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齐书》

发布时间: 2021-08-07 14:25:58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4

(1)杨愔不谏高澄被刺杀在晋阳,高洋从邺赴晋阳。展现出的政治才干让轻视他的勋贵们大吃一惊,被视为“弱龄藏器”,高洋一朝政治由此开...

读《北齐书》

(1)杨愔不谏

高澄被刺杀在晋阳,高洋从邺赴晋阳。展现出的政治才干让轻视他的勋贵们大吃一惊,被视为“弱龄藏器”,高洋一朝政治由此开始。

在十年中,完成了如下事务:

弹压勋贵

任用汉族官僚

建立不同于晋阳的军队体系

中央禁军

虽然他一开始迫于勋贵势力,流放高澄用来弹压勋贵的士大夫崔季舒等人,但在他的权力巩固后,便重新启用原来属于高澄的心腹,继承他弹压勋贵的路线,最终选择汉人杨愔作为辅政大臣

高洋在执政晚期转为狂暴,

“六七年后,多以功业自矜”。—— 《北齐书》 卷4,中华书局,1972年下同,仅标卷数

宋人通鉴记事本末甚至给他单列一个专题,《齐显祖狂暴》,史称靠杨愔的辅佐才使“主昏于上,政清于下”。

这一点无疑体现了汉人士大夫的历史书写趋向性,强调杨愔维持高洋晚年政局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的是,所谓上昏下清,体现了杨愔所主导的行政官僚系统运作正常,使吏治清明。但这是在高洋晚年的大肆诛杀,并不干涉杨愔的情况下才能出现的,可能在这时他心中已经选定杨愔作为太子高殷的辅政大臣。而对于同为汉人士大夫的高德政,则痛下杀手,虽然表面上说:

“高德政常言宜用汉人,除鲜卑,此即合死。”

然而行政系统已完全为汉人所掌握,王怡辰先生已有精彩的论述。

对高德政的诛杀,应该属于非理性昏狂,也就是

“情有蒂芥,必在诛戮”

的一部分。主要对高在篡魏问题和皇后问题没有支持他的怀恨。而诛杀勋贵和元魏宗室,应该属于政治布局的一部分,但是因为狂症问题,以极端残酷的形式表现出来。至于酗酒,淫行,以及其他种种荒诞行径,确实是精神上的昏狂因素。

汉人杨愔所主导的这一行政系统,在北齐政治中并不能发挥清议势力,来缓解高洋晚年昏狂给皇权政治掺入的非理性因素。这一点决不是偶然,而是统治者有意打压的后果。

高欢开始就确立了这一传统,高澄,高洋继承之

“及将有沙苑之役,弼又请先除内贼,却讨外寇。高祖问内贼是谁。弼曰:"诸勋贵掠夺万民者皆是。"高祖不答,因令军人皆张弓挟矢,举刀按槊以夹道,使弼冒出其间,曰:"必无伤也。"弼战栗汗流。高祖然后喻之曰:"箭虽注不射,刀虽举不击,槊虽按不刺,尔犹顿丧魂胆。诸勋人身触锋刃,百死一生,纵其贪鄙,所取处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弼于时大恐,因顿颡谢曰:"愚痴无智,不识至理,今蒙开晓,始见圣达之心。"——卷二十四

高欢直接用武力来威慑劝谏的杜弼,如果说这时的高欢还不希望弹压勋贵。那么高澄时期对于梗直敢谏的人,又是作何对待的?

宋游道,是和崔暹一起,被高澄用来抑制勋贵的酷吏,

“文襄謂暹遊道曰:「卿一人處南臺,一人處北省,當使天下肅然。」遊道入省,劾太師咸陽王坦、太保孫騰、司徒高隆之、司空侯景、錄尚書元弼、尚書令司馬子如官貸金銀,催徵酬價,雖非指事贓賄,終是不避權豪。”——卷四十七

用完了他,高隆之(后来为高洋所杀)为代表的勋贵势力反扑,给他安罪名要处死他。

高隆之不同,於是反誣遊道厲色挫辱己……今依禮據律處遊道死罪是時朝士皆分為遊道不濟。而文襄聞其與隆之相抗之言,謂楊遵彥曰:「此真是鯁直大剛惡人。」遵彥曰:「譬之畜狗,本取其吠,今以數吠殺之,恐將來無復吠狗。」——卷四十七

杨愔在这里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所以不得不以自我贬低的形式来为宋游道辩护。他给这些用来弹压勋贵的士人定位,是鲜卑皇帝养的狗。只是取其吠。换言之,并不是正视其代表的士大夫群体作为北齐皇权下的清议力量,正当上谏的权力。高澄执政期间,针对勋贵的弹压去职,实质上只是一种权力斗争。从来无意赋予这些士人真正上书,作为言官的力量。

