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读后感200字15篇读后感之家:《汉武大帝》观后感--4000字,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部历史剧,因为感觉那东西象...
汉武大帝读后感200字15篇
记忆中我从来没有认真看过一部历史剧,因为感觉那东西象港台制作的所谓“戏说xx,”大部分是篡改历史的娱乐之作。最近放假在家,无意中看了两集中央台播放的连续剧《汉武大帝》,虽然已播到40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情节完全跟不上,但我还是很快被吸引。每当听到那荡气回肠的片头曲,总是心潮难平,仿佛回到了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翻看史书,片中九成的重大情节都与历史相符,更增加了我对这部戏的兴趣与信心。虽然有观众对某些细节颇有微词,如司马迁受宫刑后怎么还有胡子等等,但我觉得就整部戏而言,还是非常成功,它使没有时间和耐心读史的普通人有机会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国那一段辉煌的过去。影片投资4000多万,专门布景,较好地展示了帝王宫廷的奢华以及古代战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磅礴气势。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你把寂寞藏进乌云的缝隙,你把梦想写在蓝天草原。你燃烧自己,温暖大地,任自己化作灰烬。”把这样风情万种的歌词献给2000多年前那位独步天下、柔情似水的一代君王,真是太贴切也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吧:
公元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的秦始皇于前210年病逝,太子胡亥即位,人称秦二世。二世昏庸软弱,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享乐,继位一年即爆发陈胜、吴广起义,几乎同时,刘邦在沛县、项羽在吴起兵。前207年,丞相赵高为篡夺秦的政权,指鹿为马,把不附和的群臣杀死,此时二世已无法控制局面,他表示可以不当皇帝,象平民一样生活,但没有得到允许,无能的二世自杀身亡,威震四方的秦始皇在取得政权交给下一代只三年时间就落得亡国的下场,不可谓不悲。刘邦有张良、萧何、韩信等大将,一路高歌,气势逼人,本来项羽凭着“鸿门宴”可一举刺杀刘邦,断绝后患,但由于他生性寡断,痛失良机,又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并杀害投降的秦王子婴,丧失民心,使本来强于刘邦的优势渐失。前203年,项羽提出和刘邦均分天下,鸿沟以西给汉,以东给楚,遭到拒绝。前202年,项羽部队四面楚歌,军心涣散,在乌江边,他虽然有渡江逃跑的机会,但刚烈的项羽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刎颈于江边。项羽留下了后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赞叹,刘邦的汉朝却从此建立,自称汉高祖。刘邦和秦始皇都是马上得江山,为什么秦在短短十年多就改朝换姓,而汉则延续了400多年?这就引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人物的出场---汉武帝刘彻。
在汉朝的北面有一个叫匈奴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在刘邦之前的时代就屡屡进犯,他们的部队离都城长安近的只有700里,一天一夜就可到达关中,刘邦为此大伤脑筋。他采用了与匈奴和亲等多种办法安抚,但奏效甚微,打打停停,停停打打,不得安宁。前195年,刘邦带着一腔惆怅离开了他打下的江山。后经过惠帝、文帝、景帝,匈奴还是连年来犯,国家处于危亡之中。公元前140年,16岁的刘彻继位,人称汉武帝。在景帝时,为了讨好匈奴,刘彻的姐姐被迫送给匈奴王成亲,少年刘彻感到奇耻大辱,发誓报仇,在他登上皇帝宝座直到去世(前87年)共五十多年的时间里,打败匈奴成了他生活中唯一的大事。匈奴逃亡到沙漠以北以后,很多人都认为可以不必再打了,因为跨沙漠打仗,代价及其巨大,一匹战马往往需要三匹马做后勤保障,但刘彻决心“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彻底灭匈奴决不罢休,他对反对打仗的太子说,你老子把仗都打完,你就不需要打了。虽然刘彻没能亲眼看到匈奴的灭亡,但由于他几十年的剿杀,到他死时,匈奴已完全丧失元气,在刘彻死后三十多年,匈奴内部分裂,一部归顺汉朝,一部逃到欧洲。不难想象,如果不是汉武大帝,不要说汉朝的江山难保,可能中华民族此后两千年的历史都要改写。
汉武帝时代不过几十年时间,在整个中国历史上真的只能算滔滔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他不仅取得了军事上的辉煌胜利,而且文化繁荣,群星璀璨。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霍去病、卫青、李广等都在他的任上建立奇功;史官司马迁虽然遭受他的宫刑,但还是发奋写出了《史记》,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播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他派出的使节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十多年,虽然没能完成联合抗匈的使命,但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为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另一名被派往匈奴的使者苏武被匈奴囚禁,放羊十九年也没有变节投敌,被一代代传为爱国有气节的光辉典范。就连我们耳熟能详的“金屋藏娇”四字根据史书记载也是出自刘彻之口。他死前立八岁的小太子为王,为防止年轻的母后干预朝政,竟然下令把年仅22岁的女主人杀死。有人说刘彻是一个风流的暴君,我觉得他是一个内心非常复杂的人物,不能只看表面,“以天下为己任”是他思想的根本。主演陈宝国在接受采访时认为,他在研究、饰演汉武帝的过程中,感到他是个非常压抑、非常孤独的人,一般人难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我非常赞同
读后感。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公元前11世纪,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连接欧亚大陆的伟大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终点是天山天池,一路上会穿过很多的高山和文化遗址,还有大沙漠,丝路全长约1.2万米,真是吓死人的长度啊!!!
