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读后感(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2-06-27 05:57:50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87

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本书作者是德国(现在属匈牙利)的卡尔.曼海姆(1893~1947),...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读后感(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

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

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
本书作者是德国(现在属匈牙利)的卡尔.曼海姆(1893~1947),他是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创建人之一,曾任法兰克福大学、伦敦大学的社会学教授。本书作于1929年,是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奠基作。全书分5个部分:第1部分“研究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第2部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第3 部分“科学政治学的展望”;第4部分“乌托邦精神”;第5部分“知识社会学”。本书分析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两个范畴,阐明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为知识社会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介绍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德裔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的代表作。第一部分是他特地为英语读者所写的介绍《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文章。第二至第四部分是其所著《意识形态与乌托邦》(1929);第五部分是其最初发表在阿尔弗雷德·菲尔坎特所编著的《社会学袖珍字典》(F.科恩出版社,波恩,1929,现为舒尔特-布尔姆克出版社,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1931)中的“知识社会学”词条。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作品思想

在该书中,曼海姆“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作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并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从曼海姆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可以看出他对意识形态的分类是由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含义分化出来的。曼海姆通过对各种意识形态含义的分析整理后认为,意识形态“存在两种独特的和可以分离的意义——特定的意义和总体性意义”,并依据主体说谎的内容、主体掩饰的目的来界定特定意识形态观念和总体性意识形态观念。在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的特别概念”与作为派别利益表述的政治思想有关,“当我们对对手所提出的各种观点和表象持怀疑态度的时候,它所隐含的就是有关意识形态的特定观念”,不管对手是出于何种原因采取何种方式来掩饰特定情境的真实本性,都是以达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持特定的意识形态观念的人只能“从纯粹心理学的层次上”对“对手的一部分断言”进行利益的分析。与特定意识形态的虚伪掩饰和卑鄙动机不同,总体性意识形态“并不包含对弄虚作假的怀疑”,而是“涉及某个时代或者某个历史一社会群体所具有的总体性精神结构的构成和特征”。当对某一阶级在特定社会情境中的特殊思想体系进行分析时,持总体性意识形态观念的人会对“对手的整个世界观”提出质疑,但这种质疑是在不考虑其动机形成的情况下所进行的“形式色彩的功能分析”及对“精神之诸结构性差异进行客观描述”。尽管总体性意识形态分析不可避免地也要涉及利益格局的分析,但不是把利益的角逐当作意识形态产生的原因来审视,而只是当作一种情境特征来描述。曼海姆指出,特定意识形态观念之所以有必要上升到总体性意识形态观念,是因为:仅在心理层次的“揭底”,根本不具备在本体论和精神学层次上进行批判分析所具有的那种彻底性和摧毁力。只有对对手的整个生活情境和整个思想基础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揭露才能从根本上破坏对手的理论观点,从而逐渐削弱对手的社会地位。
曼海姆不满足于充当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的脚注角色,而是试图超越马克思,建立最为宽泛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学说即“知识社会学”,于是就有了曼海姆对意识形态做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也暴露了他本人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阶级属性和党性原则的背离。单纯从学术角度看,曼海姆把意识形态学说发展成知识社会学并无什么不妥。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意识形态始终是一个同阶级和群体利益相互勾连的概念,从马克思以来,它就是批判和揭露统治阶级的各种虚假信念的利益粉饰功能的有力武器。应该注意到,曼海姆始终强调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理念,并把“对某一社会一历史群体韵意识形态的分析必须置于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境中”的主张全面贯彻到他对当时德国许多社会思潮如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分析中;在他的知识社会学理论中,他要求“作为社会学家,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把马克思主义所形成的各种观念运用于它本身”,从而提出了意识形态批判的“自我反思”原则。
