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读后感登鹳雀楼,读后感500字登鹳雀楼感中有感——登高是机遇,有机遇才能登高从王之涣《登鹳鹊楼》这首诗中,让读此诗的人都能很快的领悟到一...
登鹳雀楼 读后感
登鹳雀楼 读后感500字登鹳雀楼
感中有感
——登高是机遇,有机遇才能登高
从
王之涣
《登鹳鹊楼》这首诗中,让读此诗的人都能很快的领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
诗人
开阔的胸襟给了
读者
以开阔的视野,这种气势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一个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
鹳雀楼
,又读了这首诗,他肯定会有所悟的,这是自然
给人
的力量
和人
总结的一种启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般整体都有我下的东西,或者是追求的东西。
“白日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这样这是如此美妙的一个景观,太阳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恋些什么,流连在山峰之巅,群山,
天空
中的
落日
,还有落日
在天空中
所呈现的颜色,这
三者
是足以构成一副大气的
摄影作品
,摄影家会为了这样一个镜头,而在一个恰当的地方蹲上一天,去等类似镜头的出现,而且还觉得挺值得的。但不仅如此,在这,还能
在高处
目睹黄河的壮观,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
大河
,其壮丽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黄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还又偶尔的
鹳雀
光临,这样的
景色
是许多摄影师所去追求的。而这一切的美,在鹳雀楼,在登高后,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合的点,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鹳雀楼,去体味王之涣当时的感受,并用相机,把它定格在
历史的瞬间
,给我的登高人生一点“留言”。所以,登高是机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用十个字给我们一种生活
哲理
的启迪。
这句话
再很
小的时候
,就有长辈激励我们: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远,我想也许就是这句话的诠释吧?
事实也是这样的,每一个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就像温度一样,每一个高度有其自身的温度,每一千米就有8摄氏度的差异。在鹳雀楼,“欲穷千里目”还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它有楼梯啊,有一条明路,可是在
人的一生
中,有
许多人
还是有上进心,进取心的,但是他们的路需要自己去开拓,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踏实地去走出来地,这样地“登高”似乎比等鹳雀楼难多了!
登鹳雀楼,只要你地脚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远。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远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所以,有
成功的人
,他们可以坦然地站在高处,欣赏他们不同视野,宽阔视野,所能望见的,而有许多人总是在平地徘徊,甚至还喂了排除那些阻碍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无从谈起了,他的眼见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围了。所以,登高还是要机遇帮助的。
登高望远有
多少人
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
多人
在等待机遇,而有少数人在“制造”机遇。有句话说: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而这里的“制造”就是指为机遇而做准备,有许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仅仅是偶遇,他们就是在低处所见到的视野,所能做出的行为动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机遇,而要去“制造”机遇,在“制造”机遇的基础上去排除阻碍,搬走登高路上的石头,或跨石而过,我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登上新的高点,去领略新高度带给我的新视野!
我向往着!我也努力着!
感中有感
——登高是机遇,有机遇才能登高
从
王之涣
《登鹳鹊楼》这首诗中,让读此诗的人都能很快的领悟到一种磅礴的气势,
诗人
开阔的胸襟给了
读者
以开阔的视野,这种气势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一个萎靡不振、意志低沉的人,在
鹳雀楼
,又读了这首诗,他肯定会有所悟的,这是自然
给人
的力量
和人
总结的一种启迪;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之所以喜欢这首诗,是因为诗般整体都有我下的东西,或者是追求的东西。
“白日依山尽,
黄河
入海流“——这样这是如此美妙的一个景观,太阳快要落山了,它似乎又在留恋些什么,流连在山峰之巅,群山,
天空
中的
落日
,还有落日
在天空中
所呈现的颜色,这
三者
是足以构成一副大气的
摄影作品
,摄影家会为了这样一个镜头,而在一个恰当的地方蹲上一天,去等类似镜头的出现,而且还觉得挺值得的。但不仅如此,在这,还能
在高处
目睹黄河的壮观,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
大河
,其壮丽是可想而知的,而群山,天空中的落日,黄河、落日在天空中所呈现的颜色,还又偶尔的
鹳雀
光临,这样的
景色
是许多摄影师所去追求的。而这一切的美,在鹳雀楼,在登高后,在一个天时地利人合的点,这就能捕捉到。因此,盼望有一天我也登上鹳雀楼,去体味王之涣当时的感受,并用相机,把它定格在
历史的瞬间
,给我的登高人生一点“留言”。所以,登高是机遇。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用十个字给我们一种生活
哲理
的启迪。
这句话
再很
小的时候
,就有长辈激励我们:只有登的高,才能望的远,我想也许就是这句话的诠释吧?
事实也是这样的,每一个高度,必然有一定的视野范围,就像温度一样,每一个高度有其自身的温度,每一千米就有8摄氏度的差异。在鹳雀楼,“欲穷千里目”还是可以“更上一层楼”的,它有楼梯啊,有一条明路,可是在
人的一生
中,有
许多人
还是有上进心,进取心的,但是他们的路需要自己去开拓,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踏实地去走出来地,这样地“登高”似乎比等鹳雀楼难多了!
登鹳雀楼,只要你地脚愿意走,就可以去登高,可以去望远。现实生活中,不是人人想登高望远就能做到地,其外界地影响因素还有很多,所以,有
成功的人
,他们可以坦然地站在高处,欣赏他们不同视野,宽阔视野,所能望见的,而有许多人总是在平地徘徊,甚至还喂了排除那些阻碍的因素而努力,登高更无从谈起了,他的眼见就只有在平地所能看到的范围了。所以,登高还是要机遇帮助的。
登高望远有
多少人
是不想去做的,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做到的,原因就是很
多人
在等待机遇,而有少数人在“制造”机遇。有句话说:机遇总是青睐于那些有准备的人的,而这里的“制造”就是指为机遇而做准备,有许多人正在做“守株待兔”的事,“守株待兔”,仅仅是偶遇,他们就是在低处所见到的视野,所能做出的行为动作就只有如此了。
我自己的登高也会有或多或少的阻碍因素,但我知道,我不能去等待机遇,而要去“制造”机遇,在“制造”机遇的基础上去排除阻碍,搬走登高路上的石头,或跨石而过,我才能更好地,更顺利地登上新的高点,去领略新高度带给我的新视野!
我向往着!我也努力着!
古诗《登高》的读后感悟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赏析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本文标题: 登高读后感500(古诗《登高》的读后感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22393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