我从书中了解到:全世界每年约有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变成沙漠,如果照这种速度发展下去,200年后,地球上所有的绿地将会完全消失。。。。。。!!!!!!
有调查结果显示,全球沙漠总量的87%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滥用资源造成的,气候或气象等自然因素造成的沙漠化只占13%!!!
我觉得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停止公害污染,就会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地球是我们大家的,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人人都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对不对,同学们?
张骞于两次出使西域,将中国的冶铁等技术带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将那里的葡萄等食品带到我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满意吗。不行可以回复,我再帮您改一下。
如何写读后感?
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
张骞与丝绸之路的故事:
汉朝时,西域是指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更远的地方。西汉初年,匈奴强盛起来,对西域各国进行残酷的掠夺和剥削,并且以西域作为经济后盾,连年骚扰汉朝边境。
到汉武帝时,他从匈奴降兵口中得知西域的大月氏有心对抗匈奴,只是苦于没有能够帮助他们的人,于是萌生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想法,便于公元前139年派遣张骞出使大月氏。张骞一行一百余人出陇西,经南山北麓时,被匈奴所俘,扣留达十年之久,后来张骞乘机逃出匈奴。
到大月氏时,大月氏已重新建立王国,新国王觉得自己国家土地肥美人民安居乐业,而且汉朝又那么远,就不想联合。虽然张骞没有达成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的很多情况,获得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知识,并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最重要的是,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
张骞回去时因为怕被匈奴捉住,就没有走原路,改走南道,依着南山走,但还是被匈奴抓去了,直到一年多以后匈奴内乱,他才趁乱逃回汉朝。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共同抵抗匈奴,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个时候汉朝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积极准备对匈奴作战。但是乌孙不愿东迁归汉,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两次出使西域,目的都没有达到,堪称汉朝版的“西游记”了。
但却并不是一无所获,最重要的就是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西域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随着道路被打通,“丝绸之路”也随即畅通。
扩展资料:
提起“丝绸之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张骞“凿空”西域的故事。实际上,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就以民众自发的形式开通,张骞的“凿空”,只不过是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官方与中亚的往来。
汉武帝即位后,在前几代财力积累和国内较为稳定的基础上,力图改变之前的妥协策略,转而实施以进攻为主的大战略,派遣张骞作为使臣出使西域,即是这个大战略中的一环。
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奉命出使西域,被匈奴扣押了十几年,后寻找机会逃出,完成了出使使命,这一次出使虽然没有完成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攻击匈奴的目标,但因为他是官方派往西域的第一个使臣,“凿空”西域的成绩显而易见。
后张骞又为联合乌孙,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还派遣副使分别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与各国加强联系。
张骞的两次出使,不但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建立了持续的外交关系,而且使得中亚和汉朝的商旅不绝于途,为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打下了基础。张骞的出使,也为和平外交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原王朝与西域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张骞出使表现出的坚韧、爱国、勇敢等精神表明,一个国家制定大的战略,还要有能人与决策者一起实现,张骞与汉武帝就互相成就了“凿空”西域与雄才大略的千古美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在伊朗高原北部,一位身着戎装的将军正在安息国边境守候。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这浩浩荡荡的大军奉安息国国王的命令,正在迎候远道而来的友好使节。
东方隐约传来一阵阵丁零丁零的驼铃声,士兵们循着铃声望去,远处出现了一支骆驼队,骆驼队前面飘扬着鲜艳的旗帜。
“来了!来了!”安息国士兵欢呼起来。
“列队欢迎!”将军发出了命令。
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成夹道欢迎的阵势。乐队奏起了军乐,人群一片欢腾。
中国使者从骑着的骆驼上下来,右手高擎节杖,满面笑容,大步向前走去。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中国使者抱拳,作揖还礼:“有劳将军远迎。我是博望侯张骞的副使,谨代表大汉皇帝向安息国国王陛下致敬!”将军还礼表示感谢。
中国使者指着身后的骆驼队,说道:“这是大汉皇帝敬赠安息国国王陛下的一点薄礼。”只见每峰骆驼的背上都驮着两个大包袱。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
安息国将军高兴地连连点头,说道:“盼望已久的大汉使者终于到了!我谨代表安息国国王陛下,向大汉皇帝的使者赠礼。”他把手一招,四名士兵送上两个大礼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中国使者正要道谢,将军又把手一招,走上两个人来,原来是魔术师。打头的一个拔出一把匕首,插入自己嘴里,顿时吞了下去。只见他一拍肚子,匕首又从嘴里吐了出来。第二个则张开大口,喷出一团又一团火苗。魔术师的精彩表演,让在场的人们都看得惊呆了。将军含笑说道:“今天是个值得庆祝的日子,特地让他们前来助兴。”
中国使者拱手致谢,高兴地说:“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仅仅是张骞出使西域后,东西方交流的生动一幕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东汉时由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