天保九年,高浚被杀,王怡辰先生认为他因为在高欢诸子中排行第三,仅次于高澄和高洋,是因为宗室的身份导致高洋的猜忌,最终被杀。但直接导火索是因为他屡次的劝谏,导致高洋的不满。他希望高洋的心腹,汉人杨愔担负起这一职务。杨愔向高洋告密,高湛进谗言,最终导致其被杀。杨愔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从来不谏。

浚谓亲近曰:"二兄旧来不甚了了,自登祚已后,识解顿进。今因酒败德,朝臣无敢谏者,大敌未灭,吾甚以为忧,欲乘驿至邺面谏,不知用吾不。"人有知,密以白帝,又见衔——卷十八年来朝,从幸东山。帝裸裎为乐,杂以妇女,又作狐掉尾戏。浚进言此非人主所宜。帝甚不悦。浚又于屏处召杨遵彦,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遵彦惧以奏。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浚寻还州,又上书切谏。诏令征浚

文官势力无法起到劝谏的作用,有一批宗室自觉的承担起这项任务来进言劝谏,被杀的高涣就是一个例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就是高演与王晞,由他们两人因为劝谏而产生的政治风波,给了我们透视高洋晚年政治的一个视角。

(2) 高演与王晞

首先,有必要先对高演在高洋一朝的仕宦经历做一检索与梳理

高洋篡魏,建立北齐,6月分封诸王

(六月)癸未,诏封诸弟青州刺史浚为永安王,......仪同三司演为常山王,冀州刺史涣为上党王,.......湜为高阳王天保初,进爵为王。五年春正月癸巳,帝讨山胡,从离石道。遣太师、咸阳王斛律金从显州道,常山王演从晋州道,掎角夹攻,大破之,斩首数万,获杂畜十余万,遂平石楼。

天保五年,高演在这次跟随高洋出征的军事行动中,展露出了不俗的军事能力,在这场征讨中他甚至跟大将斛律金具有相等的军事行动地位,与斛律金一起夹攻。从此以后,高洋再也没有让高演带过兵,而是让其进入文官官僚系统中。

王怡辰先生梳理过高洋时期的人事任用情况,他指出

“三省是北齐政府的政治核心,60人次的三省长官中,高洋亲党36人”宗室和亲党几乎平分尚书省名额。政策由高洋和亲党拟定,下亲党和宗室组成的尚书官僚实现,勋贵大多荣衔,邺城政府官僚机器掌握在高洋亲党手中。

大部分勋贵在此时无法参与到文官政府的实际运作中,能够与杨愔所代表的高洋汉人心腹相抗衡,就是高演在尚书省的势力。

(五年)八月丁巳,突厥遣使朝贡。庚子,常山王演为尚书令,中书令、上党王涣为尚书左仆射。五年,除并省尚书令。帝善断割,长于文理,省内畏服。七年春正月甲辰,帝至自晋阳。于邺城西马射,大集众庶而观之。二月辛未,诏常山王演等于凉风堂读尚书奏按,论定得失,帝亲决之。七年,从文宣还邺。文宣以尚书奏事,多有异同,令帝与朝臣先论定得失,然后敷奏。帝长于政术,剖断咸尽其理,文宣叹重之。

从天保五年到7年的尚书省任职过程中,高演在处理行政事务方面的才能尽显无疑。让高洋不得不叹服。 其后就发生了高演在高洋执政末期展开的数次劝谏事件,我们可以将其视为与一部分文官力量结合起来的宗室,与高洋产生的正面冲突。条列所有史料如下:

首先第一次谏,

及文宣昏逸,常山王数谏,帝疑王假辞于晞,欲加大辟。王私谓晞曰:"博士,明日当作一条事,为欲相活,亦图自全,宜深体勿怪。"乃于众中杖晞二十。帝寻发怒,闻晞得杖,以故不杀,髡鞭钳配甲坊。

(这次谏让王晞离开他三年)

高洋从哪一年开始转为狂暴的,史书里有两种记载,从天保六年,或者是从五年开始

自天保五年已后,一人丧德,维持匡救天保五年之后,虽罔念作狂六七年后,多以功业自矜及天保六年,文宣渐致昏狂,乃移居于高阳之宅

这个时间关乎于高演三次上谏的时间,如果从开始昏逸的那一年算,有两种算法。

5 五六七,六七八

6 六七八,七八九

居三年,王又固谏争,大被殴挞,闭口不食。太后极忧之。帝谓左右曰:"傥小儿死,奈我老母何?"于是每问王疾,谓曰:"努力强食,当以王晞还汝。"乃释晞令往。王抱晞曰:"吾气息缀然,恐不复相见。"晞流涕曰:"天道神明,岂令殿下遂毙此舍。至尊亲为人兄,尊为人主,安可与校计。殿下不食,太后亦不食,殿下纵不自惜,不惜太后乎?"言未卒,王强坐而饭。晞由是得免徙,还为王友。

