重晕染下,观者已完全被带入了苏轼当年的心境。隔着时空,令无数后来人都为苏轼无语泪噎。苏轼当时尽忠不得,尽孝无门,穷途末路,欲哭无泪。在寒食节时,看到乌鸦衔着纸钱,触景生情,感受到自己离君王的城门渐渐远去,不经感慨,故书此诗。我想,《寒食帖》之所以动人,是因为苏轼的真性情。他在被贬之后,接纳了这个狼狈的自己,抒发了这个幽怨的自己。他说:
“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是啊,此时的他如何不恨呢?他没办法装出“云淡风轻”,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委屈和恨。这个时候写下的《寒食帖》,是文学和书法彼此相映融合,我们被深深感动的是苏轼在繁华剥落后,显露出的那个真实的自己。其实接纳自己的好和接纳自己的不好,都一样难,真正接纳了,才能“散怀抱”,才能让情感由心生发于纸上,也才让千年后的我们被触动,感觉他说出了好多我们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如今虽然已经到了生机盎然的季节,但却感受到持续2个月如秋天萧瑟般的春寒,由此可深刻体会到苏轼此时此刻悲凉的心境。而唯一能够为他带来安慰的也只有幽独清淑的海棠。苏轼将海棠喻作自己,整日孤芳自赏,对万物皆空的禅宗虚幻境界十分向往,只盼所有的困顿、烦闷均可悄悄流走。
但是,在其根深蒂固的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下,苏轼又无法沉下心去混沌一生,面对当时腐化朽败的朝廷局势,苏轼只能将愤懑之情按捺于心,这样的状态与长期患病不起的少年病愈后鬓发衰白又有何区别?
许多人认为,没有一生的跌宕,苏轼也无法写出那么多旷世之作。这是当然。但如果没有他的至情至性,没有始终饱含的生机和活力,即便跌宕,恐也只是感叹时运不济、怨天尤人而已。文学艺术是真性情的流露,是技艺和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和工具。而最终还是人的修为的养成,实现了文艺的完成。人生太多的事情不在我们的操控之内,这就需要臣服和旷达,这样才能和生命共舞,才能把那些不如意依然过出诗意。
《寒食帖》的审美价值从苏轼的书法风格上来看。首先,《寒食帖》整体点画均显得浓重而又粗壮,横画用笔较轻,竖画则在用笔及墨色上均较重一些,此贴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丰腴。苏轼在执笔上较为独特,手腕与纸的距离相对更近,笔锋左倾。因此,其字体左侧较为丰富,且点画简短、厚重。其次,《寒食帖》在章法上,行与行的间距较为稀疏,在与纵势的呼应之下,产生灵动且浑厚之感。
从整体角度来看,《寒食帖》笔画开张,使墨色呈现出错落有序的感觉。苏轼在行书创作中,非常注重韵味的表达,巧妙运用墨色搭配,使整个作品具有一种韵律感,在呈现出朴素之感的同时,还呈现出一丝拙趣。
最后,从字体结构上,《寒食帖》重点取横势。整体来看,宽博质朴,字体大小对比鲜明,奇特扁平,而“哭途穷”三字所占空间比“在万里也拟五字空间更大,强烈的对比反差,充分地展现出苏轼创作中心绪不稳的状态。
《寒食帖》也呈现出了诗性美感。苏轼在其“卧闻海棠花”时,这一情景不禁使人眼前浮现此画面,而其运用线条的连续性表达将之与下一句中的“泥污燕支雪”中的“泥”字相连,“花泥”相连不禁使笔者产生一种“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忧伤中,却又还想继续为君效力的凄婉的诗意情境;在其所书“破灶烧湿苇”中的“破灶”及“坟墓在万里”中的“坟墓”,运用较浓重的萧条烘托出一种寒食苦雨中无以果腹及纪念亲人之日却因发配之地较远,故土难离,愁苦哀怅的凄凉诗性。
从苏轼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上来看:苏轼的书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当代书坛,追捧苏轼书法的人特别多,尤其在《寒食帖》上对当代人的影响尤为深刻。
如今,古城黄州各大景点及大街小巷均可看到与苏轼有关的文化产物,不管是在楹柱上,还是在长廊里,苏轼的诗词、字画等作品随处可见。许多黄州本地人将苏轼的诗词、字画挂在厅堂或书房里,以此展现自己对苏轼作品的喜爱。
总而言之,苏轼《寒食帖》字形大小不一,结构左右变换,在用笔方面笔势奔放,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要想真正理解《寒食帖》的文学价值与审美价值,需要对同时期书法家的作品进行全面的了解,掌握苏轼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同时,需要对其所处的时代及政治背景进行分析,对其所处环境及其境遇有所感知,以此对此贴的精华进行深刻的理解。
苏轼《寒食诗帖》背景,艺术特点和价值
这篇书法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艺术价值,一千字左右。等求。帖字形欹正参错,或大或小;结构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运笔浑厚中带俏丽,圆转中又见劲挺,布白时疏能走马,时又密不通风,浑然天成,自然生动,形成强烈的节奏韵味,反映了他的感情起伏波动,或冷如死灰,或悲情愤慨;有时仰天叹息,有时不甘压抑,是当时苏轼感情的生动流露。从“自我来黄州”起到“病起头已白”,特别是前三行,结体钭正、大小变化悬殊,时往东去,又往西来,斜斜正正,大大小小,运笔尚未放开,布白也很萧疏,犹如重抚窘境,心情抑郁,欲诉难言,欲哭无泪,希望破灭,苦境难移,反映出一种“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的无限失望的伤情。从"春江欲入户”句,到“死灰吹不起”,字体明显放大,笔画奔放急促,运笔不计工拙,随心所欲,似无缰骏马,一任其驰骋奔腾,布白密结,似乎透不过气来,反映出苏轼心潮澎湃,悲愤齐涌,不可遏制。志高才人的苏轼竟落到“煮寒慕”“烧湿苇”的这般困境,似乎可以听到他在呼喊苍天,而苍天给予他的回答是绵绵的寒雨。情绪突然悲落,只有长叹息,“烧湿苇”、“乌街纸”二句布白突然萧疏,墨色惨淡,直笔无限拉长,就是反映了这种慨叹人生的感情,由于“君门深九重”,“死灰”再也吹不起了,只有叹息而已。
《寒食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