曼海姆经常评论,思想受环境条件限制的性质,既是真理的源泉又是真理的局限。他认为有发展意识形态理论自我批判的需要。而他把意识形态概念扩展到一般的总体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对卢卡奇关于“无产阶级立场奠的教条式实体化的反动。”曼海姆曾经宣布“任何时代的任何政党的思想都有意识形态的特征”。他认为,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概念会弱化真实意识和虚假意识之间的所有关键性差异。曼海姆持这一观点的意图是何意,且不论。但他已做出了先验性的断言:所有知识都是有视角的,因而是意识形态的,并以此先验性断言取代了对知识的真理内容的实质性评价。
曼海姆提出意识形态概念的同时,提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应的乌托邦概念,并认为,意识形态和鸟托邦,都是关于“存在之超越的观念”,随之曼海姆又对二者进行了较详尽地区别。最后他发现了一个相当恰当的标准来对二者加以区分,“这个标准就是它们能否实现。同时,曼海姆也承认,乌托邦与意识形态相比更易识别,意识形态往往披有虚伪的外衣,因此,曼海姆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意识形态之上,这样,他站在其知识社会学的立场上详尽论述了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他坦言“自意识形态一词创制以来,新含义层出不穷,有必要对此术语的含义作一番分析”。而“这样一种分析将表明,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总的说来有两个不同的和可区分的含义——特殊含义和总体含义”。那么,什么是特殊概念和总体概念呢?曼海姆分别作了回答。“当表示我们怀疑我们的论敌所提出的观点和陈述时,这一概念的特殊含义便包含在其中”,并且,在怀疑的基础上,对论敌的观点和陈述加以歪曲。“这些歪曲包括:从有意识的谎言到半意识和无意识的伪装,从处心积虑愚弄他人到自我欺骗。”当然,曼海姆也指出,这一特殊概念并不能简单等同于谎言、欺骗或伪装,它的内容和含义是多方面的。如果把其范围扩大,指“某个时代或某个具体的历史——社会集团(例如阶级)的意识形态”,则是这一术语的总体概念。也就是说,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意谓一个对代或一个团体的总的意识结构与特征。分析了意识形态的两种概念后,曼海姆考察了这两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在曼海姆看来,这两个概念的共同因素在于:它们都不会为了了解论敌真正的含义和意图,而只依据论敌实际的言论。也就是说,为了了解论敌真正的含义和意图,不仅仅依据论敌的实际言论,还依据主体的具体特点和生活状况。它们都是从个体或集体的存在状况出发,因而具有功能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曼海姆提出了特殊的意识形态概念和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之间的区别。
在批判范围上,前者“只表示论敌作为意识形态的主张的一部分”,而后者“则对论敌的总体世界观(包括他的概念结构)表示怀疑,并试图把这些观念理解为他所参与的集体生活的结果”;在批判的性质上,前者只“在纯粹心理学的水平上对观念进行分析”,而后者却是在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思想体系和广泛不同的经验模式和解释模式”来对观念进行分析;在批判方法或立场上,前者“主要与利益心理学一起起作用”,但后者却“使用更形式化的功能分析,不考虑动机,只把自已局限于客观地描述在不同社会背景中起作用的见解的结构差异”。概言之,“前者限定这种或那种利益是一个既定谎言的原因或欺骗的原因。后者则简单地假定一个既定的社会状况与一个既定的观点、见解或知觉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曼海姆对两种概念的区分,只为了得出一个结论:发生于心理层次的“揭底”不应混同于更激进钩怀疑主义和在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上进行的更彻底更具摧毁力的批判性分析。缘于这样一种结论,特殊概念有必要上升到总体概念。尽管曼海姆强调“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在理解我们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特别的意义和关联。”但曼梅姆作为马克思·舍勒开创的知识社会学思潮的继承者,他探讨意识形态的总体概念本身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建立他的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在曼海姆看来,从总体概念的特殊领悟到普遍领悟的过程是精神发展史上出现的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
所谓乌托邦是指“往往产生改变现行秩序活动的那些思想体系”。曼海姆说:“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楚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以削弱他们的支配感。”“乌托邦”这一概念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相反的发现,即某些受压迫的群体在理智上如此强烈地对摧毁和改变特定的社会条件感兴趣,以致于他们自觉地在局势中仅仅看到那些否定它的因素。”曼海姆在这里正是从时间的维度来呈现这两个概念的,即意识形态是过去或历史的沉淀,而乌托邦是未来的憧憬。而且它们的关系常常处于一种对称性破缺的态势之中,也即:总是过去侵吞了将来,保守战胜了创新。而人类历史的发展正是得益于过去和将来的对称性关系。如果泛滥无度地依赖历史必然犯下滔天罪过,而“毫无节制的历史感,如果被推到了它的逻辑顶点,就会彻底毁损未来,因为它摧毁了幻想,并夺走了现存事物所赖以生活其中的仅有的空气。因此,在曼海姆看来,仅仅依靠“意识形态”对现存秩序无条件的维护是无法实现人类的进步的。人们还需要“乌托邦”去破坏既有与陈腐,去展示新生与将来。因为与“意识形态”相比,乌托邦遵循一种未来逻辑,一种可能性演绎必然性的逻辑。因此它的表达方式是理性的,而它的萌生点却常常是非理性的向往与假想。而且乌托邦必然是以突破集体潜意识、突破个人思维定势、突破原有的社会规范的个体的思维成果来启动的。而且,由于意识形态是一种纯粹在场的形式,包括理性的在场、社会的在场和权力的在场,所以乌托邦只能是于在场的包围之中以不在场的形式建构自己。它天生的弱小就决定了它只能是内在地武装自己。于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的概念与概念之间、命题与命题之间的结构方式和结构原则就一定要更有凝聚力,更有合目的性与合逻辑性的系统本色。