第二次差点被打死,让王晞回来。因为第三次是九年,不太可能一年连续谏两次,第二次应该是天保八年,第一次是天保五年或者六年

第三次上谏,

王复录尚书事,新除官者必诣王谢职,去必辞。晞言于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朝廷文武,出入辞谢,宜一约绝。主上颙颙,赖殿下扶翼。"王纳焉。常从容谓晞曰:"主上起居不恒,卿耳目所具,吾岂可以前逢一怒,遂尔结舌。卿宜为撰谏草,吾当伺便极谏。"晞遂条十馀事以呈。切谏王曰:"今朝廷乃尔,欲学介子匹夫轻一朝之命,狂药令人不自觉,刀箭岂复识亲疏,一旦祸出理外,将奈殿下家业何,奈皇太后何!乞且将顺,日慎一日。"王歔欷不自胜,曰:乃至是乎?"明日见晞曰:"吾长夜九思,今便息意。便命火对晞焚之。后王承间苦谏,遂至忤旨。帝使力士反接,拔白刃注颈,骂曰:"小子何知,欲以吏才非我,是谁教汝?"王曰:"天下噤口,除臣谁敢有言。"帝催遣捶楚,乱杖抶数十,会醉卧得解。尔后亵黩之好,遍于宗戚,所往留连,俾昼作夜,唯常山邸多无适而去。

复录尚书事,对应的是九年十二月

七年,从文宣还邺。文宣以尚书奏事,多有异同,令帝与朝臣先论定得失,然后敷奏。帝长于政术,剖断咸尽其理,文宣叹重之。八年春三月,.......常山王演为司空、录尚书事九年十二月癸酉,常山王演为大司马,录尚书事

这次又痛打高演一顿,又把王晞关了一会才放出来。

帝又密撰事条,将谏,其友王晞以为不可。帝不从,因间极言,遂逢大怒。顺成后本魏朝宗室,文宣欲帝离之,阴为帝广求淑媛,望移其宠。帝虽承旨有纳,而情义弥重。帝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辄加捶楚,令史奸慝,便即考竟。文宣乃立帝于前,以刀环拟胁召被帝罚者,临以白刃,求帝之短,咸无所陈,方见解释。自是不许笞棰郎中。后赐帝魏时宫人,醒而忘之,谓帝擅取,遂以刀环乱筑,因此致困。皇太后日夜啼泣,文宣不知所为。先是禁友王晞,乃舍之,令侍帝。帝月余渐瘳,不敢复谏。

从此高演不敢再上谏,只敢在神色上表示,不敢再说话

九年,除大司马,仍录尚书。时文宣溺于游宴,帝忧愤表于神色。文宣觉之,谓帝曰:"但令汝在,我何为不纵乐?"帝唯啼泣拜伏,竟无所言。文宣亦大悲,抵杯于地曰:"汝以此嫌我,自今敢进酒者,斩之!"因取所御杯尽皆坏弃。后益沉湎,或入诸贵贱家角力批拉,不限贵贱。唯常山王至,内外肃然。

王晞,是王昕的弟弟,王昕是当时名士,曾经担任前秦符坚丞相王猛之后,因为讽喻,被郑子默告密,为高洋所杀。郑子默是高洋为高殷留下的顾命大臣,与杨愔相对抗。

帝怒临漳令嵇晔及舍人李文师,以晔赐薛丰洛、文师赐崔士顺为奴。郑子默私谓昕曰:"自古无朝士作奴。"昕曰:"箕子为之奴,何言无也?"子默遂以昕言启显祖,仍曰:"王元景比陛下于殷纣。"杨愔微为解之。帝谓愔曰:"王元景是尔博士,尔语皆元景所教。"帝后与朝臣酣饮,昕称病不至。帝遣骑执之,见方摇膝吟咏,遂斩于御前,投尸漳水,天保十年也。

高欢让汉人世家大族的子弟与诸子交游,王晞自此成为高演的亲信

齐神武访朝廷子弟忠孝谨密者,令与诸子游。晞与清河崔瞻、顿丘李度、范阳卢正通首应此选。文襄时为大将军,握晞等手曰:"我弟并向成长,志识未定,近善狎恶,不能不移。吾弟成立,不负义方,卿禄位常亚吾弟。若苟使回邪,致相诖误,罪及门族,非止一身。"晞随神武到晋阳,补中外府功曹参军,带常山王演友。