曼海姆认为,作为一种心灵状态的乌托邦存在于它和产生它的那种实在状态不相称的时候。这是一种具有超越现实取向的心态,而当其贯彻到行为举止之中的时候,它就会或者部分,或者全部地破坏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事物秩序。维护现存秩序是意识形态的功能,当意识形态与权力勾连、互惠之时,那些代表当前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秩序和学术秩序的社会阶层,将会把他们作为其承担者的,由各种关系组成的结构,当做现实来经验;而“给所有那些从他们的观点出发看来、从原则上说根本无法实现的有关生存的观念,都贴上‘乌托邦’的标签”。他们通过把所有超越目前现存秩序的事物都称为“乌托邦”来压制“相对的乌托邦”所提出的各种要求的有效性。而乌托邦观念,甚至那些无政府主义者的极端乌托邦观念,都正是“通过与为已经确立的秩序辩护的‘保守主义’观点相对立,而防止了现存秩序变成绝对的东西,因为它设想这种秩序只是可能存在的各种‘家园’中的一个‘家园’,而这些家园则会释放出接下来便会逐渐削弱现存秩序的乌托邦成分”。曼海姆主张:为了找到正确的的乌托邦观念,我们必须运用以知识社会学为基础的分析,来确定这些互相对立的个别立场所具有的片面性,并且进而消除这些立场。
曼海姆始终强调他是在一种相对的意义上使用“乌托邦”这个术语的,而且力图使它的含义最为广泛。“它不以某种‘实在本身’作为出发点,而以某种具体的、从历史角度和社会角度得到决定的、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的现实为出发点,所以它力图把现实所具有的动态特征考虑在内。”他希望把他的“乌托邦”理论建基于“某个既定时期的历史转化和社会转化所具有的、具体的丰富性”之上,希望“把那使鸟托邦的发展与某种现存秩序的发展联系起来的、活生生的原则挑选出来”,以最终呈现出一种“乌托邦”与现存秩序之间的动态、综合、辩证的关系。
总之,在曼海姆的理论视野中,决定应当认为什么是乌托邦的群体,总是处于支配地位的与现存秩序完全一致的群体;而处于上升阶段、与现存事物秩序相冲突的群体,则是确定应当认为什么是意识形态的群体。然而,要想就一个具体情况而言,确定什么是意识形态,什么是乌托邦,却是极端困难的。因为事实上,“乌托邦成分与意识形态成分在历史过程中并不是分别单独出现的。那些处于上升阶段的阶级所具有的各种乌托邦,在很大程度上经常渗透着各种意识形态成分”。如果向过去回溯,最一般的区分标准也许是它们的实现状态。“那些被后来的事实证明只不过是对某种已经成为过去的,或者对潜在的社会秩序的歪曲反映的观念,都是一些意识形态观念;而那些在后来的社会秩序中得到适当实现的观念则是相对的乌托邦观念。” 对曼海姆来说,知识社会学的问题,就是关于存在的问题。和揭露社会利益群体尤其是某些政治集团所进行的欺骗和伪装的意识形态研究不同,知识社会学所关心的是客体按照不同社会环境向主体展示自己的方式。作为理论,它力求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方法,它探讨在人类思想发展中各种关系所具有的各种形式。他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可概括为“对我们时代的诊断”。
曼海姆是站在“局内人”的角度回答这些问题的。在他看来,认识既不是思维法则或内在的辩证法,也不是事物的本性或客观的逻辑,而是“非理论制约因素”(non—theoretical condition—ing factors),即社会和存在的因素决定着认识过程,并渗透于整个认识“视野”(perspective)之中,影响认识的结果。他宣称,“知识”分为两种类型:以科学标准为基础的真知识和与种类相关的知识,如宗教、哲学和传统知识。
在这里,曼海姆不局限于利益在一切思想(包括被称为科学的那部分)中得到反映这一洞察,他力图勾勒出社会中实际利益集团与他们所信奉的观念和愚昧方式之间的特殊联系,这既与以前的学者不同,也和同时代学者的思路有别。他成功地表明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不仅偏离来自客观观察的思想,而且还关注模糊不清或稍纵即逝的情景方面。他从一个总体理论框架中,锻造出对经验研究十分有效的工具。这些工具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贯通全书的对意识形态和乌托邦概念的历史的:逻辑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考察分析;评价性意识形态和非评价性意识形态概念的区分(第二章);对政治社会学本质的形态的详细阐释(第三章);对乌托邦精神的几种形式(如自由主义理念、保守主义理念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等)的分类和论述(第四章)等。尽管解决问题的措施并非那么简单明了,但他已经把主要问题阐述得清晰透彻,易于解决。他对那个时代学术危机分析的深邃程度是史无前例的。
由于利益动机会对理性的认识产生蒙蔽作用,为了学术的独立性,为了保持价值中立,曼海姆着意指出,在所有的方面,知识社会学都要关注智力和学术活动的承担者知识分子,即每个社会都有那些从事积累、保存、重塑、传播知识遗产的个人和群体。这主要是因为,从认识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而言,和其他阶级相比,“知识分子’:是一种自由的游离的阶层,他们能够摆脱其自身境遇的局限,达到一种非意识形态的近乎全面的认识。

本文标题: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读后感(名人点评意识形态与乌托邦200字读后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8061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2021年阅兵仪式读后感500字左右(阅兵观后感 至少500字)德育课堂第七季第13期读后感(德育学堂13期观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