三代帝王都拥有自己的汉人心腹,高澄的汉人心腹,崔季舒等人,高洋的汉人心腹,杨愔等人,高演的心腹,王晞。三代帝王都有这样的政治配置。第一次上谏,高洋因为认为是王晞劝导高演上谏,所以要杀王晞,高演假装杖责王晞,才得以保全,不过还是让王晞被流放三年。第二次谏后,王晞已知谏不可为,但高演坚持劝谏。因为娄太后的缘故,高演才得以幸免。高涣,高浚与高洋异母,最终被高洋所杀,高演是高洋最为年长的母弟,因为他是娄氏所生,所以他才能在高洋晚年的昏狂政治中活下来。娄氏多次保护他,高洋以昏狂的形式反对过娄氏这一行为。

王怡辰先生曾述之,不重复

高洋始终注意的是剥夺掉高演身边的王晞,第一次流放,第三次又关了王晞一会。

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

由此观照天保八年的态度,乃是忌惮于王晞和高演的政治结合。因为这一年,高演第二次上谏,被高洋痛打到几乎死亡,因为娄太后的缘故,终于不得不把流放三年的王晞放了回来。

因为高洋用汉人心腹篡魏自立,打压勋贵,继承高澄的路线,虽然高演本人和其相似,甚至打算一度传位于他。这当然可以视作是政治敲打,然而也可以视作是选择相同政治路线的接班人,但是最后在汉人官僚心腹的劝导下,还是决定实行嫡长继承以后。高演就成为了他的心头大患。因为同样是靠汉人官僚作为心腹的他,不会不知道其中的利害。

高演在文官系统中的力量,主要是他在参与尚书省事务的时候,培植起来的

文宣乃立帝于前,以刀环拟胁召被帝罚者,临以白刃,求帝之短,咸无所陈,方见解释。自是不许笞棰郎中。王复录尚书事,新除官者必诣王谢职,去必辞。晞言于王曰:"受爵天朝,拜恩私第,自古以为干纪。朝廷文武,出入辞谢,宜一约绝。主上颙颙,赖殿下扶翼。"

新授官的官员一定要去高演那里谢职,可见高演掌管着尚书省的人事权力,他决事公平,不留人口实,高洋无法从下属那里得到他的罪状。就是在高洋死后,高殷即位初期,朝政仍要由他决断。是必定不是杨愔所愿意见到的,而是娄太后希望见到的权力分配格局。换言之,高演在尚书省与文官势力结合获得的权力,是在娄太后所代表的晋阳军方支持下获得的。

 及文宣崩,帝居禁中护丧事,幼主即位,乃即朝班。除太傅、录尚书,朝政皆决于帝。月余,乃居藩邸,自是诏敕多不关帝。

高洋对于王晞的猜忌是有道理的

及帝崩,济南嗣立。王谓晞曰:"一人垂拱,吾曹亦保优闲。"因言朝廷宽仁慈恕,真守文良主。晞曰:"天保享祚,东宫委一胡人,今卒览万机,驾驭雄桀。如圣德幼冲,未堪多难,而使他姓出纳诏命,必权有所归。殿下虽欲守藩职,其可得也!遐令得遂冲退,自审保家祚得灵长不?"王默然思念,久之曰:"何以处我?"晞曰:"周公抱成王朝诸侯,摄政七年,然后复子明辟,幸有故事,惟殿下虑之。"王曰:"我安敢自拟周公。"晞曰:"殿下今日地望,欲避周公得耶?"王不答。帝临发,敕王从驾,除晞并州长史。

按王晞传所述,高演本不欲政变,因为高殷是“守文良主”,一方面指他性格温儒,不会大肆诛杀,另一方面也代表着他会继续使用汉族官僚的执政路线。

但是,王晞用使“他姓出詔纳命,权有所归”,来提醒在高殷统治下,高演不可能再守藩职,吾职更保悠闲,继续获得原来的尚书省权力。杨愔必定会夺权,以此来劝高演行周公之事,实际上就是取而代之。杨愔也是这么干的,辅政大臣们不希望高演有这么大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杨愔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这份行政系统的权力。于是他们在人事安排上下手,准备夺高演,高湛的权力。最终迫使两人联合,在娄太后支持下,发动政变。

本文标题: 读《北齐书》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15254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一本书读懂财报》读书笔记可以分享你自己写的读后感吗
    Top